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樊哙,刘邦为何要坚决除掉忠心的樊哙?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6 20:49:56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曾是刘邦兄弟的大将樊哙,犯了什么过错会被杀?

樊哙在军中极有威望,又手握重兵,刘邦此时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刘邦这是有些害怕了,假如有一天自己真的病倒了,樊哙又手握重兵,那自己岂不是很危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西汉岂不是要易主了?刘邦本来疑心就重,但也没太过放在心上,因为在他眼里,樊哙还是很忠诚的。
但是紧接着,就有传言说樊哙和吕后的关系过于亲密,不论此事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这些留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刘邦决定除掉樊哙,刘邦私下找来陈平和周勃,要以传诏书的时候,趁机擒住樊哙,并直接将樊哙处决,而陈平和周勃在传诏书的路上就想,现在刘邦身体不好,万一哪天驾崩了,这天下将由吕后掌权,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如果自己真将樊哙斩了,到时候怪罪下来,自己岂不是要遭殃?于是在擒住樊哙后,只是押运回京,果不其然,在押运樊哙的路上,刘邦就驾崩了,而樊哙也因此幸免于难。
他犯的最大的错就是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他就成了吕后的势力范围,所以刘邦不得不杀掉他。
答:因为樊哙这个人在军中威望很高,在西汉建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他可以说是功高震主,而且刘邦本人比较多疑,担心自己死后,汉朝可能会出现危险,并且刘邦听到传言说樊哙与吕后关系较好,这让刘邦决定将樊哙杀死。
是因为他手握重兵,武功高强,刘邦体力不如以前,心里又多疑,为了发生不测,所以将他杀了。
因为樊哙是外戚,刘邦担心他日后会以外戚身份专权。
樊哙作为西汉的开国元勋,领兵有方,深得刘邦和吕后的信任,而且樊哙作为吕后的妹夫,有这层关系在,在政治上也是如鱼得水,那么,如此受宠的樊哙,到底犯了什么过错,为何差点被斩首呢?请听酋长慢慢道来
先说说樊哙这个人,樊哙早年以屠狗维持生活,身份卑微,后来和刘邦,萧何一起联合反秦,在刘邦做了沛公以后,樊哙就一直在做刘邦的副官,两人的关系可以用亲密无间来形容,后来樊哙还娶了吕后的妹妹吕须为妻,这导致樊哙和刘邦一家的关系更胜从前,并且樊哙作为将领,骁勇善战,治军有方,为西汉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樊哙在军中极有威望,又手握重兵,刘邦此时的身体也越来越不好,刘邦这是有些害怕了,假如有一天自己真的病倒了,樊哙又手握重兵,那自己岂不是很危险?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西汉岂不是要易主了?刘邦本来疑心就重,但也没太过放在心上,因为在他眼里,樊哙还是很忠诚的。
但是紧接着,就有传言说樊哙和吕后的关系过于亲密,不论此事是真的也好,假的也罢,这些留言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刘邦决定除掉樊哙,刘邦私下找来陈平和周勃,要以传诏书的时候,趁机擒住樊哙,并直接将樊哙处决,而陈平和周勃在传诏书的路上就想,现在刘邦身体不好,万一哪天驾崩了,这天下将由吕后掌权,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如果自己真将樊哙斩了,到时候怪罪下来,自己岂不是要遭殃?于是在擒住樊哙后,只是押运回京,果不其然,在押运樊哙的路上,刘邦就驾崩了,而樊哙也因此幸免于难。

历史中,樊哙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为何会这么说?

