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其顿简介,马斯顿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31 14:34:00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谁能介绍一下马其顿

基本信息栏中文名称:马其顿共和国英文名称:The Republic of Macedonia简称: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主要城市:比托拉,库马诺沃,普里莱普国庆日:10月11日国歌:《今天在马其顿之上》国家代码:MKD官方语言:马其顿语货币:马其顿第纳尔时区:UTC+1国家领袖:柳普乔·格奥尔吉埃夫斯基人口数量:2034000人(2005年)人口密度:80人/平方公里(2005年)主要民族: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主要宗教:东正教,少数信奉伊斯兰教国土面积:25333平方公里水域率:1.9%GDP总计:55.05亿欧元(2007年)人均GDP:2725欧元(2007年)国际电话区号:+389国际域名缩写:.mk道路通行:靠右驾驶国花:矢车菊中央银行:马其顿共和国国家银行人类发展指数:0.801(2007年)汇率:1美元=41.6代纳尔通货膨胀率:4.8%
在历史上,马其顿更多的作为一个广义上的地理区名称而存在。其位于欧洲巴尔干半岛中南部地区,西临阿尔巴尼亚山地,东接罗多彼山地,北靠歇亚山脉,东南临爱琴海。面积约25713平方公里。地处巴尔干核心,南下地 马其顿民间歌舞中海的门户,一直为重要的贸易和军事通道。古代马其顿帝国在此兴起,其后先后隶属于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国名 马其顿共和国
简称 马其顿
英文 The Republic ofMacedonia , Republika Makedonija
国名释义 源于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古部落名
别称 ----
首都 斯科普里 Skopje
国花 ----
果树 ----
国鸟 ----
面积 2.6万平方公里
人口 216万人
语言 马其顿语
民族 马其顿族66%、阿尔巴尼亚族21%、土耳其族等
宗教 东正教、伊斯兰教
货币 代纳尔
国庆节 11-20
时差 比北京时间晚7小时
与中国建交 1993-10-12 0:00:00
气候 西部属地中海型气候、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名胜 奥赫里德湖。
行政区划 马其顿有123个行政区。主要有:斯科普里、比托拉、库马诺沃和什蒂普等。
简史 斯拉夫人7世纪迁居马其顿地区,10世纪下半叶至1018年,萨莫伊洛建立了第一个马其顿国。此后,马其顿地区长期处于拜占庭和土耳其的统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军队占领了马其顿地区。经过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塞、保和希重新瓜分了马其顿地区。地理上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属于保加利亚的部分称皮林马其顿,属于希腊的部分称爱琴马其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瓦尔达尔马其顿并入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1963年改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原属塞尔维亚的瓦尔达尔马其顿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正式宣布独立。1993年4月7日,马其顿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暂时名称加入联合国。
工业 采矿、冶金、机械、化工、电力、纺织、食品加工等。
农业 谷物、甜菜、水果等。
矿产 铜、锌、铁、铬、铅、锰、铀等。
国旗 太阳是马其顿民族的象征。红地金色太阳表示马其顿人民为了解放,为了自由的天空,愿献出自己的鲜血和生命
国徽 克罗地亚国徽是一枚盾徽,盾面上是25个红、白两色相同的 方格,这是深受克罗地亚人喜爱的一种图案,体现了庄重典雅的拜 占庭风格对克罗地亚文化的深刻影响;红、白两色也是泛斯拉夫色 彩,和国旗的色彩相同。盾徽上方是一个状如王冠的图案,分成5个盾牌,象征克罗地亚古老王国的5个省区,后面上饰有六角星, 白色新月、带王冠的黄色狮头、红角山羊和韶,这些都是克罗地亚 古老文化传统的纪念物,展示克罗地亚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灿烂文明。
国歌 《今天,自由的新太阳在马其顿上空升起》 王朝: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执政(公元前359——公元前336年在位),这个国家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腓力二世是一位极富才干的国王,他年轻时曾在底比斯作人质,住在终结斯巴达陆军不败神话的名将伊帕密南达的家中,谙熟政务和军务,并勤奋学习希腊文化。即位以后,他立即进行巩固王权、富国强兵的改革;加强王权,限制贵族议会的权力;经济上实行货币交换方式以利于贸易;军事上,设立由国王直接指挥的常备军,并在底比斯军队阵形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长矛盾牌为主兵器、攻防兼备的马其顿方阵。内部整顿完毕,腓力二世初试锋芒,首先征服了边邻伊利里亚、色雷斯,使马其顿有了稳固的后方。公元前349年,腓力二世率大军挥师南下,进攻加尔西迪斯半岛上的奥林托斯,问鼎希腊的雄心已昭然若揭。雅典虽然派军驰援,但腓力二世还是攻占了奥林托斯,与雅典签订了菲洛克拉底和约,所占领土得到承认。公元前340年,雅典、麦加拉、科林斯、加斯等城邦组成了反马其顿同盟。公元前338年,马其顿大军与希腊同盟军会战于中希腊,即著名的喀罗尼亚战役,结果希腊同盟失败。马其顿大军主力南下伯罗奔尼撒,使斯巴达完全孤立,基本实现了对希腊的征服。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全希腊会议(仅斯巴达缺席),会议约定成立马其顿——希腊的永久性同盟,盟主当然是马其顿。会议决定维持现存法律及秩序,并决定东征波斯。喀罗尼亚战役决定性的惨败、科林斯会议专制性的条款,熄灭了希腊一向高举着的自由火炬。科林斯会议标志着希腊城邦时代的结束。据说,已届98岁高龄、原本是亲马其顿派的领袖——伊索克拉底,在逐渐意识到腓力二世奴役希腊的实质之后,绝食而亡。他的自杀与他的老对手、反马其顿派领袖——德摩斯提尼为捍卫希腊自由而进行的战斗殊途同归,临终前达到了共识,构成了城邦时代的希腊的悲剧的最后一幕。腓力二世在征服希腊之后原本有针对波斯的进一步的扩张计划,公元前336年春,至少有1万人的先头部队,受腓力派遣,渡过了赫勒斯滂海峡,大军将在秋天随腓力出发。一场震动欧亚非大陆的战争帷幕就要拉开。但腓力竟突然在当年夏季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可谓壮志未酬,马其顿的王位由其子,也就是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323)继承。

