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垩纪时代,白垩纪(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8 23:16:29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白垩纪,冰河世纪,三叠世纪时间谁前谁后?

冰河世纪——三叠纪——白垩纪
冰河世纪:
约24亿至21亿年前——休伦冰期
约8.5亿至6.35亿年前——成冰期
约4.5亿至4.2亿年前——奥陶纪
约3.6亿至2.6亿年前——石炭纪
约258万年前——第四纪冰期
白垩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
三叠纪:起始时间:距今2.5亿年前 延续时间: 约5000万年
排列顺序:冰河世纪——三叠纪——白垩纪。

为什么白垩纪时代是地球发展的重要时期?

白垩纪的矿产以沉积的石油、油页岩为主,此外,还有煤、铜、及岩盐等矿产,我国南方的白垩纪地层中就产有丰富的石膏和岩盐。
白垩纪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是动植物新生门类蓬勃发展和迅速演变的时期,也是全球发生大陆漂移,又一次出现生物大绝灭的时期。恐龙在那时曾一度占领着世界舞台,著名的霸王龙就生活在白垩纪,它是当时最强悍的食肉动物。
以霸王龙为代表的蜥臀类恐龙大多数具有捕杀猎物的高度适应性,在世界各地都有它们的踪迹。鸟臀类的演化也在这一时期十分醒目,出现了甲龙、角龙、鸟脚龙类等,鸭嘴龙就是十分常见的鸟脚龙类。
除了陆地上的恐龙,白垩纪时,向空中发展的爬行动物有了更完善的适应,它们不仅个体硕大,滑翔能力也可以同某些鸟类相媲美;海洋中的爬行动物以沧龙类和蛇颈龙类为代表。但整个白垩纪鸟类、哺乳类和鱼类的崛起已对恐龙构成威胁,从侏罗纪延续下来的由恐龙主宰世界的格局正面临崩溃。

白垩纪是什么时代

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在1.45亿年前开始,并在6600万年前结束,是显生宙的最后一个最长的世纪,在此期间海洋将陆地分开,陆地上出现了各种种类的恐龙,新的哺乳动物也在相继的出现,此时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年代的介绍
白垩纪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世纪,开始于1.45亿年前,在6600万年前结束,在此期间历经了几千万年,也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而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也是作为新生代的分界。

在此期间大陆被海洋分开,此时地球变得温暖且干旱,陆地上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已经逐渐出现,不管是水里游的,还是陆地爬的,在空中也有飞行的种类,此时最大的蛇类、娥虫等也陆续出现。

在白垩纪时期的气候比较温暖,海平面的变化也很大,陆地生存着恐龙,而海洋生存着爬行动物、菊石等,新的哺乳动物也在相继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此时的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

