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别被《隋唐演义》骗了,尉迟恭不是铁匠,而是正经官四代
- 2、早年骁勇善战的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时立下首功,为何到了晚年却闭门不出?
- 3、历史上的尉迟恭,真的是从战俘成为将军的吗?
- 4、尉迟恭的一生经历过什么?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 5、尉迟恭的简介
- 6、唐初第一猛将尉迟恭,晚年为何在道观修行?
- 7、正史中尉迟恭和秦琼谁打架厉害?
- 8、唐初第一猛将尉迟恭,晚年为何在道观修行呢?
- 9、尉迟恭简介?
- 10、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为何叫做尉迟恭?尉迟恭老婆是谁?
别被《隋唐演义》骗了,尉迟恭不是铁匠,而是正经官四代
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 (原名尉迟融,也叫尉迟恭,字敬德),不用笔者多说,各位看官也都熟悉他 —— 唐太宗李世民最亲信的武将,战功赫赫,在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七,武将中排名第一 。
笔者小时候就对尉迟敬德有印象,是因为他的画像总被贴在门板上,那时候只知道 他是个门神↓
年纪稍长后,从评书和电视剧里进一步了解尉迟敬德 —— 皮肤黝黑、出身铁匠、力大无穷、使用一把铁鞭做兵器 的将军……
再后来看过史书后才明白,原来以上都是尉迟敬德的民间形象。 正史中的尉迟恭是个啥出身、长啥样、用啥兵器? 今天笔者就跟大家简单聊聊……
01、出身 —— 不仅不是铁匠,并且是正经的“官四代”
尉迟敬德的出身,在正史《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里都没记载,他一出场就已经是“定杨天子”刘武周的部下偏将了。
后世小说演义中之所以将其描述成铁匠,是因为宋朝有本名叫 《太平广记》的野史小说 ,其中就 写了个“隋朝末年,有书生找铁匠尉迟恭借钱”的小故事 。 于是,尉迟敬德出身铁匠的传闻便在民间流行起来 。清朝时期,小说《隋唐演义》里的尉迟敬德就被描写成铁匠,这一形象就更深入人心了。
并且,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传》里有这么个桥段:尉迟敬德跟李世民争论时,说:“我从小就失去爹娘,他们都是在战乱中死去……”
简直是扯~
尉迟敬德的真实出身是正经 如假包换的“官四代”~
他的曾祖尉迟本真,是北魏时期的渔阳郡开国公,官拜冠军将军,去世后还被追赠为“六州诸军事”—— 名副其实的高级军官。
他的祖父尉迟孟都,在北齐任左兵郎中,后归北周,任济州刺史。
他的父亲尉迟伽,在隋朝开府仪同三司……
祖上三代都是高官,到尉迟敬德本人这里也不含糊,将门虎子有胆有谋,从青年时期就率领军队保卫隋炀帝。大业十二年(616年),31岁的尉迟敬德亲自率军歼灭叛民翟松柏,俘虏叛军五万人,获得马匹三千,因此战功被封为朝散大夫。不久后,又因消灭叛民王须拔等人,升任正议大夫。
如此身份, 跟“铁匠”没一毛钱的关系!
并且,他的父亲尉迟伽是中年去世(母亲生卒不详),不是什么“从小没了父母”,一副贫苦无依的样子!
