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帝之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4 02:48:26 浏览3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电影上帝之城?是真实的事吗

《上帝之城》是里约热内卢的真实写照,正是这个原因才是它成为了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影片。
一部忠实于原著的电影,一部反映贫民区生活而且毫无演技可言的电影

上帝之城结尾七个小孩原型

该电影结尾七个小孩没有原型。根据爱奇艺视频得知,《上帝之城》电影是一部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故事背景设置在充满暴力和犯罪的贫民窟里。电影中的主角奥斯卡是一个聪明而坚韧的少年,他在面对生活的艰难和挑战时,不断寻找自己的出路。结尾处的七个小孩并没有明确的原型,而是电影创作者为了表达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而设置的意象。这个意象代表着生活在贫民窟里的孩子们,他们面对着残酷的现实,但仍然怀揣着希望和梦想。电影并没有明确指出这七个孩子的具体身份和背景,而是通过他们的形象和表演来传达一种深刻的社会寓意。

名词解释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指天国,即在世界之外的一个神圣领域。在这个城中,灵魂得到永生,达到至善,享受永久和平。这是奥古斯丁政治哲学中最突出的概念之一,他通过区分“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来阐述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与“人间之城”及俗世生活对立而言的,就是信仰上帝的生活及脱离了世俗生活
奥古斯丁在与基督教各种异端和异教的斗争中,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上帝之城》。该书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奥古斯丁政治哲学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当把双城论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时,奥古斯丁指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不过在他看来,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the city of god的意义?及意思

The
City
of
God..
1.
上帝之城
圣奥古斯丁的神学钜著《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指出撒旦的叛变源于骄矜,他本来是众天使之长,是最受神宠的撒拉弗天使,却因为不肯向新生的弥赛亚低头而生反叛之心,并煽动三分...
2.
天主之城
《天主之城》(The
City
of
God):是本钜著,写作期间超过十二年,首先奥氏护教性地答辩基督教应为四一○年罗马之耻负责的控诉,他认为基督徒太看重地上的城市,...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是指什么?

奥古斯丁所说的“上帝之城”实际上就是天国,也就是说,在人间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天国存在。凡是死后经过“末日审判”升到天国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永生,达到至善,天上社会的公民都享受着永久和平。人间世界则是另一番情景,他从基督教原罪的教义出发,认为人类祖先犯了罪,留在人间生活是在接受上帝的惩罚。
不仅如此,他还发展了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只有通过上帝在地上的代表——教会对人们进行洗礼,人们才能得救。按照他的观点,世俗法律必须努力满足永恒法的要求,如果世俗法律的某些规定明显和上帝之法相悖,那么这些规定就不具有任何效力,应当加以摈弃。
对于法官,他有许多观点也是从柏拉图那里来的。

