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位于哪里
- 2、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
- 3、安庆锡麟路的来历
- 4、徐家汇因为哪个名人而得名
- 5、出塞徐锡麟古诗的意思翻译
- 6、《出塞》(徐锡麟)原文及翻译
- 7、反清烈士徐锡麟是怎么死的?
- 8、出塞清徐锡麟的诗
- 9、徐锡麟(1873~1907)是什么
- 10、徐锡麟《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位于哪里
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为安庆市文物保护单位。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位于安庆市锡麟街北端,市第二中学附近。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庆之二十五-------徐锡麟起义旧址及辛亥革命烈士纪念街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此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前的第一次革命行动。现为二中南大门。徐锡麟(1873年-1907年),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生于地主绅商家庭,幼读私塾,喜欢算术、天文,先后取得廪生、副举人等功名。因他常宣传革命思想,仇视清廷,其父恐受连累,分了一部分财产给他,表示脱离父子关系。1901年徐锡麟出任绍兴府学校算学讲师,得到知府重用,后升为副监督。1903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会中竟有中国古钟在展,徐徐锡麟详细信息++
辛亥革命时期的著名人物
徐锡麟(1873~1907),
字伯荪,别号光汉子,清山阴东浦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
家。光绪三十年(1904)底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陶成章等创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以培养、积蓄革命力量。
秋瑾(1875~1907),
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山阴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1904年3月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8月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11月华兴会密商起义,事泄出走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1905年5月与黄兴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10年与谭人凤等欲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中游一带.
还有黄兴
孙中山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别号光汉子,清山阴东浦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
家。光绪三十年(1904)底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陶成章等创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以培养、积蓄革命力量。
光绪三十年(1906)冬,为掩护革命活动,捐资入官,得道员衔,分发安庆。入皖后,得巡
抚恩铭信任,先后任陆军小学堂会办、巡警学堂监督。以合法身份,宣传革命,积蓄力量,准备与秋瑾等发动皖浙起义。后被察觉,逐于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借巡警学堂毕
业典礼之际,仓促提前起义,枪杀恩铭,与清军激战小时,终因孤军无援、寡不敌众而被捕。翌日晨,惨遭剖腹挖心酷刑,壮烈捐躯。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山阴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翌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评议员、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接办大通学堂,赴浙东各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五月二十六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绍兴革命行动暴露。六月初四下午四时,清兵三百余人包围大通学堂,秋瑾不幸被捕。初六日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3岁。所作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1904年3月与黄兴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8月与刘静庵等在武昌组织科学补习所。11月华兴会密商起义,事泄出走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1905年5月与黄兴等创办《二十世纪之支那》杂志,鼓吹革命。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10年与谭人凤等欲将革命重心转向长江中游一带,建议筹组中部同盟会,任《民立报》主笔。1911年7月在沪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武昌起义后与黄兴偕赴鄂领导,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局长。嗣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后,推为理事,并由孙中山委代理理事长,力倡责任内阁制。1913年2月大选结果,国民党大胜,行将出任内阁总理,致招杀身之祸,3月20日袁世凯派人刺杀于上海,年仅三十二岁。
