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顺之年,耳顺之年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6 02:31:56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指六十岁,也为花甲之年。
意思:六十源敬颂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通常还有一种意思是指,到了六十这个年纪,是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指人生修行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
出处: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有所成;四十岁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能顺着心意去做事,而不会超越世间的规矩。
扩展资料:
古时对年龄的称谓
赤子:不满周岁的孩子。
黄口,孺子:指孩童。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金钗之年:女子十二岁。
豆蔻年华——指十三四岁的少女。
束发——男子十五。
及笄「jī」——女子十五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弱冠、初冠——男稿宽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命雹郑之年——五十岁。
耳顺之年——六十。
杖国之年——七十。
杖朝之年——八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指的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是多大年龄


1、耳顺之年是60岁。《论语·为政》中说:“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日:“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即以“耳顺”或“花甲”为六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所以称50岁为知命之年。
2、耳顺之年,意思是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出自《论语·为政》。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有所成;四十岁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能顺着心意去做事,而不会超越世间的规矩。

耳顺之年的意思

耳顺之年的意思:指人到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辨别真假是非。后为六十岁的代称。
耳顺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ěr shùn zhī nián,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意思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偏正式;作宾语;指60岁。示例: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论语·为政,《为政》内容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学成语的意义和价值
成语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往往包涵了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个典故、道理、哲理,它在历史的演变中自然形成。每一个成语几乎都有它的来历。各朝各代的文化和历史保存在成语之中,这使成语具有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点和时代特色。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其来源广泛,或为传世经典、或为巨著名作、或为历史故事、或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俗语,其字里有话,话外有音,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堪称中华文化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掌握了它,就掌握了汉语的精髓,中华文化的根本。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指六十岁,也为花甲之年。
出自于孔子的《论语·为政》中出现过,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意思是到了六十这个年纪,是听得进逆耳之言的,指人生修行所能达到的一种高度。
古代对于年龄的称谓是比较多的,具体如下:
不满周岁-襁褓;3岁——孩提;女孩7岁——髫年;男孩8岁——龆年;幼年泛称——总角;10岁以下——黄口;12岁(女)——金钗之年;13岁(女)——豆蔻年华;5岁(女)——及笄之年;20岁(男)——弱冠;20岁(男)——弱冠;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岁——杖朝之年;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

耳顺之年的意思?


注音 ㄦˇ ㄕㄨㄣˋ ㄓ ㄋ一ㄢˊ
拼音 ěr shùn zhī nián
词性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国语辞典简编本 耳顺之年「ㄦˇ ㄕㄨㄣˋ ㄓ ㄋㄧㄢˊ」
指六十岁。
造句李先生虽已届耳顺之年,但仍充满著年轻人的活力。
国语辞典修订本 耳顺之年「ㄦˇ ㄕㄨㄣˋ ㄓ ㄋ一ㄢˊ」
⒈ 指六十岁。参见「耳顺」条。
引《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耳顺之年的成语解释

