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元俨,赵元俨详细资料大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3 23:01:53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宋朝宗室大臣,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生平简介

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人称“八大王”。宋真宗时期,历任诸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迁太傅兼中书令、陕州大都督,封为泾王。宋仁宗即位,迁上柱国、太师、扬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荆王。
庆历四年(1044年),病死,时年六十,追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号恭肃。
赵元俨人物生平
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时期封周王。据《宋史》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生母染病,他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唯恐刘太后猜忌,深思沉晦,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
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精于像物,所画鹤竹,雪毛丹顶,传警露之姿;翠叶霜筠,尽含烟之态。亦尝自朽十六罗汉,令蜀人尹质描染。棱棱风骨,非常格所及。
赵元俨轶事典故
宋真宗病重,李迪与宰相为祈神消灾而留宿宫中。八大王赵元俨素有野心,此次以探真宗病为由进住宫中,虽已有一段时日,但似乎没有离宫的打算。而仁宗年纪还小,辅政大臣虽忧急在心,却也无计可施。
凑巧有一天,赵元俨需要开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开水,正要端去,李迪灵机一动,拿起案桌上毛笔在盆中一搅,然后命翰林司端去,赵元俨一见盆水微黑,以为有人暗中下毒想谋害他,立刻骑马离宫。
史书记载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为皇子,加太傅。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改通王、泾王。
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明道初年,拜太师,换河阳三城、武成节度,封孟王,改永兴凤翔、京兆尹,封荆王,迁雍州、凤翔牧。景祐二年,大封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仍赐入朝不趋。
仁宗早年即位,章献皇后临朝,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大夫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占者曰:“忧在大臣。”既而元俨病甚。皇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亲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为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诏以元俨墨迹及所为诗分赐宰臣,余藏秘阁。
庆历四年(1044年),病死在京都王府,时年六十。

为什么宋朝的八贤王不用下跪?

是因为八贤王有金锏而可以不跪。当时赵匡胤死后帝位传给了他的弟弟,并赐他一把金锏可以上打昏君金锏上打昏君,下打佞臣任何人不得收回他的金锏。
八贤王是赵匡胤的儿子。当时赵匡胤死后帝位传给了他的弟弟,也就是按照常理八贤王应该当皇帝的。所以叫八千岁,见皇上不跪。
历史上的八贤王此人名叫赵元俨,是宋太宗的第八子,也是最小的儿子,生于985年,死于1044年,历经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朝。赵元俨自小就很聪明,深得父皇的宠爱,“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按照规矩,皇子成年后就要出宫,可是宋太宗心疼儿子,“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
因此宫中给赵元俨取了一个绰号“二十八太保”,因为他排行第八。赵元俨聪明好学,“平日与论经艺”,而且擅长书法,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物,因此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许,称其为“贤王”,因他排行第八,故此有“八贤王”的美誉。宋太宗死后,他的第三子赵元侃即位,即宋真宗。

