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 2、东正教与天主教有何分歧 1
- 3、关于东正教
- 4、东正教和天主教
- 5、历史系的名词解释:圣地争端。
- 6、一战爆发后教会的教皇为什么不出面调解多各国矛盾?
- 7、路德宗和天主,东正有什么不同?
- 8、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是什么?
- 9、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是什么?
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千年恩怨
天主教和东正教都是基督教的分支,1054年大分裂之前,它们分别被称为西方教会和东方教会。罗马帝国虽然不是基督教的发祥地,但是基督教发展的主战场。颇具反讽意味的是,罗马帝国杀死了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一直到4世纪初,罗马帝国的屠刀时不时砍向羽翼未丰的基督教。
早期的基督徒处境悲惨,在帝国境内他们是排斥的对象,关于他们的谣言四处流散,比如他们在礼拜时喝血,比如基督徒的聚餐是 *** 大会。一旦帝国境内发生诸如经济危机、内战等灾难,官方就将罪过怪在基督徒头上。尽管如此,善于隐忍的基督徒依然在逐渐壮大。公元1世纪末,基督教在罗马帝国东部站稳了脚跟,在首都罗马也有相当的发展。但发展与阻挠并存,帝国 *** 一直在迫害基督教,公元3世纪末,迫害达到了顶峰,教堂被摧毁,基督徒被迫向异端朝拜,不服从者惨遭屠戮。
data-filtered="filtered" 东西罗马帝国版图
4世纪初,被迫害了三个世纪之久的基督徒赢来了春天。此时,罗马帝国陷入皇位争夺战,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继位,据说在战斗中因为十字架庇佑打了胜仗而皈依了基督教,是第一个信奉基督的罗马皇帝。从此基督教从一个受压迫的穷人宗教变成了富裕的权贵的宗教。380年,基督教正式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君士坦丁问鼎九五之尊后,为了稳定帝国的东部,于公元330年将都城从罗马迁至博斯普鲁斯海峡边的拜占庭,称之为“新罗马”,这就是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就此分为东西两半(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随着帝国的分野,以罗马为根据地的西方教会和以君士坦丁堡为总部的东方教会也逐渐分道扬镳。
希腊语是早期基督徒的主要语言,罗马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但这并不妨碍说希腊语的基督徒在罗马帝国传教,尽管拉丁语是官方语言,但罗马有大量从东部迁过来的希腊语公民,而帝国的中上阶层也一直尊崇希腊文化,学习希腊语。所以在罗马帝国,拉丁语和希腊语并行不悖。
西方教会使用的是拉丁语,虽然东罗马帝国直到7世纪官方语言依然是拉丁语,但其文化主体是希腊文化,通用语言是希腊语,东方教会也以希腊语为主。西方教会认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的彼得是教会的基石(彼得一词在拉丁语和希腊语中都是“石头”的意思,英语中石油petroleum同源)。他亲自建立教会,是罗马第一任教宗,统领各地教会。但随着历史发展,君士坦丁堡牧首统治的东方教会威望与权力逐渐上升,开始与罗马分庭抗礼。
西罗马帝国频繁遭受西欧的蛮族侵袭。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罗马。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方教会并没有随之灭亡,反而是吸收了入侵的蛮族,6世纪至7世纪,他们先后归信罗马教会。8世纪,法兰克王国崛起,公元800年罗马教宗里奥三世为查理曼大帝加冕。
东西罗马帝国分裂后,东西教会之间的罅隙日益增大,但尚未闹到决裂的地步,直到1054年。
因为政治环境变迁,语言隔绝,地理分割,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渐行渐远。公元8世纪到9世纪的圣像破坏运动加大了二者的分歧,西方教会始终坚持偶像崇拜,与大搞偶像破坏的拜占庭格格不入。7世纪中期,崛起 *** 已经占领了三分之二的拜占庭领土。大马士革、安条克、耶路撒冷三大牧首区都被 *** 夺去。 *** 军队曾两次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拜占庭帝国开始怀疑,上帝是不是站在他们这边。他们发现 *** 从来不画先知的肖像,《古兰经》确实明确禁止信徒绘制先知肖像,所以,逻辑不大好的拜占庭人觉得,正是因为 *** 不画神祇肖像,才能战无不胜,屡次击败基督教治下的拜占庭,必须消灭圣像,才能赢回上帝的眷顾。公元726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下令捣毁帝国境内所有圣像。私藏圣像者甚至有性命之虞。此后一百年多里,圣像破坏运动对拜占庭帝国造成了深远影响。公元843年,圣像破坏运动才正式废止。
