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和老美在朝鲜打的那会,叫美帝俘虏的那个师,最后放回来,是啥下场
- 2、一八零师有七千人被俘,回国后吴成德享军级待遇,其他人都怎样?
- 3、180师最后的结局
- 4、志愿军第三兵团180师王化英回国后的情况如何?
- 5、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回国后曾被开除军籍,后来过得怎样呢?
- 6、志愿军中被俘的最高将领,坚持战斗14月,回国失去军籍沦为农民
- 7、180师师长后来怎么样了结局如何?
- 8、千古奇冤180师,建制齐全,印信俱在,何为全军覆没
- 9、朝鲜战场上,唯一被俘的中国女兵,回国后过得如何?
和老美在朝鲜打的那会,叫美帝俘虏的那个师,最后放回来,是啥下场
180师的
首先要更正一点,180师还是大部突围成功
日后调集其他部队人员补充,重组180师,其在金城反击战中翻身了
不过被俘人员就惨了,日后接受甄别,一般都做降职、复原处理,很多人还被双开
日后过得很惨,有一本报告文学,《战俘》就是写他们的
一八零师有七千人被俘,回国后吴成德享军级待遇,其他人都怎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军队在联合国军的逼迫下节节败退,战火很快蔓延到鸭绿江边;为了守护新家园,数十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肩负着祖国的期望和人民的嘱托,跨过鸭绿江,开始和朝鲜人民军一起抗击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在整个战争中,中国志愿军取得了五次大战役的胜利,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到38线附近,完成了战略目标,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关于战争双方的伤亡人数,网上都有详细的数据,笔者就不作详细解说了 。
有战争就会有牺牲,也会有战俘;本篇文章,我们来了解一下一八零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不幸被俘的志愿军战士,一位是所有被俘虏的志愿军中职位最高的: 原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的师代政委、政治部主任吴成德。
另一位是6000多名归国的志愿军中唯一的女性——杨玉华,她被俘虏前曾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护士。
吴成德和杨玉华是如何被俘的呢?被俘之后又有哪些故事呢?彭德怀为何要怒斥六十军军长呢?被俘人员归国后,其待遇怎样呢?本篇文章将了解以上内容。
在朝鲜战争中的第五次战役中,中朝联军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共投入兵力总数有十多万,堪称是朝鲜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为了防止联合国军从侧翼登陆使得志愿军陷入两面作战的难局,而选择了提前发动进攻。
因为作战计划的提前,导致多数部队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也为后来的一八零师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当时志愿军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第一八零师正好进入朝鲜,由于命令下得非常匆忙,他们没有来得及做更多的准备,就匆匆地投入到了第五次战役(1951年4月22日)。
从5月16日到23日,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在敌方阵线上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本来是一举击溃联合国军的大好时机;但是,志愿军的后方补给一时难以跟上,正在进攻的一线部队只能停下来等待弹药物资补充。
就在这个时候,装备优良的美军和南朝鲜军队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摩托,急速行军了一百多公里,在我方补给部队到达之前,就堵住了先前被打开的缺口;瞬间,战争的天平就倒向了联合国军一边。
彭德怀认为:
而当时刚替代麦克阿瑟上将出任联合军总司令不久的李奇微,早就发现了志愿军补给能力的短板,李奇微预测: 如果志愿军得不到补给,只要五天,粮食和弹药就会用尽。
所以,当志愿军有后撤趋势时,李奇微果断派出了七个装备完善的美军师,加上南朝鲜13个师,对志愿军发起全线的反击;此时,志愿军主力部队危在旦夕。
5月21日,一八零师接到上级命令,停止进攻,向北转移,但要在阻击地至少阻击联合国军3-5天,掩护主力部队后撤后再进行后撤,一八零师接到命令后,也的确为主力部队阻击了联合国军,掩护了主力部队的后撤。
三天后,一八零师又接到新的命令,要求完成阻击任务后,立即撤退至汉江以北。这时,联合国军两路部队分别从一八零师的前方和侧后方钻了出来,一八零师又陷入了重围中。
这时候,第六十军的军长韦杰先是命令一八零师在原地坚持战斗、等待救援,后来,又命令一八零师进行突围。
等待救援? 在这个主力部队在后撤、其余部队全力阻击联合国军的时候,谁能来救援一八零师? 亏第六十军的军长想得出来 。
一八零师马上兵分两路,经过浴血奋战后成功突围,但就在两路人马会合时,联合国军又一次派兵包围了他们;这次为了防止他们再次突围,联合国军派出了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设置了数道封锁线。