赵元俨详细资料大全

赵元俨(985~1044年),东京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宋朝宗室大臣,宋太宗第八子。
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人称“八大王”。宋真宗时期,历任诸道节度使、同平章事,迁太傅兼中书令、陕州大都督,封为泾王。宋仁宗即位,迁上柱国、太师、扬州牧、开府仪同三司,封为荆王。
庆历四年(1044年),病死,时年六十,追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諡号恭肃。
基本介绍 中文名 :赵元俨 别名 :八贤王 国籍 :北宋 出生日期 :985年 逝世日期 :1044年 职业 :北宋宗室 人物生平,史书记载,人物评价,亲属成员,先辈,兄弟,姊妹,子女, 人物生平 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时期封周王。据《宋史》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事母王德妃孝,妃每有疾,躬侍药,晨夕盥洁焚香以祷,至忧念不食。母丧,哀戚过人。”生母染病,他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宋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唯恐刘太后忌妒,深思沉晦,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 平生寡嗜欲,惟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二王书,工飞白。精于像物,所画鹤竹,雪毛丹顶,传警露之姿;翠叶霜筠,尽含烟之态 。亦尝自朽十六罗汉,令蜀人尹质描染 。棱棱风骨,非常格所及 。 史书记载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帝不欲元俨早出宫,期以年二十始就封,故宫中称为“二十八太保”,盖元俨于兄弟中行第八也。 真宗即位,授检校太保、左卫上将军,封曹国公。明年,为平海军节度使,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太傅,封广陵郡王。封泰山,改昭武、安德军节度使,进封荣王;祀汾阴,加兼侍中,改镇安静、武信,加检校太尉;祠太清宫,加兼中书令。坐侍婢纵火,延燔禁中,夺武信节,降封端王,出居故驸马都尉石保吉第。每见帝,痛自引过,帝悯怜之。寻加镇海、安化军节度使,封彭王,进太保。仁宗为皇子,加太傅。历横海永清保平定国节度、陕州大都督,改通王、泾王。 仁宗即位,拜太尉、尚书令兼中书令,徙节镇安、忠武,封定王,赐赞拜不名,又赐诏书不名。天圣七年,封镇王,又赐剑履上殿。明道初年,拜太师,换河阳三城、武成节度,封孟王,改永兴凤翔、京兆尹,封荆王,迁雍州、凤翔牧。景祐二年,大封宗室,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行荆州、扬州牧,仍赐入朝不趋。 仁宗早年即位,章献皇后临朝,自以属尊望重,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及太后崩,仁宗亲政,益加尊宠,凡有请报可,必手书谢牍。方陕西用兵,上所给公用钱岁五十万以助边费,帝不欲拒之,听入其半。尝问翊善大夫王涣曰:“元昊平未?”对曰:“未也。”曰:“如此,安用宰相为?。”闻者畏其言。 庆历三年冬,大雨雪,木冰,陈楚之地尤甚。占者曰:“忧在大臣。”既而元俨病甚。皇上忧形于色,亲至卧内,亲手调药,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为忠言。赐白金五千两,固辞不受,曰:“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帝为嗟泣。明年正月薨,赠天策上将军、徐兖二州牧、燕王,谥恭肃。比葬,三临其丧。诏以元俨墨迹及所为诗分赐宰臣,余藏秘阁。 庆历四年(1044年),病死在京都王府,时年六十。 人物评价 赵元俨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对宋朝统治做出了贡献。 据《宋人轶事汇编》说:“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名闻外夷。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 亲属成员 先辈 祖父:宋宣祖赵弘殷 伯父:宋太祖赵匡胤 父亲:宋太宗赵光义 母亲:王德妃 兄弟 魏恭宪王赵元佐 昭成太子赵元僖 宋真宗赵恒 商恭靖王赵元份 越文惠王赵元杰 镇恭懿王赵元偓 楚恭惠王赵元侢 崇王赵元亿 姊妹 滕国公主 徐国大长公主 邠国大长公主 扬国大长公主 雍国大长公主 卫国大长公主 荆国大长公主 子女 赵元俨有十三子:允熙、允良、允迪、允初,余皆早卒。 赵允熙,右监门卫将军、滁州刺史,赠博州防御使、博平侯。 赵允良,平江节度使、华原郡王,改襄阳节度使、同平章事、侍中、太保兼中书令,赠定王,諡号荣易。 赵允迪,耀州观察使、右监门卫大将军、出家为洞真道士。 赵允初,初名允宗,宁国军节度使、同平章事,赠中书令、博平郡王。

《赵元俨》人物简介,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赵元俨】
【拼音:ZHAO YUANYAN】
【字号:】
【所属朝代:宋代】
【生卒年代:985—1044】

【籍贯:涿郡(今河北涿县)人】
【人物简介:北宋王侯。宋太宗赵光义八子。拜太师,累授荆南、淮南节度大使,历封定王、镇王、孟王、荆王。善文辞书法。像取自1919年修《江苏昆山赵氏家谱》。】

八大王赵元俨在历史上都经历了什么?为何会与刘娥为敌呢?

