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足三里,足三里的作用与好处,强生健体,健脾健胃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5 13:41:20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调整胃肠止泻通便类 天枢—足三里

【单穴功用】
天枢,又名长溪、长鸡、长谷、谷门、循际、循元、补元、大肠募、长维。在腹中部,距脐中2寸,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天枢之枢,是指枢纽而言。《素问·六微旨大论篇》云:"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中,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此以谓也。"明·马莳注云:"气交者,天地二气之交接,以人之身半天枢为界。"《难经·三十难》载:"中焦在胃中脘,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脐旁。"滑寿注云:"在脐旁天枢穴。"本穴位居天地二气之间,为人气所从,通于中焦,有斡旋上下、职司升降之功,为天地之气(中、下焦之气)升降出入的枢纽,故名天枢。本穴具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扶土化湿之功。用于治疗呕吐、食不下、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绕脐痛、腹胀、肠鸣、水肿、月经不调、闭经、产后腹痛、高血压病、小儿消化不良。

足三里,又名下三里、下陵、下陵三里、下虚三里、鬼邪。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1英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下合穴。因穴在膝下3寸,胫骨外侧,两筋之间宛宛中,故名足三里。该穴乃本经脉气所入,为合土穴,又是四总穴、回阳九针穴之一。它既能调理胃肠,理气消胀,化积导滞,行气止痛,利水消肿,用于治疗胃脘疼痛(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内伤食积、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腐食臭、胸膈胀饱、大便不调、小便不畅、水肿、泻泄、痢疾;又能健脾和胃、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用于治疗咳嗽痰喘诸症;还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用于治疗下肢痿痹、五劳羸瘦,七伤虚乏、胃气不足、脏气虚惫、小儿疳积、胃不和则卧不安诸症。

【伍用功能】
天枢为大肠经募穴,又是足阳明胃经经气所发,有疏调大肠、调中和胃、理气健脾、整肠通便、扶土化湿之功;
足三里为足阳明经气所入,既是本经合穴,又是本腑下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健脾和胃、化积导滞、理气消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化痰止咳、降气平喘、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胃安眠、强体健身之力。
天枢以疏泻为主;足三里以补中为要。二穴伍用,一补一泻,一肠一胃,调和气机,和胃整肠,传导功能即可恢复正常。
【主治】
1.便秘,证属肠胃不和、气机不畅、传导功能失调者。
2.急、慢性泄泻。
3.痢疾。
【操作法】
天枢:仰卧,于脐中旁开2寸处取穴。直刺0.5 1寸。
足三里:①正坐屈膝,于外膝眼(犊鼻)直下一夫(3寸),距离胫骨前缘1横指处取穴;②正坐屈膝,用手从膝盖正中往下摸取胫骨粗隆,在胫骨粗隆外下缘直下1寸处是穴;③正坐屈膝,以本人之手按在膝盖,示指抚于膝下胫骨,当中指尖着处是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天枢—足三里伍用,为吕老之经验,以治大肠病症为主,不论是急性病证,还是慢性病证均堪选用。治急性病证,针刺多用泻法;治疗慢性病证,针刺多用先泻后补,或用补法;若属热证,只针不灸;若属寒证,针灸并用,或重用灸法,针刺留针时间长。治急性泄泻,急性痢疾时,根据病情适当加减,如热重、发热39 以上者,加曲池、大椎,或加合谷、内庭;湿重加阴陵泉、三阴交;寒重加神阙(只灸不针)、气海(针灸并用);里急后重加大肠俞、长强。
另外,为什么同一组"对穴"能够治疗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病证呢?从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针刺某些穴位,对机体不同的功能状态,可起着双重性的良性调整作用。如泄泻时,针天枢穴有止泻作用;相反,大便秘结时,针刺天枢穴又有通便作用。这就是本组"对穴"既治泄泻,又治便秘的道理所在。
有人运用电针,取足三里、天枢为主穴治疗急性肠胃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菌痢、胆道蛔虫症、胆绞痛、急性肠梗阻、胃肠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过敏性腹痛206例,均有良效,总有效率95.63%。实践证明针治腹痛确有明显的消炎、杀菌、解毒、抗过敏、解痉止痛,调节脏腑功能,促进代谢,增强抗体等局部和整体性的均衡作用。并观察到电针可显著地增强针感效应,能获得明显的扩散传导针感,刺激加强,气至迅速,直达病所,消炎止痛,能以持续而强烈的针感刺激迅速地缓解腹痛,速效者,点到痛止,立竿见影。其次还观察到就诊的迟早,病情的轻重与疗效相关,提示及早诊断治疗的重要性。
腹痛案例
王某,男,40岁,工人。1981年初诊。
主诉:腹痛1天。
病史:昨日过食酒肉,遂有恶心、呕吐,腹痛不已,呼叫不停。
查体:面色青灰,几近休克,气急喊叫,胃脘胀痛,拒按。
诊断:食积腹痛(急性胃炎)。
治则:舒调胃肠气机,消食化滞止痛。
处方:天枢、足三里。
操作法:速刺进针,强刺激10分钟,诸症稍减,随后留针入院,加内庭、中脘、内关,通电针30分钟,痛、吐俱止,面色、呼吸均转正常而愈。

