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郭子仪死后被诛九族为什么?
- 2、郭子仪死后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 3、郭子仪死后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 4、郭子仪后代为什么被灭九族?
- 5、郭子仪死后满门抄斩了吗
- 6、《摩诃人》郭子仪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生平简介
- 7、盘点功高震主得善终的4大名将,每一位都有独家手段,但原理一致吗?
- 8、为什么要诛九族?
- 9、武状元郭子仪厉害吗?郭子仪的结局如何?
- 10、郭子仪死后祖坟为何会被挖?他和鱼朝恩之间有何恩怨
郭子仪死后被诛九族为什么?
没听说郭子仪被诛九族,反而后代有当皇后的,有当封疆大吏的
因为得到帝王宠信的鱼朝恩听信了算命先生的话,认为郭子仪的祖坟阻挡了他的运势,所以就把他的祖坟给挖了。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于守孝期间被朝廷“夺情”启用,改封卫尉卿、单于安北副大都护、灵武郡太守,兼摄御史中丞,权充朔方节度副大使,率朔方军东讨安禄山。郭子仪收复静边军(今山西右玉县),斩杀叛将周万顷。
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于是收复云中(今山西大同)、马邑(今山西朔县),开通东陉关(在今山西代县东南),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早年事迹:
郭子仪(697-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州)人,早年参加武举,以“异等”成绩补任左卫长上(从九品下,此据“郭家庙碑”碑阴铭文, 正史列传误作“左卫长史”,为六品官。子仪武举及第任官直接为六品可能性较小)。
后累迁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振武军使、安西副都护、北庭副都护等。天宝八载(749年)三月,郭子仪升任左武卫大将军(正三品,此据《郭公庙碑铭》碑阴,正史列传则作“左卫大将军”)。
横塞军使、安北副都护,又改横塞军使为天德军使。天宝十三载(754年)春,郭子仪兼任九原郡(丰州)都督、西受降城使、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不久,郭子仪的母亲、赠魏国夫人向氏去世,他去职返家守孝。
郭子仪死后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郭子仪死后没有被满门抄斩,只有由皇帝听信风水先生的把他的祖坟给挖了。至于其他的什么后代被株连九族,什么后代被杀光都是不存在的,完全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了。
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寿州刺史郭敬之的儿子。
唐建中二年(781年),病逝,获得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当中就包括“太尉中书令尚父汾阳郡王郭子仪”。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郭子仪。
北宋年间成书的《十七史百将传》中,郭子仪亦位列其中。
明朝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取古今功臣三十七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就有郭子仪。
清朝康熙年间,遵循明朝旧例,取古今功臣四十一人配享历代帝王庙,其中有郭子仪。
清朝光绪年间,长乐县立庙祭祀郭子仪。
历史评价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他戎马一生,功勋卓著。
史书称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以身为天下安危者二十年”。郭子仪不但武功厥伟,而且还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资兼文武,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郭子仪死后为什么被满门抄斩?
郭子仪死后并没有被满门抄斩,这个说法是错误的。相反,郭子仪死后并没有被满门抄斩,他的家族还继续繁荣发展。郭子仪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并平定安史之乱,破吐蕃、讨仆固怀恩、消除党争、安定社稷,对大唐中兴贡献卓越,被誉为“再造王室,功高天下”。
郭子仪死后并没有被满门抄斩,郭子仪正是凭借着这般过人的政治觉悟,最终,才能落得个善始善终的结局。。
从武则天到唐德宗,郭子仪一生经历了七个时代,不管时代如何更替,他都能独善其身,这与他的从官之道有着莫大的关系。
郭子仪一生多次临危受命,多次拯救岌岌可危的唐朝于危难之中,在朝廷的名望和地位丝毫不亚于汉朝的霍光,但是,不同于霍光的一生显赫,郭子仪的从政生涯却是大起大落。尽管,自己功劳极大,但是,只要皇帝表现出一点对他功高盖主的担忧,郭子仪便会立刻交出权力,坦然离职。
然而,等到国家有难的时候,郭子仪又会再次出征,为朝廷效命。他的一生,可以用“任劳任怨”四个字来形容。当时,民间有一个著名的戏曲叫做《醉打金枝》,故事的主角便是郭子仪及其儿子儿媳。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是当朝驸马,郭暧的妻子就是唐代宗之女升平公主。
郭子仪后代为什么被灭九族?