在《杨家将》《三侠五义》的演义小说和戏曲中,都有一个非常正义的角色,名叫“八贤王”,此人手持金锏,可“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堪称正义的化身。实际上,历史上并无八贤王此人,倒是有两个原型人物,分别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和宋太宗之子赵元俨。
其中,赵德芳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四子,23岁就病逝了,生前罕有作为。而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此人活了60岁,人称“八大王”,虽然和“八贤王”这个名字符合,但他却没有“上打昏君、下打奸臣”的能力,甚至被太后打压多年,靠装疯卖傻,才混迹于朝堂。
近期,北宋历史大剧《清平乐》热播,“八大王”赵元俨在第一集便出场,而且称太后刘娥为“寡嫂”,对太后多有不尊重之意,让宰相吕夷简十分不屑。历史上的赵元俨为何要和嫂子太后刘娥为敌呢?这要从头说起。
众所周知,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他50岁那年便去世了,当时两个儿子赵德昭25岁、赵德芳17岁,都有条件继位,但是,最终成为宋朝第二位皇帝的却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即宋太宗。这种“兄终弟及”的传位方式,在历史上留下“烛影斧声”等诸多传言。
宋太宗登基后,其长子赵元佐因为叔父赵廷美之死而发疯,次子赵元僖又莫名其妙地暴死家中,最终,立三子赵恒为太子,即后来的宋真宗。赵光义有9个儿子,除了宋真宗赵恒以外,他最喜欢的莫过于第八子赵元俨。《宋史》记载:
周恭肃王元俨,少奇颖,太宗特爱之。每朝会宴集,多侍左右。
可见,宋太宗赵光义对第八子非常喜爱,上朝的时候也让他陪在左右。宋真宗登基后,对他这个八弟也非常爱护,先后为赵元俨加官进爵,赵元俨当时的待遇远远超出其他亲王。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
上疾大渐,大臣叩榻问候,乃以指点胸,又展五指,再出三指,以示丁谓等。
宋真宗临终前,宰相丁谓等人在御榻旁,宋真宗病重不能说话,他先伸出5根手指,又伸出3根,点自己的胸口。
当时宋真宗已经立赵祯(宋仁宗)为太子,不过,赵祯年仅13岁,众人认为,宋真宗伸出的这8根手指头,意思是让他的八弟赵元俨来辅佐赵祯,更有甚者,认为宋真宗可能是临时改变主意,想传位给八弟赵元俨,因为宋朝本就有“兄终弟及”的传统。
但是,这种想法只是猜测,在有太子的情况下,大臣们谁都不敢乱说。接下来,皇后刘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给大家一个说法。
《徐资治通鉴厂编》记载:
章献隔帷见之,候大臣退,令近侍追之,传谕适来官家展五指,又出三指,只说三五日来疾势稍退,别无他意,谓等诺之。
宋真宗伸出8根手指头的时候,章献皇后刘娥正在帷帘后面,等大臣退下后,刘娥连忙派人把大臣们追回来,谎称宋真宗刚刚说话了,说自己伸8根手指头的意思是:病情三五日便好了。
丁谓等大臣都是官场老手,哪里不明白这其中的含义,于是纷纷点头。
皇后刘娥素来有野心,她本来在筹划等宋真宗去世后她来辅政,宋真宗刚刚的表现,让刘娥意识到八王爷赵元俨对自己的威胁,从此对赵元俨猜忌很深。
然而,刘娥猜忌赵元俨,真的是仅仅因为宋真宗的8根手指吗?其实远不止这些。宋真宗生病的时候,赵元俨就以探病为由,赖在皇宫里不走了。宋朝名臣李迪认为,皇帝病重,弟弟的赵元俨一直呆在宫中非常不合适,有意欲复制“烛影斧声”的嫌疑,所以在赵元俨要水洗脸之前,用毛笔在水盆里搅和了一下,清水变黑。赵元俨以为有人要毒害他,所以赶紧骑马离宫。(出自《智囊(选录)》)
不过,笔者对《智囊(选录)》的说法表示怀疑,因为赵元俨从小受皇兄疼爱,在皇兄病重时,他留在宋真宗身边,其实合情合理,而且当时宋朝已经明立太子,和宋太祖赵匡胤病重时的情况完全不同。所以,说赵元俨想谋求继位,实际上并不可信。但因为此事,赵元俨被太后猜忌,从此备受打压,赵元俨心里苦。
当年,宋真宗驾崩,留下遗诏:
“尊皇后为皇太后,权处分军国事。”
刘娥胜出,赵元俨怕太后会报复他,因此闭门不出,谎称自己有阳狂病,不再上朝议政。《宋史》云:
恐为太后所忌,深自沉晦。因阖门却绝人事,故谬语阳狂,不复预朝谒。
而太后刘娥也乐见赵元俨如此。所以二人表面上和谐,但刘娥的亲信们,对赵元俨戒备甚深。
公元1033年,太后刘娥去世后,赵元俨终于找到机会,将宋仁宗的身世告知宋仁宗。此时的宋仁宗才知道,原来自己不是刘娥的亲生儿子,自己的生母竟然是已经去世一年的宸妃。赵元俨这么做,其实是对刘娥这么多年打压的宣泄。
仁宗亲政后,赵元俨多次为宋仁宗出谋划策,在军事、经济等方面,赵元俨有其特定的贡献。
庆历三年冬天,59岁的赵元俨病重,宋仁宗前往探望,亲自调药喂自己的八叔。二人屏退众人,说了很多知心话,史载:“屏人与语久之,所对多为忠言。”次年,赵元俨病逝,宋仁宗痛哭不已,安葬时,宋仁宗三次到达葬礼现场。
在北宋历史上,太后刘娥和八大王赵元俨都有贡献。只是,太后刘娥临朝称制多年,她安定朝堂,辅佐仁宗,做出了不斐的政绩,赵元俨的政治贡献自然远不如刘娥。但若没有赵元俨等人的牵制刘娥、监督赵家的江山,刘娥也难有如此作为。因此,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要公允地看待赵元俨。

