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急求一篇小提琴欣赏论文 3000字以上!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8 22:03:12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柴可夫斯基写过几首小提琴协奏曲?分别是哪几首?

一共有三首,两首完成的和一首未完成的。分别是《降b小调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和《第二号钢琴三重协奏曲》。第三首只写了第一乐章,后面几张都是他学生写的。

小提琴四大名曲

我来吧
音乐欣赏课说过
1.巴赫的六首大提琴组曲
2.海顿的D大调大提琴协奏曲/C大调
3.老柴洛可可大提琴协奏曲
4.圣桑《动物狂欢节—天鹅》
你是想问小提琴四大协奏曲吧?
那就是:
1.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2.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3.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4.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2.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3.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4.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沉吟至今
  四大名曲中,我个人认为柴可夫斯基这曲是最为出色的。此曲荡魂夺魄激动人心,既有门德尔松的抒情,又有贝多芬的豪迈,还兼具勃拉姆斯的深刻,结构平衡而完美。沉吟至今的牌风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沉吟攻守平衡,计算精确,读牌能力强,对牌的理解深刻,他配合对家的能力在80无处其右,有时为了配合对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牌。把沉吟与此曲相提并论还源于一个可笑的误会。我刚来80时,常看到此兄与一位叫“杨*”的人搭档,他们俩配合默契情谊深厚,常在牌室里又亲又抱,从杨的联众秀看,我误以为是男子,因此怀疑此仁兄的性取向与常人有异。众所周知,柴可夫斯基有严重的同性恋倾向,在他不得已迎娶他的学生安东尼娜.米留科娃后,面对情欲旺盛贪得无厌的妻子,他婚后不久就绝望得离家出走企图自杀。后来我才知道杨*是位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北方女子,哈,真是贻笑大方。
  二.门德尔松的E小调提琴协奏曲——苇岸
  此曲被誉为“最美的小提琴作品”,有的音乐评论家甚至称之为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此曲旋律极为优美,技巧灿烂,精妙绝伦。门德尔松出生于富裕的犹太银行家庭,一生过着安逸典雅的贵族生活,想从他的作品中找出贝多芬的革命性和勃拉姆斯的思辨性,无异缘木求鱼。这部作品是四大名曲中最缺乏思想深度的,过甜易腻是此曲的缺点。苇岸的牌风华丽,表演性强,想像力丰富,思路奇特,常常打出匪夷所思的精彩牌局,有时也失足于华而不实故弄玄虚。个人英雄主义导致他“独”,与他搭档对家是件苦差事。苇岸是80中最耀眼的明星,只要他打牌,总有众多的围观者,忠实的fans不停地为他摇旗呐喊,MM们不时为他递茶擦汗,只要他在,80就不会寂寞。
  三.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古城大师
  如果说门德尔松的曲子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女人,贝多芬的曲子是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男人,那么勃拉姆斯的这部作品则是男人中的男人。四大名曲中,此曲最具深刻性和交响性。第一乐章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情调,显得辽阔浪漫而厚重;第三乐章旋律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气势磅礴的英雄气概。本曲的特点也正是其缺点,思想深刻偶尔显得晦涩难懂,独特的交响个性偶尔湮没首席小提琴的音色。勃拉姆斯生活在浪漫主义高潮的时代,但他逆潮流而动,坚持古典主义创作,在当时显得“抱残守缺,冥顽不化”;他饱受同时代另一位音乐大师瓦格纳的狂热信徒们的攻讦和诋毁,但他决不曲意迎合世俗,他只唯音乐之命是从;他的音乐最终征服了世人,成为十九世纪后半叶最卓越的、最后一位古典乐派作曲家。勃拉姆斯是我非常崇拜的音乐家,他是男人中的男人。古城大师牌风硬朗,充满阳刚之气,运筹帷幄,颇有大师风范。也许为“大师”名声所累,他有时总想出奇制胜,一招制敌,结果失手于低级错误,败走麦城。古城大师个性鲜明,重情守义,是性情中人。前不久,他看到同门牌友在论坛上受到攻击,他和寒冰挺身而出,与同门弟兄共赴水火。尽管古城大师有种种缺点(谁是完人呢?),但他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男子汉。
  四.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一蓑松雨扬
  一段美丽的爱情,成就了这首不朽之作,此曲两百年来被音乐爱好者顶礼膜拜,誉之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1806年,贝多芬与他的学生勃伦斯威深深相爱,并在这位伯爵小姐的庄园里度过了浪漫的夏季,这是命运多桀的乐圣贝多芬难得的一段“明朗甜蜜的日子”。这是一曲歌唱爱情礼赞生命的颂歌,全曲格调高雅,激情奔放,乐队绚丽多姿,流光溢彩;在柔情似水的旋律中,听众仿佛看到一对深情的恋人徜徉在多瑙河畔,沐浴在维也纳夜空的星光下。贝多芬和勃拉姆斯一生创作颇丰,但对于小提琴协奏曲这种音乐体裁,这二曲是他们各自的唯一,“唯一”却成为经典和永恒。一蓑松雨扬是位年轻的牌手,正处于风华正茂青春激扬的年龄。他的牌风兼具江南梅雨的细腻和北方寒风的冷酷。他的全局观强,小牌处理得灵巧飘逸,防守时不动声色,进攻时凌厉狠准,留下不少令人荡气回肠的经典牌局。他有两个主ID:一蓑松雨扬和普通牌手,我刚来80时最早看的、看得最多的就是普通牌手打牌,一直不知道一蓑松雨扬就是他,我是通过一蓑松雨扬认识他的。一蓑松雨扬谦和宽容克制,谈吐机智不俗,他的表现近乎完美,而普通牌手却有着种种是非纠葛;在我看来,“普通牌手”代表着过去,“一蓑松雨扬”代表着现在和未来,他在成熟和成长。二十多岁的年龄,正是规划人生、奋发图强之际,衷心祝愿他勤勉自强,谱写未来人生的华彩乐章。

