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四海无闲田是那首诗里的,全诗是什么
- 2、四海无闲田
- 3、四海无闲田是哪首诗?
- 4、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原文_翻译及赏析
- 5、《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
- 6、四海无闲田是什么意思 四海无闲田的出处
- 7、◎四海无闲田的意思是什么?◎
- 8、“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哪首诗?
- 9、“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哪首诗
- 10、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诗词原文赏析 名句解读
四海无闲田是那首诗里的,全诗是什么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古诗作品《悯农》第三四句,其全诗文如下: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古风二首 / 悯农二首
[ 唐代·李绅 ]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粒子。四海无闲田,农民犹饿死。作者李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沧海化为桑田。
出自:《悯农》
全诗:
《悯农》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扩展资料
这首悯农诗,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和对浪费粮食的愤慨。在盛夏的正午,农民顶着火辣辣的太阳锄地,汗水淌滴在庄稼地里。可是谁又知道,碗中的每一粒饭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啊!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罗隐《雪》)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四海无闲田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句话是说全国上下都没有荒废空旷的田了,但是农民还是会饿死。
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赏析:
诗的第一首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拓展资料:
李绅(772—846),汉族,字公垂,亳州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生于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中书令李敬玄曾孙。青年时曾在润州无锡(今属江苏)惠山寺读书。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四海无闲田是哪首诗?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的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后两句是说,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土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第三句推而广之,描述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系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丰收的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前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巨大的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人间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这就把矛头直指不合理的社会财富分配制度。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原文_翻译及赏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唐代·李绅《悯农二首》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忧国忧民 , 农民 , 组诗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赏析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 ***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两首小诗在百花竞丽的唐代诗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却流传极广,妇孺皆知,不断地被人们所吟诵、品味,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创作背景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李绅
湖上春既早,田家日不闲。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登车宿迁北,万顷铺琼田。 梅子青,梅子黄,菜肥麦熟养蚕忙。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书剑时将晚,丘园日已暮。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苍。 水满田畴稻叶齐,日光穿树晓烟低。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出耒在明晨,山寒易霜霰。 疏篱曲径田家小。云树开清晓。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
《悯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这两首诗的排序不同版本有分歧。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今江苏无锡 )人。唐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曾因触怒权贵下狱。唐武宗时为宰相,后出任淮南节度使。与元稹、白居易等人交往密切,在元、白提倡“新乐府”之前,就首创新乐府二十首,今失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全唐诗》录其《追昔游诗》三卷,《杂诗》一卷。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这首诗是李绅为向时任集贤殿校书郎吕温求荐而作,可推定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
赏析:
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意思是: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出处:《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悯农二首(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这两首诗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在文学史上亦有一定影响,近代以来更作为思想教材选入了小学教科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意思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出自:《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原文:
悯农
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这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赏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作者介绍:
李绅一生中最大的污点,是他晚年经手的“吴湘案”。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74岁高龄的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其时,扬州江都县尉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公款、强娶民女。
李绅接报后立即将吴湘逮捕下狱,判以死刑。但此案上报到朝廷后,谏官怀疑其中有冤情,朝廷便派遣御史崔元藻前往扬州复查。崔元藻调查后发现,吴湘贪赃属实。
但款项不多,强娶民女之事则不实,所以罪不至死。但李绅却一意孤行,强行将吴湘送上了断头台。按照奏章中的说法,事情的起因是扬州 都虞侯刘群欲娶流落广陵的美女阿颜。
不料阿颜的养母却悄悄把阿颜嫁给了江都县尉吴湘,刘群闻讯后非常气愤,就唆使他人举报吴湘贪污公款、强娶民女。《册府元龟》中的说法是,李绅欲夺阿颜献给李党老大李德裕。
所以一心想干掉吴湘这个绊脚石。有人认为,这种说法不见得真实。毕竟李绅和李德裕都是老之将死之人(李绅在此事后第二年就死了,李德裕死于五年后)。
不太可能为争夺一美貌女子谋人性命。而且,李绅家中私妓成群,完全没有必要夺人所爱。诗人刘禹锡吟了一首《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李绅见刘禹锡如此着迷,便将自己的 家妓送给了刘禹锡。所以,李绅还没有疯狂到想把所有的貌美女子都占为己有的地步。
还有人认为,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 李吉甫,两家是世仇。
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大中元年(847年),“吴湘案”终于得到平反。
这时李绅虽已去世,但按照唐朝的规定,酷吏即使死掉也要剥夺爵位,子孙不得做官,因此,死去的李绅受到了“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处罚。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全国各地没有不耕种的田地,农民却还是饿死了。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悯农》这首诗,我相信很多人都对他不陌生。
它的意思是说: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原诗:
注解:
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3.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4.犹:仍然
创作背景
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此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民辛苦劳动了一年,终于获得了丰收,却仍免不了饿死的悲惨命运,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中农民所遭受的剥削深重
赏析: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开头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四海无闲田”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第四句“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作者简介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后迁居无锡。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生平卷入牛李党争,为李党重要人物。
四海无闲田是什么意思 四海无闲田的出处
1、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
2、四海无闲田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3、《悯农》李绅(唐代)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4、全诗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天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盛夏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呢?