因为樊哙的武力其实非常强。他曾经单人闯项羽的营帐,并且大碗吃肉,而且是生肉,可以说非常狠。
刘邦杀各异姓王,基本都是由樊哙领兵,他是刘邦最信任的人,而且鸿门宴他还救了刘邦一命。
因为樊哙事实上作战非常的勇猛,一点也不比项羽手下的将领弱,很多人都会低估他。
由于樊哙在“闹革命”前是个杀狗的屠夫,所以经常被人们误解,以为他是一副满脸横肉、大腹便便,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形象。比如某些电视剧,便把樊哙塑造成李逵一样头脑简单的莽汉。
事实上,这是对樊哙的严重低估。
历史上的樊哙,非但不是个李逵式的莽汉,恰恰相反,他是个智勇双全,且具有一定道德修养的名将。
在楚汉战争中,樊哙有两次惊艳的表现,这是刘邦集团除韩信外的其他将领所没有的,足以证明樊哙的非同一般。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咸阳后,被咸阳的繁华迷醉,躺在温柔乡里不能自拔。刘邦集团的将领,也乘机大肆争夺胜利的果实,在咸阳城里掠夺财物。可以说,几乎整个刘邦集团都被暂时的胜利迷惑了双眼。
据史料记载,当此之时,刘邦集团只有三个人是清醒的,其中有两个是文臣,其一是萧何,其二是张良。
当刘邦和诸将醉倒温柔乡时,萧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表现出了长远的战略目光。但遗憾的是,不知是萧何一时无暇兼顾,还是其它原因,他并未劝谏被胜利迷昏头脑的刘邦。
如果刘邦贪图咸阳的繁华,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斗志,那么,萧何即使把秦朝的地图文书保存得再好,那也是徒劳无功。
张良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点,所以他决定劝谏刘邦安抚咸阳父老,争取民心。
但是,首先劝刘邦这样做的,却不是深谋远虑的张良,而是刘邦集团的第三个清醒者——樊哙。
据《留侯世家》记载,“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也就是说,当樊哙的劝谏被刘邦忽视后,张良才出马劝说刘邦。张良对刘邦说,“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可见,最先提出还军霸上的,很可能是樊哙。但无论如何,当刘邦和三军将士皆被胜利冲昏头脑时,樊哙还能够清醒地劝说刘邦,这足见樊哙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刘邦还军霸上不久,项羽大军便杀到,得知刘邦先他进入关中,且派兵扼守关中要道,勃然大怒,决定消灭刘邦集团。但在张良和项伯的周旋下,项羽最终决定给刘邦一个认罪的机会,于是便有了那场千古闻名的宴会——鸿门宴。
鸿门宴中,项羽的谋士范增多次想趁机杀死刘邦,甚至派项庄舞剑行刺。刘邦的性命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樊哙“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面对威严赫赫的楚霸王,丝毫不怯,这足见樊哙之勇。
项羽何等人物?一人叱咤,千人皆废,但樊哙在项羽面前,居然“嗔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连项羽也“按剑而跽”。旋即,又从容“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这样的胆色与气场,绝非一般将领所有。
更难能可贵的是,樊哙之勇,不是匹夫之勇。当此之时,范增急欲杀刘邦,而项羽犹豫不决,如果樊哙只有匹夫之勇,他闯入军营,非但不能救刘邦,反而会激怒项羽和范增,那么,刘邦必死无疑。
樊哙深知这点,所以尽管他勇气有余,却不蛮用武力,而是理直气壮地跟项羽讲道理: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
一席话,说得项羽哑口无言,默然良久。刘邦见状,乘机“如厕,麾樊哙去。既出,沛公留车骑,独骑一马,与樊哙等四人步从,从间道山下归走霸上军,而使张良谢项羽”,就这样虎口逃生。
如果鸿门宴上没有樊哙闯营的一幕,不仅这段历史的精彩性会逊色好几分,关键还在于,刘邦能否全身而返,是个很大的问题。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樊哙救了刘邦一命。
樊哙是一位武将,能够做到智勇双全,便已是非常了不起。更值一提的是,作为一位战功赫赫的名将,樊哙却不像一般开国功臣那样狂傲,仗着立过战功谁也瞧不起,与人为恶。
历史上的樊哙,是个比较厚道的人。
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权势已去,免不了树倒猢狲散,有人甚至还会落井下石。但樊哙却没有如此势利眼。尽管韩信风光不再,但樊哙却待他如初,体现出了较高的人品和道德修养。
有一次,韩信到樊哙家串门,樊哙居然“跪拜迎送,自称臣”,还把韩信当作楚王那般尊敬。尽管韩信向来高傲,瞧不起樊哙,但樊哙始终没有记恨韩信。其实,以樊哙与刘邦的关系,打压韩信是分分钟的事。
因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刘邦晚年开始猜忌樊哙,竟担心樊哙会协助吕雉危害刘氏,还决定将他处死(不过,在处决前,刘邦驾崩,樊哙被吕雉释放)。这是樊哙的不幸,但这也恰恰说明樊哙是个出色的人物。如果樊哙真是个头脑简单的莽汉,那么,刘邦也根本犯不着如此猜忌他。