“八千岁”元俨

??
  赵元俨
  赵元俨
  〔宋〕太宗(九二七至九七六)子封周王。喜聚书,好为文词,颇善三王书,工飞白。精于像物,所画鹤竹,雪毛丹顶,传警之姿;翠叶霜筠,尽含烟之态。亦尝自朽十六罗汉,令蜀人尹质描染。棱棱风骨,非常格所及。《宋史本传、图画见闻志》
  谁是八贤王?
  ◆史林野获
  传统戏曲和民间说唱节目里的“八贤王”赵德芳,几百年来,已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赵德芳果是“八贤王”吗?
  976年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赵光义成为宋太宗。太宗为消除隐患,严防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德芳、德昭学他夺权,先是逼迫德昭于980年自刎。次年,德芳也“寝疾薨”,年仅23岁。德芳死后,赠中书命,谥岐王,从未封、赠、追、谥过“八贤王”。由此可见,戏曲、说唱、文学作品、民间传说故事里的“八贤王”,根本不是赵德芳。
  舞台上的八贤王形象,是张冠李戴,实际上应是宋太宗第八子,俗称“八大王”的赵元俨。真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广陵郡王等。仁宗即位后,封赵元俨为镇王等50多个官职。1044年,他病故在京都王府,年60多岁。
  赵元俨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藏书家。对宋朝的安邦治国,发展科学文化,都做出了贡献。他团结了一大批文官武吏,如寇准、包拯、范仲淹、杨六郎等。据《宋史》记载:八大王赵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惮之,名闻外夷”。平生“寡嗜欲,惟喜藏书”。生母染病,他朝夕净手焚香祷祝神灵保佑,亲躬侍药,忧念母病而不食。仁宗即位后,刘太后临朝专政。赵元俨唯恐刘太后忌妒,深思沉晦,闭门与外人隔绝,自称谬语有阳狂病(神经病),不能上朝议事。
  据《宋人轶事汇编》说:“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名闻外夷。燕冀小儿夜啼,其家必警之曰:‘八大王来也。’其畏之如此。”
  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中,德高望重,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八贤王”。
  可传统戏曲和民间说唱节目中,为什么将赵德芳塑造成完人的“贤王”呢?赵匡胤夺得天下后,自己的子孙没有继承,却被其弟赵光义谋夺了皇权。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光义之子绝不会出现贤王。于是,“贤王”的典模,即八大王赵元俨事迹,被移花接木地塑造在赵德芳身上。这不过是为赵匡胤子孙鸣不平而已。

宋朝八大王父亲

所谓的“八大王”指的只是一个人,即宋太宗第八子周王赵元俨

赵元俨性刚毅,有威望,时人称“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
据《宋史·周王元俨传》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杂录》:“王(
赵元俨
)性严毅,威望著於天下,士民识与不识,呼之曰‘八大王’,犬戎尤惮之。”后小说戏曲中多称“八贤王”。

赵元俨才是真正的八贤王吗 为什么说赵德芳不是八贤王

  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位叫做八贤王的人,在戏剧中八贤王是赵德芳,但是有人说真正的八贤王其实不是赵德芳,而是宋太宗的第八子,名为赵元俨。

  在很多作品呈现中,其实赵德昭、赵德芳等人的形象和史料完全不符,很多情节都是虚构的,加上民间的创作导致很多人分不清哪一个是戏剧哪一个是正史。

  八贤王的名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戏剧中大家都认为赵德芳是八贤王,但是根据历史记载来看,八贤王的形象和赵德芳完全对不起来。

  赵德芳是宋太宗的第四子,死的时候年仅23岁。赵德芳去世的时候当朝的皇帝是宋太宗赵光义。他没有经历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所以说戏剧中的八贤王和赵德芳没有任何的关系。