为了接应一八零师,第六十军军部先后派出了一七九师和一八一师前去救援,但都没有成功,现在一八零师的战士们要想突围,只能靠他们自己了。
一天晚上,在春川附近的一个小山沟里,一八零师召开了一次紧急党委会;每个参与者都清楚,他们现在的形势不容乐观: 周围都是武器装备精良的敌人,外面还被设置了数道封锁线;敌人正在不断压缩包围圈,一八零师已经被压缩到一个非常狭窄的地段。
听不远处传来的枪炮声和从上方传来的敌人的飞机轰鸣声,就说明,一八零师如果再不做出行动,联合国军想抓住他们只是一两天的事了。
因为被敌人封锁着,没有粮食和弹药的补给,一八零师已经断粮三四天了,弹药也所剩无几,在敌人不断地压缩下,伤亡人数不断上升,每一个在场的人,心情都十分沉重。
要知道,一八零师早年可是以骁勇善战而闻名天下,现在剩下着的一万多名战士却被联合国军层层包围在这个狭窄的地方。
主持会议的师代政委吴成德几次发问,都没人敢回答,直到后来才有人提议:“ 要不还是分散突围。” 按常理来说,兵力集中时,部队的战斗力才会强,朝着一个点进攻才更容易打破敌人的封锁线。
但在当时,一八零师的兵力严重不足、弹药严重缺失的情况下,集中突围反而会比分散突围更没有希望;也不能说,分散突围就是个良策,只能说是下策中的良策,没办法啊,这也是一八零师所能做出的唯一选择。于是,“分散突围”这个提议很快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
经过简单的部署,各团长回到自部队里,安排突围事宜。吴成德也在突围战斗之前去团里视察情况;当他路过一个山沟时,便听到有人喊:“ 吴政委,我们挂彩走不动了 。”吴成德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批在之前战斗中受伤了无法跟上部队突围行动的伤员。
吴成德找来这些伤员的团长对伤员进行安置后,便同警卫员和通信员向西追赶已经转移的师部。当吴成德一行人来有一个山口时,他发现,前面有一片黑压压的人群,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三百多名一八零师的伤员,这些伤员因伤势而行动不便,难以跟上部队的转移。
当伤员们看到吴成德时,就仿佛看到了希望,七嘴八舌地问:
吴成德若是不理会这些伤员,直接骑马追赶,定能追上师部,或许还能成功突围。但看着伤员们向他投来渴望救助的眼光,吴成德实在不忍心抛下他们,于是就带着他们一起突围。
吴成德心里很清楚: 部队现在又缺粮食、又缺弹药,若是和行动不便的伤员们一起,他一定冲不出联合国军的包围圈;但是扔下这些可爱的战士,又于心何忍呢?
吴成德为了表明自己和伤员在一起的决心,他从马背上下来后,掏出手枪,对准自己的战马开了一枪,战马轰然倒地;吴成德对伤员们说:
随后,吴成德让伤员们按人数进行分组,每组40人;每组还要选出一两名干部负责进行带领该组进行突围。但由于实力相差太过悬殊,吴成德带领伤员们左右突围,整整战斗了一夜,直到弹尽粮绝时,也没能突破包围圈。
后来,吴成德带领着剩下的伤员们在朝鲜37度线附近的山区里,一直坚持打游击;大家同舟共济,生死与共,居然坚持了14个月,直到后来只剩下三人时,这才不小心被美军的搜山队所俘虏。
当时美军的搜山队得知吴成德的职务是一八零师师代政委时,可高兴了—— 自己总算俘虏了一个大官儿。
其实,在这次突围前,一八零师的所有人心里都明白: 分散突围不过是最后的尝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而事实也的确证明了这一点:参加突围的一八零师的一万多名战士,最后成功突围的人不到4000人,剩下的7000多人,有少部分战死了,大多数都被俘了。
要知道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先后总共有20000多名志愿军战士被俘;而一八零师这次突围,一次就刷新了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纪录——至少7000人,占了志愿军总俘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也是志愿军入朝参战以来,被俘人员最多的一次战役。
得知至少有7000名战士被俘虏后,全军震惊,作为志愿军总司令的彭德怀非常愤怒,在6月中旬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彭德怀当场质问并怒斥六十军军长韦杰:
彭德怀虽然怒斥六十军军长韦杰,认为一八零师7000多名战士的被俘,他要付出大多数责任,但彭德怀自己也曾表示: 自己也应该对一八零师的失利负责 。
彭德怀说:
后来,吴成德被联合国军送进了釜山战犯监狱;敌人为了让吴成德投降和让他背叛祖国、拉拢他在战后去蒋介石那里,可以说费尽了心机,先是使用种种美色、 美食 、优渥生活条件对吴成德加以诱惑,后来,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又对他施以酷刑,摧残他的意志。
但吴成德始终没有屈服,他一直抱着希望,等待战争结束能够回国见到自己妻子孩子的那一天。吴成德知道对战俘的处置国际上是有公约的,即 《关于战俘待遇之日内瓦公约》 ,其中第118条规定: 战争结束后,战俘应当毫不迟延地释放并且遣返。
再说了,就算没有这个公约,吴成德也始终坚信祖国一定会努力通过各种方式营救他们的。
1951年7月板门店谈判正式开始 ,但直到两年后(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才正式签字生效;这24个月当中有19个月就卡在俘虏遣返问题上,因为美方无理地忽视《日内瓦公约》的要求,交战双方就战俘问题一直无法达成协议;而我方为了争取战俘能够顺利地回国,硬是生生再同联合国军打了一年多仗。
吴成德作为职务最高的战俘 ,是被美军最后一批遣返回国的; 那天是1953年的9月 2 日 ,几个美军士兵拎着一桶水来到关押吴成德的房间内;吴成德一看就知道来意: 想让我洗澡?来掩盖你们虐待我军战俘的真相,想得美!