樊哙只是一个屠夫,他是怎样成为西汉开国功臣的?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人,也只是在那一时之间,即便他在后来能够成大业。很多人只看得到眼前,眼前看到的刘季只是一个泗水亭长,樊哙只是一个卖狗肉的屠夫,谁能知道他们后来,一个建立了新的王朝,成为开国皇帝,一个成为开国功臣?今天就和大家一起看看,屠夫樊哙跟随混混刘邦的经历,看看这一位不起眼的屠夫,是怎样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的。
樊哙,公元前242生于浙江省武康县(1958年并入德清县)上柏水桥,出身寒微,因少时失父,七岁随母徙于江苏丰沛(今沛县),遂为沛人,早年曾以屠狗为业。他与刘邦的交往甚密,曾与刘邦一起隐于芒砀山泽间(今河南永城东北)。与萧何、曹参共同推戴刘邦起兵反秦。待刘邦做了沛公,便让樊哙做了他的随从副官。跟随刘邦征战,先是攻打胡陵、方与,在丰县一带打败了泅水郡监和郡守的军队,后又平定了沛县。在与司马橺在砀东作战时,表现英勇,斩十五首级,打退了敌人,被封为国大夫。抵抗章邯军队时,樊哙率先登城,斩二十三人首级,被赐爵为列大夫。
此后经常跟随刘邦出征,常立战功。攻城阳,下户牖,破李由(李斯之子)军,共斩首十六级,被赐上间爵。在围攻东郡守尉的战斗中,打退敌人,斩首十四级,俘获十一人,得封赐五大夫。之后又破秦河间守军,赵贲、杨熊等的军队。屡次先登陷阵,捕斩有功,被赐爵为卿,被赐贤成君的封号。后又多有斩获而再加封赐。攻武关至霸上,樊哙率军斩杀都尉一人,首级十个,俘获一百四十人,降二千九百人。
刘邦率军入关,灭秦封关自守,欲依楚怀王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旧约,称王于关中,引起了项羽的不满,派当阳君英布等攻下函谷关,项羽入关后,驻军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北新丰镇东南戏水西岸)西,准击灭掉刘邦。樊哙早在刘邦入咸阳后,就力劝刘邦还军霸上(今西安东南),勿贪秦宫奢丽的享受。待项羽兵临城下,刘邦自度势单力薄,乃与张良率一百多随从赴鸿门谢罪,樊哙随往。沛公带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
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
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说罢,就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宝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我们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露宿霸上,以此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有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
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出营之后,沛公把随从车马留下,独自骑一匹马,让樊哙等四个人步行跟随,从一条山间小路跑回霸上的军营,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向项羽辞谢。项羽也就至此了事,没有诛杀沛公的念头了。
刘邦在汉中站稳脚跟后,用名将韩信指挥了还定三秦之战,从而拉开了的楚汉战争序幕。在战争中,樊哙或者单独,或者跟随汉王与西县县丞、雍王章邯、章邯的弟弟章平,以及赵贲等人的军队作战,英勇异常,常率先登城陷阵,斩杀、俘虏敌军,因功被升为郎中骑将、封为将军,赐杜陵的樊乡为他的食邑。
随后又参加对楚作战,屠煮枣,在外黄击破王武及程处军,攻取邹、鲁、瑕丘、薛等地。项羽败汉王于彭城后,樊哙屯守荥阳的户武,增加二千户为他的食邑。一年后,又随高祖追击项羽,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包围在陈县,大胜而归。

为什么屠夫出身的樊哙,能够成为大将军呢?

因为屠夫出身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所以肯定会跟随刘邦打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大将军。
那是因为樊哙能打仗呀,他在冲锋陷阵的时候一个人可以顶百人使用。力大无穷,一身蛮力。因为骁勇善战,打了很多胜仗所以才能成为大将。
屠夫出身的樊哙能够成为大将军,是因为他有这个实力,加上他自己的武术和领兵的能力,征服了大家。
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樊哙可以成为大将军,那自然是他才能出众。当然由于古代的阶级地位分明,屠夫想要成为大将军自然是经历了重重困难才能够大放异彩。而根据樊哙传奇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能够成为大将军是有很多契机的。
一是因为樊哙从小就和刘邦是兄弟。樊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人,在刘邦还是小混混的时候樊哙家里就是个卖狗肉的,而刘邦又特别爱吃狗肉,但是又没钱,所以说就老死皮赖脸的追着樊哙。而樊哙必然是不能够做亏本生意,所以就经常躲着刘邦,而刘邦这一追,樊哙这一躲。日子长了就生出了兄弟感情来。所以在后来刘邦起兵造反的时候,樊哙二话不说就直接扔掉了他的狗肉摊,跟随刘邦一起上了战场,这一走就是几十年。
二是樊哙虽然只是一届屠夫出身,看着是个大老粗,可却有勇有谋,才能不输他人。鸿门宴想必各位忘不了吧,当时项羽不怀好意地邀请刘邦前去吃席,在刘邦危难的时刻,正是樊哙挺身而出指责项羽“居然怀疑刘邦”想要乱扣屎盆子。也正是因为樊哙的这一番话,使得本就心高气傲的项羽慌了神,刘邦趁着这次机会则直接开溜保住了性命。所以说樊哙的智谋可见不一般。
在后来刘邦的征程中,樊哙更是立下了悍马功劳,他跟随着刘邦一起俘虏了燕王,收服了燕地,后来又活捉了韩信,立下了数不清的军功。还有一则原因,则可能是因为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虽然说后来也因为是刘邦妹夫的这个身份,樊哙招来了很多的猜忌,但在当时确实是给樊哙带来了便利。有着这一层掺杂着亲情的关系在再加上樊哙本就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想要成为大将军,也不是不可能。其次我想刘邦也不是一个这么在乎身份的人,毕竟他自己就是从一介流氓成为了一国之主,如果他这么在意身份的话,那不是打自己的脸吗?

