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科举制的利弊?
- 2、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和弊端?
- 3、科举制有哪些利和弊?
- 4、科举制的利弊
- 5、科举制的利和弊
- 6、科举制度的利弊
- 7、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和弊
- 8、古代科举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 9、科举制度的优缺点是什么
科举制的利弊?
一、科举制度的利
1、科举制度在政治方面: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增进了各方面人才的收集,代替了之前的世袭制,使得之前平民百姓也有机会进入官场。
2、在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读书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科举制度一起来掀起狂热的读书潮,人人都想当官,有了科举制度梦想可以实现了。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度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大大有了文人骚客的用武之地。即科举制度后出现了的各种大诗人,如唐代的王维、张九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等,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等。
二、科举制度的弊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更多的还是讲究官僚主义,举荐的都是官宦家的的亲属,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出现的严重问题是:“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出身贫寒的底层大好人才还是不能更好的被选拔上来。
2、由于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使得科举成为束缚文人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文人们一心想要中举,思想局限于统治者所出的考试内容里,缺乏创新。
3、科举制度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因此有很多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如:陈世美等人。
科举制的作用:为国选材,促进文化发展
1、打破阶级界限
首先,科举制拓宽了人才选拔的渠道。每年的科举考试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使得此前由于出生低微,只能依附于贵族为门客的寒门士子们有了入仕的机会。就像余秋雨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最大优点是从根本上打破了豪门势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使得国家行政机构的组成向着尽可能大的社会面开放”这样也使得官员有了更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水品,使得国家机构能够更好的运转。
2、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度还营造出了一种全民学习的氛围。古代在登榜之后所带来的地位和荣耀是极高的。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科举的巨大诱惑下,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读书运动开始了,并且持续了很久。科举是贵族延续自身权力的最佳手段之一,却也是寒门士子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机会。因此当时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思想。对于读书无论那一阶级都是极为推崇“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思想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科举制度的利在于: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科举制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科举制度能够打破阶级桎梏;科举制度对各国选拔人才具有借鉴意义。弊在于: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考试并非完全公平
科举制本身是利大于弊的 可惜在明朝对科举制进行了八股取士的改革 是科举制的积极意义消失
只剩下了消极意义
可追问
望采纳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在最开始的隋唐宋时期 科举制度不光考察对经典的理解 还要考核很多关于科学的项目(考算学等) 但是到了明朝 愚民政策是八股科举仅仅成为了统治者加固对人民统治的工具 而失去了原本的积极意义 所考核出的大多也都是是一些没有真正才干的腐儒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可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史学界对于唐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态度,认为它为唐统治者招揽了人才,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动摇了门阀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与封建社会其他所有选举制度相比 , 科举制度有其进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举的一整套严密的考试程式和制度,更被誉为是中华民族的杰出创造。科举制使应考之人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对于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广泛搜罗人才,有着无可辩驳的优点。以考试取士,权在国家,考取者无私恩,黜落者无怨恨,亦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科举制度对社会流动起过促进作用。科举制度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竞争性,造成封建社会的人才流动”。有一些平民通过科举考试可以上升为统治者;另一些官宦子弟却因科举失利而沦为平民。科举制度推动了不同等级成员之间的流动,为历代统治者甄拔了一批又一批的臣僚百官,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消极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第二,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第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
2科举制度的弊端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和弊端?
科举制之利
1、政治方面: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拥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2、教育、社会风气方面:科举制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
3、文学艺术方面:科举制也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科举制之弊
1、封建社会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2、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体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
3、科举制度也产生了家庭悲剧。由于科举制度及第者享有丰富的优待的荣誉,而且科举也是普通人出头的重要途径,因此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
4、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扩展资料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创于隋朝,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科举制
科举制有哪些利和弊?
利:开创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选拔人才提供了借鉴加强了透明度 平等竞争得到实现 促进了后来朝代盛世的出现 适应封建社会发展 是历史的进步 推动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办事能力弊:读书做官这一人生定式开始形成 人们开始盲目地追求功名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开始盛行 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关乎社会发展的实务策等考试内容渐渐废除 重文轻理现象严重 科举考试由皇帝和主持的官员命题 思维单一 渐渐变成统治者加强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直接导致了近代中国屈辱的百年史
科举制的利弊
科举制的利弊如下:
科举制度的利
1、科举制度有利于控制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决定思想文化,但思想文化对政治经济又有不可忽略的反作用,且不仅是维护国家安稳的保障还能成为颠覆证券的有力武器。书院有利于集中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选拔能够为统治者效劳的拥护者。
2、科举制度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科举给予了士人权利和财富,得到热切的追捧,而科举考试不仅能够满足欲望还能传播文化促进教育的延续和发展。
3、科举制度能够打破阶级桎梏。门阀阶层垄断仕途,阻碍了庶族阶层的向上流动,科举制度有利于打破垄断,扩大统治阶层。
4、科举制度对各国选拔人才具有借鉴意义。隋唐时期出现了文化交流,韩国、日本、越南均有效法我国的科举制度,后经传教士的影响,西方国家也吸收了科举制度的优点。
科举制度的弊端
1、科举制度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标准化的考试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传播有利于国家统治的思想而除去不利于统治的内容,考生不能自由发挥,逐渐丧失思想和进取意识。
2、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知识分子集中精力放在科举考试上,严重脱离实际,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离,对于自然及其他方面关注较少。
