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 2、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 3、士不可以不弘毅
- 4、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
- 5、士不可以不弘毅啥意思
- 6、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 7、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 8、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
- 9、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赏析?感悟?
-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文及翻译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出处】《论语十则》——先秦·孔子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推行“仁爱”看作自己的责任,不也重大吗?奋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遥远吗?”
扩展资料
《论语十则》创作背景
论语十则原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论语译注》。《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出处:《论语·泰伯章》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扩展资料:
赏析:
曾子所要求于读书人的,实际上就是这样一种精神。沉毅持重的生命意识,壮怀激烈的悲剧心态,将历史扛在自己肩头的英雄形象。
这一切,似乎都只有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的教科书中去寻找了。他们是屈原、荆柯、楚霸王、岳飞、陆游、文天祥,或者是哈姆雷特、浮士德,而绝不是“第二十二条军规”下的尤索林、“等待戈多”的流浪汉。更不是金庸笔下的韦小宝,王朔笔下“过把瘾就死”的人。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不刚强勇毅,因为他的责任很重,路程又很遥远。这句话出自《论语·泰伯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段话的背景是,孔子在回答曾子关于什么是“士”的问题时,强调了有抱负的人必须具备刚强、坚韧、决断、勇敢等品质,因为这样的人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而路程又非常遥远。在这里,“弘”表示刚强、坚韧,“毅”表示决断、勇敢,“任重”表示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道远”表示路程遥远。
总之,这句话意味着有抱负的人必须要有坚韧、勇敢、决断等品质,才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实现远大的目标。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抱负的人不可缺乏刚强勇毅的品质,因为承担的责任很重,而实现目标的道路又很遥远。
【出处】
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孔子的弟子曾子的话语,收录在《论语》中的《学而》一章。
【原文节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
曾子说:“有志向的人必须要有刚强勇毅的品质,因为承担的责任重大,前路漫漫。视推行仁爱为自己的职责,难道不是重大的吗?即使在死后才停止奋斗,难道不是漫长的吗?”
【赏析】
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有志向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毅力,因为他们要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大,前途也十分漫长。在推行仁爱的道路上,需要承担很多的责任和压力,只有弘毅才能走得更远,更稳定。即使在死后才停止奋斗,也不应该轻言放弃,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奋斗不息的精神。
【创作背景】
这句话出自《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在孔子时代,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生活困难。而孔子则提出了仁爱之道,他认为要做一个君子,要以仁爱为中心,努力追求道德的完美,这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注释】
“士”指的是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弘毅”指的是刚强勇毅的品质,
“任重而道远”指的是承担的责任重大,前途漫漫,
“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意味着仁爱、仁慈、仁心,
“已”指的是“结束”。
【生活启示】
这句名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启示我们,如果想要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拥有刚强勇毅的品质。在实现理想和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遭遇困难和挫折,需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来面对和克服。
我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我从小学习乒乓球,一直非常热爱这项运动。但是,到了初中时,我发现自己已经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在了后面,我的成绩没有得到任何进步。于是我决定参加一个乒乓球培训班,每天晚上放学后就去训练。起初,训练并不算太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疲惫,甚至有些力不从心。但是,我一直坚持下去,每天在乒乓球场上练习数小时。最终,我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我赢得了自信和对乒乓球的热爱。
这件事情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拥有弘毅的品质,坚持不懈地努力。即使道路崎岖,远方漫长,我们也要保持信念和毅力,勇往直前。
因此,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毅力和勇气,不怕遭遇挫折和失败,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进步,赢得成功。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
1、翻译;
没有弘大刚强的品格就不能胜任重任,没有毅力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2、典故出处一: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3、译文: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4、典故出处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5、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语出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不。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曾子,名参shēn,是孔子。
意思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这句话出自论语“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曾子说“。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意思是曾子说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
1、士不可以不弘毅释义: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啥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的意思: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中曾子说的一句话。曾子,名参,是孔子弟子之一,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后世尊奉为“宗圣”。
曾子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士人,必须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深知自己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朱熹《四书集注》解释说:“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因此,弘而不毅,固难持久;毅而不弘,则气量褊狭;既弘且毅,方能任重道远。
曾子对“任重而道远”是这样阐释的:“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曾子这段话体现了儒家的用世精神和价值取向:士应当以弘扬仁道为己任,这是人生最重要的使命,也是人生价值之所在。
文章赏析
在本文中,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政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什么意思?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论语·泰伯章》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意思是说: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者,人心之全德,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可谓重矣。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可谓远矣。程子曰:\"弘而不毅,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则隘陋而无以居之。\"又曰\"弘大刚毅,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
《论语·泰伯章》曾子说的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参考资料:百度
有胆识有能力的人不可以不刚毅,任务重大并且路途遥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出处:《论语·泰伯章》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文: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扩展资料:
曾子的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一是胸怀宽广,勉力行仁。青年人要胸怀大志。士子最大的志向是把仁爱之心洒满人间,,救民于水火之中,让仁德泽被群生。青年人要有伟大的胸襟气魄,站得高,看得远,不要只斤斤计较于眼前的小利,而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勇于担当。仁德是人心之全德。士子一定要身体力行,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二是立志有恒,宁静致远。青年人立大志,要有恒心、有耐力,方能保持久远。心态上要平稳沉着、专心致志。古人谈到大丈夫志在四方,立志有恒时,无不强调淡泊名利。
如果只是考虑名利,心有杂念,就不能实现远大的志向。士子不要急于求成,应心无旁骛,虚心学习,专心历练,在实际工作中修身成德,才有恒久的耐力。富贵、温柔易销蚀其志。在顺境与逆境的考验中坚守节操,老而弥坚,才能实现远大的境界与目标。
三是刚毅坚卓,百折不挠。人生的道路绝不是一马平川,肯定会有坎坷不平,青年人应有挫折训练,面对挫折时心态要健康,一定要在艰苦曲折中经受磨炼,提升品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是什么意思
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有抱负、地位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广阔,意志坚定,因为这些人有重大的使命,路途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要吗?死了才停息,路途不也很遥远吗?
