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惩前毖后,惩前毖后的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23 00:41:38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惩前毖后?

惩前毖后的意思是: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自】《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给犯错误的人惩罚,让他们以此为戒不再犯错。
【示例】对犯错误的人,我们应该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态度。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近义词】杀一儆百、小惩大诫、以儆效尤、杀鸡儆猴
【反义词】重蹈覆辙、如法炮制
扩展资料
1、惩前毖后近义词
以儆效尤
【解释】儆:使人警醒,不犯错误;效:仿效,效法;尤:过失。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出自】清·李绿园《歧路灯》:“自宜按律究办;以儆效尤。”
自然应该按照律法追究查办,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
【示例】对那些犯罪分子应依法严惩,以儆效尤,决不能心慈手软。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指处理坏人警示他人
2、惩前毖后反义词
重蹈覆辙
【解释】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出自】宋 范晔《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现在不想以前的教训,又沿着翻过车的老路走。
【示例】失败后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语法】动宾式;作谓语、宾语;用于劝说、希望和警告的场合

惩前毖后是什么意思


惩前毖后(拼音:chéng qián bì hòu)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最早出自于《诗经·周颂·小毖》。
“惩前毖后”指批判以前所犯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
小惩大诫
反义词:
重蹈覆辙
【惩前毖后】成语典故及主人公
管叔(?~公元前1039年),姬姓,名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管叔鲜封于管地,建立管国,与蔡叔度、霍叔处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蔡叔
蔡叔,姬姓,名度,世称蔡叔度,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五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蔡国始封君,蔡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封于蔡(今河南上蔡)。周成王时,蔡叔度与其兄管叔鲜挟持商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不久便被周公旦平定。蔡叔度被流放,最终死在流放之地。蔡叔度死后,其子姬胡亦受封于蔡,史称蔡仲。
霍叔
霍叔,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处,世称霍叔处,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八子,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初三监之一周朝诸侯国霍国(今山西霍州)始封君,霍姓始祖。周武王灭商后,将霍叔处封于霍地,建立霍国,与管叔鲜、蔡叔度协助、监督商纣王之子武庚,一同治理商朝遗民,史称“三监”。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霍叔处四兄周公旦摄政。霍叔处与管叔鲜、蔡叔度因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和武庚,流放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民,三年不得录用。霍国灭亡后,霍叔处的后代子孙以国为姓,称霍氏。
成语典故
周武王登基不久就去世了,周武王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成王年龄小,由周公旦摄政,帮助处理国家大事。对于周公摄政,周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都非常不满。他们四处造谣中伤周公,说周公帮助成王处理国事是想找机会废除成王,篡夺王位。周公是个谦谦君子,心胸开阔,为了辟谣,不惹是生非,就决定离开周朝都城,到别的地方隐居。
管叔和蔡叔看到周公离开了成王,便偷偷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企图夺取王位,废除成王自立。周成王得到消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大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成王非常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大臣见状,说:“这件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听后,立即派人把周公旦请回来。周公回来之后,成王立刻命令周公率领军队东征,讨伐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经过长达三年的战争,周公旦终于平息了叛乱。随后,周公又忠心耿耿地辅佐成王处理国家大事。一直等到成王成年之后,周公还政于成王,让他自己处理朝政。
就在成王正式接管政权这天,成王到宗庙典祭祖先。在祭祀仪式上,成王回顾过去的历史教训,并总结经验说:“我一定要从以前所受的惩戒中吸取教训,小心谨慎地办事,以免再遭祸害。”
成语寓意
周成王听信了谗言,疏离了周公,后来,周公平息了叛乱,周成王才明白了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开始重用周公。在现实生活中,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改正的决心。人们要学习周成王知错就改的精神,认真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引以为戒,避免再犯,这样才能渐渐地完善自我。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惩前毖后”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不致再犯。
运用示例
明·张居正《答河道吴自湖计河漕》:“顷丹阳浅阻,当事诸公毕智绝力,仅克有济,惩前毖后,预为事先之图可也。”
作家·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唐总理惩前毖后,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
成语辨析
惩前毖后—小惩大诫
“小惩大诫”的意思是有小过失就惩戒,使受到教训而不致犯大错误。“惩前毖后”与“小惩大诫”都有接受之前的教训,避免以后再犯同样错误的含义。不过,“惩前毖后”主要指把之前的过错作为教训,而没有指出是大错误还是小错误。“小惩大诫”偏重于指只要犯上一点小过错,就要遭受惩罚作为以后的教训。

惩前毖后什么意思?惩前毖后怎么读?

惩前毖后什么意思?惩前毖后怎么读?