8世纪后期,查理大帝统一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北部。此时已经皈依罗马教会的查理派遣传教士向斯拉夫人传教。但拜占庭帝国不想看到临近的斯拉夫人变成罗马的信徒,想让他们归信东方教会。公元862年,拜占庭帝国皇帝米海尔三世派遣会斯拉夫语的西里尔和美多德去斯拉夫地区传教。但斯拉夫地区只有斯拉夫语,没有文字,西里尔和美多德以希腊字母为蓝本,创造了新的文字,便于传教,这就是西里尔字母,俄罗斯、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等国现在使用的便是西里尔文字。
1054年的大分裂是东西教会矛盾的终极体现,东西教会分裂成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支。拜占庭帝国被灭后,东正教北上,在俄罗斯和斯拉夫地区找到了归宿。
在基督教诞生的头一千年里,基督教始终致力于保持一个教会,尽管时常产生分歧,但始终没有决裂。
“和子说”是东西教会纷争的重要一环:圣灵是由圣父而出,或是由圣父和圣子而出?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共同信奉的《尼西亚信经》中说圣灵由圣父而出,但查理大帝在9世纪时,在其中添加了“和圣子”,变成了:圣灵由圣父和圣子而出。这句话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引发了东西教会间的诸多矛盾。东方教会认为,修改信经内容是极大的亵渎。
除了教义上的矛盾,东方教会和西方教会在宗教仪式、罗马主教的地位等方面也存在诸多差异。矛盾在11世纪初年达到顶点,皈依了天主教的诺曼人侵扰了意大利南部,强迫那里的东方教会教堂采用拉丁仪式,为了报复,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恰尔一世则禁了城内的拉丁宗教仪式。为此,罗马教宗派遣特使枢机主教宏伯特前往君士坦丁堡,与东方教会就二者分歧商谈。但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双方剑拔弩张。
1054年7月16日,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一次礼拜仪式上,宏伯特宣布将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牧首还以颜色,也宣布开除罗马教宗。东西方教会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东方的东正教,史称“大分裂”。其实这并不是基督教第一次分裂。公元431年第三次大公会议,第一次分裂,聂斯脱利派遭逐,创立了亚述教会教会。公元451年第四次大公会议,亚历山大港和安条克被判绝罚,基督教第二次分裂,形成东方正统教会。
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教堂,被 *** 攻破后沦为 *** 寺
大分裂之后,拜占庭帝国式微,东方的 *** 再度扣关,拜占庭被迫向西方的天主教求救。1095年,教宗乌尔班二世发起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这本该是东西教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外敌,修复裂痕的绝佳契机,但天主教并不只是东征异教徒。1204年春,君士坦丁堡被攻陷,这座千年古城被洗劫了,凶手不是 *** ,而是第四次东征的十字军。尽管57年后,东正教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但经此一役,天主教与东正教和解无望。此后,拜占庭帝国也一蹶不振,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君士坦丁堡,灭了拜占庭。东正教的象征圣索菲亚大教堂,沦为 *** 寺。五大牧首区(罗马、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港、安条克、耶路撒冷)中有四个沦陷于 *** 之手,只剩罗马一棵独苗。
但拜占庭的覆灭并不是东正教的终结。在故国沦陷后,一部分东正教教徒负重北上,来到西里尔和美多德曾经传教的斯拉夫地区。曾经依傍于拜占庭帝国的权贵宗教再一次深入地下,在苦寒之境隐忍待发。很快,他们又傍上了权贵。
1472年,莫斯科公国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拜占庭皇帝的侄女,将拜占庭的双头鹰标志纳为己用,并称自己为“沙皇”(罗马帝国皇帝凯撒之意)。用神学家迪尔梅德·麦卡洛克的话说,“第一个罗马,被野蛮人占领,沦为罗马天主教异端,第二个罗马(即君士坦丁堡)陷入 *** 之手,而俄罗斯正教会承袭了第三个罗马的称号。”尽管俄罗斯正教源自拜占庭帝国的东正教,但带有鲜明的俄罗斯特色。如今,东正教在俄罗斯及巴尔干地区追随者众,在全球也有超过1.5亿信众。