樊哙怎么读 樊哙是谁

樊哙怎么读
1.樊哙读作:fán kuài。
樊哙是谁
2. 樊哙(公元前242年-公元前189年),裴人,出身贫寒。他早年曾杀过狗。西汉开国之父,大将军,宰相左氏,著名军事家。作为吕后的妹夫,他赢得了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信任。后来又跟随刘邦平定臧德、卢宛、陈围、韩信等,成为刘邦麾下最勇敢的将领。早年,他从事的是屠宰狗。有一次,他在红门宴上救了汉高祖刘邦。被封为武阳侯,即武侯的谥号。繁快镇位于四川省宣汉县境内。

刘邦是怎么杀死樊哙的?樊哙及其家人的下场如何?

樊哙其实并不仅仅是我们所认识的猛将,他还有很多见解。首先纠正一下,刘邦没有杀死樊哙,但刘邦让陈平传旨斩樊哙,可惜因为汉高祖驾崩,陈平半路把樊哙放了。
一、跟随刘邦,芒砀起义
樊哙,和刘邦都是沛县之人,樊哙出身低微,以屠狗为生,也就是杀狗卖狗肉的,樊哙和刘邦关系很好,他们还是连襟,樊哙的妻子是吕后的妹妹。
早期曾跟随刘邦隐匿于芒砀山,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后,沛令想响应陈涉,萧何、曹参建议召回流亡的刘邦等人,就令樊哙召回刘邦,刘邦和樊哙回来时,沛令反悔,欲杀萧何、曹参,沛县父老杀掉沛令,立刘邦为沛公,于是萧何、曹参、樊哙等人聚集二三千人,攻打胡陵、方与,樊哙是一员猛将,跟随刘邦四处征战,立下赫赫战功。
二、鸿门宴立功、慷慨陈词
受电视剧的影响,大家眼中的樊哙可能是一个猛将,莽夫,类似李逵之流,其实不然,樊哙在两个地方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是刘邦攻入关中,刘邦得意忘形,欲固守关中,在关中称王,樊哙曾劝阻刘邦,不要贪恋秦国宫殿的奢华,还军霸上,刘邦没有听从,在张良的劝阻下,刘邦才立法三章。
二是在鸿门宴的时候,刘邦危在旦夕,樊哙持剑盾闯入项羽营帐,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
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史记》
项羽见其勇武,夸为壮士,赐了酒和生猪肉,樊哙用剑切肉吃,大口喝酒,项羽很欣赏他,问他还能喝吗?樊哙当面斥责项羽,慷慨陈词: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史记》
把项
羽说得哑口无言,刘邦于是借上厕所出去,还在想没有辞行呢?樊哙又说出了名句:
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
于是刘邦才逃脱,鸿门宴樊哙的功劳可以说非常大,也是一个勇敢、心细的人。
三、立功无数、差点被杀
樊哙作战英勇,跟随刘邦作战勇敢,立功无数,总计樊哙战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平定臧荼、卢绾、陈豨、韩信等,封为舞阳侯。
闯宫事件:英布造反时,刘邦病重,讨厌见人禁止大臣入宫内,连周勃、灌婴都不敢入内,十几天后,樊哙终于忍不住,带领群臣“排闼直入”——推门径直闯进宫中。高祖这时正枕着一个宦官睡卧。樊哙见到高帝痛哭流涕地说: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说得刘邦笑着起来了,没有追究他。
还有就是刘邦病重,卢绾叛乱,刘邦派樊哙去平叛,樊哙走后有人说樊哙的坏话,刘邦命令陈平、周勃去军中传旨,杀掉樊哙:
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用陈平谋而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亟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陈平、周勃因为樊哙是吕后妹夫,同时和刘邦的关系好,怕杀掉以后皇帝后悔,就没有斩杀樊哙,只是把樊哙囚禁送到长安。
樊哙,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又乃吕后弟吕媭之夫,有亲且贵,帝以愤怒故,欲斩之,则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上自诛之。”
而在押送的路上,听到刘邦驾崩的消息,怕吕后怪罪,就把樊哙放了,樊哙也因此逃过一劫,后来孝惠帝赦免了樊哙。
四、樊哙一家结局
樊哙:做过大将军、左丞相,封舞阳侯,孝惠帝六年(前189年),年53岁去世,谥为武侯。
妻子吕媭:樊哙死后吕后封吕媭为临光侯,吕媭“用事专权,大臣尽畏之”,大臣对其恨之入骨,不少诛杀刘氏宗亲。吕后死后,陈平、周勃率众大臣诛杀诸吕、吕媭也被杀掉。
儿子樊伉:继承父亲爵位舞阳侯,因母亲是吕媭,平灭诸吕时也被杀掉。
庶子樊市人:樊哙与小妾生的儿子,孝文帝时,汉文帝封其为舞阳侯,继承父亲爵位,立二十九年卒,谥曰荒侯。

