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简介和作品,请问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哪国人并且他的作品有哪些?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5 19:31:04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柴克夫斯基的简介

分类: 艺术
解析:

柴可夫斯基简介
1.1840年生于俄国沃金斯克,1893年因染霍乱病逝于圣彼得堡。
2.四岁开始自己练琴,六岁时无师自通掌握了初步的钢琴弹奏技巧。
3.1869年完成第一号交响曲「冬之梦」及最著名的管弦乐序曲「罗密欧与茱丽叶」

4.1874年谱出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是柴可夫斯基最受世人喜欢的乐曲之一
5.1880年完成著名的「义大利随想曲」及「一八一二序曲」
6.1893年完成最满意的作品-悲怆交响曲
7.完成三出著名的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钳
8.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与布拉姆斯、孟德尔颂、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并称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9.作品涵盖歌剧、芭蕾舞剧、交响曲、协奏曲、组曲、管弦乐曲、室内乐曲、钢琴曲、合唱曲及歌曲。

柴可夫斯基的生平简介及代表性作品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生平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生于矿山工程师兼官办冶金工厂厂长家庭。
1859年毕业于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在司法部任职。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音乐学习班(次年改建为圣彼得堡音乐学院)。1863年辞去司法部职务,献身音乐事业。
1865年毕业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同时积极创作,第一批作品问世。受富孀梅克夫人资助,1877年辞去教学工作专事创作。
1878-1885年间曾多次去西欧各国及美国旅行、演出。
1893年6月荣获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底在彼得堡指挥《6号悲怆交响曲》首次演出后不久即去世。
代表作品:
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
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扩展资料: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处在腐朽的沙皇专制制度下,俄国知识分子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苦闷压抑的感受。
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深入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国音乐发展的成就;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重视向民间音乐学习,他把高度的专业创作技巧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
他把清晰而感人的旋律,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富于独创性地有机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中,为俄国音乐文化和世界音乐文化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有哪些 柴可夫斯基的简介


1、柴可夫斯基的代表作品有:第四、第五、第六(悲怆)交响曲,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罗科主题变奏曲》、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三重奏《纪念伟大的艺术家》、交响序曲《1812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交响幻想曲《里米尼的弗兰切斯卡》、意大利随想曲、弦乐小夜曲以及大量声乐浪漫曲。
2、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3、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
4、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 - 1893)是俄罗斯最伟大的作曲家。他出生在俄国维亚特斯基省的一个贵族家庭,10岁在彼得堡法律学校读书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和作曲。23岁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877年,他辞去音乐学院的教授职务,在梅克夫人的资助下,从事专业音乐创作,很多优秀作品便是这时期所作的。
  1893年10月28日,柴可夫斯基在彼得堡亲自指挥演出他的代表作品《第六交响曲》,9天后便离开了人世。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繁多,体裁广泛,仅大型作品就有:10部歌剧,以《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最为著名;6部交响曲,以《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最为著名;4部协奏曲,以《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最为著名;3部舞剧——《天鹅湖》、《睡美人》和《胡桃夹子》;以及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一八一二序曲》、《意大利随想曲》和钢琴套曲《四季》等等。他的作品被称为“俄罗斯之魂”。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真挚、热忱,注重对人的心理的细致刻画,充满感人的抒情性,同时又带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戏剧性。他的旋律具有俄罗斯民族那种特有的风格,他的和声浓重、丰满,显露着作曲家本人的个性气质,富有难以言传的魅力。一百多年来,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广为世界人民喜爱,成为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
个人重要履历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
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
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
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
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
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
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
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
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同年11月6日,逝世。
与梅克夫人的友谊
1876年,富孀梅克夫人经鲁宾斯坦介绍认识了柴可夫斯基,决定从经济上帮助这位受贫穷困扰的作曲家。此后14年,梅克夫人一直给柴可夫斯基以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
1879年,柴可夫斯基在布赖洛夫散步时,突遇梅克夫人,但没有说话。1890年,梅克夫人向在第比利斯的柴可夫斯基写信宣告停止提供资助,断绝了两人的友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夫克洛夫斯基介绍?