想着、想着,吴成德气不打一处来,一脚就把这个水桶踢翻了,几个美军士兵面面相觑,其中一个美军士兵跑去拿来水龙头,把吴成德直接冲了一遍之后,甩下一套新衣服就和其他人离开了,吴成德看都没看这套衣服,便把它扔出了窗外。
吴成德扔完衣服后,拿出针线缝补着自己脚上那双鞋,这双鞋从国内穿到朝鲜来的、已经很破旧了。这双鞋就是家乡的纪念,是家乡的象征;这双鞋给了他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后来,吴成德的这双旧鞋子被丹东的抗美援朝纪念馆收藏了。
9月6日上午9点,吴成德乘坐美军的救护车,和其他被俘人员一起来到了中美双方交换战俘的场地,当时中国负责交换俘虏的人员有认识吴成德的,但他几乎没认出来吴成德。
吴成德在战俘营才生活了几个月,就已经被美军折磨得只剩皮包骨了;被俘前,吴成德体重一百三十多斤,现在只有九十多斤了,在美军长期酷刑的折磨下,吴成德面黄肌瘦,身体十分虚弱。
随后,吴成德和许多身体虚弱的战俘被紧急送上了救护车,立即送往了位于开城的志愿军医院做全面检查。
当时,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的李克农和中方谈判代表黄华等同志,都亲切地接见了吴成德等最后一批被遣返归来的人员;并向他们表示慰问和祝贺,来自领导的关怀和组织上的爱护,使得这些在战俘营经历了几个月肉体和精神上折磨、只流血不流泪的好男儿们,不禁泪如雨下。
后来,这些战俘都乘坐上火车,回国后先到达沈阳,被安排住进了东北军区招待所;1980年,也就是回国后27年,吴成德恢复了军职,得以享受军级待遇。
当时,一八零师的师卫生队总共有二十九名女护士,在联合国军的包围圈还没有封好口时,一八零师后勤部医政股长史锦昌带领卫生队,跟在一八零师“ 司政后” 机关组成的第二梯队撤离北汉江。除了个别人不幸被美军飞机击中牺牲外,其余的人都顺利地冲出了联合国军的包围圈。
但杨玉华却没在此列,事情是这样的: 杨玉华在几天前救治伤员时,伤员和担架员都非常饿,她就把自己的炒面全部都给了伤员和担架员,自己只能去找野菜充饥,可惜挖到有毒的野菜,上吐下泻了好几天,实在无法参与撤离行动,几天后,还进入了半昏迷状态,被人绑在担架上,跟随着担架队一起撤离。
担架队在撤离途中不幸被敌人发现了,还遭遇了炮击;担架队中有十几个担架员和担架上的伤员都牺牲了,幸存者带领着伤员们带到了一个废弃的铁路隧洞中。
但美军随即又向铁路隧洞发射了多枚火箭弹,靠在外面的担架员和伤员都被烧死了,只剩下靠在铁路隧洞最里面的五名伤员侥幸地活了下来,其中就包括杨玉华。
第二天早上,联合国军搜查队在搜查过程中,包括杨玉华在内的五名伤员被美军发现,后来全部送到了联合国军后方医院。
当时杨玉华穿的是男装军服,头发剪得很短,在长期的救护伤员的过程中,蓬头垢面,全身都是泥水,美军一时没有辨认出杨玉华是女性;直到后来杨玉华的生理期来了,被美军女军医发现了,她这才当作女战俘对待。
后来,在美军战俘营担任翻译的张泽石的陪同下,杨玉华被送往南朝鲜军集中营,和朝鲜人民军女战俘被关押在一起;当时南朝鲜军集中营中只有杨玉华是来自志愿军的,因此,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对杨玉华都额外关照。
有一次,为了抗议美军对待俘虏的残暴行径,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开始集体绝食;但有一位美军女少尉认为杨玉华是中国人,肯定不会参加朝鲜女战俘的绝食抗议活动,便专门端着饭菜放在杨玉华面前。
结果杨玉华看也不看,一把就把美军女少尉端来的饭菜打翻了;后来,杨玉华遭到了美军的报复,免不了一顿毒打,但这也让杨玉华受到朝鲜人民军女战俘的尊重和敬仰。
1953年8月8日下午 ,在美军战俘营待了两年多的杨玉华,终于能够跟随其他朝鲜人民军女战俘一起回去了;当时,美军粗暴地把四百多名朝鲜女战俘和杨玉华从釜山上押到即将开往交换战俘的车厢里。
朝鲜人民军女战俘在车厢里高兴地唱起歌来,美军恼羞成怒,向车厢里都丢了三枚催泪弹;对美军投进车厢的催泪弹,杨玉华一点没犹豫,直接用身体掩护着朝鲜女战俘们和她们的孩子。
车终于到了板门店,杨玉华戴着自己在战俘营里做的解放帽,举着自己亲手制作的五星红旗,挥舞着走出车门;看见前来进行交换战俘工作的祖国的亲人时,杨玉华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
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亲切地拉着杨玉华的手,对她说:
后来,杨玉华回到故乡重庆,开始数十年如一日的在山村小学教书,把自己的心思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1986年退休后便开始像个正常的老年人一样,在家里做点家务,去菜场买菜,偶尔还去爬爬山、看看风景。
