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 2、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 3、马革裹尸的意思
- 4、马革裹尸的意思及出处
- 5、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 6、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啥?
- 7、马革裹尸的意思
- 8、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 9、去青山处处埋忠骨相须马革裹尸还还疑在这句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 10、“马革尸还”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清代龚自珍《乙亥杂诗之一》。
诗句的意思是:世界很大,处处都埋着忠义之士的遗体,倒不必考虑用马革(古代战场革命者的遗体包裹之物:马皮)将遗体运回国。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龚自珍《已亥杂诗之一》
另外,毛主席在爱子牺牲后,也曾经用这句话来激励广大解放军战士.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 马援列传》
请采纳,希望能帮到您
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古时候出征的将士阵亡后,一般收尸都是用马皮包裹着运回营地或者家乡埋葬。 这句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何须马革裹尸还”应出自清·徐锡麟《出塞》“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列传》。
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引申是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一)出处:《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二)近义词:
1、粉身碎骨:指死亡(有强调的意味),为革命~也心甘。
2、以泽量尸: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3、决一死战:不怕牺牲,对敌人作你死我活的战斗。
4、肝脑涂地: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5、赴汤蹈火: 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
(三)反义词:临阵脱逃: 军人到阵前要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事到临头而退缩逃避。
例句:
1、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2、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3、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4、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5、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6、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7、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士兵战死战场,马革裹尸,留下家人无限的伤痛。
8、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9、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0、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的意思及出处
马革裹尸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马援字文渊,是扶风茂陵人。十二岁的时候就成了孤儿。年龄很小的时候就有大志,和他同辈的兄弟都觉得(小小年纪就有很大的志向)惊奇。后来到陇汉地区游学(古代通过去外地寻访师友增长本事),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立志,(志向受到)困顿反而更加坚持,年龄越大越有壮志雄心。
起初(早先,指马援从军生涯的早期),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快到(家乡)的时候,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取得胜利),马援说,我希望你有什么好的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来吹捧我)呢?当初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疆土,增设了七郡,也不过分封了数百户(作为食邑),我立了小小的功劳就厚颜的接受了一个大县(的食邑),真是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指孟冀)有什么(好建议,好方法)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智力低下,想不到什么方法”。马援说:“现在匈奴和乌桓(当时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向皇帝请求)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的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
孟冀(佩服的说):“你确实是烈士(有远大志向的勇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为国家战死在疆场)啊”。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近义词及释义:
马革盛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粉身碎骨:指死亡(有强调的意味):为革命~也心甘。敌人胆敢来进攻,定叫他~。
以泽量尸: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决一死战:不怕牺牲,对敌人作你死我活的战斗:誓与敌人~。
肝脑涂地:形容惨死。表示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
赴汤蹈火:出自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形容不畏艰险,奋不顾身:为了解救被俘的同志,我们~,在所不辞。汤:滚开的水。蹈:踩。
反义词及释义:
临阵脱逃:军人到阵前要作战时逃跑,也比喻事到临头而退缩逃避。出自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马革裹尸造句:
1、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2、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3、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4、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5、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6、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7、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8、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9、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10、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11、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12、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拼音:mǎ gé guǒ shī)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的原义是死于战场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比喻英勇作战;在句子中可充当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也作“裹尸马革”。
成语寓意
马援六十二岁的高龄还主动请缨出战,终“马革裹尸”而还,实现了他最初的诺言。“死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马援,为了国家的安定、人民的幸福,战死疆场,他的死重于泰山。“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却还活着”。马援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里。可见做人不能安于享乐,而应为正义之事投入全部的力量,就算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将进酒》中的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战场上阵亡的忠骨遍布山间,不必费尽心思用马革来包裹尸体归葬,因为他们的英雄事迹已经永载史册,将永世不朽。
此句话显示了李白对于未被忘却的忠勇英魂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无需特殊礼葬的思想,即一旦人的精神价值得到肯定,那么其尸骸并不重要,忠魂永存。
“草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话有误,正确应该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首诗的意思是:英勇阵亡在外,这连绵的青山处处都是好地方,处处都可以用来埋葬忠勇壮士们的遗骸,何必要再去用马革包裹遗体送回故乡呢!
