×

张冠李戴,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31 00:43:45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张冠李戴的意思_张冠李戴造句

张冠李戴[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自】: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张冠李戴造句: 1、她背书的时候常常张冠李戴,把一个词语解释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思。
2、我把《水浒传》里的人物的名字张冠李戴了。
3、做选择题的时候,我经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4、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5、王刚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人物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6、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认识他们的人总是张冠李戴,把他们搞错。
7、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 好词好句 。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8、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9、叙述事物要切合实际,切忌张冠李戴。
10、我们做填空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目再动手,千万不要张冠李戴,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11、唉,是啊!一身的骨头已经酥化,严重的缺钙了;高度近视,走路直往人身上撞了;记忆力极差,经常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了,手脚也慢了,抓不住球体了。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
12、将狄更斯的引言张冠李戴了。
13、几个不怎么通顺的句子,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14、那是他的错,你不要张冠李戴。
15、因为假如这样张冠李戴的话,那我们又将回复到经验主义的错误。
16、这样明显的张冠李戴,恐怕不能算是报告炮制者的大意吧!
17、每当语文老师检查课文背诵时,小李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18、他常常张冠李戴,把家庭作业本当课堂作业本用!
19、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20、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21、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22、因为我没有背下课文,所以张冠李戴乱背。
23、小明是个马马虎虎的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很不端正,总是张冠李戴,直到期末考试的成绩出来,他才醒悟。
24、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25、再怎么离谱,你总不能把林黛玉张冠李戴地误成《水浒传》人物吧!
26、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27、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28、别人问我问题,我总是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
29、小红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张冠李戴啥意思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 认错了 对象 ,弄错了事实。 成语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 十二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成语例句: 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 张冠李戴 ”了。 繁体写法: 张冠李戴 注音: ㄓㄤ ㄍㄨㄢ ㄌㄧˇ ㄉㄞˋ 张冠李戴的近义词: 破绽百出 绽:破裂。衣服破裂之处极多。比喻说话、 做事漏洞极多他这段论证简直是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表面看来似乎对,而实际上并非如此的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汉· 王充《论衡&midd 张冠李戴的反义词: 无可非议 毫无必要多加责备,乱发议论,表示做得太合乎情理这也许是一种取巧的写法。但这似乎是无可非议的。巴金《 毫厘不爽 毫:细毛;发:头发;爽:差错。形容一点不差。 成语语法: 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confuse one thing with another 俄语翻译: 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 <всё перепутать> 日语翻译: 张(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其他翻译: <德>zhangs hut auf lis kopf setzen--jn mit jm anderen verwechseln<法>coiffer pierre du chapeau de jean 成语谜语: 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读音注意: 冠,不能读作“ɡuàn”。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张冠李戴的意思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拼音】zhāng guān lǐ dài。
【释义】将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将这一方涉及的事情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后人由此提炼出一则成语“张冠李戴”。
【成语寓意】“张冠李戴”意味着弄错了事实,在工作与学习中就是失误或失实,造成这种失误或失实的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调查、核实,只凭印象,搞错了对象和事实。这不仅会误导他人,误人子弟,甚至会危害党的事业。因此,工作和学习要避免张冠李戴。
【用法】可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口语、书面语通用,可修饰错误、笑话一类名词。
张冠李戴造句
1、你这种张冠李戴的做法,要不得。
2、不要张冠李戴,闹出笑话。
3、小明总是张冠李戴,弄得自己十分尴尬。
4、他们是双胞胎,我们难免会张冠李戴。
5、你一定要看仔细了,不要张冠李戴。
6、这是他做的事情,不是我做的,你不要张冠李戴。
7、老师点名的时候,名字弄错了,真是张冠李戴啊。
8、高考成绩十分重要,一定不可张冠李戴。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的意思