足三里有三理,胸腹疼痛别乱理

在人体所有穴位中,最著名的是哪个穴呢?恐怕要算足三里了,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脉气所入,为合穴, 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足三里原名“下陵三里”,意指“人膝如陵,陵下三寸,一寸为一里”。内经: “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是以谓之‘三里’。补三里而能健脾,泻三里而能平肝,降逆通畅。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强壮身心足的大穴,经常按压或者艾灸,可以调和肠胃、强身健体、益寿延年。足三里为三焦之气所生处,为补益元气、调和气血,补虚强壮之要穴, 《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认为“此穴治病万端,有白术之强,有桂附之热,有参茸之功,有硝黄之力”。根据实际应用分析,除具有上述之功外,尚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镇静醒神、强精健脑、温中升阳、理气止痛之效。

《素问·举痛论》说:“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丹溪心法·腰痛》说:“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有痰积”,所以胃脘疼痛、腹痛、腰痛等病,均可由于外邪侵袭,正不胜邪,以致气滞、血瘀,而出现疼痛。《四总穴歌》中说 “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说,凡是肚子、腹部的病痛,都可以通过足三里穴来摆平。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穴位,“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故按足三里能治疗胃脘痛、腹痛。但很多人都反映;“我肚子疼的时候,按足三里就不行,这是怎么回事呢?“。就有一位痛经的女士说不行,足三里这个穴为什么叫“足三里“呢?其实,“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的意思。足三里可以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三理“到底是哪三理呢?就是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院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这位女士的痛经就属于需要“理下“的这一种,就不能一味用理中的手法按着不放。痛经是指经期前后或在月经期间发生与行经有关的下腹疼痛、不适感以致影响生活和工作的病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疼痛性子宫收缩引起痛经,于子宫峡部产生梗阻,子宫内压必须非常高才能克服此种力,月经液体内含有子宫肌剌激物质,其中一种为子宫内膜释放的前列腺素,有其致炎和致痛作用,且能使其他致炎致痛介质敏感化,使得子宫痉挛性收缩,子宫张力升高,子宫峡部产生梗阻,失去了正常的松驰性,子宫血流减少而导致痛经。原发性痛经中医为“经行腹痛”、“室女痛经”。胞宫功能与脏腑、经络和气血功能的正常密切相关,造成痛经的病机主要是肾气亏损、气血虚弱、气滞血瘀、寒凝血瘀和湿热蕴结,而导致冲任气血亏虚或气血不畅,“不荣则痛”或“不通则痛”,造成痛经。“不通则痛”是有实邪内伏,多由于心情抑郁或忿怒伤肝,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或感受湿热之邪,热与血搏,以致气血瘀滞不畅:或正值经期产后,感受寒邪,过食生冷,寒客冲任,与血搏结,导致气血凝滞。痛经的虚证则是由于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或由于久病、房劳、多产,或先天肾气不足,而造成肾虚精亏血少: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或素体气血不足,当行经之时,冲任气血更加亏虚,胞脉失养而作痛经。