东正教与天主教有何分歧 1
这个问题已经被多次追问过了。欲要区分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大多数正教基督徒通常会提到教宗或炼狱,有时会提到“及子”一句(注释1)。然而从历史来看,两者的分歧其实更多样且更深刻。
并且在现代,自三十年前的梵二会议(注释2)以来, 罗马天主教近乎悲剧性的的大举“更新”(比如律法的更改),使得正教与教宗追随者的分歧愈加扩大化。
但这篇文章将着重讨论正教与罗马天主教将近一千年分裂以来的一些分歧。
(译者注释1: “及子”, 拉丁文filioque, 指十一世纪以来罗马教会单方面在尼西亚信经中,“我信圣神,他是主及赋予生命者,由圣父所发” 一句更改为“由圣父及圣子所发”。)
(译者注释2: “梵二”指1962-65期间罗马教会召开的、以“发扬圣道、整顿教化、革新纪律”为目的的 “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
正教追随诸圣教父,以科学与哲学为捍卫与解释信仰的工具。但与罗马天主教不同的是,正教不以科学与哲学为自己的奠定基础,教会从不寻求 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和解,她也不去试图用逻辑或科学原理来证明基督给予他的追随者的信仰。如果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哲学能够为教会的教导添砖加瓦,教会不会拒绝。但是教会不会为人的理性的成就感受威胁。她不会为之低头而改变基督教信仰,以使之与人类科学思想的结果相一致。
大圣巴西流(St Basil the Great)曾告诫年轻修士,使用希腊哲学正如蜜蜂使用花朵,只采集“蜜糖”,既上帝为了预备世人迎接主的降临而在世上广布的真理。
例如,古希腊人有个逻各思(Logos)的哲学信条。若望福音开篇道,“起初既有圣言”(希腊文为“逻各思”);对异教徒而言,逻各思不是象基督徒所认为的上帝,而是一种原则,一种为“上帝”所用的创造与管理世界的能源或力量。圣教父们看到圣经中的逻各思(“道”-译者)或圣言、与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思的相似性,把它视为上帝的特殊眷顾。他们认为其中的不同理解终究于人类的罪性与理性的薄弱。他们牢记宗徒保罗的话,“你们要当心,免得有人用哲学和虚空的妄言把你们掳去;那些是出于人的传统,出于世界的原则,而不是出于基督。”(歌罗西书2:8)
而罗马天主教却高度重视人的理性,这一信任理性的后果在教会历史中得以显现。例如拉丁语中世纪,既十三世纪,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纳将“基督教”嫁接给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从那个阶段至此,拉丁人从未动摇过对人类智慧的崇敬,并由此大举更改了基督教的神学、圣事及组织机构。
正教会不支持基督的教导会随着时代而变化的主张,相反,她认为基督教从主传与使徒自始(马太福音28:18-20)就丝毫未变。她坚信现在的信仰就是起初“曾经一次性地托付给圣徒们的信仰”(尤德书3)。二十世纪的正教会与一世纪、五世纪、十世纪、十五世纪的信仰同一无异。
当然,正教会认可外观上的变化(比如神职的祭衣,修士的袍衣,新增的节庆,大公及地区会议的立法,等等),但在信仰上没有任何增加或消减。外在的变化只有单一目的,即在新的境遇下表达那一不变的信仰。比如,圣经与礼文从希伯莱语和希腊语译为新的地方语,或者新的宗教习俗被采纳以表达新改教的民族的特殊性,等等;但向来都是“一信、一主、一洗”(以弗所书4:4)。
为基督传统作证最根本的就是圣经,而对圣经的最高阐述者就是教会中为圣灵启发的诸圣教父,无论是希腊语、拉丁语、叙利亚语、还是斯拉夫语的教父。他们在正统基督教中的地位不可质疑,他们的权威不可废止、更改或忽略不计。
而罗马天主教却不能显示其信仰中不间断的传承,为了确立新教义,便在上个世纪树立了所谓“教义发展”的理论。
顺应当时时代的哲学精神(在红衣主教亨利·纽曼的带领下),罗马天主教神学家开始定义并教导这样一个理念,既基督给予我们的仅仅是信仰的“原始积淀”(“original deposit”),一粒需要经过数个世纪发育成熟的“种子”。他们称随着教会进入新的境况有了不同需求,圣灵也随之为教会扩大了基督信仰。
这样一来,罗马天主教视野中的神学是向着更高、更明确化的知识,阶梯性地生长的。教父的教导固然重要,但只是属于一个低于拉丁语中世纪经院神学的阶段或水准,而经院神学也是低于后期-比如梵二-阶段的神学。
所有这些阶段的神学都是有益的资源,比如神学家们可以引用圣教父,但圣教父也可以被更高级、更好的其它说法否定。
基于此,类似于“教宗无误”,圣母“无玷受孕”(文中将后续重提)之类的教条理论都能够堂堂正正地传给信徒,称其为得救所必须之信仰。