上帝之城的作者是谁

多克特罗
上帝之城(上下)作者:(古罗马)奥古斯丁 译者:王晓朝 卓越网有买,这是网址: http://www.amazon.cn/mn/detailApp?qid=1201920387&ref=SR&sr=1-1&uid=168-6284285-0865002&prodid=zjbk486653
奥古斯丁
奥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354—430)
  古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思想家,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重要代表。著有《论美与适合》,己佚。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著作和《忏悔录》中。
  奥古斯丁在皈依基督教以前,爱好世俗文艺,对古希腊罗马文学有深刻的研究,曾担任文学、修辞学教师。在这之后,他痛侮为世俗文艺引入歧途,极力攻击世俗文艺(如荷马史诗)。他把哲学和神学调和起来,以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
  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源自上帝。美是分等级的,最高的、绝对的美是上帝,其次是道德美,形体美是低级的、相对的美。低级有限的形体美本身并无独立价值,只是通向无限的绝对美的阶梯。美体现为整一、和谐,而整一与和谐是上帝按照数学原则创造出来的,因而美的基本要素是数。这个观点明显是受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在美和丑的问题上,他主张美是绝对的,丑是相对的。孤立的丑是形成美的积极因素。这种看法具有辩证性。
  奥古斯丁主张艺术应抛弃现实世界而反映上帝,达到为宗教服务的目的,造型艺术用于装饰教堂,诗和音乐应赞美上帝;人欣赏艺术作品实际上是欣赏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上帝的理念。他认为世俗艺术是不真实的,它挑动人的邪恶欲望、使人远离绝对美的上帝。
  奥古斯丁的宗教神秘主义美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世俗艺术的攻击涉及到虚构、想像、构思、象征和形象等文艺理论问题,对后来的许多文艺流派都有影响。
  自使徒时代以来,古代教会宗教思想至奥古斯丁而登峰造极。他生于北非(现今的阿尔及利亚)。父亲是很有地位的异教徒,但财产不多,为人懒散偷安,贪恋世俗,直到临终的时候才信主受洗。奥氏的母亲莫尼加却是个忠诚的基督徒,很关心儿子的前程;为他在神面前痛哭流涕代祷,她对这在信仰上已死去的儿子深恶痛绝。神藉异梦指示,使她坚持信心的祷告。奥古斯丁有两种性情;一种是放肆于性欲中的性情;一种是专诚向上,追求真理的性情。也许父母双方的品性,都遗传到他一人身上。因此,奥氏的心灵深处成了善恶剧烈斗争的战场。
  
  稍长,奥氏便离开出生地,到附近地方上学,后来又负笈至迦太基,在那里专攻修辞学。在这时,他结识了一个女子,并与她同居至少有十四年之久,当时他只不过十七岁而已。在三七二年,私生子出生,极为奥氏所珍爱。
  
  奥古斯丁虽放纵于情欲最早,但追求真理也觉悟最速。十九岁时,他读了西塞罗(Cicero)的著作后,已有心追求真理,以此为人生唯一价值。此后他开始研究圣经,“但圣经对于我好似没有价值,不足媲美于西色柔的庄严文笔。”于是他又向一种思想混合的二元主义,即为摩尼教者,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安慰。疼爱他的母亲得知他信奉异端,十分痛心,幸有一位善心的主教劝慰她说:“你用这么多眼泪代祷的儿子,不能灭亡。”
  
  奥古斯丁崇奉摩尼教共有九年,他一面治学,一面教书,他在迦太基因作了一篇戏剧诗而文名大振。信奉摩尼教日子久了,他开始怀疑这个教门理智上的效能。于是他去见摩尼教的首领,但因这首领在教理上难于自圆其说,这使奥氏在理智的追求上失望了。于三八三年他迁到罗马。翌年,被委任于当时西方帝国的都会――米兰,教授修辞学。
  
  在米兰的时候,奥古斯丁听见了安波罗修大有能力的宣道,但他只是仰慕安氏的口才而来,因他在这时正倾心于新派的怀疑哲学。这是他一生道德水准最低的时期,他的母亲为他定了一门亲事,因那女子年纪尚轻,一时未能完娶)。奥氏虽与从前之姘妇脱离关系,但不久又与另一个结上了非法之缘,行为较前更不正当。
  
  后来,他读到新柏拉图派的威克多林传记,看见他在老年时如何归向基督,心中大受感动。现在他才知道上帝不但是一切良善之源,也是一切真实之源。因为他听安波罗修的讲道多了,所以对教会的权威有了极深的印象。加上又听到埃及的修道士之高尚圣洁生活,乃自惭虽是个知识份子,反为情欲所劳役。在悲痛自责之余,他奔向花园中去,伏在树下痛哭。忽然仿佛听到儿童的声音说:“拿起来读吧!”他的面色大变,抑制着眼泪,拿起一本他所读过的书信;急忙翻开,视线即落在这段经文:“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罗十三:13-14)自此以后,奥古斯丁心里有了平安,他感觉有从上帝而来的能力胜过罪恶,内心起了极大的变化。
  