陈旭.针灸治疗痛经的取穴规律研究及痛经的流行病学调查[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经穴,是五输穴中的合穴,同时也是胃的下合穴,“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肚腹三里留”,该穴位有主治腹部诸疼痛,理脾胃,调气血之功效。机体的气血充足,冲任及胞宫得以濡养,使冲任得以调节,症状得以减轻。举足取足三里穴,自解剖来说,举足时肌肉收缩,此时按压,与放松状态下相比,刺激更加明显,在足部放松时,因肌纤维的运动与针具的阻力对抗,使针感进一步增强,起到更优的治疗效果。作用于冲任与胞宫,使两者作用进一步增强,使机体得以濡养,同时起到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标本同治,从而促进症状的快速缓解。

?

足三里是个强壮身心的大穴,胃胀、胃痛时要往上方按揉;腹部正中出现不适,要往内按揉;小腹上的病痛要往下方使劲按揉。

足三里位于小腿的哪个部位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之功能。足三里的位置,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右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简易找足三里方法是什么?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即是足三里穴。
也可以站位弯腰,同侧手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其余4指向下,中指指尖处为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功能是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扩展资料
穴名解说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胃处在肚腹的上部,胃胀、胃脘疼痛的时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时候要同时往上方使劲。
腹部正中出现不适,就需要“理中”,只用往内按就行了;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时往下方使劲,这叫“理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足三里

足三里的作用与好处,强生健体,健脾健胃

  中国一直是讲究养生的一个国家,现在的人们对于养生也是十分关注,也是时下流行的一种对有益身体健康的一种方法,不光是食疗养生,还有经络养生。说到 经络养生 ,就要说到人身体中的经络与穴位,通过按摩,艾灸等刺激方法,起到养生作用。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足三里的作用与好处。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是强壮身体的大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   足三里又名下陵,为胃的下合穴,胃经的合穴,该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膝眼(犊鼻穴)下三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足三里”是五输穴之一,其性属土经土穴。“合治内腑”,凡六腑之病皆可用之。由于该穴具有强壮作用,因此,从古至今养生家都把足三里穴定为强身保健穴。古人称之为“长寿穴”。“足三里”穴具有理脾胃、调气血、主消化、补虚弱之功效。中医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常灸足三里穴对人体各系统都有调理气血之功,扶正培元,平衡阴阳,祛邪防病,可使元气不衰,延年益寿。
   足三里的定位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如何找“足三里”呢?有两种简便的取穴方法:   其一,正坐在椅子上,屈膝,脚掌放平,自然平铺地面,用本人之手虎口围住膝盖,食指放于膝下胫骨前缘,四指并扰,当中指尖着处即是该穴。   其二,伸足取之,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拇指沿胫骨外侧缘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拇指尖处即为该穴。
   足三里穴的主治作用   调理脾胃,主治一切胃肠疾病;疏经活络,治疗经脉循行部位疾病;急救复苏,为回阳九针穴之一;保健防病,为全身强壮穴之一。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是能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要穴。“里”通“理”,就是管理、调理,足三里亦可写作“足三理”,意思是可以通过这个穴对身体进行多种多样的调理。
   足三里的七大养生功效   1、男性壮阳第一穴   足三里是男性养生的第一大穴,能够调理脾胃、补中益气、补肾壮阳,对治疗男性勃起不坚、早泄、脾胃虚弱等症有帮助。而且足三里越补越壮,所以对男性来说,若想提升性健康,足三里的养生手法就必须要掌握。
  2、调养气虚血虚   民间流传“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这是因为针灸刺激足三里穴,可以起到推动脾胃、生化全身气血的缘由,而经常刺激足三里,可以起到补气生血、补肾益精、强壮身体的作用,更能使人皮肤白嫩,气血充盈。
  3、人体长寿第一穴   常灸足三里,可健脾益气、增补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使气血化生源源不断、四肢百骸、脏腑均得以滋养,从而延缓人体的衰老。

西医眼中的“足三里”