马其顿王国的介绍

马其顿王国(古希腊语:Μακεδον?α)指约前800年-前146年间,小亚细亚及希腊地区的国家,尤指从前301年伊普苏斯战役之后,由安提柯·贡纳克建立的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及希腊地区。前168年,马其顿本土亡于罗马,至前146年,罗马占领希腊全境,标志着马其顿王国的彻底瓦解和希腊化时代的结束。

马斯顿是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

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下面是该国简介:
马其顿共和国(Република Македониа),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而马其顿地区包括从前南斯拉夫独立出来的马其顿共和国、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地区(包括中马其顿、西马其顿、东马其顿-色雷斯),以及保加利亚的西南角。马其顿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是斯拉夫人的一支,与古代大希腊的马其顿王国(全盛时期又称亚历山大帝国)无关。
马其顿是一个多民族的发展中国家。自1993年独立以来,马其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等方面逐步走向自主发展道路,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发展成果。2001年爆发的马阿民族冲突造成的创伤,是人民认识到政局稳定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历届执政党也致力于保持稳定的社会稳定,通过格挡联合执政、融合各组发展措施来化解民族矛盾。
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融入欧盟一体化,马其顿政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称为欧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在141个国家中综合排名位列第36位,是欧洲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
作为非欧盟成员国和制度体系发展相对完善的欧洲国家,马其顿亲欧倾向与全球开放、成长潜力与市场狭小、规则遵守与人为干扰等因素并存交织,对外国投资者来说既有较大的吸引力,也需要面对不利因素。
英国威尔士,马斯顿战役。

北马其顿共和国简介

北马其顿是由马其顿更名而来的,全称是北马其顿共和国,位于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南欧内陆国,东临保加利亚,北连塞尔维亚,西接阿尔巴尼亚,南毗希腊。
北马其顿共和国中部有瓦尔达尔河流经,该河注入爱琴海,瓦尔达尔河流域占其国土大部分,有黑河、布雷加尔尼察河、普契尼亚河、特雷斯卡河等支流。西部地区分属黑德林河和代沃利河,最终注入亚得里亚海。黑德林河上游分布有奥赫里德湖,代沃利河上游分布有普雷斯帕湖,两湖均为北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的界湖。
马其顿人在文明发展的道路上,与南部的希腊人步伐不一致。在希腊城邦已达到政治、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马其顿刚跨入文明社会的门槛。马其顿人多为农民和牧民,同时也都是战士。国王在部落贵族中选择他的战友,战友要完全忠于国王,平时参与宫廷事务,战时随国王出征。从这些战友中,国王也要选拔一些人组成他的“议事会”。
北马其顿的地貌与气候特征:
北马其顿共和国境内山地广布,大部分地区为海拔超过2000米的高原。北马其顿与阿尔巴尼亚的界峰科拉比山海拔达2764米,为境内最高峰。北马其顿共和国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大部分农业地区夏季最高气温达40℃,冬季最低气温达-30℃,西部受地中海气候影响,夏季平均气温27℃,全年平均气温为10℃。
北马其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80毫米,4月和11月降水量超过70毫米,8月最低,不足40毫米。北马其顿共和国中部有瓦尔达尔河流经,该河注入爱琴海,瓦尔达尔河流域占其国土大部分,有黑河、布雷加尔尼察河、普契尼亚河、特雷斯卡河等支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马其顿

马其顿王朝的介绍

马其顿王朝,又名亚美尼亚王朝,是拜占庭帝国中期的一个王朝。在867年由绰号马其顿人的巴西尔一世建立,止于狄奥多拉女皇于1056年病故(或米海尔六世于1057年被伊萨克一世·科穆宁推翻),共持续189年(或190年)。在马其顿王朝中期,拜占庭帝国完成了军事复兴,但王朝后期,各种弊端也逐渐显现。