那么,除了吴成德和杨玉华这两个战俘外,其他的战俘回国后都怎样了呢? 在志愿军的战俘中,有一部分回到了祖国,还有一部分被美国胁迫到蒋介石那边了,回到祖国的战俘,刚开始都受到了应有的待遇,然而,由于特殊时期,每一次运动,都把他们推到了前台,他们也跟吴成德、杨玉华一样,刚开始时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例如,原五九三团教导员李明,第一八一师教员史振荣,归管会只承认他“被俘前军籍”,而第五八三团四川籍指导员李正华“被开除军籍”无奈地复员……这些战俘都曾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后来,在1980年,中央下发文件后,这些归国战俘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在经济上补发了补助,让他们得以安度晚年。
对任何一场战争来说,战俘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但战俘也要区别对待,他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投降的,大多都是因为客观的原因所导致的,有人身负重伤,有人为了营救战友,有人被炮弹震昏后失去战斗力的,还有的人因为将领的指挥失误导致大批军队被围剿。
就拿志愿军一八零师的7000战俘来说,军长的指令使他们陷入被动,就连彭德怀也在反思自己,将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看成是一生中四次军事失误之一。
而对于志愿军的战俘来说,无论是吴成德、杨玉华还是其他绝大多数的战俘,他们都曾是不怕牺牲,英勇战斗的好战士,被俘之后也心向祖国,没有变节之过,这样的军人同样是英雄。
有战争就会有战俘,所以,我们对战俘也要区别对待,回国后,要妥善地安置他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
借此文章,向志愿军致敬!
180师最后的结局
180师最后的结局:志愿军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遭到了美军的包围,在突围过程中遭受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最后决定分散突围。180师并没有全军覆没,前期先行撤退的伤员加上后期突围的人员等共计有4000多人。
造成志愿军180师损失惨重的原因:在战场第五次战役中,由于志愿军战线太长,并缺少空中优势,后勤补给供应跟不上,最终做出战略后撤的决定。180师承担着拖延美军的任务,但由于指挥、配合上的失误,却让180师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一是180师两翼友军未协同撤退。接到撤退命令后,右侧的志愿军63军迅速撤离,未同180师沟通相关情况。在请示60军军部后,180师还安排两个连的部队掩护63军撤退。二是对180师的救援未能达到效果。当180师被围之后,派出去救援的179和181师都被美军拦截。180师艰难的突围到预定接应地点鹰峰时,此地被美军占领。为尽快夺取高地突围,180师抛弃了很多重武器,这也导致了后期突围时的举步艰难。三是180师指挥员对战场形势的误判。师长郑其贵错误的判断了被包围的形势,没有集中兵力从后方敌军薄弱位置突围,选择了砸掉电台,销毁密码,导致其长期处于失联状态,无法收到准确的命令,帮助其突围。在指挥大部队集中突围时,遭受重创,最终下令分散突围。四是美军为首的军机动性强。
援朝,又称援朝运动或援朝,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的一部分,仅指中国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支援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1950年7月10日,“中国反对美国侵略运动委员会”成立,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援朝的序幕。在援朝中,志愿军得到了军全军和中国全国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为首的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从此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援朝纪念日。
志愿军第三兵团180师王化英回国后的情况如何?
180师受挫,王化英后来被追加为烈士
志愿军被俘的最高级别军官,回国后曾被开除军籍,后来过得怎样呢?
后来过得非常好。这名军官在80年代又恢复军籍,并且享受将军待遇,晚年生活也很幸福。
后来过得挺好的,他们一起去农场工作,工作非常顺利,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生活非常的多姿多彩。
他过得很好。他在之后有了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孩子,生活过得十分美满,享受天伦之乐。
他是朝鲜战场上被俘的最高将领,回国被开除军籍,后来结局如何?