耳顺之年的成语解释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对成语都不陌生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耳顺之年的成语解释,欢迎大家分享。
  【汉字书写】 :耳顺之年
  【汉语注音】 :ér shùn zhī nián
  【成语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宾语;指六十岁。
  【耳顺之年的意思】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六十岁的代称。
  【耳顺之年的近义词】 :花甲之年
  【耳顺之年的反义词】 :无
  【耳顺之年的故事】
  语出自《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上文可译作: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学有所成);四十岁时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清楚理解听到的话);到了七十岁能达到顺着心愿做事,而不会超越社会所认同的规矩。
  【耳顺之年例句】
  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哲夫《中国档案.高层决策写真》八:“维纳已过耳顺之年,精力似有不济,听别人报告时,鼾声大作,数分钟后轮他上台做评论,只得王顾左右而言他。”
  【耳顺之年造句】
  1、她萎靡不振,白发苍苍的样子,无论谁只要随便瞧看一眼,就会断定她必然超过耳顺之年。
  2、一个耳顺之年,坐领退休金生活的人,对一切事物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面对是见怪不怪的。
  3、而现在,耳顺之年的他们更倾向清净的生活。
  4、写作之于张洁,已成为人到耳顺之年自我静观默照的一种方式。
  5、在中国文化中,六十大寿是吉庆的。人在六十岁时即到耳顺之年。
  6、已过“耳顺之年”的王国春精神矍铄,说话时更是掷地有声。
  7、已经到了耳顺之年的老王,还经常关心国家大事。
  8、而我爷爷不仅过了耳顺之年,还稳稳当当的踏上了奔七的路程。
  9、已到耳顺之年的.他,此时却不得不顽固不灵。
  10、可我父亲他老人家今年刚好耳顺之年,我见您风采不凡,青春正茂,足具不愁不悔之态。
  11、老军门已过耳顺之年,花白的胡子稀稀疏疏的垂在下巴上,懊恼之情溢于言表。
  12、耳顺之年能有这样的体力,这样的心境,整个清风镇也找不出几个。
  13、渡戾大师刚过耳顺之年,留长髯,举手投足满是精干,主持修武的他正在武学大进的时候,威风凛凛。
  14、那是一个巨大的笼子,里面大的已达耳顺之年,小的方才十岁。
  15、青春是气贯长虹,勇锐盖过怯懦,进取压倒苟安;如此锐气,弱冠后生有之,耳顺之年,则亦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16、年老时,你能想像最炫的谋生方式是?南韩的潜水妇女在耳顺之年,仍冒著生命危险潜入海里寻找食物。
  17、此刻天下豪杰赏脸都大驾寒舍,我李某人万分荣幸,想着在下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很多事情已经是力不从心,庄上事情都已经交代下去让荣恒去做了。
  18、伴随着一阵中气十足的爽朗笑声,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从内间走了出来,看摸样怕是已经进入耳顺之年,却不显老迈姿态,步履轻盈、面色红润。
  19、乾隆的眸子炯炯有神,身板挺的笔直,面上荣光焕发,哪里像是个奔着耳顺之年去的老者,益发显得英武不凡。
  20、不平散人与追魂散人对视一眼,两人霜鬓斑白,一晃眼,见面时双双已过六十耳顺之年,顿感韶华易逝,弹指一挥间,已是半百年身。
;

耳顺之年四字成语解释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耳顺之年四字成语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原文】:
耳顺之年
【标准发音】:
ér shùn zhī nián
【繁体写法】:
耳顺之年
【耳顺之年是什么意思】: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耳顺之年成语接龙】:
两豆塞耳→耳顺之年→年丰岁稔
【用法分析】:
作宾语;指60岁
【读音预警】:
倡导普通话,请按照音标【ér shùn zhī nián】采用标准四声阅读。
【出处说明】: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对应近义词】:
花甲之年
【耳顺之年的`造句示例】:
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1、已过“耳顺之年”的王国春精神矍铄,说话时更是掷地有声。
2、写作之于张洁,已成为人到耳顺之年自我静观默照的一种方式。
3、年老时,你能想像最炫的谋生方式是?南韩的潜水妇女在耳顺之年,仍冒著生命危险潜入海里寻找食物。
4、已经到了耳顺之年的老王,还经常关心国家大事。
5、如此锐气,弱冠后生有之,耳顺之年,则亦多见,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堕暮年。
6、而现在,耳顺之年的他们更倾向清净的生活。
7、在中国文化中,六十大寿是吉庆的。人在六十岁时即到耳顺之年。
8、耳顺之年过后,他才开始环保事业,那时他风度翩翩,头发开始花白。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1、耳顺之年是60岁。

  2、耳顺之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ěr shùn zhī nián,形容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意思是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3、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白话译文为: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学习,到了三十岁而立之年,四十岁不为世事迷惑,五十岁可以知道天命所在,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从心所欲,不逾越规矩。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是60岁。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扩展资料   出处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6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相关语录
  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郑玄注义可说是最早的解释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其说同郑玄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概括三家言,解释的意义相同。俗话所说,听人听声,锣鼓听音,能知晓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不少聪明人都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