白垩纪(地质年代)详细资料大全

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 Period)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白垩纪 外文名 :Cretaceous 宙 :显生宙(Phanerozoic Eon) 代 :中生代(Mesozoic) 纪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起始时间 :1.45亿年前 延续时间 :8000万年 重要事件 :中生代结束 简介,年代测定,白垩纪亚层,形成,地质结构,气候环境,地形特征,物种分布,植物,陆栖动物,海生动物,灭绝事件,古生物发现, 简介 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BC1亿450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著恐龙,海洋生存著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 白垩纪 -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 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4℃。 白垩纪是在1822年由比利时地质学家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时所提出。其名称在拉丁文意为“黏土”,意指上白垩纪地层里常见的白垩,由海生非脊椎动物身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尤其是球石粒。这些白垩黏土层可在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群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色峭壁)发现。 年代测定 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白垩纪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的准确时间却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几百万年之间。在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没有灭绝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点,可以明确分开两个年代。白垩纪结束的时间定的比较准确,是在BC6500万年至6600万年前结束,那时全地球的岩石层都含大量的铱。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一个大型陨石坑。这个陨石造成了大量生物灭绝,称为 白垩纪 -第三纪灭绝事件。但是这个理论现在有争议。 白垩纪亚层 早期的科学文献将白垩纪分为三个时期,依年代早晚为:纽康姆世(Neocomian)、高卢世(Gallic)、森诺世(Senonian)。划出一个中统,至于中统的顶底界如何确定,尚有不同意见。1974~1982年,国际上有一个“中白垩事件”组织,活动非常积极,主要是研究白垩纪期的生物地层学、海侵海退、缺氧事件、地磁场倒转、盐类和白垩的形成、南大西洋和莫三比克峡谷的开裂,以及印度板块从冈瓦纳古陆的分离等课题。白垩纪中期不是一个确切的地质时代概念,有人从阿普特期算起到桑顿期,多数人则从阿尔布期算起到康尼亚克期。中白垩统的划分除中东地区外,国际上很少使用。白垩系二分法已沿用了几十年,见于大量的出版物及地质图件上,当前不宜于再改动。 四川白垩纪时期恐龙足迹图 白垩系的划分以欧洲海相地层为依据,最初以菊石为标准分6~7个阶(期),后来将某些亚阶升级,增加到12个阶(期),但仍有人习惯于把下白垩统下部的4个阶合称为尼欧可木阶(或译纽康姆阶)。上白垩统中部的康尼亚克、桑顿和坎潘 3个阶合称为森诺阶。在这12个阶中可划分出53个菊石带,又以浮游有孔虫和钙质超微化石做为白垩系分阶、分带以及洲际对比的重要依据。 目前的科学文献一般将白垩纪分为晚、早两世,总计12期,都以欧洲的地层为名,从最晚到最早细分如下: 晚白垩世 马斯特里赫特期:70.6 ± 0.6 – 65.8 ± 0.3百万年 坎帕期:83.5 ± 0.7 – 70.6 ± 0.6百万年 桑托期:85.8 ± 0.7 – 83.5 ± 0.7百万年 科尼亚克期:89.3 ± 1.0 – 85.8 ± 0.7百万年 土仑期:93.5 ± 0.8 – 89.3 ± 1.0百万年 森诺曼期:99.6 ± 0.9 – 93.5 ± 0.8百万年 早白垩世 阿尔布期:112.0 ± 1.0 – 99.6 ± 0.9百万年 阿普第期:125.0 ± 1.0 – 112.0 ± 1.0百万年 巴列姆期:130.0 ± 1.5 – 125.0 ± 1.0百万年 豪特里维期:136.4 ± 2.0 – 130.0 ± 1.5百万年 凡蓝今期:140.2 ± 3.0 – 136.4 ± 2.0百万年 贝里亚期:145.5 ± 4.0 – 140.2 ± 3.0百万年 形成 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用手可以搓碎,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白垩层是一种极细而纯的粉状灰岩,是生物成因的海洋沉积,主要由一种叫做颗石藻(Cooliths)的钙质超微化石和浮游有孔虫化石构成,在英、法海峡两岸形成美丽的白色悬崖。白垩层不仅发育于欧洲,北美和澳大利亚西部也有分布。白垩是石灰岩的一种类型,主要由方解石组成,颗粒均匀细小。白垩纪的气温则是高于今日约4摄氏度。 地质结构 白垩统下部是著名的韦尔登群陆相地层,包括哈斯丁层和韦尔登泥岩两部分;下白垩统上部是绿色砂岩层,包括阿普特和阿尔布两个期的沉积;上白垩统即狭义的白垩层,包括从赛诺曼期到坎潘早期地层,顶部缺失坎潘中晚期和马斯特里赫特期沉积。北美已经放弃了过去有些作者把下白垩统单独划分出来叫做“科马奇系”的做法,而采取了国际通用标准。但在广大的落基山区,白垩纪海侵是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的,普遍缺失早、中期沉积。日本学者认为,日本诸岛远离西欧,属不同生物地理区系,与建立在欧洲基础上的国际标准分阶难以直接对比,独立划分海相白垩系为K1~K66个单元,在不同相区,使用不同的地层名称。 陆相白垩系在东亚腹地非常发育,富含石油、煤、盐类等矿产以及各种淡水和陆生动植物化石。中华人民共和国仅西藏、新疆喀什地区、黑龙江省东部和台湾岛才有海相白垩系沉积,其余广大地区则不同程度地发育了陆相地层。东部沿海属环太平洋活动带,以红色及杂色岩层夹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为主;西北内陆盆地以杂色沉积岩层为主;西南和华中主要是红色岩层。东北下白垩统下部是含煤岩层,上部是湖相沉积,夹少许油页岩;上白垩统则是著名的含油岩系,与北美情况不同,含煤岩层很少。中华人民共和国白垩系生物地层学的研究,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以陆相地层为主,研究基础比较薄弱,至今尚未完成区域性的建组和建阶工作,在各个地区已经建立起来的分层还不能完善地与海相标准分层进行对比。侏罗-白垩系界线的划分成为长期争论的问题,看来在短期内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 气候环境 白垩纪的海平面变化大、气候温暖,显示有大面积的陆地由温暖的浅海覆盖。白垩纪是以欧洲常见的白垩层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区,白垩纪的地层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层构成,这些海相石灰岩层是在温暖的浅海环境形成。高的海平面会造成大范围的沉降作用,因此形成厚的沉积层。由于白垩纪的地层厚、时代较近,全球各地常发现白垩纪地层的露头。 白垩纪地层中常见白垩的成分。白垩是由海生颗石藻的钙质外壳微粒(球石粒)沉积而成;颗石藻是种白垩纪常见的藻类。 在欧洲西北部,常发现上白垩纪的白垩沉积层,包含:英格兰南岸的多佛白色峭壁、法国诺曼第海岸、以及低地国家、德国北部、丹麦沿岸。白垩的质地并不坚固,因此这些沉积层的质地松散。