张冠李戴张冠李戴,汉语成语,拼音是zhāngguānlǐdài,意思是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姓李的人的头上;把这一方涉及的过程安插给那一方,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出自《留青日札》。近义词指鹿为马、颠倒是非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成语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留青日札《留青日札》是明田艺蘅撰笔记,三十九卷。是书杂记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
原文书中零星记及政治经济、冠服饮食、豪富中官之贪渎、乡村农民之生活,以及刘六、刘七、白莲教马祖师之起事情形,颇有资料价值。如卷一“风变”记载皇帝选绣女引起的民间恐慌:隆庆二年戊辰正月元旦大风,走石飞沙,天地昏暗。至初八、九日,民间讹言朝廷点选绣女,自湖州而来。人家女子七八岁以上,二十岁以下无不婚嫁。不及择配,东送西迎,街市接踵,势如抄夺。甚者畏官府禁之,黑夜潜行,唯恐失晓;歌笑哭泣之声,喧嚷达旦,千里鼎沸。无问大小长幼美恶贫富,以出门得偶,即为大幸。虽山谷村落之僻,亦皆不免。一富家偶雇一锡工在家造腊器。至半夜,有女不得其配,又不敢出门择人,乃呼锡工曰:“急起!急起!可成亲也”。锡工睡梦中茫然无知,及起而摹搓两眼,则堂前灯烛辉煌,主翁之女已艳妆待聘矣。明代宫廷选绣女,本是一种虐政,百姓对此反感之极。所以一闻谣言,就天昏地暗、仓皇失措,造成人间无数悲剧。卷四记查抄刘谨、钱宁、江彬、严嵩等人家产,备列细目;叙严嵩义子鄢懋卿贪赃枉法,以及明初富翁沈万三事,亦俱载始末,都是有关朝政的史料。卷二“悬鸡”条,记京师一豪绅宴客,一席就用了一百三十多只鸡,可见明代上层奢侈之风。书中还记载一些民间恶习,如卷一记载的作者家乡杭州赌博之风,田地、房产、妻妾子女皆可以抵押,以至家破人亡。卷二记载徽州等处“弄新妇”恶习:新媳妇入门,众亲戚百般戏辱,以至有的新妇不堪毒虐而自缢的。留青日札三十九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田艺衡撰。艺衡有《大明同文集》,已著录。是书欲仿《容斋随笔》、《梦溪笔谈》,而所学不足以逮之,故芜杂特甚。其中诗谈初编、二编各一卷,玉笑零音一卷,大统历解三卷,始天易一卷,皆以所著别行之书编入,以足卷帙,尤可不必。——出《四库总目提要》
现状《留青日札》现存有明刻本,通行本为《记录汇编本》。今有:《留青日札》中华书局据明刻本排印,1985年版;《留青日札》朱碧莲点校,上海古籍出版社,四库笔记小说,1992年版;《留青日札》齐鲁书社,1997影印本。

张冠李戴的意思和造句

  张冠李戴,指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我为大家整理了张冠李戴的意思和 造句 ,希望大家喜欢。

  张冠李戴的意思   【词目】:张冠李戴
  【读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解释】: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颠倒是非
  【 近义词 】:破绽百出、似是而非、指鹿为马。
  【 反义词 】:无可非议、毫厘不爽、对号入座。
  张冠李戴 成语 解释   成语解释: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成语出处: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 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成语繁体:张冠李戴
  成语简拼:ZGLD
  成语注音:ㄓㄤ ㄍㄨㄢ ㄌㄧˇ ㄉㄞ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张冠李戴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词:破绽百出、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毫厘不爽
  成语例子: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 唱歌 人“张冠李戴”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英语翻译:confuse one thing with another
  日语翻译:张(ちょう)の帽子(ぼうし)を李(り)に被(かぶ)せる,ちぐはぐなこと
  俄语翻译:валить с больной головы на здоровую <всё перепутать>
  其他翻译:<德>Zhangs Hut auf Lis Kopf setzen--jn mit jm anderen verwechseln<法>coiffer Pierre du chapeau de Jean
  成语 谜语 :乱扣帽子;错把李逵当张顺
  成语 歇后语 :张三的帽子给李四
  张冠李戴造句   1)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2)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3) 没想到母老虎居然会玩这种张冠李戴的游戏。
  4) 没事诗词胡乱诌,张冠李戴是寻常。
  5) 铡庞昱倒是有点事实根据,却是张冠李戴,忠奸颠倒。
  6) 铁路杀手篇之张冠李戴遭陷害。
  7) 为官者都是注重颜面的,自己张冠李戴闹出了乌龙,无疑是再打人家夏书记的脸。
  8) 更何况有些事是罗贯中张冠李戴的,颠倒是非的,无中生有的,甚至是凭空臆造的。
  9) 会不会是只记住了身着道袍,张冠李戴认成了别的云游道士?这世界上身穿道袍的道士可不止于一粟一人。
  10) 正史与方志记载历历在目,岂可张冠李戴,混为一谈呢!正是由于历史知识贫乏,造成了当今五省七家争抢二乔故里的闹剧发生。
  11) 既然张冠李戴不得,便李冠张戴如何?
  12) 误打误撞张冠李戴,小丫头不识天高恋上国王。
  13)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14)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15)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16)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17) 我的动作极为迅速,不管父母有没有知道,不管袜子张冠李戴,冲下去尽情饱览雪的世界。
  18)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19)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20) 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21) 他说过五关斩六将是张飞的事,这不是张冠李戴,胡说八道吗?
  22) 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23)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24) 几个不怎么通顺的 句子 ,几个字看上去歪歪斜斜的句子,几个常常会出现汉语拼音的句子,几个有时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别字的句子。
  25) 哈哈哈,一阵阵笑声在教室里回荡,是什么这么好笑呀?原来同学们在玩张冠李戴的游戏。
  26) 唉,是啊!一身的骨头已经酥化,严重的缺钙了;高度近视,走路直往人身上撞了; 记忆力 极差,经常把历史事件张冠李戴了,手脚也慢了,抓不住球体了。真的是“老”了,不中用了?
  27) 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
  28) 可是多数时间,沉浸在书堆中的陈安之,是一个路盲,送货时经常搞错路线,甚至张冠李戴。
  29) 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
  30) 老师问同学们:"除了那本书外,还有没有看过其他的。"只有寥寥无几的人举手,但是却只是说到了他们某些人物的名称,有的甚至张冠李戴。
  31) 可是近些日子,刘颖竟然有那么好几次转分机电话,都出了岔子,不是张冠李戴,就是颠三倒四。
  32) 邵教授很有涵养的听完刘小飞的长篇大论,这些传奇 故事 大多是笔杆子们根据领导意志演绎来的,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很多。

