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古琴的意思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中国古琴文化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天上有五星,地上有五行,世上的声响有五音。传说炎帝在沁源景凤羊头山下“黍定黄钟”,发现了音乐,炎帝神农氏又“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古琴的声音是非常独特的,听琴乐能感到古琴的安静悠远。“静”可以说是琴音的最大特点,琴音也被称为“太古之音”、“天地之音”。这里的“静”还有两层意义,一是抚琴需要安静的环境,二是抚琴更需安静的心境。
古琴琴曲存世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宣布,中国古琴被选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古琴指法详解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弦乐器之一,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代表之一,在演奏古琴时,指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古琴的指法。古琴指法主要分为左手指法和右手指法两部分。左手指法左手指法包括按弦、滑奏、扫弦、顿击等,其中按弦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按弦:古琴共有七根弦,按弦方法有硬按和软按两种,硬按是指将手指按在琴弦上,产生清晰的音响,适合演奏快速、明亮的曲调,如《阳春白雪》等。软按则是指将手指放在琴弦上,产生柔和、温暖的音色,适合演奏静态、柔和的曲调,如《广陵散》等。
滑奏:滑奏是指在弹奏的过程中,将手指平稳地从低音向高音滑动,产生悠扬、流畅的音乐,适合演奏悠长慢板的曲调,如《长清》等。扫弦:扫弦是指用左手食指或中指按住一个或多个弦,用手掌向下扫过弦面,产生类似于扫把的声音。
扫弦适合演奏古琴曲中的节拍或节奏较为明显的部分。顿击:顿击是指将手指轻轻地敲击琴弦上方的签板或琴面,产生短促的音响,适合演奏快速、明亮的曲调,如《浔阳夜泊》等。右手指法右手指法包括拨弦、挑弦、勾弦、撮弦等,其中拨弦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拨弦:拨弦是指用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等弹拨琴弦,产生清晰、明亮的音响,适合演奏快速、节奏明显的曲调,如《平沙落雁》等。挑弦:挑弦是指用右手指甲从下方向上方挑弹琴弦,产生轻柔、温暖的音色,适合演奏柔和、悠扬的曲调,如《高山流水》等。勾弦:勾弦是指用右手手腕向外侧翻转,用拇指或食指向下勾拨琴弦,产生短促、响亮的音响,适合演奏速度较快的曲调,如《广陵散》等。撮弦:撮弦是指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两根或三根琴弦,产生闷响的音响,适合演奏古琴曲中的低音或伴奏部分。以上便是古琴的指法详解,通过不同的指法的运用,可以演奏出丰富多彩的古琴曲目。需要注意的是,古琴的指法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修炼,方可掌握精湛的演奏技巧。
古琴的别称雅号还有哪些
一、玉琴是古琴吗
是。
古琴有许多别名,玉琴就是其中之一,玉琴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古代文人雅士所操的琴,很多都会用玉来装饰,因此称之为玉琴,后来就成了古琴的美称了。
二、古琴的别称雅号有哪些
古琴是“华夏正音”,寄寓了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所喜好,许多诗词中也不乏它的影子,所以千百年来,古琴有了各种各样的别称和雅号:
1、七弦
琴有七弦,因此而得名,也称七丝,嵇康《酒会》:“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宋赵_《游青山城》:“陡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
2、玉琴
琴以玉饰,故得名。唐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
3、瑶琴
瑶有美玉、美好之意,瑶琴是对琴的美称,表明古琴之音来源于天上瑶池。南朝宋鲍照《泥古》:“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纲罗。”
4、凡桐
古琴采用凤凰所栖的梧桐木制成,好的古琴多为桐木所斫,宋苏辙《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
5、丝桐
相传远古伏羲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
6、孤桐
峄山南坡所产的桐木,用它制作的古琴,音质好,声音清亮,故得名。《尚书·禹贡》:“峄阳孤桐。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7、桐君
桐木为斫琴的良材,拟称为“桐君”。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
8、玉振