这些情况下教条的真理被称为起初基督教传统有过“暗示”的,既如种子等到了开放的时刻。
关于东正教
分类: 社会民生 >> 宗教
问题描述:
东正教是个什么宗教,和基督教有什么区别?
解析:
东正教是与天主教、新教并立的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亦称正教。又因为它由流行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的教会发展而来,故亦称希腊正教。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后,俄罗斯等一些斯拉夫语系国家相继脱离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直接管辖,建立自主教会,逐渐形成用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希腊正教目前则主要指使用拜占廷礼仪的东正教会。
325年尼西亚公会议后,东西派教会间的矛盾日益尖锐。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迁都君士坦丁堡后,两派在谁居教会首席问题上争斗愈烈。到1054年,终于酿成东西教会大分裂。自9世纪起,东派教会已逐渐向保加利亚、基辅罗斯等国发展。1054年后,拜占廷帝国日益衰落。1096年,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组织十字军东征,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攻占君士坦丁堡,东正教普世牧首区被迫迁往尼西亚。15世纪30年代,奥斯曼土尔其帝国进攻拜占廷,君士坦丁堡向西方求救。罗马教皇尤金四世乘机于1438年召开佛罗伦萨公会议,,旨在使东派教会屈服,要求东西教派合一,从而确立教皇的首脑位置。由于东正教会的让步,次年7月会议签署通过东西教会合一决议,确认教皇为"基督在世代表",具有全权地位,史称佛罗伦萨合一。但由于东派教会内反对派的 *** ,合一未果。1453年,拜占廷帝国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征服,苏丹出于政治考虑,对东正教会采取宽容政策。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国教是 *** 教,所以君士坦丁堡牧首实际上处于被征服地位。16世纪之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正教会相继成立自主教会,君士坦丁堡牧首的实际权威性已丧失殆尽。自主教会是指在法规和行政方面享有全部独立权,并可自选大主教和主教的教会;有时也指不依附于教郡都主教管辖的个别地区。1589年,俄罗斯正教会取得自主地位,建立牧首区。以后,使用俄罗斯正教礼仪的教会,常通称为俄罗斯正教。
在教义方面,东正教与天主教有一些区别。第一,东正教信守前七次公会议信条,不承认以后天主教所举行的历次公会议。在"和子句"问题上,东正教继承东派教会的观点,认为此乃对《尼西亚信经》的篡改。第二,东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认为人之得救,在于把必死之人通过与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联合而变成属于神的,不死的生命。东正教神学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败坏的内容,因此不十分强调赎罪论。关于恩典和原罪论,东正教的观点和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有所不同。东正教认为每一个人都在亚当的罪中凡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须择善,天主才能帮助他们。善功只是条件,并不具有得救的效用,只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获得重生和得救。圣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赎作用,是给予一切人的,凡愿意接受信仰和洗礼的,都可以得救;凡是愿意敬奉天主的,都可以得到报偿。第三,东正教特别重视对圣母的崇拜。三一论确立后,对圣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个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贞女玛利亚就成了最理想的对象。