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的介绍

《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科夫斯基/门德尔松》史上最著名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小提琴协奏曲。世界第一古典品牌GD唱片权威示范录音,企鹅三星带花最高评鉴。闻名世界的四大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柴科夫斯基D大调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经历了时光的洗涤和历史的沉淀,终得汇聚于此,共同呈现于世人面前!四位音乐大师虽然都十分巧合地只写了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却是“一曲既成天籁”,无人可与之匹敌。作为DG录音名盘,又有《企鹅唱片指南》的“三星”评鉴,这一套装的版本之好自不必待言。米尔斯坦、施奈德汉、穆特这三位驾御“乐器之后”的名家个个都技艺超凡、令人咋舌,卡拉扬、阿巴多、约胡姆这三位世界顶尖的指挥家更是深得原作精髓,将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诠释得淋漓尽致,加上维也纳爱乐乐团与柏林爱乐乐团的倾力配合——说这套名曲震撼人的心与灵,绝不为过。

柴小协几级

柴小协是**5级**难度。柴小协也称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为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齐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5级。柴小协属于5级难度,柴小协也称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作为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齐名的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之一,这部作品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它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久演不衰。

小提琴协奏曲的十大小提琴协奏曲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布鲁赫《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拉罗《西班牙小提琴与乐队交响曲》柴科夫斯基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此乐曲作于1878年。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这首乐曲的特色不但充分发挥了主奏小提琴绚烂的近代演奏技巧,展开了色彩丰富的管弦乐,造出了比以往的小提琴协奏曲更新鲜的韵味,而且用他含有俄国民谣的地方色彩,独特的充满哀愁的优美旋律,作成了格调新颖、独特的作品。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奏鸣曲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其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副部主题为A大调,由独奏小提琴华丽的琶音和木管组轻快亮丽的演奏构成。发展部出现了大量频繁转调,更巧妙地运用了跳弦技巧。再现部的两个主体均为D大调,仍然充满欢乐的气氛。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伴奏乐器只有弦乐组、圆号。旋律是由独奏小提琴和助奏单簧管构成。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第一主体由属七和弦开始,独奏小提琴的颤弓为主题增添不少趣味。第二主题为A大调,旋律简洁、清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田园风光。门德尔松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这首小提琴协奏曲作于1838-1844年间,于1845年首次上演。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这一首是最为著名的,与贝多芬的 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和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整部作品充满了柔美的浪漫情绪和均匀齐整的形式美,小提琴的处理手法精妙绝伦,旋律优美,技巧华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德国浪漫乐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小提琴代表作。有人甚至认为这部作品是小提琴协奏曲的压卷之作。全曲由三个乐章构成,乐章之间不中断地连续演奏,这在当时算是新的手法,作曲者可能意在防止具有浪漫氛围的快速流动被切断;而各乐章却各自独立,体现了门德尔松以古典派传统为基础,并灌入新时代气息的典型作风。第一乐章:热情的甚快板—e小调—2/2拍这是整部作品最著名的乐章。第一主题是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 这一乐章是如此的出名,以至于一提到门德尔松,人们便会联想到这个主题。