足三里,现代科学证实的 养生 要穴!
山西省中医院
“足三里”——在爱好 养生 的朋友圈里,可以说是一等一的“流量小生”,很多人把它作为健身 养生 的第一要穴来看待。而且,在现代医学的视线里,局部刺激足三里穴位所能产生的强大生理功效,也在不断地得到证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首先,为什么叫足三里呢?
“三里”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皆调于三里”。宋代《圣济总录》里正式有了“足三里”的名称,是为了与“手三里”区别。“里”乃“理”也,据日本?代田文志《针灸真髓》“三里治脾、胃、肾有效,故名三里”。此外,也有“三里”即理上、理中、理下之说。总而言之,“足三里”的穴名不是在描述一种位置,而是在表达其广而杂的功能。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科急慢性疾病,对急慢性胃炎、胃神经痛、胃痉挛、胃下垂及胃肠疾患均可取此以治。

“足三里”这个穴位在哪里呢?
很好定位,就在外膝眼下方,腓骨头内侧的肌肉凹陷处。

这个位置有怎样的特殊性呢?
进化力量的神奇之处在于,人体重要的神经、血管主干都埋得比较深,一般都藏在肥厚的肌肉深层,所以才不容易被外界力量轻易地损伤。譬如,腓总神经,在大腿后方的肌肉深层秘密地下行,越过膝关节,进入小腿之后会变得越来越细而再次隐藏起来。就在它越过膝关节的时候,就在“足三里”这个位置附近,是它最为表浅的时候——也就是说,“足三里”这个位置是最容易、最安全刺激到神经的地方。【取穴准确是中医穴位治疗的前提和基础】
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我时常感叹,中国古人在没有生理解剖学的支撑下,完全通过大样本积累获得这么准确的经验,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当然,古人对于穴位针灸治疗作用机制的探讨,局限于中医的经络理论。经络理论偏重于宏观及推理,缺乏客观的实验证据。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介入,让人们发现,刺激“足三里”所能产生的生理功效远远超越目前我们的传统认识。

研究发现,刺激足三里对胃肠道的运动及消化液分泌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原本收缩亢进、痉挛的的胃会变得舒缓,原先处于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会增强。也就是说既能缓解胃痉挛,也能活跃胃、促进消化。对胃液的分泌也有类似的作用——胃液分泌不足时(消化不良),轻刺激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当胃机能亢进时(溃疡胃痛),重刺激却能使胃酸分泌减少。所以,临床上中医师会将针刺足三里穴最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一个重要手段。对肠道的作用更为有趣:针刺足三里对小肠运动的调整作用取决于手法——重捻可使小肠运动减弱,轻捻转则使小肠运动增强。【穴位只是载体,技术手法才是产生价值的核心】
而现代科学所发现的刺激足三里穴位所能产生中枢作用,更让人震惊。小脑与人体平衡、躯体及四肢的共济运动的调节有关。研究发现针灸足三里穴可以引起对侧小脑深部葡萄糖代谢率增加,小脑前叶外侧部及海马中部葡萄糖代谢率减低。也就是说,针刺“足三里”可以在不同的脑区同时产生脑功能的增加区和减低区的现象。从神经生理学的角度去看,这符合神经网络学说认为的脑的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是,针刺足三里后后脑功能的增加区与减低区间有何内在的联系与规律,这种规律或现象究竟意味着什么目前还是个未知领域。

所以,无论是中医传统典籍记载,还是目前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均证实,对于 养生 爱好者来说,“足三里”值得拥有。准确定位,适度的按压刺激或者艾灸“足三里”穴对于胃肠道功能的调节往往会产生不错的效果!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
1.邢俊标.足三里穴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金香兰.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养生美容中最重要的穴位-足三里、三阴交

中医里有两个最常用的带“三”字的穴位,一个是足三里,另一个是三阴交。足三里是强壮穴,《千金方》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经常针灸足三里,对身体提高免疫力很有好处。

