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摸鱼儿雁丘词全诗
- 2、《摸鱼儿·雁丘词》
- 3、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原文译文
- 4、摸鱼儿雁丘词全诗
- 5、摸鱼儿雁丘词作者的情感
- 6、“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语出哪里
- 7、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的赏析 【像考题里的赏析一样,有问有答,要详细的】
- 8、摸鱼儿雁丘词全诗
- 9、闲侃古诗之美: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 10、摸鱼儿。雁丘词 词人眼中的大雁是一只什么样的大雁?
摸鱼儿雁丘词全诗
摸鱼儿·雁丘词 / 迈陂塘
作者: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到此刻,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万里,形孤影单,前程渺渺路漫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总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何等热闹,而今却是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
武帝已死,招魂也无济于事。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
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死后化为一抔尘土。
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狂歌纵酒,寻访雁丘坟故地,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摸鱼儿·雁丘词》
摸鱼儿
金·元好问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评语:元老夫子在为殉情于他面前的两只大雁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它成了现在男女失恋时的自我慰籍之语。经过金庸先生的引用,更是广为人知,看到痴男怨女的总代表李莫愁毅然跳进火坑时,夫复何语?爱情真是一个火坑?不管怎样,要感谢那两只大雁,感谢它们引出了这首经典的问情妙词!
元好问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 ,词前小序为 :“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 ,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 ,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 ,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 ,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 ,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 》有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 ,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 ,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 楚辞·九歌·山
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元好问(西元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金代 秀容县人氏(即今之山西省忻州市),七岁能诗。宣宗贞佑年中,蒙古挥军南侵,元好问为避兵祸南下,居福山县(今河南省 宣阳县西六十里)。三十二岁进士及第,时为兴定五年,后金亡不出仕,自号遗山真隐。与李治、张德辉友善,时号龙山三友。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原文译文
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原文译文如下:
原文: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译文:
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什么,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比翼双飞。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你们应该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你们真挚的感情连上天都会嫉妒,当然不需要像那些莺儿燕子之辈葬身泥土。千秋万古后,请为后人留下一座纪念你们坚贞爱情的雁丘。
在汉朝有一对雁鸟失偶分离了许久未能聚首而感到思念至切无法忍受,于是在被冻死的雁身旁重新双飞起来并悲鸣不止。元好问在《摸鱼儿·雁丘词》中以雁鸟为引子描述了这对失偶雁鸟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感人故事。
这首词是词人被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全词紧紧围绕“情”字展开,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爱情悲歌。词人通过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来描写忠于爱情的观念,赞美那些像大雁一样殉情的人,尤其是为爱情而殉身的大雁,它们生死相许的感天动地的爱情给予了人们强烈的震撼和独特的感悟。
摸鱼儿雁丘词全诗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作者:元好问。元好问(1190年8月10日到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自幼聪慧,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词为金代之冠,散曲对当世有倡导之功。他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在文学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于1221年进士及第,后又以宏词科登第后,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金朝灭亡后,元好问被囚数年。晚年重回故乡,隐居不仕,于家中潜心著述。1257年),元好问逝世,年68岁。
摸鱼儿雁丘词作者的情感
原文:
摸鱼儿
金·元好问
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评语:
元好问在为殉情于他面前的两只大雁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它成了现在男女失恋时的自我慰籍之语。经过金庸先生的引用,更是广为人知,看到痴男怨女的总代表李莫愁毅然跳进火坑时,夫复何语?爱情真是一个火坑?不管怎样,要感谢那两只大雁,感谢它们引出了这首经典的问情妙词!
写作背景:
这是一首咏物词。在词前有小序说“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邱。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邱词》。”
这就是说,大雁殉情的事强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词的开篇,便陡发奇问,破空而来。作者本要咏雁,却从“世间”落笔,以人拟雁,赋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义,想象极为新奇。也为下文写雁的殉情预做张本;古人认为,情至极处,“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许”是何等极致的深情!