胡扯蛋,我就是郭令公后裔,郭令公是古往今来为数不多善终的异姓王,醉打金枝也是戏曲杂谈,只是夫妻拌嘴,唐代宗令公主回夫家,令公把儿子吊打一顿而已!
与升平公主吵架,言语中有篡位的嫌疑,按罪可以被灭九族。
唐代宗李豫将自已的女儿升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第六个儿子郭暖。小两口年纪相近,均为帝王将相家的后裔,自然是享尽人间富贵荣华,可两人也有吵架拌嘴的时候。
有一次,两人争急了,郭暖年轻人说话不知深浅,冲着升平公主喊道:“你不就仗着你爹是皇帝吗?告诉你,我爹还看不上那个皇帝的位子,让他干都不干”。凭了这一句话,就可以诛灭九族,这也是郭暧醉打金枝的事件。
唐朝郭子仪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是动荡的乱世,从唐朝的史记中便不难看出,郭子仪是忠君之臣,即便是功高盖主也不会引起帝王的猜忌,可见帝王对郭子仪有多么信任。
但实际上,帝王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信任郭子仪的,要知道古代帝王最忌讳的便是那些过于立功的臣子,因为这些臣子的名声很好,深受百姓爱戴,如果起兵造反也会受到多方势力的支持。
郭子仪通过自己的表现获取了黄帝的信任,后面出现了郭暧醉打金枝的事件,唐代宗也没有因此与郭子仪之间产生君臣嫌隙,可见,唐代宗对郭子仪确实是推心置腹。
郭子仪死后满门抄斩了吗
最近很多人对这个郭子仪比较的感兴趣,很多人或许也都发现了,那就是这个郭子仪生前非常的厉害,但是死后好像非常的惨烈,那就是郭子仪死后他的后代好像被诛九族了,那么这个说法到底对不对呢?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
郭子仪死后后代没有被满门抄斩啊,也没有说后代被株九族的啊,完全是没见到的啊,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从那儿看来的消息,就算是在野史里面也找不到这个郭子仪后代被杀光,后代被株连九族的消息了,完全就是谬论,不存在的,所以大家不要被不存在的事情搞误会了。
郭子仪死后比较有名的一件事情话说就是有人把他的祖坟给挖了,至于其他的什么后代被株连九族,什么后代被杀光都是不存在的。完全都是子虚乌有的事情了。
那么这个郭子仪祖坟被挖的话,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个事情也是谣传了,历史上并无相关的资料记载了。但是事情还是简单给大家说下。
话说当时郭子仪和鱼朝恩这个人是有矛盾的,鱼朝恩前期升职也因为郭子仪功劳过大而被掩盖,也就是当了鱼朝恩的仕途。
后来朝廷又派遣郭子仪收费河北地区的时候,选了这个鱼朝恩为统帅,这鱼朝恩不公报私仇了,所以最后导致朝廷60万大军全军覆没,其中核心原因就是鱼朝恩在搞鬼。
郭子仪死后,鱼朝恩挺了一算命先生的话,说这个郭子仪的坟墓挡了鱼朝恩的运势,最后鱼朝恩竟然把郭子仪的祖坟给挖了,也真是有这个鱼朝恩的,厉害厉害。
所以故事就是这么一个故事,说郭子仪后代被杀,被株连九族的言论都是不对的,祖坟被挖也只是谣传而已。
《摩诃人》郭子仪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郭子仪生平简介
郭子仪,汉族,郑县人,祖籍山西太原。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郭子仪以武举的最高军衔参军,为九原太守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担任北方节度使,率军勤政,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宗下平章。公元757年,郭子仪和广平王李_收复西京长安和东晋洛阳。对襄州之败承担责任后,被解除军权,无所作为。公元762年,太原和江州兵变,郭子仪被封为汾阳王,离开江州,不久被解除军权。公元763年,布谷淮勾结吐蕃、回纥入侵,长安失陷。郭子仪被重新启用,在山海关担任副元帅,并再次收复长安。公元765年,吐蕃和回纥再次入侵。郭子仪独骑回纥于泾阳,击败吐蕃,稳定关中。