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 2、来安之则安之意思是
- 3、“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 4、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 5、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 6、即来安之则安之的意思
- 7、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 8、既来之则安之啥意思
- 9、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啊?
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拼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示 例】 但~,姑且住下再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造 句:姑娘,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早点睡吧。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来回答冉有的话。 安,是使动用法,安之,是使之安。
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既后指然来了,就安心吧
拼 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示 例: 但~,姑且住下再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造 句:姑娘,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早点睡吧。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来回答冉有的话。 安,是使动用法,安之,是使之安。
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既后指然来了,就安心吧
拼 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 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 法: 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示 例: 但~,姑且住下再说。★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造 句:姑娘,既来之,则安之,不要想太多,早点睡吧。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用来回答冉有的话。 安,是使动用法,安之,是使之安。
释 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自《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所说的一段话:夫如是,故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意思是 【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一、既来之则安之的意思
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多指既然来到这里,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二、既来之则安之的拼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三、既来之则安之的出处
春秋孔子的《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四、既来之则安之所在原文选段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释义:孔子说: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
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扩展资料一、创作背景
春秋末年,诸侯公室日衰,掌朝政的卿大夫之争也日趋激烈。鲁大夫季孙、孟孙、叔孙曾“三分公室。而后季孙氏权势日益增大。鲁哀公时,季康子为扩大势力,急欲吞并颛臾,从而谋求夺取鲁国政权。
季康子的家臣冉求和子路,把情况通报孔子,孔子即反对季氏伐颛同时对冉求子路进行批评教育。《季氏将伐颛臾》此文即是记录了这一对话。
二、赏析
此文开篇直奔主题,季氏将要对颛臾发起进攻,冉有、季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将要对颛臾展开军事行动。”孔子回答得很直接,很明显,孔子反对季氏侵略颛臾,理由充分,态度也很坚决。
听到孔子的质问,冉有不得不为自己进行辩护,他说:“是季康子想要发兵,作为家臣,我们也不希望他这样做。”冉有急于为自己开脱,于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季康子身上,但是孔子没有就此作罢。
孔子引经据典,以两个问句的句式对弟子发出请问,以比拟的修辞方式责备了弟子。在孔子眼中,他的两位弟子没有辅佐好季氏,就是严重的失职。
在孔子的责问之下,冉有开始为季康子侵略颛史寻找合适的理由,这一次,孔子不再留情面,严厉斥责道了冉有,孔子明确知道,季氏想要对颛臾动武,一定会为自己找一个借口,但他不会被这样的借口蒙蔽。
揭穿了季氏讨伐颛臾的真相,孔子没有直接地加以痛斥,而是开始论述正确的治国之道,借此来反衬季氏的无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季氏将伐颛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既来之,则安之
来安之则安之意思是
来安之则安之
应该是
既来之则安之
拼音: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义]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既来之,则安之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解释】: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自】:《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示例】:但~,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
【反义词】:来无影,去无踪
【语法】: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 既:已经;来:来到;之:这里;安:安心。本指招徕远人,并加以安抚。后指既然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 给个好评吧 我用的电脑 好麻烦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即然来到这里就安心的。
适应周边环境。
拼音: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解释: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注意:”既来之,则安之”常误写为“即来之,则安之”。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语法:复句式;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这句话在生活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表达出一种心境,一种修行,下面是对它的含义和用处的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一、译文
字义:既:已经; 来之:使之来; 安之:使之安。
全句译文:他们来了,就得把他们安顿下来,使他们安心。
历史演变:可以看出译文,当时的场景应该是由“主人”对“客人”的一个应尽的“义务”。经过上千年的演化,加上人们对其字面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和用法在不断的改变,逐渐形成今天“即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的含义,成为“客人”安慰自己的话。
二、出处
“既来之,则安之”出自《论语·季氏》中孔子和他的弟子冉有的对话,孔子说:“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三、生活智慧
心如止水,乱则不明;子欲避之,反促遇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
“既来之,则安之”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某种状态,不管你做什么,要怀有这种心态,我相信一切美好都会降临你身边的。人生短暂,每一段旅程都是稍纵即逝,在孩提的是时候,你要快快乐乐的去玩耍。在上学时代,你要去好好学习,因为你也是在“赚钱”。工作了,就要每天对得起这份工资,这是你的福气,感恩老板给你带来的平台。生活给予你的不止是表面上你所看到的。这是一种修行.......