樊哙曾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为何没有善终?

在西汉的开国功臣之中,舞阳侯樊哙的身份比较特殊,他不仅是刘邦的好友,还是刘邦的救命恩人,更是刘邦的至亲。可是到了公元前195年,刘邦在临死前却下了一道旨意,命令陈平乘车前往军中,将樊哙当场处死,然后提头来见。既然樊哙与刘邦关系那么好,汉高祖为何还要痛下杀手呢?
咱们先说说樊哙这个人,他是也沛县人,出身寒微,以杀狗为业。刘邦在沛县有许多至交好友,其中就包括樊哙。刘邦与吕雉成婚后不久,樊哙也成婚了,他的妻子是吕雉的妹妹吕须。公元前209年,樊哙跟随刘邦在沛县起兵,此后一直征战南北,在推翻秦朝、楚汉战争过程中屡建战功。
根据事后的统计,樊哙先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另外,樊哙对刘邦有救命之恩。当年刘邦在参加鸿门宴的过程中,形势一度非常危险,幸亏樊哙闯了进来,才化解了危局。
再加上樊哙娶了吕须,与刘邦是“连襟”,所以刘邦对樊哙非常好,“故其比诸将最亲”。有一件事很能说明问题。刘邦曾经一度患病,不愿意见外人,每天就躺在宫里面,还下旨不让任何大臣觐见,一连十几天的时间,搞得朝野人心惶惶。周勃、灌婴这些开国功臣都不敢进宫朝见,可是樊哙却不怕!
樊哙未经刘邦的许可,直接闯入宫中。樊哙入宫后,发现刘邦正枕在一个宦官身上休息,他当场留下了眼泪,说道:“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听了刘邦樊哙的话,非但没有生气,还高兴地站了起来。
不久,樊哙奉命率领大军出征。就在樊哙走后,刘邦的病情更加严重了,有人向刘邦说了一番话,认为樊哙肯定支持吕后,“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这句话说到了刘邦的心坎里了,由于他一度想要废掉太子,所以担心自己死后,戚夫人、刘如意会遭到吕后的迫害,为了保住两人的性命,他决定干掉樊哙,削弱吕后的势力。
于是刘邦让周勃去代替樊哙领兵,同时让陈平前往前线,将樊哙斩首。两人领命后出发,在半路上就商量着该怎么办。他们一致认为樊哙不能杀,一方面因为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另一方面刘邦正在气头上,一旦将来出现差错,倒霉就是他们,因此要杀也得刘邦亲自动手。陈平走到半路,就得到了刘邦的死讯,他抢先回到长安,解释这件事,避免了一场灾难。
与此同时,樊哙也被带回了长安。吕后直接释放了樊哙,恢复了他的官职、爵位、封邑。直到公元前189年,樊哙才病死。在吕后执政期间,樊哙的妻子吕须、儿子樊伉权势熏天,不过在吕后死后,吕须、樊伉都被处死,爵位由樊哙的庶子樊市人继承。

樊哙在鸿门宴上是怎么做的?