02、妻子是官家千金,不是“黑白两夫人”
在《隋唐演义》小说和相关电视剧中,尉迟敬德归降李世民后才娶了妻子,并且一娶就是两个:黑玫瑰夫人和白牡丹夫人。
真实的 历史 中,尉迟敬德的确至少有过两位夫人。 原配名叫苏 娬 ,是鲜卑人 ,也是祖上三代从北魏到隋朝都为高官,其父苏谦还是隋朝开国元勋,封侯爵、柱国,任檀州刺史。
所以,苏娬是名副其实的 千金小姐,出身名门贵族,可惜年仅24岁就去世 了,为尉迟敬德 生下了长子尉迟宝琳 。
由于原配去世早,当时的尉迟敬德也才28岁而已,后面建功立业后肯定续娶了。但娶的是谁, 历史 上没有明确记载。
不过,尉迟敬德与后妻是很恩爱的。因为有一次唐太宗主动要将公主许配给他,他直接婉言谢绝,说:“家中老妻尚在……”
03、兵器不是铁鞭,而是马槊
小说中的尉迟敬德,使用一把铁鞭做兵器↓
而 历史 上, 尉迟敬德使用的是一杆超级长超级重的马槊 。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李世民去攻打窦建德时,有一天对尉迟敬德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
以上三点,就是 历史 上真实的尉迟敬德的出身和家庭情况。不过,这些都是在1971年发现了其墓碑才被世人知晓的。尽管 小说和影视剧 中依旧采用民间传说的方式去展现,那是 为了故事情节的精彩而已,咱们作为观众,心中明白实情就可以了 。
早年骁勇善战的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时立下首功,为何到了晚年却闭门不出?
晚年的尉迟恭已不复当年之勇,难以在战场上为皇帝分忧解愁,所以他选择闭门不出。这样反而可以得到善终。
因为玉池宫总是觉得李世民会伤害他,所以他才会在晚年的时候闭门不出,来打消李世民对他的疑心。
主要是因为尉迟恭很聪明,他想用这种态度来表明自己不会居功自傲。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唐朝名将,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被后世尊为民间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门神,传说其面如黑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门神:尉迟恭(胡敬德)与秦叔宝(秦琼))
尉迟恭此人纯朴忠厚,勇武善战,一生戎马倥偬,征战南北,屡立战功,更是在玄武门之变时立下首功,助李世民成功夺取帝位。但就是这么一员猛将,直至晚年时却因沉迷修炼仙丹,闭门谢客,十几年未曾出过门。
(尉迟恭动漫版)
早年:骁勇善战,助夺帝位尉迟恭本是刘武周起义军,后公元620年被李世民战败于美良川,又被围困在介休,不久后在劝降下,他与刘武周起义军的另外一位将领寻相共同归顺与唐,李世民让其做了右一府将军。
谁知在不久后,寻相等人又相继反叛了李世民,李世民部下的其他将领也由此对尉迟恭产生了怀疑,并把他囚禁起来,并对李世民进言道:“敬德骁勇绝伦,今既囚之,心必怨望,留之恐为后患,不如遂杀之”。李世民则笑着说:“如果尉迟恭真要叛变,他那能在寻相之后呢?”于是令人释放了他,并且还赏赐了不少金银财物。
(尉迟恭剧照)
后又在李世民与王世充交战时,不顾自身安危,保护李世民成功冲出重围,自此,李世民更加信任尉迟恭,而尉迟恭对唐也是忠心耿耿。
在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初四这一天,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即秦王李世民针对其兄建成、弟元吉联合争夺皇位的一场宫变。
(玄武门之变)
那天,李建成、李元吉照例上朝,走到临湖殿,发现不妙,急忙骑马离去,途中李建成被李世民射死,这时,尉迟恭将元吉射下马。不巧,此时李世民的马跑入林中被树枝所绊倒,李元吉很快赶到夺下弓,扼住了李世民的咽喉,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恭驰马赶到,李元吉见此慌忙松开李世民,拔腿便逃,被一箭射死。李渊见大势已去,只得顺从安排,李世民顺利夺得皇位。
中年:居功自负,终离京城由于尉迟恭此人性情过于耿直,且居功自负,见到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人时,常常当面讥讽他们,议论其长短,有时甚至在宫廷之上与其厉言争辩,于是久而久之便和这些人的关系逐渐疏远乃至恶化。在此后,尉迟恭便迎来接连的职位变迁,后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
晚年:闭门谢客,沉迷炼丹贞观十七年二月,尉迟恭请求回家养老,二十五日,朝廷任命尉迟恭为开府仪同三司,五天一上朝。贞观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李世民由洛阳出发,决意亲征高句丽,让尉迟恭以本官行太常卿,为左一马军总管,随唐李世民一起出征高句丽。
班师回朝后,尉迟恭仍然回家养老,不问世事,一心痴迷于修炼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陶醉其中,不跟外人来涉交往,长达十六年之久。
最终于显庆三年二月去世,享年74岁,唐高宗为其废朝三日,命在京五品以上官员皆去哀悼,并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陪葬昭陵。
结语后世对尉迟恭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我认为,即使他在晚年一心迷恋修仙炼丹之术,闭门不出十几年,也无法抹去他这一生征战疆场所得来的荣誉,总的来说,尉迟恭还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大将军。不知道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历史上的尉迟恭,真的是从战俘成为将军的吗?