这些地层还包含石灰岩、砂质岩。这些地层可发现海胆、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动物(例如沧龙)的化石。 欧洲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多为海相地层,主要由石灰岩、与少数的泥灰构成。在白垩纪时期,阿尔卑斯山造山运动还没发生,所以欧洲南部的白垩纪地层当时多为特提斯洋周围的大陆棚。 在白垩纪中期,海洋低层的流动滞缓,造成海洋的缺氧环境。全球各地的许多黑色页岩层,即是在这段时期的缺氧环境形成。这些页岩层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气来源,北海便是如此。 巴列姆阶时期的气候出现寒冷的趋势,这个变化自侏罗纪最后一期就已开始。高纬度地区的降雪增加,而热带地区比三叠纪、侏罗纪更为潮湿。但是,冰河仅出现高纬度地区的高山,而较低纬度仍可见季节性的降雪。 在巴列姆阶末期,气温开始上升,持续到白垩纪末期。气温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发,制造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层中。中洋脊沿线形成许多热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大陆地壳的许多地区由浅海覆盖著。位在赤道地区的特提斯洋,有助于全球暖化。在阿拉斯加州与格陵兰发现的植物化石,以及自白垩纪南纬15度地区发现的恐龙化石,证明白垩纪的气温相当温暖。 热带地区与极区间的温度梯度平缓,原因可能是海洋的流动停滞,并造成行星风系的虚弱。分布广泛的油页岩层,以及缺氧事件,可证实海洋的流动停滞。根据沉积层的研究指出,热带的海水表面温度约为摄氏42°,高于现今约摄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面温度为摄氏37°。而海洋底层温度高于我们现时的温度约摄氏15到20°。 地形特征 白垩纪时期全球的陆地分布 在白垩纪初期,冈瓦那大陆仍未分裂,而后南美洲、南极洲、澳大利亚相继脱离非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还连在非洲上。南大西洋与印度洋开始出现。这些板块运动,造成大量的海底山脉,进而造成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非洲北边的特提斯洋在变窄。西部内陆海道将北美洲分为东西两部,这个海道在白垩纪后期缩小,留下厚的海相沉积层,夹杂者煤矿床。在白垩纪的海平面最高时期,地表上有1/3的陆地沉浸于海洋之下。白垩纪因为黏土层而著名,这个时期形成的黏土层多于显生宙的其他时期。中洋脊的火山活动,或是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流动,使白垩纪的海洋富含钙,接近饱和,也使得钙质微型浮游生物的数量增加。分布广泛的碳酸盐与其他沉积层,使得白垩纪的岩石纪录特别多。北美洲的著名地层组包含:堪萨斯州的海相烟山河黏土层、晚期的陆相海尔河组。其他的著名白垩纪地层包含:欧洲的威尔德( Weald )、亚洲的义县组。白垩纪末期到古新世早期,印度发生大规模火山爆发,形成的德干地盾。 白垩纪时,南美洲与非洲大陆之间的裂谷迅速张开形成南大西洋,到末期已加宽到约3000千米。北大西洋裂谷位于格陵兰和北美东侧,随着北美洲向西漂移,裂谷在扩大。特提斯海把欧亚大陆与非洲分开,中南欧和中近东的许多国家当时都处于海侵中。白垩纪时气候比较温暖,未见极地冰盖迹象。当时大部分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近海及滨海地带形成丰富的石油、煤、天然气和油页岩矿床,如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墨西哥、波斯湾、北非和俄罗斯的许多大油田,又如中国松辽平原上白垩统的大庆油田,东北和内蒙古下白垩统的许多大煤田。在一些气候干旱炎热的地区,如中国南方晚白垩世的西南湖群和云梦泽水系,有巨厚的膏盐矿床沉积。此外,在云南白垩纪红层中,含铜砂矿床品位高 ,规模大,易于开采和冶炼,是中国有名的铜乡。 物种分布 白垩纪早期陆地上的裸子植物和蕨类植物仍占统治地位,松柏、苏铁、银杏、真蕨及有节类组成主要植物群。被子植物开始出现于白垩纪早期,中期大量增加,到晚期在陆生植物中居统治地位,山毛榉、榕树、木兰、枫、栎、杨、樟、胡桃、悬铃木等都已出现,接近新生代植物群的面貌。从侏罗纪开始出现的超微化石,其特点随产生层位不同而变化,具有重要的地层学意义,其中除颗石外,还有已经绝灭的微锥石( Nannoconus )、楔形石( Sphenolithus )等。 白垩纪:恐龙的黄金时代(赵闯 绘) 脊椎动物中爬行类从极盛走向衰落,主要代表有暴龙(霸王龙)、古魔翼龙、青岛龙等。侏罗纪以前的硬鳞鱼被真骨鱼所代替。海洋无脊椎动物中浮游有孔虫异军突起,成为划分对比白垩纪中、晚期海相地层的重要依据,底栖大型有孔虫中也出现了许多标准化石。菊石和箭石演化迅速而明显,分布广泛,是传统的划分阶和带的标准化石。群生底栖的固著蛤类(Rudistids)可形成礁体,为典型的暖水动物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西藏和南疆上白垩纪地层中均有发现。海胆在特提斯海中颇为繁盛,有少数标准种属。珊瑚和腕足动物在白垩纪居于次要地位。淡水无脊椎动物也很丰富,如甲壳类的介形虫和叶肢介演化迅速,软体动物中的螺和蚌分布广泛,还有昆虫与淡水轮藻化石,它们中的许多种属都可以成为划分对比陆相地层的标准化石,在地质填图、石油和煤等矿产资源勘探中起重要作用。 中国早白垩世的植物地理分区非常明显,根据对孢子花粉的研究,境内至少存在两个明显差异的孢粉植物群。 ①无缝双囊粉类-无突肋纹孢( Disaiatrileti-Cicatricosisporites )植物群。分布于北方区,主要包括东北和华北北部地区。这里植物繁茂,尤其是松科、罗汉松科和海金砂科等植物,形成丰富的煤藏。也说明这里是温暖潮湿气候带。 ②克拉梭粉-莎草蕨孢( 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 )植物群。分布于南方区,多产出于含膏盐沉积的红色地层, 反映出当时较为炎热而干旱的气候环境。在北纬40°~50°之间,存在着一个呈北西西-南东东方向的条状过渡带,南北植物群发生混生现象。从全球分布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两个植物区与干旱带和湿亚热带的情况相当。 植物 白垩纪早期,以裸子植物为主的植物群落仍然繁茂,而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是植物进化史中的又一次重要事件。白垩纪有了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到晚白垩纪晚期被子植物迅速兴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形成延续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诸如木兰、柳、枫、白杨、桦、棕榈等,遍布地表。被子植物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是植物界的一次大变革,同时也给动物以极大的影响。被子植物为某些动物,如昆虫、鸟类、哺乳类,提供了大量的食料,使它们得以繁育;从另一方面看,动物传播花粉与散布种子的作用,同样也助长了被子植物的繁茂和发展。 开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垩纪开始出现、散布,但直到坎潘阶才成为优势植物。蜜蜂的出现,有助于开花植物的演化;开花植物与昆虫是共同演化的实例。榕树、悬铃木、木兰花等大型植物开始出现。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继续存在,例如松柏目。南洋杉与其他松柏繁盛并分布广泛,而本内苏铁目在白垩纪末灭亡。 早白垩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为主,真蕨类仍然繁盛。从早白垩世晚期兴起的地被子植物到晚白垩世得到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居统治地位。本纪初期出现了被子植物,以后逐步发展。菊石和恐龙、翼龙、鱼龙、蛇颈龙等则由繁盛逐步趋于绝灭,哺乳类和鸟类成为新兴地动物类群。 