在教会组织方面,东正教否认天主教"只有'使徒教区',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区有权成为牧首区"的观点,认为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如根据国家或城市在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性设立牧首区。牧首区(大主教区)下辖数个首府主教区。主教区的首脑是主教,其人选必须是高级修士或领圣职后保证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结婚,但不能作为主教入选。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和修士辅祭,再以下的助祭、诵经士无神品。
东正教的信徒主要分布东南欧、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美国等地区,在中国人数不多,1984年,中国有东正教徒8000人左右,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东正教主要的自主教会有君士坦丁堡牧首区、耶路撒冷牧首区、俄罗斯正教会、格鲁吉亚正教会、塞浦路斯正教会、塞尔维亚正教会、保加利亚正教会、罗马尼亚正教会、波兰正教会、希腊正教会、美国正教会、日本正教会、芬兰正教会等。国际互联网上关于东正教的站点也不少,如:
美国东正教主页:ocf/OrthodoxPage
东正教和天主教
介绍
东正教和天主教是两个重要的基督教教派。虽然它们都信仰耶稣基督,但它们在信仰、礼仪、教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将介绍这两个教派的历史、信仰、礼仪、教义等方面,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东正教
历史
东正教起源于公元33年的基督教,是基督教最早的分支之一。公元1054年,东西方教会发生大分裂,东正教和天主教就此分道扬镳。东正教在希腊、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广泛传播,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之一。
信仰
东正教强调三位一体的神,即父、子、圣灵。它们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独立。东正教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形象,但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类陷入了罪恶之中。为了拯救人类,上帝派遣了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受难、复活,使人类得到了救赎。
礼仪
东正教的礼仪非常隆重、庄重,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它的礼仪包括:圣经朗诵、祷告、唱诗、施洗、圣餐、婚礼、葬礼等。其中,圣餐是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象征着基督的身体和血液。东正教的礼仪非常注重传统和仪式化,每个仪式都有特定的服饰、音乐和舞蹈。
教义
东正教的教义主要包括:三位一体、救赎、教会、圣经、圣传等。它认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上帝的代理人。东正教的教义非常注重传统和宗教仪式,反对改革和革命。
天主教
历史
天主教起源于公元33年的基督教,是基督教最早的分支之一。天主教在公元313年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随后在欧洲广泛传播。天主教在中世纪时期曾经拥有极大的权力和影响力,但在近代以后,它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信仰
天主教强调三位一体的神,即父、子、圣灵。它们相互联系,但又各自独立。天主教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形象,但由于亚当和夏娃的堕落,人类陷入了罪恶之中。为了拯救人类,上帝派遣了耶稣基督来到世上,受难、复活,使人类得到了救赎。
礼仪
天主教的礼仪非常隆重、庄重,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它的礼仪包括:圣经朗诵、祷告、唱诗、施洗、圣餐、婚礼、葬礼等。其中,圣餐是最重要的仪式之一,它象征着基督的身体和血液。天主教的礼仪非常注重传统和仪式化,每个仪式都有特定的服饰、音乐和舞蹈。
教义
天主教的教义主要包括:三位一体、救赎、教会、圣经、圣传等。它认为教会是基督的身体,是上帝的代理人。天主教的教义非常注重传统和宗教仪式,反对改革和革命。
异同比较
虽然东正教和天主教都信仰耶稣基督,但它们在信仰、礼仪、教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信仰