常拍足三里,防病又健身

《云锦随笔》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日本的德川幕府时代,有一个长寿家族,年龄最长者万兵卫174岁,他妻子173岁,儿子153岁,孙子105岁。问其长生之术,答曰:“祖传每月初八天,连续灸足三里,仅此而已。”人们不禁要问:足三里穴真有如此神奇的功效吗?故事的真实性我们无法考证,不过,足三里穴的功用确实是十分广泛的。

足三里是胃经要穴,历来备受医家青睐。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因此,经常针灸或按摩此穴具有补脾健胃、调理气血、增强免疫力的功能,同时还有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的特殊功能。

现代研究证明,经常针刺或按摩足三里,能对人体各个系统产生影响:它能使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目改变;使血液中的组织胺明显下降;能使血糖高者下降,低者上升;在循环系统,它能调整心率,使快者变慢,慢者变快;在呼吸系统,能使肺通气量增加,肺活量增加;在消化系统,能使唾液淀粉酶分泌增加,能调整胃肠的蠕动,对胃病患者,针刺该穴胃液分泌情况向有利于疾病恢复的方向调整,并对阑尾的蠕动有增强作用;在免疫系统,足三里穴有抗炎作用,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等。由此可见。足三里穴能双向调整人体机能,对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系统疾病的恢复有积极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足阳明胃经循行线上,胫骨前嵴外一横指。用拇指在足三里穴做上下、旋转、点压按揉等,每次5 10分钟,每天3 5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酸、麻、胀、痛的感觉。

经常揉按三阴交, 养生 保健好处多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三条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点,时不时在这个穴位扎针或者揉一揉、掐一掐、按一按,等于同时按了三条经络,给三条经络保健,一石三鸟,多好的事情!

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经常揉按这个穴位的好处主要有六个方面:

(1)适合于脾胃虚弱导致的肠鸣(肚子叫唤)、腹胀腹泻。

(2)适合于女性生殖系统的保健,如月经不调、带下量多、不孕症、难产等。

(3)适合于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

(4)适合于心慌、失眠、高血压。

(5)适合于下肢有疾患的,如没劲、风湿类风湿导致的疼痛等。

(6)适合于身体的阴虚证候。

有歌诀称赞三阴交曰:

三阴交穴内踝定,属于足太阴脾经;

功能补土助运化,调和气血及调经;

主治腹胀脾土衰,不思饮食兼肠鸣;

大便飧泄食不化,妇人症瘕痛不通;

月经不调崩漏下,经闭带线月经痛;

胎死腹中胎衣滞,产后血晕腹中痛;

乳少阴挺阴茎痛,阳痿遗尿和遗精;

头痛眩晕癃闭渴,虚劳咳嗽悸怔忡;

四肢不举身体痛,大便秘结身体重;

脐下疼痛舞蹈病,睾丸缩腹跗踝肿;

足痿难行及脚气,瘾疹疮疡黄疸病;

水肿失眠高血压,神经衰弱脏躁症。

注意:“孕妇禁针合谷三阴”,怀孕以后是不能扎三阴交的,因为这时候针灸三阴交穴容易导致孕妇流产。

择时按揉“美容穴” 保健功效各不同

没有哪个女性不希望自己容颜靓丽、青春常驻。可是在如何延缓衰老、防治妇科病等方面,大多数女性却知之甚少。中医认为,“男为阳,女为阴”,“阴血为女性之本”。在小腿内侧,有一个穴位叫三阴交,它和女性的阴血密切相关,是女性美容 养生 的焦点所在。更为重要的是,在不同时间段按揉此穴位,还能起到不同的保健功效。

11时---------消疹、排毒祛湿

人体皮肤之所以容易过敏,出现各种皮疹现象,多是由于体内湿气、内毒素淤滞太多所致。三阴交是脾经上的一个穴位,而脾脏的主要功能就是把人体内的水湿浊毒运化出去。因此,三阴交具有健脾利湿的功效,是治疗皮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等各种皮肤病的首选穴位。每天11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对治疗各种皮疹大有裨益。

11 13时---------调节血压

三阴交还是一个智能调节穴位,每天11 13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高血压能降压,低血压能升压)。