陆栖动物 白垩纪恐龙种类达到极盛,这时候最著名的恐龙是霸王龙,而当时海洋中巨大凶猛的爬行动物并不亚于霸王龙,其中混龙类的上龙和海生蜥蜴类的沧龙身长可超过15米,比我们认识的逆戟鲸和大白鲨都大。白垩纪海洋中造礁的厚壳蛤达到极盛,一度取代珊瑚成为主要的造礁生物,使现代类型的珊瑚礁中断了将近七千万年。到大约六千七百万年前白垩纪结束时,这些海洋和陆地上的动物大量灭绝,只有少量残存在。 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或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有所发展,预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代表有暴龙、翼龙、青岛龙等,随后走向衰落。白垩纪末,恐龙、菊石和其他生物类群大量绝灭。引起这次生物大规模绝灭的原因,有许多争论。有人认为是宇宙中的一颗巨大流星体撞击地球所致,其依据是在白垩系和第三系界线上粘土岩中铱元素含量异常高。 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陆地的优势动物仍是主龙类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它们较之前一个时期更为多样化。翼龙目繁盛于白垩纪中到晚期,但它们逐渐面对鸟类辐射适应的竞争。在白垩纪末期,翼龙目仅存两个科左右。鸟类是脊椎动物向空中发展取得最大成功的类群。白垩纪早期鸟类开始分化,并且飞行能力及树栖能力比始祖鸟大大提高。我国古生物学家发现的著名的“孔子鸟”就是早白垩世鸟类的代表分子。 迅猛龙 白垩纪末,地球上的生物经历了又一次重大的灭绝事件:在地表居统治地位的爬行动物大量消失,恐龙完全灭绝;一半以上的植物和其他陆生动物也同时消失。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恐龙和大批生物突然灭绝?这个问题始终是地质历史中的一个难解之谜。普遍被大家接受的观点是陨石撞击说。引人注目的是,哺乳动物是这次灭绝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它们度过了这场危机,并在随后的新生代占领了由恐龙等爬行动物退出的生态环境,迅速进化发展为地球上新的统治者。中国辽宁省的炒米店子组发现了大量的白垩纪早期小型恐龙、鸟类、以及哺乳类。这里发现的多种手盗龙类,被视为恐龙与鸟类间的连结,其中包含数种有羽毛恐龙。 昆虫在这个时期开始多样化,并发现最古老的蚂蚁、白蚁、鳞翅目(蝴蝶与蛾)。芽虫、草蜢、瘿蜂也开始出现。 海生动物 海洋里,我们认识的鳐鱼,鲨鱼,和其他硬骨鱼也常见了。海生爬行动物则包含:生存于早至中期的鱼龙类、早至晚期的蛇颈龙类、白垩纪晚期的沧龙类。 杆菊石具有笔直的甲壳,属于菊石亚纲,与造礁生物厚壳蛤同为海洋的繁盛动物。黄昏鸟目是群无法飞行的原始鸟类,可以在水中游泳,如同现代?鷉。有孔虫门的球截虫科(Globotruncanidae)与棘皮动物(例如海胆、海星)继续存活。在白垩纪,海洋中的最早硅藻(应为矽质硅藻,而非钙质硅藻)出现;生存于淡水的硅藻直到中新世才出现。对于造成生物侵蚀的海洋物种,白垩纪是这些物种的演化重要阶段。 灭绝事件 剧烈的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导致了白垩纪生物界的巨大变化,中生代许多盛行和占优势的门类(如裸子植物、爬行动物、菊石和箭石等)后期相继衰落和绝灭,新兴的被子植物、鸟类、哺乳动物及腹足类、双壳类等都有所发展,预示著新的生物演化阶段——新生代的来临。 爬行类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达到极盛,继续占领着海、陆、空。鸟类继续进化,其特征不断接近现代鸟类。哺乳类略有发展,出现了有袋类和原始有胎盘的真兽类。鱼类已完全的以真骨鱼类为主。 白垩纪的海生无脊椎动物最重要的门类仍为菊石纲,菊石在壳体大小、壳形、壳饰和缝合线类型上远较侏罗纪多样。白垩纪时南方古大陆继续解体,北方古大陆不断上升,气候变冷,季节性变化明显。杂食性、食虫性、以及食腐动物在这次灭绝事件中存活,可能因为它们的食性较多变化。白垩纪末期似乎没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动物。哺乳动物与鸟类借由以昆虫、蚯蚓、蜗牛…等动物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这些动物则以死亡的植物与动物为食。科学家假设,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生,因此得以在这次植物群崩溃的灭绝事件存活。 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数动物灭亡;因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陆地冲刷下来的生物有机碎 屑为生,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为生。海洋也有类似的状况,但较为复杂。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所受到的影响远比生存在海床的动物还大。生存在浮游带的动物几乎以活的浮游植物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动物,则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或者可转换成以生物的有机碎屑为食。 在这次灭绝事件存活下来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陆地动物是鳄鱼与离龙目,是半水生动物,并可以生物碎屑为生。现代鳄鱼可以食腐为生,并可长达数月未进食;幼年鳄鱼的体型小,成长速度慢,在头几年多以无脊椎动物、死亡的生物为食。这些特性可能是鳄鱼能够存活过白垩纪末灭绝事件的关键。 白垩纪是地球上海陆分布和生物界急剧变化、大西洋迅速开裂和火山活动频繁的时代,后期地势低平发生了广泛的海侵。晚白垩世被子植物代替裸子植物在陆上占优势,是植物界的一大变革。动物界在白垩纪末才发生重大变化,恐龙、菊石和其他许多生物类群大量灭绝,预示著新生代即将开始。对引起这次大规模生物灭绝的原因,在国际科学界展开了热烈的争论。颇为流行的“地外事件”学说认为,地球上一些地方,白垩-第三系界线上的粘土岩中铱元素异常高含量,是宇宙中一颗巨大的流星碰撞地球产生的类似核冬天效应的结果,据此,在世界各地确定白垩-第三系界线时,铱异常就是一条重要原则。但是,对“地外事件”持怀疑和反对意见的人也不少,他们认为,白垩纪末生物大规模灭绝是逐渐发生的,是生态改变的结果,而不是一次简单的天外来客撞击地球所引起的灾难。 白垩纪 (英语: Cretaceous Period )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 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370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0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白垩纪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的准确时间却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几百万年之间。在侏?纪与白垩纪之间没有灭绝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点,可以明确分开两个年代。白垩纪结束的时间定的比较准,是在6550万年前左右(有科学家估计为6590万年前),那时全地球的岩石层都含大量的铱。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附近有一个大坑。这个陨石造成了大量生物灭绝,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但是这个理论有争议。 古生物发现 2014年9月15日,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地质大学专家对泸州市叙永县大石乡境内新阳、龙井两村发现的恐龙足迹进行实地考察研究,结论为距今约一亿年白垩纪时期的三个种类恐龙足迹。

