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 2、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 3、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谁的七绝
- 4、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自哪里?
- 5、“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 6、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 7、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 8、《七绝 呈父亲》毛泽东诗词
- 9、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 10、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青山应是泛指任何地方.
字面意思是说: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此句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意思是死后尸骨何必归葬家乡,人生处处都有青山绿水让人掩埋。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中,不必将自己的骨灰埋葬在故乡,因为无论身处何处,大自然的青山绿水都会成为他永恒的归宿。
【出处】
这句话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原文节选】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我立志出乡关,即使不成大名也决不回家。
人生结束后,何须回故乡的坟墓,因为我们的人生没有地方不是青山。
【赏析】
毛泽东在这首诗中表达了自己远离故土,踏上革命之路的决心和坚定信念,他用“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强调了对家乡的不舍与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17年写的,那时他只有24岁,正在长沙从事地下革命活动。这首诗是为他的父亲写的,表达了他对家庭的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信念。
【注释】
桑梓地,指故乡;
青山,指大自然中的山岳和自然景观。
【生活启示】
这启示我们要拥有开阔的心胸和广阔的眼界,不要被固有的观念和传统束缚,要敢于挑战自我,开拓自己的道路。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种种挑战和难题,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恐惧和不确定性而放弃前进,选择留在自己熟悉的地方。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可能会让我们错过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我们应该像诗中所说的一样,敢于在未知的领域探索,不要惧怕失败,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我的个人经验是,我曾经在一个我并不熟悉的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一开始,我感到很陌生,很不适应,但是我没有放弃。我开始主动去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物,积极参与当地的活动,逐渐地,我开始适应这个城市,甚至爱上了这个城市。如果我一开始就选择放弃,我就会错过这段美好的经历。
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发现自己的可能性。人生无处不青山,只有敢于尝试,才能发现更广阔的世界。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话的意思是:死后并不一定要埋葬在自己的故乡,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这句话是说,我们不必非要把自己的遗体埋葬在故乡,因为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可以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自然风光。同时也表达了人生的旅程中,到处都有美好的景点和宜人的环境。
这是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名句。
首先,这句诗句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国文化中,山水被视为自然与人类相互渗透的具体表现,山则代表着崇高、高远、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水则代表了柔性、温润、包容的人生态度。在这种观念下,真正的智者应该像山水一样,在各种环境中保持平衡和清醒,超越固有的地域和人生限制。
其次,“埋骨何须桑梓地”这句话也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由于政治和社会原因而离开故土,但他们在异地寻求生存和发展机会的过程中分别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创造力。他们发扬了不以地域为界限的精神,蔚然成风。这句话也提示我们要应该开阔自己的视野,不受固有思想和思维模式的限制,勇敢地向外探索,寻求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途径。
最后,“人生无处不青山”则赞扬了勇敢、坚韧和无畏的精神态度。在诗人眼里,“人生无处不青山”,无论到了哪个地方,都应该用领悟大自然的方式面对生活,怀抱一种敬畏和凝重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艰辛,不断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辉煌。
综上所述,“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句诗句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和价值观的体现。在当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遵循这些思想和价值观,超越地域和思想限制,坚韧向上,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谁的七绝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出自毛泽东的七言绝句《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需要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抒发了诗人求学的坚决与志向的高远。
埋骨何须桑梓地的出处
“埋骨何须桑梓地”的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原诗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赏析:
全诗前两句气势雄伟、铿锵有力,表明了诗人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后两句寓意深远,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出自哪里?
出自《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原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如下: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骨的青山。
词句注释如下:
1.西乡隆盛:1828—1877在世,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萨摩藩武士、军人,政治家、维新志士,他和木户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并称“维新三杰”。
2.乡关:即故乡,家乡。如崔颢《黄鹤楼》诗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桑梓地: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诗经·小雅·小弁》记载:“淮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意思是见了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后世即以桑梓作为家乡的代称。
4.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扩展资料: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
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
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
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埋骨何需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青山应是泛指任何地方.