遥想双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几回寒暑”中双宿双飞,相依为命,一往情深。既有欢乐的团聚,又有离别的辛酸,但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们分开。而“网罗惊破双栖梦”后,爱侣已逝,安能独活!于是“脱网者”痛下决心追随于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语出哪里
摸鱼儿雁丘词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两句词出自金、元之际著名文学家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一词中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金庸的《 神雕侠侣》中,为情所困的李莫愁常常会引用此句而被广为流传。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摸鱼儿雁丘词》,作者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太和五年,作者去并州参加科举考试。因为出身名门,所以他自小一直受到良好的教育,很早便显露出文学才华。8岁时,因做诗而获得神童的美誉。虽然文采出众,但是官运艰涩,多次参加科举也未中选。
这次他再一次参加科考,在赴试途中遇到一个猎人。这个猎人将一对在天空翱翔的大雁射下一只,另一只在空中盘旋哀鸣,确信伴侣已死,便也头朝地撞死。大雁的情谊深深打动了作者,于是便有了这首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在词的开篇,作者开门见山,直接发问:问世间情是什么?由此可以看出大雁殉情对作者的强烈震撼,并通过作者将震撼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此问又把对大雁的感慨,广义地推及世间万物,当然也包括人类。情至极处,生死相许,这该是何等的深情
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的赏析 【像考题里的赏析一样,有问有答,要详细的】
雁丘词 元好问 《雁丘词》序:泰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评语:元老夫子在为殉情于他面前的两只大雁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它成了现在男女失恋时的自我慰籍之语。经过金庸先生的引用,更是广为人知,看到痴男怨女的总代表李莫愁毅然跳进火坑时,夫复何语?爱情真是一个火坑?不管怎样,要感谢那两只大雁,感谢它们引出了这首经典的问情妙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一双雁的贞烈感动了一个词人,一个词人的感慨问住了我们所有人。
那时候他走到了并州。在路上,他遇到一个打雁的人。那人说:“我今早捕到一只雁,已把它打死。另一只本已逃出罗网,竟悲鸣不肯去,后来撞到地上自杀了。”
于是,他又想起了,在那个荷塘,那个老人对他说的故事。大名那个地方有一对相爱的男女,彼此有了很深的感情,却不为双方的家庭认同,百般哀求无效,就一起失踪了。家人以为他们私奔,请官府代为寻找,却杳无音讯。就在不久前,有采莲踏藕的人,在水里发现了他们的尸体,捞上来,服饰容貌尚可辨认。而这一年的夏天,两人溺水的荷塘里,突然一夜之间开满了忧伤的并蒂莲。
他于是有“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生死相许?”的疑惑。若说这世间无情,为什么先有人殉,再是雁死;若说这世间有情,为什么刘兰芝焦仲卿魂化鸳鸯哀鸣不已,韩凭何氏身化相思树才能团聚,孟姜女哭倒了长城,看见的只是累累白骨,有情人难成眷属?
他怀着难言的感慨向猎人买了这两只死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岸边,堆起石头作标志,称之为“雁丘”,并写了一首词。和上一阕一样,用的都是“摸鱼儿”的词牌,但是后来人更喜欢称它为“雁丘词”。
他站在那里黯然神伤。大雁南飞,经过这里,汾河进入黄河的入口处,汉武帝曾多次来过这里。依稀仍是《秋风辞》里言及的横汾路,当年箫鼓齐鸣唱棹歌,如今只剩低矮的树丛,黄昏时泛出漠漠荒烟。眼前望去正是楚辞 “招魂”“山鬼”里描绘的那股凄凉风味。
这一对雁儿生死爱情,连老天也会感到嫉妒。你不信吗?你看那些燕子、麻雀死了,都变成了尘土,只有这对大雁,万古流芳,等待着词客骚人,来到“雁丘”前,狂歌痛饮,纪念它们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
问世间、情是何物,值得用生命去等待和交换?这个问题,不要问正在爱的人,他们意乱情迷,给不出清醒的答案;也不要问爱过了的人,他们不见得能给出答案。当爱消逝如飞雪时,剩下的只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我们无人可问,也无人可答。每个答案都不会完全一样。爱情是千古的疑难,是上苍留给人最大的谜题。
老天爷未尝不懂得嫉妒,因为它本身是寂寞的,黯然地俯视着苍生。天与地,从被分开那一刻,隔得已经太远,太长。
《雁丘词》是元好问写成于金章宗泰和五年,赴试途中。彼时他还是个弱冠少年,已经才气如此高昂!
