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民党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4 10:40:13 浏览1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国民党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大元帅、十三太保

五虎上将 卫立煌 蒋鼎文 顾祝同 陈诚 冯玉祥
五虎上将 卫立煌 蒋鼎文 顾祝同 陈诚 冯玉祥
3L正确,五虎上将没有冯玉祥,而是有刘峙
五虎上将其实真正仗打得好的也就卫立煌。。。这个说法是从军阀混战的时候开始的。。。而实际上五虎上将后来的仗打的不好,尤其是刘峙,这个人其实不会打仗。
一楼的绝对错了.
五虎上将:卫立煌、陈诚、蒋鼎文、顾祝同和刘峙.
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张治中、陈继承、钱大钧、陈诚
十三太保: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

忠诚张作霖的“五虎将”被杀,他为何不救?

忠诚张作霖的“五虎将”姜登选被杀,张作霖之所以没有及时相求,不是他不救,而是张作霖没有料到郭松龄会直接杀了姜登选。同时,姜登选本人也忽视了郭松龄对自己的仇恨,所以导致自己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杀。
张作霖名下的五虎将分别是姜登选、张宗昌、李景林、韩麟春和郭松龄。五人虽同为五虎将,但是因为性格不同,品德不同,所以对军事都有各自的看法和做法。韩麟春足智多谋,行事洒脱;李景林多才多艺,但是爱自夸;张宗昌依然保留着江湖气息,行为处事直接粗暴;郭松龄则是最为圆滑有城府;而姜登选性格最为直爽,也是对张作霖至始至终最为忠诚的。
直爽的姜登选一直看不惯较为奸诈的郭松龄,而郭松龄又仗着自己是张汉卿的老师身份,所以平时更是有些傲慢。平时里俩人互相就看不上对方,更在第二次直奉大战中爆发了大矛盾。姜登选当时在九龙口等待支援,而负责领军支援的偏偏是郭松龄,所以姜登选和韩麟春都认为郭松龄就是来抢军功的。郭松龄知道他们的议论后干脆带着援军直接打山海关,不按张汉卿布置的计划执行,甚至还反咬一口,要处置姜登选的将领陈琛。最后还是张汉卿出面才放过陈琛。但是从此,郭姜二人结缘更深了。
后来郭松龄想反奉背叛张作霖。因此以张作霖和日本有来往之事发动内战,于是,张作霖便派当时任军团长的姜登选出面和郭松龄谈判。郭松龄劝说姜登选和自己一起反,但是忠诚的姜登选不为郭松龄的诱惑所动心。于是被郭松龄来个先下手为强,又因为长期以来的积怨,直接就把姜登选杀死。因为事先张作霖没有想到郭松龄会杀姜登选,所以根本来不及施救。
五虎将的存在严重威胁到了少帅的未来,因此张作霖必须为自己儿子清除前进路上的障碍;可以说也是张故意这么做,怕的就是自己儿子到时候控制不了局面。
姜登选太自信了,他认为他只要和郭松谈谈就能化解这场危机。所以没有任何防备,就连张作霖也是这么想的,认为郭松龄不会下狠手。所以没有做任何的补救。
张作霖的奉系军阀是民国初年一支很厉害的武装势力,张作霖很善于用人,无论清朝留下的“旧派”,还是江湖中人,张作霖都会与他们跪天地结兄弟。而且也重用一些留过学,懂现代军事作战的将领。因此张作霖手下云集不同层次的将领,他们大都对张作霖很忠。但由于军事理念及文化层次的原因,张作霖手下这些派系之间也有矛盾。
张作霖在东北自称一系时,他的手下有五人号称“五虎将”,这五人分别是姜登选、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是张作霖在军阀混战中五员猛将。
很多军阀都有自己的忠实亲信,比如什么“八大金刚”、“十三太保 ”,而张作霖则有所谓的“五虎将”,那么他们都是谁,又因何而死?
(一)张作霖之五虎将
说起张作霖麾下的“五虎将”,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五人分别为: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郭松龄和姜登选。
1.李景林