樊哙本是一个不起眼的屠夫,每日贩卖狗肉,在刘邦还是一个小混混的时候就与他交好。后来爆发起义,他们也加入了进去,樊哙从始至终都一直跟随着刘邦,从小兵小卒一直到统领万军的大将军。刘邦也慢慢地壮大势力,与西楚霸王对抗。在鸿门宴中,杀机四伏的情况下,樊哙又是怎么做的,最终让刘邦成功脱险?他死后,他的家人又遭遇了些什么呢?
在项羽大军与秦军打得不可开交之时,刘邦率领人马悄悄西进,一举攻破函谷关,直逼咸阳城。当初,楚怀王熊心与各路诸侯相约,先进入函谷关者,即可在秦地称王。这个时候,项羽不干了。自己拼命在各地征战,刘邦却坐享革命成果。因此,项羽质问熊心这事咋整。熊心反正就是一个傀儡,谁掌管天下与他无关,他依然坚持当初的约定。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用武力解决,项羽领兵百万,准备剿灭刘邦。好在项羽的季父项伯与张良交情很深,将项羽的计划告知张良。而且,项伯因为刘邦许了婚约,积极斡旋,促成了鸿门宴。
来到鸿门宴,刘邦当面向项羽谢罪,想以此脱险。不过,亚父范增觉得刘邦终究会是项羽的最大威胁,因此力主除之而后快。鸿门宴上,范增多次对项羽使眼色,让他下定决心。优柔寡断的项羽,却迟迟不肯回应。
着急的范增走出帐外,对项庄说项羽不忍除掉刘邦,让他进去表演剑舞,趁机杀掉刘邦。当项庄舞剑的时候,心知肚明的项伯也起身,每每帮助刘邦抵挡。得知营帐内的危险,樊哙直接闯了进来,而且怒发冲冠。项羽见状,即刻问帐下是何人。张良回答道:沛公参乘樊哙也。项羽只说了两个字:壮士。并赐酒肉给樊哙,喝完酒后,樊哙随即用剑切肉吃。
见状,项羽又问:能再饮一杯吗?樊哙干脆利落地回答:我死都不怕,还怕喝一杯酒吗?沛公先进入咸阳城,驻扎在霸上,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现在来了,却听信小人谗言,与沛公产生了嫌隙,我担心天下有识之士误解大王。听完樊哙的一席话,项羽陷入了沉默。
趁此机会,刘邦说要去一趟厕所,并让樊哙一起。出了帐门,刘邦骑了一匹快马赶紧开溜,樊哙等四个随从步行,一路走到霸上。事已至此,项羽也无心再诛杀刘邦。能够脱险,刘邦的确得好好感谢樊哙。
樊哙在鸿门宴上的英武,的确让人称道,也广为流传。刘邦登上帝位后,也给予回报,封樊哙为舞阳侯。与其他文臣武将的遭遇相比,西汉建立后,樊哙几乎没有受到过任何迫害。而这一切,都因为他娶了一个重要的女人,那就是吕后的妹妹——吕须。而且,樊哙还与吕须育有一子,名为樊伉。因此,樊哙比萧何、曹参等人都要更亲近刘邦。
在黥布谋反之时,刘邦大病,任何人都不想见,周勃等人都不敢进入。过了十来天,樊哙如当年在鸿门宴上一样,不顾左右人的阻拦,直接进入,诸位大臣紧随其后。这个时候的刘邦,头正枕在一位宦官的身上休息。
见状,樊哙痛哭流涕,并对刘邦说道:陛下与我等起于丰沛,谋定天下,多么威武。现在天下已定,你却大病不起,大臣们都感到惊恐,而你却不与大臣们议事,反而与一宦官独处。难道不记得当年赵高之事?听到这话,刘邦笑了笑,便起身与大家议事。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樊哙与刘邦多么亲近。
黥布的反叛还没结束多久,燕王卢绾也起兵造反,刘邦命樊哙领兵出战。在樊哙走后,有人向刘邦打小报告,说他加入了吕氏一党,等刘邦驾崩后,樊哙会诛杀戚夫人、赵王如意等人。
听到此,刘邦大怒,便让陈平与周勃到前线取代樊哙,并且到军中便即刻斩杀樊哙。不过,还是樊哙老婆的关系,救了他一命。陈平怕贸然杀了樊哙,会惹怒吕后和吕须,所以并没有执行命令,而是将他押到了长安城。等他们回到长安时,刘邦已经崩殂,吕后马上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位。
刘邦死后六年,樊哙便撒手人寰,但是他的儿子樊伉继承了爵位。不过,在平定诸吕之乱的过程中,周勃等人不仅杀了吕须,连樊伉也一并干掉了,着实替樊哙可惜。攀上了吕氏这样的权贵,不知是好还是坏,全凭后人评断。

樊哙是一个什么的人?为什么他没有其他人出名?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众多,文臣武将都有不少,但是很多人都更加关注萧何、韩信等人,尤其是韩信之死,萧何为什么要帮助韩信最后又要害死韩信,都忽略地掉了刘邦的一位武将,樊哙。樊哙虽然出身低微,只是一个屠夫,但是相比刘邦其实也差不了多少,那么为什么樊哙没有其他人那么出名?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邦手下有谋圣张良,有善于治国的萧何,还有用兵如神的韩信,此外还有一批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同乡勇士,诸如樊哙、周勃、卢绾等人。而最为出名的恐怕就是刘邦手下的三杰韩信、萧何、张良了,可是樊哙也是刘邦身边的重要的大臣,也立了很多功劳,为何樊哙的名气就是没有三杰高呢?
在我们的心目中,樊哙是一个屠夫,因为他以前就是杀狗卖狗肉的,他做的狗肉也特别好吃,引得刘邦一直在他家欠账吃狗肉。一般来说,屠夫卖肉的都长得一脸络腮胡子,肥头大耳,嗓门儿必须要大。除了前面所说的几条特点以外,屠夫整日拿着一把刀,不怒自威,身上有一股弑杀之气。