苏联文学批评家、作家
维克托·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英文Viktor Shklovsky,俄文Виктор Борисович Шкловский,(1893—1984)。苏联文艺学家、作家。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和领袖之一。俄国形式主义是20世纪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它对整个20世纪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发展和走向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原名: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Peter Ilyich Tchaikovsky,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出生于伏特金斯克市,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1]。
1864年,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7年,《第一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次演出。1870年,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莫斯科初次演出。1876年,与梅克夫人开始通信。1877年,芭蕾舞剧《天鹅湖》首演。1879年,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首演。1880年,《意大利随想曲》首演。1888年,《第五交响曲》在圣彼得堡首演。1890年,创作歌剧《黑桃皇后》。1892年,芭蕾舞剧《胡桃夹子》在圣彼得堡首演。1893年,创作《第六交响曲》;11月6日,逝世[2]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几乎涉及了所有的音乐体裁和形式,其中交响乐创作处于重要位置。他继承了格林卡以来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成就,同时又注意吸取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把高度的专业技巧同俄罗斯民族音乐传统有机结合,创造出具有戏剧性冲突和浓郁民族风格的作品[3]。
中文名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外文名
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
英语:Peter Ilyich Tchaikovsky
别名
:柴科夫斯基
国籍
俄罗斯
出生日期
1840年5月7日
,逝世日期
1893年11月6日
,毕业院校
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职业
作曲家
主要成就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请问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哪国人并且他的作品有哪些?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吗?

他是俄罗斯人。作品通常都是第四交响曲,天鹅湖,黑桃皇后,睡美人。我觉得他的作品是非常有哲理意义的。
他是俄罗斯。作品通常都是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季,意大利随想曲。感觉他的每次的作品都是非常有哲理性的。而且总能够让我们体会到含义。
奥地利作曲家;《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降E大调第七交响曲》,天鹅湖、胡桃夹子、意大利随想曲 ,魔笛;我认为他是非常有才华的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经典作品。
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作品有《叶甫盖尼·奥涅?》和《?桃皇后》 《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罗科主题变奏曲》《纪念伟大的艺术家》等等。
1、其生平的简介。
①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柴可夫斯基住在一个工厂主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工厂老板,因此柴可夫斯基的家族非常富有。柴可夫斯基从小生活环境优越,因此接触到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父母经常带着柴可夫斯基去听音乐会。柴可夫斯基在音乐会期间爱上了音乐。
2、其作品的思想。
①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基调是以民歌和民间舞蹈为基础的,因此音乐呈现出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民间特色。他主张音乐的美是基于现实生活和深刻的思想。在那里,他的作品一直以旋律优美、通俗易懂而闻名。他不仅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善于用音乐勾画心理活动的大师。
②他善于通过艺术提炼和加工,将自己对时代、社会和个人各种矛盾和冲突的深刻体验总结为生死、善恶、爱恨、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幸福与厄运、欢乐与痛苦等相互作用的形象冲突,寻找生命与命运。
3、其作品的影响。
①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深刻地反映了19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知识分子在颓废的沙皇专制制度下对光明的向往和对黑暗现实的压抑与压抑,他善于在矛盾冲突中捕捉人物的思想感情。
②深刻揭示人物的内心体验。他还注重学习西欧音乐文化发展的经验,注重学习民间音乐。他将自己高超的专业创作技巧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的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天鹅湖的作者是谁?