不同于麦克阿瑟的轻视,李奇微自调入朝鲜战场后就开始认真分析之前的战报,得出了志愿军后勤不足的结论,所以此后针对性的部署让志愿军吃了不少苦头。
第五次战役志愿军经过五十多天的战斗,成功歼灭了8.2万“联合国军”,但本身付出的伤亡也是很大。
尤其是在美军反攻之时,机械化的行进给志愿军的撤退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其中志愿军180师因为进攻时穿插得比较深入,后来与大部队断绝了联系。
第五次战役
因为在撤退途中命令的混乱,180师被美军包围,经过多番血腥战斗最终选择了突围,同样因为混乱导致部队太过分散。
这个过程中180师的政治部主任吴成德为了不丢下四百多名伤员,一枪打死了自己的战马,与伤员一同突围,所以没能够冲出去。
第五次战役局势图
也因为如此,吴成德的命运有些悲惨。因为人数不少且全是伤员,万一被发现就全都是活靶子,考虑到这点吴成德下令40人分为一组,各由一、两名干部带领,互相搀扶不放弃任何一个。
这些伤员中有少许最终突围,可惜吴成德自己最终落在了美军的包围圈,就凭借着身边的40来人于敌后展开了长达14个月的游击战。
因为粮食、战损等等问题,最后只剩下3个人,吴成德误食了有毒蘑菇,昏迷中被敌搜山队俘获又被叛徒出卖后,他不幸被俘,成了志愿军被俘人员中职务最高的军官。
吴成德全家福
吴成德本是一名教员,1937年年初考入了山西抗日军政训练班,此后一直跟随我党军队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
1950年1月,任解放军六十军180师政治部主任兼四川眉山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奉命率部入朝作战,任六十军180师政治部主任、代政委。
被俘之后吴成德受到了敌方非常严重的虐待,美军想要消磨他的意志,曾将他单独关在一个暗无天日的牢房中,用两个高音喇叭没日没夜的喊“吴成德,快交代。”
这让吴成德根本无法入睡,精神很受折磨。1953年时,美方更是企图破坏战俘遣返,强行将吴成德送去台湾。不过吴成德立场坚定誓死不从。
志愿军中被俘的最高将领,坚持战斗14月,回国失去军籍沦为农民
抗战的时候,无数的战士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其精神可歌可泣成为中国 历史 上不朽的丰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中国能有今日的富强民主离不开这些先烈的拼搏,他们有些虽然身已死,但却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们应该被铭记,应该被歌颂,因为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神。在1951年五月的时候,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正在进行,我国的一名高级将领在这次战役中被俘,他有着军人的气节,在敌后坚持战斗了14个月,回国后却被开除党籍开除军籍变成农民。
这个将领的名字叫做吴成德,吴成德是陕西省新绛县人,从小就是一个踏实稳重的人。 在他19岁的那年,他有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在一所小学中担当教导员。本来应该享受安稳生活的他却碰上了战争的侵扰,看见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中,吴成德再也坐不住了,他放弃了稳定的工作选择参军。
吴成德加入了山西军政训练班,因为他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在那个年代就已经比很多人的起点要高,所以吴成德顺理成章的当上了新绛县的自卫队政委,这也正式为他的抗战生涯拉开了序幕。 从军十多年,他也早就不是当初那个斯文儒雅的小生,俨然已经蜕变为一个铁血硬汉在战场上硬碰硬的厮杀。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对于他来讲也不再是催命符,而是已经成为他心中的一种信念,要战胜敌人才能换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有了多次作战经验的吴成德已经成为一个很优秀的指挥官,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吴成德已经是180师的政治部主任了。 在这不久以后朝鲜战争爆发,吴成德亲自领兵上阵为国家的和平做贡献。1950年朝鲜战争一触即发,中国作为朝鲜的邻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毕竟唇齿相依的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帮助朝鲜,一方面能够守护住我国边境的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对美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一种反抗,所以不得不战。
1951年五月,吴成德带领的部队接到上级的指令,要求他们集中所有的火力掩护主力部队撤退,需要在祖籍区域进行三天到五天的抗战。 吴成德的部队已经很多天都没有正常吃食补给,后勤方出现了问题导致他们已经断粮。战士们在前线与敌人厮杀拼搏的同时,还要忍受腹中的饥饿,体力一时间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军人对于命令只有一个原则——无条件服从,面对上级给出的命令,将士们虽然已经体力不支但仍在殊死抵抗,已经将死亡视作最后的归属。
现在吴成德部队的处境是前有追兵后有来者,腹背受敌。 他们被困在一个地势很偏僻的山坳中,这样的地理位置对于作战来讲显然是很不利的,我军节节败退。敌军也在穷追猛打,还用防火的方式将一大部分的草木全部烧毁,为的就是找到我军部队的藏匿位置,失去草木掩护让我军成为一个显眼的“活靶子”。这时候作为将领的吴成德必须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样的困境,他思量了很久之后决定用分散突围的方式对敌人进行打击。
现在这种状况,如果大家都堆积在一个地方那么就会变得更加的显眼,战士的牺牲率也会变得越来越高 。大家分散开来虽然人数上不占优势,但是存活率就会提升很多。军中存在一部分伤员,他们不能很快的跟上部队的脚步,敌人又在后面穷追不舍。吴成德看着这些战士们的脸,他心中的想法更加的坚定,他要留下来和这些战士们同生死共存亡!