世界各国地图之最新改名国家,北马其顿概况

145 1分钟认识今年新改国名的国家,北马其顿

北马其顿旅游景点介绍 北马其顿著名景点

欧洲旅游:走进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图)驶离尼什酒店(摄影:冯赣勇) 在马其顿的观光将分为两部分内容,当日,首先在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观赏重建于15世纪的瓦达河大桥,参观传统的大巴扎,以及同样始建于15世纪的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St.Spas教堂、土耳其时期的Kara城堡、古驿站、亚历山大大帝广场及特蕾莎修女纪念碑、纪念馆等著名景点。翌日,在前往下一站阿尔巴尼亚的途中,在马其顿奥赫里德市,泛舟景色优美的湖泊,尽享奥赫里德湖光山色的美景。 途中景色(摄影:冯赣勇) 在前往斯普利特途中,导游沈陈炜将马其顿及首府斯普利特进行了大体介绍。马其顿共和国简称马其顿,是位于东南欧的巴尔干半岛南部的内陆国家,东临保加利亚,北临塞尔维亚,西临阿尔巴尼亚,南临希腊。而古代马其顿地区包括马其顿共和国和希腊北部的中马其顿、西马其顿、东马其顿-色雷斯。 斯科普里古堡(摄影:冯赣勇) 对于古代马其顿,希腊方面认为古马其顿王国是古希腊人的一支,古马其顿王国属于希腊 历史 。马其顿共和国方面则宣称自己是马其顿王国和马其顿 社会 主义共和国的继承者,因此坚持使用“马其顿”这一国名。 老城房舍(摄影:冯赣勇) 斯拉夫人7世纪迁居马其顿地区,10世纪下半叶至1018年,萨莫伊洛建立了第一个斯拉夫人的马其顿国。14世纪开始,马其顿地区长期处于拜占庭和土耳其统治之下。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军队占领马其顿地区。 老城行人(摄影:冯赣勇) 地理上属于塞尔维亚的部分称瓦尔达尔马其顿,一战后瓦尔达尔马其顿作为塞尔维亚的一部分并入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1929年改称南斯拉夫王国。二战后,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成立。原属塞尔维亚的瓦尔达尔马其顿成为南斯拉夫联邦的组成单位之一,称马其顿共和国。1991年11月20日,马其顿宣布独立。1993年以“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暂用名加入联合国。 街头壁画(摄影:冯赣勇) 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融入欧盟一体化,马其顿政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称为欧洲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之一。在141个国家中综合排名位列第36位,是欧洲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马其顿不临海,是个内陆国家。马其顿的邻居也不多,就4个:东邻保加利亚,南邻希腊,西邻阿尔巴尼亚,北邻塞尔维亚。马其顿地形多为山地,瓦达河贯穿南北。 集市摊档一角(摄影:冯赣勇) 集市行人(摄影:冯赣勇) 斯科普里是马其顿共和国的首都,也是马其顿最大的都市,马其顿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斯科普里。斯科普里也是马其顿的政治、文化、经济、学术的中心都市。斯科普里在古罗马时期的名称是斯库皮(Scupi)。 老城街景(摄影:冯赣勇) 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附近地区自大约公元前4000年以来就有人居住。在今日斯科普里市中心的斯科普里城堡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集落遗迹。1世纪前夕,集落被罗马人攻克,成为罗马军队的野营地。 老城留影(摄影:孙涛) 在1912年巴尔干战争期间,斯科普里被塞尔维亚王国征服,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斯科普里成为新建国家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后成为南斯拉夫王国)的一部分。 老城酒屋(摄影:冯赣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斯科普里被轴心国国家保加利亚王国军队占领。1944年,成为南斯拉夫 社会 主义联邦共和国的加盟国马其顿 社会 主义共和国的首都。斯科普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得到了急速的开发。但因1963年发生了地震,其发展一时停滞。1991年,斯科普里成为自南斯拉夫独立的马其顿首府。 集市一角(摄影:冯赣勇) 来到斯科普里,沈陈炜带着大家首先进入老城中的古集市,从这里穿街过巷前往穆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斯科普里的古集市街就在马其顿广场附近,古集市直译是“旧巴扎”,据称这是欧洲第二大的具有土耳其风格的集市,而第一大的则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 集市留影(摄影:王珏) 着传统服饰的居民(摄影:冯赣勇) 旧巴扎是斯科普里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多为典型的奥斯曼建筑。清真寺宣礼塔和奥斯曼时期的街道也显得相当和谐。 漫游古城街巷(摄影:王珏) 旧城区的居民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居多,这里随处都可以看见的土耳其传统服饰居民,还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小市场。 帕夏清真寺(摄影:冯赣勇) 沈陈炜带着团队来到了位于山坡上建于1492年的斯塔法·帕夏清真寺。只见高高的宣礼塔异常醒目。清真寺的庭院很洁净。该清真寺由穆斯塔法帕夏出资修建,他是巴耶济德二世和塞利姆一世治世时是奥斯曼帝国杰出的政治人物。遵照一段时间的礼节,团友们脱鞋后进入清真寺,观赏了庄严肃穆的清真寺。宽敞的大厅,豪华的穹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真寺内(摄影:冯赣勇) 斯科普里除了清真寺还有基督教堂和修道院,离开斯塔法·帕夏清真寺来到St.Spas教堂,走进教堂不大的庭院中发现,这里更像是欣赏一个艺术宝库。建于1826年的这座教堂,于1970年被宣布为国家 历史 地标。庭院中有一座石棺十分引人注目。 