作品:天鹅湖
作者:柴可夫斯基
人物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柴可夫斯基1863---1865年在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a.鲁宾斯坦学作曲,1866年到莫斯科,任新办的音乐学院的和声学教授。他在到莫斯科的第二年创作了歌剧《司令官》。柴可夫斯基共创作了六部交响曲。
作品介绍: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op.20,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后人根据这部舞曲的音乐,后来选编出一套舞曲,共6曲:1.场景,选自第1幕终场音乐。为庆祝王子成年,为他举行欢乐的酒宴,天空中突然飞过一群天鹅,引起王子打猎的念头。2.圆舞曲。第1幕第2段的音乐,村民们为取悦王子而跳的舞曲。3.天鹅舞曲,选自第2幕一组总称为“天鹅舞曲”的第4首——4只小天鹅。4.场景,第2幕紧接在“小天鹅舞”后的音乐,齐格费里德对奥杰塔一见钟情,两人充满抒情气氛的双人舞音乐。5.匈牙利的查尔达什舞曲。第3幕中一组总称为“特性舞曲”的第1首,在王子挑选新娘的晚会上,各国客人表现的各种民族风格的舞蹈。6.场景,选自第4幕第2个场景和终场的颂歌。奥杰塔得知王子已爱上了黑天鹅,满脸泪痕,跑回来告诉女伴,并跟她们告别。她觉得与其永远做恶魔的奴隶,不如死在湖里,恶魔回来,暴风雨来临。最后转入颂歌主题,王子出现,以歌颂爱情最后战胜死亡,战胜恶魔的凯歌而告终。
舞剧《天鹅湖》是柴可夫斯基最著名的舞蹈代表作之一。
芭蕾舞天鹅湖作者: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语: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1],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其作品有民族乐派特征,但仍以浪漫风格为基准。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
二十二岁时柴可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尤其他对旋律性的重视;他甚至模仿莫札特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可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扩展资料:
1893年,在首演第六号交响曲《悲怆》九天后,柴可夫斯基死于圣彼得堡的家中。有些音乐学家(如Milton Cross及David Ewen)认为,柴可夫斯基对于死亡早有觉悟,而第六号交响曲正是他写给自己的安魂曲。
第一主题之后紧接着快速的弦乐变化旋律以及强而有力的和声,随后出现的长号旋律和前后的旋律都没有关连,此种突兀插入的乐段(non sequitur),一般认为是俄罗斯东正教死者弥撒典型的曲式。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常被流行音乐和电影引用,例如《交响人生》中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仍然可以听出浓厚的俄国风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科夫斯基的生平资料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
  1893年5月,柴科夫斯基接受了英国剑桥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10月28日在圣彼得堡亲自指挥其《第六交响曲》的首次演出,11月6日由于霍乱症逝世(另一说是被逼服用砒霜自杀而死)。
柴科夫斯基 (Piotr Ilich Tchaikovsky,1840~1893)
生平简介
柴科夫斯基生在俄罗斯一个边远省份里的沃廷斯克,是一个政府官员的儿子。他十九岁时毕业于彼得堡的法学学校,并在司法部供职。二十三岁时他辞去公职,进了新成立的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三年就完成了学业。校长安东?鲁宾斯坦推荐他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勤奋地致力于作曲,创作了一些成功的作品。柴科夫斯基的性格敏感,草率的婚姻又加剧了他的不幸,几乎要使他精神崩溃。这时一位仁慈的女赞助人梅克夫人出现了。她资助他到国外去,直至恢复健康;也使他摆脱了教学工作,开始了一个多产的创作时期。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之间通过通信结成的友谊。此后,柴科夫斯基的名声逐渐传开了,他成为第一个以其音乐吸引了西方趣味的俄国人。他在最后几年的通信中吐露出他不再报有幻想,怀疑自己不再有东西要表达了。但他还是创作出两部最好的交响曲。在他刚刚完成《第六交响曲》即《悲怆》时,突然染上霍乱去世,时年五十三岁。