元好问词作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 ,词前小序为 :“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 ,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 ,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 ,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 ,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 ,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 》有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 ,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 ,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 楚辞·九歌·山
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白话翻译】
天啊!请问世间的各位!爱情究竟是甚麼?竟会要令这『大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 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依旧恩爱相依为命。 比翼双飞虽然快乐,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眼前的这一刻,才知道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的男女还要更是痴情!
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此去,自己形孤影单,万里前程路渺茫,每年寒暑飞万里越千山晨风暮雪,失去一生的至爱,形单影只,即使荀且活下去又有什麼意义呢?
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处,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每当武帝出巡,作仪仗的音乐是排萧与建鼓合奏,乐工们坐在鼓车中演奏,乐声响彻云霄。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
汉武帝已死了,招魂已经无济于事。女山神因思君而抂再悲啼,而死者依然不会再归来! 双飞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死后化为一坏尘土。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我和我的朋友们一样的“钟於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坟,纵情高歌,尽情的喝酒,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
【鉴赏】
这是一首咏物词 ,词前小序为 :“ 乙丑岁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 ,杀之矣。其脱网者皆鸣不能去 ,竟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为识,是曰雁丘,时同行有多为赋诗 ,予亦有《雁丘辞》。“ 旧时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可见,这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才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认为 ,情至极处,“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生死相许”是对至情至爱的盛赞,这“直教”二字,则声如巨雷 ,惊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写雁的生活 。“双飞客”即为雁 。大雁秋南下而春北归,双飞双宿,形影不离,经寒冬,历酷暑,多像人间的那一对痴男怨女 。无论是团聚 ,还是离别都仿佛眼前,刻骨铭心。“君应”四句揣想雁的心情。“君”指殉情的雁。侥幸脱网后,想未来之路万里千山,层云暮雪 ,形孤影单,再无爱侣同趣共苦,生有何乐呢?不如共赴黄泉吧,这里对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写,使读者的热血不由不沸腾起来。
过片后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但现在这里却箫鼓绝响,只余烟树 ,一派凄冷,“横汾”横渡汾水。汉武帝《秋风辞 》有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秋风辞》有“箫鼓鸣兮发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 ,山鬼枉自哀啼 。“招魂楚些”意为用“楚些”招魂。语出《楚辞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 ,故言“楚些”。“何嗟及”即嗟何及。《诗经·王风》中有“何嗟及矣,”元词本此 。“山鬼”“啼风雨”本自《 楚辞·九歌·山
愿》“杳冥冥兮羌书晦,东风飘兮神买雨。”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地妤”二句,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词人对殉情大雁的礼赞 。“千秋”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总之,这首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表达了词人对殉情者的哀思,对至情至爱的讴歌。
由词题可知,这首词记载的是作者与李辅之两次畅游大明湖。据遗山《济南行记》记载,乙未年秋约七月,“以故人李君铺之之故”而至济南。第二年丙申(1236)三、四月间,又与李辅之在济南欢聚。金济南府即宋齐州(今山东济南),据《金史。地理志》记录,济源县在金河东南路孟州,今属河南。而李辅,名天翼,固安(今河北)人,曾任济南漕司从书。