说起李景林,此人又被称为“武当剑仙”,也即是说他跻身五虎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个人武力值极高。李景林国术成就很高,以至于人们经常调侃,不知道他算不算是被军阀耽搁的武林高手 。
李景林在1917年加入奉系后,步步高升,一路走来先后担任了团长、混成旅旅长、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等职。但是到了1925年,时任第三军代军长的郭松龄倒戈反奉,而李景林也参与了反奉密谋,于是乎脱离了张作霖的奉系。在1926年,李景林被冯玉祥击败,最终,由于李景林再次策划反对张作霖,但被张作霖察觉后逼迫下野。
没有当军阀之后的李景林,便开始专心教授武艺,并积极推广发展国术,创建了山东国术馆。而关于李景林,最令人值得称赞的是:他一改武术界秘传单授、从不外传的习俗,将武当剑术公布于众,并公开了他所创编的武当对剑。1931年因患痢疾去世,年仅47岁。
2.郭松龄
郭松林,这才是张作霖麾下因为军事才华最高而闻名的五虎将之一。郭松龄善于练兵,为人严谨,所率领的部队军容严谨,战斗力强大,名冠各军。 而郭松林和少帅张学良关系匪浅, 两人结识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可谓亦师亦友。
但是1925年,一方面是对张作霖赏罚不均的不满,一方面对于张作霖坚持内战行为的反对,再加上张学良对郭松龄的过度纵容,郭松龄起兵反奉。 虽然刚开始势如破竹,但是由于郭松龄盟友冯玉祥再次倒戈,突然进攻另一个盟友李景林,切断了郭松龄的后路,再加上日本人的干涉,最终,孤立无援的郭松龄一败涂地。郭松龄本人也被俘虏,最终被张作霖枪杀,并曝尸3日。
3.韩麟春
韩麟春是张作霖麾下士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之所以能成为五虎将,是因为其特殊才干。早在北洋军阀政府任职期间,他就发明“韩麟春式”步枪,极大地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后来,1922年,韩麟春加入奉军,并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成为了东三省兵工厂的总办,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军械制造和管理天赋,将东三省的兵工厂发展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高的兵工厂。 1927年,年仅42岁的韩麟春突然中风,1931年病逝 。
4.姜登选
姜登选和韩麟春都是士官派,两人都都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而且也都是在1922年加入奉系。他能成为五虎将,和他与军队关系处理极好不无关系,姜登选为人诚实、治军严谨、为官清廉,也能够与士兵同甘共苦,极受部下拥戴 。
但是他却与郭松龄不和,当郭松龄起兵反奉时,姜登选专门前往郭松龄处,试图劝说郭松龄,最终被郭松龄枪击后装进棺材内。最惨的是,被枪击后的姜登选其实并未死亡。反而被装进棺材后活活闷死。
5.张宗昌
和前面四位虎将正规科班出身不同,张宗昌可谓实打实的野路子,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乱世枭雄。1925年,张宗昌成为山东军务督办,后又兼任山东省省长,成为了山东的实际统治者。 除了麾下的土匪作风的队伍和横征暴敛,张宗昌最著名的,莫过于他在统治山东期间所写的各种打油诗了 。
后来,1932年,妄图在山东东山再起的张宗昌,受到了新一任“山东王”韩复榘的忌惮,最终,在济南火车站张宗昌被郑继成刺杀身死。
所以,反观张作霖麾下五虎将,只有李景林和韩麟春是因病去世,其他如郭松龄是因为造反被杀,暴尸三日;姜登选因为郭松龄放在棺材里活活闷死,张宗昌被郑继成刺杀身亡都不得善终。而这五人中,论忠诚度的话,绝对是士官派的韩麟春和姜登选了,李景林和郭松龄都试图反对奉系,自然也谈不上什么忠诚。
所以,回到题目上,有些人反你被杀,还救个毛线?至于没反的因病去世,你还怎么救?

张作霖旗下的五虎将,你知道多少呢?