用突围的方法确实能够有效的提升存活率比全部集中要好很多,可是这些伤兵们该怎么办? 180师一共有一万多名士兵,用突围的方式也只有四千人成功脱险,剩下的士兵不是遇害就是成为战俘。吴成德看到眼前的形势,手下一百多名伤兵的无辜眼神,他决定不继续采用突围而是用游击的办法去迎战。游击战是我军最擅长的一个打法,但这里的支援和地形都不适合打游击战。
在这样的困苦的条件下,吴成德还是坚持下来了,这一坚持就是14个月。 这14个月将士们不停的在战斗在牺牲,反反复复。14个月里他们风餐露宿,辛苦游击战争,可是最后还是逃不过美军的地毯式搜索,最终只剩下吴成德和另外两名战士,他们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两万名战俘中的一员。
当敌人知道吴成德是这些被俘虏人员中,军衔最高的时候,敌人开始对他进行打压和逼供。 面对敌人的刑讯逼供,吴成德不曾有一刻动摇过,他只有一个信仰他是中国人他的任务是保护中国,以后会回到祖国的土地上。当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吴成德终于回到了中国。
吴成德因为有过被俘的经历,所以不能继续呆在部队。 1955年的时候吴成德被革除一切的职务送到辽宁盘锦的一处农场,他就在这个农场中一过就是27年。1982年的时候,吴成德的身份被查清楚以后终于得到了肯定,享受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优厚待遇。1996年吴成德老人在老家过世,当吴成德的遗物被发现时,人们看到他生前的行为。
他生前一直在为革命老区和灾区捐款,捐款金额共有四万多元。 吴成德的冤屈终于被洗涮干净,给了他一个体面。 即使在被冤枉的情况下,他依旧在坚持回报国家,热爱人民,这是一种无比高尚的人格,值得世人学习和效仿。
吴成德老英雄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前进,不怕苦不怕难勇于突破。在面对冤屈的时候,也要不卑不亢,终会换来一个好的结果。同时也希望国家发展的越来越好,让这些为祖国付出的英雄们感到欣慰。
参考文献:
《书吴烈士樾》
180师师长后来怎么样了结局如何?
180师师长结局是:被进行了降职处分,但是后来也有一定幅度的升职,然后退休回到老家安度晚年了。
180师师长是郑其贵,1913年出生,安徽金寨县人。180师奉命掩护主力撤退,但在美军的快速穿插下,部队深陷重围,损失惨重。全师入朝时有1.1万余人,但战后归建只有四千余人,近七千余人战死或被俘虏。作为师长的郑其贵,自然难逃其咎,当即被撤销师长职务。
审查结束后,郑其贵被任命为第3兵团管理处处长,从正师级降为正团级。1955年授衔,郑其贵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来又晋升为大校。1982年,郑其贵以老红军、副军级待遇离休,在安徽合肥安度晚年。
政委吴成德:
另外180师的政委吴成德(抗美援朝中被俘虏的最高将领)也幸存下来,但是被美军俘虏,停战后被遣返回国,同样回到了家乡安度晚年。
180师政委是吴成德,1912年出生,山西新绛县人。吴成德早年在家乡学校教书,抗战爆发后参加八路军,十几年的战火洗礼,让其从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军中优秀的将领。
千古奇冤180师,建制齐全,印信俱在,何为全军覆没
千古奇冤180师,建制齐全,印信俱在,何为全军覆没?
现在网上动不动就说我们在朝鲜战争打了败仗.,什么这个军的军旗在美国的那个博物馆拉,什么几个军被包围,若干军干被俘了等等,当然说的最多的莫过于60军180师的受搓重损。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说法不一,但大家基本都认可是说180师确实是全军覆没。
真是这样吗?认真查一查军史,可以发现实际情况根本就不是这样。
一、 180师从没有全军覆没?
