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31 00:14:24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哪里?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是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其意思是在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在得志时就使天下人都能这样。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人生在世,难免经历低谷与彷徨。自认为才高八斗可是未必有人赏识,并不是每个有才能的人都能各尽所需,发挥自身的作用。所以当没人欣赏你的时候,不能自暴自弃,停滞不前或颓废守安逸,而是要更加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优点,添补自身的缺点。
扩展资料:
这局话的原文为: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过来就是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原文,译文

意思是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全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尽心章句上》选自《孟子》。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本篇赏析
在我自身的,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修养,人生境界的追求,一句话,是精神的自我完善。身外之物则是金钱富贵,名誉地位。
前者全在于自我,只要坚持追求,便可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叫“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后者则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不是你一厢情愿地追求就可以得到的。所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更不要抓苟且,失去自我。
当然,不强求并不是完全拒斥,而是要)烦其自然。就像孔子对待金钱富贵的态度:“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述而》) 如果求不到,那还是让我做自己喜欢的事吧。
说来也是,所谓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看得那么要紧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原 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 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 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 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 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贫穷的话就照顾好自己就可以 富裕可以接济天下人
意思是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全文:
孟子谓宋勾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白话译文:
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
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
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扩展资料:
孟子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
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采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
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尽心章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在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要求儒生在穷困时也要保持为人的节操,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他人,去感化他人;在显达时更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什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穷困时期,一个人应该先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正确自私的决策;而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后,应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带动整个团体共同前进。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平衡,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
独善其身的人会穷,兼济天下(帮助别人或社会)能达成目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在穷困时要保持自己的善良品德,而在达到成功的时候,则要帮助和照顾到天下所有人的善良品德。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孟子·尽心上》。
【原文节选】
《孟子·尽心上》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处于困境之中时,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不让困境改变我们的本质。而当我们达到成功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帮助和照顾到身边所有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创作背景】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而这句话所在的章节《尽心上》,是在强调崇尚德行和助人为乐的同时,提出了在困境和成功之时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善良品德。
【注释】
穷:指经济上的贫穷,也可以理解为困境、困难。
独善其身:指个人应该保持自身的道德、品德,积极自我完善。
达: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或者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成功。
兼济天下:指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行动,帮助别人、推动社会发展。
【生活启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当我们处于困境之中时,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而当我们成功达成目标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人,共同构建美好的社会。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启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坚韧、善良的心。我们不能因为遇到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不能因为成功而变得骄傲自大。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此外,我还发现,在帮助他人时,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这些行为虽然微小,但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因此,我深深体会到,当我们做好自己时,也应该多关注他人,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不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提醒我在帮助他人时,我们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带来自己的快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先秦·《孟子》,释义: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这种立身处世态度,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正确句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释: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摘自:先秦·孟子《孟子·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原句: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翻译: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悠然自得。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赏析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 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最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
当你穷困不得志时,它以“独善其身”的清高抚慰着你那一颗失落的心;当你飞黄腾达有时机时,它又以“兼善天下”的豪情为你心安理得地做官提供着坚实的心理基础。
因此,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穷者独善其身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孟子思想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里的“穷”是贫穷的意思吗?
“穷者独善其身”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
出自:孟子《尽心章句上》
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
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原文: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
扩展资料:
“穷者独善其身”的负面效应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的本意是强调:人在不得志的时候更要加强自我道德修养,而不是教大家毫无原则地苟且偷生和自保,充当冷漠无情的看客。
另一位圣人庄子对“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做出了另一种解释,庄子说:“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就算能力再强,只靠他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取得巨大成功。
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难成大事。老话说得好,“独木难成舟,独树难成林”,古今来成大事者,无不是善于识人和用人,懂得团结他人的力量。
西楚霸王项羽非常能打,又是举起千斤鼎,又是以一敌百,经常以少胜多,但他先气走唯一的谋士范增,后又在垓下被刘邦等诸侯王军队团团围住。
纵使项羽有万夫不当之勇,也是无法挽回败局;纵使他一个人活了下来,但他身边的战友都战死了,所以他见天要亡他,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于是乌江边上拔剑自刎。
我们在熟记孟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庄子的“独善其身者,难成大事”这句箴言。
因为只记住前面一句话,很容易让人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而结合后面一句话,我们又会警惕“独”的危害——难成大事,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越是穷困时,越要修炼自我,还要做到左宗棠所说的”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做人不可太”独“,独则无众,无众则难成事;做人也不能太”刚“,至刚易折。
“独善其身”不是单打独斗,也不是置身事外的冷漠,更不是毫无原则,这里的”独“是指”慎独“,指独处时一个人的自我修炼,合众时又懂得拥抱世界。