这样的人第一眼看到就让人害怕,更何况去亲近他!而且在众多的影视剧中,樊哙此人的形象也都是找的胖、壮、肥、人高马大等特点的人来演绎,说明了在大家的心里,樊哙就是这样一个公认的形象。但是今天我却不得不为樊哙说句公道话,屠夫也不一定全都长这样,从很多的历史事迹中我们可以推断出来,樊哙不傻不憨不笨。
首先,作为一名曾经的卖狗肉的生意人,樊哙的头脑一定十分灵活。而且常年算账和杀狗,樊哙的身上一定有一股杀气,是平常小百姓所没有的。他不像周勃,周勃是养蚕的,还会做一点工艺品,另外周勃还懂点音乐,会吹奏曲子,虽然会武功,但是有艺术气质。而樊哙就是地地道道的武夫,杀狗的杀气人来恐怕也是不弱的,所以樊哙才会几乎每一次都冲锋在前,和周勃一样,立下了很多军功。樊哙斩杀的人,要是做一个统计的话,数量也是很大的。总之,说这些的意思就是,樊哙不是一个傻子,做生意的人能傻到哪里去。

另外,樊哙长得一定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丑陋”,否则他娶不到吕雉的妹妹,也无法和吕雉的妹妹和平共处。吕后在刘邦在位的时候,权力就已经布及到整个朝廷了,要是她想整一个人那还不是信手拈来的事,可是她没有这么对樊哙,而是对樊哙十分信任和亲近。说明了樊哙和吕后妹妹的感情很好。在樊哙接受刘邦的命令以相国的身份去镇压卢绾的造反时,樊哙被小人构陷和吕后结党,以后会杀掉戚夫人和刘如意,刘邦于是对樊哙起了杀心。
刘邦派陈平和周勃二人去杀了樊哙。这件事情被吕后和樊哙的妻子得知,两人都为樊哙而担心。不料刘邦病重突然逝世,而陈平周勃并没有杀掉樊哙,只是抓了樊哙。回到京城后,看到樊哙平安无事,吕后和妹妹两人才放下心来,吕后释放了樊哙,还还给了樊哙爵位。这说明樊哙很受吕后妹妹的喜欢,这说明此人肯定不丑,至少耐看总有吧!

然后就是樊哙的能力,他不如张良、韩信、萧何等人有名,但是他的能力也是一众人中较为出色的。他最大的特点是忠、勇、强、谋。说樊哙忠是因为樊哙自从沛县起义后,一直尽心帮助刘邦建立天下,敢于在众人不敢批评刘邦的时候,站出来直谏劝刘邦不要急着在关中称王,要驻军霸上。当刘邦纠结要不要从鸿门宴上逃走的时候也是樊哙站出来,他说如今情况紧急,您的命分分钟就可能失去,还等什么,快逃吧!而且在刘邦成为皇帝之后,樊哙多次领兵叛乱,见到病怏怏的刘邦甚至失声痛哭。说樊哙勇是因为樊哙立下军功无数,是一位开国猛将,次次冲杀在前。

说樊哙是强者,是因为樊哙在一众开国将领中能够坚守本性,没有骄纵,在武力值上也是极高的。说樊哙谋是因为樊哙不是一个单纯的武夫,他被张良信任,协助张良在鸿门宴中捞出了刘邦,算是救了刘邦性命。能够在金银财宝面前稳住心神,劝刘邦不要受迷惑,还为刘邦提出不能王关中的策略。樊哙真的是刘邦的最忠实的伙伴,是刘邦负了他!

刘邦为何要坚决除掉忠心的樊哙?