古琴弹奏时金声玉振,因而得名,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秋啸。”
9、玉徽
古琴的琴徽一般都是由玉作为材料,因此用玉徽代称古琴,《梁书文学传·庾肩吾》:“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
10、鸣丝
古琴拨丝弦而后得声,故得名。唐朝李白《邯郸南亭观伎》:“歌故燕赵儿,魏姝弄鸣丝。”
11、鸣琴
古琴拨弦而鸣。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
12、清英
古琴桐制,音乐清悦,故得名。《文献通考·乐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以至玉林、响泉、韵馨、清英、怡神之类,名号之别也。”
13、焦尾
汉蔡邕以烧焦桐木制琴,故得名。《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14、舜琴
古琴原有五弦,传为舜所发明,故得名。《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
15、虞弦
相传虞舜制五弦琴,故得名。明高明《琵琶记》:“强对南熏奏虞弦。”
16、三尺桐
传说神农桐木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故得名。宋苏轼《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古琴的别称雅号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 七弦琴:因为古琴有七根弦,所以被称为七弦琴。
- 凡桐:佳琴多为桐木所斫,一般木料所作名“凡桐”。
- 玉振:古琴弹时金声玉振,故名。
- 玉琴:琴以玉饰,乃名。
- 玉徽:琴徽每以玉制。
摘要:古琴别称玉琴,因为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所用的琴会用玉来装饰,因此得名,后来就成了古琴的美称,除了玉琴以外,古琴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还有很多别称和雅号,比如瑶琴、七弦琴、凡桐、孤桐、玉振、鸣丝、鸣琴、清英、舜琴、虞弦、三尺桐等,这些都是古代文人雅士对古琴的爱称,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古琴的别名有哪些吧。一、玉琴是古琴吗是。古琴有许多别名,玉琴就是其中之一,玉琴名称的由来,是因为古代文人雅士所操的琴,很多都会用玉来装饰,因此称之为玉琴,后来就成了古琴的美称了。二、古琴的别称雅号有哪些古琴是“华夏正音”,寄寓了中国数千年的正统思想和文化,自古以来为文人雅士所喜好,许多诗词中也不乏它的影子,所以千百年来,古琴有了各种各样的别称和雅号:1、七弦琴有七弦,因此而得名,也称七丝,嵇康《酒会》:“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宋赵_《游青山城》:“陡险齐双屐,逢幽鼓七丝。”2、玉琴琴以玉饰,故得名。唐常建《江上琴兴》:“江上调玉琴,一弦清一心。”3、瑶琴瑶有美玉、美好之意,瑶琴是对琴的美称,表明古琴之音来源于天上瑶池。南朝宋鲍照《泥古》:“明镜尘匣中,瑶琴生纲罗。”4、凡桐古琴采用凤凰所栖的梧桐木制成,好的古琴多为桐木所斫,宋苏辙《大人久废弹琴比借人雷琴以记旧曲十得三四率》:“久厌凡桐不复弹,偶然寻绎尚能存。”5、丝桐相传远古伏羲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三国魏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6、孤桐峄山南坡所产的桐木,用它制作的古琴,音质好,声音清亮,故得名。《尚书·禹贡》:“峄阳孤桐。传:孤,特也。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7、桐君桐木为斫琴的良材,拟称为“桐君”。宋陈师道《次韵苏公西湖观月听琴》:“人生亦何须,有酒与桐君。8、玉振古琴弹奏时金声玉振,因而得名,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古琴名:冰清、春雪、玉振、秋啸。”9、玉徽古琴的琴徽一般都是由玉作为材料,因此用玉徽代称古琴,《梁书文学传·庾肩吾》:“故玉徽金铣,反为拙目所嗤;巴人下里,更合郢中之听。”10、鸣丝古琴拨丝弦而后得声,故得名。唐朝李白《邯郸南亭观伎》:“歌故燕赵儿,魏姝弄鸣丝。”11、鸣琴古琴拨弦而鸣。晋陆机《拟东城一何高》:“闲夜抚鸣琴,惠音清且悲。”12、清英古琴桐制,音乐清悦,故得名。《文献通考·乐十》:“相如之绿绮,蔡邕之焦尾,以至玉林、响泉、韵馨、清英、怡神之类,名号之别也。”13、焦尾汉蔡邕以烧焦桐木制琴,故得名。《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14、舜琴古琴原有五弦,传为舜所发明,故得名。《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15、虞弦相传虞舜制五弦琴,故得名。明高明《琵琶记》:“强对南熏奏虞弦。”16、三尺桐传说神农桐木制琴,长三尺六寸六分,故得名。宋苏轼《戴道士得四字代作》:“赖此三尺桐,中有山水意。”
古琴的起源
古琴的起源如下:
古琴是中国最为古老的传统乐器,自古文人所要求的四艺“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指古琴。古琴历史悠久,从《诗经》《尚书》《史记》到唐诗宋词、文学名著、古代绘画等,有关古琴的题材,都有相关的记录。
