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是什么意思.?
-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7、“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 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扩展资料:
历史意义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据学者考证深受稷下道家的影响。《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1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著作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一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了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很可能是孟子。
《鱼我所欲也》是孟子以他的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讨论的一篇代表作。强调“正义”比“生命”更重要,主张舍生取义。孟子性善,自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就应该保持善良的本性,加强平时的修养及教育,不做有悖礼仪的事。孟子对这一思想,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的精华,影响深远的事。
人物评价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自《孟·尽》原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意思志洁身自修养品德志使都能
【原文】
孟谓宋勾践①曰:游②乎吾语游:知亦嚣嚣(3); 知亦嚣嚣
曰:何斯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嚣嚣矣故土穷失义达离道 穷失义故士①焉;达离道故民失望焉古 志泽加于民;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注释】
①宋勾践:名姓宋名勾践平详②游;指游说 嚣嚣:安详自④:即自
【名言故事】:
孟宋勾践说:喜欢游说各君主我告诉游说态度:别理解安详自;别理解安详自
宋勾践问:才能做安详自呢
孟说:尊崇道德喜仁义安详自所士穷困失仁义;显达背离道德穷困失仁义所 安详自;显达背离道德所百姓失望古代恩惠施于百姓;志修养自身显现于世穷困独善其身显达兼善天下
选自<孟子.尽心上>
就是不得志的话就只对自己好,宦达的话就顺便接济他人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就是说,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陈曾焘先生创办思源社,支持我国的教育事业,回馈社会,可谓是“兼济天下”的典范。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如果穷的话(同时也意味着能力有限),那么只能将精力倾注于自己身上,提高自己的修养,如果富的话(同时也意味着能力较强),那么就要努力为天下人造福。
扩展资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孟子对宋勾践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成为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寄托了人格的象征。
拼音:qióng zé dú shàn qí shēn ,dá zé jiān shàn tiān xià
创作年代:战国
作品出处:《孟子》
中文名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作者:孟子及其学生
文学体裁:语录体散文
历史意义:中国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
现代含义:不得志时追求善,得志时推广善
章节:孟子·尽心章句上
精神态度: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原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寓意: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都是根本。所以能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无论你穷与达,它都是一剂绝对见效的心理良药,是知识分子战无不胜的思想武器与法宝。
历史出处:
1、《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2、《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
3、《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作者介绍: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原文】
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3); 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土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①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字词赏析:【穷】:穷困,不得志。
【善】:完善。达:发达,得志。
这句诗的出处《尽心章句上》【作者】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提出的一种处世哲学思想,表达了一种处世的态度和方法。
“穷则独善其身”是指在自身处于困境时,应当以独善其身为首要目标。当个人处于贫困、困难或遭受不公平待遇时,首先应该保护自己,从自身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知识水平等,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
“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个人已经获得成功,有能力为社会做贡献时,应当把握机会去帮助他人,造福于人民。当个人达到一定的境界和成就时,就应该将精力用于服务社会、回馈社会,为人类的幸福、发展做出贡献。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人修身、助人的道德观念,既重视个人的利益,又注重社会的整体利益,寻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它强调了“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的统一,是一种高尚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一句古代中国的谚语,意思是指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很穷困,就应该先把自己的生活搞好,自己努力奋斗,让自己变得更加富裕和有能力。而当一个人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和财富时,就应该帮助别人,尽可能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提高整个社会的水平和素质。这句话强调了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并提出了一个理想的人生价值观。
地位普通甚至低、经济普通甚至差时,修身养性低调做人,地位高甚至站在顶峰、经济好甚至富可敌国时,接济大众普助众生,使幸福充满人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穷,多指身处逆境,穷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方面更高尚,所谓修身养性,如此而已。
“穷则独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处逆境不得志,就要锐意进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达,即为显达、发达。济天下,按照现在的解释,就是关心公益事业,捐助公益事业。若一个人在富贵之后,还能心怀天下,关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成功的人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后人改“兼善”为“兼济”,且不失孟子原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
