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谚语解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2、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 3、你是怎么理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 4、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 5、?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 6、“风声鹤唳”什么意思?
- 7、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 8、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的来历是什么?要简短的概括
- 9、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造句和典故
[谚语解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偏执,真实的或想象
这条成语意思是,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呐喊声,把草木都当成敌人的军队,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晋书·谢玄传》
中国历史上有一次非常有名的战役,叫淝水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这场战役是怎么打起来的呢?原来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于是,在中国北方就有很多少数民族的地方势力建立了政权,他们被统称为"五胡十六国",就是说有大大小小的十六个国家。其中有一个政权叫做前秦,到苻坚当前秦皇帝的时候,一度把北方其他的小国家都给吞并了,他便想着兴兵南下,把晋王朝给灭了。于是,苻坚便找了个机会,发兵攻打东晋首都建康,想消灭东晋,统一中国。前秦的兵有多少呢?实际上有八十万,号称一百万,声势可不小。
晋朝的皇帝知道这个消息,很是担忧。当时,晋朝的宰相是谢安,他立刻做了部署:首先,派他的弟弟谢石担任前线总指挥;再派他的侄子谢玄为前部先锋官,另外派了很多得力的战将。但是东晋兵力不足,左凑右凑,只凑了八万人,就算夸大一下,也只说成有十来万。
就在这时,苻坚已经派大将梁成占领了洛涧。他非常得意,扔下大部队,带了八千骑兵,先行到了寿阳,跟弟弟苻融一起商量道:"我军所向披靡,照此看来,晋军是不堪一击呀。我们该怎么办呢?不如派一个使者到他们那边,劝他们:你们必败无疑了,别打了,投降吧。这样,不仅免去刀兵之灾,百姓还少伤亡一些。"派谁去当说客呢?派的这个人叫朱序,原来是晋朝的官员,后来被苻坚军队俘获,在前秦作了官。苻坚对他说:"你原是晋国的,跟那边比较熟,你来当说客吧。"朱序一听让他去,就说:"那我就去吧。"
于是朱序就来到晋军的大营,拜见谢石。谢石问他:"你来干什么?""我来劝你投降。""我是不会投降的,我们后面有的是人马。"
朱序于是说:"你要打就快打。我告诉你句实话,苻坚的大部队还在后头呢。前边打寿阳、取洛涧的,只是先头部队。你们如果不快打,他那后边大队上来,八十万人马,你们就赢不了。"这等于向东晋泄了密了,因为他心里还向着东晋这边。于是晋军下决心要打一仗。
先锋谢玄手下一支有力的部队叫北府兵,人数虽不多,只有五千人,但这是谢玄特意训练过的,战斗力可不一般。士兵都是二十往上、二十五岁以下的小伙子,身体素质非常好,再加上经过特殊训练,用现在的话说是特种兵。这五千北府兵先去攻打洛涧,一下子攻了下来,还把梁成也杀掉了。前秦军的士气这下便受到了很大打击。谢石借机进兵,在淝水的对岸八公山上布下阵势,大营安扎得非常整齐。苻坚这边,跟苻融两人登上城头往对面一看,吓了一跳。据说苻坚吓得把八公山上的树都当成了兵。就是所谓的"八公山上,草木皆兵"。
两军就在淝水一带激战一场,结果前秦大败,苻融被射死,苻坚中箭负伤,慌忙逃回洛阳。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据说前秦军队逃跑的时候,路上听见风声、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的追兵来了,惊慌失措。这便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故事。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例句: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你是怎么理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大败而逃,溃兵听到风声和鹤叫,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疑惧.
草木皆兵:前秦苻坚领兵进攻东晋,进抵淝水流域,登寿春城瞭望,风晋军阵容严整,又远望八公山,
把山上的草木都当成晋军,感到惊惧.形容惊慌时疑神疑鬼.
个人认为前者着重于恐惧,后者着重于疑神疑鬼,就是疑心重.
风声鹤唳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草木皆兵
【解释】: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示例】:这一天大家都是惊疑不定,~,迨及到了晚上,仍然毫无动静。 ◎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九回
【近义词】:风声鹤唳、杯弓蛇影
【反义词】:若无其事、稳如泰山、措置裕如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神经过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比喻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的样子。
成语拼音: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成语解释: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成语出处:
1、《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2、《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造句
1、狼狈逃窜的匪徒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吓得魂不附体。
2、在我军多次围剿下,这股土匪已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终日了。
3、敌军将领告诉士兵,不要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哪怕正的有危险,也要撑得住气。
4、逃亡的日子怎么形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最贴切。
5、敌人如惊弓之鸟,白天夜里都觉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步也不敢离天炮楼。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读音】:fēng shēng he li,cǎo mu jiē bīng 【例句】: 1.别的一切东西,包括午餐肉、沙拉,都让他们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什么意思?