  奥氏的悔改是在三八六年夏日将尽之时,他离开了情妇,辞去教职,退居在一处山庄,与诸友人共研哲学,写成许多论文。次年复活节时,奥古斯丁与好友及儿子同在米兰受洗于安波罗修。莫尼加三十二年来不断的流泪祷告,果真得到神的垂听!可惜是在他们回乡的路途上,莫尼加死于热病。奥古斯丁叙述他母亲死状,是古代基督教文献中一座最高贵的纪念碑。他回家乡后,仍勤究学问。不久,他的儿子也死了。
  
  三九一年,他往希坡(Hippo)去受职为神父。四年之后,又继承主教一职,受职后不久,当地主教全权都归在他手中了。
  
  在希坡,奥氏为非洲那一带地方创建了第一所修道院,作为训练教会领袖人才的场所。而其余生则致力于牧养教会、宣讲福音、救济贫弱等事业上。为了解决北非教会的各种争端,他更不辞劳苦,四出召开宗教会议。余暇就从事写作。
  
  奥氏生平的著作超逾一百一十三本及五百多篇讲章,他的学识跃然见于纸上。而当他每与一异端争辩时,他的神学奇才更是显露无遗,惹起神学界的注目。其实早在他受洗之时,他就立论攻击摩尼教;及后,又与当时盛行的几派异端邪说争辩,维护真道,力主教会合一,且帮助正流派澄清原罪和恩典的观念。
  
  其著作可归纳为五大类;神学、释经、伦理证道、哲学和自传。杰出者有“忏悔录”及“上帝之城”。前者乃奥氏的自传,他以亲身经验来见证神在人身上奇妙的作为和恩典,提出人可以与神亲切来往的概念,乃一切宗教经验著述之典范、世界之名著,传诵直至今代。
  
  “上帝之城”可说是第一部教会历史哲学。此书显示出奥氏不但是哲学家、神学家、护教士,更是道德家、政治思想家,亦同时是文学和戏剧批评家、时代和历史之评释家。此书左右了整个中世纪的政治发展。全书共二十二卷,历十四年(412-426)光阴才完成。首十卷为基督教作有力的辩护,反驳异教主义及罗马爱国主义;后十二卷论地上之城及天上之城的源起、发展及指归,地上之城因不自爱藐视上帝终必衰弱,上帝之城则以神爱为本必然兴旺长存。
  
  奥氏的神学思想与他的生平一样极多采多姿,一方面维护圣经正典的确立,亦于基要信仰或教义的演绎及阐明上有极深的创见;而其思想影响西方罗马教会尤深。此外,他又确立了基督教哲学;他以神为中心,启示为基本,而哲学则为神学的使女;他主张信仰使人看见真理,而理智使人多了解真理,但信仰乃至上,“如果要明白,就应当相信,因为除非你们相信,你们不能明白。”
  
  这位非洲拉丁教会的领袖后因热病,逝世于希坡,终年七十六岁。惟其影响,在历史上延绵不断。

上帝之城主要有哪些内容?