东正教强调三位一体的神,而天主教则强调三位一体的神和圣母玛利亚。天主教认为圣母玛利亚是耶稣基督的母亲,是上帝的代理人。东正教则认为圣母玛利亚是上帝的女儿,是耶稣基督的母亲,但不是上帝的代理人。
礼仪
东正教的礼仪非常注重传统和仪式化,每个仪式都有特定的服饰、音乐和舞蹈。而天主教的礼仪则更加注重宗教仪式和仪式化。天主教的礼仪也包括特定的服饰、音乐和舞蹈,但比东正教更加简洁。
教义
东正教和天主教的教义都强调三位一体的神、救赎、教会、圣经、圣传等。但在一些具体的教义上,它们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东正教强调传统和仪式化,反对改革和革命。而天主教则更加注重改革和革命,强调教会的改革和现代化。
结论
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是重要的基督教教派。它们在信仰、礼仪、教义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但都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基督教的精神。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宗教信仰,促进不同宗教之间的和谐共处。
历史系的名词解释:圣地争端。
拿破仑三世挑起的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
(1)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导火线。
(2)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耶路撒冷自古以来就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圣地。圣地保护权是指在耶稣的坟墓所在地耶路撒冷和耶稣诞生地伯利恒教堂享有一切豁免和特权。从16世纪起天主教徒就在奥斯曼帝国境内享有特权。但是,在奥斯曼土耳其境内的基督教居民中,东正教图在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从18世纪起,东正教徒就握有这两处宗教圣地的管辖权,支配和占有朝圣的收入。随着欧洲列强的逐渐渗入,列强之间的冲突和争夺使东正教和天主教徒之间的矛盾激化起来,出现了圣地保护权问题。
(3)1850年,法国要求土耳其政府将圣地管辖权交给天主教会并得到应允,俄国对此大为光火,对土耳其提出强烈抗议,俄土双方争执不下。路易?波拿巴乘机充分利用圣地保护权问题挑拨离间英奥和俄国的关系。圣地保护权问题则成为俄国进一步插手土耳其事务的借口。到了1853年春,圣地保护权问题更加尖锐化。由于土耳其在英国的怂恿和支持下拒绝签订关于俄国对土耳其境内东正教徒保护权的条约,俄国与土耳其断绝外交关系,并以保护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徒的安全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土耳其的附庸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两国。1853年10月4日,土耳其在英法的支持下对俄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
从50年代开始的关于巴勒斯坦“圣地管辖权”的争端,成了引发冲突的导火索。“圣地管辖权”是指对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保留下来的著名基督教圣殿、教堂、钟楼和某些豁免权的管辖,教堂钥匙是管辖权的标志。长期以来,天主教会和东正教会在“圣地管辖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执。沙皇尼古拉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三世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而分别支持那里的东正教和天主教,致使冲突愈演愈烈。
“圣地争端”即“克里米亚战争”(又说“克里木战争”)
是19世纪上半叶欧洲列强争夺欧洲霸权以及奥斯曼帝国遗产的斗争而引起的。当时最为突出的矛盾表现在英法等国与俄国在奥斯曼遗产问题上的争夺。“克里米亚战争”的爆发,俄国战败和巴黎和约革命形势的成熟。
19世纪50年代关于“圣地”(即耶路撒冷)问题的争端是克里米亚战争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天主教与东正教之间,就耶路撒冷的基督教圣地管辖权问题发生争执。
就根本而言,圣地问题是拿破仑三世安排的陷阱,不谛为一出杰作,可惜这是唯一的一次。他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圣地问题助他登上皇帝的宝座(1851年),而俄土交恶给皇帝带来新的机会。
一战爆发后教会的教皇为什么不出面调解多各国矛盾?
