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二十四史包括什么
- 2、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史?
- 3、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史书?
- 4、中国的“二十四史”具体指哪些史书?
- 5、“二十四史”都指哪些?
- 6、24史包括哪些
- 7、二十四史分别是什么
- 8、二十四史指的是什么书
- 9、二十四史分别是什么
- 10、中国正史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求大神帮助
二十四史包括什么
名细如下: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廉)、《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刘昫等)、《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内容介绍:
“正史”之名,始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正史”一称即专指“二十四史”。按《四库全书》的规定,正史类“凡未经宸断者,则悉不滥登。盖正史体尊,义与经配,非悬诸令典,莫敢私增”,即未经皇帝批准,不得列入正史。
扩展资料
二十四史发展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参考资料:二十四史—百度百科
二十四史指的是哪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指的是如下:
1、《史记》——西汉·司马迁
2、《汉书》——东汉·班固
3、《后汉书》——南朝·范晔
4、《三国志》——西晋·陈寿
5、《晋书》——唐·房玄龄等
6、《宋书》——梁·沈约
7、《南齐书》——梁·萧子显
8、《梁书》——唐·姚思廉
9、《陈书》——唐·姚思廉
10、《魏书》——北齐·魏收
11、《北齐书》——唐·李百药
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唐·魏徵等
14、《南史》——唐·李延寿
15、《北史》——唐·李延寿
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20、《宋史》——元·脱脱等
21、《辽史》——元·脱脱等
22、《金史》——元·脱脱等
23、《元史》——明·宋濂、王袆等
24、《明史》——清·张廷玉、万斯同等
二十四史包括哪些史书?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陈书》 《魏书》 《周书》《北齐书》 《南史》 《北史》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明史》,共有三千二百二十九卷,约4700万字。
从第一部《史记》记载的上限黄帝算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述的下限崇祯十七年(1644)为止,记述中国历史赓续4000多年。
二十四史的影响
“二十四史”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二十四史”以本纪、列传、表、志等形式,纵横交错,脉络贯通,记载了各个朝代的历史概貌;同时又以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更替为框架,反映了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使中国和中华民族成为世界上拥有近四千年连贯、完整历史记载的国家和民族。这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并值得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中国的“二十四史”具体指哪些史书?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指中国历史上各朝代撰写的,并且被历朝列入正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统称。“二十四史”记事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基本总括了中国古代各朝。起于汉武帝时诞生的司马迁的《史记》,终于清乾隆四年时刊行的《明史》,前后相隔一千八百多年。总计一共有三千二百一十三卷,大约有四千万的字,都是统一的用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而成的史书。《明史》定稿,乾隆帝下诏历代官修史书,合称《二十四史》,编入《四库全书》史部。
“二十四史”的概念亦是逐步形成的。在三国时期,社会上就有了三史之称。而这三史历来都是指《史纪》《汉书》和东汉刘珍所编撰的《东观汉记》,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唐朝以前往往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的《后汉书》合称为“三史”。后来又加入了陈寿的《三国志》,称为“四史”或“前四史”。
唐朝官修南北朝八史和《晋书》,再加上之前的前四史合称为“十三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十三史”唐朝对西汉以来所修十三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
到了宋朝这一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就又形成了“十七史”之说。因此宋朝文天祥曾告诉元代丞相博罗:“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
到明代后,又增加《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之为“二十一史”。
再清朝的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再加上前先的各史,就是“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变成“二十三史”。在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之中,学者又从《永乐大典》之中辑录出来《旧五代史》,经过乾隆皇帝的钦定,也被列入正史,到此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到四十九年,由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古代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二十四史示意图
五局合刻二十四史 (五百七十册)
不久又增入《旧唐书》、《旧五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二十四史”不含清代历史,近人赵尔巽主编的《清史稿》书成后,并入“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其后又添入近人柯劭忞撰写的《新元史》,终成“二十六史”。“二十四史”被尊为“正史”。《隋书·经籍志》曰:“自是世有著述,皆拟班(班固)、马(司马迁),以为‘正史’。”遂有“正史”之说。“二十四史”皆属纪传体史书,即以人物为中心,着重记述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历史事件附见于人物纪传中。纪传体主要有纪、表、志、传四种体例:
“纪”(或曰“本纪”)逐年记载帝王在位的国家大事;
“表”扼要胪列纷纭复杂的的大小史实;
“志”(或曰“书”、“考”)专项记录各项典章制度;
“传”(或曰“列传”)集中描摹历史人物生平;
《史记》和《新五代史》中又多出一种“世家”,系纪和传的结合体。四种体例相辅相承,互为补充,共同展现出一幅恢宏壮阔的历史长卷。
不同时期的合称
最初《史纪》、《汉书》、《东观汉记》合称“三史”,而在范晔的《后汉书》出现之后,就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三史之一。
“三史”加上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前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合称“十三史”。
“十三史”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合称“十七史”。
“十七史”加上《宋史》《辽史》《金史》和《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二十一史”加上《明史》合称“二十二史”。
“二十二史”加上《旧唐书》合称“二十三史”。
“二十三史”加上《旧五代史》合称“二十四史”,至此,“二十四史”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旧唐书》、《旧五代史》。
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你不知道的知识,哪本正史最不可信,最好的毫无争议
很多人只闻二十四史,当然具体哪二十四史?二十四史有哪些?二十四史一共多少本?二十四史哪些值得读?读二十四史有什么?用 二十四史之首是什么?资治通鉴是二十四史吗?