不是,尉迟恭据守介休县时李世民派人劝降,后投诚李世民被任命来右一府统军,屡立战功于武德九年封为右武侯大将军。
不是,因为据历史记载,尉迟恭是一位作战能力非常强,且打仗勇猛,后来跟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被封为将军,所以并不是说从战俘开始的
从史料里面,可以看出事实并非如此。他本来的作战能力就很强,只不过影视剧里可能夸张了一些,是为了更加鲜明突出这个人物。
这是不可能的,尉迟恭是李世民门下的一位幕僚,后来追随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所以后来册封为将军。
影视剧中讲的是尉迟恭是被李世民抓后,最后投靠了李世民,但是史书的记载上并没有这么说。所以历史上尉迟恭应该不是从战俘变成将军的。
尉迟恭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人,很多人说尉迟恭在投靠李世民之前是战俘,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就我自己的了解,尉迟恭并不是战败才投靠李世民的,而是因为他本身就厌倦了之前的主公,想找一个能够带他出人投地的主公。我想用尉迟恭的经历,来回答这个问题。
尉迟恭从小就展示出过人的军事天赋,在打仗上面他很少碰到对手,由此可见,要想尉迟恭战败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我认为尉迟恭成为战俘的几率很小。并且当时李世民手上也没有什么很厉害的武将,因此,要想打败尉迟恭带领的军队,其实并不容易。
其次,尉迟恭在效忠李世民之前是跟随王世充的,但王世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尉迟恭看不惯王世充的为人,离开王世充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当时给尉迟恭选择的人并不多,恰好李世民就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因此,尉迟恭会存在选择李世民的情况。毕竟尉迟恭想要自己另立门户的话不现实,因为他不适合当主公,并且没有那么雄厚的实力。
据我的分析,尉迟恭是自愿加入李世民阵营的,并不是因为战败。并且李世民也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他不可能无条件的相信一个战俘。尉迟恭最后可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要是尉迟恭原本是战俘的话,我认为他根本没有这个机会去成为唐朝第一大将。
尉迟恭的一生经历过什么?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
俗话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古代不少开国皇帝,在皇位坐稳之后,都会对那些战功赫赫的开国功臣下手,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人。而唐太宗李世民,虽不是开国皇帝,却是一位难得的仁义之君,没有因功高震主而除掉这些开国功臣,几乎所有人都得以善终。
曾经有一位猛将,在投靠李世民之后,几乎所有将领都认为他是个威胁,日后很可能会反叛,就联合起来将其关进了大牢。李世民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杀掉此人,而且力排众议将其释放,并予以重用。最终,此人非常感激,对李世民忠心耿耿,后多次救主于危难之中,他就是大唐开国功臣尉迟恭。
尉迟恭,字敬德,早年以打铁为生,练就了过人的臂力。隋朝末年,在高阳参军讨伐暴乱兵众,以勇猛闻名,一直提拔到朝散大夫。公元617年,刘武周起兵反隋,听闻尉迟恭作战勇猛,就通过各种手段将其收到自己的账下。唐朝建立后,刘武周在突厥支持下举兵南下,尉迟恭一直跟随左右。
虽然尉迟恭看似纯朴忠厚,但他智商很高,看出了刘武周不是个成大事的人,就有了降唐之心。刘武周兵败后,在李道宗和宇文士及等人的劝说下,尉迟恭投降于李世民,被任命为右一府统军,继续统领旧部八千人,与诸营相参。