【拓展资料】:
“青山处处埋忠骨”改自“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刻在杭州西湖岳王墓石柱上的一副对联。“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徐锡麟的《出塞》。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两句主要表现了出征者即便面临为国捐躯的情形,也仍旧觉得死得其所,为国家奋不顾身,根本不考虑身后事的无畏与伟大。这两句话充分地体现着满腔报国之心的豪迈英雄气概。
如同这两句一样,表达热切、无畏的爱国之心的诗句还有,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清照在《夏日绝句》中写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谭嗣同在《狱中题壁》中写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
“何须马革裹尸还”出自“出自徐锡麟的《出塞》,全诗为“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但“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作者晓年写作的一篇短文,改自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词句注释】:
①出塞:本是乐府旧题,后人多用此题反映军旅、边塞生活。
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
③胡奴: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这里借喻山海关,指要把清朝统治者赶出中原。
④解:知道,懂得。沙场:战场。
⑤何须:何必要。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典出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语,“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见《后汉书·马援传》)唐李益诗《塞下曲》有句:“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译文】:
倡战斗歌应该唱凯旋歌,只有战斗胜利了,踏着凯歌胜利回来,才是最光彩的事。
我立下誓言,决心冲出玉门关去,把入侵的敌人全部消灭干净。
爱国的热血好男儿,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
万一我在战斗中牺牲了,也不必用马皮把我的尸体包裹着回来。
【创作背景】:
1905年,清王朝在各省扩练新军,以加强反革命的武装力量,作者决定“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军队。出发前夕,作者到奉天、吉林等地,察看形势,面对沙俄与日本两个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东北的角逐,无限感慨,于是创作出《出塞》。
【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六朝时,有一首古诗描写妻子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其中第一句是“何当大刀头”,刀头上有环和“还”同音,所以用“大刀头”隐喻“还”字。“应唱”是理直气壮的唱,是充满信心的唱,出征之前就有必胜的把握,一定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凯旋回乡。诗里没有愁苦,没有悲伤,有的是对前来送行的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慷慨激昂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次句承接前文,讲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为此才来到玉门关外。正是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消灭敌人,才不怕艰苦,不怕牺牲,挺身赴沙场。
以上两句写出征前和出征后的思想和决心。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只解”是说心中所存唯一的念头,排除了其他的种种想法。古人在对待“死”的问题上,很崇尚为国而死,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等等,其中尤以为国捐躯被看作无上光荣的事,尤其是战场上为国牺牲,更是高于一切的莫大荣幸。这句诗正好体现了上述内容,强调了“为国”二字。
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徐锡麟把东汉时期马援“马革裹尸”的思想又作了更进一步的发挥,他用了“何须”两个字,认定了只要为国牺牲不问其它;至于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并不重要,所以才说“何须……还!”