17 19时--------防治妇科病、滋阴补肝肾

人体子宫和卵巢功能的强弱,取决于其经络系统的气血旺衰和淤滞程度。每天下午17时到晚上19时,用力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具有促进子宫和卵巢血运畅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种妇科病。

另外,现在不少女性由于生活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性冷淡,并因此影响夫妻感情。每天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能起到滋阴补血、增强肝肾功能的作用。

21时--------健脾、收紧皮肤、防止双下巴

夜生活过多、饮食无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可导致脸部肌肉过早松弛下垂,这是因为损伤了脾胃(脾脏主管肌肉)功能的缘故。可于每天晚上21时左右,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20分钟,具有健脾、收紧脸部皮肤、防止双下巴的功效。

21 23时--------调经、祛痘、祛斑、去皱

女人脸上长斑、长痘、皱纹增多等,多与月经不调有关。三阴交是脾、肝、肾三条经络相汇的穴位。其中,脾脏能化生气血、统摄血液;肝脏能贮藏血液;肾主管藏精、生气血。因此,每天晚上21时至23时,按揉左右腿的三阴交穴各15分钟,具有调经、祛斑、祛痘、去皱等功效。

按揉三阴交穴,不仅可防治妇科病,还有助于治疗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全身水肿等疾病。另外,还可增加心脑血流量,对防治冠心病、脑中风等疾病具有一定作用。

一般来说,坚持按揉一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足三里在什么位置,每天按摩足三里多少时间

足三里的位置及找法:
1.
找到膝盖侧面的横中线。
2.
把手的四指并拢,横向手心对腿,食指外侧同膝盖侧面的横中线贴齐。
3.
足三里在膝盖以下四指,从前向后1/4处。
每天按摩足三里5分钟就可以,按摩力度稍大些。可用按摩捶适度拍打。
足三里的位置及找法:
1.
找到膝盖侧面的横中线。
2.
把手的四指并拢,横向手心对腿,食指外侧同膝盖侧面的横中线贴齐。
3.
足三里在膝盖以下四指,从前向后1/4处。
每天按摩足三里5分钟就可以,按摩力度稍大些。可用按摩捶适度拍打。

人体有几个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有一个小凹陷的地方!
左右各一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

足三里位于人体胫骨外侧下1/3与内侧上1/3交点的位置。这个穴位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它位于小腿前面,正中央的肚子部位,很容易找到。大多数人在按揉足三里时会感到一定的酸胀感,这是因为该穴位上聚集了很多能量。按摩足三里可以改善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和压力。
按摩足三里有许多方法,包括用手指、拇指、拳头、木梳等。按摩时可以适度加大力度,但不要过度用力,以免造成伤害。最好每天按摩5-10分钟,坚持下来效果更好。
除了按摩外,贴敷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以使用艾灸贴、刮痧板等工具覆盖足三里穴位,进行温灸或刮痧治疗。这些方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动,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足三里的穴位位置非常重要,因为它与全身各个器官和系统有关。按摩足三里不仅可以缓解疼痛和疲劳,还可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提高免疫力。尤其对于经常长时间站立、坐着或者久坐不动的人来说,按摩足三里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预防和缓解静脉曲张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按揉足三里来预防和缓解一些常见的健康问题。例如,消化不良、胃痛、便秘、失眠、头痛、肩颈酸痛等。按摩足三里还可以舒缓情绪,减轻压力和焦虑感。
足三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在中医学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和保健。通过按揉和刺激足三里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和压力。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多加关注并正确使用这个穴位将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你有相关的健康问题,不妨尝试一下按摩足三里,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足三里穴归属足阳明胃经,是大部分的人都哟听过的一个穴位,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常按足三里也有很多好处,以下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1   足三里是中医概念所指的一处重要穴位,位于足阳明胃经,左右腿各一个。足三里的位置在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三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取穴的时候,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胫骨外侧边缘向旁量1横指(中指),就是足三里穴。
   1、足三里的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的前外侧,胫骨与腓骨之间,犊鼻穴下方三寸的位置。犊鼻穴也就是外膝眼的中心处。如果要找到足三里,就要知道外膝眼的位置。顺着自己膝盖前正中线往下摸,可以摸到髌韧带,髌韧带的两侧有两个凹陷的地方,内侧的凹陷叫做内膝眼,外侧的凹陷就叫做外膝眼。