如同历史上的众多军阀一样,民国的军阀们麾下的大将也会被人组成各种“组合”,例如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十八罗汉等等。东北王张作霖的麾下也不例外,著名的“五虎将”就是其中之一。
李景林,1885年生于河北枣强,1907年毕业于保定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历任巡防营连长、师参谋长等职,1917年加入奉系后,更是步步高升,先后担任了团长、混成旅旅长、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等职。
而李景林最终的结局是突患急病去世。1931年12月3日,一贯身体强壮的李景林突然得了痢疾,因医治无效,在济南家中去世,年仅47岁。
郭松龄
郭松龄是张作霖的五虎将中,军事才华最高,成就最大,但也是下场最惨的一个。1925年,由于郭松龄起兵反奉,失败后被张作霖处决,并曝尸3日。郭松龄,1883年生于辽宁沈阳,曾在奉天陆军小学堂、中国陆军大学学习。追随孙中山护法运动失败后回到东三省,担任东三省陆军讲武堂战术教官,并结识了张学良。郭松龄善于练兵,为人严谨,所率领的部队军容严谨,战斗力强大,名冠各军。
韩麟春
韩麟春,1885年生于奉天辽阳。韩麟春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是张作霖麾下士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韩麟春在北洋军阀政府任职期间,曾发明“韩麟春式”步枪,并担任陆军次长。
1922年,韩麟春加入奉军,并受到了张作霖的重用,成为了东三省兵工厂的总办。正是在韩麟春的领导之下,东三省兵工厂迅速发展,实现了规模化和正规化。东三省的兵工厂也因此成为了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生产能力最高的兵工厂。 在奉军中,韩麟春先后担任了第一军副军长、第二军军长、第四方面军军团长等职。韩麟春是张作霖最信任的人之一。1927年,年仅42岁的韩麟春突然中风,1931年病逝。

蒋介石的十三太保是谁

复兴社,是以黄埔精英军人为核心的秘密政工团体,是蒋介石维护独裁统治的御用工具。民国年间,复兴社因行动诡秘而令人闻风丧胆,其下的一批核心人物:戴笠、胡宗南、贺衷寒、酆悌、康泽、郑介民、邓文仪、萧赞育、曾扩情、杜心如、滕杰、潘佑强、桂永清等,被时人称之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由于年代久远,“十三太保”对今人来说可能已经有些陌生,但在民国时期,这些冠以“太保”称呼的人却都有着显赫的地位,都是叱咤一时的吼云人物。曾统领数十万大军的“西北王”胡宗南,曾掌握着庞大军统帝国的戴笠,曾享有“黄埔三杰”美誉的贺衷寒
民国年间,复兴社因行动诡秘而令人闻风丧胆,其下的一批核心人物:戴笠、胡宗南、贺衷寒、酆悌、康泽、郑介民、邓文仪、萧赞育、曾扩情、杜心如、滕杰、潘佑强、桂永清等,被时人称之为蒋介石的“十三太保”。由于年代久远,“十三太保”对今人来说可能已经有些陌生,但在民国时期,这些冠以“太保”称呼的人却都有着显赫的地位,都是叱咤一时的吼云人物。
五虎上将是指国民党早期称赞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的5位将军,他们是卫立煌、陈诚、蒋鼎文、顾祝同和刘峙。
这5个人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替蒋介石包打天下,并且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最为蒋介石所倚重。所以称为五虎上将
所谓八大金刚,是指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陈继承、刘峙、张治中等八人。他们都是从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教官出身而起家的。在蒋介石集团中掌握兵权的,大都是八大金刚门下黄埔一、二、三期的学生。八大金刚皆由蒋一手提拔,次第由带兵官佐跃升为封疆大吏。
复兴社,是以黄埔精英军人为核心的秘密政工团体,是蒋介石维护独裁统治的御用工具。

蒋介石手下有没有姓班的

没有
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
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十三太保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
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没有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
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十三太保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
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没有
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
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蒋介石手下有姓班的
没有
八大金刚:何应钦、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陈诚、蒋鼎文、陈继承。
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十三太保说法不一,有说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刘健群、潘佑强、郑介民、葛武綮、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杜心如、胡宗南等13人;
也有说刘健群、贺衷寒、邓文仪、康泽、桂永清、酆悌、郑介民、曾护清、梁干乔、肖赞育、滕杰、戴笠、胡宗南等13人。
一定有,其手下有几百万军队及政府工作人员,所以一定有姓班的,他手下有百家性的所有姓