还有孙中山 这个就不用介绍了吧
安庆锡麟路的来历
纪念徐锡麟的。
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7月6日,光复会领导的首次安庆起义爆发。徐锡麟以安庆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的身份,暗中联络会党,约定在本年7月8日乘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时进行突然袭击,杀掉省文武大官,占领安庆,然后与秋瑾的浙东起义军共同攻打南京。 因内部同志叛变,安徽巡抚恩铭已掌握党人名单,毕业典礼突然提前于6日举行,会中徐锡麟用短枪击毙安徽巡抚恩铭,会场哗然,其余文武官员慌忙逃走。徐锡麟与马宗汉,陈伯平及巡警学生百余人很快占领了军械所,后被前来镇压的清军包围,激战四小时失败。陈伯平战死,徐锡麟、马宗汉被捕。 审讯中,徐锡麟抗对不屈。毓朗令徐跪,徐说:“你还在洋洋得意,若慢走一步,即被余毙!”继而徐锡麟问:“恩铭如何?”联裕等骗以仅受微伤,徐气泄,低头不语。联裕接着说:“尔知罪否?明日当剖尔心肝矣!”徐锡麟闻语忽然领悟,大笑说:“然则恩铭死矣!恩铭死,我志偿!我志既偿,即碎我身为千万片,亦所不惜。区区心肝,何屑顾及!”他手指联裕道:“尔幸不死!”联裕震惊,几乎倒地。于是徐锡麟执笔自书供词:“为排满事,蓄志十几年。多方筹划,为我汉人复仇,故杀死满人恩铭后,欲杀端方、铁良、良弼等满贼,别无他故,灭尽满人为宗。”落款“光汉子徐锡麟。”并声言:“我与孙文宗旨不合,他也不配使我行刺。” 当晚,徐锡麟被杀。临刑前,先拍小影,他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徐锡麟终年34岁。 在安徽省安庆市(当时的安徽省会)最为繁华的人民路旁,现存徐锡麟纪念雕像,传为徐某当年就义之处,心肝被恩铭的卫队挖出炒食。
徐家汇因为哪个名人而得名
徐家汇因徐锡麟而得名。
1、徐锡麟及其对徐家汇的贡献
徐锡麟(1843-1907)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在上海开办了徐氏家族的家塾,后来成为徐锡麟所办的私塾“南洋公学”,也就是现在的圣约翰大学。徐锡麟以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和慈善事业的奉献精神而闻名于世。
2、徐家汇的名称由来
徐锡麟在徐家汇地区投资兴办工业企业,并在该地区修建了一座大宅邸,用于居住和社交活动。人们习惯性地称这座大宅为“徐家厅”,后来演变为“徐家汇”。徐家汇地区也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和文化中心。
3、徐家汇的历史渊源
徐家汇最初只是一个农村聚落,随着徐锡麟等商业家的投资和发展,逐渐成为上海市区的一个重要商业中心。徐家汇街道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商业氛围,吸引了大量的商贾和人才前来经商和定居。
徐家汇的历史发展及现代特色
1、徐家汇的历史发展
随着上海的发展壮大,徐家汇也迅速崛起为一个商业、金融和文化中心。20世纪初,徐家汇逐渐形成了一片高楼林立、繁华热闹的城市景象。多家银行、公司和百货商店相继在徐家汇开设分支机构,吸引了大量的人流和商业交易。
2、徐家汇的现代特色
如今的徐家汇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商务区,拥有高楼大厦、购物中心、餐饮娱乐场所等各类商业设施。徐家汇还是上海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多个地铁站和公交车站,方便了市民和游客的出行。
3、徐家汇的文化氛围
除了商业繁荣,徐家汇也以其浓厚的文化氛围而闻名。徐家汇艺术中心、博物馆、剧院和艺术展览馆等文化场所众多,吸引了大量的文艺爱好者。每年还举办各种艺术节、文化活动和主题展览,为市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选择。
出塞徐锡麟古诗的意思翻译
《出塞》徐锡麟古诗的意思如下:
一、原文:
《出塞》
【作者】徐锡麟 【朝代】清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二、译文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三、《出塞》的注释
①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
②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③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云:“沙场烽火连胡月。”
④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出塞》的赏析和作者简介
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次句承接前文,讲此次出征的目的,就在于消灭敌人。以“誓灭”两字表示出征的决心和信心。这两句写了出征前和出征后的思想和决心。