公元780年,封邱、钟淑玲为“宓尚”。第二年,郭子仪死后,他被追授了他的忠诚和姓氏。在平息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了攻克河北诸郡、收复两州首府、邺城之战等重大战役。安史之乱后,退出吐蕃,回到长安。说服回纥,再次打败吐蕃;征服,征服河东。他一生在部队服役,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历史书上说他“重建了皇室,荣耀了更高的一代”,“二十年来一直是个安全的人。”郭子仪不仅武功高强,而且善于从政治角度观察、思考和处理问题。他文武双全,忠厚聪明,所以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能够大有作为,在险恶的官场中也能够全身而退。
盘点功高震主得善终的4大名将,每一位都有独家手段,但原理一致吗?
在封建社会时期,武将相对于文臣来说,命运要悲惨的多,为何呢?如果打了败仗,即便没有战死沙场也会被皇帝重罚,打了胜仗固然能升官发财,但如果胜仗打多了,成了功高震主的局面,那就不好说了,一点点小过错都能成为被杀的理由,甚至说没有理由也会找理由来杀,比如汉初时期的韩信;韩信真实被杀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韩信能力太强,功劳太高,对刘邦形成了威胁。
历史上对于名将的评价是“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由此可见当名将是有多难,不仅要打仗的时候尽心尽力,还要防备着朝中那帮文臣和皇帝。但是在历史上,却依然有无论是能力还是政治智商双高的名将,在功高震主的同时,让朝中无法,或不敢对他们怎么样,现在这里就来盘点下历史上功高震主却得以善终的四大名将,来看看都有谁吧。
TOP、4 徐达
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大将,而且是明朝建立的第一功臣;徐达是朱元璋的儿时好友,在朱元璋起事后便开始跟随朱元璋,徐达是一名天生的将才,在踏上战场的那一刻起,徐达的军事天赋就被全面开启,在鄱阳湖之战中击败陈友谅,攻取淮东灭张士诚,接着又与常遇春率军北伐,最终攻占大都,灭亡元朝,而后又接连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
徐达立下如此大功,地位自然不可能低了,徐达最终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按照常人对朱元璋的了解,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徐达,这也是为何后世猜测徐达之死是因为朱元璋赐烧鹅之故。其实不然,朱元璋是非常信任徐达的,因为徐达不管战功有多高,但对朱元璋始终恭敬谨慎;而且徐达为了明哲保身,甚至不惜败给过王保保一次,自毁名节;最终,徐达是因为旧伤复发而亡,死后被追封为中山王,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TOP、3 郭子仪
郭子仪是唐朝中期的名将,在唐玄宗中后期时,由于唐玄宗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最终引发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破坏力极大,甚至差点灭了唐王朝;而就在这时,原本默默无闻的郭子仪横空出世,带领朔方军东讨安禄山。其实当时奉命讨伐安禄山的并不止郭子仪,但是郭子仪却从中脱颖而出,连战连捷,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乃是唐朝平叛的第一功臣。
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二复长安;说服回鹘,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说郭子仪功高震主那是毫不为过,那郭子仪是怎么善终的呢?很多人觉得是唐代宗和唐德宗不敢杀郭子仪,其实不然,完全是因为郭子仪的为人,他从不得罪朝中之人,尤其是宦官,而且他家中的大门从不关,以表示自己没有秘密,除此之外,郭子仪还做过很多其他的举动,正因为如此,郭子仪才得以善终。