◎四海无闲田的意思是什么?◎
四海无闲田的意思是. 指.全国各地都没有空闲荒芜的田地 下一句是: 农夫犹饿死. 全诗: 悯农 李绅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 农夫犹饿死. 全诗的意思是: 春天种下一粒谷种,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谷子.全国各地都没有空闲荒芜的田地,可是仍然有农民被饿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李绅《悯农》 [今译] 四海之内没有一分不种庄稼的土地,可是辛辛苦苦的农夫还是饥饿而死。 [赏析] 这首诗命意甚高,寓有很深的哲理。在封建时代,租重税苛,农民辛苦终年,不得温饱,甚至饥饿而死。此句将这残酷的现实作了极其准确的概括。因之可认为是写实派的佳作,与一般讲究空灵缥缈的诗风自是有别。为什么造成这样的现实?作者不作结论,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因而,两句富有余味,启迪人思。 [原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四海无闲田”意为: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全句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其一》。
原诗:
《悯农二首.其一》唐代: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释义:
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扩展资料: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唐代诗人李绅。他自幼敏而好学,20岁便中了进士,可谓才学出众,皇帝赏识他的渊博学识,特意招他来做翰林学士,可见对他的器重。
一年夏天,在仕途小有发展的李绅回到故乡亳州探亲访友,偶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正巧他准备回朝奏事路经亳州。李绅与李逢吉是同榜进士,且二人在吟诗作画上有着深厚的交情,此次久别重逢,自然要团聚一番。
二人相约登上城东的观稼台,一同眺望远方,一时间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李绅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有了不一样的体会感悟。他看到在田野之上,烈日骄阳之下,辛苦锄地的农夫,心潮起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眼之所见,是农夫的忙碌和辛苦,是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一粥一饭皆来得如此艰辛,高官厚禄又能如何,心怀百姓和天下,才是为官之人最应在意的事情。
兴之所至的李绅继续吟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透过眼前的景象,不由联想到农夫更为悲惨的境地,是隐藏在丰收喜悦背后的苦涩和酸楚,也许都不敢妄想有朝一日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果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原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春天,农夫把一粒粒种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粮食。虽然各地的土地。都被农夫耕种,在无闲置的田地。可人有种田的人因为粮食被官府争去而被饿死。
悯农李坤,的一首作者是
悯农
悯农其一
其一
1、出自于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
2、原文:
悯农二首(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3、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4、作者简介: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生于唐大历七年,祖籍安徽亳州。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3卷、《杂诗》1卷,收录于《全唐诗》。
5、赏析: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出自哪首诗
出自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原诗为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注释: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粟:泛指谷类。秋收:一作“秋成”。子:指粮食颗粒。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犹:仍然。禾:谷类植物的统称。餐:一作“飧”。熟食的通称。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二首》诗词原文赏析 名句解读
悯农二首
李绅
【导读】
李绅(772—846),字公垂,润州无锡人,唐代诗人,元和年间中进士,官至宰相。写过不少诗,与元稹、白居易是好朋友,流传下来的诗不多。
其一
名句: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原诗】
春种一粒粟①,秋收万颗子②。
四海无闲田③,农夫犹饿死④。
【注释】
①粟(sù):谷类植物,通常叫小米。这里泛指一般谷物。②子:指粮食。③四海:指普天下,到处。④犹:还是。
【译诗】
春天农民种下一粒种子,
秋天才能收获许多粮食。
天下已没有荒废的田地,
很多农民还是活活饿死。
【赏析】
诗的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诘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勤劳的农民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诗人运用强烈对比的手法,透过自然现象,深刻地揭露了社会问题,从而使得通俗的诗句,生发出久远的魅力。
其二
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原诗】
锄禾日当午①,汗滴禾下土②。
谁知盘中餐③,粒粒皆辛苦。
【注释】
①锄禾:用工具除去田地里的杂草。日当午:太阳中午当空,正是最炎热的时候。②禾:禾苗。③餐:一作“飧”,饮食、米饭。
【译诗】
农民锄地在烈日炎炎的中午,
滴滴汗珠滚落到禾下的泥土。
有谁知道饭碗中盛满的米饭,
每一粒都饱含着农民的辛苦。
【赏析】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出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粒粒粮食滴滴汗的生活真实。“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两句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 *** ,它近似意蕴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还在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这首诗以特写镜头式的写法,描写了农民在烈日的炙烤下挥汗锄地的典型劳动场景,语言简朴明快,形象刻画鲜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议论深刻,具有警醒的作用。作为一个做过宰相的高官,能写出这样关心百姓疾苦的诗句是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