其他将领都认为,尉迟恭为人不厚道,迟早都会造反。更可怕的是,他本人武力高强,一般人不是他的对手,留着他将会是很大的威胁,就把尉迟恭关进了大牢,并准备择日问斩。而李世民却说:“我的看法跟你们不同,尉迟恭如果怀有叛离意图,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于是就下令将其释放,并赏赐给尉迟恭很多金银财宝,并对他推心置腹地说道:“对于其他将领将你私自关押,我替他们向你道歉,希望你不要放在心上。如果你想要离开,就拿着这些钱好好地生活,没有人敢阻拦你。”
李世民的做法,令尉迟恭相当感动,哭的一塌糊涂,并表示自己愿意誓死追随。从此之后,尉迟恭一直跟随李世民左右,曾三次把李世民从死亡之地救出。其中最著名、最危险的一次,就发生玄武门之变的战斗中。
当时李世民在射杀李建成后,就策马追击李元吉,但衣服被树枝挂住,坠马落地,李元吉见此现状,就准备回头干掉李世民。在此危难之时,又是尉迟恭及时赶到,大叫一声,差点把李元吉吓掉魂,并随即将他射杀,堪称玄武门之变的第一功臣。
另外,尉迟恭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恭,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没有后来的大唐盛世。
李世民继承皇位后,作为武将出身的尉迟恭,开始居功自傲,看不起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文人,甚至在朝堂上讥讽、嘲笑他们,还曾将大臣李道宗的一只眼睛打瞎。李世民非常生气,就对他说道:“你知道汉朝开国功臣韩信、彭越为何被汉高祖杀掉吗?做人不要太高调,否则他们就是前车之鉴。”
唐太宗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吓得尉迟恭磕头认错,从此变得相当低调,再也不讥讽其他大臣,整天在家炼丹,不与其他大臣来往。公元658年,74岁的尉迟恭病逝,唐高宗李治非常伤心,下令废朝三日,并让在京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吊唁。
尉迟恭的简介
尉迟恭的简介:尉迟恭指尉迟敬德,尉迟敬德(585年—658年12月25日),名恭,字敬德,本名尉迟融(《新唐书》作尉迟恭)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县)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中国隋末唐初大将。
隋大业(605年—618年)末年,从军高阳,积功升为朝散大夫,刘武周起兵,以其为偏将,夺得晋、浍等州,并击破永安王李孝基,活捉独孤怀恩等。武德三年(620年),兵败归顺唐朝,赐名尉迟恭。跟随秦王李世民,参与唐初统一战争,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颇有功勋。
“玄武门之变”时,力主先发制人,事变当天,在玄武门外射死齐王李元吉,协助秦王杀太子李建成。唐太宗贞观元年,授右武候大将军,封楚国公,后历任泾州道行军总管,襄州都督、同州刺史,贞观十一年,监修洛阳老君山,拜上柱国、改封鄂国公,后任鄜,夏二州都督,贞观十七年,授开府仪同三司,致仕还家,不问政务,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名。
尉迟恭主要影响
策划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是玄武门之变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在玄武门之变前,当李世民和李建成双方斗争进入关键时刻,李世民念及兄弟之情,犹豫不决,尉迟敬德一再劝其早下决心,先发制人,不要“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敬德又拈弓搭箭,射杀李元吉。
为稳定局势,尉迟敬德奉李世民之命带甲入宫向正泛舟海池的高祖李渊报告,并敦促李渊下诏,令诸军悉受秦王节制。李世民从此登上大位,开始他的贞观之治。在整个政变的过程中,尉迟敬德表现英勇,临危不乱,为李世民夺取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大功。所以,后来论功行赏的时候,他功居第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尉迟恭
唐初第一猛将尉迟恭,晚年为何在道观修行?