TOP、2 卫青
卫青是汉武帝时期的名将,是汉武帝击败匈奴的真正第一名将,真正论功劳,卫青还要在霍去病之上。在卫青出现之前,汉王朝虽然有李广和程不识,但面对匈奴的进攻,却只有防守之力而无进攻之力;在公元前130年,匈奴又来进攻汉王朝,这次汉武帝派出卫青、李广等四位将军前去抵挡,结果只有卫青一人取得胜利,此战为卫青之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基础。
在此战之后,卫青开始长期活跃在抗击匈奴的战场上,多次率军击败匈奴,尤其是在最后一次的漠北之战中,卫青在实力不如匈奴主力的情况,击溃了匈奴军队,为霍去病袭取狼居胥赢得了宝贵的机会。卫青的功劳说是功高震主那是丝毫不为过,但卫青最终为何善终呢?除了卫青的姐姐是皇后、侄子是太子外,还与卫青从不养士,无人构陷有关,汉武帝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对卫青下手。
TOP、1 王翦
王翦是秦朝的开国名将,王翦主要战绩有破赵国都城邯郸,消灭燕、赵;以秦国绝大部分兵力消灭楚国,与其子王贲一并成为秦始皇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那王翦最终为何善终呢?其实别以为秦始皇真的很仁厚,因为王翦亲自说过秦始皇多疑,但王翦却有办法应付;在攻打楚国之前,王翦就说要六十万军队才能攻下楚国,秦始皇犹豫了,后来让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万去伐楚,王翦因此称病辞朝,回归故里。
后来李信等人战败,秦始皇只得请王翦来灭楚,并毫不犹豫的给了王翦六十万大军,这在当时可以说是秦国的所有机动部队了,王翦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连部下也开始担心会不会太过分,王翦才说出了自己的用意:秦王生性多疑,如今秦国全国士兵尽交到自己手中,此时唯有向秦王诸多要求,才可以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借此消除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此战之后,王翦又率军攻南越,此后事迹不详,猜测应该是急流勇退了,因为王翦后人活的好好的,可见王翦没有遭到毒手。
徐达、郭子仪、卫青和王翦,在他们所处的年代,绝对都称得上是功高震主的名将,但他们都善终了,为何?因为他们深谙为臣之道,功劳越高越低调,不论何时都对皇帝展现忠诚;但光让皇帝相信是不行的,因为皇帝的疑心病都很重,如果有小人诬陷的话,不管有没有真凭实据,皇帝都会猜忌,有猜忌就有危险,所以他们很善于处理与其他大臣的关系;就像郭子仪,在军中威望极高,但仍然想办法与宦官鱼朝恩化解恩怨,要知道君子易躲,小人难防,可见他们几个的政治智慧之高。
的确,他们都有独家手段,但原理一致,因为他们都是放弃自己的权力,消除君主的怀疑。
是的,原理一致。都是消除君主的戒心,比如王翦和郭子仪,都是这样做的。
是的,都是一样的原理,那就是打消帝王的猜忌之心,无论是王翦还是郭子仪,都是这样做的。
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每个人的审美观不同,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就题目中提到的功高盖主得善终的4大名将来说,笔者觉得符合这四个名将是王翦,徐达,韩擒虎和郭子仪。
这四大名将,每一个都是十分骁勇善战的武将,但是同时又是十分有智慧的人,所以在他们的战功卓越,功高盖主的时候,又能得善终全身而退 。
王翦,秦朝名将, 王家一门都是名将,为秦始皇一统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王翦最值得说道的就是要秦始皇60万兵马才能灭楚,而秦始皇觉得并不需要这么多,王翦很聪明的选择了听从秦始皇,结果李信等人大败,秦始皇还是找回了王翦并给予他60万兵马,随后王翦又上书要求赏赐,其实这就是自侮了,就是想秦始皇对他放心,也是王翦做人的智慧。