国民党五虎将

杜聿明:
第5军军长。参加过古北口长城抗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以桂南会战中取得昆仑关大捷而一举成名。虽然有人认为这次胜利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5军作为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部队,火力强于日军,但对手毕竟是号称倭国钢军的坂垣师团中村旅团(薛岳万家岭战役面对的则是一个二流师团)。42年杜聿明作为远征军副司令出征缅甸,虽然戴安澜在东瓜获胜,孙立人在仁安羌也大败日军,但最终远征军还是失败了。对于这段历史,众说纷纭,功过是非很难说清,因为有些战略决策不经过亲自实践,很难判断对错。个人感觉,现在网上对杜聿明有些神化。
孙立人:
新1军军长。抗战八年,孙立人在国内除了参加过淞沪会战外,基本上没打过仗,他的功勋主要是在缅甸建立的。尤其是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时,他在仁安羌一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日军,救出了7000多英军和记者,蒋介石、罗斯福、英王乔治都给他授勋章,由此声名大振。他的得票排在第四我想也缘于此。不过,我并不认为英国人的命比中国人的命更值钱。我欣赏孙立人的是他对倭国俘虏的态度,对那些曾沾满中国人鲜血的禽兽,尽管成了俘虏也照样格杀勿论,此举大快人心。孙立人排名略显靠前。
薛岳:
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从抗战爆发到抗战胜利是连年征战,功勋累累,被称为歼敌最多的将领,仅四次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十余万。但使他名声显赫、排名靠前的主要还是万家岭大捷,此战全歼日军一个师团,是抗战八年绝无仅有的。叶挺盛赞此战与平型关、台儿庄三足鼎立。有人称薛岳为中国抗倭第一战将,就数量而言,薛岳是受之无愧的。不过,薛岳虽军事上成就显著,但治理湖南却颇遭物议,为了谋取暴利,他把湖南大米走私广东,结果使湖南百姓在丰收之年饿死无数,百姓编民谣骂他。
卫立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排第六基本上是合适的。抗战时他指挥的最著名的是忻口战役,该战役对日军进行了沉重打击,歼敌数万,如果不是刘峙在河北大溃退,使得娘子关门户大开,也许会取得忻口大捷也未可知。但忻口战役毕竟是个不败而败的战役。43年卫立煌担任第二次远征军司令长官时远征缅甸,取得的才是名副其实的胜仗,该战消灭了盘踞缅甸的日军,打通了滇缅公路,成果辉煌。卫立煌是蒋介石的五虎将之一,但其他四将都是空有其名,只有卫是名副其实的虎将,但恰恰是这员虎将最不为蒋信任。
张灵甫:第74军58师长。张灵甫曾三次闻名,一次是抗战前因杀妻而闻名,再一次是作为解放战争时被我军击毙的为数不多的国军高级将领而闻名(蒋介石曾尊张灵甫为民国第一烈士)。这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张灵甫一生最光彩的是在抗战八年间,他跟随王耀武,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赫赫。尤其是在万家岭战役中,担任团长的张灵甫率一支小部队偷袭德安张古山,随后又坚守该阵地数昼夜,身负重伤,消灭日寇数以千计,对万家岭大捷的取得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后,郭沫若专门派田汉编剧,歌颂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出现,一时间闻名天下。投票之初,张灵甫曾排在第四位,现在掉到第九,这个位置基本上是合适的。
是卫立煌、顾祝同、刘峙、陈诚、蒋鼎文
还有个八大金刚:蒋鼎文、陈诚、刘峙、顾祝同、张治中、钱大钧、何应钦、陈继承
  国民党军五虎上将以作战勇猛,能打胜仗著称。他们分别是:第一猛将薛岳;第二猛将——胡琏;第三猛将——陈明仁;第四猛将——孙立人;第五猛将——王耀武。
  国民党军第一猛将——薛岳:
  纵观国军战史,国民党军的第一大战将是薛岳。薛岳年幼崇拜岳飞,取名薛岳,年轻时曾和叶挺分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护卫营长;红军长征时期,薛岳指挥湘江战役,至使共军从8万人减少到3万人,后任追击军总司令;抗日战争期间薛岳任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万家岭战役,消灭一万多名日军,几乎全歼日军一个整师团;后指挥四次长沙会战,消灭日军20多万人,取得抗日战争期间消灭日军的最大战果,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表彰。
