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 2、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异同点
- 3、龙山文化的陶器要比仰韶文化的陶器精致一些。()
- 4、跨越千年的对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 5、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异同?
- 6、与仰韶文化一起并称为四大文化是哪四大文化呀
- 7、仰韶文化包括哪三种文化
- 8、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
- 9、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建筑布局各有什么特点
- 10、仰韶文化与龙上文化的同异
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两种存在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化。龙山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更晚、更发达的文化,而仰韶文化则被认为是更早、更不发达的文化。
仰韶文化存在于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左右的黄河流域。这是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其特点是小定居点、简单的陶器和农业经济。仰韶文化的人们擅长灌溉,以彩陶而闻名,彩陶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最好的陶器之一。
龙山文化存在于公元前2600年至1900年左右,以黄河流域和山东半岛为中心。这是一种比仰韶文化更发达的文化,其特点是更大的聚落、更先进的陶器和更复杂的经济。龙山文化也以青铜冶金而闻名,他们的青铜制品被认为是这一时期最好的。
总之,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两种存在于不同时期的中国古代文化。龙山文化被认为是一种更晚、更发达的文化,而仰韶文化则被认为是更早、更不发达的文化。龙山文化建立在仰韶文化的基础上,表现出更为复杂的经济、先进的陶器和青铜冶金。
这两种文化都是中国文化中的精华,这两只文化由于地域不同产生了风格迥异的文化形式。但仍然值得被发扬。
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产生的文化,里面都有陶器,色彩丰富居多,只是位置不同。
之间关系比较密切,都属于新石器时代产生文化。里面陶器,大多色丰富,只位置不同。
他们都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只不过出现的时间不同,相对于龙山文化来说,仰韶文化是一种比较早的文化,它的持续时间比较久。
引言:很多人都知道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所以这两种文化他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异同点去区别他们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首先须别着两种文化之间的不同点,我们知道这两种文化它存在的时间有很大的区别,仰韶文化是我们国家的黄河中游地区的一种重要文化,它属于一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也有一些彩陶文化,所以它持续的时间是比较久的,但是龙山文化他可能要比他晚一点,这个时候是有一些区别的,在时间上。我们也可以知道它们分布的范围也是有很多不一样,仰韶文化他可能会存在魏峰等地方,但是我们会发现在长城的一些沿岸也会有这种文化,而龙山文化它的分布地点在黄河的中下游地段,这个时候陕西山西以及河南或者是山东这些省份都是有龙山文化的。我们可以发现在很多地方都会有这种文化文化不同,所以人们的理念也是不同的。
二、文化之间的不同点
我们再来区别一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他们之间有一些风格的不同,我们会发现他们淘气是不同的,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彩陶,他可能会有一些黑色的花朵,而我们知道一些红彩是比较多的。龙山文化它的黑色陶器是最主要的,而且会被人们亲切的叫为黑陶文化,所以他们的陶土材质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跟他们的文化或者是一些制作方法是有关系的。通过这些的了解我们就能正确的区分他们,我们会发现政治经济文化可能会有一定的关系,而且他们之间有着一些不同,也有着一些相同文化之间是相通的。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异同点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出现过许多文化,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则是其中的代表文化,对历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本期民族文化带大家了解一下,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异同点。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的相同点
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我们祖先所创造的两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文化。
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不同点
分布地点不同
仰韶文化是由于它最早发现在河南省湖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距现在大均有四五千年。它的分布地区很广,在河南西部、北部以及山西、陕西、甘肃、骨海等古发现的遗址,就不下一千处。
龙山文化是比仰韶文化更晚、更进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距现在大约有三四干年。它的得名,是由于它的遗址最早被发现在山东济南附近龙山镇的缘故。它的分布地区也很广,大体是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山西、陕西、辽东半岛和浙江杭州附近。
陶器文化不同
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器物有右器、骨器、陶器等。由于这些陶器以表面是红色而又带有彩色花纹的为最多。而这种彩陶又共有很明显的特征,所以仰韶文化又称做“彩陶文化”。
龙山文化的陶器,表面漆黑光亮、陶壁薄而坚硬,考古学家把这种文化叫做“黑陶文化”。
社会方式的不同
根据对仰韶文化遗址和大量遗物的研究,我们知道当时的经济是以原始的“锄耕农业”为主,主要的农作物是粟;农具有石斧、石铲、石刀和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磨棒等。这时的畜牧和渔猎虽然已渐成为一种副业,但是在整个经济生活中还是占有一定地位。家畜方面,已有猪、狗的饲养。手工业方面,制石、制骨、制陶、纺织、缝纫已很普遍。人们这时已经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因为在遗址中发现了许多方形或圆形的小屋子连接成的“村落”模样(在这种“村落”当中往往还有一所大房子,大概是这个氏族成员活动的公共场所)。