徐达就更是典型的例子,朱元璋一统江山以后,几乎很多的功臣都没有能善终,唯独徐达严于律己,低调处事,虽说后世中很多人说徐达是被朱元璋的一只鹅送走的,但是相比较其他几位,肯定算是善终了。
韩擒虎,此人和贺若弼、高颎、史万岁等一起并称“隋朝四大开国名将”。但韩擒虎是四大名将中唯一一个得善终的。韩擒虎,有胆略,好读书,文武双全。他就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忠心,对于皇帝说的话从来不质疑,你让我干啥我就干啥,从来不反着来,这样的武将哪个会不放心,即使就是功高盖主也没什么关系啊。
韩擒虎还有一个奇特的民间传说,那就是韩擒虎在去世以后,民间传说他居然成为了阎罗王,也就是咱们常说的那种阎罗王。
最后一个就是郭子仪,唐朝的名将,平定了安史之乱中唐名将,郭子仪说第一,无人敢说第二,号称“再造大唐”。中国历史上既是名将,又是政治家的,郭子仪绝对排前三。此人特别懂政治。公元757年,郭子仪收复被安史叛军占据的长安、洛阳。公元763年,郭子仪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公元765年,郭子仪大破吐蕃,单骑劝退回纥,稳定关中形势。郭子仪死后,谥号“忠武”,史书称赞他“功高盖主主不疑,权倾朝野臣不忌”。因为郭子仪太会做人。
综上,不管是笔者说没有的名将得以善终的,他们都有着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会做人,有智慧,最后就是跟对人!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为什么要诛九族?
诛九族这种刑罚的目的有二:
一,让全家族的人互相监督,以此减少犯罪率
二,给全社会以警示,杀鸡儆猴
中国古代「抄家」和「灭族」经常是伴随使用的,目的在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日“九族”之意有了很大变化,其亲属之意已经淡出,变成了对与之有关的一切人的泛称。
不可行,现在是法治社会,讲求和谐。
比如我冒犯了你,在你没有能力报复我的情况下,你的兄弟,你的亲人肯定会满怀怨恨,处处想着如何帮你出气,这种情况下,我当然为了安全起见,连你兄弟,亲人,朋友一起弄掉了。
野草斩不尽,春风吹又生。
现在当然不行了,D不是推崇依法治国吗,谁敢啊。当然,下黑手不算。
让全家族的人互相监督,以此减少犯罪率;给全社会以警示,杀鸡儆猴;我看最主要的是防止被报仇
诛九族是万不得已才使用的铁腕手段,已不适合现今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后,部落开始以氏为标识,经过漫长发展,形成了宗族。古代中国聚族而居,宗族内分不同家族(家字原意为部落联盟会议祭祀用的牺牲),家族男子允许一妻多妾,于是家族又分房(大房、二房等),按照所谓家规家法即是宗族内规则进行管理。不同宗族之间互相联姻,还可形成盘根错节的株连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大族一旦联合,很容易形成像《红楼梦》里金陵四大家族一样的地方势力。中央集权的政府既需要给地方自治空间(说白了就是大家族轮流坐庄),又要防止地方军阀割据(说白了就是不许另立中央)。地方只要不闹出跨境地方或影响中央的乱子,基本上中央会放权自治。碰到地方造反或者尾大不掉等威胁中央的特殊情况,会使用诛九族的办法斩草除根,完全除去复仇的实力和人脉。最厉害的是明成祖在靖难之役后诛杀方孝孺十族。
九族是哪九族,目前也有争议,自近代以来,很多大家族解体,小家庭也在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以来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发生巨变,以前是长者为尊, 现在是小皇帝老大,加上离婚单亲和其他原因,九族基本上残缺不全。这造成首先操作上不可行,其次人权上也违背社会道德,加上各种因素,此刑法于今不存。
武状元郭子仪厉害吗?郭子仪的结局如何?