第三句在前句的基础之上,更进一步深化出征战士的思想境界,把他们出征的雄心和壮志上升到为国牺牲的高度。末句,总领全诗,从反面讲,为国牺牲、战死沙场,既然是人生最大的荣幸之事,那么,对于尸体归葬的问题,就不必考虑了。
作者简介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后任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旋赴日本考察。1904年回国,参与创办热诚学堂,提倡军国民教育;同年到上海访问蔡元培加入光复会,以后成为该会的领导人之一。
1905年在绍兴参与创办大通师范学堂,设体操专修科,培养小学教师,暗中培养反清军事人才。同年冬,赴日本学习陆军。1906年回国,他出钱向清政府捐得了道员,打进清政府内部,在安徽任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
1907年兼巡警学堂堂长,同年7月他和秋瑾约定7月8日在安徽、浙江两地同时起义,后因风声日紧,恐怕事情泄露,准备7月6日在安庆枪杀巡抚恩铭,率众起义,不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辑有《徐锡麟集》。
《出塞》(徐锡麟)原文及翻译
出塞 徐锡麟 系列:关于励志的经典古诗词大全 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释 1大刀环:环与还音近,古人用作还乡的隐语。这句是说:军队应唱凯旋战歌。 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3解:知道,懂得。 4马革裹尸: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后汉书马援传》) 赏析 徐锡麟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因枪杀安徽巡抚恩铭英勇就义。他诗作不多,但《出塞》一首却是一篇意气豪雄之作。据记载,徐锡麟1905年前后「曾出山海关至奉天、吉林,再经西北诸省边疆而归。」这首诗是1906年春这次壮游时所作。作品在艺术上继承了唐代边塞诗的风格,具有豪迈雄浑的特色。前两句诗开门见山,以诗言志,显示出克敌制胜、横扫千军的英雄气概,表示革命者立誓要推翻满清封建王朝,乘胜追击,直出塞外,把反动统治者消灭干净,革命军队应当高唱凯歌,胜利归来。作者用倒装句式和「应唱」、「誓灭」等字眼,充分突现出革命者推翻封建王朝、建立共和体制的决心及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末两句诗,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勇于为国献身,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东汉名将马援认为,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疆场上,以马革裹尸归葬。作者将前人的意思翻进了一层,认为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就只知道在战场上为国捐躯,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青山到处埋忠骨」,如果为祖国为革命光荣牺牲,即使长眠于异乡的土地上,不也同样是躺在祖guo母亲的怀抱里吗?显然,此处立意比马援更深了一层,加上「只解」、「何须」的强调语气,因而更显得慷慨激昂,动人心魄。这首诗,通篇直抒胸臆,以诗言志,而又化典自如,真挚坦率地表达了作者的革命豪情,实乃文如其人。诚如梁启超所言:「这类文学,真是和那作者的生命分劈不开——至少也是当他作出这几句话那一秒钟的时候,语句和生命是迸合为一。这种生命,是要亲历其境的人自己创造。所以这一类我认为是情感文中之圣。」
反清烈士徐锡麟是怎么死的?
徐锡麟是怎么死的?徐锡麟是著名的反清烈士。他是个奢侈的人。他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建校传播先进思想,加入光复会,领导了一系列反清斗争。那么徐锡麟是怎么死的呢?在刺杀安徽巡抚恩明的行动中,徐锡麟带领的队伍不幸失败,徐锡麟被捕,不久他就慷慨赴死。徐锡麟墓徐锡麟的牺牲相当惨烈。他的心脏和灵魂被挖出来安慰恩明的“在天之灵”,然后被炸熟,作为酒招待恩明的军队。这是因为当时清朝统治者判徐锡麟“谋杀朝廷大臣”,用以前类似事件的处理方式处决了他。这是多么残忍和愚蠢。被抓后,徐喜林面对凶神恶煞的法官毫无惧色,淡定的态度让法官们无可奈何。直到他勇敢地死去,他一直保持着这种态度。徐锡麟之死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反清人士,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也影响了很多人,秋瑾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和徐锡麟一起的革命官员,秋瑾没有逃跑。他被抓后,在威逼利诱下没有透露任何有效信息,最后光荣牺牲。所以,即使徐锡麟的死是残酷的,也是悲惨的。他救国救民的决心,他不向权威低头的勇气,他面对死亡的冷静和大无畏的精神,都是留给后人的巨大精神财富。在他的影响下,许多革命战士的革命热情更加高涨,并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在现代人看来,徐锡麟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用生命付出了什么,他用生命诠释的革命精神!徐锡麟后裔徐锡麟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他为反清、探索国家出路的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死时只有35岁。