至于近人更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高唱出“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更反映了新时代的革命人士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解,那就更超乎古人其上了。
【名家点评】:
现代寓言家、作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马达《中华诗词鉴赏辞典》:“这首诗,刚劲有力、声韵铿锵,虽借用乐府旧题,抒发的却是革命志士为了推翻清朝反动统治、拯救祖国、视死如归的豪壮情怀。”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旋赴日本考察。1904年回国,参与创办热诚学堂,提倡军国民教育;同年到上海访问蔡元培加入光复会,以后成为该会的领导人之一。1905年在绍兴参与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培养小学教师,暗中培养反清军事人才。同年冬,赴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回国,他出钱向清政府捐得了道员,打进清政府内部,在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1907年兼巡警学堂堂长,同年7月他和秋瑾约定7月8日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起义,后因风声日紧,恐怕事情泄露,准备7月6日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率众起义,不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辑有《徐锡麟集》。
马革裹尸的意思
马革裹尸通俗的意思是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引申的意思是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形容视死如归的决心。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扩展资料:
成语由来的历史故事:
马援是东汉的开国元勋,他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被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回到京城洛阳,大家都来向他祝贺,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官员。马援对孟翼说:“为什么先生不说些指教我的话,而一味夸奖呢?”孟翼不知如何应对。
马援说:“汉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封地多达三千户。赏大于功,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求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就行了(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由衷地佩服。
一个月后,马援又奔赴北方前线。63岁时马援病死在军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革:皮;皮革;裹:包。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扩展资料
【举例造句】: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宋·辛弃疾《满江红》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作战英勇
【英文】: be wrapped in a horse's hide
【故事】: 东汉时期,北方匈奴发生动乱,大将军马援率军前去镇压骚乱,他英勇杀敌,大破匈奴,平定了边境的动乱,皇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他62岁时,匈奴又侵东汉,马援请求带兵出战说:“男儿当死于沙场,以马革裹尸还葬”,同年病死在军中。
马革裹尸: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成语拼音:mǎ gé guǒ shī
成语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马革裹尸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正音:革,不能读作“ɡě”。
成语辨形: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词: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临阵脱逃
成语例子: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成语故事: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指的就是军人英雄牺牲,战死在战场上。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东汉有个名将叫做马援,他不但辅助光武帝刘秀建立了东汉王朝,还带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为了给这位猛将嘉奖,刘秀赐予了他一个整个汉朝只有四人拥有过的称号——“伏波将军”。
几年后,马援打了胜仗回到洛阳,亲戚朋友们都来祝贺他。当然,除了这些认识的,还有很多不怎么熟络的,其中就有个平陵人孟冀,平时号称有谋略,这个时候也跑来拍马屁。
马援和这家伙说:“我以为你会和我说点有用的话,怎么你也和别人一样呢?当年汉武帝时期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辟了七个郡的疆土,才封了几百户的食邑。我比起他的功劳小得多,却能够享受这么多的封地。功劳小,赏赐却如此厚重,这样的日子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你难道不指点我一下吗?”孟冀一听赶紧说不敢当不敢当。
马援又接着说:“现在匈奴、乌桓还在骚扰北方边境,我想要请示皇上,亲自带兵剿灭他们。男儿应该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面,最后用马屁包裹尸体回来安葬,怎么可以躺在病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
孟冀听完之后大为感叹,说了一句:“要成为一个烈士,就应该是这样吧!”
之后马援由参加了无数次战役,最后以六十二岁高龄死在了前线,也算完成了他一生的夙愿。
拓展资料
马革裹尸造句
1、作为一名军人,就是要保家卫国,即使在战场上马革裹尸又有妨呢。
2、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3、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4、身为军人,为了国家人民,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5、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著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只是豪壮的选择。作为军人当以马革裹尸,报效国家!