   2、取穴方法
  (1)找到外膝眼后,用自己的手掌往下量四横指,胫骨外侧边沿就是足三里穴,按压有酸胀感。所谓四横指就是除掉大拇指外,用其它四指并拢。然后进行测量,即为同身寸的三寸。
  (2)取坐位,膝关节呈90度,用手掌心按住同侧的膝盖顶部,五指自然朝下。定好中指指尖的位置,往外侧一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
  (3)取站位,腿要绷直,弯腰,用同侧手的虎口围住髌骨上外缘,除了大拇指外,其余四指头垂直向下,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
   3、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穴有调节机体免疫力、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等功效,常用于改善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肠虚弱、腹泻、便秘、急慢性胃肠炎、肥胖等问题。由于足三里有出色的养生功效,民间素有“每天按摩足三里,胜吃一只老母鸡”的说法。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2    足三里简介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前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操作方法为直刺1~2寸。
   足三里的功效与作用
  足三里穴是保健大穴,已经深入人心!今天上午门诊来一奶奶89岁,精神不错,步履稳健,只是诉牙疼。
  张嘴一看,满口牙齿,整整齐齐!
  满屋病人及家属均在唏嘘老奶奶身子骨硬朗。
  扎针止痛后,都禁不住向老奶奶取健康经!
  “30多年前,我50几岁,闹胃病,村里有个老教师帮我扎了足三里穴,从那以后,我按照老师说的`,自己采艾叶,卷成艾条,每天灸足三里,后来我胃病没了。
  可是,灸足三里已经成习惯了。
  现在孩子孝顺,我也不用自己采艾叶了,孩子们每年给买现成的艾条,我每天坚持灸足三里,浑身有劲儿,基本没闹过毛病,没给孩子找过麻烦!”
  下面我们来揭开足三里的神秘面纱!
  足三里又名,下陵穴,胃管穴,为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
   一、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为足部,别于手三里穴之名也。
  三里,指穴内物质作用的范围。
  意指胃经气血物质在此形成较大的范围,通常本穴物质为犊鼻穴传来的地部经水,至足三里穴后,散于本穴的开阔之地,经水大量气化上行于天,形成一个较大气血场范围,如三里方圆之地。

   二、下陵。
  下,下部。
  陵,土丘也。
  指本穴为胃经气血物质中的脾土微粒沉积之处。
  沉积后堆积如土丘。
   三、胃管。
  胃,土也。
  管,管道也。
  胃管名意指本穴为脾土微粒运送的通道。
   四、胃经合穴。
  因胃经自厉兑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气皆汇合于此,故为胃经合穴。
  气血物质为地部的稀湿脾土及天部的气态物。
  气血的主要变化是地部经水气化于天,变为天部经气,物质的运动,只有土的长养特性,故本穴属土。
  脾属土,故本穴能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因为足阳明经多气多血,足三里穴又是胃经的合穴,所以他的功能强大,治疗范围广泛。
  消化系统疾病,恶心呕吐、呃逆反酸、腹痛拉肚、便秘调理都是他的强项;神经系统疾病,“治萎独取阳明”脑卒中急性期、恢复期的调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周围神经系统疾病、脊柱相关疾病、脊髓损伤等都会得到更多气血的濡养,以促功能恢复;更年期的调理,膝关节病,下肢疼痛、麻木等等都有可喜疗效;
  而且足三里穴保健、强壮功能强大,羡慕开头的奶奶,那就一起做起来。
  灸足三里,走起!
   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能有些够治疗胃部的疾病的作用,腹胀、腹痛通过艾灸足三里都可以得到缓解。建议患者应当要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同时也需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能够有效的缓解症状。同时还是要注意适当的多锻炼一下身体。
  足三里的准确位置图3    常按足三里比吃老母鸡还管用