在各种史籍记载中对于古琴的发明者,存在着不同版本的传说,其一是伏羲造琴。传说是伏羲创造了瑟,也创造了琴。相传,伏羲制作古琴是为了修身理性,使万物生长,这也是普遍认可的古琴来源的一种说法。
其二是神农造琴。神农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人之知。据史料的记载,尧舜时期就已经有古琴了,古曲《南风》据说就是舜作的: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可以说,关于古琴的起源版本有很多,真实性也难以考证。
古琴如此有魅力的原因:
这与它的内在精神及风格特点是分不开的。古琴音量虽不大,但音色丰富多变,且富于韵味,常适合于文人以自娱为主的内向性活动,所以古时有些政治家把古琴音乐说成“治世之音”。与琴有关的诗词更是数不胜数,历代文学家、政治家甚至帝王都写了很多与琴有关的诗词歌赋。
古人认为通过琴曲的潜移默化可以净化灵魂、陶冶情操,儒家“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理想由此可以实现。古琴除音乐独特,其乐器本身就是一件优美的工艺品,它身集历代工艺、书法、篆刻之大成,每张古琴都有自己的名字,琴腹琴背都有题跋的篆刻。
众多琴人将“中和”两字刻于琴背、印于琴谱,时时处处以此要求自己,“中和之道”成为文人一面精神上的旗帜。根据儒学的中和之道,还总结出清、微、淡、远的审美原则,这四个字道出了古琴文化的精神,里面既有古琴技法也有对琴人的修养要求。
古琴的代表曲目
古琴的代表曲目有:《高山流水》《渔樵问答》《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
1、《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2、《渔樵问答》
《渔樵问答》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为中国十大古曲 之一。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萧鸾编纂《杏庄太音续谱》 。由于音乐形象准确、生动,因此近几百年来在琴家中广为流传。
3、《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是中国琵琶十大名曲之一,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乐师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的古琴曲。
4、《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中国古琴名曲,据传为蔡文姬作,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之一。《胡笳十八拍》是古乐府琴曲歌辞,一章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题是“文姬归汉”。
5、《阳关三叠》
《阳关三叠》古琴曲,又名《阳关曲》、《渭城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是目前所见的一首中国古琴歌曲。
6、《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中国古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谱中解题称晋代桓伊曾为王徽之在笛上“为梅花三弄之调。后人以琴为三弄焉”。此说源于《晋书列传第五十一》,但未写明是以梅花为题材。
古琴是什么
释义
指传世久远的七弦琴。 多为梧桐木料制成,初五弦,后增为七弦。 北周庾信 《幽居值春》诗:“短歌吹细笛,低声泛古琴。” 宋赵希鹄 《洞天清录·古琴》:“古琴漆色,历年既久,漆光退尽,惟黯黯如海舶所货乌木,此最奇古。” 明陶宗仪 《辍耕录·古琴名》:“古琴名:冰清,春雷,玉振,黄鹄,秋啸,鸣玉。”
例句
她的古琴造诣已达炉火纯青,国内乐坛无出其右。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是指年代久远的乐器,就是常说的古代使用的琴。
古琴是我国的拨弦民族乐器,很好听。
一种古代的乐器,现在还有人使用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 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20世纪20年代为与钢琴区分改称古琴。琴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琴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大量诗词文赋都中有琴的身影。嵇康《琴赋》云: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文人雅士以琴修身养性,乃至以琴静心悟道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 2018年1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东南大学为古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古琴分几种类型?
