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儒家经典名句,论语中的名句有哪些?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5 02:48:40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儒释道经典语录

1、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
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行”思想。就社会而言,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基石。
儒家的主要特点:
(1)祖述尧、舜,宪章汤、武,尊崇先王之道;
(2)崇尚礼仪即注重维护尊卑上下等级秩序;
(3)重视伦理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
(4)尊崇孔子。
2、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
道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与万物的关系,就静态而言,“道”是一切人、物共同存在的最终保证,是最高的价值,是终极性的价值根源。就动态而言,道是秩序的凝构及其动力,是“造化”或“造化力”,是使万物得以相生、相续、转化、发展的实现性原理。
道家的主要特点:
(1)保留了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方术,其宗教理论和信仰素质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密切适应;
(2)保留了历史上的自然宗教因素,而且还夹带着不少迷信成分;
(3)它的宗教内容和传道组织包括了道家、神仙术和为人驱鬼治病的几个层次;
(4)以长生成仙为信仰目标,以修生养性为现实利益,是一种既重视眼前利益,又有长远追求的宗教,很符合中国人的传统。
3、释家:代表人物是释迦牟尼。
释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释家的主要特点:
(1)相信因果。“因、缘、果”三个字,贯穿于整个三藏十二部经典,是佛法的中心;
(2)众生平等的思想。众生是平等的,只因业力不同而现相不同,均是因缘生法;
(3)发出离心,修解脱行;
(4)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菩提心就是广大心,既有智慧又有悲心。
扩展资料
中华儒释道三教发展与融合的过程?
中华文明是在文化不断融合中形成的,中华文化的信仰方式一般通称为儒释道三家,三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又有“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说法,当然也有“儒术独尊”的传统。
综观历史上儒释道三教合一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是儒释道三教连称,彼此独立,相提并论,出现三教一致的萌芽。唐宋时期三教加强了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借鉴和吸收,但其主流而言,仍各树一帜。元明清阶段出现了真正宗教形态上的三教合一。
此三个阶段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发展和融合的基本过程,第二阶段是在继承第一阶段三教功能互补的基础上更添新内容,第三阶段是在前二个阶段的基础上再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大意: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始终,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
大意:古时候想要使天下人都发扬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养自己的身心;想要修养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证实自己的诚意;想要证实自己的诚意,就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丰富知识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3、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大学》
大意:君子对于优点,要自己身上拥有以后再去要求别人;对于缺点,要自己身上没有以后再去批评别人。
4、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大意;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
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大意:天赋予人的品德叫做“性”,遵循事物本性就叫做“道”,使人修养遵循道就叫做“教”。
6、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大意: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
7、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
大意: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8、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中庸》
大意: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中庸》
大意:好学不倦就接近明智了,努力行善就接近仁义了,懂得耻辱就接近勇敢了。
10、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
大意: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大意:学习知识而又能经常去复习、练习,不也是很令人高兴的事么?有朋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么?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1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大意:我每天多次地进行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竭尽全力了吗?和朋友交往诚实守信吗?老师传授知识用心认真地复习了吗?
1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大意:花言巧语、假装和善的脸色,这样的人很少有仁德的!
14、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
大意: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的东西确立了,仁道也就产生了。

人们最欣赏的儒家经典名句有哪些?

有很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
·
颜渊》
克己复礼为仁。 《论语·颜渊》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礼记·曲礼上》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
详见http://wenku.baidu.com/view/7c24b8c689eb172ded63b715.html
提取码: 8sjy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论语中儒家思想的名句

   《论语》中关于儒家思想的经典名句
  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篇》)
  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论语〃卫灵公篇》)
  3、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篇》)
  4、子曰:?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
  5、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篇》)
  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篇》)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篇》)
  8、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论语〃季氏篇》)
  9、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篇》)
  10、孔子谓季氏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八佾篇》)(八佾(yì):古代舞蹈奏乐,八个人为一行,这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只有天子才能用。诸侯六佾,大夫四佾。)

儒家经典语录有哪些?