   补肾固元穴:关元
  肚脐以下3寸(约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并拢的宽度)处就是关元穴。按揉关元穴可补充肾气,延缓衰老。对男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酸、掉发等问题。对女性来说,按揉关元穴可以治疗和缓解很多妇科病。按揉关元穴前,要先搓热手掌,将掌心对准腹部的关元穴做搓揉的动作,由轻到重,直到感觉发热。
   养护心脏穴:内关
  伸开手臂,掌心向上,握拳并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间有两条筋,内关穴就在离手腕距离两个手指宽的两条筋之间。按揉内关穴有助于血气畅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钟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护心脏,内关穴还是个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发心脏病时,先让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间,配合按揉内关穴可起到缓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内关穴还能缓解头疼、口干、嗓子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热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称虎口,位于拇指和食指合拢后,隆起肌肉最高处。合谷穴有清热解表、镇静止痛的作用,对头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由于风热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烧、上火牙疼,吃了药不能马上见效,均可通过指压合谷穴来缓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胀为宜。如果伴有发烧,可用瓷汤勺刮颈后部皮肤或用手指揪拉周围皮肤,直到发红发紫,有助于排出热毒,较快退烧。

   养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线上,胸骨下端与肚脐连接线中点处,按压时会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点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压10秒,松开,再压,如此反复,三五分钟就可缓解症状;慢性胃不适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轻揉,可促进消化;急性胃肠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时,还可以按揉天枢穴(位于肚脐旁2寸处)、大巨穴(位于脐下2寸旁开2寸)配合治疗。
   明目醒脑穴:风池
  中医讲“头目风池主”,就是因为风池穴能治疗大部分风病。风池穴位于后颈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处,与耳垂齐平,常与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四白穴等配合,治疗眼部疾病,缓解眼部症状。按揉以上穴位,同时配合颈椎矫治,对治疗近视眼有很好的疗效。此外,按揉风池穴和周围肌肉,可以有效地缓解颈椎病、外感风寒、内外风邪引发的头痛,以及长时间低头工作导致的颈部疲劳。
  工作间隙,轻叩风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脑、消除疲劳的作用。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委中穴位于膝内窝腘窝处中点。中医讲,“腰背委中求”,长期久坐、姿势不当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畅腰背气血。按揉委中穴时,力度以稍感酸痛为宜,一压一松为1次,一般可连续按压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肾虚引起的腰痛还是要以补肾为本。
  舒筋活络穴:阳陵泉
  阳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时候要端坐不动,用手摸腿,膝关节外下方有一个突起,叫腓骨小头,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阳陵泉的位置。平时按揉阳陵泉,再配合活动肩膀,可以缓解肩膀周围的疼痛。此外,阳陵泉还对乳房胀痛、两肋胀痛,肋间神经痛有缓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间一直有“常按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盖窝下方3寸。中医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诀,说的是,如果我们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肠炎、慢性腹泻、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对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脑出血、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预防作用。白领和亚健康人群,每天按压足三里10分钟,能减轻工作压力,缓解疲劳。
   滋阴养颜穴:三阴交
  三阴交被称为女人的穴位,位于小腿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往上3寸处。按揉三阴交,有助于打通人体淤塞,保养子宫和卵巢,还有调月经、除斑、祛皱、祛痘,治疗皮肤过敏、皮炎、湿疹的作用。从经期前三天开始,每天按揉三阴交,坚持三个月,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按揉时,将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压再揉,每次1分钟左右,停歇后再揉。因为按揉三阴交有调畅人体气血运转的作用,所以不适合孕妇。

   安神健体穴:涌泉
  涌泉穴为肾经之首,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屈脚趾时的凹陷处。民间有“三里涌泉穴,长寿妙中诀;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说法。每天洗脚后,用双手大拇指摩搓两足底涌泉穴10分钟左右,有助睡眠。神经衰弱的人,可将时间延长为半个小时。天气转暖后,可赤脚或穿袜在鹅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涌泉穴。

  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疗和缓解疾病,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但并不意味着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还要调整全身的状况。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虽然简单有效,也并不是人人适合,尤其是孕产妇和体弱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要随意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