教堂内石棺(摄影:王珏) 教堂建于地下,因为在土耳其统治时代,教堂不允许建得比清真寺高。这里引以为傲的是一个10米宽6米高的圣像间壁,雕刻全部用核桃木制作,非常精美,由19世纪早期技艺精湛的艺术家Frckovski和Filipvoski兄弟雕刻而成。教堂的庭院通向Goce Delcev墓和博物馆。Goce Delcev是马其顿国内革命组织IMRO的领导人,也是一位民族英雄,1903年被土耳其人杀害。 古堡碉楼(摄影:冯赣勇) 从教堂出来前往亚历山大大帝广场时刚好经过道路一侧的卡拉古城堡。卡拉城堡是古罗马时期的建筑,位于瓦达河左岸,建于公元6世纪初,从城堡上可以俯览整个斯科普里市。沈陈炜介绍说,卡拉城堡里面的大石块是公园4世纪的,外围墙是公园11世纪的,那时的马其顿是在罗马帝国的统治下。由于时间所限,没有登上城堡一观。 古驿站一角(摄影:冯赣勇) 老城中最后参观的是古代驿站 Ancient Posthouse,自古以来,斯科普里就是巴尔干半岛连接爱琴海和亚得里亚海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商业地位。因此这里的驿站在当时十分发达。 新老城交相辉映(摄影:冯赣勇) 走进斯科普里的古驿站,乍一看与中国的别无二致,宽敞的庭院中松柏参天,用于栓置马匹,石砌的花圃中各色花朵开放得鲜艳却不扎眼。 街头留影(摄影:冯赣勇) 整个驿站是个四合院似的两层结构,楼下是餐厅,楼上是客房,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家餐厅所在地,远没有了当年商队进出、熙熙攘攘的热闹景象。 瓦达河上的桥梁(摄影:冯赣勇) 位于亚历山大大帝广场前面的瓦达河著名石桥,是斯科普里的标志。该石桥由查士丁尼大帝兴建于1451年的拜占庭帝国时期,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当时还是现在,都是用来连接斯科普里的老城与新城的必经之桥。 石桥头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团队结束了老城区的观光来到河边,从桥上走过去就进入了斯科普里新城区广场。站在石桥上放眼望去,能看到周边还有一系列建筑,歌剧院、博物馆等均分布在这一带,现代化的建筑群展现了新城的风貌。 河上雕塑(摄影:冯赣勇) 桥下的瓦尔达尔河是斯科普里的母亲河。瓦尔达尔河是巴尔干半岛南部河流。源于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边境的萨尔山东坡,先北流经马其顿北部,后折向东南,经斯科普里、铁托韦莱斯,入希腊国境南流注入爱琴海萨洛尼卡湾。全长420公里,大部分在马其顿境内。 马其顿广场(摄影:冯赣勇) 瓦尔达尔河上有几座桥梁,其中5座全部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石桥有十二个半圆拱门,长两百多米。瓦尔达尔河畔广场的两侧,同样摆满了人物雕像,从古代的查士丁尼一世到近代的国家独立的倡导者和行动者,沿河而立。 广场合影(摄影:冯赣勇) 过了桥来到斯科普里的亚历山大大帝广场。这里过去叫铁托广场,现在又叫马其顿广场,是马其顿共和国最大的广场。亚历山大大帝广场的喷泉很漂亮。中间这个最大的“马上的斗士”是就是古罗马亚历山大大帝铜像,基座周围由8名武士及四头猛狮护卫。武士的外围是音乐喷泉,怒狮雕像列在四周。 广场雕像(摄影:冯赣勇) 底座的武士是拿着长矛的士兵,呈当年著名“马其顿方阵”的样子,亚历山大大帝就是靠这个方阵,统一希腊,征服欧亚大陆。马其顿帝国曾经横扫波斯、踏平埃及,是古罗马帝国时期第一大帝国,亚历山大大帝是马其顿最著名的 历史 人物。 母孕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亚历山大大帝广场还有很多雕塑,雕像人物均极为传神。其中喷泉处有一组母亲从怀孕到养 育儿 女的雕塑,这座雕塑刻画的人物栩栩如生,十分动人。此外还有著名的船夫纪念碑群雕也吸引了众多游人的眼球。 船夫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全称为“Thessaloniki船夫纪念碑”,修建于2011年。Thessaloniki是希腊北边的一个城市,奥斯曼土耳其西进时,当地的老百姓积极反对奥图曼帝国占领马其顿。这座雕像用以纪念当年的这段 历史 ,并用船夫来表示当你出海之后,便可将每日的生活抛诸脑后,拥有无限的自由。 特雷莎修女纪念馆(摄影:冯赣勇) 穿过广场最后来到特蕾莎修女纪念碑、纪念馆。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of Calcutta,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出生在马其顿的斯科普里,主要业绩是为印度加尔各答的穷人服务,因其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于1979年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她是马其顿人的骄傲,更是斯科普里人的骄傲。2003年10月被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列入了天主教宣福名单Beatification,特蕾莎修女的名称也因此变为真福特雷莎修女(Blessed Teresa)。 修女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凯旋门(摄影:冯赣勇) 斯科普里凯旋门是马其顿独立20周年纪念的标志(马其顿于1991年独立),在2012年1月正式完工启用。凯旋门高21米。由马其顿雕塑家Valentina Stephanovska设计,他同时也是亚历山大骑马雕像的设计者。 凯旋门留影(摄影:王珏) 凯旋门上有一个可以俯瞰全城的观景台,这是继罗马尼亚有凯旋门之后又一国家拥有凯旋门。 站在观景台上,马其顿首府斯科普里的城市风貌尽收眼底。 奥赫里德一角(摄影:冯赣勇) 湖光山色(摄影:冯赣勇) 马其顿的美中之最当属奥赫里德湖。奥赫里德湖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大天然湖,也是最深的湖(最深处304米)。它位于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联盟边境,有三分之一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三分之二在南斯拉夫联盟境内。湖长30千米,宽12千米,面积365平方千米,海拔695米,是一个山顶湖,湖岸陡峭。 碧波荡漾(摄影:冯赣勇) 奥赫里德湖水源主要来自山泉,因而它可以说是欧洲少见的未受污染的淡水湖。