6、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7、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8、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9、在台儿庄战役中,马革裹尸者不计其数,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10、抗日战争时期,不少英烈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而马革裹尸。
马革裹尸 ( mǎ gé guǒ shī )
解 释 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英勇作战,献身疆场的决心。
出 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用 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示 例 宋·辛弃疾《满江红》:“~当自誓,蛾眉伐杵休重说。”
近义词 赴汤蹈火、决一死战
反义词 临阵脱逃
典 故
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雄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动乱,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 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
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窘,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
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 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 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盂冀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 “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
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 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六十二岁那年,“马援又主动请求出征武陵。原来,那时武陵的少 数民族首领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 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马援见没有 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 “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 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风他精神矍烁,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第二年,马援因长期辛劳,患了重病,在军中死去,从而实现了他“马革裹尸”的誓言。
出处《东观汉记·马授传》
马革裹尸的意思是 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马革裹尸
拼音:[ mǎ gé guǒ shī ]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近义词:马革盛尸 战死沙场 粉身碎骨 以泽量尸
反义词:临阵脱逃
扩展资料相关词汇分析:
一、马革盛尸 [ mǎ gé shèng shī ]
1. 【解释】: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同“马革裹尸”。
2. 【出自】:金·何宏中《述怀》诗:“马革盛尸每恨迟,西山饿踣更何辞。”
二、粉身碎骨 [ fěn shēn suì gǔ ]
1. 【解释】:身体粉碎而死。比喻为了某种目的或遭到什么危险而丧失生命。
2. 【出自】:三国·魏·曹植《谢封甄城王表》:“臣愚驽垢秽,才质疵下,过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唐·蒋防《霍小玉传》:“平生志愿,今日获从,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3. 【示例】:如果战争狂人胆敢轻举妄动,发动战争,结果必然会被压在大山底下,弄得~。 ◎杨朔《东风第一枝》
三、以泽量尸 [ yǐ zé liáng shī ]
1. 【解释】:指尸体遍野,可以沼泽为单位计量。极言死人之多。
2. 【出自】:清·顾炎武《羌胡引》:“四入郊圻躏齐鲁,破邑屠城不可数,刳腹绝肠,折颈折颐,以泽量尸。”
四、决一死战 [ jué yī sǐ zhàn ]
1. 【解释】:决:决定;死:拼死。对敌人拼死决战。
2.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来日尽驱百姓当先,以军继其后,与曹操决一死战。”
3. 【示例】:周天爵素称勇敢,所保臧纡青练勇可当一面,独不能与贼~耶? ◎《清史稿·文宗本纪》
五、临阵脱逃 [ lín zhèn tuō táo ]
1. 【解释】: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关头退缩逃避。
2. 【出自】:明·徐光启《疏辩》:“在法,初逃者从重捆打,再逃则斩矣;临阵脱逃,初次即斩矣,亦求危其怨乎。”
3. 【示例】:你们中国的兵勇,一到有起事来 ,不是半途溃散,便是~,那是不关我教习的事。 ◎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
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马革裹尸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马革裹尸: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死在战场上的意思
马革裹尸,汉语成语,拼音是mǎ gé guǒ shī,意思是指用马的皮革把尸体包起来。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出自《后汉书·马援传》。
去青山处处埋忠骨相须马革裹尸还还疑在这句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句诗的意思是:英雄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勇士之土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用马革把尸体裹着,运回家里安葬呢?
还在此句的意思是:还给的意思
青山处处埋着忠骨,不一定要裹尸还乡。突出了士兵们的忠心,慷慨赴死,为国捐躯,的决心。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还”在这句诗中的意思是:(从战场上)回来。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戍夜》,意思是:
去青山处处埋忠骨,相须马革裹尸还。
"去青山处处埋忠骨"指的是为国捐躯的忠士们埋葬在青山之中,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
"相须马革裹尸还"则是指忠士们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他们的尸体被用马革包裹着回归故土,寄托着人们对他们的敬仰和怀念之情。"相须"则强调了忠士们齐心协力,相互呼应的紧密联系和牺牲精神。
这句诗意味深长,表现了杜甫对忠诚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赞扬和怀念。它也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断奋斗。
“马革尸还”是什么意思
“马革尸还”是成语“马革裹尸”延伸
〝马革裹尸〞释义:马革即马皮,意为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借以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
成语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起初,马援的大军凯旋归来,快到的时候,以前的朋友们都来迎接,犒劳。平陵人孟冀,是出了名有计谋的人,和在座的朋友一起祝贺马援,马援说:“我希望你有好话教导我,怎么反而同众人一样呢?五帝时代的伏波将军博得,开拓了七郡的地方,不过封几百户的侯爵;我立了小功就接受了一个大县,功劳浅薄而赏赐厚重,像这样怎么能够长久呢?先生有什么来帮助我呢?”孟冀说:“我智力低下。”马援说:“现在匈奴和乌桓仍然在北边侵扰,我想攻击他们。男子汉应该死在边疆战场,用马皮包着尸体下葬,怎么能安心享受儿女侍奉而老死在家里呢!孟冀:“你确实是烈士啊,确实是应当那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