字面意思是说: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此句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语出毛泽东所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该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全诗原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白话文释义: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归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注释:桑梓即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这两句也就是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的意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直抒胸臆,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
正是,这首诗的作者,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武将西乡隆盛。
毛的诗据说题目就是<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1909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我查到的原诗是这样的:
男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死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诗
这句诗出自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原文: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注释
1、乡关:家乡,故乡
2、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3、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1910年的秋天,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到外面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日本人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赠给了父亲。
毛泽东把改写好的诗夹在父亲的账本里,因为记账是父亲每天的“必修课”,他相信父亲会很快看见这首诗的。
毛泽东走的这一天,毛顺生出乎意外地带着一家人把儿子一直送到岸边,看着他登船而去。因为毛泽东的这首诗也打动了父亲,与其阻拦他,不如顺着他。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绝·改诗赠父亲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少年毛泽东为何煞费苦心设下“说情宴”?
《七绝 呈父亲》毛泽东诗词
《七绝 呈父亲》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词作品。以下是该诗的内容:
青年晚学士,不识父母恩。
独立无亲友,何处话平生。
儿女七人在,忧愁父老成。
乡关何日见,行路恨无穷。
这首诗以七绝的形式表达了毛泽东对父亲的思念和对家庭的忧虑之情。诗中描述了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因为专注于学业而未能体会到父母的恩情。他独立远离家乡,没有亲友相伴,无法与人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的父亲已经年迈,忧愁和担心的情绪渐渐显现出来。毛泽东渴望早日回到家乡,与父亲团聚,但路途遥远,心中的痛苦无穷。
这首诗词展现了毛泽东对家庭的情感关怀和对亲情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革命家的个人牺牲和奉献。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复杂的情感,体现了毛泽东早期诗歌作品的风格和主题。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 呈父亲》完整的名字应该是《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毛泽东〔近现代〕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注释
乡关:家乡,故乡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赏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七绝 呈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七绝·呈父亲
【现代】毛泽东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要走出穷乡僻壤,不学到本事发誓不回来。
不需要在家乡埋葬安息,人生处处都是美好的山川。
这首诗是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前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窿盛青年时代的诗略加修改而成。将原诗“男儿”改成“孩儿”,死不还修改为“誓不还”表达了毛泽东远大抱负和志向,也表达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毛泽东写这首诗时正值17岁(1910年秋),根据《毛泽东传》载,当时毛泽东准备离开闭塞的韶山去长沙求学,去广阔的天地锻炼,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他的激动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呈父亲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诗的意思是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语出毛泽东所作的《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该诗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全诗原文如下: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白话文释义: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归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注释:桑梓即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人生无处不青山,意思是说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这两句也就是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的意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1910年,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要毛泽东去做生意,毛泽东却立志走出韶山冲到新式学校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继续求学。毛泽东经过自己的力争和亲友、老师们的一致劝说,父亲答应他的要求。
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言志诗。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直抒胸臆,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青山和桑梓都是指死后葬身的好地方,但是革命者不关心这些问题,他们关心的是革命事业,建设好国家之后到处都是好地方。
字面意思是说: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此句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出自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桑梓地: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为桑与梓,必恭敬止”,意思是说家乡的桑树与梓树为父母所栽种,对其必须表示敬意。后用其比喻家乡。
青山应是泛指任何地方。
字面意思是说:死后可以葬在任何地方,无需埋骨故乡。
此句的意思是说:好男儿志在四方,为了实现理想和抱负,不应贪恋故乡的一草一木,而应该四海为家,上下求索,正所谓“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出自毛泽东《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 。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是毛泽东于1910年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写于辛亥革命前夜,少年毛泽东目睹国力衰败、民不聊生的惨况,忧国忧民,壮怀激烈,欲走出家乡去实现更大的理想。起首两句直抒胸臆,叙述出作者心中立志走出家乡,不创造一番事业不还乡的抱负与志向。
后两句引经据典,将前句所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在改用日本诗人词句的同时,引用中国经书上经典词句,表达了大丈夫志在四方,好男儿四海为家之意,既通俗又文雅。全诗通俗易懂,主题明确。
毛泽东所写相近诗句: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意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得知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反映出毛泽东的崇高境界,展示了他凡人的情怀和不同凡人的胸怀,读后让人肃然起敬。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什么意思
意思: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出处:近代毛泽东所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
原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译文: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发誓不还来,死后埋葬尸体何必在故乡的土地,人生到处都是可以埋葬尸体的青山。
扩展资料《七绝·改诗赠父亲》是毛泽东的一首七绝,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的诗略加修改而成。毛泽东适应自己的情况做了改动,表达了他远大的志向,也表达了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创作背景: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走出乡关,毛泽东离故乡越来越远。然而,骨子里那固有的乡情、亲情始终未曾从毛泽东心中抹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七绝·改诗赠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