这是一首写景寄情之作。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既表达了与友人团聚的欢乐,又写出与之天各一方的离别的愁怅。词的上片尽写初秋的大明湖。正值“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令人渺然有吴儿州渚之想”。“荷叶荷花”一绿一红,以鲜明的色调突出新秋大明湖的美景,而“红妆”、“翠盖”则呼应开篇的“荷花”、“荷叶”。不禁让人联想起李清照的“绿肥红瘦。”作者反复提及景致之美,可见对上次游湖仍记忆犹新。
在红绿掩映之间。湖上泛舟之人,真是十分惬意。尽写美景是为了烘托人物。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作者本人与友人李辅之。统看上片,可见作者沉浸在对昔日的美好回忆之中。如画的江山,风流的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的欣喜欢畅。
词的下片,在表达效果上与上片迥然不同。下片与上片所写不同时、不同地。道出了与友人分别三年的思念。“千里故人千里月”写两人的分离。本词的写作时间大约在戊戌年,此时正值元遗山准备携家由济源回太原,与济南相隔甚远,故曰:“千里”,“三年”写出与友人分离的确切时间。古代文人墨客常借酒消愁,作者也无一例外。“一尊白酒寄离愁”,来表达对辅之的离愁别念。而仅以此举还不够。作者又借流水寄言,寄泪。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达到思想的共鸣,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苏轼《江城子。别徐州》中“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而全词以情作结,感情流露自然,纯真。
全词笔调清新,以写景入手,导入感情的抒发,以景写人,因景抒怀。一扬一抑,情感变化起伏迭宕,其景其情,均秉笔直书,无一假借。而结尾把二人的深厚友情推到了极点。内容与形式统一,可谓“得其所哉”。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全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题解]
这首词作于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在赴并州(今山西太原)应试途中,他被一只大雁殉情的事深深感动。他买雁葬于汾水旁,并写了这首词。后又据[摸鱼儿]词调加工改定。词作高度赞美了大雁殉情之可贵,谱写了一曲坚贞爱情的颂歌。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辞》。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写之。
赏析: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大雁的生死至情深深地震撼了作者,他将自己的震惊、同情、感动,化为有力的诘问,问自己、问世人、问苍天,究竟“情是何物”?起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破空而来;如熔岩沸腾,奔涌而出。正如后来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可以复生,生不可以死,死不可以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情至极处,具有起死回生的力量。情是何物,竟至于要生死相许?作者的诘问引起读者深深的思索,引发出对世间生死不渝真情的热情讴歌。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 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 词的开篇用问句,突如其来,先声夺人,犹如盘马弯弓,为下文描写雁的殉情蓄足了笔势,也使大雁殉情的内在意义得以升华。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 “双飞客”,赋予它们的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 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 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欢乐趣,别离苦,是中更有痴儿女——
是中:于此,在这里面。这几句是说大雁长期以来共同生活,既是团聚的快乐,也有离别的酸楚,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形成了难以割舍的一往深情。长期以来,这对“双飞客”早已心心相印,痴情热爱,矢志不渝。“痴儿女”三字包含着词人的哀婉与同情,也使人联想到人世间更有许多真心相爱的痴情男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君:指殉情的大雁。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相依相伴,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自己形孤影单,前路渺茫,失去一生的至爱,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痛下决心, “自投于地而死”。“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 “暮雪”状前景之艰难。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这几句借助对历史盛迹的追忆与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绘,渲染了大雁殉情的不朽意义。 “横汾路”指当年汉武帝巡幸处。“寂寞当年箫鼓”是倒装句,即当年箫鼓寂寞。楚:即从莽,平楚就是平林。这几句说的是,在这汾水一带,当年本是帝王游幸欢乐的地方,可是现在已经一片荒凉,平林漠漠,荒烟如织。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曾率文武百官至汾水边巡祭后土,武帝做《秋风辞》,其中有“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可见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古与今,盛与衰,喧嚣与冷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这几句中,词人用当年武帝巡幸,炫赫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反衬了真情的万古长存。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