因为尉迟恭在打仗期间,做了很多杀戮的事情,手上沾染了很多鲜血,心里也因此种下了魔障。因此晚年才会在道观清修以祛除自己的魔障。
他年轻的时候杀戮过重,老年想在道观中过着清修般生活来赎罪,而且身体老迈,迷信仙丹妙药可以延年益寿。
就是因为他这一辈子已经伤了太多的人,并且他也想皈依佛门。想要为自己手中的那些生命超度超度,也为自己赚取一些好的修行。
因为尉迟恭在晚年已经没有太多的实力在帮唐朝打仗,所以他选择了在道观中修行。
因为尉迟恭看淡了人间冷暖,对名誉这些东西看的不重要,所以晚年在道观修行。
尉迟恭是唐初第一猛将,之所以他晚年的时候在道观修行。可能是因为他觉得自己上半生杀戮太重,所以要借助清修的生活来赎罪,也有可能是因为常年征战,身体不好了,所以就有了迷信的想法,借助道观里的丹药延年益寿。尉迟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尉迟敬德,一开始的时候,他并不是李世民的手下,早年的时候,他以打铁为生,后来成为了隋军,到了隋朝末年的时候,他又投靠了刘武周。刘武周在和李世民对战的时候,当时刘武周这边就是尉迟敬德出战,而李世民那边则是秦琼,他们两个人打的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后来刘武周失败了以后,尉迟敬德就跟了李世民。正好那个时候李世民手下的猛将秦琼因为多年征战身体不好了,所以尉迟敬德就取代了秦琼,成为了李世民手下的第一武将,当时李元杰还不服气,和尉迟敬德比试了一番,最后失败了,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尉迟敬德出了很多力,不管是在玄武门之变前的种种准备,还是在玄武门之变的事件当中,尉迟敬德都有很大的功劳,他为了救李世民,杀死了李元吉,后来又去宫里逼迫李渊,让李渊把李世民立为了太子,其实从这里就可以看得出来,李世民是一个狠人,而尉迟敬德也同样是一个凶狠的人,面对这样的人,李渊不得不交出皇后。
后来尉迟敬德给李世民立下了很多功,在贞观十九年的时候,尉迟敬德已经年纪大了,还是跟着李世民四处征战,后来从高丽征战回来以后,尉迟敬德突然就选择离开战场,抛弃自己的地位,去了一所乡下的道观,开始了修行之路,在道观里,他每天都是练丹药,修炼仙术,从来不和外人接触,就这样一直到死。很多人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突然感觉到自己前半生造的杀孽也太重了,所以才去了道观,过清修的生活,以此来赎罪。
正史中尉迟恭和秦琼谁打架厉害?
尉迟恭与秦琼都是隋唐时期的名将,俩人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为当年的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两个人都以勇猛著称,而且使用的兵器也比较类似,并且两个人同时当了门神,各个方面都很相像。那么问题来了,谁是大唐第一门神的话题也就跃然纸上,百姓纷纷表示吃瓜,有的为秦琼打Call,有的为尉迟敬德加油,一时间那是众说纷纭。
关公战秦琼基本上只能停留在脑海里了,因为俩人不是一个时代的代表,但是尉迟恭与秦琼确实能对比谁强谁劣,因为俩人在历史上的的确确的干过一架,并且已经展露出端倪。这一切得追溯到俩人不在一个阵营的时候了。
秦琼与尉迟恭的起源发家史秦琼的生涯履历