徐锡麟只有一个儿子,——徐文雪,是一个现代企业家。作为徐锡麟的后代,徐继承了父亲的先进思想,以学生身份参加大学,反对洋人对中国留学生的压迫,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徐锡麟许获得了药物化学博士后学位,并积极回国创办自己的药厂。许研制的西医在当时很受患者欢迎,为我国西医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后来带着开发宝岛台湾省的愿望去了台湾省,想在那里创业,成就一番事业。先后担任过几家公司的总经理,在他的领导下,公司都获得了不错的利润。徐锡麟的行为也深受他的影响。许不仅思想先进,他的性格也很高尚。他心胸宽广,善良热情,淡泊名利,积极帮助有困难的人,从不吝啬。徐锡麟的孙女徐乃锦,——,也是蒋经国的儿媳妇。她照顾卧病在床的丈夫长达十八年。她低调,过着平淡的生活,继承了爷爷的精神。她过着沉重而平静的生活。徐锡麟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不仅影响了他的后人,也影响了他的革命伙伴和后人。秋瑾、鲁迅等人在徐锡麟死后,也进行了一系列缅怀、缅怀、批判现实的活动。后人修建了徐锡麟纪念馆,并把其起义遗址旁边的一条街道命名为锡林街,以此来纪念这位革命先烈。虽然徐锡麟的后人不多,徐锡麟去世时徐文雪才三岁,但他的精神代代相传,最终影响了后人。徐锡麟故居徐锡麟故居位于徐锡麟出生的浙江省绍兴市东浦镇孙家楼。它不仅是徐锡麟童年生活的地方,也是他日后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基地。在这个地方,有许多徐锡麟烈士生活和战斗的痕迹,因此也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历史遗迹,为后人了解辛亥革命、革命战士和学习革命经验教训提供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徐锡麟故居徐锡麟故居是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阿清王朝建筑。大厅里挂着徐锡麟、陈伯平和马的油画。他们都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在反对清政府和探索中国新道路的战争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这也是革命战士讨论工作的地方。正是在这个大厅里,有着先进思想的年轻人以极大的热情讨论着中国的未来。烈士们的手稿、实物等文物都存放在大厅里,供人瞻仰。徐喜林和家人在楼市住的地方基本保持了原貌。有他妈妈和哥哥的房间,也可以到达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大量的书籍,书店的设置也基本沿袭了以前的样子,会让参观者更接近徐锡麟,更了解生活中真实的徐锡麟。徐锡麟故居现作为景区向游客开放。它不仅是展示当时建筑风格的纪念碑,也是收藏珍贵文物的博物馆,更是精神的殿堂。它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事件,继承伟大的精神,激励人们为祖国的伟大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徐锡林脱离困境了徐锡麟是一位伟大的革命烈士,他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和推翻清政府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游历了吉林和西北边疆,写下了《出塞》这首诗。这是一首具有唐代边塞诗风格的诗,充满了唐诗特有的豪迈情怀。徐锡麟的《边塞》通过这首描写战士边塞生活的诗,表达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决心,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徐锡麟雕像这首诗一开始就很有气势,描写的是士兵出征时的情形。“军歌要唱大刀响,誓灭胡奴,留”。士兵出征时,高声歌唱,挥手致其到达,直至将敌人赶出关外。其中胡奴影射清朝统治者,玉门指山海关,也表达了徐锡麟彻底反清,不把清政府消灭不罢休的决心。这句话也预示着反清斗争的胜利,一个“环”字,巧妙地描绘了将士们胜利后的景象:三三五四高歌猛进。两句话后“只解战场为国亡,何以死而穿靴”。这两句话表达了徐锡麟为国捐躯的大无畏精神,极其悲壮。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他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随时会为国捐躯,不管身后是什么。特别是最后一句话,他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徐锡麟的这首豪放激昂的诗,慷慨悲壮,是边塞诗的代表作。写这首诗一年后,徐锡麟在恩明遇刺中被捕,后来英勇牺牲。辛亥革命最终胜利,清政府被推翻,徐锡麟用年轻的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出塞清徐锡麟的诗
出塞清徐锡麟的诗如下: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
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原文:
清·徐锡麟《出塞》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赏析:
该诗首句起始,即以豪迈的气势将读者带到边塞之上,让读者一起来领略这雄壮的从军的气魄。六朝时,有一首古诗描写妻子想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其中第一句是“何当大刀头”,刀头上有环和“还”同音,所以用“大刀头”隐喻“还”字。
