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目不窥园的意思
- 2、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
- 3、目不窥园是什么意思?目不窥园成语造句和典故
- 4、目不窥园的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
- 5、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介绍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 6、目不窥园的出处
- 7、成语“目不窥园”是指的哪位汉代思想家发奋读书的故事?
- 8、读《目不窥园》有感500字
- 9、董仲舒的小故事
目不窥园的意思
目不窥园意思是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近义词】专心致志。
【反义词】心猿意马 。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目不窥园造句:
1、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2、面对纷至_来的种种会议、论坛、学术讨论,中国观察家们忙得目不窥园。
3、彭大盛从小到大专心练刀,目不窥园,也不知道什么叫魏晋风度,衣冠风liu。
4、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5、擦皮鞋不同研制航天器,不需要目不窥园,不需要磨穿铁砚,不需要悬梁刺股,只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皮鞋擦了一遍,蒋虹就能熟练的工作。
6、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7、做学术就应目不窥园而不能送故迎新。
8、时间如白驹过隙,目不窥园一去,就是千军万马。
9、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10、为了考上重点中学,他成天目不窥园。
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
目不窥园,词语读音为:mù bù kuī yuán
意思是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故事内容为:西汉时期,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埋头学习,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董仲舒成为儒学大师,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
成语出自《汉书·董仲书传》:“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近义词为: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反义词为:心不在焉 心猿意马
成语造句: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目不窥园,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目不窥园是什么意思?目不窥园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目不窥园 mù bù kuī yuá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目不窥园】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目不窥园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目不窥园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几年中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
[成语出处] 《汉书·董仲舒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正音] 窥;不能读作“kuì”。
[辨形] 园;不能写作“圆”。
[近义] 专心致志
[反义] 心猿意马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与“专心致志”有别:~一般用来追述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潜心学习研究、不旁骛外事外物的情形;“专心致志”多用来形容眼前集中用心学习研究的情形。
[例句] 为了考上研究生;他半年以来~;废寝忘食;把家庭妻子都搁在了一边。
百科解释如下:
目录 ? 成语资料
? 成语出处
? 成语故事
? 成语示例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成语资料[回目录]
【成语】目不窥园
【注音】mù bù kuī yuán
【解释】 窥:瞥看。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结构】主谓式。
【年代】古代。
【相近词】专心致志 【反义词】心猿意马
【押韵词】有口难言、车怠马烦、送暖偷寒、仗义直言、面如方田、文业砚田、季路一言、入圣超凡、一人私言、吐属不凡
成语出处[回目录]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汉书·董仲舒传》
成语故事[回目录]
西汉时期,广汉学者董仲舒年少时读书非常刻苦,经常是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书房紧靠着姹紫嫣红的花园,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甚至连一眼都没瞧过。后来他被征为博士,公开聚众讲学,弟子遍布四方。
成语示例[回目录]
1、董江都目不窥园,隐居求志,天人三策,伟大光明。 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况》
2、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 臧克家《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251023.htm
SOSO百科地址:baike.soso.com/v374199.htm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目不窥园的故事讲述了什么道理?
“目不窥园”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观察一件事物,有时候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才能得到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不要轻易地就撤退或放弃,要用智慧和耐心去克服困难,才能更好地领略万物的奥秘。