很少有作曲家像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那样能代表十九世纪末的情绪。他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看到自己的信仰已经破灭,而且没有东西可以代替它。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表现了伴随着浪漫主义运动最后阶段的悲观主义。
斯特拉文斯基说:“他是我们所有人中最彻底的俄罗斯人。”在同胞的眼里,柴科夫斯基是一个民族艺术家,在他的音乐中他把俄罗斯的因素摆在很有分量的位置上。“因为简朴的俄罗斯风景、夏天漫步在俄罗斯田野和森林里,或是晚间在草原上的散步都能感动我,我会被一阵热爱自然的思潮所攫服,茫然的躺在地上。”同时,在创作音乐时,柴科夫斯基又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他被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迷住了,他把这些都吸收到他作为一个俄罗斯人而继承来的民间旋律中,并在这种混合物上打上了个性鲜明的印记。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英文:Pyotr Ilich Tchaikovsky 或 Peter Ilyich Tchaikovsky),中国乐迷亲切称之为“老柴”,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世界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柴可夫斯基的优秀作品与其一生的情感经历密不可分。他的曲子织体饱满,旋律优美,情感更富。
1840年5月7日,柴科夫斯基出生在维亚特卡省卡姆斯克沃特金斯克附近的村庄。父亲是一位矿业工程师,1848年迁家至圣彼得堡。1850年,柴科夫斯基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师从Т.И.菲利波夫学习钢琴。1859年从法律学校毕业,进入司法部任职,同时钻研音乐。
1861年入俄罗斯音乐协会的音乐班学习。1862年在音乐学习班的基础上成立了俄国第1所高等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列宁格勒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成为该校第1批学生,在Н.И.扎连芭指导下学习和声与复调,在А.Г.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习配器和作曲。由于司法部的职务与学习音乐之间的矛盾,柴科夫斯基几经考虑,于1863年毅然辞去司法部的工作而完全献身于音乐事业。
1865年,柴科夫斯基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为康塔塔《欢乐颂》(J.C.F.席勒诗),获得银牌奖。同年应Н.Г.鲁宾斯坦之邀,柴科夫斯基来到莫斯科,任教于新成立的莫斯科音乐学院,并开始了紧张的创作活动。约10年时间,柴科夫斯基写下了许多早期名作,其中包括3部交响曲钢琴协奏曲、歌剧、舞剧、管弦乐序曲、室内重奏等。由于教学任务繁重,柴科夫斯基为自己不能以全部精力投入创作而苦恼。但为了经济来源,他又不得不继续担任教学工作。
1877年7月柴科夫斯基和А.И.米柳科娃结婚。这是一个不幸的婚姻(米柳科娃以自杀威胁),柴科夫斯基为此极为痛苦,想自杀跳河却未能成功,不久即离异。创作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和婚姻带来的不幸,使柴科夫斯基精神负担沉重。
1876年,柴科夫斯基与梅克(Nadezhda von Meck)夫人建立了通讯友谊,这给柴科夫斯基以极大的精神安慰。梅克夫人是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非常喜爱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两人在频繁的通信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梅克夫人从1877年开始,每年给予柴科夫斯基以优厚的经济资助,使柴科夫斯基有可能辞去音乐学院的教职,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创作。
从1877年到他去世的10多年间,是柴科夫斯基在创作上获得辉煌成就的时期。他的第4、第5、第6交响曲以及标题交响曲《曼弗雷德》,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玛捷帕》、《黑桃皇后》、《伊奥兰特》,舞剧《睡美人》、《胡桃夹子》、《天鹅湖》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意大利随想曲》、《1812序曲》以及许多浪漫曲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