1、 五次战役后180师的实际情况
在解放军档案馆中保存的180师的原始作战日志可以看出,1951年6月五次战役结束后,整个三兵团(辖12军、15军、60军)减员39558人,平均每个师都减员4500人,
180师先是执行作战任务、后是执行阻击任务,又掩护各军的医院伤员撤退,最后被围实施突围作战,回到后方后,师和各团仔细清点人员,最初统计时,牺牲456人,受伤1616人,不明情况的(失踪、被俘、走散、掉队)5572人。(战后,各种调查和资料证明,180师在完成作战任务、阻击、掩护伤员撤退、最后实施突围,实际牺牲人数在2000人以上《含最初统计的456人》,伤、病、冻、饿被俘近4000人)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部队实际突围归队4000人。
共损失:山炮12门、八二迫炮11门,各种枪支3502只,马匹684匹,车辆15台、电台一部、报话机6台,步谈机16个。
2、180师的各级指挥机构健全,
尽管180师在五次战役受到重损,但师首长里师长兼政委郑其贵、副师长段龙章、参谋长王振邦安全突围返回,只有政治部主任吴成德被俘(其实他本来也可以突围,但半路遇到几百名伤病员,他实在不能把他们丢下,所以决定带他们一起突围,后带几百人在敌后开展游击战,等待第六次战役,多次伏击美韩车队,在敌后坚持了400多天,直至52年7月10月弹尽粮绝被俘)
下辖的三个团中
538团团长庞克昌带人突围成功、但政委赵佐瑞被俘。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539团团长王至诚带人突围成功,但政委韩启明因负重伤不忍连累战友行动,拔枪自杀。
540团团长刘耀虎带二营负责军部警卫没有参加战斗,但政委李懋召带一、三营残部突围成功。
从这里可以看出,180师的师指挥机构完整,主要首长安全
下辖的三个团的指挥机构也基本完整,军事指挥员健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只要是返回的指挥员,所带的各团的关防引信、地图、文件、枪支全部安全带回。
全师安全突围4000人,师、团指挥机构健全,还没有完全丧失作战能力,可为什么老说是全军覆没呢?对180师来讲实在是千古奇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3、180师没有停止作战
180师突围后,回来休整,迅速配了新的师团干部和补充了兵员(师长李钟玄,政委唐明春、538团长庞克昌,政委潘放、539团长王至诚。540团团长周光璞、政委李懋召),而且,紧跟着又参加了下一段的战役战斗,全体官兵憋着一口气,下决心血耻报仇,为军旗争辉,因此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战功,可为什么老动不动就说180师全军覆没呢?
二、五次战役撤退时的失利震惊了最高统帅部,认识到愿望和实际的差距,及时做了战略调整。
实际无论是解放战争或朝鲜战争时期,军、师、团被打掉大部的情况很多,三大战役我军那次都要伤亡十几万,甚至几十万人,但因为往往同时消灭了更多的敌人,所以自己的伤亡就淹没在胜利里忽略不计了,而在第五次战役中,由于敌人掌握了我们“星期战役的规律”,实行磁性战术,尽管五次战役的前两阶段我们达到了把敌人打过汉江,突到38度线南一百多公里地方的目的,在我们弹尽粮绝刚打算撤退,还没来得及撤退的时候敌人提前进攻,而且动作很大,基本把我们推回到五次战役的起始点(等于五次战役伤亡很大,徒劳无功),实在是让我军最高统帅毛泽东、彭德怀所没想到的。看到了战线太长,太深入保障困难的问题,认识到愿望和实际的差距。彻底改变了最高统帅部下一步进行第六次战役进攻的打算,双方开始进入对持状态,将战线稳定在38线以南附近。正确的意图达到了稳固的目的,美军几次重兵攻击都徒劳无益(如上甘岭、),反而是我们趁李承晚不老实狠搞了他几次,消灭了六七万人,夺回了金城附近几百平方公里的地方,拉直了分界线。正因为美军看到了再打下去不会再有进展,才会有停战协议的签订。
三、最高统帅部、志司、兵团、军的错误,总要有人负责。180师的领导成了替罪羊
180师的重损,根本原因在上面,但在处理上却把板子打在下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最高统帅部期望值太高,战线拉的太深,部队打的太远,180师突进的太快,单独突出,造成很容易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态势。
2、 兵团领导指挥失误
战前60军的三个师分别保障别的部队,其179师配属15军作战、180师配属兵团直接指挥、181师配属12军作战,而战役结束时兵团副司令王近山不让整建制的部队掩护,却要手中只有300人工兵连的60军负责殿后掩护,这时60军的三个师离军部最远的一百多公里,最近的也有七八十公里。但志司、三兵团、60军都不知道这时候美军已经开始了进攻行动。
3、 60军误挑重担,下错命令,
等60军指挥到了各师时,接到兵团命令,让军要及时掩护军医院后撤,这个命令本是发给各军的,让各军负责自己军医院的后撤,结果60军命令本来可以及时渡过汉江安全转移的180师留在汉江以南收容各军的医院撤退。延误了撤退的时间。