《上帝之城》内容精要:自从人类背叛上帝以来,就出现了两座城池:上帝之城与尘世之城。由于上帝创造的天使有的服从上帝,有的对抗上帝,而人又受了恶天使的诱惑违背了上帝,犯了原罪,于是形成了这两个城池。上帝之城爱上帝,向往善,蔑视自己,追求永生,而尘世之城则犯罪作恶,蔑视上帝,爱自己,只注重现世的享乐。这两座城池处在不断斗争之中。人类的历史就是上帝之城战胜尘世之城的历史。这两座城在最后的审判之前混合在一起,审判后就完全分开了。上帝选择出应得救的人构成上帝之城,上帝确定要灭亡的人组成尘世之城。
尘世之城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我们现实居住的世界;一是指在最后的审判之后,恶人将被打入的世界。上帝之城也有两个:一个是作为上帝精神体现的教会,一个是来世永恒的幸福。教会及教会成员都是基督的肉体所化,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教会中得救,但没有人可在教会外得救。
教会的权威在宗教全会,而不在罗马主教本人。只要在教会会议上绝大多数人赞同的教义,就是必须接受的真理。前后期教会的决议要一致,但后期的教义可以修正前期教会的教义。
基督教及其教会是“上帝之城”的象征及其在尘世的体现,它是在上帝之子耶稣的领导下出于对上帝的爱而建立的,它教导人民追求善,故能引导人们走向“上帝之城”。人想要得救必须入教信仰上帝,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教会内得救,但没有人可以不入教而得救。在末日来临之日,基督将降临人世进行审判,基督将宣布“上帝之城”的彻底胜利,而“尘世之城”中所有不信奉教义的人将与魔鬼一起被打入地狱受到永恒的惩罚。
由于基督教会是上帝之城在人间的体现,所以在本质上高于尘世政权和尘世国家,国家应服从教会,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完成其神圣使命,最后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基督教应掌握国家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
但同时,人也应接受国家和统治者的领导。人的肉体本身并不坏,它所以坏是因受到了罪恶意志的引诱,社会生活本身也不坏,由于亚当的堕落,它才成为使人烦恼的根源。因此,在亚当堕落之后,人就变坏了,所以需要法律和权威来进行严厉的约束。所以人应该接受现有统治者和法律的统治。正常情况下,统治者应以他的臣民的幸福为最高目的,但是人类是如此堕落以至于统治者也经常变得极端败坏,对人民实行严酷的苛政。即使如此,人也必须服从这些统治者。因为,第一,内战和斗争比他们的暴政更坏;第二,暴君在某种程度上也符合上帝的意旨,也是成为某个神圣的目标,因为肉体是对人类罪恶的惩罚,罪恶的统治者也是对人类的惩罚。反抗他们就反抗上帝。因此,不管统治者是多么自私,不人道,人类都应服从。
“尘世之城”是一个苦难的世界,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人的处境更加悲惨了,到处都充满了疾疫、饥饿、屠杀和流血。人所以要遭受这些苦难,是因为人类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原罪。
人类祖先亚当在堕落前曾有过意志自由,并可以避免犯罪,也可以避开苦难。后来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之果,违犯了上帝的禁令,于是道德的败坏就侵入他们体内。他们犯罪的本性能及由此而来的惩罚便遗传给他们的子孙后裔。由此,人必然会犯罪,必然会遭到惩罚。人类不可能用自己的力量避免惩罚。由于人类继承了祖先的原罪,理应受到无穷无尽的惩罚。所有未能洗礼面逝去的人,都要禁受无穷尽的折磨。但由于人是有罪的,所以人无权对受折磨有所不满。
一个人能否得救,全取决于上帝。人并非做了善事就可以得救,因为本身有罪的人不可能做出任何善事。只有上帝所选择的人才有权做善事。上帝使他所选的人的灵魂发生变化,恢复行善人才有权做善事。上帝使他所选的人的灵魂发生变化,恢复行善的本性和能力后才可行善,并趋向于上帝。所以,一切都取决于上帝。上帝让某人有行善的愿望他便有该愿望,上帝使其得救他才得救。

《上帝之城》中描述的“上帝之城”是如何诞生的?

公元5世纪圣·奥古斯丁所著的《上帝之城》一书中写道,公元410年,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一些人把这场灾难(这是公元476年罗马城毁灭的预演)归咎于罗马人不再信仰古代诸神的结果,他们说,当罗马人信奉朱比特(Jupiter,罗马神话中最高的神,即希腊神话中的宙斯)的时候,罗马一直保持强盛;但现在皇帝们都不再信奉他,所以它也不再保护罗马人了。奥古斯丁说,自从亚当犯了原罪以后,世界便被分为两个部分,两个城市:一个是上帝之城,一个是世俗之城。前者是上帝所代表的天国,后者是魔鬼撒旦统治的地狱。但在现世,这两个部分是混在一起的人类历史,就是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之间的斗争的历史。斗争的结果就是要在最后审判时将这两个城市分离开来,让上帝的信徒同上帝一起生活在幸福的天国,而让魔鬼的信徒受地狱的折磨。世俗城市罪孽深重,它的劫难、毁灭在所难免,正是在罗马的废墟上,将建立起永恒、充满仁慈、光明和幸福的上帝之城。但是在政府和社会里,圣·奥古斯丁所描述的两种城并行不悖,作为中世纪生活双重性的纪念物,教堂和城堡这两种杰出的中世纪建筑巍然矗立,同时,天堂乐园与人间的庭园也是相对应的。