这个故事主要描写学者董仲舒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父亲希望他不要总是待在书房里,于是在他的书房旁边建了一座开满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抵住了诱惑,努力钻研书本,最后他成了博士,弟子遍布四方。 告诉我们“抵住诱惑才能成功”的道理,更让我们要学会专注的态度,埋头苦读,永远牢记“抵住诱惑才能成功”。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的故事介绍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一位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也是一位有唯心主义倾向的哲学大师和经学家。他所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的思想不仅有利于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和社会稳定,也对之后近千年的封建王朝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多人只看到了他学识渊博的一面,而不知道他背后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和艰辛。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成语“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
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决定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中秋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大一统思想介绍
在中国儒学发展的的历史上,除了开创者孔子和孟子之外,董仲舒是一个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诠释了儒学思想,并提出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思想主张。其中最主要的主张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等重要的思想,这些思想主张都被当时的汉武帝刘彻所采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董仲舒画像
我们来看一下“大一统”思想的产生背景。当时的汉朝经过汉惠帝、汉文帝和汉景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后,出现了非常繁荣的局面。史称为“文景之治”。等到汉武帝刘彻继位之后,他一方面大力加强中央的权力,同时也削弱地方王侯的势力,同时大力招募贤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逐渐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
董仲舒认为构成人类社会的要素是三个:天、地、人。其中天和地满足了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而君主在董仲舒的理论中是天地人三者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这点从“王”这个字可以看出来:“王”是有三横连在一起的,而这三横代表的就是天地人三者。“王”就是天派来和人进行交流和传达天的旨意的,因此君主的权力就是由来自上天的授予。但是另一方面,君主虽然是天所授予的,但是如果他滥用权力,就会造成政局的混乱和腐败,甚至国家的灭亡,因此董仲舒又借助天来限制君主的行为,指出君主如果违背天道,上天就会给予惩罚。
董仲舒就这样把天地人和君主联系在了一起,既巩固了统治,又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董仲舒的人性论讲了什么
董仲舒关于天和人的关系是这样阐述的:他认为宇宙的变化和运行是有一个目标的,在宇宙中的每一个事物的生长也有一个目的就是为宇宙运行的目标所服务。他认为宇宙这个总的目标就是孕育出人类和建立封建社会。他还认为,人是天的附属,是整个宇宙的一个缩影,因此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宇宙的精华所在,是凌驾于其他事物的最高存在。
董仲舒雕像
在心理方面,董仲舒认为人是有自己的个性和情感的,就好像天也是有阴有阳一样。一方面,情感和个性是一个人从出生就具备的东西,但是情和性的关系又是相互对立的,这就与天有阴阳的对立是相同的道理。另外,董仲舒也肯定人天生就有良善的一面,这点还是战国时期孟子的思想。按照董仲舒的思想来说就是:在阴阳这两个对立独立面之中,阳是占据主导地位的,而阴则是不占优势地位的。联系到人的话,就是个性是主要的,感情则是次要的,因此人的特质显现出来就是善的部分。
但是在另一方面,董仲舒虽然承认人有善良的特质,但是他并肯定人生下来就是善良的。上面已经说到过,人是有性有情,既有贪念也有仁爱,,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人有良善的部分当成是人生来就是善良的。这里面的关系要注意进行辨别和区分。
总得来说,董仲舒的人性论既继承了先秦儒学关于人性的思想,但是同时又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种关于人性的思想主张。
目不窥园的出处
目不窥园的出处《汉书·董仲书传》。
《汉书·董仲书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示例:董江都~,隐居求志,天人三策,伟大光明。(清·陶曾佑《中国文学之概况》)。
目不窥园(窥:看)形容学习专心致志,十分刻苦。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成语寓意
孟子曰:“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围棋作为一种技术,不过是一门小技术。如果不一心一意去学,就学不会。这是孟子以学弈论学。汉代董仲舒云又说:“是以目不能二视,耳不能二听,手不能二事,一手画方,一手画圆,莫能成。”
成语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一个大脑,不能同时做两件事情。做这件,就必然要丢弃另一件。学习亦是同样道理。在一定的时间,一心一意地学习一种技术,或者说学习一项专业,就能学好。否则,这也学一点,那也学一点,东看看,西瞧瞧,搞得手忙脚乱,不亦乐乎。
其实,既便不晕头转向,乱作一团,也学不出什么名堂来。学习任何知识技艺,无论其大小,都需要专心致志地学,才能学好。凡事要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否则,难有成就。
成语故事
西汉时,广川(今河北枣强)有一个著名学者名叫董仲舒。他平时学习非常刻苦。他年轻时对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书《春秋》很有研究,以后又撰写了《春秋繁露》。由于董仲舒很有学问,汉景帝时,他就成了太学博士。
董仲舒在讲授经书时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为了避免外界的干扰而必须放下帷幕,让门生专心致志;另一个是不直接对所有的门生进行面授,而由旧门生依次向新门生进行传授。所以,有的门生在他门下几年,从来没有见过他的面。
在董仲舒学舍旁,有一个景色美丽的园子,那里果树成片,鸟语花香。可是,董仲舒一连三年,不分春夏秋冬,总是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藏在帷幕中,专心致志地阅读各类书籍,写着各种文章,从不看一眼园子里迷人的景色。
有一次,有几个顽皮的孩子爬进园子,在那里玩耍。他们各自爬上了一棵苹果树,摘下几个苹果,相互抛来掷去。其中有一个小孩猛一用力,把一只苹果掷进了董仲舒的书房,正巧打在了董仲舒的额头上。董仲舒只觉得眼前一黑,抬手摸摸前额,顿时起了一个大包。
成语“目不窥园”是指的哪位汉代思想家发奋读书的故事?
成语“目不窥园”是指的哪位汉代思想家发奋读书的故事?