四、造句
1.冷静点,既来之则安之吧。
2.对于疾病,既得之,则安之。
3.他的公司干脆既来之则安之,开始转而致力于提升价值曲线。
4.不过,我们既来之,则安之,也顺便走一-走照几张相。
5.西方政策制定者需要睿智地记住另- -句中国谚语:既来之,则安之。
即来安之则安之的意思
“即来之,则安之”的意思是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
【拼音】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释义】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二回。
历史典故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既来之,则安之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翻译: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定。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该句出自《论语·季氏篇》,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既来之则安之”的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既来之则安之”原文翻译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作为东蒙山的祭主,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了,颛臾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量力走向职位,做不好就辞职。’盲人走路不稳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么将在哪里用到辅助的人呢?而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版、瑞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回避而又一定要替自己想做的事找个借口的作法。我听说,诸侯和大夫,不担忧贫穷而怕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忧人口少而怕社会不安定。财富分配均匀,也就无所谓贫穷;国家上下团结和睦,就无所谓人口少;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如此,仍然有远方的人不归服,就整治礼乐教化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使他们安定。现在,仲由和冉求,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信服而不能使他们来归附,国家分裂而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发动战争。我只怕季孙氏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宫廷的内部啊。
“既来之则安之”原文注释 (1)颛臾:音zhuān 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萧墙:国君宫门内的矮墙,借指宫廷内部。
“既来之则安之”赏析 这一章又反映出孔子的反战思想。他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国际、国内的问题,而希望采用礼、义、仁、乐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孔子的一贯思想。此外,这一章里孔子还提出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论语》创作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论语》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论语》作者介绍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既来之则安之啥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中国俗语,意思是既然已经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今意为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出自《论语·季氏》。
出处:《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〇二回.
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孔子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臣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说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孔子说:"冉求,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能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我只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自己的内部呢!"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
既来之则安之 [ jì lái zhī zé ān zhī] 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
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心来。
出处 《论语·季氏》:“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关联典故
春秋时期,鲁国掌握重权的季康子打算吞并附属国颛臾。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和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他们劝阻无效后请教孔子,孔子认为二人未尽到辅佐之责,说道:“治理一个国家,不必去担忧土地、人口的多少,而应该多去想想怎样使百姓安居乐业。只要百姓安定,国家就会富强,这时再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揽远方臣民,让他们既然来到这里就能安居乐业。
你们俩辅佐季康,却不能吸引远方臣民前来归附,使得人民有异心而不和,国家分裂而不能集中。就在自己国家处于分崩离析的情形下,还想动用武力攻伐颛臾,我担心季康的麻烦不在额史,而在萧墙之内啊!”
我的亲身经历
高校毕业十余年,我也工作了十余年,行政,管理,销售....每一个岗位都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好。工作能力也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肯定。
时间总是流逝的很快,十余年一晃而过,家里也发生了好多事情。在边工作边处理完家事后。突然有一天我意识到:孩子已经在我异常忙碌的节奏中马上要小升初了,孩子外婆也已经步入了花甲之年。
我知道,我需要停下来一段时间了,用慢一点的节奏去生活,多去看望下年长的妈妈,多点时间陪伴一下孩子的青春期。更重要的是我需要多点时间给自己。恰逢孩子爸爸的工作刚调动,他在单位的事务越来越忙。于是考虑再三,我选择了退居二线。
这一两年,耳边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声音 ”读了那么多书白读了么?好好的工作也不要了,居然回家去当全职妈妈了“只有我知道,我并没有停下脚步,只是把步子放慢了点。这一两年,我读了很多书,把之前扔下的兴趣爱好一样样捡了起来,家里也经历了装修,搬家....
我利用之前的工作经验,兼代给朋友公司线上运作了销售方案。同时我也有了充分的时间去和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沟通和陪伴老人。每天把家里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厨艺大涨。我有了充分的自主权,每天可以自由的去支配好自己的时间。
既来之,则安之。也许未来我还会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但我知道,此刻我不需要去想太远的事,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就好。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感悟:很多事,你越是想去弄个清楚,反而越是困惑,心中一旦有了执念。就像线团,只会越扯越乱。命运可以把你带到任何地方去,你要做的就是凡事顺其自然就好。按照自己的节奏,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可以。既来之,则安之,这才是生存之道。人生不受限。
既来之则安之是什么意思啊?
既来之,则安之
[成语解释]既:已经;来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典故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0二回:但既来之,则安之,姑且住下再说。
[近义词]随遇而安
[反义词]来无影,去无踪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状语;表示既然来了就要安心
[成语结构]复句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随遇而安
[成语解释]随:顺从;遇:遭遇。指能顺应环境,在任何境遇中都能满足。
[典故出处]鲁迅《两地书》六:不过能够随遇而安——即有船坐船云云——则比起幻想太多的人们来,可以稍为安稳,能够敷衍下去而已。
[近义词]与世无争、随俗浮沉
[反义词]愤时嫉俗、愤愤不平
[常用程度]常用
[感情色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