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这时期的经济,是以发达的“锄耕农业”为主,狩猎和捕鱼只是一种副业。手工业开始占重要地位。生产工具除了石斧、石刀等之外,还有半月形的石刀、石锁、蚌协和本来等农具。这时期饲养的家畜除了猪、狗之朱又出现了马、牛、羊、鸡。手工业制造品也更精致美观。
龙山文化的陶器要比仰韶文化的陶器精致一些。()
龙山文化的陶器要比仰韶文化的陶器精致一些,正确。
1、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距今的时间不同:
仰韶文化,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约2000年左右。龙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距今4000年前)。
2、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地域分布不同:
仰韶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其分布范围,东起豫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中心地区在豫西、晋南、陕东一带。分布省份有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内蒙古、湖北、青海、宁夏9个省区。
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大部分龙山文化遗址,分布在山东半岛,而河南、陕西、 河北、辽东半岛、江苏等地区。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陶器风格不同: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彩陶以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居多,纹饰有条带纹、三角纹、斜十字纹、叶纹、涡纹和方格纹。彩绘纹饰流行成组的平行短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龙山文化,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它的与众不同与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
跨越千年的对比: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那么,我们来仰韶文化看看吧!
可能感兴趣》》仰韶文化包括哪些文化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原来认为距今约4600-4000年,后经放射性碳素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1928年的春天,考古学家吴金鼎在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此之后,考古学家们先后对城子崖遗址进行多次发掘,取得了一批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着特征的文化遗存。根据这些发现,考古学家把这些以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命名为“龙山文化”。
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早期的中国文明: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
一万年以前,大批新石器时期的文化在中国大地上声根发芽。中国的文化就是从其中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发展来的。公元前5000年,仰韶人在中国西北的村庄种植粟米为生,公元前3000年,仰韶文化达到顶峰。龙山文化于公元前3200年出现在中国东部黄河流域,水稻是当时主要农作物。龙山人在这里种植水稻,放牧牛羊。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异同?
相同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都属于新石器文化,一般都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不同点:
1、存在时间不同。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龙山文化,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2、分布范围不同。仰韶文化,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
3、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陶器风格不同。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彩陶以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居多,纹饰有条带纹、三角纹。彩绘纹饰流行成组的平行短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
龙山文化,以磨光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它的与众不同与当地独有的陶土材质和独特的制陶方法有关。
扩展资料:
仰韶文化影响考古学的发展。发现仰韶文化之前,中国还没有考古学,仰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考古学发现仰韶文化遗址点之众多,远远超过其他文化遗址点的发现量,仰韶文化的发掘和研究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并影响世界考古学的发展。
同时仰韶文化虽然不能代替中华文明起源史,“却是中国国家起源史和中华民族起源史这座大厦中的一根擎梁柱”,因此,仰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切入点,使世界认识中国有自己的新石器文化。
仰韶文化上承旧石器文化下接龙山文化,使中国石器时代有了大致轨迹,也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认识。从而对中国不同于外国,独特发展的土著政治、经济、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仰韶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山文化
与仰韶文化一起并称为四大文化是哪四大文化呀
与仰韶文化一起并称为四大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
1、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2、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3、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4、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龙山文化源自大汶口文化,为汉族先民创造的远古文明。
扩展资料:
仰韶文化建筑:
1、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2、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