4、 63军撤退没有通知友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80师右侧是63军,左翼是15军,因为志司怕撤退时人员拥挤,早在22日就通知15军后撤了,可是右翼的63军却在没打招呼的情况下撤出阵地,结果美七师、伪六师从180师的右侧,美23师从180师的左侧速进分割包围180师。
5、 师领导呆板愚腐,固守待命。
其实这时候如果师领导反应灵活,本应当机立断,迅速撤出(要是李云龙,早跑了),但师长郑其贵是政工干部出身,正因为战斗经验缺乏,所以请示报告有余而独断专行不足,唯上级指示示从,一个劲的打电报请示军里指示行动计划,军里一个劲的找兵团要求180师过江,恰恰三兵团副司令王近山过敌人封锁线时,他冲过了,他的电台车被飞机炸毁,报务和机要人员失散,他没有及时处理,结果兵团司令三天失踪,等找到他时,180师早被美军围的跟铁桶一样,就是这样,在全师官兵依靠子弹不足的轻武器和有飞机大炮火焰喷射器的美军的奋力拼杀战斗下,靠了2000人的牺牲掩护,成功突出4000人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四、180师领导的下场
180师战斗减员5572人,近2000人牺牲,被俘4000多人,是朝鲜战争中成建制受挫最严重的一次。
其中师政治部主任吴成德,师炮兵主任郭兆林、师作战科长王化英、538团政委赵佐瑞等4名团以上干部被俘,吴成德是我军被俘的最高职位的领导,一直被单独关押。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80师的受挫重损,原因的根子在上面,但出了问题,上面就不自觉地把责任一级一级地往下推,尤其是兵团政治部主任刘有光,不总结兵团的问题,反而派下兵团工作组到军,把责任推到军,让军领导把思想统一到师主要领导政治动摇,胆小逃跑上来。
军政委袁子钦也不自觉查找军的失误,按兵团的统一思路,把责任推到师,找180的师领导谈话,让他们认识,大胆揭发自己的错误。结果180师的全体干部在高压下一遍一遍的检查,一遍一遍的请罪。
最后:60军军长韦杰撤职
师长郑其贵降为兵团的管理处长(正师降到正团)
副师长段龙章降为军作战处长(副师降到正团)
180师突围出来的团以上干部全部留党查看,降职撤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时至今日,任何人还没有在交战国的档案记载里查找出有关志愿军180师被全歼的任何记载,而中国军人自己却给自己下了180师全师覆没的奇怪结论,实在可悲。
那么,经过了55年历史的证明,我们现在全国的军人,全国的人民,能不能为180师冲洗掉身上的污垢,卸掉其“全军覆没”的沉重枷锁,还原其本来面目哪?
朝鲜战场上,唯一被俘的中国女兵,回国后过得如何?
回国后,应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了,国家也比较照顾她的。
小杨回国后见到了自己的亲人,还做了一名小学老师。
虽然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如何,被俘是她的不幸,幸运的是历史记住了她,人民记住了她。
回国之后,应该生活得很不错,至少衣食无忧。
他吃了野菜中了毒才被抓的,回国后过得很好。
小编查资料得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真正有记载被送进美军战俘营的,只有一名仅有16岁的女护士叫杨玉华,是四川人,是180师绷带所(师卫生队)的一名护士。
第五次战役180师被围,29名女护士绝大部分随第二梯队撤过北汉江,冲出包围圈,其中个别人在途中被敌机的轰炸而牺牲。只有小杨没随二梯队出去,因为小杨挖野菜充饥,结果中毒,上吐下泻,无法行动。
5月27日上午,小杨和5名不能动的伤病员被美军搜索队发现,全部送往美军的野战医院。到达敌医院,小杨得到治疗,很快病愈,主动参加对其他志愿军伤病员的护理工作,七月中旬美军发现她是女同志,立即将她送往釜山女俘收容所。
据当时在战俘营任翻译的张泽石同志证明,整个战俘营只有小杨一个女志愿军战俘。后来由张泽石陪她到的朝鲜女战俘营。由于朝鲜女战俘营里的战俘干部有很多都是原四野部队朝鲜师的,整个女战俘营又只有小杨一个志愿军,所以全体朝鲜女俘都对小杨很关照。
对小杨在战俘营的情况,各种回忆录均有不同记载,比如一次朝鲜女俘集体绝食,一名美军女少尉专门端着饭菜给小杨,以为她是中国人不会参加绝食。被小杨一把把饭菜打翻,虽受到美军的毒打,但却受到全体朝鲜女俘的尊重和敬仰。
1953年8月8日下午,被关押了两年多的小杨随473名朝鲜女俘一起被美军从釜山押上火车,每个车厢塞了很多人,女俘们大声唱歌,美军往每个车箱里丢了三颗催泪弹,杨玉华奋不顾身用身体掩护朝鲜女俘和她们的孩子,三颗催泪弹都在她身上燃烧,把她烧伤了。9日车到板门店,小杨戴着自己做的解放帽,举着自制的五星红旗见到了亲人,结束了战俘的生活。
回国后,经审查,小杨回到故乡,在一个山村小学教书。作为女军人,被俘是她的不幸,但所幸历史记住了她,人民记住了她,因为她是一名伟大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