穷则独善其身,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作“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释义】: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
【出处】:《孟子·尽心章句上》:“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解读】: 前半句“穷则独善其身”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而后半句“达则兼济天下”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这是一种思想的融合。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穷与达的不同境遇下采取不同的行为是要人们能够理智、符合实际情况下的思虑与奋斗。孟子这句话的智慧就是要我们能做好自己,做好现在,做好目下的实际生活,这当然是入世的思想了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意思——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富贵时还要造福天下百姓。"【作品出处】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创作于战国时代。【作品出处】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 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作品注释】1、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2、游;指游说。 3、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4、得己:即自得。【作品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人家理解,我悠然自得无所求;人家不理解,我也悠然自得无所求。”宋勾践问道:“怎样就能做到悠然自得无所求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得志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掉仁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德,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施给人民恩泽;不得志时,修养品德立身在世。穷困时,独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时还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的言论。以下是完整的原文:
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在贫穷的时候,应该注重修身养性,追求个人的德行和道德修养;而在达到富裕和成功的时候,应该关心和帮助他人,为天下众人谋福利。
孔子的这句话传达了一种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它强调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的统一。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或贫穷时,应该先从自身做起,通过自律和道德行为来提升自己。而当一个人达到成功和富裕时,应该以广泛的视野和胸怀来关心社会大众,积极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也成为后世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原则之一。
这句话的意思是: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出自《尽心章句上·第九节》,是战国时期孟子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该篇文言文主要讲述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的思想,即性善论。
原文
尽心章句上·第九节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告诉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宣扬吗?我告诉你怎样游说宣扬自己的主张吧。有人知道你,你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有人不知道你,你也表现出很傲慢的样子。”
宋勾践说:“怎么样才能做到很傲慢的样子呢?”
孟子说:“尊重规律乐于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就可以做到很傲慢的样子了。所以读书人再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人生道路。穷困也不要失去采用最佳行为方式,所以读书人能得到自己的本性。发达了也不偏离自己的道路,所以人民不会对他失望。古时候的人,如果得志,就会惠泽万民;如果不得志,就修养自身以现于世间。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
注释
1.勾践:人名。
2.游:《列子·汤问》:“孔子东游。”《史记·郦生传》:“此真吾所愿从游。”这里用为游说、宣扬之意。
3.嚣:(ao敖)通敖。《《诗·大雅·板》:“我及尔谋,听我嚣嚣。”《尔雅》:“仇仇,敖敖,傲也。”《孟子·万章上》:“嚣嚣然曰。”这里用为傲慢之意。嚣嚣然:很傲慢的样子。
赏析
忘掉权势,不畏权势的人,这种人从外表上来看,不是显得很傲慢吗?确实如此,但这种傲慢不是小人似的傲慢,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之类的假傲慢。是我固守我的本性,我走我的道路的傲慢;也是不阿谀奉承、谗谄媚俗的傲慢。陶渊明不为三斗米折腰,也是一种傲慢。所以孟子强调,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这就是读书人坚持自己理想和立场的一种最佳行为方式。这种傲慢就称为“骨气”。
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 ,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孟子的言论著作收录于《孟子》一书。其中《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篇编入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它的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也要洁身自好,正好趁此机会不断完善个人的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有能力的时候,就要把真善美发扬光大,并且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崇尚品德,坚守正义 ,就能悠然自得了。所以, 穷困时不放弃正义,显达时不背离仁道 。穷困时不放弃正义,因此能保住自己的操守;显达时不背离仁道,因此民众不会失望。 得志时,施予民众恩惠;不得志时,修养自己立身于世 。总之一句话:穷困时就做好自己,显达时要兼顾天下人共达于善。