与仰韶文化一起并称为四大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1973年,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它是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氏族村落遗址,反映了约7000年前长江下游流域氏族的情况。
半坡文化,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西安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住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六处,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250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葬品多是尖底瓶和陶罐。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龙山街道办事处(原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600-4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于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当前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的仰韶村遗址。
可能是,不是很确定
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龙山文化
与仰韶文化一起并称为四大文化是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龙山文化。
相关介绍:
1.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约7000年前)。黑陶是河姆渡陶器的一大特色;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的遗迹。
2.半坡文化:
中国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1952年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从陶器上发现二十二种符号,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
3.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
扩展资料
1931年,梁思永在河南安阳后冈遗址,第一次发现了小屯(商代)、龙山、仰韶三种文化遗存上下依次堆积的“三叠层”,明确了三者的相对年代关系。
在30年代,归属于龙山文化的遗址不仅有黄河中、下游的,还包括了杭州湾地区,当时根据地区差别,划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 三个区。又有人提出龙山文化是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并认为后冈的龙山文化是商文化的直接前驱。
山东龙山文化或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命名的那种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河姆渡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半坡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包括哪三种文化
仰韶文化包括庙底沟文化、半坡文化、河南龙山文化这三种文化。其中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的中期代表,在河南庙底沟发现,所属年代约为公元前4005年到公元前2780年。半坡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早期代表,1952年在陕西半坡村发现,所属年代距今大约六千八百年到六千百年。河南龙山文化是仰韶文化的晚期代表,所属年代约约为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000年。仰韶文化,是指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其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关中豫西晋南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仰韶文化是中国分布地域最大的史前文化,涉及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甘肃、青海、湖北、宁夏等地。作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向外具有较大辐射力。尤其是彩陶的大范围传播,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代表了史前第一次艺术浪潮。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方法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前5000-前3300)。
仰韶文化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半坡文化 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约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 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 距今约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这一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广为分布,但以海拉尔市哈克镇境内发现的一批古遗址、古墓葬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 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太清楚,从三星堆的推测,5000年前就已出现,持续繁荣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消失(约前3000-约前1500)。
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前2400-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这个也太简单了,历史书上都有。
仰韶,龙山,大汶口,河姆渡,半坡 各文明的先后顺序和地点按时间先后排列如下:
1、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公元前3300,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
2、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3、半坡文化(公元前4800-公元前4300,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