秦琼的工作经验丰富,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好些年,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李密、王世充手下任职,随着秦二哥工作能力的提高,找的雇主名气也越来越大,最终投身到李世民的帐下。之后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那时候比较流行双方大将开战前阵前干一架,秦琼经常为李世民单枪匹马独闯敌阵,深得李世民的信任。
个人认为,秦琼的职业生涯的黄金阶段是在瓦岗时期,据《隋唐英雄传》的情节,瓦岗兄弟一炷香,开始创业打拼,先后重创隋军多员猛将,秦琼的名声也跟随者瓦岗军这个平台一起越来越大。后来瓦岗在李密的折腾之下分崩离析,秦琼与单雄信等人又都投靠了洛阳王世充。在王世充部工作的不愉快,可能是王世充这老板太抠唆了,也或者是这个平台不够敞亮,于是又投靠了血统更为纯正的李唐。
秦琼职业生涯的分水岭就是“玄武门之变”,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斗争中,秦琼被分配负责去外围阻断支援,没有直接的参与到玄武门的战斗当中。也许是李世民认为外围阻敌增援与拦截外逃人员更重要一些,也许是认为秦琼本身的价值观存在商榷之处,因而做出如下的安排,但是也造成了其最终在凌渊阁排位上排到了后面。
有人认为是秦琼本身的价值观的问题,秦琼在当时忠于的是大唐而不是李世民本人,也可以说忠于的是李渊,这一点小心思被李世民牢牢的洞察到,因而才会作出这样的安排。随着秦琼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不太好,从而失去了再立战功,积累功绩的机会。
尉恭的生涯履历
据记载尉迟恭老师给了他一根水墨钢鞭,一匹宝马就出山了。据《隋唐英雄传》的情节,尉迟恭最早投到刘武周的麾下,尉迟恭勇猛无敌,曾连续攻关拔寨,先手攻占了晋、浍两地,并且多次打败唐军,唐军听闻尉迟恭叫阵,高挂免战牌。李渊无奈,只得派李世民率领秦琼等人去抵挡尉迟恭的进攻。
尉迟恭也就是在这投入到李世民的麾下,自此开始为大唐东征西讨。尉迟恭的职业生涯显得比较单纯,履历比较简单,因而他就像是一张白纸,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区别秦琼的地方在于,秦琼投靠的是大唐,而尉迟恭投靠的是李世民。
当都为大唐征战时,两人不分彼此,但是涉及到为李世民效力之时,显然尉迟恭更胜一寿。“玄武门之变”中,尉迟恭跟随李世民进入玄武门,并且一鞭子敲死了李元吉,浑身是血的独闯金銮殿,面见唐高祖李渊,这份忠心与胆识为尉迟恭加分巨大,也就是尉迟恭在凌渊阁排名靠前的一大原因。
在排位上,二人区分出了先后,尉迟恭更胜一筹。但在武力上面,俩人的一次交手也盖棺定论。
秦琼PK尉迟恭,究竟鹿死谁手秦琼与尉迟恭当了半辈子的搭档,当年的一场交锋也是在尉迟恭为刘武周效力时期。有一个流传的“三鞭换两锏”就是在这里来的。据记载当时李世民引兵来到,抵挡尉迟恭的进攻,秦琼轻车熟路,被派上去与尉迟恭阵前对战,当时战鼓擂动,呐喊声响彻云霄。
一番厮杀下来,尉迟恭用水墨钢鞭打了秦琼三鞭,秦琼反手甩了尉迟恭两锏。看样子是尉迟恭攻速比较快,三鞭甩了出来,对秦琼并没有造成过大的伤害,但是秦琼的两锏则将尉迟恭打的吐血了。攻击力高低咱还真不能以数量来看,但是这次交锋明显看得出来,秦琼身板子更硬实。综合评比上我认为秦琼胜过了尉迟恭,因而判定秦琼的武力值略高于尉迟恭,从那场对战的结果上来看,也的确如此,毕竟尉迟恭最终失败投靠了李世民门下。
后记那么经过时针这么一解析屏幕前的您是不是了解了呢?其实呀,对于历史人物高低的对比也只能从只言片语的历史记载中找寻痕迹,当年那一场战争,也有可能是尉迟恭当场吐血,秦琼憋住没有吐,反而导致其内伤久治不愈,以至于开国之后常年生病,而尉迟恭则南征北战活大岁数。
咱也就只能以单纯的一两场交锋做一个参考吧,权当茶余饭后的谈资,您说呢?