些,句未象声词。《楚辞.招魂》句尾均用“些”字,所以称“楚些”。这句意思是 武帝已死,招魂无济于事。山鬼自啼风雨——《楚辞.九歌》中有《山鬼》篇,描写山中女神失恋的悲哀。这里说的是山鬼枉自悲啼,而死者已矣。以上两句借《楚辞》之典反衬了殉情大雁真情的永垂不朽。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大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所以这对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一般的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而是“留得生前身后名”,与世长存。这几句从反面衬托,更加突出了大雁殉情的崇高,为下文寻访雁丘作好铺垫。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这是从正面对大雁的称赞。词人展开想象,千秋万古后,也会有像他和他的朋友们一样的“钟于情”的骚人墨客,来寻访这小小的雁丘,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狂歌痛饮”生动地写出了人们的感动之深。全词结尾,寄寓了词人对殉情者的深切哀思,延伸了全词的历史跨度,使主题得以升华。
[新评]
这首词名为咏物,实在抒情。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词中以帝王盛典之消逝反衬雁丘之长存,正说明纯真爱情在词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也是词人朴素的民本思想的折光。词中写殉情之雁不会与莺儿、燕子一样化为黄土,正是强调其忠于爱情的精神不朽。词人站在历史的高度,写出了这种精神的永不磨灭,使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惊人识见。这首作品中的崇情意识,与辽金文学率真尚情之传统一致,和词人年少之浪漫痴情有关,也与《董解元西厢记》和后来元杂剧肯定个人价值和欲望的精神相通。全词情节并不复杂,行文却腾挪多变。围绕着开头的两句发问,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 有大雁生前的欢乐,也有死后的凄苦,有对往事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展望,前后照应,上下联,寓缠绵之情于豪宕之中,寄人生哲理于情语之外,清丽淳朴、温婉蕴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元好问的词作以雄浑博大见长。在这首词中词人以健笔写柔情,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确实是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清人刘熙载评元好问词时说“疏快之中,自饶深婉,亦可谓集两宋之大成者矣”(《艺概.词曲概》)。这首《雁丘词》正是摧刚为柔,“疏快之中,自饶深婉”的范例。
摸鱼儿雁丘词全诗
摸鱼儿雁丘词全诗如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创作背景:金章宗泰和五年1205年,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在赴并州应试途中,听一位捕雁者说,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其中一只被捕杀后,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殉情而死。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便买下这一对大雁,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叫雁丘,并写雁丘辞一阕,其后又加以修改,遂成此词。
作者简介:元好问1190—1257,金末元初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
闲侃古诗之美: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闲侃古诗之美: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全文如下: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跟俺一样,也是胡人,不过他的血统却出自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国籍是当时的金国,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中了进士。金国亡了之后,誓不仕元,回老家埋头写书,颇有骨气。从这首摸鱼儿即见其文笔不凡。
赋诗填词,正文前面给个序实在是好习惯,俾读者明了诗中感受何来。俺习作诗词最好写序,诗友们凡对俺诗词不满且又想给俺个台阶下的常说:“此篇的序比诗写得还好!”
元好问这序里都说的啥呀?他说呀:有一对大雁,男的被猎手网杀了,女的虽脱网,却不忍离去,最后从高空一头扎到地上,殉情自尽了。元好问好生感动,赶紧花银两把这对夫妻的遗体葬于汾河岸边,还放了块石头做墓碑。心有不忍,最后又写了这首《雁丘词》算作祭文。后来发表这首词的时候,他还谦虚了一下:“俺早先的草稿格律不符,这次修改后定稿。”其实俺细看,他开头那一行格律还是有问题,哈哈
其实只要诗意好,格律有点儿小问题真不算啥,苏轼的《大江东去》格律也有小毛病,但没有人计较,为啥,人家诗写得太教读者热血沸腾了。咱们别跑题儿,接着说这第一行的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这一行写得好!好在哪里?
一是出新:请大家记住,在汉语圈子里,是元好问第一个提出“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个要害问题的。之前的人们也偶尔会爱得要死要活,可就是没有自问过为啥?
二是这一句话为全篇定调并带动了全篇,堪称诗眼。就像啥涅?就像你走在荒郊中不知所之,突然那边一声惊雷,你奔了过去,却是悬崖,往下一看哪,崖下原来还藏着一片秀丽的峡谷,峡谷里桃花盛开,清瀑激荡...
