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顾炎武,顾炎武简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2-01 08:00:35 浏览2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顾炎武简介

  1、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2、顾炎武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3、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是什么

顾炎武的主要思想主张有以下几点:
1、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思想。
2、对理学的正面批评。他指出:“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
3、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提出“行己有耻”的道德教育观点。
5、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主张。
6、提出“经世致用”的教育改良主张、实事求是的治学方法。
7、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顾炎武的千古名句

顾炎武的千古名句有:
1、犯天下之不韪。
2、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人臣之欺君误国,必自其贪于货赂也。
5、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
6、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7、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8、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9、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
顾炎武
顾炎武 ,本名顾绛,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市)人。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王夫之、黄宗羲、唐甄并称为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明遗民。
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集》等。

顾炎武是哪个朝代的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人。
顾炎武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顾炎武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顾炎武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顾炎武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顾炎武对古韵学贡献很多。
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顾炎武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顾炎武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顾炎武终身为反清事业奋斗奔波。
顾炎武思想的影响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清朝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扭转了明朝的空谈之风,使得学术活动变得更加务实。顾炎武是明末清初提倡经世致用思想的重要代表,顾炎武对中国后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启蒙的作用。
顾炎武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颇深,被称作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金石考古,方志舆地及诗文诸学上,均有较深造诣。顾炎武改变了教条主义的思想局面,促使儒家思想重新焕发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顾炎武最著名的一句话

顾炎武最著名的一句话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最早是出现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他的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释义:保国这类事只需帝王及大臣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是出自于梁启超。意为保护一个国家政治系统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和文武大臣的职责;而天下苍生、民族文化的兴盛、灭亡,关乎所有人的利益,因此,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南直隶昆山人。初名继绅、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因避人陷害,曾化名蒋山佣。居亭林镇,学者尊称亭林先生。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
他在明末为诸生。少时加入复社,阅读邸报,留心经世之务。二十七岁时秋试被黜,退而读书,遍阅各地郡县志书及章奏文册资料,研究疆域、形势、水利、兵防、物产、赋税等社会实际问题。
弘光元年(1645年,清顺治二年),清兵陷南京,他改名炎武(仰慕文天祥的门生王炎武,即王炎午),在昆山参加抗清活动。
失败后,离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遍历关塞,实地考察,搜集资料,访学问友。康熙时举博学鸿儒、荐修《明史》,均不就,后卜居陕西华阴以终。葬于昆山千墩。

顾炎武的名人名言

顾炎武是中国明朝末期、清代初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历史学家。他提出了很多富有哲理和启示性的名言,下面挑选其中几条来进行介绍。
首先,顾炎武曾经说过:“从来知道不如从来不知”,他主张人们应该保持求知的态度,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文化素养越高,得到的人生收益也会越丰厚。
此外,他还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反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主张顺应大势、尽义务去为社会做出贡献。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坚守道德和公义的价值观。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还提到了“礼以行之,权以制之,事以成之”的思想,即要强调规范、权威和效率相结合,以有效的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
他还提出了“审时度势,存忠厚之气”,意为要关注时代变迁的脉搏,把握机遇,在坚守传统的同时适度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此外,要保持诚信、正直等高尚品德,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顾炎武的名言不仅思想深刻、启示性强,而且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人们可以通过学习他的思想,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气质,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追求个人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此外,顾炎武还曾经说过:“物尽其用,则民无怨。”这句话强调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对社会稳定和民生幸福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大家都能够遵循这个原则去行事,不浪费资源,不侵犯他人权益,那么社会将会更加和谐、美好。
顾炎武也很注重教育工作,在他的著作中也提到过一些关于教育的名言。比如他说:“为政之要,在于先教民”,即政府想要达成自己的目标,必须先从教育入手,提高人民的素质和道德水平,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另外,他还提到:“百艺精为一元,博学深入以厚其根。”这句名言讲的是,学习应该注重“内功”,要做到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把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才能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
总体来说,顾炎武提出的名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实际指导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珍品。他的思想代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很多启示和帮助。

顾炎武是个怎样的人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
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打招呼(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从马上跌落,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简述顾炎武生平及代表作。

顾炎武( 1613 — 1682 ),初名绛,清兵破南京,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清顺治二年(公元 1645 年),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字宁人。顺治七年,为避害曾化名蒋山佣。因家乡有一亭林湖,故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积极参加抗清斗争。明亡后,曾游历山东、河北、山西诸边塞,考察山川形势。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在清初遗民社会中,顾炎武足堪称为南北忠节义士的灵魂,兼具矢志恢复和彷徨草泽两种遗民类型的品格,全身心地致力着沟

与人书(六)顾炎武原文及翻译

原文:
生平所见之友,以穷以老而遂于衰颓者,十居七八。赤豹,君子也,久居江东,得无有陨获之叹乎?昔在泽州,得拙诗,深有所感,复书曰:“老则息矣,能无倦哉?”此言非也。夫子“归与归与”,未尝一日忘天下也。故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注释]①选自《亭林文集》。《与人书》是一组顾炎武与友人讨论治学方法、文学、历史等的学术短札。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
②赤豹:顾炎武的朋友史可程,字赤豹。③陨获:文中指丧失志气。④归与归与:回去吧回去吧。这是孔子周游列国,晚年时想回去讲学的感叹。
译文:
有生以来所认识了解的朋友,因为贫穷或以为衰老而渐渐丧失志气的人,十个人中就有八九个。史可程是一位君子,长时间居住在江东,有没有丧失志气的感叹呢?
过去在泽州的时候,得道我的一首诗,读后深有感出,于是给我回信说:“年纪大了就要休息了,能没有倦怠吗?”这句话说得不对。孔子“回去吧回去吧”,没曾有一天忘记天下大事。所以君子的学习,指导死了才会停下来。

顾炎武简介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朝直隶昆山县(今江苏苏州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
知识渊博,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清初三先生”或“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顾炎武文章讲求经世致用,讲究实用,不事藻饰,朴素自然,论理清楚。诗作如杜甫,用典精切,多关心时事。晚年诗风一变,充满想象,甚至将神仙、道法等融入诗歌。
扩展资料:
顾炎武他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和对器物的研究,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非器则道无所寓”,因而提出以“朴学”代替“理学”的主张。
清代中期许多学者以此发端,崇尚研究历史典籍,对中国历史从天文地理到金石铭文无一不反复考证,被称为“乾嘉学派”。顾炎武则由于其经史考证的严谨学风,被普遍认为是学派思想的主要奠基人。
顾炎武故居位于千灯古镇之千灯浦西,蒋泾南岸。故居为顾炎武祖父顾济创建,嘉靖年间为倭寇所毁,嘉靖帝于原地赐重建。顾炎武故居座西朝东,为五进大宅。正厅贻安堂为明代建筑,雕梁画栋。故居后园有顾亭林之墓和石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炎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