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林风眠国画作品
- 2、林风眠作品
- 3、林风眠是哪个学校校长
- 4、为艺术战是林风眠写给谁的
- 5、林风眠国画作品
- 6、林风眠作品
- 7、林风眠最著名的画
- 8、林风眠的作品金秋是以什么为基本色
- 9、林风眠是如何走向绘画之路的
- 10、由林风眠担任校长的国立艺术院成立于哪一年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包括《鹭》、《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摸索》等。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本名绍琼、剑生,后易名凤鸣,又名风眠,广东梅县人,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鹭》、《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摸索》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于1920年入读于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1925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西画系主任;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创作油画作品《人道》。
林风眠国画作品特点
1、画幅:林风眠一改传统国画以长条形幅面为主的形式,采用了方形进行创作。这种创新使得画面更加活泼、多变,同时也能更好地展示画面的内容。
2、绘画材料:林风眠善于运用多种绘画材料,包括水墨、水彩等传统中国画材料,也融合了西方绘画中的一些技巧和手法,使得画面更加丰富多彩。
3、用色:林风眠的用色丰富多彩,他根据画面的不同内容和形式,灵活运用色彩进行表现。在《渔获》这幅作品中,林风眠用丰富的色彩表现了渔村丰收的喜悦氛围;而在《双鹭》中,他则运用浓淡相间的墨色,将白鹭的羽毛和环境表现得栩栩如生。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
1、《打渔杀家》描绘的是京剧同名剧目,故事背景源自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水浒传》续作《水浒后传》,讲述梁山一百零八将之“活阎罗”阮小七弃官隐居,化名萧恩,携女桂英力抗太湖恶霸丁子燮的经典桥段。
正如艺术家在上述书信中所言,他是借阮小七利落干脆、不屈于管教及勇于与封建权势作斗争的品格隐喻其反对封建人文色彩之主观意念,和对艺术自由的固执追求。
2、《绽放》是林风眠的重彩水粉画作,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花瓶内一大束盛开绽放的向日葵,桌上新鲜的双梨,一切那么宁静、平和与美好,鲜艳的黄色象征着希望、憧憬与强烈的热力,这件作品既有油画的深度、坚实与明丽,又具有水墨的渗透、空灵与飘逸。
3、《渔村暴风雨之后》,画的是暴风雨后,渔家妇女在海边等待归舟的情景:人们面向大海站立,外表的平静正掩盖着内心的不安和紧张。视觉效果的戏剧性,对平凡劳动者命运的深切关心,是这件作品的特色。
4、《摸索》是一幅巨构(2X4.5米),着意表现思想家们在摸索人生的路,全幅布满古今伟人,个个相貌不特毕肖而且描绘其精神,品性人格皆隐露于笔底。
5、《悲哀》是《人道》《痛苦》的姊妹作,源自同一精神母题。画幅左侧的壮年男子,双手托着一死去的、骨瘦如柴的少年,右侧是两个悲痛的人肩抬着一裸体女尸。调子浓重,人物以粗壮的轮廓线勾出,似是借鉴了法国表现主义画家卢奥的画法,那沉滞的力感,使人觉得画家悲哀中,还含着一种愤怒。
林风眠是哪个学校校长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6年建校的艺术学校最初为北京美术学校,1918年4月开办。1925年改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增设音乐、戏剧两系,校长林风眠,音乐系教师有萧友梅、杨伸予等。1928年改称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徐悲鸿曾任院长,设中国画,西洋画,实用美术、音乐、戏剧、建筑六个系。1934年始改建为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设绘画、雕塑、图工三科。“七七”事变后,学校内迁。1938年在湖南沅陵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称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滕固;设有音乐系,系主任唐学泳。
为艺术战是林风眠写给谁的
全校师生。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风眠带着200多名师生西迁,时局之下,他们与北平艺专合并,林风眠在国立艺专倡导的调和中西、兼收并蓄,注重艺术多详性和开放性的教育模式逐渐被其所取代,办学理念不同只能愤然离职。走之前,他为全校师生留下了四个字:为艺术战!