正确答案:董仲舒
《汉书·董仲书传》:“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帏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
读《目不窥园》有感500字
抵住诱惑才能成功
——读《目不窥园》有感
抵住诱惑才能成功。读完《目不窥园》这则故事,我悟出了这个道理。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学者董仲舒夜以继日地读书,他的父亲希望他不要总是待在书房里,于是在他的书房旁边建了一座开满姹紫嫣红的花园。但他三年没有进过花园,抵住了诱惑,努力钻研书本,最后他成了博士,弟子遍布四方。
是啊,如果你也能抵住诱惑,像董仲舒一样,才能学好知识。但是现实生活中,能有多少人都能抵得住诱惑呢?大人抵不住金钱的诱惑,抵不住权力的诱惑,儿童也抵不住电游的诱惑呀!文中的董仲舒就是因为他抗拒了诱惑,没有瞧过花园一眼,所以才能成为博士。假设一下,如果董仲舒没有抵住诱惑,而是选择了去花园赏花,那么他的大部分时间就浪费在了赏花上,那他之后又如何成为博士呢?所以我认为抵住诱惑才能成功。
我自己也有像董仲舒这样的经历。在一个暑假前的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全班第九名的好成绩。在同学们羡慕的掌声中,我回想起了复习的情景。当同学们在课间疯跑的时候,我默默地在教室中“刷题”;当同学们看视频的时候,我头也不抬地写卷子;当同学们免作业时,我却全写了下来。这些事例足以说明“抵住诱惑才能成功”的道理。
读完这则故事,我学到了“抵住诱惑才能成功”的道理,更让我学会了专注的态度,我会永远记住“抵住诱惑才能成功”。
董仲舒的小故事
董仲舒,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 政治 家和 教育 家,有一个跟他有关联的 成语 “目不窥园”就可以了解董仲舒读书有多刻苦。下面是我搜集整理的董仲舒的小 故事 ,希望对你有帮助。
董仲舒的 小故事
相传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便对读书产生了非常浓厚的 兴趣 ,而且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官僚家庭,家里面有丰富的藏书,这对于董仲舒来说简直是没有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事情了。于是他夜以继日地熟读家中的藏书,有时候读到入迷处甚至忘记了吃饭和睡觉。他的父亲董太公是既感到欣慰,又感到担忧。为了让孩子在读书之余可以放松一下身心,他 决定 在家后面的空地上修建一个花园,这样董仲舒在读书读到疲乏的时候就有一个地方可以歇息一下了。
但是修建一个花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第一年,董太公派人到南方去学习,看他人是如何修建花园的,同时准备各种材料。开始动工的时候,董仲舒的姐姐邀请他来到院中观赏但是他只是捧着书简,谢绝了姐姐的好意。
第二年的时候,小花园已经初具规模了,旁边的邻居和亲戚家的孩子都来到园中游玩,但是董仲舒却连看一眼的兴趣都没有。
第三年,花园终于正式建成了,很多的人都来到花园观赏休憩。父母也叫董仲舒出来玩,他虽然点了点头,却依旧埋头学习。在 中秋 佳节的时候,他的家人都在园中赏月吃月饼,唯有他仍旧捧着书简不放手。
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和毅力,董仲舒才能成为一代大家,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著作和深刻的思想。
董仲舒为什么不被重用
在汉武帝时期,有着很多杰出的人,都对于当时乃至之后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比如司马迁、张骞等等,然而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不容忽视的人物,那就是董仲舒。
董仲舒也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儒,虽然在汉初的时候一直实行的都是黄老的无为而治,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已经逐渐满足不了汉武帝的需求,于是他决定重用儒学,因此董仲舒也终于有了一展所长的机会。在窦太后死后,黄老学说彻底走向末路,儒学开始走上了复兴之路,如果说窦太后的死标志着道家的没落,那么董仲舒的限量对策无疑就是儒家兴盛的起点。
在前134年的时候,汉武帝选贤举能,连问董仲舒三策,因为主要的问题是以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主,所以也被称为“天人三策”,并且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汉武帝虽然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但是很不幸的董仲舒还是没有受到重用,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和很长时间以来的儒生中存在的光说不练的问题有着一定的关系,试想汉武帝时代,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如果董仲舒真的有治理国家的能力,凭借他在儒家学子中的威望,凭借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又怎么会刻意不让他执政呢?原因就在于他虽然说起来很好听,但是都是一个比较空洞的东西,有着理论上的指导价值,但是让他去做,他就做不到,所以汉武帝一直没有重用董仲舒,虽然如此,董仲舒还是在中国 历史 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和汉武帝两人直接间接的促成了中国日后主流 文化 的格局。
董仲舒的思想
董仲舒是西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根据西汉初期政治上的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封建统治和发展封建经济的思想主张,其中的一些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董仲舒的思想主要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第一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提出的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经不能满足汉初的政治需求,儒家的大一统、仁义、君臣伦理等理论似乎更适合汉武帝时期。于是董仲舒提出的这个深受汉武帝的欣赏,才有了著名了“天人三策”。儒家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为了“正统”思想。
第二种是为了加强君权才提出来的。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就是认为人类的行为与天道运行是有关系的。人类社会的兴衰会影响天道,天上也会通过灾异或祥瑞等现象对人间的统治进行评判。本意是为了借助天对帝王的行事进行一定的限制。
第三种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了。“三纲五常”思想自董仲舒提出以来,一直受到历代君王的重视,在中国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它对中国有好的影响,也有坏的影响,我们在继承这些思想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