  据说历史上真的有八贤王,此人就是宋太宗的第八个儿子赵元俨。赵元俨生于985年,死于1044年,经历了宋太宗、宋真宗和宋仁宗三朝。

  史料中对于赵元俨的记载很多,他自小聪慧,获得宋太宗的喜爱。按照当时的规矩来说,成年皇子是要住在宫外的,但因为宋太宗宠爱这个儿子,于是不许赵元俨过早的在宫外生活。

  赵元俨擅长书法,多次获得老师称赞,被称为贤王。又因为家中排行第八,所以也有八贤王的名称。宋太宗之后,第三子赵恒登基为帝,史称宋真宗。

  宋真宗继位后对最小的弟弟也很关心,加官进爵还亲自安排住的地方。后来赵元俨的侍女纵火连累了他,但是宋真宗很快就原谅了他。

  宋仁宗继位之后,对于这位叔叔非常的尊敬,也是因为赵元俨,宋仁宗才知道了自己生母是谁的事情。赵元俨平日很强势,敢直呼宋仁宗为老六,而仁宗一点也不生气。

赵元俨的介绍

赵元俨(985~1044)宋太宗第八子,太宗时期封周王。据《宋史》记载:八大王“元俨广颡丰颐,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八大王在朝内外、国内外、宗室内外、民间百姓中,老幼妇孺皆知其大名。所以,都称他“八大王”。

赵元俨才是真正的八贤王? 赵元俨后代

  赵元俨
  赵元俨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八子,人称“八大王”,其人品事迹妇孺皆知,故而很多人认为他才是历史上的“八贤王”。那么赵元俨他到底贤在哪里?
  赵元俨八贤王
  在赵宋帝国宗室中,赵元俨是一位真正的“贤”王,他的“贤”,体现在孝顺、庄重、寡欲、才高四个方面。   赵元俨堪称是一个大孝子。他的生母是王德妃,王德妃每次卧病在床,他都要尽心侍候母亲。王德妃生病,他便如民间平民一般,留着侍从不用,总是亲自喂母亲服药,并为母亲洗刷;还焚香祈祷,希望母亲快快康复,甚至达到“忧念不食”的地步。王德妃去世,他更是“哀戚过人”。   赵元俨还是当时闻名于国内国外的刚毅之士。《宋史》说他“严毅不可犯,天下崇惮之,名闻外夷”。不但朝廷大臣都对他心存敬畏,就连北面的契丹人,“亦畏其名”。元俨不苟言笑,不惧权贵,唯以江山社稷为己任,所以一般趋炎附势之人,都对他畏惧三分   另外,赵元俨作为皇室贵胄,竟然“平生寡嗜欲”,唯独喜爱读书藏书、文词创作和书法。他的书法多摹仿二王,并且取得相当高深的造诣。赵元俨病重时,曾赐他白金五千两,但却“固辞不受”,对皇上说:“臣羸惫且死,将重费家国矣。”元俨病亡后,仁宗悲痛不已,曾三临其丧,并下诏将八叔的墨迹一部分分赐群臣,以资纪念,另一部分藏于秘阁,以传后世。除了文学艺术才华,赵元俨被朝廷委以众多高官职,可以看出,他在宋皇室中的政治才干也是较为突出的。   所以,不难看出,有宋一朝,真正的“八贤王”并不是赵德芳,名副其实者乃是他的堂兄弟赵元俨。元俨非同一般,这位真正“八贤王”的个人品德才能和所处政治环境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累计享有王号最多的宗室。   大概是因为德芳仕在太宗朝,元俨则主要活跃于真、仁两朝,太宗朝名臣辈出,国事颇繁,故人们便人为安排了一个“贤王”角色,以其介于皇帝与廷臣之间,调和各种纷争事端;另外,赵德芳英年早逝,人们对其存在深深的同情,所以便将赵元俨的“八大王”之称借用过来,杜撰出了“八贤王”赵德芳。而这对于赵元俨来讲,又是极为不公平的。后来,清朝皇帝的皇八子允也被称为“八贤王”,就是本源于宋朝的这个“八贤王”之称。
  赵元俨后代

  赵元俨有十三子:允熙、允良、允迪、允初,余皆早卒。   赵允熙终右监门卫将军、滁州刺史,赠博州防御使、博平侯。   赵允良历五节度,领宁海、平江两军,封华原郡王,改襄阳,由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侍中,至太保、中书令。好酣寝,以日为夜,由是一宫之人皆昼睡夕兴。薨,赠定王,有司以其反易晦明,谥曰荣易。   赵允迪累官耀州观察使。居父丧不哀,又尝宫中为优戏,为妻昭国夫人钱氏所告。制降右监门卫大将军,绝朝谒,钱氏亦度为洞真道士。   赵允初,初名允宗,勤于朝会,虽风雨不废。未尝问财物厚薄,惟诵佛书,人以为不慧。累迁宁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治平元年卒,赠中书令、博平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