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狗獾,狗獾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30 18:45:59 浏览5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狗獾?

猯就是指狗獾,是一种哺乳动物。
体长50~60cm,尾长15~19cm,体重5~10kg,秋季可达16kg。体粗壮肥大,耳短而圆,眼小。四肢短,趾具强爪,全身被粗硬的针毛,头部有3条纵行的白色带纹。鼻垫及上唇之间被毛。喉部深褐色。因针毛毛段颜色不同,体毛呈褐色与奶黄色的混杂色。
狗獾因为鼻子和狗的鼻子长得很相像,又属于鼬科动物,所以得名。狗獾除了四肢短小,但体型肥大又显得壮硕,脸上与体背都有相间的黑白毛非常好辨认。
特点
狗獾活动以春、秋两季最盛,一般以夜间8-9时后开始,至拂晓4时左右回洞。狗獾有冬眠习性,挖洞而居,洞道长达几米至十余米不等,其间支道纵横。春、秋季节在农田附近的土岗和灌丛处筑临时洞穴,白天入洞休息,夜间出来寻食,这类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窝小,草垫薄,仅一个出口。
狗獾性情凶猛,但不主动攻击家畜和人,当被人或猎犬紧逼时,常发出短促的“哺、哺”声,同时能挺起前半身以锐利的爪和犬齿回击。
狗獾杂食性,以植物的根、茎、果实和蛙、蚯蚓、小鱼、沙蜥、昆虫(幼虫及蛹)和小型哺乳类等为食,在草原地带喜食狼吃剩的食物,在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为害刚播下的种子和即将成熟的玉米、花生、马铃薯、白薯、豆类及瓜类等。

狗獾读音

狗獾读音:gǒu huān。
狗獾和猪獾的区别包括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捕食方式、分布区域、繁殖方式、保护现状。
1、生活习性:狗獾主要生活在欧洲地区,尤其是东欧和中欧的森林和草原地带。而猪獾则主要分布在亚洲地区,如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等地的森林和草原地带。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狗獾和猪獾在食物来源和捕食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2、外形特征:狗獾体型较小,体重一般在0.5-3公斤之间,身长约为40-60厘米。它们的毛色多为棕色或黄褐色,有时也会有黑色或白色的斑点。狗獾的前肢较短,适于挖掘洞穴。后肢较长,有利于奔跑。而猪獾体型较大,体重可达10公斤以上,身长可达70厘米。
3、捕食方式:狗獾主要以昆虫、蜗牛、蚯蚓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有时也会捕食一些小型鸟类和啮齿类动物。它们善于挖掘洞穴,将猎物藏入洞穴中进行储存。而猪獾主要以植物为食,如果实、叶子、树皮等,偶尔也会捕食一些小型昆虫和鸟类。
4、分布区域:狗獾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非地区,而猪獾则主要分布在非洲、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地区。虽然它们的分布区域有所重叠,但它们在各自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出独特的适应能力。
5、繁殖方式:狗獾和猪獾都是单配制繁殖动物,每年繁殖一次。雌性狗獾和猪獾在怀孕期间会进入产仔期,通常每胎产仔1-6只。新生幼崽在出生后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睁眼,并在母兽的照顾下逐渐长大成熟。
6、保护现状:由于狗獾和猪獾的生活环境受到破坏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它们的数量已经有所减少。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些可爱的动物,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限制捕猎和非法贸易等。

狗獾是什么?

猹原名狗獾,狗獾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从头顶至尾部遍被以粗硬的针毛,背部针毛基部3/4为灰白色或白色,中段为黑褐色或淡黑褐色,毛尖白色或乳黄色。
耳背及后缘黑褐色,耳上缘白色或乳黄色,耳内缘乳黄色。从下颌直至尾基及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尾背与体背同色,但白色或乳黄色毛尖略有增加。
狗獾在鼬科中是体形较大的种类,体重约5-10kg,大者达15kg,体长在500-700mm之间,体形肥壮,吻鼻长,鼻端粗钝,具软骨质的鼻垫,鼻垫与上唇之间被毛,耳壳短圆,眼小。
扩展资料:狗獾有冬眠习性,挖洞而居,洞道长达几米至十余米不等,其间支道纵横。冬洞复杂,是多年居住的洞穴,每年整修挖掘而成,有2-3个进出口;
内有主道、侧道及盲端,主道四壁光滑整齐,无杂物及粪便,末端以干草、树枝、树叶筑窝。春、秋季节在农田附近的土岗和灌丛处筑临时洞穴;
白天入洞休息,夜间出来寻食,这类洞穴短而直,洞道粗糙,窝小,草垫薄,仅一个出口。

什么是狗獾?