什么是白垩纪时代

白垩纪:
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开始于1.45亿年前,结束于6600万年前,历经79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4℃。
白垩纪是在1822年由比利时地质学家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时所提出。其名称在拉丁文意为“黏土”,意指上白垩纪地层里常见的白垩,由海生非脊椎动物身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尤其是球石粒。这些白垩黏土层可在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群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色峭壁)发现。
白垩纪时代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
白垩纪时代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
白垩纪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白垩纪,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被子植物也出现于此时期。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年代测定
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白垩纪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的准确时间却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几百万年之间。
在侏罗纪与白垩纪之间没有灭绝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点,可以明确分开两个年代。白垩纪结束的时间定的比较准确,是在BC6500万年至6600万年前结束,那时全地球的岩石层都含大量的铱。
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留下一个大型陨石坑。这个陨石造成了大量生物灭绝,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但是这个理论现在有争议。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白垩纪

白垩纪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白垩纪时代是指什么年代 白垩[è]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亥 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问题二:白垩纪是什么意思 白垩[è]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7950万年。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白垩纪(英语:Cretaceous Period)是地质年代中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8000万年,是显生宙的最长一个阶段。白垩纪因欧洲西部该年代的地层主要为白垩沉积而得名。白垩纪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的变化大。陆地生存着恐龙,海洋生存着海生爬行动物、菊石、以及厚壳蛤。新的哺乳类、鸟类出现,开花植物也首次出现。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是地质年代中最严重的大规模灭绝事件之一,包含恐龙在内的大部分物种灭亡。
白垩纪这一时期形成的地层叫“白垩系”,缩写记为K,是德文的白垩纪(Kreidezeit)缩写。
白垩纪时期的大气层氧气含量是现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业时代前的6倍,气温则是高于今日4℃。
白垩纪是在1822年由比利时地质学家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时所提出。其名称在拉丁文意为“黏土”,意指上白垩纪地层里常见的白垩,由海生非脊椎动物身上甲壳的碳酸钙沉积而成,尤其是球石粒。这些白垩黏土层可在欧洲大陆与不列颠群岛(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色峭壁)发现。

问题三:侏罗纪?白垩纪?什么意思啊?从古至今都怎么分啊? 大约在66亿年前,银河系内发生过一次大爆炸,其碎片和散漫物质经过长时间的凝集,大约在46亿年前形成了太阳系。作为太阳系一员的地球也在46亿年前形成了。接着,冰冷的星云物质释放出大量的引力势能,再转化为动能、热能,致使温度升高,加上地球内部元素的放射性热能也发生增温作用,故初期的地球呈熔融状态。高温的地球在旋转过程中其中的物质发生分异,重的元素下沉到中心凝聚为地核,较轻的物质构成地幔和地壳,逐渐出现了圈层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大约在38亿年前出现原始地壳,这个时间与多数月球表面的岩石年龄一致。
生命的起源与演化是和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密切相关的。生命的构成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来自“大爆炸”后元素的演化。资料表明前生物阶段的化学演化并不局限于地球,在宇宙空间中广泛地存在着化学演化的产物。在星际演化中,某些生物单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可能形成于星际尘埃或凝聚的星云中,接着在行星表面的一定条件下产生了象多肽、多聚核苷酸等生物高分子。通过若干前生物演化的过渡形式最终在地球上形成了最原始的生物系统,即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至此,生物学的演化开始,直到今天地球上产生了无数复杂的生命形式。
38亿年前,地球上形成了稳定的陆块,各种证据表明液态的水圈是热的,甚至是沸腾的。现生的一些极端嗜热的古细菌和甲烷菌可能最接近于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形式,其代谢方式可能是化学无机自养。澳大利亚西部瓦拉伍那群中35亿年前的微生物可能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证据。
原始地壳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由天文行星时代进入地质发展时代,具有原始细胞结构的生命也开始逐渐形成。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尚无较多的生物出现,一直到距今5.4亿年前的寒武纪,带壳的后生动物才大量出现,故把寒武纪以后的地质时代称为显生宙
太古代[前震旦纪(18亿年前到45亿年前)]和元古代[震旦纪(5亿7千万年前到18亿年前)]
太古宙(Archean)是最古老的地史时期。从生物界看,这是原始生命出现及生物演化的初级阶段,当时只有数量不多的原核生物,他们只留下了极少的化石记录。从非生物界看,太古宙是一个地壳薄、地热梯度陡、火山―岩浆活动强烈而频繁、岩层普遍遭受变形与变质、大气圈与水圈都缺少自由氧、形成一系列特殊沉积物的时期;也是一个硅铝质地壳形成并不断增长的时期,又是一个重要的成矿时期。
元古宙(Proterozoic)初期地表已出现了一些范围较广、厚度较大、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因此,在岩石圈构造方面元古代比太古代显示了较为稳定的特点。早元古代晚期的大气圈已含有自由氧,而且随着植物的日益繁盛与光合作用的不断加强,大气圈的含氧量继续增加。元古代的中晚期藻类植物已十分繁盛,明显区别于太古代。
震旦纪(Sinian period)是元古代最后期一个独特的地史阶段。从生物的进化看,震旦系因含有无硬壳的后生动物化石,而与不含可靠动物化石的元古界有了重要的区别;但与富含具有壳体的动物化石的寒武纪相比,震旦系所含的化石不仅种类单调、数量很少而且分布十分有限。因此,还不能利用其中的动物化石进行有效的生物地层工作。震旦纪生物界最突出的特征是后期出现了种类较多的无硬壳后生动物,末期又出现少量小型具有壳体的动物。高级藻类进一步繁盛,微体古植物出现了一些新类型,叠层石在震旦纪早期趋于繁盛,后期数量和种类都突然下降。再从岩石圈的构造状况来看,震旦纪时地表上已经出现几个大型的、相对稳定的大陆板块,之上已经是典型的盖层沉积,与古生界相似。因此,震旦纪可以被认为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古生代开始
藻类和无脊椎动......>>