柴科夫斯基一生中曾多次去西欧旅行,并于1891年赴美国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
(1840-1893)十九世纪伟大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被誉为伟大的俄罗斯音乐大师。

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出生于乌拉尔的伏特金斯克城,父亲是一个冶金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母亲爱好音乐,很会唱歌,也会弹琴,因此,他们家庭充满了音乐气氛。他自幼便已显示出非凡的音乐才能,但是,家里的人却从来没有想到他将来会成为一个职业的音乐家。
柴科夫斯基十岁时进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但他仍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学习钢琴,并时常去看歌剧。1859年他毕业后曾在司法部任职。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抓紧学习音乐,参加社交性钢琴演奏和创作活动。1862年柴科夫斯基进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于他终于踏上接受真正的专业音乐教育的决定性道路。毕业后(1866年),应尼古拉·鲁宾斯坦 的邀请,柴科夫斯基就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历时十一年之久。但他时常为这妨碍他的创作活动的枯燥的讲课工作而感到苦恼,既使这样,他还是创作出各种各样的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最初的三部交响曲、交响诗《弗兰契斯卡·达·利米尼》、幻想序曲《罗米欧与朱丽叶》、舞剧《天鹅湖》以及《第一钢琴协奏曲》等。这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
1877年,柴科夫斯基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他当年结婚,快速仳离。这是他一生中精神最为痛苦的一年,他患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为此他辞去音乐学院的职务,并就此永远结束了繁重的教学工作。此后,在1885年以前,他主要住在乡下或到国外,多半在瑞士或意大利。
这个期间,通过鲁宾斯坦的介绍,他得到一位非常热爱音乐和十分慷慨的富孀——梅克夫人的赏识和资助(1877-1890年),使他有可能就此专心从事音乐创作。同时,1877年开始,是柴科夫斯基的创作的极盛时期。他开始创作两部天才的作品——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和他的成名作《第四交响曲》。
这时候,俄国的现实生活进入反动的时期,革命的力量转入地下活动,俄罗斯社会思想和俄罗斯艺术的一切进步的和民主的表现,都受到了残酷的压制。他在这个时期中的一些重要作品,反映了亚历山大三世统治下的黑暗的反动时期的社会情绪——俄国人民,特别是俄国知识分子感到惶惑不安和不知所措的情绪,以及思索着祖国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的心境。但他并不是消极无为的,柴科夫斯基在扎记中曾说:“从完全听从命运, 转而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克服悲惨的命运”,从而表现了他对生活是持肯定的态度。
柴科夫斯基的晚年是他创作的顶峰时期。1888-1889年他访问了德国、捷克、法国 和英国,与勃拉姆斯、格里格、德沃夏克、古诺、马斯涅等结下了友谊。1891年他到美国作演出旅行,获得很大成功。1893年6月,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在这 期间,他除了创作《叶甫根尼·奥涅金》、《第四交响曲》外,还创作了《第五交响曲》、 《曼弗里德交响曲》,歌剧《黑桃皇后》、《约兰塔》,舞剧《睡舅人》、《胡桃夹子》;还 有《暴风雨》、《意大利随想曲》、《一八一二年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 《洛可可主题变奏曲》以及各种器乐重奏、钢琴独奏、声乐浪漫曲等,几平涉猎所有体裁。特别是他在1893年夏天写出的《第六(悲怆)交响曲》,是他的绝笔之作,同年10月16日由作者在彼得堡亲自指挥这部作品的第一次演出。不料,10月2I日他意外地感染了霍乱病,于10月25日不幸与世长辞。
柴科夫斯基是总结全欧洲音乐发展的整个时代的一位伟大的世界规模的俄罗斯人。他建立了自己宏大的交响音乐体系,它不同于贝多芬的体系,而是以俄罗斯风格概括了贝多芬之后的交响音乐的许多发展,这使他成为交响音乐方面登峰造极的人物之一。他的音乐是俄罗斯文化在艺术领域内的最高成就之一。柴科夫斯基也是我国人民所熟悉和热爱的西欧作曲家之一。