4、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
5、龙山文化 (公元前2400-公元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扩展资料:
其它文化:
1、旧石器时代:
传说的蛇族双帝时代,蛇族双帝指伏羲和女娲,公元前约78到77世纪他们建立伏羲罗奉政权,成为黄河下游地区的氏族首领。这个年代的文化:元谋人 蓝田人 北京猿人 大洞文化 金牛山文化 大荔人 马坝人 丁村人 柳江人 河套人 下川文化 山顶洞人。
2、新石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了国家的萌芽,该时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神农时期。这个年代的文化:大地湾文化 仙人洞文化 磁山文化 裴李岗文化 仰韶文化早期 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 大溪文化 河姆渡文化 大汶口文化早期 城子崖文化 屈家岭文化
3、金石并用时代:
中国在该阶段已经出现邦国、刻骨文等城市国家和成熟文字。这一时期对应传说中的五帝时期。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晚期、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
4、青铜时代:
三星堆文化、二里头文化 岳石文化四坝文化安阳殷墟 周原遗址 半镐遗址 夏家店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时期和龙山文化时期建筑布局各有什么特点
龙山时代以大型城址为中心的“等级群落”结构完全不同于仰韶时代中晚期的初城形态,从形态与结构上说这是原始社会末期的方国组织形成、氏族部落社会的组织结构濒临解体在聚落形态上的反映。
从总体上说,城防设施的普及,不但是聚落建筑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外防御紧迫、对内冲突加剧的客观结果。从城址的外部形态上看,方城已经成为主要的形态,这是龙山时代城的自身形态成熟、摆脱早期环壕聚落痕迹的体现。从内在结构上看,龙山城址是原始社会晚期各大部落集团画地自保、创立方国的聚落形态反映,其中的大城已经初具方国的政治中心——都邑的地位。龙山城址相对集中地分布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六大古文化区系中,分别相当于我国传说时代至历史早期华夏、东夷、巴蜀、荆楚、吴越等民族集团及其先民的活动区,而不同区系中相继出现的以大型聚落为中心的“等级群落”结构就是一种新型的政治实体的考古遗迹.在大型城址和等级聚落中心的重要建筑内普遍发现了人、畜牺牲祭祀的奠基遗迹。在丧葬上,贵族墓地或公共墓地内的贵族墓区的人、畜牺牲祭祀遗迹也相当普遍。中心聚落往往还建筑有大型、复杂的专用祭礼场所。可见,龙山时代是宗教祭祀和礼制文化愈趋成熟的阶段,成为国家文明大厦即将落成的重要表征。
一、仰韶文化时期的建筑布局特点
仰韶文化时期的聚落建筑的布局整齐有序,半坡聚落保存较完整,居住区在中心,外围绕一周大壕沟,沟外北部为墓葬区,东边设窑场。共揭露出40多座房屋遗迹,有一座大房子为公共活动的场所,其它几十座中小型房子面向大房子,形成半月形布局。
聚落房子朝向中心广场的统一布局,表明当时维系氏族团结的血缘纽带根深蒂固。这些与母系氏族社会组织的特征是相吻合的。也有学者认为,仰韶文化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衰落期到父系社会早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
二、龙山文化时期的建筑布局特点
龙山文化的房屋建筑和仰韶文化的相居室相比,有很大改进和变化。氏族村落的布局同过去基本一样,住房和窑穴交错地分布在一起,公共基地设在居住区附近,但是过去居住区中心那种大型房屋没有了。这时多数房屋的面积有所缩小,大约是同父系氏族公社出现一夫一妻制有关。
有的遗址出现双室相连的房屋,有一个双室房屋,内室的中部有椭圆形凹入地下的小灶,外室北墙有一个较大的壁炉,壁炉附近还有几个小姓和窑穴,两室之间的通道很窄,只能容一人通过,门开在外室的南边。
这一时期的落葬也充分显示了父系氏族公社制下的各种社会关系,成年男女合葬墓已相当普遍。如甘肃临夏秦魏家一处墓地,有合葬基24座,其中成人合葬墓16座,都是男在右方仰身直肢,女在左方侧身屈肢,妇女的社会地位下降,男尊女卑的观念已经形成。
扩展资料:
仰韶文化穴居特点:其村落或大或小,比较大的村落的房屋有一定的布局,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村落内的房屋主要有圆形或方形两种,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
房屋是泥草混合形式,房屋的墙壁是泥做的,有用草混在里面的,也有用木头做骨架的。墙的外部多被裹草后点燃烧过,来加强其坚固度和耐水性。选址一般在河流两岸经长期侵蚀而形成的阶地上,或在两河汇流处较高而平坦的地方,这里土地肥美,有利于农业、畜牧,取水和交通也很方便。
龙山文化穴居特点:平面圆形,半地下式屋,屋内地面用火烧烤后涂抹一层白灰面。在陕西周原地区发现的半穴居,平面正圆形,直径4.4米,屋内有火灶,向下挖入,上部开口以备上下的出入。屋高1.8米,与仰韶时期比较体量很小,这和小家庭的需要是一致的。
同类型的房屋发现共计十几个,从南到北顺序排列。其中有高有低,有大有小。上部开口处距离地面1米左右。此次发现主要是在龙山文化房子中心区,在修建铁路开辟道槽时露出来的,切开剖面十分整齐清晰。将那些穴居的房屋从中暴露出来成为明显的横剖面,这样,看到的穴居房屋特别清楚。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仰韶文化
百度百科-龙山文化
仰韶文化与龙上文化的同异
相同点:
1、时期: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2、分布地区:文化影响范围都涉及黄河中游地区
3、技术水平:都是制陶技术发达的文化
不同点:
1、时期:龙山文化被视为对仰韶文化的继承。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龙山文化距今约4350—3950年。
2、仰韶文化分布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地区,其得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
3、技术水平:仰韶文化是彩陶文化,陶器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红色,多用手制法,用泥条盘成器形,然后将器壁拍平制造。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龙山文化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独特、工艺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学家最初称其为黑陶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数量及种类均大为增长,快轮制陶技术比较普遍,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
同:都属于新石器文化,发源地都在黄河流域,
异:龙山文化处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个时期陕西地区的农业和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而仰韶文化还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繁荣时期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