唐初第一猛将尉迟恭,晚年为何在道观修行呢?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大功臣,他屡次立下大功,这让他的开始有点骄傲。在一次宴会上,他看见李道宗的席位比他高,于是便怒气腾腾的质问李道宗,谁知惹得李世民的不高兴,于是他开始约束自己,在加上晚年的他有些迷信,所以他便在道观修行。
因为他觉得他年轻的时候干了很多的坏事,手上沾了很多的血,所以说他晚年的时候要在道观修行。
因为尉迟恭帮助李世民夺位后,李世民常常做噩梦,尉迟恭晚年修行或许就是为了替李世民修行消除困扰。
有可能是前半生杀戮太多,晚年在道观修行,是为了赎罪的。
年轻时杀戮太重。老年之后常常会为自己的这些行为感到后悔,加上年老体衰,就喜欢在这种清净之地修行,像得道成仙。
因为尉迟恭晚年的时候身体变弱了,不再适合在战场上杀敌,为了能够安享晚年,他就潜入道观修行追求长生去了。
尉迟恭也叫尉迟敬德,是隋唐时期有名的猛将,据说他身材高大、相貌粗鲁,胡须如同钢针一样,全身皮肤黑黝黝的像半截黑铁塔,在战场上勇猛无敌,他归顺李世民之后征战四方立下了无数功勋,武力值仅在秦琼秦叔宝之后。
这里面有一个典故叫做“三鞭换两锏”,据说当年尉迟恭不服秦叔宝,提出来要和他比试。秦叔宝就答应了,并说愿意先受尉迟恭三铁鞭,然后尉迟恭再让秦叔宝打三锏,谁先受伤挺不住谁就输了。尉迟恭心中暗喜,觉得自己先出手占了便宜,就用尽全力打了秦叔宝三铁鞭,没想到秦叔宝一点事都没有,接着秦叔宝来打他,第一锏下来尉迟恭就觉得身体里翻江倒海,秦叔宝第二锏打到他身上的时候就挺不出了,赶紧打马狂奔逃跑了。
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时就替唐太宗李世民立下了大功,后来征战沙场便是名扬天下,由于杀戮太多,他和秦叔宝的画像被老百姓当作门神贴在大门上用来驱鬼避邪。可像他这样名震四海的猛将,却在58岁征战高句丽回来之后,选择了放弃一切荣华富贵,离开长安躲进一座小小的道观中修行,据说他此后很少与外人来往,只是顾着享受自己的悠闲时光,有空的时候就看看道书,炼一炼仙丹,专心于自己的长生之道,后来活到了74岁的高龄。
不少人说尉迟恭是由于年轻的时候杀人如麻,到老了感到内疚,就潜入道门修行赎罪去了,也有人说他跟许多古时候的人一样,迷信炼丹修仙之术追求长生,其实不管如何,他能够安享晚年就已经比历史上别的开国功臣强太多了。
尉迟恭简介?
尉迟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县)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雌雄双鞭,龟背驼龙枪。座驾:踏雪乌骓马。传说其面如黑炭。
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 隋大业末,尉迟敬德从军于高阳,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隋大业十三年刘武周起,收罗尉迟敬德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尉迟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虏孤怀恩、唐俭等。武德三年,唐太宗征讨刘武周,刘武周令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介休抵御。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劝降。尉迟敬德与寻相举城投降。太宗大悦,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任泾州道行军总管等职。晚年信方术,杜门不出。
尉迟敬德作为唐初大将,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多次冒险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立下不世之功。尤其在玄武门事变中,不但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之命,还请高祖下令,令诸军皆属李世民指挥,内外遂定,可谓力挽狂澜。尉迟敬德同时还有远见的卓识,如玄武门事变后,对太子的党羽主张释而不杀,这一举措迅速缓和了内部矛盾,同时还为李世民保留了魏征那样的大批栋梁之材。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尉迟敬德,也就没有李世民,也就后来的大唐盛世。在性格上,尉迟敬德纯朴忠厚,自归李世民之后,从无二心,为其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在拒绝娶公主一事上,更显示出高贵的品质。正因如此,后人才将他做为门神,画图流传至今。虽说居功自负是尉迟敬德的不足之处,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了他的的纯朴,做事毫无心机。
尉迟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县)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兵器:雌雄双鞭,龟背驼龙枪。座驾:踏雪乌骓马。传说其面如黑炭。
尉迟恭与秦琼为中国两位传统门神。 隋大业末,尉迟敬德从军于高阳,以武勇称,累授朝散大夫。 隋大业十三年刘武周起,收罗尉迟敬德为偏将,与宋金刚南侵,陷晋、浍二州。尉迟敬德破永安王孝基,俘虏孤怀恩、唐俭等。武德三年,唐太宗征讨刘武周,刘武周令尉迟敬德与宋金刚在介休抵御。太宗遣任城王道宗、宇文士前往劝降。尉迟敬德与寻相举城投降。太宗大悦,赐以曲宴,引为右一府统军。
武德九年(626),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取帝位。任泾州道行军总管等职。晚年信方术,杜门不出。
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为何叫做尉迟恭?尉迟恭老婆是谁?