二十四史
一、二十四史中私人编纂的比政府主导编纂的要多。
二十四史中《宋史》及以后的正史才是当时的政府主导的,前面的二十史几乎都是私人编纂的。像前四史等。
二、二十四史中最好也是最公正的也是私人编纂的
二十四史写得最好和最公正是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前四史都是私人编写的,《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虽然是史官,但《史记》的编写却跟官府没关系。《汉书》的作者班固更只是一介平民。《后汉书》的作者宋晔虽是太守,但他写书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政治上不得志,才静下心来写书,陈寿编写的《三国志》也一样,《三国志》原本是以《魏书》、《吴书》、《蜀书》分开流传的,直到宋朝才三合一为《三国志》。
三、二十四史中写得最好的跟最差的
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编写最好的,这个应无争议,编写最差的是关于晋朝的《晋书》,《晋书》虽然是唐太宗下令编写的,但是此书的评价却是二十四史中最差的,主查原因是当时的编写者采用的史料有相当一部分是小说家言,甚至于采信了不少神话传说,所以很多史学家说他辞藻虽然不错,但写实性不行。
四 、二十四史作者中有一位女性,可能也是唯一的一位女性
汉书
班固写《汉书》时,中途被征召去攻打匈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他跟随的主将窦宪却因为功高擅权,使得班固也受到牵连,死于狱中,但他的《汉书》却还没有完成,他的妹妹班昭接着编写,所以《汉书》的作者其实是班固兄妹。
五:二十四史中政治偏见最厉害是《明史》
明史
《明史》是清政府组织编写的,先后编写过二次,第一次因清政府要编写《清世祖实录》而停摆,1679年重新开始编写,直到1739年才完成,《明史》虽然有很多优点,参考的史料也很多,但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管得很严,再加上清政府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所以《明史》带有很多偏见,失真的地方较多,鞑子的无耻显而易见。从明朝末代秦王的乌龙事件,《明史》的不实处。
六、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长和最短的
元史
《明史》自1769年开始编写,共花了九十多年,远超于其它史书编写的时间,在他以前,其它史书,最长的也就五六十年。《元史》是二十四史中编写时间最短的,《元史》虽然也有过二次编写,但是两次编写的时间总和也不到一年,后一次编写几乎是重新来,仅仅花了一百五十一天,比第一次还短,因此,《元史》也受到史学家的诟病。
七、二十四史的卷数最多的和最少的
二十四史有超过二百卷的有五史,分别是《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元史》二百一十卷,《宋史》四百九十六卷,《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旧唐书》二百卷,大部分都超过一百卷,最少的《陈书》只有三十六卷,最多的自然是《宋史》。
八、正史中最多的朝代是汉朝和唐代
后汉书
关于汉朝的专门正史有《汉书》和《后汉书》,其实《史记》也有部分,《汉书》和《史记》中汉朝的部分有重合,主要是汉武帝及以前的时间。《汉书》记载的是西汉,《后汉书》记载的是东汉。
唐朝是唯一有两本正史(断代史)记录的朝代,分别是后晋石敬唐命当时的宰相赵莹主导编写的《唐书》,后来因为《新唐书》的出现,所以改称为《旧唐书》,《旧唐书》的作者很多,以吴兢、韦述编写的内容最好。《新唐书》是宋仁宗命人编纂的,参与的人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其他的作者还有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不过主要的编写者是欧阳修。
九、记载年限最长的和最短的
宋史
二十四史中记载的时间最短的是《南齐书》,南齐书主要是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齐国的历史,自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建南齐始到齐和帝萧宝融亡国而终,共二十三年,作者是齐高帝的孙子萧子显,萧子显是二十四史作者中唯一一个以皇室身份编写本朝历史的。最长的是《宋史》,《宋史》包括北宋、南宋两朝,共三百一十九年。
十、哪本书曾经也是正史 后来被挤掉了
二十四史除了每个朝代会增加一史以外,其实还有一本也曾经入过正史,就是关于汉朝的《东观汉记》,《东观汉记》其实是《后汉书》一本最重要的参考书,但是《后汉书》后来居上,挤掉了《东观汉记》成为官方承认的正史。
十一、最悲催的正史
三国志
二十四史中最悲催的应该是《三国志》,因为民间谈三国时期的事马上就会想到《三国演义》,甚至于民间的不少历史爱好者,也会把《三国演义》当成三国时期的正史,小说的知名度远超正史。
十二、其它知识
资治通鉴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虽然没有入选二十四史,但比大部分的二十四史都有名。
20世纪,中国对二十四史进行了校准,主要是因为现代的阅读习惯跟古代不一样,需要对二十四史加上标点符号,先后参与的史学家有几十位,历时二十年。
最后,二十四史(习惯说法)体量巨大,总共3229卷,约4700万字,而且因为以文言写就,所以实际意义在现在看来远不止这些字数。
“二十四史”都指哪些?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我国的史籍浩如烟海,其中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当首推二十四史。
可是,我们有时候说二十四史,有时候说二十五史,还有说二十一史的时候,倒底有多少“史”呢?
原来,无论是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都是对官修的历代史书的总称。明朝时,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人们就把它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此后,人们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史书中有一个很有名也很有价值的《旧五代史》,已经散失了。在乾隆年间,学者们主要依据《永乐大典》,又把《旧五代史》辑录整理成书,经乾隆皇帝钦定,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这样,我们所熟悉的二十四史就正式形成了。
到了民国,人们又把《清史稿》容纳其中,于是,二十四史就又变成了二十五史。