士不可以不弘毅指的是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且毅力的意思。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这段话出自《论语》,“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意思是,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毅的品质
“弘毅”出自《论语》。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是宽广之意,“毅”是强忍之意,“弘毅”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态度,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忍的品质,“不可以不”就是不能不的意思,在这里起强调作用。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哪里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的一句话,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大使命,且道阻路远。以实现仁德为己任,任务不沉重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道路不遥远吗?
这句话具有极大的鼓舞斗志的作用,立大志,弘大义,担重任,奋终生,并且在困难中磨炼意志,不怕苦,不怕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与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论语中的人更强调个人在前进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个人要担重任,同时在此过程中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为理想奋斗终生!孟子忧患篇则重点强调的是个人要在困境中明白,段话是《论语》中孔子的弟子曾子所说。原文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翻译成现代汉语是:“知识分子不可以不弘大而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到死才能终止,路途还不遥远吗?”
本章是曾子对知识分子人格和责任的具体阐述。曾子认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应当胸襟宏大,性格刚毅,因为他要为国家、为社会肩负起历史的重任,而且为了完成这一重任要走很长的路。具体说来,就是要把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仁”做为自己人生理想,这个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这一责任要履行到什么时候?一直到死为止,难道路途还不遥远吗?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胸襟不弘大,就无法以“仁”为己任;性格不刚毅,就可能半途而废,无法做到死而后已。
一般来说,只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但是在儒家看来,知识分子有“君子儒”和“小人儒”之分。曾子所提出的,是“君子儒”的标准,这样的知识分子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要胸襟开阔,放眼天下;二是要勇于担当,有崇高的人生理想;三是要坚强刚毅,为了实现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磨难是“天降大任”的预兆,要懂得坚持,略有安于现状的意思。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原文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原文
论语·泰伯篇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出自《论语·秦伯章》,大概意思是:读书之人要有远大抱负强大的毅力,因责任重大而道路漫长。
战国时期的士人苏秦有远大的抱负宏图大志,在四处碰壁和遭家人嫌弃时得到了燕昭王的赏识重用,为感激燕昭王的知遇之恩,苏秦经历了长达十六年的间人人生,奔波于劳顿于列国之间,曾经地位显赫,经历九死一生,无论何种境遇不改初心为燕昭王报齐国蹂躏之仇。历经十六年终成大业,虽然业成身亡,但他以一人之力影响了一个大国的命运。这就是以士的弘毅完成了道远而重的大任。
其实这句话于今天不止是用于读书人身上,适用于各个领域的不同的人身上,学生,医生,教师,工人,农民…哪个不是任重道远呢!社会的发展是由各领域各行各业共同努力建设去完成的,每一个人都是士,每一个人都要有远大抱负和毅力才能在漫长的建设道路中完成自己的重大责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论语》一书,这句话出自曾子之口,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有志向的君子,志向一定要非常宏远,自身也要有着刚毅的品质,要肩负起重大的责任,即便前路遥远。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是《论语·泰伯章》中曾子说的一句话。
扩展资料:
一、原文: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二、译文:
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三、论语十则
【朝代】先秦 【作者】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赏析?感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对于士人,应该有一种刚强的品格,有毅力的品质,因为士人所肩负的责任重大、道路遥远。具体而言,作为士人,一是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二是奋斗终身,死而后已。这是说,具有刚毅的品质,才能担当重大的责任,才能不畏路途遥远,才能担当仁的重任,才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才能死而后已。总之,只有具有刚毅的品质,才能担当和完成仁的重任。
作为士人,应该养成一种刚毅的品质,做一个有担当、有毅力、有责任,能够担当起振兴中华的大任。屈原说:"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做一个坚定的追求梦想的士人。
么士人具体指什么样的人呢?在这里,曾子所言的“士”应当是儒家之士,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分子。春秋战国时期,士人还只是一个群体,到了后来,士人发展成一个社会阶层。我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一向有“士农工商”四民之说。作为一个人数可观的阶层,士人不治产业。他们以学习儒家理论为工作,以治理国家为己任,进则担任各级官吏,以实现社会大同为终极目标;退则以自己的道德修养教化百姓,影响社会。从孔子的时代起,士人就有着内圣外王的自觉,主动去承担推动国家发展的重任。中国士人阶层的这种精神追求和生活状态与其他社会阶层迥异,这在整个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承担起这样的历史使命,努力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就是儒家所说的“行仁”。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这个使命何等伟大,这个任务何等艰巨。如果没有高尚的道德、杰出的才能,根本担负不起或不配承担这样的重大使命。所以,曾子才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就是说,曾子认为,士人要有着弘大的襟怀,刚毅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救人救世,进而兼善天下。
曾子所述之士的品格,正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根基所在。尽管曾子已经故去了二千多年,但后世却有无数的仁人志士继承了这种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了这份坚定的信念,他们宁愿栉风沐雨,就算是为此而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这种精神,已经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翻译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2.赏析
这句话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这是一种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相关成语: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3.感悟
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即: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曾子的这句话激励所有人都应当有远大的志向,高远的抱负,有了目标,才会尽力去实现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原文及翻译
原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翻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人,必须要有强大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因为我们所面临的任务既艰巨又遥远。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需要具备的品质,即弘扬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1、完整的原文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2、翻译意思是:
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把推行仁政当作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死了才停止,不是很远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