“嚣嚣”,音熬熬,“自得貌”(《古汉语大辞典》)。形容内心满足、愉悦、志得意满、悠然自得。后文“得己”,亦即自得。

“穷”,穷途末路,包括物质生活的困乏,但主要是指理想追求和事业发展受阻,无法再向前进 。与之相反则是顺利、顺畅、通达、显达。

“独善其身”,说的是穷困时不随波逐流,不颓废沉沦,思想上固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行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标准。一句话,在不良环境中和不利条件下,做好自己。

独善其身免不了“慎其独”。 一人独处,亦需谨慎,不放纵 。孔子弟子曾参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即便是一人独处,也要觉得好像是大家的眼睛都在盯着你,大家的手指都在指着你,即严厉地监督着你。

独善其身并非要与世隔绝。孔子赞赏隐士的品格,却不赞同隐士的做法——“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论语·微子》)人不能和鸟兽同群,我不和世人同群又和谁同群呢?孟子说“不得志,修身见于世”,与孔子完全一致。

“兼善天下”,是说在善己的前提下还要善天下。善天下是指使天下美好,亦可指使天下人共善。细辨起来,两者有先后之别,善己是前提。己未善,何以善天下?不过,两者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同一事的不同阶段。不能说善己为主,善天下为次。 个人是社会的一分子,其价值在于尽己之力,使社会美好。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为洁身名言,为奋斗理想。至今仍如此。(白子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大概意思是: 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 。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鞭策和激励了多少读书人, 这些有志气、有修养、有抱负的读书人,往往把这句话当作自己的人生座右铭。 应该说,这句话对一个人的激励和指导意义是 非常积极的:引导人们在人生落魄的时候,不要自暴自弃,不要破罐子破摔,而要努力提高在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同时也告诫人们在人生得意的时候,不要自私自利,只顾着自己,而要多接济和救助更多的普通人。

追求“名”和“利”失败后的极端表现:堕落、放纵。 这种一蹶不振是不对的。

尽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但实际上,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失败,有的可能是一些较小的失败和挫折,有的可能是致命的失败或挫折。当遭遇了失败或挫折后,一些人就变得堕落、放纵,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认为人生已经失败,自己的精神世界已经轰然坍塌,再也没有勇气保持此前的积极上进和对自己修养、品德上的严格要求。倘若一个人一旦遭遇失败和挫折,就变成这个样子,很有可能他就会一直堕落、放纵下去,沉沦下去,这辈子再也迎不来人生转机。

追求“名”和“利”成功后的极端表现:放纵、自私。 这种表现同样也是错误的。人不能飘。

一些人努力奋斗,经过了辛苦付出,刚好又把握住了机遇,成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这个时候,走到哪里都是鲜花和掌声,都是笑脸和奉承,很容易让一个人飘起来,让自己内心的私欲极度膨胀,慢慢遗忘了自己曾经的美好品质,转而追求物欲的享受,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越来越自以为是,再也听不进别人中肯的话。认为此前那么多的辛苦付出,现在好不容易成功了,我就有足够的资本去满足自己的私欲,谁也无权干预。事实上,倘若一个人成功后变成这个样子,大体上,就会慢慢众叛亲离,危机就在内部积聚,当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危机突然大爆发,一下子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如那句话所说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我的理解是人生目标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养活自己;第二个层次是给家人更好的生活;第三个层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第四个层次是为社会做贡献。我们不管处于人生的哪个层次,都要始终坚持“独善其身”, 因为只有始终坚持对自己修养和品德的修炼,不管是面对失败还是成功,我们都不会迷失自己。 当我们很幸运地让自己人生跨入第四个层次的时候,我们就能很自然而然做到“达则兼济天下”。 从古至今,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古代的诸葛亮、范仲淹,现代的袁隆平、屠呦呦等等,他们堪称世人的典范。 (乔木三十)

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一般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那么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

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2、 这是孟子在和一个纵横家宋勾践讨论什么才是正确的说话之道的时候说的。孟子认为,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树立为民服务的志向。在得志的时候,要对老百姓有帮助,在不得志的时候,那就好好修养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3、 孟子的这句话,古往今来,激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正义事业做贡献,也激励了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不放弃不抛弃,坚守底线思维,坚守为人的良心而走向田园山野,做个宁静无为的隐士。
以上就是关于穷则独善其身是什么意思的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