教皇只是一个象征,并无实权。分享一个片段 当年拿破伦加冕称帝,教皇手端着皇冠,准备要戴在皇帝头上,可拿破仑自己主动拿过皇冠自己带上。
教皇并没有实际的实力来阻止战争!
基督教曾多次发生内部分裂,演变为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教派,天主教有是由罗马教皇领导的,而基督教体系内的东正教、新教却并非如此。天主教与东正教有千年恩怨,根本无法调停。
路德宗和天主,东正有什么不同?
细节的区别,有许许多多,可以写出一大本书。
但最大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是:得救的具体条件是什么?
也就是说:人类要想得救,必须具体做哪些事情,必须具体符合哪些条件?
基督教路德宗,是最简单的,只需要“信耶稣”,既可得救。
但耶稣的命令,有许许多多,具体“信”到什么程度可以得救,基督教也没有具体的标准。
对于耶稣的命令,存在着“不信”的部分,那可以得救吗?
天主教,是中等难度,必须“悔改,信福音”,既可得救。
因为耶稣说:“天国近了,你们要悔改,信从福音吧”。
具体悔改到什么程度,天主教有严格的标准。叫做:天主教法规。
东正教,是最高难度的,那必须“与神结合”,可以得救。
东正教有句名言:神道成肉身为人,就是为了,让人成为神。
东正教的理论纲领,就是“三位一体”,
而在天主教和基督教中,虽然也信“三位一体”,对对其最深层的内涵,并不理解。
由于各大宗教,得救的标准不同,从而导致了,具体的灵修方法,理论体系等,都不相同。
基督教认为得救了,而在天主教看来,那根本没有得救。
天主教认为得救了,而在东正教看来,那其实并未得救。
圣经说:“以色列的儿子,多如海沙,但得救的,不过是余数”。
耶稣最纯正的教法,保存在东正教之中。
侧重点不同
路德宗是新教,就是抗罗宗,十六世纪从天主教分离出来的,因为看到了圣经的教导是因信耶稣得救,不是靠着善行,而天主教则是靠行为得救,违背了圣经的教导。东正教本来与天主教是一家,但后来矛盾不断扩大,到了十一世纪两教彻底决裂。东正教也是靠行为得救,但与天主教不同,比如强调神秘主义,强调教会受政府控制,俄罗斯一直是如此的。天主教则是政府受教会控制。东正教的俄罗斯一直有专制的传统。东正教和天主教都是错的,都不重视圣经,而重视教会的传统。新教包括路德宗,都一以圣经为绝对权威。
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是什么?
本来罗马帝国只有一个统一的教会,但是由于国土面积实在太大没法有效管理,于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管理中心,为了配合管理,教会也分成了西部教会和东部教会,随着东西罗马帝国彻底的分裂,教会也分裂为西部以拉丁语言传教的罗马公教(天主教)和以希腊语传教的东部正教会(东正教);它们的基础区别就是使用语言不通,因为各自发展于是在神学哲学上产生了差别,两教会分裂的导火索就是《尼西亚信经》“和子句”纠纷,西部教会提出圣灵从父和子出来,东部反对和子一词,于1054年彻底决裂;在形式上,罗马公教崇拜立体雕塑,并崇拜圣母及历代封圣的圣徒,宣说罗马宗主教(教皇)为上帝的代理人,而东正教只崇拜平面画像,圣徒只有耶稣时代的十二使徒,不承认罗马教会册封的圣徒;并宣说君士坦丁堡大牧首才是上帝的代表,但因为最终东罗马帝国失陷,各地的大牧首各自为政,君士坦丁堡大牧首仅为名义首领;从着装上东西部神职也差异很大;
天主教现任教皇方济各
现任君士坦丁堡大牧首巴塞罗缪一世
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是什么?