林风眠国画作品
林风眠国画作品如下:
林风眠早期的水墨画还有灵动飘逸的特色,后来渐渐转向沉静与孤寂,即便那些热烈浓艳的秋色或和煦明媚的春光,也带有此种特色。当然,林画的孤独感并不是空虚感,也不同于佛家说的空茫境界,更没有现代西方画家如契里柯、达利作品中那种荒诞式空漠。
换言之,它只是一种寂寞,一种独自欣赏世界的自足的寂寞,不妨再作个比较:八大山人的画也充满孤独,但那是孤独而愤,演为清狂。
林风眠简介
林风眠(1900—1991)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
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五位: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苏天赐、席德进。他们有活跃在北方与南方者,有在巴黎者,也有一位在台湾。他们的创作都可看出发端于林风眠,后来逐渐各自走上不同的方向。他们都成为近数十年来享有大小不同盛名的画家。
林风眠作品
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
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等。林风眠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校长兼教授,后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并任院长。
人物纪念
1999年11月22日,为纪念林风眠百年诞辰,将杭州市林风眠故居按原样整修后,辟为林风眠故居纪念馆。该馆分上、下两层,楼下陈列室展示了林风眠生平事迹和遗物。
2010年是林风眠先生诞辰110周年,为弘扬林风眠的艺术精神,传承林风眠的艺术教育理念,广东威华集团投资在林风眠的故乡修建了“林风眠艺术产业园”。
“国美之路——林风眠师生联展”10月22日起在浙江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院隆重开幕,从而拉开了纪念林风眠诞辰110周年系列活动的序幕。
同年,广东林风眠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共出资四千万,成立“林风眠教育基金”,包括“林风眠助学金”与“林风眠艺术研究与奖学金”各两千万。2012年10月20日,梅州市林风眠故居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
林风眠最著名的画是:《春晴》、《江畔》、《白衣仕女》。
一、《春晴》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
二、《江畔》
画中无一笔传统程序,却有国画写意的意味;完全不像水彩画。作为林风眠的大作之一,《江畔》曾被多次出版,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浓重的一笔。巧用色调而使塞满的画面不觉局促,达到了另一种的高超布局境界。
三、《白衣仕女》
作品在娴熟的捕捉了仕女外形美姿的同时,将东方仕女的雍容风度和优雅气韵展露无垠。林风眠的画作最为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
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
林风眠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晚年林风眠客居香港,深居简出,凭记忆重画在“文革”中毁掉的作品,几乎一直画到生命的终点。
林风眠的作品金秋是以什么为基本色
林风眠的作品《金秋》以暖色为基本色。
暖色。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其名下的作品金秋是以暖色为基本色。《金秋》画面主要使用了黄色、橙色和红色等暖色调,画面用色浓重。
林风眠是如何走向绘画之路的
林风眠是如何走向绘画之路的如下:
林风眠(1900-1991) ,原名林凤鸣,广东梅县人,现代中国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启蒙者之一。林风眠出身于贫苦的石匠之家,幼年失去母爱。19岁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入迪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柯罗蒙工作室习画2年多,游学德国1年,再居法2年。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专校长兼教授。
1926年受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邀,出任中华民国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任校长。1937年10月因日寇入侵率艺术院师生向江西、湖南转移。1938年春,在湖南沅陵,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合校,改称国立艺专,改校务委员制,林风眠任主任委员。
因与教育部及校内某些负责人意见不一致而辞职。抗战期间,林风眠辗转西南,生活清苦,每天面壁作画,极力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程式。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之职,迁居上海专门从事绘画求索。不久,法籍妻子携女离国,他孑然一身,除了参加美协组织的深入体验生活的活动外,每天就是闭门作画至深夜,
“林风眠格体”在寂寞耕耘中臻于炉火纯青。林风眠在“文革”期间深受迫害,先是被抄家、批判,后被打入牢狱达4年之久,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林风眠于1977年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新中国成立后,林风眠先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协顾问、理事、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副主席。
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更多地体现在观念上,由学习西方自然主义转而服膺于印象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等西方现代艺术思潮,试图用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观念来切入中国绘画。在林风眠的作品中,中国画赖以生存的骨线被抽去了“笔墨”的特质,黑色也仅仅被当作一种色彩来看待,而失去了在传统中国画中具有的特殊意义。