奥赫里德湖四面环山,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如镜,呈深蓝色,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在奥赫里德湖的东侧,相隔一座大山,还有一个湖叫普雷斯帕湖,它也是由周围的山泉汇集而成的湖泊,它与奥赫里德湖之间有溶洞相通,因此人们常称它们为姊妹湖。 湖上泛舟(摄影:冯赣勇) 乘船泛舟湖上,只见奥赫里德湖面如镜。据奥赫里德生物水文研究院对湖内生物所做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内现存生物同5000万年前第三纪的生物几乎一样。湖中的海绵及一些鱼类是欧亚大陆在冰河期前最后残余的水生生物之一,它们的形状与现存化石的形状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湖上观景(摄影:冯赣勇) 湖上留影(摄影:孙涛) 毫无疑问,奥赫里德湖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与此同时,整个奥赫里德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看到奥赫里德湖不禁感叹:真是一个值得久住的好地方!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马其顿的奥赫里德湖的水是幽蓝色,湖面比较灵动。奥赫里德湖的灵动感展现在水的颜色多变,以及水中倒影的层次丰富。返回码头(摄影:冯赣勇) 奥赫里德湖由于湖景秀丽,地中海气候宜人,奥赫里德湖畔的两座城市--阿尔巴尼亚的波格拉德茨和南斯拉夫的奥赫里德,均成为国际 旅游 和疗养的胜地。这里还有 历史 博物馆、艺术陈列馆和艺术学校。在这里每年都要举行“奥赫里德之夏节”和“巴尔干节”,节日期间演出精彩的民间舞蹈、音乐等。结束了马其顿奥赫里德湖的观光,团队驱车前往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继续巴尔干之旅。(图文:冯赣勇)走进北马其顿奥赫里_ 奥赫里德(Ohrid)是北马其顿第七大城市,位于斯科普里西南,雷森与比托拉以西,靠近阿尔巴尼亚边境。奥赫里德城位于奥赫里德湖(Lake Ohrid)湖畔,是欧洲最古老的人类住区之一。它主要建于7世纪和19世纪之间,城市里有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壁画、城堡和塔楼等众多古建筑。奥赫里德湖(Lake Ohrid)是一处极佳的自然景观,为许多第三纪淡水动植物的特有物种提供了庇护所。 奥赫里德是欧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古希腊时,这里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古罗马帝国时,奥赫里德属于古罗马的一部分。公元4世纪东西罗马分裂,奥赫里德地区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从公元6世纪起,大批南部的斯拉夫人涌入巴尔干半岛,其中一支定居在今天的北马其顿,另有一支定居在今保加利亚境内。公元867年,保加利亚人征服了奥赫里德。990年至1015年,保加利亚帝国首都移至奥赫里德,奥赫里德成为整个巴尔干地区的宗教和文化中心。14世纪末,奥赫里德城市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直到1912年脱离土耳其人的统治。1991年,北马其顿成为独立国家,奥赫里德成为北马其顿的一个重要城市。 奥赫里德是一座景色秀丽、气候宜人的古城。城市里有中世纪教堂、修道院、壁画、城堡和塔楼等众多古建筑,被誉为 “巴尔干的明珠”。奥赫里德也是奥赫里德区的行政中心。奥赫里德这座 历史 城市以其众多的 历史 遗址吸引着 旅游 者的目光。过去奥赫里德市有360座教堂,保存至今的只有23座,拜占庭时代的建筑显示了这座城市几百年间的辉煌,因而得名“巴尔干的耶路撒冷”。 奥赫里德的建筑代表了欧洲这一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完整的古代城市建筑群。迄今为止,在奥赫里德老城区的考古发掘中,已经发现了7座长方形会堂。大量考古遗址也丰富了城市核心区的结构,重点是早期的基督教大教堂,这些教堂以马赛克地板闻名。 圣索菲亚教堂(Church of St. Sophia)位于北马其顿奥赫里德老城区,毗邻奥赫里德湖,是奥赫里德最大的教堂,也是教区的主教教堂。圣索菲亚教堂建于11世纪,教堂由数根罗马式圆柱支撑,以精致的拜占庭式壁画而著称。圣索菲亚教堂融合了罗马式与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从11世纪到18世纪一直是北马其顿整个地区的教堂,教堂的主要部分建造于11世纪,在14世纪的时候外部增建了部分建筑。圣索菲亚教堂内部的壁画源于11世纪至13世纪,是当时拜占庭绘画的最杰出代表,是这个国家的艺术佳作和文化瑰宝。这些壁画向人们述说着早已逝去的那个时代的故事。这座教堂为北马其顿最重要的 历史 遗迹,代表着中世纪的建筑和艺术。 塞缪尔要塞(Samuel Fortress)位于北马其顿城市奥赫里德(Ohrid)老城区的北侧,建于公元976年至1014年,是北马其顿现存最大的中世纪城堡遗址之一。在奥赫里德作为保加利亚帝国首都的时期,要塞得到全面扩建,要塞占据整个奥赫里德山顶,四周筑有塔楼和长达3公里的坚固城墙,共有上、下、北3个城门,现仅存上城门。塞缪尔要塞是北马其顿现存的中世纪最大的城堡遗址之一。 卡尼奥圣约翰教堂(Church of St. John at Kaneo)位于北马其顿奥赫里德,教堂建在奥赫里德湖边的悬崖之上。卡尼奥圣约翰教堂建于13世纪,据说是纪念基督使徒和神学家约翰(John the Theologian)而建。这座炫目的教堂矗立在奥赫里德湖畔的峭壁上,巍然高耸,凌空独立,有一种庄严与凝重之感。教堂倒映在湛蓝的奥赫里德湖水中,湖光山色,景色幽雅。中世纪以来,修道士们喜欢在这里做灵修。教堂隐约倒映在湛蓝的湖水中,湖光山色,景色幽雅。通往教堂之路也很独特,沿着湖边一直往太阳西下的方向走,教堂就在一条长长的木栈道的尽头。 奥赫里德湖(Ohrid Lake)位于北马其顿共和国西南和阿尔巴尼亚边境,是巴尔干半岛第二大湖,是欧洲最古老的湖泊之一,面积约365平方千米,长35千米,宽15千米,最深处超过300米。湖水清澈透明,湖面如镜,呈深蓝色,山光水色,风景秀丽。奥赫里德湖是巴尔干半岛最深的湖泊,湖底最深处达到惊人的288米。全湖面积的三分之二属于马其顿,其余部分属于阿尔巴尼亚。沿湖的万家灯火和欧式建筑映照在湖中,光影交织,如梦似幻,如同再造了另一个奇妙的水上世界。奥赫里德也被人称为“阳光之城”,在这片阳光与水的天堂,湖水总是呈现一种无以言喻的深邃湛蓝,湖波潋滟,透彻如镜。 奥赫里德湖为许多第三纪特有的和残留的淡水动植物物种提供了庇护。奥赫里德湖是一个深而古老的构造成因湖泊,已经持续存在了大约200万至300万年。湖中有200多种特有的动植物,包括藻类、涡虫、蜗牛、甲壳类动物和17种特有鱼类(包括两种鳟鱼)。