“獾”就是人们所说的狗獾,是一种体型跟小狗差不多大小的哺乳动物,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面部的毛呈白色,但是又有两条黑色的纵纹从两边嘴角延伸至头顶。民间传说狗獾浑身都是宝其实有些夸大,因为狗獾的肉并不比猪肉香多少,它的毛皮也有一股臭味,人们这样说只不过是为自己捕猎狗獾找借口而已。
狗獾狗獾的体重一般在16斤左右,身体长度大约60厘米,嘴巴和鼻子显得较长,看起来有点像猪鼻子,它们白天住在洞穴里,晚上会出来觅食,平时主要吃一些植物的叶、果子、根茎和一些昆虫等小动物。狗獾的性格非常谨慎,总是小心翼翼的,一般要确定四周没有什么响动之后才出外觅食,回到洞穴之前也会先观察四周的情况,确认没有别的动物之后再快速钻回洞里。虽然平时狗獾显得很胆小,但是真正遇到敌人的时候却非常凶猛,它会发出刺耳的尖叫声,并且抬起前爪装腔作势,实在打不过别人逃跑的时候,它还会像黄鼠狼一样放出刺激性很强的臭屁。
狗獾的传说以前听人提起过狗獾这种动物,有人说这种动物全身都是宝,说它的肉比野猪还香,身上的皮毛剥下来做成垫子的话,长期垫在屁股下能够治疗痔疮,而且这种动物身上含有很高的脂肪,据说一只8斤的狗獾能够炼出7斤动物油来。
夸大其词其实这都是某些人的夸夸其谈而已,实际上狗獾只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小动物,狗獾身上的肉跟别的动物并没有多大区别,并不比野猪肉香,也不能够炼出很多动物油来。而且它的身上有臭腺,平时逃跑的时候就喜欢放臭屁,所以皮毛会散发出一股臭味,用它的皮毛做成垫子会熏人鼻子。

狗獾是什么东西?

獾(学名:Meles meles)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獾被单独列入獾属。共有5个亚种。通常獾的毛色为灰色,下腹部为黑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虫、甲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獾的牙齿极为锋利和坚硬,有人在使用军用铁锹试图挖出生活在中国东北在洞穴中的獾时被獾用牙齿将铁锹咬断。

为什么獾叫狗獾?

獾(学名:Meles meles)也叫狗獾、欧亚獾,是分布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一种哺乳动物,属于食肉目鼬科。獾被单独列入獾属。共有5个亚种。
通常獾的毛色为灰色,下腹部为黑色,脸部有黑白相间的条纹。耳端为白色。主要吃蚯蚓,但也吃昆虫、甲虫和小型哺乳动物。獾与美洲獾同属鼬科,但并非同一物种,无论是分布地、食性或习性,均有较大差别。
扩展资料獾依靠灵敏的嗅觉,拱食各种植物的根茎,也吃蚯蚓和地下的昆虫幼虫,或者在溪边捕食青蛙和螃蟹,或者在灌木丛中捉老鼠,甚至吃动物腐烂的尸体。它的爪子细长而且弯曲,尤其是前肢爪,是掘土的有力工具。
獾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珍贵野生经济动物。皮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皮毛,其皮革制品美丽大方,色彩艳丽,是制作高级裘皮服装的原料。为三色毛,两端白色中间黑棕,毛杆粗细适中,弹性好,耐磨,制成女大衣漂亮美观,是皮革抢手货。獾毛还可制作高级胡刷和油画笔。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獾(动物)

狗獾是什么动物啊?

狗獾又称獾子、欧亚獾,是食肉目鼬科的一种哺乳动物。狗獾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为黑棕色或淡棕色。獾亚科现在只包括两属动物:猪獾属和狗獾属。虽然名字中带有獾的还有美洲獾、蜜獾、狼獾,但是它们都不属于獾亚科。
狗獾性情凶猛,但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和家畜。生存在我国北部的狗獾有冬眠的习性。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内的狗獾一般在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冬眠,秋季狗獾会将自己“吃胖”,以储存能量过冬。
狗獾是鼬科、狗獾属的一种动物。
狗獾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
狗獾一般在春、秋两季活动,性情凶猛,冬眠,挖洞而居,杂食性,每年繁殖一次,每胎2-5仔,栖息环境比较广泛,如森林、灌丛、田野、湖泊等各种生境,分布于亚欧大陆大多数地区。
狗獾子具体介绍:
一、野生狗獾子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允许随意捕猎。
但有些地区开始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狗獾子是可以吃的。
二、獾是杂食动物,饲料来源广泛。
植物性饲料有玉米、大豆、高粱、谷子及各种薯类、瓜果、蔬菜等,动物性饲料有各种畜禽肉、畜禽内脏、青蛙、鼠类、昆虫等。
狗獾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狗獾种群分布不零散,在俄罗斯很常见,1999年记录有30000个体,2006年调查显示欧洲的狗獾种群密度与前几十年相比有所增加。
在芬兰分布在北部边界附近,密度较低,约为2~2.5只/10平方千米,总体数量趋于稳定。

什么是狗獾?