张冠李戴什么意思

张冠李戴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源于明朝的《汉留全记》,故事中一位姓李的人误将别人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而姓张的人则误将自己的帽子戴在别人的头上。这个故事后来被用来比喻人们常常因为粗心大意而弄错对象或事实。
这个成语的使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各种场合和语境。例如,在一个公司中,如果一个人错误地将别人的工作分配给自己,或者将某个任务分配给了错误的人,那么这个错误就可以被称为张冠李戴。此外,如果一个人在说话或写作中错误地引用或引用了错误的信息来源,也可以被称为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小心谨慎,不要因为粗心大意而弄错了对象或事实。同时,这个成语也提醒我们在工作中要认真仔细,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
张冠李戴的诗句:
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张冠李戴皆有据,莫教浮云遮望眼。
2、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张冠李戴,曲径通幽。
3、临水照花自相忘,水湄桃李共垂香。张冠李戴皆有据,莫教浮云遮望眼。
4、桃花灼灼开满园,李树果挂枝头圆。张冠李戴皆有据,莫教浮云遮望眼。
5、风花雪月入诗篇,张冠李戴皆有据。莫道人间无美景,且看云开见月明。
6、青山绿水皆入画,张冠李戴皆有据。莫道人间无美景,且看云开见月明。
7、时光荏苒须珍惜,张冠李戴皆有据。莫待白首空悲切,且看云开见月明。
8、历史长河绵绵流,张冠李戴皆有据。莫道人间无真理,且看云开见月明。
9、诗酒趁年华,张冠李戴皆有据。莫待青春空逝去,且看云开见月明。
10、红尘滚滚中,张冠李戴皆有据。莫待浮华空散去,且看云开见月明。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

张冠李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介绍如下:
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张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近义词: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词: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相似词:张三李四 李白 李子 李刚 李峰 行李 桃李 行李箱 。
造句如下: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3.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4.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5.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7.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8. 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9.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0.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1.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2. 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13. 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张冠李戴什么意思解释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基础释义: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详细释义: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示例】:但老船夫却作错了一件事情,把昨晚唱歌人“~”了。◎沈从文《边城》十四
出处: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把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到了姓李的人头上,这叫作“张冠李戴”,比喻认错了对象或者弄错了事实。为什么非得拿姓张、姓李的人来说事呢?各种辞书都没有解释清楚,仅仅举了一些例子,比如明人田艺蘅所著《留青日札》中有一篇《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因此就把“张冠李戴”的出处安在了田艺蘅头上,可是人家田艺蘅明明说“谚云”,可见在他之前早就有了这个说法,田艺蘅只不过转述“谚云”而已。如此不求甚解,真是典型的“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造句:
1、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2、郭德纲主持节目,常常喜欢叫错名字,张冠李戴,增加一些笑料,以此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3、王刚总喜欢把《水浒传》里的人物张冠李戴,乱说一气。
4、背古诗时,他经常张冠李戴,搞错作者。
5、我们班的一对双胞胎长得很像,认识他们的人总是张冠李戴,把他们搞错了。
6、做选择题的时候,我经常张冠李戴,搞错选项。
7、他老是喜欢张冠李戴,把小王喊成小张。
8、明明是小勇做的好事,老师却表扬了小平,真是张冠李戴。
9、老师要我们用张冠李戴这个词造句。
10、我们要认清事物的本质,不能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的意思

张冠李戴的意思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1、出处。
(1)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2)宋钱希言《戏瑕》卷三:“张公帽儿李公戴。”
(3)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武汉革命团体文学社之历史》:“如某报所云,未免张冠李戴,谬误殊甚。”
2、近义词。
(1)破绽百出:比喻说话做事漏洞非常多。
(2)似是而非:某件事情好像是对的,但事实却是不正确的。
3、反义词。
(1)无可非议:无必要多加责备,乱发议论,表示做得太合乎情理。
(2)毫厘不爽:指微小的不满或不舒适,一般指一些微小的事情或细节让人感到不爽或不舒适。
张冠李戴的例句,具体如下:
1、反正所有的罪过都可以搬到失败一方的头上,而正义和真理则可以张冠李戴,放到自己这一边。
2、写人物传记最怕考证不实,一不小心就会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来。
3、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4、在刚开始的那几天,您总是张冠李戴地把这个同学叫成那个同学,同学们私下都笑您好“傻”。
5、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6、这样明显的张冠李戴,恐怕不能算是报告炮制者的大意吧!
7、每当语文老师检查课文背诵时,小李常常张冠李戴,记错课文的内容。
8、他常常张冠李戴,把家庭作业本当课堂作业本用!
9、她在教室背书的时候常常张冠李戴,把一个词语解释为另外一个词语的意思。
10、美好的东西不胜其多,如果盲目追求那种流行的性格,不成东施效颦的笑柄,也会留下张冠李戴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