沿岸还有丰富的鸟类。 奥赫里德是欧洲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区之一。奥赫里德是保存最完好的完整建筑群之一,包括青铜时代至中世纪的考古遗迹,奥赫里德拥有7世纪至19世纪堪称典范的宗教建筑,以及展示18世纪和19世纪乡土建筑的城市结构。它们都具有真正的 历史 、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这里的宗教建筑、壁画和圣像,共同见证了这个地区几个世纪以来作为一个宗教和文化中心的重要性。 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980年和2019年扩展,奥赫里_地区自然和文化遗产(Natur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Ohrid region)作为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名录》。 孙克勤撰文和摄影欧洲穷国之“北马其顿”现状,带你看看真实的北马其顿1,北马其顿是一个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中部的南欧内陆国,面积25713平方千米,人口208万,全国共设85个地方行政区。2,斯科普里是北马其顿首都和最大都市,瓦尔达尔河穿城而过,河北岸是旧城区,南岸是新城区、有众多的现代建筑,也是该市的市中心。 3,马其顿的官方语言是马其顿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南斯拉夫语支的东分支,是主体民族马其顿人的通用语,该民族属于欧罗巴人种巴尔干类型。4,北马其顿医疗实行全民保险制度,跟我们的医保有点类似,当地只要有全民保险,不管在全国任何一家医院都可以直接用,一般门诊报销80%,住院根据收入而定,75%起步,最高可全额报销,当地住院免费提供一日三餐,有专门的护工。 5,北马其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居住在首都斯科普里,该城曾在1963年遭遇大地震,80%的城区被毁,如今的城区是由日本人丹下健三规划设计的。另外有座斯科普里机场,是该国两座机场之一,另一座是奥赫里德国际机场。6,北马其顿传统的定亲婚俗,不需要彩礼,但鲜花和巧克力是必不可少的,数量必须是单数,在当地送单数,表示喜庆,送双数花通常用于葬礼。传统的婚礼要连续举行三天。 7,北马其顿目前是北约成员国,没有加入欧盟和欧元区,当地使用的货币是第纳尔,1马其顿第纳尔=0.124337人民币。8,北马其顿人均收入普遍不高,全国大部分人月收入在1680元到3690元人民币之间,该国富裕阶层主要集中在首都斯科普里,该城也是人均收入最高的地方,普遍超过3100元人民币,如果在其他城市一般很难达到。9,北马其顿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极端最高气温达40 、最低气温达-30 ,境内山地较多,东邻保加利亚共和国,南界希腊共和国,西接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北傍塞尔维亚共和国。 10,北马其顿高速公路不收费,也不限速,靠右行驶,但开车必须开灯,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另外我国驾照可以在当地使用六个月。11,北马其顿一年中的假期蛮多的,大大小小的节假日加起来有40多天,都是带薪休假,如果节假日赶上星期六或者星期天,那就必须往后在多加一天假期,当地人认为,节假日是节假日,不能和周六周日混为一谈。 12,奥赫里德是北马其顿第七大城市,建于公元前二世纪,市内多古建筑与名胜古迹。该城虽然不大,但教堂挺多,数量曾一度达到365座,目前该城与和它重名的奥赫里德湖一起被列入世界遗产,其中奥赫里德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湖泊之一。13,北马其顿实行高中以下免费教育,该国公立学校数量不是很多,大多数为私立,价格较昂贵,很多公立学校资金不足,基础设施一般,当地有很多校车是我国援助的。 14,比托拉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北马其顿第二大城市,距首都斯科普里169公里远。该城经济发展高于北马其顿平均水平,北马其顿很多中大型企业均将公司总部设立在该市。15,北马其顿的南部城市卡拉哈有条街道,叫靓星大道,该街道全部是用特殊玻璃制成的,非常明亮,表面看似光滑,但走在上面一点也不滑,非常神奇。 16,北马其顿河流众多,但多为小河流,其中瓦尔达尔河流域占其国土大部分,矿产资源种类比较丰富,有煤、铁、铅、锌、铜、镍等。17,北马其顿人一周上5天班,一天7个小时,加班在该国是不可能的,一般商家礼拜六上午营业,下午和礼拜天都休息。北马其顿人喜欢到餐馆、酒吧、咖啡厅过夜生活,周末通常要 娱乐 到很晚才休息。 18,泰托沃是北马其顿西北部城市,是该国工业之城,工业有毛纺织、皮革、烟草加工等。市郊有铬的开采和冶炼。19,北马其顿的超市特别多,有大有小,几乎走几步就一个,因为当地轻工业不发达,超市里的玩具、日用品、部分食品都需要进口,其中有很多来自我国义乌。当地的产的饮料、土豆一类的很便宜,土豆才6毛多人民币一斤,一大瓶饮料1.5人民币。但进口的东西价格就贵了。 20,北马其顿的经济主要依靠矿石开采、冶金、化工、电力、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主要贸易伙伴为德国、英国、希腊等。21,北马其顿的房价近几年一直相对稳定,没什么大起大落,但各个城市之间的价格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大城市远远高于小城市,以首都斯科普里为例,今年房价折合人民币一平在7100元到9200元之间。 22,北马其顿从1996年开始参加奥运会,截止目前还未取得过奥运奖牌。23,北马其顿境内除了文物古迹就是教堂,有的文物古迹经过岁月的洗礼,已经成了遗址,比较出名的景点有普雷斯帕湖、卡列城堡、St.Spas教堂等。 24,北马其顿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当地人普遍悠然自得,没有存钱的概念,有钱就花,没钱刷信用卡,平均一个家庭一年出国游玩一到两次,当地人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法国。25,北马其顿东部地区,每年都举办番茄大战,非常热闹,每当节日这一天,不管男女老少拿起番茄见人就扔,一场大战下来,每个人浑身上下都是番茄味。 26,在北马其顿城市里,是不准在外边晒衣服的,农村有后院的可以晒,前院也不让晒。当地人家里基本都用烘干机烘。27,北马其顿治安还算可以,除了不计其数的偷哥外,别的没问题。外国人在当地市场买东西,价格普遍比