他摒弃了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与构图等程式规则,追求画面的构成性、水墨性、色彩性、自由性,以及对自我的精神情感的真诚而准确地表达。这也造成了他的不少彩墨画从外观上看更像西画,从而被人误解为不传统。但是从作品的内涵来看,那种冷逸的悲剧精神却在画面上得以升华,使之更为锲合中国画 “写心”的纯粹性,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林氏画风。
林风眠曾一度为自己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而苦恼,现在看来,这种苦恼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林风眠对于绘画观念的理解,已足以使其创作具有超前的作用,而标领时会、开启后学的一代新风。林风眠是一生潜心追求艺术的最为纯粹的艺术家,不愧为中国现代绘画艺术大师。
他的学生弟子们也是受他的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强烈感染,而沿着他的艺术道路进行自己的艺术创作。比如吴冠中在对林风眠艺术创新的继承与发展中,形成自己的另一番水墨艺术天地,并对中国当代画坛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现代中国画坛中西融合的林一吴体系。
由林风眠担任校长的国立艺术院成立于哪一年
中国美术学院的创始人,被称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是谁林风眠是最早接受西方艺术教育的中国画家之一,在他游学法国时,不但对印象主义之后的西方现代艺术风格有所接受,而且研习了各大东方博物馆、陶瓷博物馆内宝贵的中国艺术,他不仅是临摹技法,而是吸收其艺术精髓。是林风眠林风眠是“中西融合”这一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保罗·塞尚(1839~1906),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出生于法国南部城市埃克斯—普罗旺斯。其父是一位富有的银行家,曾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律师。然而塞尚却对法律不感兴趣,而特别醉心于绘画。民进浙江省委常委、民进中国美术学院主委。贵州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艺术之路著名绘画艺术家,长期从事绘画创作、艺术理论研究,艺术教育工作。发表多篇论文及专著、画集。现代绘画之父——塞尚保罗·塞尚(1839-1906)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调合中西的表现型艺术大师林风眠林风眠的艺术追求是:强调绘画性而淡化文学性,多用焦点透视而不用或少用散点透视,喜特写式近景描绘而不喜欢全景式大场面,重视平面构成而不特别看重纵深表现等等,这些都易于方纸构图表现。林风眠提倡的是兼收并蓄,经历在中西艺术调和,并身体力行,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高度个性化的,属于林风眠自己的抒情画风。林风眠的作品风格属于“中西融合”的艺术作品风格。通过对西方绘画中的后印象派、野兽派、表现主义的学习,又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和陶瓷的元素,对中国传统文人画加以改良。林风眠的从艺经历月13日,日军进攻上海;10月,国立杭州艺专向内地迁移,林风眠通知回法国探亲的夫人、女儿回国,暂居上海租界,自己率艺专师生向江西、湖南转移。他的油画作品无法带走,俱毁于敌人手中。年,日军南下,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为国立艺专,后,林风眠辞职,定居上海。终因不愿当汉奸而颠沛流离,辗转香港、河内、昆明,最后到了重庆隐居,而融合中西的“风眠体”就是在此诞生的。林风眠出生在广东梅州,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1919年,十九岁的林风眠从好友林文铮处得知法国有勤工俭学的机会,所以就告别了父亲,奔赴法国留学。林风眠是哪个学校校长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1919年留学法国,先后在第戎美术学院、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画。1925年回国,任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校长兼教授。1928年,在杭州主持创办国立艺术院,任首任院长兼教授。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林风眠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现代绘画之父,是因为他在艺术创作上深入探索,成功地创造了一种新的中国画样式,这种别开生面的探索和创造对当代中国画革新具有借鉴意义。有林风眠任校长的国立艺术院成立于1、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院(现更名为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自幼喜爱绘画。2、林风眠是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家名绍琼,字凤鸣,后改风眠,画家、艺术教育家,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3、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风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一代大师——林风眠1、世纪中国产生的诸多艺术大师中,他可以被称为是最特别的一位。2、林风眠曾一度为自己的画还算不算中国画而苦恼,现在看来,这种苦恼完全是多余的,因为林风眠对于绘画观念的理解,已足以使其创作具有超前的作用,而标领时会、开启后学的一代新风。3、林风眠的绘画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山水》、《静物》、《宫女与花瓶图》等。专著有《中国绘画新论》,出版有《林风眠画集》等。4、高度个性化的,属于林风眠自己的抒情画风。林风眠是20世纪中西文化融合具有革新开拓精神的先驱,更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现代绘画史当之无愧的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