尉迟恭为什N叫尉迟恭 尉迟恭又名尉迟敬德、胡敬德,是大唐开国名将之一。他性格忠厚,勇武善战,曾随唐太宗李世民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恭的名字与大名鼎鼎的秦琼秦叔宝并列,为隋唐十三条好汉中的稳坐第十三把交椅的好汉,亦是民间广为流传的门神肖像的原型。
尉迟恭剧照
纵观《百家姓》, *** 的名姓之中未有尉迟这个姓氏的存在,事实上,尉迟恭是五胡乱华时代鲜卑族人的后裔,唐代朔州鄯阳人氏,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朔州朔城区人。
相传少年时期,尉迟恭生活贫苦,曾以打铁为生。隋朝末年,隋炀帝暴虐无道,天下英豪纷纷揭竿而起,一时间中原大地陷入战乱。尉迟恭身怀一身绝世武艺,有心投效明主,建功立业,于是告别妻子,离开家乡踏上了从军之路。
尉迟恭最初从军于高阳之时,李世民大军正与刘武周所部决战。李唐大军兵强马壮且军纪严明,刘武周军队不敌。尉迟恭作为刘武周麾下的将领,也被李世民所俘虏,而后有感秦王李世民心怀天下,是一代明主,遂决意投效李世民麾下。作为降将的尉迟恭初来乍到之时,受到唐军诸将排挤,不得已离去。几年后,瓦岗寨起义,李世民身陷重围,尉迟恭挺身而出,于乱军之中救下李世民,从此深得李世民的信任,成为其左膀右臂,追随李世民开创了李唐江山的万世基业。
尉迟恭老婆 说起大唐开国名将尉迟恭的夫人,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当然是那对美艳动人的姐妹花——黑白夫人。
黑白夫人剧照
据说这黑白二位夫人都武艺高强,身怀绝技,她们先后在战场上与秦王李世民的部队交战,被尉迟恭打败生擒。尉迟恭抓回俘虏后,却没有为难她们,而是礼仪相待,最后居然打动了美人心,答应归顺大唐,并双双嫁给了尉迟恭。傻乎乎的尉迟恭一下娶到两位娇妻,这正是左拥右抱,享尽齐人之福,羡煞多少后世豪杰。
有关尉迟恭这两位夫人的具体名姓,历史典籍之中似乎并未做详细记载,只是略微提到,这两名女子原本是曹州宋义王孟海公的夫人,曾随夫君几番征战,立过不少战功,乃是孟海公的左膀右臂。姐妹二人中黑夫人为长,擅使一柄流星锤,勇猛过人,在战场交战之时被唐军主帅尉迟恭所擒,而后在相处过程中两人擦出爱的火花。
然而,黑夫人心中一心记挂自己那位还身在敌营的妹妹,于是乎,她出谋划策令尉迟恭应战,将她妹妹白夫人也掳来,姐妹团聚,遂由程咬金出面做媒,一起嫁给尉迟恭为妻,由此而成就了尉迟恭与这对彪悍姐妹花的战地情缘。后世评价,这段啼笑因缘虽成不了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却也为尉迟将军半生戎马的传奇人生平添了不少情趣。黑白夫人在下嫁尉迟恭之后,都不再弄武,专心在家相夫教子,过上了快乐的居家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