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
-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 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 5、兼听则明是什么意思?
- 6、兼听则明 下一句
- 7、什么叫兼听则明?
- 8、如何反驳兼听则明
- 9、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什么意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出自哪儿?是什么意思?
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徽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三国演义》八三回:“良曰:‘古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望陛下察之。’”
————————————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出自《新唐书·魏征传》。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jiān tīng zé míng,piān xìn zé àn
〖解释〗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处〗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例〗唐朝人魏徵说过:“~。” ★毛泽东《矛盾论》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引证: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翻译: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
示例:
毛泽东《矛盾论》: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53263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扩展资料: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
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意思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汉语词语,读音是jiāntīngzémíng,piānxìnzéàn,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明:明辨是非。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现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就会很清楚明白,如果从心里阴暗面分析就会很糊涂。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太宗说:“就是应该这样。”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勿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勿入;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唐朝时,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就是从魏征劝太宗的话演变而来。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1.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
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唐太宗说:“好啊!”
原文:
上问魏徵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不能蔽也。
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哉。”
扩展资料:
赏析与启迪
通过“明”与“暗”、“兼听”和“偏信”的对比,“兼听”与“偏信”的利弊一目了然。一个善于兼听的人,无疑是一个明智的人,一个乐于纳言的人,一定是一个有胸怀的人。
人的潜意识里,亲疏有别。血缘情感亲近与否,关系着一件事情的判断与解决方式的不同,在信任的程度中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对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会怀疑或极少怀疑,而对旁人说的话,则半信半疑甚至完全不信。
事实上,你最信任的人说的话,不见得客观公正,而旁人说的话未必就是错的。关键是怎样将反馈回来的信息加以整理和分析,作出正确的判断。
兼听则明是什么意思?
“兼听则明”是一句出自于《论语》的名言,意思是要广泛听取各种声音,才能真正地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接受各种看法和观点,才能拥有更全面的认知。兼听则明是一种开放的思维模式,它使我们能够反思自己的想法,纠正自己的错误,从而更好地看待事物。
兼听则明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模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临各种复杂的信息和观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思想,积极倾听不同的声音,才能真正做出更好的判断。兼听则明的态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更好的工作表现,更好的生活方式等。
在个人成长中,兼听则明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这时候,兼听则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些挑战。只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建议和意见,我们才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并且更好的改进问题。兼听则明的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跨越思维的狭隘,让我们更加自信和明智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会。
兼听则明 下一句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偏信则暗
兼听则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释
义: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
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释 义: 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出 处: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示 例: 唐朝人魏征说过:“~。” ★毛泽东《矛盾论》 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汉代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是故人君通必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原文]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而下情得以上达)。”上曰:“善!” [释文] 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叫明,怎样叫暗?”魏征答:“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帝舜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驩兜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被软禁饿死;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贵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达。”唐太宗说:“好啊!”
什么叫兼听则明?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释义: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引证: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翻译:君王之所以耳聪目明,是因为善于全面听取多种不同意见;之所以闭聪塞听,是因为片面听取某种意见。
示例:
毛泽东《矛盾论》: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e68a84e79fa5e9819331333431353263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
扩展资料: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语故事
魏征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后任宰相之职,为唐朝贞观名相。话说玄武门之变以后,唐太宗李世民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
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由此可见,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唐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
魏征去世后,唐太宗伤心欲绝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兼听则明,发现自己问题,主动要做思想工作,提升速度才会快!
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兼听则明(拼音:jiāntīngzémíng)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成语相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管子·君臣上》。“兼听则明”意为听取多方面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判断(兼听:听取各种意见。明:指看事清楚)。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谓语、定语、宾语。常与“偏信则暗”或“偏听则蔽”连用。《管子·君臣上》:“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合而听之则圣”后来演变为成语“兼听则明”。
如何反驳兼听则明
偏听则暗。反驳兼听则明的句子为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只有多听取意见和建议,才能更加完善自己的理论。
"兼听则明"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听取多方面的意见,才能明辨是非。这个成语强调的是通过多方面的了解和思考,以便更全面、准确地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如果要反驳"兼听则明",需要先理解其背后的理念和逻辑,然后找出反驳的理由。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方法:
1. **指出“兼听则明”的局限性**:虽然“兼听则明”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多元视角,但它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有些情况下,我们可能无法获得全面的信息,或者信息的质量可能参差不齐,此时,“兼听则明”可能会让我们陷入混乱或误导。
2. **讨论“兼听则明”的实际操作困难**:在实际生活中,“兼听则明”并不总是可行的。有时,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资源去获取所有的信息。或者,有些信息可能是不可获得的,或者获取信息的成本非常高。
3. **强调“兼听则明”可能导致决策拖延或无法果断行动**: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快速做出决策,而“兼听则明”可能会让我们犹豫不决,导致错过重要的机会。
4. **举例说明“兼听则明”的失败案例**:我们也可以通过举例来说明,“兼听则明”并不总是带来好的结果。比如,一个领导者可能因为过于依赖各种意见,而无法果断地做出决策,导致整个团队错失重要的机会。
然而,这些反驳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忽视“兼听则明”的价值。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做出重要决策时,多方面了解情况和听取不同观点仍然是非常有益的。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运用这个原则。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什么意思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现代泛指:在看待某一件事的是非上,从正面的角度考虑就会很清楚明白,如果从心里阴暗面分析就会很糊涂。“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汉朝王符的《潜夫论·明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原文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原文注释
兼: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明:明辨是非。
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原文翻译
君主能正确认识事物是因为听取各方面一键。会犯片面性的错误,是因为只相信单方面的话。
《潜夫论》简介
《潜夫论》是东汉思想家王符创作的政治著作,凡十卷三十六篇。其内容多数是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政论文章,广泛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教育、历史、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东汉社会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潜夫论》对东汉后期政治社会提出广泛尖锐的批判,深刻揭露了社会上本末倒置、名实相违的黑暗情形,认为这些皆出于“衰世之务”,并引经据典,用历史教训对统治者加以劝诫。
《潜夫论》作者简介
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其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大约生于东汉和帝、安帝之际,卒于桓帝、灵帝之际。少好学,有志操,与马融、窦章、张衡、崔瑗等人相友善。当时东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和严重,朝政更加腐败黑暗,统治阶级的贪婪和残暴,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王符性情耿介,不苟同于世俗,于是终身不仕,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抨击时政之得失,取名为《潜夫论》。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故事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