正是因为这第一行把全篇的格调拔高,才让一篇叙事抒情的诗进入了人生哲理思考的范畴,它让人们设想:人间要是没有了这个“情”字,生与死的味道是否会变得淡薄?
这第一行一出,下面想写不好都不可能了。喜欢古典诗词的同学们注意了:凡写诗词,第一笔一定要求新,万不可秋啊,愁哇,不住楼也上楼,没有船的也登舟,跟着古人亦步亦趋,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和自己真实的情感,实在写不出,就写写实事,写写美国大选,写写老川,反正写美国总统没人禁。呵呵
接下来元好问就想象这一对情雁的身世了: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介两行单说他们二人一直过着平淡的人生,天涯海角,春暖冬寒,到老还是比翼不分,多感人哪,三年之厌、七年之痒等恶习,人家全木有。接着说到他们一生中也有重逢的欢乐和离别的愁苦,而且也有耳鬓厮磨儿女痴情的时光。俺特别要指出的是“儿女”二字的用法,见有网人竟然把“就中更有痴儿女”理解为“他二人也生有儿女”啥的,实在是不知古人炼字炼句之妙,“儿女”乃“儿女私情”之省略,就如俺上篇所说的“婵娟”可为“婵娟之貌”之省略一样,不可不查。上片最
后一行是: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因为就要过片了,这最后一行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笔法须有转折。元好问这一行写得妙不可言。一句“君应有语”让读者一愣:“君”是谁啊?“君”就是后来殉情的那只母雁。元好问就大胆想象了,这只母雁在下决心殉情之前会诉说些什么呢?只听这只母雁遥对那只死去的公雁说:
俺的夫呀!你走了,就剩下俺一个人,这万里层云,千山寒雪的,再遇到难处,可让俺找谁去呀?5555,俺不如...
见过农村出殡的网友最容易理解这一行了:老翁死了,老妪坐灵前哭诉:“老冤家啊,你走了倒省心了,留下这个烂家可让我肿么办哪?5555。”元好问这一行正是这类情景的翻版。可见他誓不仕元回到乡间,却让他了解到了民间的疾苦。
过片采取了电影蒙太奇的手法,省去了母雁头冲下往地上跌来的壮烈牺牲等场面,只见镜头中的元好问立起身,拍打着沾在袍子上的黄土,镜头前移,一座情雁的坟墓-雁丘进入了观众的眼帘,镜头逐渐拉开,展现出远景: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雁丘在汾河岸上,此地汉武帝曾经路过,当年一派箫鼓。如今已荒凉了,满眼平楚,泛出野烟。“平楚”是啥玩意儿?草丛树丛是也,看到“楚”字那草字头了吗,这就是咱们汉字的学问,一看模样儿就知道啥意思了。
招魂楚些何嗟及,
这一行则说明元好问非常喜欢读《楚辞》,《招魂》正是屈原所写,句中常以语助词“些”字结尾,读为suo,大意近似现代的“啰”。有人问了:“‘楚些’的‘楚’是啥意思?可有草字头啊。”答:“这里“楚”字的意思是:凄楚。”哈哈。而“招魂楚些何嗟及”的意思是:现在悲戚地为他们招魂又有何用?
只剩下
山鬼暗啼风雨。
“山鬼”是谁?她是屈原《九歌》中的山神,一位骑在虎背上的美少女。这里的“啼”字并非“啼哭”,乃叫声也,如“鸟啼、猿啼”等。全句的含义是:“美丽的山鬼还是自顾自地在风雨中呼叫”,与上句的“现在悲戚地为他们招魂又有何用?”的情绪完全吻合。有把“山鬼”解释为雁魂的,大误!
