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土地貌特征,黄土地貌的三种形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4 22:22:05 浏览3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 ( )

【答案】B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黄土高原为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厚50-180米,由于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多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被冲刷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故选B。
考点: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点评:本题考查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对于其他三大高原的地表特征也要记住。青藏高原地面崎岖、峰岭众多、雪山连绵;内蒙古高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形。

黄土地貌的特征是什么?

(1)沟谷众多、地面破碎
我国的黄土高原沟谷纵横,素有“千沟万壑”之称。黄土高原沟谷密度比我国其他的地区要大很多,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地区达到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而且地面坡度普遍很大,所以就构成了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
(2)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
黄土地貌形成的原因很很多种,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的一些作用,它们对黄土地面做面状侵蚀、沟蚀、地下侵蚀、块体运动和运移土地等方式。由于这些的外营力所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称为“假喀斯特”。泥流现象只有在黄土区才容易见到,这主要是由于上方的水体向下流而形成的。
黄土的抗蚀能力特别的弱,因此黄土的侵蚀速度很快,丘陵坡面几乎是在以每年1厘米~5厘米的速度,而黄土高原的北部的沟头前进率更是在以每年1米~5米的速度在前进,个别的沟头甚至是达到了每年30米~40米的速度。更加令人难以置信的是,甚至有一次因为暴雨的冲刷成了一条数百米的侵蚀沟。由此可见,黄土高原每年被侵蚀的速度多么迅速。
我国的“母亲河”——黄河,每年的输送的泥沙中,有90%以上的数量都是来自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河流每年输送的泥沙量每平方公里大于5000吨,其中陕北的窟野河的神木水文站至温家川水文站区间输沙量每年每平方公里甚至达到35000吨。
(3)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形面
沟道流域内的地形面一般可以分为三级:各个流域的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米~80米为第二级;再次基础上在降低40米~60米为第三级。各级地形面的地层结构都是不一样的,第一层层序保存的很完整,第二层比第一层薄很多,有的时候甚至是消失不见的,第三级地形面只有马兰黄土堆积。第二层和第三层就可以形成完整的谷形了,在第三层地形面之下就是现代沟谷了。沟道流域的发展情况就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了,也是黄土高原形成沟壑的原因之一。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骨谷、盆地相间分布。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黄土高原原生黄土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尘堆积物,次生黄土是原生黄土经洪积、冲积改造而成的。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根据黄土中的古土壤,黄土地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午城黄土、离石黄上、马兰黄土和全新世黄土。
在时间的推移下,黄土湖区愈抬愈高,而湖水变得越来越少,也愈来愈浅了,终于,在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终于干枯,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成了今黄土高坡的地貌。
随着湖水的干枯,高原的形成,气候也渐渐变冷,大象犀牛等等热带动物也就慢慢灭绝了,就形成了当今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这就是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形成即不能说单纯是风形成的,而也不能说是一次性洪水灾害形成的。它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特别条件下,慢慢由风尘和湖水相互容存,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符合自然规律,也符合地层科学的解释。

黄土高原的地理地貌特征有哪些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广义上的黄土高原即黄土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狭义上的黄土高原大致北起长城,南至秦岭,西抵乌鞘岭,东到太行山,包括山西大部、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和青海东部,面积约30万平方千米。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

黄土地貌的三种形态

黄土地貌是指由黄土形成的地貌特征。它主要分为三种形态:丘陵、台地和沟壑。1.丘陵是黄土地貌的常见形态之一。它由多个丘陵组成,丘陵之间相对平缓,呈现起伏的地形。这种形态常见于中亚和中国北方地区,丘陵的形成主要是由于风蚀和水蚀作用,长期的风力和水力作用使得黄土在不断地侵蚀和堆积。2.台地是另一种黄土地貌形态。台地是相对平坦的高原,由大量黄土沉积层构成。它的形成与河流的侵蚀作用密切相关,当河流沿着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流经时,会携带大量黄土颗粒,并在平原上堆积形成台地。台地通常位于河流两侧,呈现出宽阔平坦的地貌特征。3.沟壑是黄土地貌的另一种形态。它是由于长期的水蚀作用和地表径流而形成的。沟壑地貌呈现出许多细长的沟渠和小溪,地势起伏较大。这种形态常见于山地和丘陵地区,水流冲刷着黄土表面,形成了复杂的沟壑网络。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地貌特点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骨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以六盘山和吕梁山为界把黄土高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黄土高原分为山地区、黄土丘陵区、黄土塬区、黄土台塬区、河谷平原区。

  黄土高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黄土颗粒细,土质松软,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养分,利耕作,盆地和河谷农垦历史悠久。除少数石质山地外,黄土厚度在50-80米之间,最厚达150-180米。黄土高原孕育了黄土地独特的文化,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民居,和以信天游、安塞腰鼓为代表的民间文艺。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地貌的最典型特征就是沟壑纵深,千沟万壑。
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分布着大量的沟壑,平均沟谷的密度达到3至5公里每平方公里,有的区域甚至能够达到10公里每平方公里,大量纵横交错的沟壑,使得黄土高原表面十分破碎,很多高原面被沟壑分隔开。
这些沟壑一般可下切50至100米,有的区域甚至超过150米,独特的地貌特征使得人们之间的来往十分不便,这也催生了陕北高亢的民歌。
黄土的来源
黄土高原黄土的来源,黄土在世界上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大约占了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而中国是世界上黄土分布区中面积最大和最厚的国家,分布在北起阴山山脉,西至天山、昆仑山山麓,南至渭河平原,东达太行山脉的广大区域,总面积达63万平方公里,其主体部分就是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抬升作用,而上方覆盖的深厚黄土层,平均厚度可达100米左右,这些黄土绝对不是当地风化壳的产物,目前主要的观点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层来源于风力沉积。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携带沙尘,到达黄土高原时风力减弱,泥沙沉积形成黄土堆积,如此深厚的黄土堆积也给当地人们的民居“窑洞”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黄土高原地貌特征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远看起来不平整,支离破碎。
我国主要的地形单元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至于山地的数量那就更多了,爱好中国地理的小伙伴肯定能讲出这些地形单元的。我国的四大高原分别是青藏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高原上分布着许多的高山,形成了独特的高寒气候。
剩下的三个高原中,内蒙古高原是最为平坦开阔的高原,而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这两个高原都是非常崎岖的高原。云贵高原地处板块交界处附近,板块碰撞挤压剧烈,加上广布石灰岩,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喀斯特地貌广布,十分崎岖。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表面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层,黄土层的厚度达到数十米,有些地区甚至能够达到上百米的厚度。
风力沉积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覆盖层的主要形成原因,而后随着自然变迁和环境演变,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十分剧烈,最终形成了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而黄土高原地区正是黄土地貌最发育、规模最大的地区。从省份角度来说,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甘肃中部和东部、宁夏南部以及山西西部等地,分布面积达63万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6.6%。

如何设计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貌,并得出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貌特点。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区,主要是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貌。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
1.
沟谷众多、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素有“千沟万壑”之称,多 数地区的沟谷密度在 3~5 公里/平方公里以上,最大达 10 公里/平方 公里,比中国其他山区和丘陵地区大 1~5 倍。沟谷下切深度为 50~ 100 米。沟谷面积一般占流域面积的 30~50%,有的地区达到 60%以上,将地面切割为支离破碎景观。地面坡度普遍很大,大于 15 度的 约占黄土分布面积的 60~70%,小于 10 度的不超过 10%
2.
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 重力和人为作用。 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其中潜蚀 作用造成的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