北马其顿人口面积

北马其顿人口约208万人,面积2.57万平方公里。
该国总面积为2.57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第149大的国家。北马其顿的地形多为山地,有几个大的山谷和盆地。该国的最高点是科拉布山,海拔2764米。截至2021年,北马其顿的人口估计约为208万人。首都斯科普里是最大的城市,人口约60万。其他主要城市包括比托拉、库马诺沃。
马其顿族是该国最大的族裔群体,约占人口的64%。阿尔巴尼亚人是第二大民族,约占人口的25%。其他族裔群体包括土耳其人、罗姆人、塞尔维亚人、波斯尼亚人和瓦拉几人。北马其顿的官方语言是马其顿语,大多数人都讲马其顿语。在阿尔巴尼亚人占人口很大一部分的地区,阿尔巴尼亚语也被承认为官方语言。
北马其顿值得推荐的旅游景点介绍:
1、斯科普里古堡(Skopje Fortress):位于首都斯科普里的古老城堡,提供了俯瞰整个城市和瓦尔达尔河的壮丽景色。
2、奥胡里湖(Lake Ohrid):这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湖泊,是北马其顿最具吸引力的旅游景点之一。游客可以欣赏到清澈透明的湖水、古老的修道院和迷人的湖畔村庄。
3、斯特鲁加(Struga):这座小镇坐落在奥胡里湖畔,以其美丽的自然景观和文学庆典而闻名。这里还有一座著名的桥梁,被称为“诗人之桥”。
4、奥胡里修道院(Ohrid Monastery):建于9世纪的奥胡里修道院是该地区最重要和最古老的修道院之一,内部装饰精美,保存有珍贵的壁画和文学文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马其顿