问题四:现代白垩纪什么意思 白垩纪是恐龙大灭绝的时候,同时也有很多其它物种灭绝。
现代白垩纪是指现在的环境因为人类的原因也使很多物种灭绝,或面临灭绝。

问题五:白垩纪后面一个世纪是什么世纪 白垩纪后面是“第三纪”

中生代:
三叠纪(距今2.45亿~2.08亿年)、
侏罗纪(距今2.08亿~1.44亿年)、
白垩纪(距今1.44亿~6500万年).
新生代:
第三纪:
古新世(距今6500万~5800万年)、
始新世(距今5800万~3600万年)、
渐新世(距今3600万~2300万年)、
中新世(距今2300万~530万年)、
上新世(距今530万~160万年).
第四纪:
更新世(距今160万~1万年)、
全新世(距今1万年~现在).

白垩纪时代是指什么年代

一亿年以前。
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距今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 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
白垩(è)纪(Cretaceous Period)缩写记为K,源于德文的白垩纪名(Kreidezeit)的缩写。“白垩纪”一词由法国地质学家达洛瓦(Jean Baptiste Julien d′Omalius d′Halloy)于1822年创用。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约1亿4550万年(误差值为400 万年)前至6550万年前(误差值为30万年)。白垩纪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长达7000万年,是显生宙的较长一个阶段。发生在白垩纪末的灭绝事件,是中生代与新生代的分界。