柴科夫斯基一生共写了七部交响曲,其中《g小调第一交响曲》是他的交响乐体裁的处女作,是一部真正的俄罗斯交响曲,其特征是着重于心理描写、充满爱国主义的抒情情调。这部交响曲也是人们理解他的交响乐作品的人门阶梯和“门径”。 柴科夫斯基曾说:“我全心全意地渴望我的音乐传播开去,渴望有更多的人喜欢它,会从这望面得到安慰和支持”。
历史上有过许多音乐家,对于他们的才能,专业音乐工作者给予的评价比一般听众安分的多,但是柴科夫斯基所一贯追求的——只是他的音乐 使更多人被感动,为大多数人所喜爱,这个愿望在他生前就已经实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知音,不只是专业音乐工作者,而且还有广大的无名听众。他的音乐力求用最直接的抒 发个人感情的方式,来表达最有普遍意义的东西,他以大家都能理解的音乐语言组织出 一层生活中的诗意和人类感情中风流迷人的成份,因而能触动人们的心灵。《g小调第一交响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柴可夫斯基简介
  柴可夫斯基(1840——1893)俄国作曲家,生于贵族家庭,5岁开始学习钢琴,10岁被送到法律学校去读书,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然而,他本人并不喜欢这个职业,后入彼得堡音乐学院跟安·鲁宾斯坦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以后在梅克夫人资助下,摆脱繁重的教学工作,专心从事创作。他创作的作品中,有大家所熟悉的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和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怆》等。他的音乐充满内心情感和戏剧力量,不仅深为专业音乐工作者喜爱,而且也为广大群众所赞赏。
  敏感的心灵
  如果彼得·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一个骁勇善战的将领或士兵,我们不会感到惊奇,他必定多少承继了祖先的黩武基因。他的祖上是哥萨克贵族,家族身配蓝天白鸥的纹章,几代人都为沙皇效劳。如果柴可夫斯基成为那个时代俄罗斯少有的科技人员,我们也还能勉强从他父亲那里找到源流。他父亲伊利亚·柴可夫斯基是个矿井工程师,到1840年5月7日柴可夫斯基出生的时候,在矿城伏特金斯克已经是个显赫人物。从家学渊源上来探询柴可夫斯基的作曲家之路,不免有牵强拔高的嫌疑。确实,柴可夫斯基不像他喜欢的莫扎特那样,拥有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家庭背景。他也不像莫扎特那样,称得上是个神童。
  如果说小时候的他,有什么异于常人的地方,那应该是他特别脆弱敏感的天性。他童年的家庭教师芬妮·杜芭赫小姐回忆起这位学生,说:“彼得实在敏感得过分,因此不得不十分小心地对待他。微不足道的小事都会刺伤他。他是一个脆弱的孩子。”这种初露艺术端倪的特性或许可以从他母亲那一族里找到某些解释。1833年伊利亚第二次结婚,娶亚历山德拉·阿茜埃。她是一位法国移民的女儿,具有她身处的社会阶层所要求的一些弹琴唱歌技能,这在当时是很普通的。而关于那位移民,也就是柴可夫斯基的祖父,人们所知道的是他生来有些神经质而易于激动,据说亚历山德拉家有羊痫风的病史。柴可夫斯基一生承受着敏感天性的折磨,他是一个神经官能患者。但是,他以后所谱写的一些最富于个性的感人乐章,体现的正是他的这种天性。我想,也只有一个分外敏感的人才能把握住内心最深处的渴求与律动,并且委婉真挚地用音乐表达出来。
  音乐的挚爱
  柴可夫斯基很小就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在十九世纪初的俄罗斯是很有几分让人惊奇的。当小彼得告诉芬妮他想当个莫扎特一样的音乐家时,这位法兰西女老师冒出的念头是“多怪!对法国和德国人来说,这样想还不算什么,可是俄国人对音乐一窍不通。”她吃惊地发现,音乐常常叫这个孩子显得兴奋。一天,家庭晚会结束后,芬妮看见小柴可夫斯基坐在床上,两眼闪着奇异的光芒,说“啊,听这音乐,听这音乐,救救我,它在我头脑里,我摆脱不了它!”这段轶事真实到什么程度无从考究,但通过它,我们洞见了小柴可夫斯基心中对音乐不可遏止的挚爱。
  家里对彼得的音乐兴趣不置可否,不过还是屈从了他孩童的热情。在柴可夫斯基五岁生日过后不久,家里为他聘请了一位钢琴教师,对他进行比较正规的训练。不到三年工夫,柴可夫斯基就可以跟这位年轻老师一样一眼就能识谱了。他幼稚的弹奏中含有的热情让人惊讶。但也仅此而已。小彼得并没有显示出任何非凡的音乐天分来。有谁试图通到小彼得预言他将成为俄罗斯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音乐家,这即使不让人当作是胡言乱语,也多少有些异想天开。家人和作曲家本人似乎想循着当时的生活路子走下去。父亲退休后在首都彼得堡安了家,柴可夫斯基进了当地的法律学校。毕业后他成了司法部的一等文书。但是,对音乐的爱好柴可夫斯基一直坚持着:利用闲暇时间参加合唱,在姑妈的要求下表演流行的歌剧片断,跟定居彼得堡的德国著名钢琴家昆丁格上课……天性中对音乐的亲近终于让柴可夫斯基不满足于只当一个业余音乐爱好者。他报考了彼得堡音乐学院,向部里提出辞呈,从此完全投身音乐,在音乐中找到了他存在与表达的焦灼和快乐。