所谓新史稿,是指二十四史以外的两部纪传体史书——《新元史》和《清史稿》。从《史记》到《明史》,这二十四部「正史」记述了中国自古代黄帝到明朝的漫长历史。在二十四史之外,还有两部比较重要的史籍,一部是民国初年由柯劭忞编撰的《新元史》,纠正了旧《元史》中的一些谬误,补充了一些重要史实。1921年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与旧有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另一部是赵尔巽编撰的《清史稿》,529卷,纪传体清史未定稿,把二十四史没有包括的清代历史,做了比较完整的整理,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中华民国之前的中国历史长卷,因其为未定稿,故未列入「正史」之中,但也有人将《清史稿》与上列二十五史合称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记录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大约5,000年的历史进程,构成了一个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
由于历代王朝的君臣和史学家都十分重视「以古为鉴」,因此各朝代史家修史的动机不尽相同,但在要求写出历史上的治乱盛衰、得失成败的真象,不使事实湮灭上,却有着基本的共识。司马迁开创的「秉笔直书」是《二十四史》的主流,曲笔作史受到后人的唾弃,所以《二十四史》各史中的本纪部分,逐年记载每一代皇帝在位时的军国大事、社会变化、人事活动,以至大自然的变化,顺序连贯起来就成了一部相当完整的中国历史全纪录,这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
在中国浩如烟海、多种体裁的史书中,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居于各种史书的首位。到清朝乾隆年代编辑《四库全书总目》时,以纪传体史书记述的内容为正统历史,并诏定《史记》至《明史》二十四种史书为「正史」;自此以后,「正史」便成为《二十四史》的专有名称。
《二十四史》的内容包括了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黄帝开始,直到明朝灭亡大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构成了前后衔接、连续不断的整体,是中国古代历朝「正史」的总结,也是中国古代史学的卓然成果。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就形成了后世通常所说的“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史记 汉· 司马迁 130
2 汉书 汉· 班固 100
3 后汉书 南朝宋· 范晔 120
4 三国志 晋·陈寿 65
5 晋书 唐·房玄龄等 130
6 宋书 南朝梁·沈约 100
7 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59
8 梁书 唐·姚思廉 56
9 陈书 唐·姚思廉 36
10 魏书 北齐·魏收 114
11 北齐书 唐·李百药 50
12 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50
13 隋书 唐·魏征等 85
14 南史 唐·李延寿 80
15 北史 唐·李延寿 100
16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200
17 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225
18 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
19 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74
20 宋史 元·脱脱等 496
21 辽史 元·脱脱等 116
22 金史 元·脱脱等 135
23 元史 明·宋濂等 210
24 明史 清·张廷玉等 332
《新元史》和二十五史
《新元史》共有257卷,由民国时的柯劭忞(1848—1933年)编撰。柯劭忞,字凤荪,山东胶州人,为光绪进士,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等职。民国初年任清史馆纂修、总纂。因为他有感于《元史》成书仓促,编修草率,错谬甚多,于是全力钻研元史,利用明清以来的研究成果,采用文集、金石文字以及《元朝秘史》和域外史料,重新编写了一部《新元史》,包括有本纪26卷,表7卷,志70卷,列传154卷。
《清史稿》和二十六史
《清史稿》共有529卷,为近代人赵尔巽(1844—1927年)所撰。赵尔巽,字公镶,清末汉军正蓝旗人。同治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户部尚书、湖广总督、四川总督、东三省总督等职。1914年袁世凯设清史馆,以赵尔巽为馆长,总领《清史稿》的修撰工作,到1927年定稿,包括有本纪25卷,志135卷,表53卷,列传316卷。记载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国称帝(1616年),到辛亥革命结束清朝统治(1911年)共296年的历史。
《清史稿》定稿后因为未经仔细核对,而只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所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文字不通,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均随处可见,但将《清实录》、《清会典》、《国史列传》、地志和档案中大量史料作了整理和汇编,则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清史稿》虽然不能列入「正史」之中,但因为这是一部完整的纪传体清史,学术界常将它列入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中。
http://cn.chiculture.net/0702/html/0702c39/0702c39.html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9331.html
24史包括哪些
24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均以纪传体编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约公元前2550年),下至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涵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共计3213卷,约4000万字。
二十四史历代发展
三国时期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后来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正史,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钦定二十四史”。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钦定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规模汇刻。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分别是什么