历史上最牛的武状元,当属唐朝的郭子仪。唐朝经“安史之乱”,差点亡了国。也正为如此,乱世出英雄,造就出了郭子仪、李光弼等盖世英才脱颖而出。郭子仪对于唐朝,有再造之功,最后做到了太尉、中书令、代国公、汾阳郡王等高官,他是武状元中唯一两度拜相的人。郭子仪不但平定“安史之乱”有大功于唐,而且两退吐蕃,两复长安,说服回纥,威服叛将,唐代宗曾说过“郭令公要是想当皇帝的话,天下就不是我们家的了”。
郭子仪(697—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唐朝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出身太原郭氏。
郭子仪武举高第,累迁至九原太守。安史之乱后,拜朔方节度使,率兵勤王,收复两河(河北和河东)地区,拜兵部尚书、同平章事。至德二年(757年),辅佐广平王李俶收复两京,迁司徒,册封代国公。乾元元年(758年),拜中书令。乾元二年(759年)五月,承担相州兵败之责,去职赋闲。宝应元年(762年),平定河中兵变,册封汾阳郡王。广德元年(763年),在吐蕃攻破长安后,奉命调兵遣将,驱逐吐蕃敌军。广德二年(764年),抵抗仆固怀恩引叛乱,单骑说服回纥,合兵大破吐蕃。唐德宗即位后,拜太尉、中书令,充皇陵使,赐号“尚父”,剥夺实权。
郭子仪还是少有的得以善终的武将,史书评价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在唐朝廷有崇高的威望,闻他之名,少数民族部落往往不战而退。郭子仪能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单纯靠着武功高强、军事强大,而是以德服人。我们熟知的《打金枝》就是演绎他的儿子郭暖与升平公主的家庭趣事。夫妻二人口角,郭暖竟然失口说出“你仗着父亲是皇帝吗?我父亲不稀罕当皇帝”这样的混帐话,在那个时代是诛九族之罪,但唐代宗对前来告罪的郭子仪说:不痴不聋,不做阿家阿翁,子女夫妻间的事,不用理他。郭子仪并未因为皇帝的宽恕而罢休,还是杖打了郭暖几十棍才拉倒。
郭子仪死后祖坟为何会被挖?他和鱼朝恩之间有何恩怨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慌忙逃往蜀地,太子李亨逐北上灵武称帝,此后宦官鱼朝恩得到重用。于此同时,郭子仪等武将也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屡立战功,尤其是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堪称首功。然而,郭子仪显赫的军功却刺激到了太监鱼朝恩,其先后数次诋毁郭子仪,甚至数度陷朝廷于危难,由于始终无法扳倒郭子仪,鱼朝恩便泄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鱼朝恩与郭子仪之间的恩怨,皆因鱼朝恩嫉妒郭子仪战功而起
安史之乱爆发后,眼看长安不保,唐玄宗李隆基便带着杨贵妃等人出逃蜀地,后在马嵬驿发生兵变,此后唐肃宗李亨北上灵武称帝,遥奉李隆基为太上皇,在召集兵马平叛的同时,一直侍奉在李亨左右的李辅国、鱼朝恩等宦官开始得到重用。
鱼朝恩先是被委派为李光进的监军,后又被任命为三宫检责使,左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与李辅国经常伴随唐肃宗李亨左右不同,鱼朝恩得到重用之后长期在军中任职,这也是其迫切需要军功,并忌恨郭子仪战功的源头。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八月,在郭子仪、李光弼等武将赶到灵武之后,唐军开始对叛军展开反攻,然而在宰相房琯率军在陈涛大败之后,唐军损失大半,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唐肃宗只能依靠郭子仪的朔方军。此后,郭子仪先是平定河曲,继而克复两京,到至德二载(757)十二月时,河东、河西、河南等地大多已被收复,郭子仪可以说是战功赫赫。