  自然的遐思
  落日、融冰的小河、幽渺暗淡的早春,在列维坦的画中,在屠格涅夫的笔下,俄罗斯丛林田园中的风光郁郁勃发着旺盛的生命力,回荡着神秘莫测的天空与大地的交汇之声。用灵魂去感受十九世纪俄罗斯自然的广袤和秀美的艺术家中,柴可夫斯基算是一个。除了音乐,柴可夫斯基的幸福主要来自他对大自然的沉思默想。像音乐需要敏感的人来体会一样,自然的美也需要细腻的心灵才能很好地捕捉与欣赏。贯穿于音乐、自然、心灵三者之中的,是对冥冥生命的关注与表达。柴可夫斯基喜欢自然的一切———自然的多样的表情,不管它是晴空万里,还是阴云密布;自然的多姿的孩子,譬如那风中盛开的各色花朵,他甚至写过一首很美的小诗赞扬铃兰花。
  岁月还没有撒下它忧郁凄苦的魔网,柴可夫斯基像大多数家庭环境优越的孩子那样舒适地度过了童年。自然的曼妙让他欢愉。据说,有一次,他独自一人走进高粱地,“扑通”跪在地上,为自己从自然中感受到的喜悦向上帝谢恩。对自然的热爱延续了作曲家的一生。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但我们确实可以相信,柴可夫斯基从自然中听取了生命的博大与纤柔,谱写出多愁善感的浪漫乐章;而在自我冲突分裂的时候,作曲家则从自然那里找寻到了心灵的安恬与平和。
  什么时候,到柴可夫斯基的故居去走一遭,或许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曲家敏感之心对音乐与自然的热爱与遐思。

什么是柴可罗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人物简介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由于父亲的反对,进入法学院学习,毕业以后在法院工作。22岁时柴科夫斯基辞职,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
柴可夫斯基性格内向而且脆弱,感情丰富,与崇拜自己的女学生的婚姻破裂后,企图自杀,他的朋友把他送到外国疗养。他被认为有同性恋倾向,并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一直试图压制,因此有意见认为这是婚姻破裂的原因。这期间开始和一个热爱音乐的梅克夫人通信。后来梅克夫人成为他的资助人,他后阶段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这位夫人的。但奇妙的是两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面。当他们十四年的书信往来因为这位夫人宣布公司破产而终止时,柴科夫斯基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在独自度过忧郁的三年后于莫斯科去世。他的死疑点重重,官方说法是他喝了带有霍乱病毒的水而染病身亡。但是据后来学者的考证,很有可能是自己服用砒霜而自杀。但是,这都只限于猜测,真的原因直到现在还是一个谜。
在音乐创作上,柴可夫斯基很崇拜莫扎特,甚至模仿他的风格创作了一部管弦乐组曲(Suite No. 4 in G major, "Mozartiana", Op. 61)。 对于瓦格纳音乐中的一些特性他却很反感,认为瓦格纳过于重视管弦乐队而忽略了声乐,柴科夫斯基主张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表现歌剧,主导动机只用以描写心理感情等内在方面。
代表作品
交响曲
? 《g小调第一交响曲》(1866年)——第一号交响曲是受到俄罗斯冬季景象启发写成,所以又名「冬之梦」,虽然柴科夫斯基自认有点瑕疵,但它无疑包藏了美好青年时期的梦与情怀。 ? 《c小调第二交响曲》(1872年) ? 《D大调第三交响曲》(1875年) ? 《f小调第四交响曲》(1878年) ? 《e小调第五交响曲》(1888年) ? 《b小调第六交响曲》(1893年)——这部交响曲又称为《悲怆交响曲》 ,音乐具有忧郁的抒情性,可以说是作曲家最著名的一部交响曲,完成于他逝世前两个月,并完整的体现了柴科夫斯基的美学观。 ? 《曼弗雷德交响曲》(1885年)
芭蕾舞剧
? 《天鹅湖》 (1876年)
? 《睡美人》 (1889年)
? 《胡桃夹子》 (1892年)
歌剧
?《 叶甫盖尼?奥涅金》(1879年)
? 《黑桃皇后》(1891年)
管弦乐作品
?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1869年)
? 《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4年)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
? 《黎密尼的富兰彩斯卡 》(1876年)
? 《1812序曲》(1880年)
? 《弦乐小夜曲》(1880年)
? 《意大利随想曲》(1880年)
? 《哈姆雷特》(1888年)
? 《那不勒斯舞曲》(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