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作品原文编辑孟子谓宋勾践①曰:“子好游②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③;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④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⑤,达则兼善天下⑥。”注释①宋勾践:人名,姓宋,名勾践,生平不详。②游;指游说。③嚣嚣:安详自得的样子。④得己:即自得。⑤独善其身:独指唯独;善指好、维护。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在污浊的环境中能不受干扰地坚持自己的美好品格。⑥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兼善,使大家都有好处,后人改“兼善”为“兼济”。译文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吗?我告诉你游说的态度:别人理解也安详自得;别人不理解也安详自得。”宋勾践问:“怎样才能做到安详自得呢?”孟子说:“尊崇道德,喜爱仁义,就可以安详自得了。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显达时不背离道德。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所以安详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志时恩惠施于百姓;不得志时修养自身以显现于世。穷困时独善其身,显达时兼善天下。资料: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5DAANraFnmMO0j-0mh8rBOVFuBNWjBqjnlUdIPF9kfzraFdkuWjT_t9ywIz7BawzOOSMhPgEpY2YPaOaPC5-b_
意思是时运不佳时,身处困境时,贫困潦倒时,要坚守住本性本份,修身养德;等到时来运转,发财了,当大官了,要运用自己的才能奉国济为民,多做好事善事,立功立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
出自《孟子·尽心上》。
《孟子》一书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诸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释义
不得志的时候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不得志的时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养,得志的时候就要努力让天下人就是指百姓都能得到好处。《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
百度知识图谱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是穷困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发达时,就造福天下,服务大众。
这里的穷,不一定指物质上的贫穷,可能指遇到挫折,处于困境,没有其他办法了,处处碰壁,自己的思想主张得不到重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走好自己的路,把自己管好,用自己的道德、修养、品质起一点示范作用,少管闲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哪怕只能影响一个人,也尽力去做,无怨无悔。
“达”也并不一定指达到财富自由,而是指精神富足,指自己的思想与主张得到了推广,进展顺利,条条道路畅通无阻,可以选择的,这个时候要考虑的是兼善天下,上不负君,下不负民,让天下人都受益,让老百姓过上好生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在古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是要求儒生在穷困时也要保持为人的节操,没有能力帮助他人的时候,也要自己的道德素养去影响他人,去感化他人;在显达时更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为什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能流传千古就是在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家国情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指在穷困时期,一个人应该先关注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做出正确自私的决策;而在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功之后,应该回馈社会,帮助他人,带动整个团体共同前进。这句话强调了“自我发展”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的平衡,是一种中庸的处世哲学。
独善其身的人会穷,兼济天下(帮助别人或社会)能达成目标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在穷困时要保持自己的善良品德,而在达到成功的时候,则要帮助和照顾到天下所有人的善良品德。
【出处】
这句话的出处是《孟子·尽心上》。
【原文节选】
《孟子·尽心上》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
孟子说:“崇尚德,爱好义,就能悠然自得无所求。所以士人穷困时不失掉义,得志时不背离道。穷困时不失掉义,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时不背离道,所以不会使百姓失望。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赏析】
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是,当我们处于困境之中时,要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不让困境改变我们的本质。而当我们达到成功的时候,要以大局为重,帮助和照顾到身边所有人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创作背景】
《孟子》是一部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而这句话所在的章节《尽心上》,是在强调崇尚德行和助人为乐的同时,提出了在困境和成功之时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善良品德。
【注释】
穷:指经济上的贫穷,也可以理解为困境、困难。
独善其身:指个人应该保持自身的道德、品德,积极自我完善。
达:指达到一定的境界或者目标,也可以理解为成功。
兼济天下:指为了社会的利益而行动,帮助别人、推动社会发展。
【生活启示】
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都应该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当我们处于困境之中时,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修养,做一个有道德操守的人,而当我们成功达成目标时,我们应该帮助他人,共同构建美好的社会。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这句话给了我很多启示。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该保持一颗谦虚、坚韧、善良的心。我们不能因为遇到挫折就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更不能因为成功而变得骄傲自大。我们应该始终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此外,我还发现,在帮助他人时,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让自己感到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会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这些行为虽然微小,但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喜悦。因此,我深深体会到,当我们做好自己时,也应该多关注他人,以实际行动去帮助他人,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总之,这句话教会了我如何做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不论处于何种状态,都要保持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同时,也提醒我在帮助他人时,我们不仅能让他人受益,更能带来自己的快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什么意思?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造福天下百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出自《孟子》的《尽心章句上》(第九)。 原句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不得志的时候,就要洁身自好,注重提高个人修养和品德;一个人在得志显达的时候,就要想着把善发扬光大,有惩恶扬善之意
字词赏析:【穷】:穷困,不得志。
【善】:完善。达:发达,得志。
这句诗的出处《尽心章句上》【作者】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