乾元元年(758年),朝廷开始向叛军大本营河北地区发动进攻,唐肃宗诏令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关内节度使王思礼等九大节度使合力讨伐安庆绪,然而唐肃宗却并没有像往常一样为这二十多万大军(后增至60万)设立元帅,反而以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黜陟使”,成为这路大军的实际统率。这是鱼朝恩第一次统率大军,但也是他和郭子仪恩怨的开端。
面对朝廷的大举进攻,安庆绪一再败退,最终被围于相州。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史思明从范阳率军南下救助安庆绪,攻下魏州后自封“大圣燕王”。李光弼等人建议分兵攻击魏州,阻止史思明的援军,然而却遭到了鱼朝恩的反对,他认为朝廷大军占尽优势,已经是胜券在握,故而并不愿意手下的节度使们染指指挥权。
结果,在鱼朝恩的干预下,朝廷六十万大军因互不统属、部署混乱,在相州遭遇兵败。郭子仪退守河阳后,唐肃宗为了确保洛阳安全,任命郭子仪为东都留守,东京畿、山南东道、河南等道行营元帅。然而,鱼朝恩本就嫉妒郭子仪的战功,此时为了推卸兵败责任,逐将相州之败的责任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并在肃宗面前进谗言,导致郭子仪被解除职务,召还京师。
郭子仪战功越大、鱼朝恩忌恨越深,诋毁不成便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正月,唐肃宗任命郭子仪为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但仍让其留守长安。同年九月,在百官的一直要求下,郭子仪被任命为诸道兵马都统,命其率英武、威远等军以及河东、河西诸军攻取邠宁、朔方、大同、横野,然后再取范阳。结果,因为鱼朝恩的阻挠破坏,郭子仪最终未能成行。
上元二年(761年)二月,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兵败邙山,史思明随后率军再度攻陷洛阳。次年,即宝应元年(762年),唐肃宗李亨驾崩,唐代宗李豫继位为帝,是为唐代宗。唐代宗继位后,以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会集诸道节度使及回纥兵十余万于陕州,打算以郭子仪为副帅,以进讨史思明,收复洛阳,结果又因为鱼朝恩、程元振的谗言而未能成行。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进犯泾州,不久逼近京师,由于程元振隐瞒军情,再加上之前唐代宗猜忌将领,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来瑱又被谗杀,结果导致京师没有防御力量,外军又不敢轻易入关勤王,唐代宗无奈之下逃往陕州,长安竟然再度沦陷。此时,雍王李适和郭子仪虽然均被启用,奈何长安附近大乱,两人根本无法及时召集军队。反倒是鱼朝恩率领驻陕州军及神策军奉迎唐代宗,结果护驾有功,唐代宗对鱼朝恩更为宠信,被任命为天下军容处置宣慰使,专典神策军。
这次立功,使得鱼朝恩顿时飘飘然不知所以,结果还没等他高兴多久,收拢军队后的郭子仪便收复了长安,重返长安的唐代宗逐赐郭子仪铁券,并将他的画像挂在凌烟阁上,这令鱼朝恩再度愤恨无比。
由于朝廷正值多事之秋,唐代宗也认识到了郭子仪的重要性,鱼朝恩眼看无法扳倒郭子仪,逐泄愤似得派人挖了郭子仪的祖坟。然而,心系社稷的郭子仪在外患迭起的情况下,不愿再引起内患,不仅没有追究鱼朝恩的责任,反而说“臣掌管军队,不能禁止士兵盗墓,这是上天对我的惩罚,不是人祸”。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宰相元载密奏请杀鱼朝恩,鱼朝恩最终被缢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