二十四史是中国历史上二十四部著名史书的总称。按照各史所记朝代的先后排列,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上古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史记》序中写道,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
继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范晔撰。范晔字蔚宗,顺阳人。元嘉二十二年,当他完成了本纪、列传的写作,同时又和谢俨共同完成《礼乐志》《舆服志》《五行志》《天文志》《州郡志》。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时期的历史。作者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
《晋书》一百三十卷,唐·房玄龄等著,包括帝纪十卷,志二十卷,列传七十卷,载记三十卷,记载了从司马懿开始到晋恭帝元熙二年为止,包括西晋和东晋的历史,并用“载记”的形式兼述了十六国割据政权的兴亡。
《宋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记述南朝刘宋王朝自刘裕建基至刘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实,为沈约所撰。全书一百卷,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作者南朝沈约根据何承天、徐爱等所著宋史旧本,旁采注纪,撰续成书。
二十四史的地位:
“二十四史”中的经济史料极为可观。除了志中的专门记述外,旅闷本纪里的一些皇帝诏令,列传中的大臣奏议和言行事迹,都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历代王朝的田亩制度、赋役政策、钱币规定等情况。
如果把分散的史料分门别类地搜集起来,对研究经济发展史是大有裨益的。历史上刊印全套“二十四史”的主要有过三种版本: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刻本、清朝末年由金陵、淮南、浙江、江苏、湖北五个书局刻印的“局本”,以及解放前由商务印书馆影印的“百衲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老一代领导人的关怀下,从1959年起,中国史学工作者开始了“二十四史”的整理工作。到1978年“二十四史”点校本已经由中华书局全部出版。
除《史记》外,各史都撰写了校勘记。这是整理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项巨大成果,在国内外都产了巨大的影响。
二十四史指的是什么书
二十四史指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旧唐书)》、《新唐书》、《五代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1、《史记》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品中撰写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该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汉书》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有八十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历史类文学作品,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汉朝东汉时期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断代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5、《晋书》
该书记载的历史上起于东汉末年司马懿早年,下至东晋恭帝元熙二年(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以宋代晋。同时还以“载记”形式,记述了十六国政权的状况。
二十四史分别是什么
分别为:《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
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由于《史记》的写法被历来的朝代纳为正式的历史写作手法,故将和《史记》一样用纪传体写作的史书称“正史”。记述的范围,自传说中的黄帝开始,到明末崇祯皇帝止,涵盖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天文、地理等各方面的内容。
《二十四史》中的名言: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符登传》意思是: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出自二十四史中的《晋书·周岂页》意思是: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宋书·江夷传》意思是: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史记·滑稽列传》意思是: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刘般传》意思是: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出自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杨震传》意思是: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中国正史是二十四史还是二十五史?求大神帮助
二十四史,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4年),计3213卷,约4000万字,用统一的有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1921年,中华民国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的历史 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宋、齐、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 还有的把清史稿放进去作为第二十五史,不承认新元史的正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