儒家可以说是中国从古至今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学派,儒家思想也被称之为儒教与儒学。儒家思想是有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孔子所创造的。在儒家所创造的书籍中,有着很多经典的语录,现在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儒家文化的经典语录有哪些吧。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摘《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摘《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摘《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摘《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摘《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摘《大学》
(《诗经》说:茂盛的桃树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出嫁了,能与婆家和睦相处。)
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8、施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摘《中庸》
(不愿意别人加给自己的,也不要加给别人。)
9、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乎。——摘《中庸》
(爱好学习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耻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摘《中庸》
(任何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准备就会失败。)
1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中庸》
(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天地的法则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诚一不贰,化育万物,不可测度。天地的法则是:广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长远。)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摘《论语》
(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1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摘《论语》
(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1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摘《论语》
(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17、礼之用,和为贵。——摘《论语》
(运用礼法时,要特别注重和睦相处。)
18、君子食无求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摘《论语》
(君子吃饭无求过饱,……做事要勤奋,说话要谨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学习,以纠正自己的缺点,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摘《论语》
(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担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别人。)
20、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摘《论语》
(要依靠道德治理国家。这样就象北极星一样,虽然固定在一个地方不动,但群星却甘愿环绕在它周围。)

儒家经典名句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
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像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
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4、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大学》
没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坏处,没有人满足于自己庄稼的好。
5、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大学》
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别人行善。

论语24句名句

论语24句名句如下:
1、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6、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7、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8、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0、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1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4、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1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6、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17、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18、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21、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2、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作品介绍:
《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这种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