参考答案:

拼音:chéng qián bì hòu,简 拼:cqbh

成语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成语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成语例句:唐总理惩前毖后,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

繁体写法:惩前毖后

注音:ㄔㄥˊ ㄑㄧㄢˊ ㄅㄧˋ ㄏㄡˋ

惩前毖后的近义词:小惩大诫 .谓稍加惩罚,使接受教训,不至犯大错误。语出《易·系辞下》:“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不见利不劝,不

惩前毖后的反义词:重蹈覆辙 重新沿翻车旧辙走,比喻不重视总结经验,记取教训,再犯以前犯过的错误

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learn lessons from the past and keep an eye on the future

俄语翻译:извлекáть урóк из ошибок прóшлого в назидáние на будущее

日语翻译:前(まえ)の误(あやま)りを後(あと)の戒(いまし)めとする

其他翻译:<德>aus früheren fehlern lernen,um künftige zu vermeiden<法>tirer la lecon des erreurs passées pour en éviter le retour

读音注意:惩,不能读作“chěnɡ”。

写法注意:毖,不能写作“毙”。

惩前毖后的意思

惩前毖后[chéng qián bì hòu]
【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自】:《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吸取教训以后小心 【近义词】:小惩大诫 【反义词】:重蹈覆辙

惩前毖后造句: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是党的一贯方针。
我们必须惩前毖后,把隐患扼杀在萌芽。
刑法的目的是惩前毖后,而非赶尽杀绝。
做人要经常惩前毖后,这样才会更加进步,更加优秀。
这次车祸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我必须要惩前毖后,好好反省自己。

惩前毖后是什么意思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成语是【惩前毖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从这里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个褒义成语。
惩前毖后出自《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予茾蜂,自求辛螫。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这里有个故事:周成王听信了谗言,疏离了周公,后来,周公平息了叛乱,周成王才明白了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开始重用周公。在现实生活中,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改正的决心。人们要学习周成王知错就改的精神,认真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引以为戒,避免再犯,这样才能渐渐地完善自我。这就是成语“惩前毖后”的由来。
惩前毖后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惩前毖后的近义词有【小惩大戒】、【严惩不贷】等,其中“惩前毖后”主要指把之前的过错作为教训,而没有指出是大错误还是小错误。“小惩大诫”偏重于指只要犯上一点小过错,就要遭受惩罚作为以后的教训。惩前毖后反义词有:重蹈覆辙、前车之鉴等。
那我们怎么用惩前毖后这个成语来造句呢?对于失足青少年,要坚持惩前毖后的方针,重在教育改造。刑罚的目的是惩前毖后,而非赶尽杀绝。
如果用【惩前毖后】来成语接龙,则可以接:后患无穷、后手不上、后发制人,后会有期、后生可畏等。
好了,本期视频就到这里,以上就是成语【惩前毖后】的全部介绍,你学会了吗?

惩前毖后是什么意思

拼音:chéng qián bì hòu解释: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例句:唐总理~,实不欲再当此任,只是需款甚急,又不好不硬着头皮,出去商办。(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回)

惩前毖后的意思

惩前毖后的意思是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成语出处:明·张居正《答河道吴自湖计河漕》:顷丹阳浅阻,当事诸公毕智绝力,仅克有济,惩前毖后,预为事先之图可也。
成语寓意:周成王听信了谗言,疏离了周公。后来,周公平息了叛乱,周成王才明白了亲贤臣、远小人的道理,开始重用周公。在现实生活中,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犯了错误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改正的决心。
人们要学习周成王知错就改的精神,认真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下决心改正,引以为戒,避免再犯,这样才能渐渐地完善自我。
成语典故:
管叔和蔡叔看到周公离开了成王,便偷偷联合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叛乱,企图夺取王位,废除成王自立。周成王得到消息,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可大家就像热锅上的蚂蚁,都想不出好的办法来。成王非常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大臣见状,说:这件事只有周公才有办法处理。成王听后,立即派人把周公旦请回来。周公回来之后,成王立刻命令周公率领军队东征,讨伐管叔、蔡叔、武庚等人。经过长达三年的战争,周公旦终于平息了叛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惩前毖后

?惩前毖后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释义】: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读音】:cheng qian bi hou 【近义词】:小惩大诫 【反义词】:重蹈覆辙 【例句】: 1.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惩前毖后的意思

惩前毖后的意思是:惩:警戒;毖:谨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
出处:
《诗经·周颂·小毖》:“予其惩而毖后患。”
惩前毖后的近义词:先来后到、严惩不贷、杀一儆百、小惩大诫。
关于惩前毖后的句子:
1.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对于犯错误的同志,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他们改正错误,允许他们继续革命。
2.我倒是觉得可以采用不记名的方式,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以这件事情为范本,针对诸如此类事件发个社论之类的文章,予以澄清。
3.最后,我们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有两条宗旨是必须注意的:第一是“惩前毖后”,第二是“治病救人”。
4.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培养国家栋梁,是民族的希望,更是治病救人、是惩前毖后、是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5.要根据“惩前毖后”与“治病救人”的方针,帮助犯错误的同志着重从思想上解决问题。
6.基于以上所述,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责成徐少寒同学今后包揽宿舍所有卫生清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