白垩纪分哪几个世

早白垩世(135~95Ma),晚白垩世(95~65Ma),对应地层称为下白垩统、上白垩统
白垩纪下没分世 新生代下三纪才有分世 大概是太远古的地质历史了解不太细
而且地质时代的划分很大程度是根据生物化石分的 新生代以前生物进化速率较慢 多样性程度较低 也就不便更细分了
1 前寒武纪
2 寒武纪
3 奥陶纪
4 志留纪
5 泥盆纪
6 石炭纪早期
7 石炭纪晚期
8 二叠纪
9 三叠纪
10 侏罗纪
11 侏罗纪晚期
12 白垩纪
13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14 始新世
15 中新世
16 冰川时代晚期
17 现代世界
18 未来世界
19 1.5亿年后
20 2.5亿年后
前寒武纪
前寒武纪晚期超大陆和“冰室”世界(距今6亿5千万年前)
形成于11亿年前的罗迪尼亚超大陆这时开始分裂。前寒武纪晚期的世界与现在的气候十分相近,是一个“冰室”世界。
罗迪尼亚大约在7.5亿年前分裂成两半,形成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
寒武纪
寒武纪:古生代的开始(距今5亿1,400万年前)
具有硬壳的生物在寒武纪第一次大量出现。诸大陆为浅海所泛滥。超大陆冈瓦那开始在南极附近形成。
巨神海(Iapetus Ocean)在劳伦西亚(Laurentia,北美)、波罗地(Baltica,北欧)和西伯利亚(Siberia)这几个古大陆之间扩张。
奥陶纪
古海洋隔开诸大陆(距今4亿5,800万年前)
奥陶纪时,古海洋分隔开劳伦西亚、波罗地、西伯利亚和冈瓦那大陆。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历史上最寒冷的时期之一。冈瓦那大陆的南方完全为冰所覆盖。
巨神海(Iapetus Ocean)隔开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古地中海(Paleo-Teyhys Ocean)分隔开冈瓦那大陆、波罗地和西伯利亚大陆,古大洋(Panthalassic Ocean)则覆盖了北半球的大部分。
志留纪
古生代海洋闭合,诸大陆开始碰撞(距今4亿2,500万年前)
劳伦西亚与波罗地大陆的碰撞闭合了巨神海的北面,并形成了“老红砂岩”(Old Red Sandstone)大陆。珊瑚礁扩张,陆生植物开始覆盖荒芜的大陆。
大陆碰撞导致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上的加里东山脉(Caledonide Mts.)的形成,以及大不列颠北部、格陵兰和北美东海岸的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的形成。
泥盆纪
泥盆纪:鱼类的时代(距今3亿9千万年前)
泥盆纪时,古生代早期海洋闭合,形成“前盘古(pre-Pangea)”大陆。淡水鱼类从南半球迁徙至北美和欧洲。森林首次在赤道附近的古加拿大生长。
植物大量生长,形成了今天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北部和斯堪的纳维亚的煤炭。
石炭纪早期
石炭纪早期盘古大陆开始形成(距今3亿5,600万年前)
石炭纪早期,欧美大陆(Euramerica)和冈瓦那大陆间的古生代海洋闭合,形成阿帕拉契山脉(Appalachian Mts.)和维利斯堪山脉(Variscan Mts.)。南极开始形成冰帽,同时四足脊椎动物在赤道附近的煤炭沼泽开始发展。
石炭纪晚期
石炭纪晚期:巨大煤炭沼泽的时代(距今3亿600万年前)
石炭纪晚期,由北美及欧洲组成的大陆与南方的冈瓦那大陆碰撞,形成了盘古大陆(Pangea)的西半部分。南半球大部分被冰所覆盖,而巨大的煤炭沼泽则沿着赤道形成。
以赤道为中心,盘古大陆从南极延伸至北极,并将古地中海(Paleo-Tethys Ocean)与古大洋(panthalassic)分隔在东、西两侧。
二叠纪
二叠纪末期:自古至今最大的灭绝(距今2亿5,500万年前)
二叠纪时,巨大的沙漠覆盖了西盘古大陆。同时爬行动物扩散到整个超大陆。99%的生物在灭绝事件中消失,标志着古生代的终结。
三叠纪
三叠纪末期,盘古大陆形成(距今2亿3,700万年前)
形成于三叠纪的盘古超大陆使陆生动物可以从南极迁徙到北极。在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之后,生命开始重新多样化。同时,暖水生物群落扩散到整个古地中海(Tethys Ocean)。
侏罗纪
侏罗纪早期:恐龙遍布盘古大陆(距今1亿9,500万年前)
侏罗纪早期,中南亚开始形成。宽广的古地中海将北方大陆与冈瓦那大陆分隔开。尽管盘古大陆依然完整,不过可以听到大陆开始分裂的隆隆声。
侏罗纪晚期
盘古大陆开始分裂(距今1亿5,200万年前)
侏罗纪中期,盘古大陆开始分裂。侏罗纪晚期,中大西洋是将非洲与北美东部隔开的狭窄海洋。东冈瓦那大陆开始与西冈瓦那大陆分离。
白垩纪
新的大洋张开(距今9,400万年前)
白垩纪时南大西洋张开。印度从马达加斯加分离,加速向北对着欧亚大陆撞去。值得注意的是,北美仍与欧洲相连,澳大利亚仍然是南极洲的一部分。
白垩纪时全球的气候比现在要温暖。恐龙与棕榈树出现在现在的北极圈,南极洲以及澳洲南部。虽然白垩纪早期的极区可能会有一些冰帽存在,但是整个中生代都没有任何大规模的冰帽出现过。
白垩纪是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中洋脊迅速扩张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
白垩纪-第三纪灭绝
恐龙时代的终结(距今6,600万年前)
希克苏鲁伯(Chicxulub)撞击地球。这个直径16千米的彗星的撞击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恐龙和许多其他种类的生物因此而灭绝。白垩纪晚期,海洋继续拓宽,印度接近亚洲南缘。
始新世
新生代早期:印度开始撞击亚洲(距今5,020万年前)
5千万至5千5百万年前,印度开始撞击亚洲,形成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原本与南极洲相连的澳洲,此时也开始迅速向北移动。
中新世
世界显出现代构造(距今1,400万年前)
2千万年前,南极洲被冰雪所覆盖,同时北方各个大陆迅速冷却。世界看起来和现代相似,不过请注意佛罗里达和亚洲的一部分仍然在海洋之下。
冰川时代晚期
过去3千万年来地球进入冰室气候(距今18,000年前)
当地球处于“冰室”气候时,两极皆被冰雪覆盖。极区冰盖因为地球轨道变化(米兰柯维奇旋回Milankovitch Cycle)而扩张。最后一次极区冰盖扩张发生在18,000年前。
现代世界
现今世界有定义明确的气候带
我们进入了大陆碰撞的新阶段,这最终会在未来形成新的盘古超大陆。全球气候在变暖,因为我们正在脱离冰川时代,同时也因为我们向大气层中排放温室气体。