3、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师门关系盛行,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科举考试也腐败,庶族阶层的仕途渺茫。
4、科举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书院由独立的组织逐渐依附科举,科举考什么内容、如何考都会影响到书院。
5、科举考试并非完全公平。科举考试逐渐腐败,许多优秀的人才尚未被发掘,贫苦人家没有钱参与科举考试,女子不能参加科举。
产生
科举制的首创时间史学界存在争议,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部分历史学家以隋朝有分科举人与进士科为由认为科举制开始于隋朝。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开始于汉朝,证明汉朝不仅有分科举人、按科举人,汉朝还有考试进用,而且没有可靠证据证明隋朝有进士科。
部分历史学家考证证明科举制的本质是唐朝开始的允许自己报名参加(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以及考试黜落法,科举制开始于唐朝。
科举制的利和弊
科举制的利和弊如下:
优点
1、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实行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使得各个阶层的人都有机会进入官场,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治权力的垄断。这不仅有利于选拔人才,也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增强社会稳定。
2、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制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这使得官员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同时,科举制也鼓励官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3、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科举制要求考生在考试前进行长时间的学习和准备,这不仅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有利于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科举制也鼓励了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4、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科举制实行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使得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竞争者,这有利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弊端
1、考试内容单一。科举制注重考查儒家经典和文学诗词,考试内容单一,缺乏对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考察。这导致了官员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2、束缚思想。科举制强调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他思想和学派的发展。同时,科举制也要求考生在思想上保持忠诚和顺从,这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忽视实用学问。科举制注重考查文学诗词和儒家经典,而忽视了对实用学问的考察。这导致了一些官员缺乏实用知识和技能,无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4、考试作弊严重。科举制实行公平、公正的考试方式,但实际上存在着严重的考试作弊现象。一些官员和考生通过贿赂考官、抄袭等手段来获得高分或及第,这破坏了科举制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科举制度的利弊
科举制度的利弊如下:
1、利:公平公正:科举制度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无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有知识,都有机会参加考试,这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2、促进学习:科举制度使得读书成为一种追求,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稳定社会:科举制度为底层人士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缓解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弊:考试内容单一: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考试内容,这使得许多具有其他才能和专业知识的人才被排除在外。阻碍科学发展:科举制度强调死记硬背,缺乏创新和独立思考的鼓励,这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
4、考试作弊:由于科举制度对个人前途有着重大影响,一些考生会采取作弊手段以求通过考试,这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束缚思想:科举制度强调儒家思想的权威性,使得人们的思想受到束缚,难以接受其他思想和观点。
科举制度的概念
1、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之一。它始于隋朝,逐渐完善于唐朝,延续至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旨在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出有才能、有知识的人才,以充实官僚体系。
2、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考试,主要包括笔试和面试两种形式。笔试是通过解答有关经史子集等知识的题目来进行考核,而面试则是通过考官对考生的考察和询问来进行评估。科举考试的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儒家经典、历史、文学、法律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3、由于考试是面向全社会开放的,无论出身贫富,只要有才能、有知识,都有机会参加考试并获得官职。此外,科举制度还促进了文化知识的普及和传播,激发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4、科举制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和创新,因为它强调死记硬背和墨守成规,缺乏对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鼓励。
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和弊
利:1.减少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淡化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每个人提供可进入仕途的机会,为封建统治拓宽政治基础;3.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积极作用
弊:1.束缚思想;2。导致官场腐败
利:科举制度是为了选拔官员而设立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出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
弊: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导致官场腐败
古代科举制的优缺点是什么?
优点:1、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大的优点是公平公正。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使得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既利于提高官员的素质,又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2、科举制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而且促进了社会上努力读书求学的风气。
3、唐代的科举考试,尤其是进士科的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和唐朝文化的发展。它不仅造就了一批诗人,而且使唐代的文学水平达到一个很高的层次。
4、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是存在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影响深远。
缺点: 发展到明清的科举制度,考试内容陈旧落后和形式僵化,束缚人们思想、眼界。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的工具。因此,科举制度严重扼杀追求实际学问的本领。扼杀人的创造精神和独立的见解。为了求取功名,许多读书人死读书,不去追求真才实学。即使考中做官,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另外科举考试的内容只偏重人文伦理,轻视自然科学 ,长期以来造成读书人只顾死记硬背经书注解,无人研究科学技术,乃至造成中国科技逐渐落后。
科举制度的优缺点是什么
科举制度的主要优点在于:一、官员全由考试选拔,比较公平;二、促进了社会上下层的流动,农家子弟一旦考中,就能改变家庭状况;三、促进了士绅集团的形成,古代中国的绝大多数社会公益设施都是由士绅集团主持的,促进了社会稳定;四、促进了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风气,促进了社会道德修养。
主要缺点在于:一、八股文考试不一定能选拔真正人才(事实上,所有标准化考试都面临这个问题,因此这并非科举制度特有的缺陷);二、由于不鼓励个人价值的多种实现形式,使得社会人才的出路主要只有参加科举考试一种,使得适合从事商业、自然科学的人才没有晋身之阶;三、由于很多人终身从事举业考试,消耗社会资源;四、座师、同年等情况的存在,容易形成政治利益集团。
这个问题很大,何怀宏有本名著《选举社会及其终结》,就把中国古代社会描述为选举社会,主要理由就是中国很早就建立了系统的文官选拔机制。
科举制度从隋代建立以来经历了很多变迁,今天人们熟悉的科举制度主要是指明、清的制度。也就是所谓的八股取仕,在晚近以来的描述中,八股文被渲染成为需要为近代中国衰落负重要责任的禁锢思想的方法,这的确有一定道理。不过忽略了传统中国知识分子其实不完全是按照八股文的方法来处理事务,亦即,所谓的国学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一种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