主要品种是狗獾,又名獾、獾八狗子。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北、西北、华南、中南等地。是一种皮、毛、肉、药兼具的野生动物。
狗獾体重约10-12公斤,体长45—55厘米。头扁、鼻尖、耳短,颈短粗,尾巴较短,四肢短而粗壮,爪有力适于掘土,经常在洞里生活,背毛硬 而密,基部为白色,近末端的一段为黑褐色,毛尖白色,体侧白色毛较多。头部有白色纵毛三条;面颊两侧各一条,中央一条由鼻尖到头顶。下颌、喉部和腹部以及四肢都呈棕黑色。狗獾多栖息在丛林、荒山、溪流湖泊,山坡丘陵的灌木丛中。喜群居,善挖洞。食性很杂。
还有部分是狼獾,主要生活在北极边缘及亚北极地区的丛林之中,中国的东北有时也能看到它们的足迹。大概是因为它们既有狼一样的残忍,又有獾一样的体形,因此而得名。实际上,狼獾属于鼬鼠家族,而且是该家族中最大的动物,身长可达1米,重达25公斤,以棕色为主,远远望去,很像一头小小的棕熊。
狼獾是一种喜欢独来独往的动物,只有到发情期才肯聚在一起。它们活动的范围很大,母獾的领地可达50~300平方公里,公獾更大,甚至可达1000平方公里以上,往往覆盖了好几个母獾的领地。母獾对自己的领地防守得很严,特别是在发情期及喂养幼仔的时候就更是如此,对于任何胆敢来犯的母獾都会给以坚决的回击,严防第三者插足。但对于前来求婚的公獾又另当别论,因为这正是它求之不得的。狼獾的妊娠期很长,约120天左右,然后产下一窝幼仔,一般为1~3只,有时多达4只,两年后成熟,开始繁殖。
狼獾食性很杂,鸟蛋、小鸟、旅鼠甚至秋天的浆果都吃,但其主要食物是驯鹿,特别是在冬天,当驯鹿群从北极草原回到边缘丛林的时候,它们就会大开杀戒,跟在猎物后面穷追不舍。由于它的腿短,脚大,所以在厚厚的积雪上奔跑起来比腿长而蹄小的驯鹿容易得多。据计算,它们踩在雪上的压强只有驯鹿的1/10,所以得心应手,很容易捕到猎物。一旦捕到驯鹿,便会很快将它肢解,一部分当场吃掉,其余则分几个地方埋藏起来,以备在漫长的冬季找不到食物时再扒出来享用。有时当寻找食物特别困难时,它们也会饥不择食,靠狗熊或狼群的剩汤残羹甚至腐尸充饥,因而得一别名即“贪吃的家伙”。实际上它们只不过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吃饱肚皮而已。

狗獾子是什么动物

狗獾子是食肉目鼬科动物。
狗獾子即狗獾,是鼬科、狗獾属的一种动物。狗獾在鼬科中体形较大,肥壮,颈部粗短,四肢短健,尾短,体背褐色与白色或乳黄色混杂,四肢内侧黑棕色或淡棕色。
狗獾栖息于森林中或山坡灌丛、田野、坟地、沙丘草丛及湖泊、河溪旁边等各种生境中。
狗獾活动以春、秋两季最盛,一般以夜间8至9时后开始,至黎明4时左右回洞。出洞时头慢慢伸出洞,四方窥视,若无音迹,则缓缓而出,且在田野中行走甚速。它在回洞之际,行走较慢,进洞前,先在洞口略为憩息,并使头爪清洁后方才入洞。在出洞后,若发现印迹,就暂不回原洞,而搬至临时洞穴居住。活动范围小而固定,约4至6里左右,往返都沿一定路径。
狗獾杂食性,以植物的根、茎、果实、蛙、蚯蚓、小鱼、沙蜥、昆虫(幼虫及蛹)和小型哺乳类等为食,在草原地带喜食狼吃剩的食物,在作物播种期和成熟期喜好食用刚播下的种子和即将成熟的玉米、花生、马铃薯、白薯、豆类及瓜类等。
狗獾每年繁殖一次,9至10月雌雄互相追逐,进行交配,次年4至5月间产仔,每胎2至5仔,幼仔一个月后睁眼,6至7月份幼兽跟随母兽活动和觅食,秋季仔獾离开母兽营独立生活,三年后性成熟。雌兽乳头3对,前一对接近胸部,每对乳头相距75mm,内充满乳汁。幼兽除头部白色外,周身均被灰白色绒毛,而背部及四肢稍黑,常发出“叽、叽”的叫声。
狗獾分布于阿富汗、阿尔巴尼亚、奥地利、比利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捷克共和国、丹麦、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维亚、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摩尔多瓦、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乌克兰、英国。中国从内蒙、东北、华北直至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北、陕西、贵州和甘肃等省均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