  国民党军第二猛将——胡琏:
  胡琏谐称“狐狸”,是蒋介石五大主力之首十八军的骨干:整编第十一师师长。胡琏作风泼辣,性格骄悍,毛泽东评价胡琏“狡如狐,猛如虎”。抗日战争初期淞沪会战中,整编第十一师在罗店与日军展开拉锯战,战死几千日军,整个罗店血流成河,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一九四三年,整编第十一师镇守鄂西石牌,成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要塞,石牌保卫战日军付出七千多人的重大伤亡之后撤退,保住当时国民党陪都重庆。
  1944年,作为嫡系主力,在不久之后的湘西雪峰山会战中,和74军联手作战,整个战役历时55天,击毙日军12400多人,击伤23300人。 鉴于整11师(18军)胡琏在46年后国军戡乱战争开始后中原战场(近百战斗,战果自明),引起了我军极大重视,毛泽东特发通告给华野,中野。中野不但对整编十一师高度警惕,几乎是轻易不与之交战。能避则避。
  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对金门发起进攻。苦战三天后,共军被全数剿灭。重建的敌18军随胡琏12兵团参加了金门之战。金门战役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存在。
  国民党第三猛将——陈明仁:
  陈明仁黄埔军校一期毕业,作风勇猛,性格倔强。黄埔学生军血战惠州,他第一个奋勇登城。战后,蒋中正亲令陈明仁立于城墙之上,接受全军的敬礼。
  后陈明仁在军阀混战中屡立战功,1930年27岁任二十八旅少将旅长。抗日战争时期,陈明仁率部抗日。在九江会战中,参战的其它八个师均溃不成军,独陈部预二师完成了预定任务。次年春,开赴广西参加桂南会战,与日军奋战七天七夜,歼敌2000余,完成任务,1944年,陈明仁率七十一军进入滇西,滕冲一仗,歼敌4000余人,随后,他又指挥了围攻松山,出击龙陵,攻克回龙山等战役,每战皆捷,最后攻克日军的重要据点遮放,协助友军攻克了中缅边界重镇畹町。完成中印两军胜利会师任务。由此,陈明仁被誉为“能战之将”。”
  国军戡乱战争期间在东北枢纽四平,陈明仁大战林彪。他以2万守军对抗第四野战军10余万人围攻,孤军坚守四平四十多天,巷战十九个昼夜,后林彪放弃进攻,陈被蒋介石擢升为第七兵团司令官。
  淮海战役前夕,刘恃、杜聿明三次面邀陈明仁到徐州担任兵团司令,胡宗南电请蒋介石派陈明仁去西北任职,白崇禧亦推荐陈明仁担任武汉警备司令。但是陈性格执拗,所以在国民党军界屡受排挤,和上司妒嫉。后陈明仁后在背叛党国,湖南起义,55年获解放军上将军衔。
  国民党军第四猛将——孙立人:
  孙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后赴美留学于普渡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获理学士学位。后又考入弗吉尼亚军校,毕业,考察英、德、法、日等国军事后回国,任职于税警总团。 1937年,孙立人率部参加凇沪抗战。在蕴藻浜一线的阻击战中身先士卒,负伤十三处。次年伤愈后又率部参加了保卫武汉的战斗,两次立下战功,从此便在军界崭露头角。
  1941年底,蒋中正将税警总团改编为新三十八师,由孙立人为首任师长,立即奉派赶抵缅甸八莫,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军,经过苦战,孙部以不满1000的兵力,击退数倍于已的敌军,救出近10倍于己的友军,曾轰动全球,使孙立人举世闻名。英皇特授予他帝国英雄勋章,美国政府也为他颁授了丰功勋章。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向缅北大举反攻,孙立人的新三十八师攻势厉。历时两年的第二次缅战中,共击毙日军3个联队长以下3万3千余人,伤日军7万5千余人,因迭克强敌屡建战功,当时的国际舆论际赞誉孙立人为“东方的隆美尔”。
  国民党军第五猛将——王耀武:
  王耀武,蒋介石王牌部队第74军主将。黄埔三期毕业,在第四次“围剿”战中率部孤军死守宜黄24天,受到蒋介石的接见,升任旅长。1934年率部与红军北上先遣队激战,将其主力击散,红19师师长寻淮洲阵亡,红2师师长胡天陶被俘,后我军先驱方志敏被叛徒出卖被捕。