“应唱”是理直气壮的唱,是充满信心的唱,出征之前就有必胜的把握,一定要战胜敌人,一定要凯旋回乡。诗里没有愁苦,没有悲伤,有的是对前来送行的家人的安慰和鼓励。这种慷慨激昂之情,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拓展资料:
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别号光汉子,清山阴东浦人。自幼崇拜英雄豪杰,好纵论国事,同情劳苦群众。光绪二十七年(1901),任绍兴府学堂教习。旋升副监督。在绍兴城内开设特别书店,经销新书。
二十九年,去日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等,反清之志益坚。三十年底赴沪,加入光复会。翌年,与陶成章等创办大通学堂,训练会党骨干,以培养、蓄积革命力量。为在清政府内进行革命活动,捐资为道员,分发安徽。行前,与秋瑾约定皖、浙两地联合起义。
到皖后,任陆军小学会办、巡警学堂监督。事机不密,被察觉,遂于三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巡警学堂举行毕业典礼之际,仓卒提前起义,枪杀安徽巡抚恩铭。因众寡不敌被捕,于五月二十七日晨,惨遭剖腹挖心之酷刑,壮烈捐躯。民国元年(1912)浙江军政府迎柩回浙,葬于杭州西湖边。
徐锡麟(1873~1907)是什么
徐锡麟(1873~1907)
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领袖。字伯荪。浙江山阴(今绍兴)人。1893年(光绪十九年)中秀才。中日甲午战争后,萌救亡之思想。1901年被聘为绍兴府学堂经学兼算学教习 ,后任副监督。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赴日本参观大阪博览会,受拒俄事件影响,产生反满革命思想。次年冬,在上海与蔡元培、陶成章共组秘密革命团体光复会。1905年,游历浙江诸暨、嵊县、东阳、义乌等地联络会党。并在绍兴创办大通师范学堂,作为革命活动据点。不久,同陶成章、龚宝铨等议捐官去日本学陆军,以便掌握兵权实行革命。遂即捐得道员,于1906年1月前往日本。抵东京后 ,未能实现学习陆军的愿望。5月下旬归国 。12月依靠表伯俞廉三(时任山西巡抚)的推荐,以道员分发安徽,得安徽巡抚恩铭的信用,先任陆军小学堂会办,次年改任安徽巡警学堂会办兼安徽巡警处会办。在学生中积极活动,并联络新军,准备起义。原与秋瑾约定皖、浙同时举事,后因风声走漏,引起恩铭注意,被迫提前发动。事前起草《光复军文告》,指出中国正面临的严重局势,热烈希望重建新国,图共和之幸福。7月6日 ,借恩铭参加巡警学堂学生毕业典礼的机会,在陈伯平、马宗汉配合下,枪杀恩铭,率巡警学堂学生攻占军械所,失败被俘。审讯时慷慨陈词,挥笔直书。次日凌晨,英勇就义。
徐锡麟《绝命书》手迹
徐锡麟《出塞》原文及翻译赏析
出塞原文: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翻译及注释 翻译 出征的战士应当高唱军歌胜利日来。决心把满族统治者赶出山海关。战士只知道在战场上,要为国捐躯。何必考虑把尸体运回家乡。
注释 1环:与「还」同音,古人常用作还乡的隐语。2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3沙场:本指平沙旷野,后多指战场。古人有诗云:「沙场烽火连胡月。」4马革裹尸:英勇作战,战死于战场。《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在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出塞鉴赏 「拼将热血洒疆场 」,这是一首边塞诗,写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曾北上游历,在吉林、辽宁一带察看形势,一路走来,有许多感想,于是就留下了这首七言诗。
启首两句就写得颇具气势,「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征的战士应高唱着战歌,挥举大刀,要一直把 清朝 统治者杀到关外。玉关,本指玉门关,这里代指山海关。清 *** 是在关外发迹的,因此要杀到关外,把他们彻底消灭。这里用一个「环」字,预示著反清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而回。后两句写得极其悲壮,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作为一名战士,想到的只是为国捐躯,根本不去考虑身后事,为国捐躯,死得其所,又何必用「马革裹尸还」呢?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义无反顾的革命 *** 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一腔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写下了这首诗的一年以后,作者在安庆起义,失败被捕,清 *** 要他写口供,他挥笔直书:「尔等杀我好了,将我心剖了,两手两足断了,全身碎了,均可,不可冤杀学生。」尔后,慷慨就义,他用生命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首诗感情豪放激扬,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最后一句「何须马革裹尸还」,写出了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总之,这是近代边塞诗中难得的一首好诗。
诗词作品: 出塞 诗词作者:【 清代 】 徐锡麟 诗词归类: 【边塞】、【励志】、【赞美】、【将士】、【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