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词语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 2、格物致知的意思
- 3、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 4、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 5、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 6、什么是格物致知
- 7、格物,致知的意思
- 8、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 9、格物致知的解释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词语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1、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2、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拼音:gé wù zhì 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成语寓意
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一般启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成语读音为: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从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成语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断除物欲,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欲断除的越彻底越干净,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实智慧,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造句
1、我们要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的本质,不能略知一二就放弃。
2、人不是生来就伟大的,是岁月里成长,摸爬滚打,是格物致知,一步一步日积月累的,所以要成功先成长,自强者恒强,自立者恒立。
3、一段旅途,一段心得,格物致知。还是得多看世界,多读人文,这次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一起携手赤足一步一步地翻完了险峰,来过爷辈走过的路。很棒!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解释是: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结构是连动式成语。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年代是古代成语。关于成语格物致知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出处 点此查看格物致知详细内容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二、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三、语法格物致知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的成语接龙格物致知、知错就改、改邪归正、正言直谏、谏争如流、流芳千古、古色古香、香温玉软、软语温言、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戒奢以俭格物致知的成语翻译英语: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格物致知相关成语格物穷理、穷理格物、格格不入、格格不纳、格格不吐、形格势禁、自成一格、格古通今格物致知相关词语致知格物、格物致知、格物致和、格物致理、格物致用、格致、致知、格知、格物、物格、格致家、有格致、格致会、致良知格物致知的成语造句1.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2.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3.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4.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5.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6.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格物致知的详细信息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关于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相关内容如下:
“格物致知”是一个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其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强调通过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和自我,并求得道德上的提高与精神上的升华。
1.内涵解释
“格物致知”即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探究,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世界、自我和大道的目的。其中,“格物”意指辨别事物的真假和好坏,“致知”则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从中汲取智慧。
这一思想强调实践和思辨的结合,只有通过实践与思考的交汇诠释世界的真谛,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2.特点分析
格物致知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化的付诸实践,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事实,这种注重事实的精神反映出了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实用性和能顾全面、立体、多维度问题的才能;
二是追求真理,它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路,更加注重推崇人性和社会价值。
3.应用实践
格物致知的思想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客观事物的实证研究和探究,并通过理性思考来提高认识水平和领悟力,避免片面或主观臆断,完成系统性的认识建构和实践创新。
4.现代启示
在当今时代,格物致知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只有通过实践与思辨的深度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把握和急于参与和引领社会改革发展大变局,不断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和实践素养,不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综上所述,格物致知作为一个重要的古代哲学思想,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来寻求真理,对现代人的实践和探索带来了许多启示。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和思辨相结合的智慧,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什么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得智慧或感悟到某种心得。
引证解释:
1、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宋)朱熹《朱子语类大学一》。
2、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清)严复《原强》。
3、周瑛认为治心是纲领,但正心诚意本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明心的途径,而格物致知是以承认理的客观性为前提的。——《明代闽南四书学研究——以宗朱学派为中心》。
4、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礼记(大学)》。
例句:
1、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2、“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3、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4、在我们学校,有根据“格物致知”命名的“格物楼”和“格致楼”,意在让我们多探究事物的道理,获得更多的知识。
5、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是儒家的大学之道,按照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顺序次第展开。
格物,致知的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获得真知的过程。
“格物”是指通过事物现象的观察、研究、思考以及实践,对事物的本质、属性、特点等进行认识和了解。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研究,人们可以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和本质特征,从而得到前进或改进的基础。
“致知”则是指通过格物,人们可以获得真理之知,进而得到智慧、学识和认识。只有在格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得到知识,明白事物之真相和本质,进而达到真知灼见的境界。出于《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致知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儒家文化中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思想。总之,格物致知是鼓励人们进行实践和思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获得真知的过程,这种追求真理之道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格物致知的例句:
1、乃居德于弘,则正心诚意之不讲,而天下之大本以遗;自谓无疑于道,则格物致知之不用,而天地之化育,其日迁于吾前者,具忘之矣。
2、我们需要通过不断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市场变化来实现商业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格物致知,改变世界”的愿景。
3、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格言、谚语以及典故,虽然距离我们已有多年历史,但是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实现格物致知的目标。
4、他们皆是某一领域的顶尖之人,像萧传香精于建筑设计,学的是格物致知之学,而萧华楼则是被当做一派掌门培养,即所谓的帝王术。
5、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对话。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相信大家从学习至今都听到过,看到过很多的成语,但是还是有很多依然不解其意,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基础释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命题。《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承认接触事物(格物)是获得知识(致知)的方法,但又认为心被人欲所蒙蔽,所以知识不够完备。只要通过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欲,对于天地万物之理就无所不知了。颜元把格物解释为“犯手(动手)实做其事”,认为“手格其物而后知至”,肯定行先于知,这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详细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使用示例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2、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3、中国传统空间美学追求格物致知,探索“物”在各种平衡下的潜力,驱使设计表现出人性化的一面,强调人与自然的对话。
4、“格物致知”是传统文化与知识论的重要概念,为历代学者所重视。
5、程朱“格物致知”论的失败正是其整个悲剧命运的一个缩影,它对理解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之发展滞后亦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近义词
致知格物:推究事物原理法则总结为理性知识。
造句
1. 这孩子喜欢格物致知,打破砂锅问到底。
2. 格物致知了解事物的构造后,我们才可以有所创新。
3. 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4. 我们要格物致知探求事物的本质,不能略知一二就放弃。
5. 安玓,人是万物之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而你的特长,就是格物致知。
6. 原指格物致知,即穷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7. 懂得格物致知的道理后,我们便不会成为守株待兔的人。
8. 朱子以为,只有在事事物物上求得一定理,才能止于至善,故需要下格物致知的工夫。
9. 六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10. 实际上,“格物致知”包含更多的还是“即物穷理”的意思。
11. 白崖书院少主孔庖,年方志学,却独自一人踏上格物致知之途。
12. 他以“格物致知”阐述其认识论和方法论。
13. 学习模式开启,进入格物致知状态。
14. 瓦特格物致知蒸汽的原理,才发明了蒸汽机。
15. 万物皆有道,格物致知,要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格物致知的解释
格物致知的解释谓 研究 事物原理而获得 知识 。为 中国 古代认识论的 重要 命题 之一 。语出 《礼记·大学》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格物 。” 郑玄 注:“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於善深,则来善物;其知於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朱子语类》 卷十四:“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知 有所 未尽,便是知得这 明德 未分明。” 明 王守仁 《传习录》 卷上:“ 《大学》 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箇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 清 颜元 《 四书 正误·大学》 :“ 李植秀 问‘格物致知’。予曰:‘知无体,以物为体……故曰: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郭沫若 《中国古代 社会 研究》 第一篇第二章第四节:“所以根本要看重 理智 ,而出发便在研究 自然 (‘格物致知’)。” 词语分解 格物的解释 ∶穷究事物的 道理 格物致知 ∶纠正人的行为详细解释.推究事物之理。《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宋 苏轼 《谢兼侍读表》:“恭惟皇帝陛下圣神格物, 文 武 宪邦。” 明 王鏊 致知的解释 儒家哲学用语。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历代儒家学者对此有 不同 解释。 汉 郑玄 认为“致知”是使人“知善恶吉凶之所终始”; 宋 朱熹 认为“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