谁能详细介绍一下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

(1)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Internal Macedonian Revolutionary Organization Democratic Party For Macedonian National Unity):1990年6月成立,其前身是1893年成立的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约有党员10万。主张建立独立的马其顿共和国,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反对阿尔巴尼亚族搞分裂,通过实行市场经济将马建成富裕的国家,同邻国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争取加入欧盟和北约。主席柳普乔·盖奥尔吉埃夫斯基(Ljupco Georgievski), 1998年11月出任总理。
马其顿最大的反对党--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争取马其顿民族统一民主党
“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全称为“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VMRO-DPMNE)
马其顿现任总理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英语:Nikola Gruevski ,马其顿语:Никола Груевски,1970.8.31-)(第9任),于2003年起为“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主席。其在2002年曾任格奥尔基耶夫斯基政府的财政部长,在担任财政部长时期,他将马其顿增值税税率调整为18%,并向商人索要税务票据,打击偷漏税行为。他最出名的计划是“买马其顿产品”计划 "Купува?те Македонски Производи",来增加马其顿“国货”的销量。该计划的logo被设计为太阳+笑脸的图形。
2002年,随着议会选举的失败,党内发生分歧,赞成加入欧盟的格鲁耶夫斯基阵营击败了格奥尔基耶夫斯基。后者另组新党——“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人民党”。但是大部分老党员还是留在了国民团结民主党党内。
2006年7月5日,“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主席赢得了议会选举,8月25日,新政府上台。新政府增加了许多新面孔,大多数关键部长都只有30多岁。
2008年6月1日,格鲁埃夫斯基领导的民族统一民主党执政联盟再一次以压倒性胜利赢得议会选举。
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前任党主席为弗拉多·布茨科夫斯基
与中国的交流:
1、2005年12月5日,李辉部长助理会见应中联部邀请来访的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主席格鲁埃夫斯基一行。
2、2005年12月7日,以主席格鲁埃夫斯基为团长的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代表团一行五人到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去参观访问。此次访华的意图旨在考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并积极推进两国关系发展。
3、2005年12月18日,应中联部邀请,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民族统一民主党主席格鲁埃夫斯基率代表团日前往大连访问。市委副书记董文杰在香格里拉大饭店会见了代表团一行。
以上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那我就重新说一下1893年的事:
1893年,几个马其顿医生在萨洛尼卡港成立了“马其顿—亚德里安堡内部革命组织”(IMRO,简称“内部革命组织”),其目的是不分民族地把仍在土耳其统治下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各民族团结起来,一致反抗奥斯曼帝国。不久之后,斐迪南大公下令在索非亚成立了“马其顿—亚德里安堡最高委员会”(简称“最高委员会”),试图干预并接管“内部革命组织”的事务。
1903年8月2日,“最高委员会”在马其顿西南部和色雷斯东部发动了起义,保加利亚人、瓦拉几亚人和希腊人组成的联合起义军攻下了一些城市,但是他们遭到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穆斯林的殊死抵抗,不久就再度被土耳其的“巴希—巴佐克”压制下去。这一次,土耳其政府决心让保加利亚居民在色雷斯和亚德里安堡绝迹,因此这里离帝国首都实在太近了。几百个保加利亚村庄遭到洗劫和焚毁,五千多人被杀害,七万多人流离失所,三万多人逃往保加利亚避难。
令人头疼的是,除了“内部革命组织”的起义军和土耳其武装外,周围的邻国也趁乱派来了武装人员,这些部队杀起异族基督徒来比土耳其人毫不逊色。塞尔维亚的“切特尼克”(Chetnik,即“非正规军”)攻击保加利亚的“科米塔吉”(Comitadji,即“志愿人员”),反过来又遭到对方的仇杀;双方都和希腊的“安达提斯”(Andartes)一样到处追杀阿尔巴尼亚和土耳其的穆斯林,土耳其当局则在基督徒中挑拨离间……
马其顿的混乱状态给俄、奥两国提供了干涉的借口。1903年,它们向苏丹宫廷提出了行政、财政和治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要求,要求土耳其把马其顿变为一个***自治省,分为五个区,由列强代管。斯科普里区归奥地利,萨洛尼卡区归俄国,塞雷区归法国,德腊马区归英国,比托拉区则归意大利。
列强关于马其顿自治的要求土耳其当局大为震惊,“统一与进步委员会”(或称“青年土耳其党”)决定主动在本国实行改革,以消除这一迫在眉睫的危险。1908年6月,他们在马其顿的庞大驻军中发起暴动,要求苏丹实行宪法,从而开始了被称为“青年土耳其革命”的政变。
土耳其的事变使保加利亚政府和斐迪南大公大为震惊。他们原想通过“内部革命组织”的起义兼并马其顿,土耳其实施宪政改革无疑会使保加利亚失去这一机会。青年土耳其政变后,保加利亚发现不仅不能等马其顿这个果子熟透了之后自然掉下来,反而要赶紧动手去摘。保加利亚一方面进行了紧张的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决定利用土耳其苏丹被废除的这一混乱局面宣布独立,彻底摆脱对土耳其的臣属关系。但是独立就意味着撕毁《柏林条约》,会给保加利亚带来危险。巧合的是,根据《柏林条约》的规定,奥地利将在30年占领期满后(即1908年)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归还土耳其,它也不想这么做,于是这两个国家走到了一起,决定步调一致地撕毁《柏林条约》。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