儒家经典语录,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儒家思想的经典名言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5.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译: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译: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译: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8.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译: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9.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译: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10.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译: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11.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译: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1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译: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3.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译: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 《申鉴·杂言上》 译: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汉·曹操《步出夏门行》 译:老马虽然卧在马槽子下,但它仍有行千里的志向。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译: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4.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译: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5.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译: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阳明《教条示龙场诸生·立志》 译: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7.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 老师传授的学 业没有复习吗?”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译: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9.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礼记·儒行》 译: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羡慕水中游鱼,不如回家织网。 1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孔子家语.颜回》 译:君子用行动说话,小人用舌头说话。 12.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译: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3.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明·海瑞《治安疏》 译:有几分美就说几分,一丝一毫不虚夸;有几分过就说几分过,一丝一毫不讳饰。 14.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译: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5.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16.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孔子家语·在厄》 译: 品德高尚的人修身立人,不会因穷苦的境遇而改变自己高尚的品节。 1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译: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礼记·学记》 译:玉如不琢磨就不能成为器物;人如不学习,就不懂道理。因此,古代贤君,建国治民,都把教育放在首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青色从蓝草中提取,但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变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有成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3.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宋·司马光《劝学文》 译:生养孩子却不加教育,这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学生不严格要求,这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唐·韩愈《师说》 译:历来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解知识、解答疑难。 5.雨泽过润,万物之灭也;情爱过义,子孙之灾也。明·吕坤《 *** 语·礼制》 译:雨水超过了需要即成万物之灾害,宠爱过头,这是子孙的灾难。 6.为山九仞,功亏一篑。《尚书·旅獒》 译:造一座高山,如果少最后一筐土,则将前功尽弃。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译: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便可以做老师了。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译:天资聪颖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译:过去的一切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不息地流逝。 10.人之于文学,犹玉之琢磨也。《荀子·大略》 译:人们对于文化知识,要象雕磨玉石那样精益求精。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梁·沈约《长歌行》 译: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 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 12.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氏家训·勉学》 译:积聚万贯家财,抵不上读书有益。 13.天下未有不学而成者也。《中说·礼乐》 译:世界上没有不经过学习就能成功的人。 14.富贵比于浮云,光阴逾于尺璧。唐·杨炯《王子安集·原序》 译: 富贵犹如天上浮云,光阴才是无价之宝。 15.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宋·林逋《省心录》 译:知道自己不足的人一定好学,以下问为耻的人常常自满。 16.人不可以不学,犹鱼不可以无水。宋·陆九渊《与黄循中》 译: 学习既是智慧之源、进德之基,更是生存之本。 17.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宋·朱熹《劝学文》 译:不要说今天不学还有明天,不要说今年不学还有明年。岁月流逝,成长的时光无法逆转, 珍惜时光好好学习。 18.学无早晚,但恐始勤终惰。宋·张孝祥《勉过子读书》 译:学习无早晚,只怕开始勤奋后来怠惰。 19.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加力索。《菜根谭·后集百九》 译:绳子可以锯断木头,水滴可以穿透石头,修习真理的人应该努力地去探索。 2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译: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1.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译: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就更广泛地去学习以求更好;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以便给更好地推行仁道 22.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近思录·为学类》 译:胆要大而心要细,智慧要全面而行为要端正。 2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小雅·鹤鸣》 译: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 2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25.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26.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 译:只读书而不思考无所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也只会疲惫不堪。 27.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不能坚持到底,即使是朽木也不能折断。只要坚持不停的用刀刻,金属石头也可以雕成花饰。 28.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9.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刘开《孟涂文集·问说》 译:学与问是相辅相成的,不学就不会产生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学识。 1.诗言志,歌永言。《尚书.舜典》 译:诗表达志向,歌抒 *** 怀。 2.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译:不学习《诗经》,就不会说话。 3.万卷山积,一篇吟成。清.袁牧《续诗品.博习 译:只有积累丰厚学问,才能写出一首好诗。 4.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译:词以境界高为最好,境界高格调自然就高,自然就有名句。 5.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 译:文章是治国安邦的伟大事业,是传之不朽的大事。 6.所谓诗,所谓文,实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系焉。宋.郑思肖《心史总后叙》 译:所谓诗歌文章,实际上都与国事、世事、家事、身事、心事相联系的。 7.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朱子语类》 译:道是文章的根,文是道的枝和叶。 8.观其文可以知其人。 清.袁牧《读书 译: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思想品德。 9.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1.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周易.乾》 译:同类的声音互相应和,属性相同的互相吸引。 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论礼》 译:天地相合而万物产生,阴阳相接而变化发生。 3.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荀子.天论》 译:天有四时,地有资材,人有治理自然与社会的能力。 4.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 译:自然界的常规,是一阴一阳。阳是天的美德,阴是天降的灾祸。 5.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贞观政要.征伐》 译: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因数,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6.贫生于富,弱生于强,乱生于治,危生于安。《潜夫论.浮侈》 译:贫穷来自富有,脆弱来自坚强,混乱来自太平,凶险来自安全。 7.物极则反。唐.孔颖达《周易.乾》疏 译:事物发展到了顶点就向自身的反面转化。 8.无小而不大,无边而不中。唐.王勃《释迦如来成道记》 译:没有细小就无所谓巨大,没有边缘就无所谓中间。 9.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近思录.治体类》 译:天下的事情,不前进就会后退,没有静止不动的道理。 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译: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遭遇突然出现的祸殃。 11.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十八》 译:愚笨的人只要勤于思考,也会有对的时候。成语“千虑一得”和“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本此。 12.公生明,偏生暗。 《荀子.不苟》 译:公正产生明察,偏见产生昏暗。 13.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唐.韩愈《原道》 译:坐在井底看天,说天是小的 ,其实并不是天真的小呢。 14.有名而无实,则其名不行;有实而无名,则其实不长。 宋.苏轼《策别安万民》 译:徒有虚名而无实际,其名声不会传之久远;有实际而不加以播扬,实际也会萎失消亡。 1.慈母爱子,非为报也。——(汉)刘安 2.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3. 一尺三寸婴,十又八载功。——《劝孝歌》 4.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劝孝歌》 5.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6.白头老母遮门啼,挽断衫袖留不止。——(唐)韩愈 7.母仪垂则辉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锦》 8.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 9.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儒家经典中一些有关感恩、孝道的名句 1、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出自:春秋孟子《孟子·梁惠王上》。
译文:孟子说:“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3、幸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出自:西汉戴圣《礼记·祭义》。
译文:孝有三等。第一等的孝是能光父耀母,第二等的孝是不钻辱父母的令名,第三等的孝是能够赡养父母。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里仁》。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现在所说的孝,指的是养活父母便行了。即使狗和马,也都有人饲养。对父母如果不恭敬顺从,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论语中有哪些经典语句,你觉得特别有意义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
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
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
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
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
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
回也!”——《雍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
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
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
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
德就在其中了。”
(一)《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
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
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
《孟子》合称“四书”。
(二)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
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
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
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
值的部分。
(三)《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
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全书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首创语录之体,其书比较忠
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今本共二十篇。儒家创
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核心是“仁”、“礼”、“义”。《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
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
响。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
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论
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
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论语》与《易经》、《黄
帝四经》、《老子》、《庄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典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
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的智慧结晶。
(孔子)

论语中的名句有哪些?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论语》全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白话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