常见的为:
1、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
2、蕉叶式、列子式、伶官式、蕉叶式、神农式
3、响泉式、凤势式、师旷式、亚额式、钟离式(鹤鸣秋月琴)、剑式等。
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最著名的九霄环佩就是伏羲式。
扩展资料:
古琴的外形结构:
古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面圆底扁,象征天地;琴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1、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
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廓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2、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内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宫、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五种社会等级,后来周朝周文王、周武王增加文、武二弦,象征君臣之合恩。
3、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
标志音律的十三个徽、分别象征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征闰月;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别象征天、地、人之和合。
4、琴头
“琴头”上部称为额,额下端镶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称为“岳山”,又称“临岳”,是琴的最高部分。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用硬制木制成。
岳山边靠额一侧镶有一条硬木条,称为“承露”,上有七个“弦眼”,用以穿系琴弦,其下有七个用以调弦的“琴轸”,琴头的侧端,又有“凤眼”和“护轸”。琴头部有两个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
5、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
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巢,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蝇头及蝇头的打结用弦头的一端绕结,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
6、琴尾
自腰以下,称为“琴尾”。琴尾镶有刻有浅槽的硬木“龙龈”,用以架弦。龙龈两侧的边饰称为“冠角”,又称“焦尾”。琴尾部一般也有一个暗槽,称为“韵沼”。
7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8、龙池、凤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凤沼。龙池凤沼,谓之上山下泽,象征天地万象。
与龙池、凤沼相对应处,往往各有一个“纳音”。龙池纳音靠头一侧有“天柱”,靠尾一侧有“地柱”,使发声之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
9、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象征七星。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
10、断纹
琴表面上因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所形成的各种断痕。断纹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梅花断、牛毛断、蛇腹断、冰纹断、流水断、龙鳞断等。一般来说,琴不过百年不出断纹,而随年代久远程度不同,断纹也不尽相同,是鉴藏古琴的主要依据之一。
古琴前阔后狭,象征尊卑之别。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征意义,反映出儒家的礼乐思想及中国人所重视的和合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古琴
古琴的形制多达几十种,从四大名琴入手,常见的形制主要有以下这些。
四大名琴:
1焦尾式、2号钟式、3绿绮式、4绕梁式。
最常见的有:
5伏羲式、6仲尼式、7混沌式、8神农式、9灵机式、10连珠式、
11残雷式、12落霞式、13蕉叶式、14神晖式、15正合式、16凤势式、
17宣和式、18师襄式、19洛象式、20正吟式、21剑锋式、22养和式、
23梁鸾式、24师旷式、25竹节式、26潞王式、27鸣罔式、28凤舌式、
29玉峰式、30聚云式、31亚额式、32伶官式、33列子式、34玉琮式、
35净瓶式、36凤嗉式、37鹤鸣秋月式、38枯木龙吟、39飞瀑连珠等。
古琴的名词解释
古琴,亦称瑶琴、玉琴、七弦琴,为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古琴是在孔子时期就已盛行的乐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四千余年,据《史记》载,琴的出现不晚于尧舜时期。
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古”字,被称作"古琴"。
至今依然鸣响在书斋、舞台上的古老乐器。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是汉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有标志音律的13个徽,亦为礼器和乐律法器。属于八音中的丝。现存琴曲3360多首,琴谱130多部,琴歌300首。
古琴的特点
首先古琴的含义,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古琴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自古就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亦为文人吟唱时的伴奏乐器。
3.琴台也被视为友谊的象征。大量诗词文赋中有琴的身影。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4.古琴是汉民族最早的弹弦乐器,是汉文化中的瑰宝。,唐宋以来历代都有古琴精品传世。存见南北朝至清代的琴谱百余种,有大量关于琴家、琴论、琴制、琴艺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