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

基督教在公元四世纪被定为罗马的国教之后,罗马城就被涂上了神圣的色彩,被认为是救治人类的分裂和堕落的工具。公元410年蛮族入侵洗劫了罗马,这一事件打破了二元关系的稳定。异教徒认为罗马遭劫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被弃,诸神对罗马施于的惩罚;基督徒觉得他们的信仰已在罗马兴旺,并成为了官方信仰,上帝应该会特别喜欢和保护这座城市才是。作为主教的奥古斯丁早就感觉到公教信仰的危机,公教信仰不但受到异教徒的仇视,很多基督徒的信仰也并不纯粹,公教信仰存在着严重的精神危机。罗马遭劫这一历史事件要求奥古斯丁必须再度思考关于圣俗关系的问题,重新评价罗马的历史地位,《上帝之城》由此诞生。
《上帝之城》被称为“奥古斯丁思想的成熟之花”“上帝之城”的说法源于《圣经》,是一个真实存在上帝的国度。本书写作的背景是在罗马论陷以后,异教徒乘机对基督教信仰进行攻击、责难。于是,奥氏写作本书批驳了异教徒对基督教责难,通过对罗马史的评论告诉世人罗马的毁灭是咎由自取,与基督教无关,并对上帝的创造和人类的起源、发展、结局进行了阐述,歌颂上帝的伟大创造与救赎计划。书中对美的评论主要集中在上帝的创造和救赎上,并对基督徒信仰中的“美”时行了论述。比如,在对殉道者的称赞上是通过美学的思辨来论证美在信仰中意义。
奥古斯丁对希腊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柏拉图主义的哲学对奥古斯丁解决思想问题起了重要作用。在美学思想上奥古斯丁常常依照柏拉图的观点来解释美的基础。因此,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中多次看到作者用柏拉图的思想做为依据来支持其观点。虽然,奥古斯丁在哲学观点上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但与柏拉图不同的是奥古斯丁找到了美的根源。因为柏拉图没有彻底处理什么是美的问题。[5]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奥古斯丁在美学方面虽然受柏拉图思想的影响,但却超越了柏拉图。奥古斯丁认为一切美都来自于上帝,上帝是美的根源。并且通过一角度作为审美的标准,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美进行评述,为加强与捍卫基督教的教义,捍卫教会本身做出杰出的贡献。
奥古斯丁在与基督教各种异端和异教的斗争中,写下了他的传世之作《上帝之城》。该书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整套政治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 奥古斯丁政治哲学最突出的一点,是他区分了所谓“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根据他的解释,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 当把双城论的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时,奥古斯丁指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不过在他看来,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

关于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这本书

上帝之城是一本书,忏悔录是另一本书,驳异教徒是上帝之城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
1.《上帝之城》和《上帝之城:驳异教徒》是同一本书
奥古斯丁,之所以写《上帝之城》是因为在公元410年,被当时的世人称为”上帝之城“的罗马,被野蛮民族攻破,并且被劫掠了三天三夜。
当时很多的基督徒非常的悲观,认为上帝所拣选的城市被攻破了,天堂不能在地上实现了。而很多非基督徒则将罗马城的陷落归咎于整个罗马帝国抛弃了原本的宗教,转信基督教,因此当时很多人都将罗马城的陷落怪罪在基督徒身上,认为是众神对帝国抛弃信仰的惩罚。
奥古斯丁,在这样的背景中,一方面为反驳异教徒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为了坚固基督徒的信心,写出了《上帝之城》
2.《上帝之城:驳异教徒》不包括奥古斯丁的《忏悔录》
《忏悔录》这是一本以祷告自传手法所写的悔改故事,当中描写早期奥古斯丁归信时的内心挣扎及转变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