国民党五虎上将分别是谁?

国民党到底有没有能打的将军?蒋介石也有自己的“五虎上将”,不过,这五虎恐怕会让不少人大跌眼镜,因为杜聿明、薛岳这样的名将都不在其中!下面我们就盘点一下,这五虎上将都是何许人也。“干将”陈诚陈诚,在国民党内部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但是这个名号主要是关于党政方面的,要论军事的话,那陈诚的名声可就相当微妙了。陈诚,人送外号“小委员长”,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心腹之一。蒋介石一生多疑,外宽内忌,但却对陈诚推心置腹,提拔他做亲信。而陈诚也对蒋介石极为忠诚。无论是北伐还是中原大战,陈诚都是鞍前马后。后来他打败傅作义,占领济南府,立下大功。抗战时期,陈诚晋升上将军衔,担任陆军参谋总长,称呼为“蒋介石的替身”。当然,陈诚这人虽然战绩卓著,但要是真的拉到战场上对付强敌,那可就有意思了。比如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抢占东北,国民党一开始派的是杜聿明,杜总确实是有两把刷子的,到了东北就用手上的纸面优势,把林彪打的相当难受。结果蒋介石一看杜聿明干得那么好,那就别干了,让陈诚过去摘果子吧!结果“小委员长”过去之后一通骚操作,把国民党军指挥得晕头转向,林彪站住脚跟后随即发动反攻,当时就把东北局势翻了盘,时人笑称“陈诚总长真能干,火车南站通北站!”意思就是在陈诚的英明领导下,外面全都是共军啦,沈阳的火车开不出去,只能从南站开到北站啦!1948年,蒋介石一看东北局势如此糟糕,只好把陈诚换了下去,叫他去台湾发展,给自己开辟块大后方。而陈诚没了兵之后立刻发挥出了行政上的特长,将台湾地区的国民党统治稳固了下来,最后让蒋介石成功在台湾立足。所以时人称,蒋介石不可一日无陈诚。1965年,陈诚病逝,终年67岁。“忠将”顾祝同顾祝同是国民党少有的陆军一级上将。国民党的上将军衔分为三种,一种是特级上将,只给蒋介石一个人,类似于“大元帅”,再往下,一级上将给李宗仁这样的超重量级人物,而二级上将则是国民党很多将领的最终归宿了。而顾祝同能干到一级上将,可见他对蒋介石有多么的“忠”。据说这是因为他童年极为不幸,从小就受继母百般虐待,所以在遇到蒋介石后,就把蒋介石当做贵人,对其极其忠诚。而北伐时期,他也打了几场胜仗,所以被蒋介石投桃报李,委以重任,最后甚至能被派去参加日本投降仪式,可见蒋介石对他的重视。但此人极其贪财,抗战时大发国难财,所以口碑极差,但因为他太过忠诚,所以蒋介石也一直惯着他。解放战争时期,顾祝同对我军束手无策,只能败退台湾,1987年去世,终年94岁。“福将”刘峙刘峙是五将之首,绰号“福将”。虽然现在人们对于刘峙的印象已经是“猪的战术一直被成功地运用着”了,但有一说一,北伐时期的刘峙还是相当支棱的,一点都看不出来他是曾经的“猪将”。无论是北伐,还是中原大战,刘峙的战功都挺硬的,打败过孙传芳,又击败过李宗仁和白崇禧,又干掉了石友三,说他是“有福之将”一点都不算夸张。1935年升二级上将。当然,这人也是“中山舰”事件和“412”中迫害革命人士的主要人物,只是解放战争时刘峙就拉了大胯。淮海战役虽然实际上是副司令杜聿明指挥的,但刘峙这位剿总正司令不但全程无作用,还因为照顾自家生意泄露军事机密,被蒋介石怒而罢免,1954年才被允许去台湾,后来也不担任要职了,1971年去世,享年79岁。“飞将”蒋鼎文“飞将军”这个词在国民党基本是个骂人的词,骂孙元良临阵脱逃,转进如风。但是用在蒋鼎文身上的话,的确是个夸人的话,因为他中原大战时期,行动迅捷,飘忽不定,辗转于各大战场之间,被称为“飞将军”。1935年升二级上将。然而抗日时期,蒋鼎文就基本是不会打仗了。后来又成了彻头彻尾的“腐化将军”,因为其主政期间滥用职权,大发国难财,贪腐金额巨大。但老蒋向来任人唯亲,所以即使如此都没法办他,最后还允许他随自己一同败逃台湾,1974年病逝,终年79岁。“虎将”卫立煌卫立煌于1939年晋升二级上将。他被誉为国民党最能干的将军,不光北伐和中原大战以及抗日战争立功,而且后来还做了第二任中国远征军司令,美国人对他夸赞有加。此外,卫立煌和我党关系非常不错,曾援助了八路军大批物资,还设宴招待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后来解放战争时期,卫立煌出国考察,逃避内战,结果陈诚在东北干的“火车南站通北站”,被轰下了台。老蒋一想,杜聿明已经被调走了,也就卫立煌能镇得住东北的远征军老兵,所以急电把卫立煌叫了回来。可惜卫立煌本事通天也难以挽回东北局势,辽沈战役结束后,卫立煌被蒋介石软禁,后来逃出,最后在我党的邀请下回归大陆,担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是唯一没有去台湾的“五虎将”。1960年在北京去世,享年64岁。