因为刘邦担心自己的子孙无法驾驭樊哙,樊哙对自己忠心不代表他会对自己的子孙忠心,所以还是要除掉他。
因为樊哙实力太大了,刘邦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所以才会把他杀掉。
樊哙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刘邦怕他造反,所以才除掉他。
刘邦起义之前,樊哙只是个狗肉摊的老板。靠着家传的手艺,樊哙的进项倒也不少。刘邦这小子隔三差五便会召集三五好友在樊哙摊子上白吃白喝,而樊哙生性豪爽且喜好结交江湖人物,从不与其计较。
吕氏姐妹招亲时,刘邦迎娶了吕雉,随后,又顺便帮好兄弟樊哙介绍了吕媭。在刘邦的帮助下,樊哙成功地与吕媭喜结良缘,而他与刘邦也就走动得更加频繁了。听说刘邦闹革命时,樊哙默默地变卖了祖产,毅然决然地投身行伍,成了刘邦身边的跟班。樊哙之勇,与后世之张飞不遑多让,每逢打仗,他总是身先士卒,一马当先。每次刘邦有难,樊哙总能站出来替主公挡刀子,十分忠心。
在鸿门宴事件中,樊哙手持兵器只身入帐,“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饶是见过大场面的项羽,也被这一幕惊呆了,直叹此人是条汉子,还赏了他一条猪腿一坛烈酒。刘邦当了皇帝后,樊哙因功官拜左丞相,爵位是舞阳侯。从他的爵位来看,显然比英布、彭越、韩信等人差了一大截。或许,有人会站出来为樊哙鸣不平,毕竟,他的功劳可不比前者少。
实际上,其他人根本没必要操这份闲心,樊哙没有被封王,恰恰是他的福气。官拜丞相,爵至公侯,说明刘邦将樊哙看作“自己人”,对樊哙极其信任。韩信等人看似比樊哙的待遇好,但他们的王位却是刘邦在不得已之下送的,并不是真心封的。身为一国之君,怎会甘心将天下分封给异姓王呢?刘邦自不例外,可这些人都拥有非同小可的势力,若冷落了他们,大汉江山怎会稳固?
所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硬着头皮将韩信等人封了王。至于樊哙,他是与刘邦出生入死的兄弟,又有连襟这层关系。所以,刘邦没必要搞这些东西。更何况,从史料中我们只能看到樊哙之勇,却看不到他的智。这样的莽夫,只适合上战场当先锋,完全没有独当一面的资格。所以,樊哙也没有与王匹配的能力。
然而,在樊哙晚年时,刘邦便不打算当他为“自己人”了,甚至,想要将这位昔日的老兄弟杀之而后快。
刘邦对樊哙的态度为何会发生如此大的转变呢?
笔者认为,原因有五:
首先,深的刘邦信任的卢绾背叛了大汉王朝,流落北方,投靠了匈奴人。对于刘邦来说,这是最令他痛心疾首的一件事。相比于樊哙,卢绾与刘邦的关系要更加亲密。两人不但是发小,还是一块出生入死的结拜兄弟,卢绾的背叛让刘邦对周围的人心灰意冷,甚至,连樊哙都不再信任了。
其次,大汉建国之初,手握兵权的王侯有不少。然而,随着“兔死狗烹”之策的逐步进行,这些手握兵权的异姓王已经被分而破之了。随着韩信、英布等人被卷入谋反案遭到诛杀,拥有兵权的将领已十不存一,而樊哙就是其中之一。
杀光了异姓王,刘邦自然要考虑除掉那些既有威望又有兵权的开国元勋,这样才能便于自己的子嗣集权。
再者,樊哙的个性非常张扬,心直口快。这些年刘邦在深宫之中深居简出,樊哙多次提醒刘邦注意身边的权宦。此时的刘邦已不是那个混迹街头的小流氓,高高在上的他逐渐变得刚愎自用。樊哙虽然出于好心提醒刘邦,可刘邦却以为樊哙想借“清君侧”的名义夺权。
还有,樊哙是刘邦的连襟,也是吕雉的妹夫。此时的刘邦年事已高,吕雉专权之心昭然若揭。刘邦觉得,有朝一日樊哙极有可能帮助吕雉篡权。
最后,这一时期的刘邦专宠戚夫人,并打算改立刘如意为太子。显然,支持吕雉的樊哙势必会提出反对意见,甚至,会发动变乱。
谁都没想到,这对昔日最亲密的异性兄弟,如今闹到了不死不休的程度。在刘邦的命令下,陈平和周勃前往樊哙府上,将其五花大绑。由于,畏惧吕雉的影响力,陈平并未将樊哙杀掉,而是打算将其押送到京中由刘邦亲自处置。然而,在押送樊哙的过程中,刘邦竟已一命呜呼,樊哙逃过死劫。
可想而知的是,若不是押送樊哙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樊哙的结局应该与韩信等人无异。不得不说,樊哙是西汉开国元勋中最幸运的那个。
孝惠帝六年(前189年),樊哙去世,谥为武侯。
樊哙墓位于安徽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魏庵村(陶洪集淠河东岸)。墓南方有良田数里,外有钓鱼台,张团山,圣人山等。
据清康熙二十年魏氏首修家谱“佛堂记”中记载:准提庵之建启自应元公,应聘公(魏氏六世孙) 之功德也。庙旁有墓,相传樊哙将军之冢莫悉其祥而坟下有将军滩,河西有演武山称名已旧其为古迹明矣始无庙。故墓碑在清前已有,究竟立于何年代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