白垩纪时代是指什么年代

  白垩[è]纪(Cretaceous Period,Cretaceous) 中生代最后纪,始于1.455亿年前,结束于6550万年前,历经8000万年。
  这时期,大陆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干旱。开花植物,最大的恐龙出现时期,许多新的恐龙种类开始出现,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出现了。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 距今1.37亿年~距今6700万年)白垩纪初期为九千七百万年至一亿四千四百万年前,白垩纪后期从六千五百万年至九千七百万年前。(爬行动物和裸子植物由极盛走向衰灭)
地质年代可分为相对年代和绝对年龄(或同位素年龄)两种。相对地质年代是指岩石和地层之间的相对新老关系和它们的时代顺序...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共7个纪;中生代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共3个纪;新生..
距今1.37亿年~距今6700万年恐龙时代
1`44亿~6500万年
白垩纪(Cretaceous Period)距今约1.44亿年至6500万年间,是中生代的最后世纪。早期,在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陆地相连,形成一个生物区,称为亚美大陆区。接下来,一条划开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并绕过南非最南端的岩浆活动带,打开了大西洋,孤立了南极澳洲大陆,并将印度向北推移,逐渐靠近亚洲大陆;南极与澳洲之间也出现了裂谷,到了白垩纪末期终于分出澳洲而向北移。这是一个大陆崩解的时代。
  周期性的海平面上升在白垩纪中期达到中生代的最高峰,比今日高出200米,现今陆地有大约四分之一都在浅海底,各陆块因而纷纷被孤立起来:北美洲逐渐被一条纵贯南北的浅海道分成东西两半,西半部遂成了一个岛,拥有自己的特有物种;北美洲东部、欧洲和格陵兰(欧美陆块)与亚洲之间也被浅海分隔,欧洲与非洲之间又重新隔着古地中海。随着海陆的变动,全球气候也有大幅变化,洋流把水气带入以往的内陆地带,世界变得更加暖湿,沼泽也大大增加。典型的中生代植物像苏铁、银杏、针叶林及蕨类,仍是陆地上的优势植物;开花植物在白垩早期以小灌木的型态开始出现,到了中期己进占河谷及平原。
  到了白垩纪晚期,气候开始显著逆转,全球气温开始降低;原本淹没陆地的海平面也下降,北美洲的内陆海道消失,亚洲与欧洲则不时有陆地相连,非洲和欧洲、南美与北美之间的陆桥似乎也打通了。在这样的气候与海陆转变中,极地地区的森林开始绝迹;高纬及高海拔地区的针叶林则随着气温降低反倒更加旺盛;低矮的开花植物取代苏铁与蕨类,成为陆地植物的大宗,花开花落改变了大地的景观,还有几种开花植物发展为树,如山毛榉、棕榈、桦树、枫树、胡桃树等。
  动物界的变化也很大,因陆地的分隔也逐渐发展出区域特色。与花朵关系密切的昆虫与开花植物一同兴旺,彼此之间互为助力,共同打下大片江山;角落里,不起眼的小型哺乳类正迅速多样化;蛇类也由蜥蜴演化而来。在空中,白垩纪早期是短尾翼龙的全盛时代,展翼可大10米的巨大飞行物令人震慑,但后来气候的转变导致了全族迈向衰亡;相对地,鸟类却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繁盛,散布全球各地,到了白垩纪末期已出现不会飞的海洋型品种。
  在温暖的海洋中,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沈积在海底的遗骸成为今日各地厚厚的白垩岩层,这正是白垩纪命名的由来。海洋爬行类中,更多种类的蛇颈龙问世,鱼龙开始衰减,沧龙(Mosasaurs)则在白垩纪中期出现;硬骨鱼与鲨鱼仍继续兴盛。白垩纪末期的气候改变严重影响海中的生态,鱼龙率先绝种,蛇颈龙与沧龙、箭石、菊石、双壳贝类等等都逐渐减少。
  在翼龙巨大羽翼下的陆地,白垩纪是恐龙的全盛时期。从侏罗纪来的巨大植食性恐龙发展已到顶点,其它各具特色的肉食性与植食性种类则在各陆块呈现多样化发展,生生灭灭,直到最后一个世代,还发展出史上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龙来。

侏罗纪白垩纪三叠纪顺序

1. 介绍
白垩纪是地球历史上的最后一个时期,距今约6600万年至1.45亿年前,也是恐龙时代的最后一个时期。白垩纪前两万年,地球出现了大规模的灭绝事件,约95%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生物都消失了,同时也是恐龙灭绝的时期。而三叠纪则是恐龙时代的早期时期,距今约2.51亿年至2.01亿年前。这一时期的地球上出现了许多大型爬行动物,如原始鳄鱼和类似恐龙的爬行动物,成为了生态系统的主要支柱。而侏罗纪时期跨越了1.45亿年至2.01亿年前,是恐龙时代的中期时期,也是恐龙的全盛时期,是人类了解恐龙的最主要依据。
2. 侏罗纪时期
侏罗纪时期是所有的时期中最有名的恐龙时期之一,也是恐龙被人们广泛认识和了解的时期。在侏罗纪时期,地球上的一些大型陆生动物开始出现,例如海蜥蜴和类似恐龙的动物。同时,恐龙的演化方向也逐步趋于多样化,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恐龙种类,其中最受人们欢迎的包括暴龙、迅猛龙和三角龙等。
3. 白垩纪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进入了白垩纪时期。在这个时期,恐龙已经成为地球生物群落的主要成员。这个时期的恐龙更多的是以新型迅速移动的捕食者为主,如智能巨型兽脚类动物,参巨龙,暴龙等等。白垩纪也是一些大型动物的诞生和灭绝时期,如鸟臀类恐龙和剑龙等巨型类群的出现。同样的,白垩纪也是生物灭绝事件的时期,最著名的就是恐龙的灭绝事件。
4. 三叠纪时期
三叠纪时期是恐龙时代的早期时期,这个时期在地球生物进化历史中也有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三叠纪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类群动物,如麻鳄目和恐龙等类群的爬行动物。以及,第一组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交错生存的年代,如 Jerboa-sized须鼠。而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包括始蜥和阿尔卡鲁萨在内的原始爬行动物,这些相关物种和后来的恐龙演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5. 三个时期的联系
三个时期的联系其实非常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它们都是恐龙时代的不同阶段。从侏罗纪到白垩纪,地球进化历程中的恐龙形态逐渐复杂化和多样化,而从三叠纪开始则是恐龙演化历程的开始阶段。无论是恐龙的演化还是生态系统的进化,都在这三个时期内有了明显的发展和变化。这些阶段的科学研究的进展也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对地球生命的认知与探索,无疑是地球科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6. 结论
总的来说,侏罗纪、白垩纪和三叠纪是地球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三个时期,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恐龙时代的三个不同时期。这三个时期的相关研究不仅推动了人类对地球历史的认知和研究,同时更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对生命演化、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等众多方面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