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是什么?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相当复杂,既有宗教信仰的原因,也有东西方教会分歧和矛盾的加深,还有罗马帝国分裂后语言、文字和政治上的差异。总而言之,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让人看到了分裂在基督教发展中的必然性。大分裂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的分裂。这一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以罗马为首都的西罗马帝国和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的东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由于政治势力等因素的影响,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很大的差异。东西罗马帝国的对抗不仅表现在政治上,还表现在宗教信仰上。1054年,东西方教会在君士坦丁堡召开会议,调解双方矛盾。在这次会议上,双方的矛盾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得到缓和,而是发展成了一次相互指责和争斗的会议。这次会议的直接结果是,罗马教皇下令废除东正教的教会成员资格,东正教毫不示弱,宣布驱逐天主教会。结果东西方教派互不承认对方的教皇,东西方教派彻底决裂。从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背景来看,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的根本原因是罗马帝国的分裂。政治上的分裂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这种分歧必然表现在宗教信仰上,造成教派之间的斗争,最终分裂。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了什么宗教?东西方教会大分裂是指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会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这一分裂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认为是两大教会的正式分裂。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了什么宗教?它应该已经形成了东正教和天主教。此后,两派的分歧和斗争日益激烈,至今仍不可调和。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新教同属基督教三大教派。基督教出现后不久,就分裂为以希腊语为中心的东方教派和以拉丁语为中心的西方教派。其中,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方教派自称为基督教的“东正教”,意为正统教义的正宗教派。因为与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派相比,它们位于东方,所以被称为“东正教会”。因为这个教派以希腊语为自己的语言,所以也被称为“希腊东正教”。天主教是以罗马为中心的基督教教派,又称“罗马天主教会”、“罗马天主教”。因为这个教派信仰上帝,所以被称为“天主教”。是基督教中最大的宗教派别,在全球拥有约11.3亿信徒,占世界人口的17%。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形成了什么宗教?分裂后,东西方教派逐渐发展成为基督教三大教派中的两大:——东正教和天主教。东正教和天主教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信仰主体和教义,信教者也有很大的不同。东正教信徒主要是希腊人,天主教信徒主要是拉丁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东正教和天主教的区别越来越明显。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简介。东西方教会的大分裂指的是发生在1054年的东方基督教会和罗马天主教会的正式分裂。事实上,基督教东正教和天主教的矛盾一直存在。语言有很大的差异东西方教会大分裂简介: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分裂成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罗马帝国分裂后,两个帝国在社会、政治、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导致了基督教中讲拉丁语的西方派别和讲希腊语的东方派别之间日益明显的分歧。西方的罗马教会自认为是基督的真正门徒,坚持认为自己在各个教区中具有领导地位,而东方君士坦丁堡的教会也认为自己应该在基督教中占据领导地位。因此,东西方教会的分歧和矛盾越来越明显和激烈,历史上出现过几次短暂的分裂。可以说,东西方教派之间的分合贯穿了东西方宗教的发展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东西方教派的分歧不但没有弥合,反而越走越远,双方为了争夺势力范围发生了很多冲突。再加上教义差异越来越明显,东西方教派终于到了大分裂的地步。054年,罗马教皇的钦差大臣亨伯特来到君士坦丁堡,但君士坦丁堡院长图鲁拉留拒绝向他屈服,于是亨伯特宣布驱逐主教的宗教归属,而君士坦丁堡院长也不甘示弱,宣布驱逐利奥九世,导致东西方教派正式分裂。后来虽然有人试图调和东西方教派,但都失败了,这种分裂一直延续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