尽管如此伤感,元好问还是为这一对雁做出了美好的祝愿: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虽然这对雁也不见得知道“情为何物”?但他们却“生死相许”了,所以他们伟大,也绝不会像莺儿燕儿的死后仅仅化成黄土而已,他们会被天下的有情人记住,为此老天也会嫉妒他们的。说到这儿,只见元好问一气呵成,挥笔写出: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激动地说:就让俺给你们建这座小小的坟墓吧,让后代有情的文学之士,来你们坟前狂歌痛饮,尽兴地寻觅“情为何物”的答案吧!
摸鱼儿。雁丘词 词人眼中的大雁是一只什么样的大雁?
摸鱼儿·雁丘词》是金代文学家元好问的词作。这首咏物词是词人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寄托自己对殉情者的哀思。全词紧紧围绕“情”字,以雁拟人,谱写了一曲凄恻动人的恋情悲歌。在词中,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塑造了忠于爱情、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是为中国古代歌颂忠贞爱情的佳词。
此词上阕开篇一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一个“问”字破空而来,为殉情者发问 ,实际也是对殉情者的赞美。“直教生死相许”则是对“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在“生死相许”之前加上“直教”二字,更加突出了“情”的力量。“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这二句写雁的感人生活情景。大雁秋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归,双宿双飞。作者称他们为“双飞客”,赋予它们比翼双飞以世间夫妻相爱的理想色彩。“天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用高度的艺术概括,写出了大雁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相反,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1]
词的下阕借助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衬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三句写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处,汉代帝王曾来巡游,当时是箫鼓喧天,棹歌四起,山鸣谷应,何等热闹。而今天却是四处冷烟衰草,一派萧条冷落景象。“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二句意为雁死不能复生,山鬼枉自哀啼。这里作者把写景同抒情融为一体,用凄凉的景物衬托雁的悲苦生活,表达词人对殉情大雁的哀悼与惋惜。“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写雁的殉情将使它不像莺、燕那样死葬黄土,不为人知;它的声名会惹起上天的忌妒。这是作者对殉情大雁的礼赞。“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四句,写雁丘将永远受到词人的凭吊。
《摸鱼儿·雁丘词》
【金】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词人眼中的大雁是为了爱情坚贞不屈的大雁。
词人眼中的大雁是一只失去伴侣的大雁,孤独的大雁,是一只悲伤的大雁,是一只可以为了另一半而孤老终生的大雁。
唐诗宋词中的大雁基本上都是有忠贞不渝的品质,经常被古人称赞。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两句并非原文,而是后人在传唱的时候进行了修改。改动之后,上下句皆为七字,格式上对称,让人以为是诗句。同时在下句中增添了“人”字,明确了诗句感叹的主体为人,意思就是“这世间的感情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啊,让人舍生忘死,海誓山盟。”
其实原文不是这样的,原文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出自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元好问,字裕之,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摸鱼儿》这个词牌,一百多字,用韵致密,调势流畅而节律富于变化,南宋词人特别喜欢。篇幅较长,所以题材适应广泛,凡写景、抒情、咏物、赠酬、祝颂都可以,不过用来表现幽咽之情最能体现此调的音韵特点。这首《雁丘》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以雁拟人,紧紧围绕“情”字,写景写情融为一体,凄婉缠绵,感人至深。
而元好问这首词,前面还有一段颇长的序言,说明了这首词的写作动机和事情经过,其实就是自注。读明白序言,更利于我们了解词牌中说了什么。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十六岁那年去并州应试,路上碰到个捕雁的猎人说:“今早上抓了只大雁杀了,另外一只虽然挣脱了网,却只是悲鸣盘旋,不肯离开,最后竟然撞地自杀了。”元好问深为感动,买下两只大雁,合葬于汾水之上,垒上石头做标记,并称之为“雁丘”。一起去赶考的人都被这两只大雁生死相依不独活的情义给感动了,纷纷写诗赞扬。词人也写了一首《雁丘词》。但是随手作品,并不协音律,所以今天修改合律。
序言简单明白地交代了写这首词的原因,这样的交代使得词牌的第一句横空出世却并不显得突兀:“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没有人会没有原因的仰天长啸,再感情激烈总有个由头。因为感叹大雁的殉情,年轻的词人产生了疑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