风声鹤唳
fēng shēng hè lì
〖解释〗唳:鹤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示例〗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郁达夫《出奔》
风声鹤唳就是指有一点风吹草动就吓的要死.形容胆小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释疑: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成语出处: 《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成语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其中~代表本词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
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名称:风声鹤唳
(
fēng
shēng
hè
lì
)
解释:唳:叫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
示例:郁达夫《出奔》:“直到后来,听到了那些~的传说,见到了举室仓皇的不安状态。”
近义词:草木皆兵
反义词:风平浪静
典故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
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
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意思是:形容惊慌疑惧。
唐朝房玄龄等《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战争等。
近义词:草木皆兵
意思是:意思是把山上的草木都当作敌兵。形容人在极度惊慌状态下的多疑心理。
出处:唐朝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苻坚听说晋军攻占了洛涧后又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立即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看淝水对岸晋军的动静。当时正值隆冬时节,又恰好是个阴天,远远望去,河上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十分严整。
八公山连绵起伏,地势十分险要。山上的草木随风而动,仿佛有无数个东晋士兵正在操练。苻坚顿时吓得面如土色,惊恐地对一旁的苻融说:“晋军哪里是一支弱旅?分明是一支劲旅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解释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
1、意思是: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草木皆兵:把草和树木都当做了敌人的兵将。形容人在极度惊慌时疑神疑鬼。
2、出自:《晋书·谢玄传》,《晋书》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原文节选: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
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3、翻译:
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
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
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的来历是什么?要简短的概括
草木皆兵(cǎo mù jiē 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出处:《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森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另见:“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是什么意思?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例句] 狼狈逃窜的匪徒~,吓得魂不附体。
百科解释如下:
唳:鸟鸣。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目录 ? 注音
? 出处:选自《资治通鉴》
? 示例
? 选文
? 译文
? 典故
? 现义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注音[回目录]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fēng shēng hè lì,cǎo mù jiē bīng
出处:选自《资治通鉴》[回目录]
示例[回目录]
【示例】 狼狈逃窜的匪徒~,所以被吓得魂不附体.
选文[回目录]
【选文】十一月,谢玄遣广陵相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未至十里,梁成阻涧,为阵以待之。牢之直前渡水,击成,大破之,斩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断其归津,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执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尽收其器械军实。于是谢石等诸军水陆继进。秦王(苻)坚与阳平公(苻)融登寿阳城望之,见晋兵部阵严整,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晋兵,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何谓弱也?”怃然始有惧色。
秦兵逼淝水而阵,晋兵不得渡。谢玄遣使谓阳平公融曰:“君悬军深入,而置阵逼水,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若移阵少却,使晋兵得渡,以决胜负,不亦善乎?”秦诸将皆曰:“我众彼寡,不如阻之,使不得上,可以万全。”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篾不胜矣!”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
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阵,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籍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译文[回目录]
【译文】十一月,谢玄派遣广陵相(封国在广陵的地方长官)刘牢之率领精兵五千前往洛涧,没有到十里,梁成以涧为阻列阵以等待他。刘牢之向前渡水,攻击成功,大破对方,斩梁成及弋阳太守王咏;又分兵截断他们归途中必经的渡口,前秦的步骑崩溃,争着赶往淮水,士兵死去一万五千人,捉获前秦扬州刺史王显等,全部收缴对方军用器械及粮草之类。于是谢石等各路军队,水路继续前进。秦王符坚与阳平公符融等上寿阳城眺望他们,发现晋兵布阵严整,又望见八公山上草木,都以为是晋兵,回头看符融说:“这也是强敌,怎么说弱小呢?”惆怅失意开始有恐惧的神色。
前秦军队紧靠肥水(也作“淝水”)而摆开阵势,晋军不能渡河。谢玄派遣使臣对平阳公苻融说:“您孤军深入,而布置阵势又逼近水边,这是准备持久作战的打算,不是想要速战的作法。如果移动阵势稍微后退一点儿,让晋国军队得以渡河,以此来决定胜负,不也很好吗?”秦国的众将都说:“我们兵多,他们兵少,不如阻止他们,使他们不能攻上来,可万分安全。”苻坚说:“只是率领军队稍微后退,让他们渡过一半,我们以精锐骑兵逼迫上去杀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苻融也认为可以这样,于是指挥军队让他们撤退。前秦军队就撤退,不能再制止。谢玄、谢琰、桓伊等人率领军队渡过淝水进击前秦军。符融骑马在阵地上飞跑巡视,想统帅约束那些退却的士兵,战马倒了,被晋兵所杀,前秦军队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到达青冈。秦兵大败,自己互相践踏而死的,遮蔽了田野,堵塞了河流。那些败逃的秦兵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东晋的追兵即将赶到,白天黑夜不敢歇息,在草野中行军,露水中睡觉,加上挨饿受冻,死去的人十之七八。
典故[回目录]
【典故】公元316年,西晋王朝灭亡。公元357年,苻坚称大秦天王,灭前燕、前凉及代国,最终统一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
公元383年五月,苻坚不顾群臣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八月,苻坚率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前后千里,旌鼓相望,直逼东晋。苻坚骄狂地说,以此强兵百万,“投鞭可以断流”,何愁东晋不灭?晋武帝则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胡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
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进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朱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击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刘牢之率精兵五千进攻洛涧。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士气。晋军乘胜追击,一举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登上寿阳城头,望见东晋军队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涧谓弱也”。
洛涧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对苻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渡河至一半时突然袭击,再用铁骑数十万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秦军以为前锋被打败了,顿时大乱,一溃千里,不可遏止。晋军以精锐八千涉渡肥水,展开猛烈攻击。符坚中流箭,临阵斩苻融。晋军乘势迫击,秦军人马相踏,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其他军众弃甲,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东晋追兵,草行露宿,饥寒交迫,死去十分之七八。及至洛阳,只剩下10余万人。
(出《《晋书.谢玄传》)
现义[回目录]
后世用成语“草木皆兵”来形容人在极度恐慌时,一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的样子;以“风声鹤唳”来形容人极度恐慌以致于自相惊扰的样子。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130334.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65059.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