国民政府有几个名将

8个。 一,八大金刚之魁首何应钦 二,同时列名于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刘峙 三,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顾祝同 四,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蒋鼎文 五,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钱大钧 六,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的陈诚 七,同时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何应钦的“四大金刚”中的张治中 八,列名于蒋系“八大金刚”的陈继承
记得采纳啊

国民党五虎上将是哪5个?

熟悉在中华民国史,了解蒋介石底细的人都知道,蒋介石的发迹跟黄埔军校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替蒋介石包打天下的共有5个将领,他们是何应钦、刘峙、钱大钧、顾祝同、蒋鼎文,这5个人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最为蒋介石所倚重,当时有人把他们5人称之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
李代总统的兵比较厉害
五虎上将是指国民党早期称赞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战功卓著的5位将军,他们是卫立煌、陈诚、蒋鼎文、顾祝同和刘峙。这5个人从北伐战争到抗日战争这十几年的期间,替蒋介石包打天下,并且都在黄埔军校出任过教官,最为蒋介石所倚重。所以称为五虎上将。
我们对新中国的十大元帅都非常的熟悉,那国军中的五虎上将,八大金刚十三太保,你们了解吗?
国民党五虎上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
蒋介石麾下还有一个“五虎上将”之说,指北伐和中原大战中能征善战、战功显赫的五——名嫡系将领: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这五名上将,刘峙赫然居于首位。
扩展资料
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刘峙:
刘峙是闻名遐迩的“猪”将军,长期传为不会打仗,但其实多为误传。抗日战争以前,他在蒋介石嫡系将领里可谓战功赫赫,是地位仅次于何应钦的黄埔教官。
刘峙1892 年6 月生于江西吉安,穷苦农家出身,父亲早亡,母亲几度改嫁,他少年时代颠沛流离,遍尝人间疾苦、世态炎凉。
1920年,刘峙担任援赣军第四军四支队一名营长,与广西军阀陆荣廷部队作战时,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受到第二军前敌总指挥蒋介石的赏识。
淡水战役中,当教导二团团长王柏龄临阵脱逃,战线岌岌可危之际,刘峙奉何应钦之命连夜率领二营官兵赶来增援,毅然下令全营上刺刀,进行猛烈反冲锋,将正为胜利欣喜的敌军杀得狼狈逃窜,一举扭转危局。
1930年3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之间的中原大战爆发后,刘峙担任第二军团总指挥,率部转战东西,斩关夺隘,屡败对手。后来还打败了阎锡山麾下有名将之称的傅作义,重占济南,再次扭转了战局。
1932年6月,刘峙担任中路军副司令官(司令官为蒋介石),“围剿”中共的鄂豫皖根据地,与他的黄埔一期学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对敌。他指挥所部步步为营,最终拿下了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新集和金家寨,迫使徐向前与张国焘匆匆千里长征。
参考资料:人民网—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
参考资料:人民网—刘峙:位居蒋介石"五虎上将"之首却被称"猪"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