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词?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23 18:12:19 浏览8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千里共婵娟是哪句诗里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是: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出自 宋·苏轼《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原词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启示
人生在世,不可能总在顺境中,在无力改变所处环境的情况下,尽量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心中保住那一份美好,必然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观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浪漫主义诗人辛弃疾的爱情诗篇)

《青玉案·元夕》是辛弃疾的一首爱情诗,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辛弃疾的爱情诗篇
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爱情、自由和理想的向往。他的爱情诗篇以真挚、深情、感人为特点,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青玉案·元夕》。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描绘了一个男女相爱的场景,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他希望这段爱情能够长久,即使千里相隔,也能够共赏天上的明月。
诗句的解读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是辛弃疾对爱情的美好愿望。他希望这段爱情能够长久,不被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所限制。同时,他用“婵娟”来形容天上的明月,表达了他希望和爱人共同赏月的愿望。
“华灯初上,翠帘卷起,半妆修罗一笑媚。”这句话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爱人的深情。他用“翠帘卷起”来描绘女子美丽的容颜,用“半妆修罗”来形容她的妆容,表达了他对爱人美丽的赞美之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他希望能够在最美的时刻遇见爱人,共同赏月,共度美好时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是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

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这句话出自宋·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出自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dàn duàn rén cháng jiǔ ,qiān lǐ gòng chán juān】的意思是: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平安长久,不管相隔千山万水,都可以一起看到明月皎洁美好的样子。
这句话常用于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祝愿。

千里共婵娟的出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释: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亮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我。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苏轼的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北宋大文豪苏轼(1037年——1101年)代表作《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为:希望世上的有情人能终成眷属,长久地厮守在一起,即使天各一方,彼此也能享受到皎洁的明月,寄托思念之情。
这句话中的“婵娟”,特指皎洁的月光,是作为诗词中寄托情思的意象来使用的。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最后两句就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寄托永恒的思念与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诗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甫的《月夜忆舍弟》。这首诗以寄托永恒的思念与祝福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并通过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了解更多关于这首诗的背景和意义。
诗歌赏析
《月夜忆舍弟》是杜甫在长安时期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杜甫追忆与弟弟相聚的时光,并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对弟弟的祝福,希望他能长寿健康,并与诗人共享天涯月色。
操作步骤
1.首先,打开杜甫的诗集或者在互联网上搜索《月夜忆舍弟》这首诗。可以选择阅读原文或者查找相关的翻译版本。
2.仔细阅读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注意诗的韵律、格律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特点。
3.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意义。思考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意象。例如,“人长久”代表着祝福和希望,“千里共婵娟”则象征着远方亲人的思念。
5.探讨诗歌与诗人的背景联系。了解杜甫的生平和他创作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诗歌意义
《月夜忆舍弟》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诗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诗人对弟弟的美好祝福,希望他能长寿健康,并与诗人共享天涯月色。这句诗以婉约的语言表达了杜甫对亲人的深情厚意,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但愿人长久”表达了对亲人的祝福,希望他们能够长寿健康,幸福安康。这是诗人内心深处对亲人的美好期望和祝福之情。而“千里共婵娟”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无论相隔多远,诗人与亲人之间的情感是无法割舍的,他们依然能够通过共同的月光来感受彼此的存在。
结尾
诗歌是一种美妙的语言艺术,通过简短的文字,传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正是一首寄托永恒的思念与祝福的诗歌。诗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对亲人的美好祝福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通过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我们能够感受到杜甫那份深情厚意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这句诗都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对亲人思念和祝福的表达。愿我们都能珍惜与亲人的相聚时光,同时也能通过这句诗,将思念和祝福传递给远方的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词?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此诗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如今这句话一般用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愿平安长久。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释义: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都能平安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明月。
出处: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诗文解释: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写作背景
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思想感情
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
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抒发了作者豪放洒脱,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的感情。
这个我知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北宋诗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原诗
我们来看看翻译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移动,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亲,很高兴为您服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原文: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能帮到您哦!如果您还有什么想要问的,可以继续向我咨询哦~
出自《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原文如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译文如下:
丙辰年(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高高兴兴地喝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也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呢?我拿着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天上的宫殿,今晚是哪一年。我想凭借着风力回到天上去看一看,又担心美玉砌成的楼宇,太高了我经受不住寒冷。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事儿自古以来就很难周全。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词句注释如下:
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⑵达旦:到天亮。
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并称“三苏”。
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扩展资料: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哪首诗?

  苏轼
《水调歌头》
  【年代】:宋
  【作者】:苏轼
  【作品】:水调歌头
  【内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水调歌头》
  赏析:
  赏月诗词往往清逸孤寒,东坡这首词直如缥缈于云端,掩映于清辉之间。抒酒问月,有李太白酒仙遗风,一片奇趣横生。
  明月皎皎照彻天上人间,天上是孤寒一片,人间是相思无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圆缺,此事古难全”,已是豁达,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其婵娟”更至乐观诚挚,种种感情交融于月光之下,顿成千古绝唱。胡仔评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全诗是什么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希望人们可以长长久久地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亮。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出自宋代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
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此句出自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如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