同时, 这一乐章的华采乐段也体现了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6/8拍这是一个抒情的而且富有门德尔松韵味的极其醇美的乐章。在第一乐章紧张的气氛后,独奏小提琴又恢复了柔丽悦耳的演奏,并且最能体现贵族气息。通过柔和的演奏可得知门德尔松出生于贵族家庭,并受到人们的好评。第三乐章:极快板—E大调—奏鸣曲式此乐章也是世界著名的乐章。由2个低沉的定音鼓敞开神秘面纱,小提琴趁虚而入,再一次开始华丽的演奏。第二主题为B大调,虽然较为轻柔,但不失庄重。到了再现部,两个主体均为E大调,一些轻柔的部分也开始变得富有朝气。贝多芬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本曲作于1806年,是贝多芬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自古以来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这首乐曲旋律柔美、格调高雅、规模宏大,颇具王者风范。然而,本曲在被誉为小提琴协奏曲之王前,也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验。本曲初演以后,几乎没有人再对它回顾,本曲的华彩乐段,并不像钢琴协奏曲那样由贝多芬亲自谱写,而是留给各式各样的演奏者谱曲,其中较常采用的有约阿西姆、奥尔和克莱斯勒等的手笔。当年贝多芬作曲时,正值他与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快乐的夏天。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便渗透在贝多芬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乐曲赏析第一乐章:从容的快板—D大调—4/4拍—协奏风格的奏鸣曲形式主部主题带有深切的探询意味,随后呈现的副部主题旋律明澈柔美,从容匀称,充满了温暖和喜悦,飘散出美丽花朵的芬芳。本乐章最后部分的华彩乐段是由不同的演奏家谱写的。第二乐章:抒情的慢板—G大调—4/4拍—变奏曲式优美的主题由加上弱音器的弦乐群单独呈示,充满舒缓恬淡的气氛。主奏小提琴以华彩的风格翩翩上升、下降后,旋律如歌般地呈现出来。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回旋曲形式主奏小提琴旋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延长记号之后,主奏小提琴展现了它精彩灿烂的技巧,最后终于进入了炫耀琴技的华彩部分。此部分结束,音乐以回旋主题为基础,达到光华灿烂的高潮巅峰,结束全曲。勃拉姆斯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作于1877~1878年,是作者一生中创作的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乐曲具有浓厚的田园牧歌风味和匈牙利民歌情调,那种安详与厚重相得益彰的感觉,正是勃拉姆斯所独具的特色。在这部作品中,勃拉姆斯成功地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古典主义的严谨结合起来,并在曲式上有很多大胆创新。乐曲赏析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3/4拍子,奏鸣曲式。乐曲开始直接由中提琴、大提琴与单簧管悠然地奏出第一主题,之后主奏小提奏以d小调热情而华丽地登场;由主奏小提琴演奏的主题速度减慢,充满牧歌风格;接下来的是美妙的发展及变奏,使整个乐章从头至尾都具有浓重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特征。第二乐章,慢板,F大调,2/4拍子,三段体。首先由管乐器缓慢地开始,之后由双簧管奏出徐缓优美的田园风格旋律,稍稍带有一丝荒凉的感觉,这无疑是整个乐章中最动人之所在。第三乐章,活泼而不太快的,游戏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不规则的回旋奏鸣曲式。这是整部作品中最富创造性的乐章。旋律轻快活泼,抒情优美,又不乏震撼人心的气势帕格尼尼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简介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号称小提琴鬼才的意大利作曲家尼科罗·帕格尼尼作于1811年。作者一共写了十数首以小提琴主奏,并加入管弦乐的乐曲,其中小提琴协奏曲至少也有六首以上,但经印刷出版的小提琴协奏曲则只有两首,至今仍常被演奏的只有一首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此曲原来是用降E大调写成,但为了减少小提琴演奏的难度,显现特殊效果,所以将乐器调高半音,并使用D大调乐谱,如同使用移调乐器一般。而如今无论是管弦乐或主奏小提琴,一般都是以D大调演奏。  这首乐曲充分发挥了帕格尼尼独特的二重泛音或跳弓等艰难的技巧,是一首具有巨匠风格的精品协奏曲,曲中充满了意大利民间音乐的风格,展现出如歌般优美的旋律。但音乐本身并不特别深奥,没有复杂的和声,形式非常单纯。乐曲赏析 第一乐章,庄严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音乐华丽而富于变化,使听者没有丝毫倦怠之感。管弦乐序奏之后,主奏小提琴立即展现出轻快、活泼的主题。此后小提琴的各种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把听众引入浪漫而充满梦幻的境界。此乐章规模宏伟,主奏小提琴华丽而飘逸,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第二乐章,富有表情的慢板,b小调,4/4拍子,三段体。以管弦乐持续强而有力地呈现的和弦开始,音乐非常生动精彩。在管弦乐沉默之后,主奏小提琴即奏出如小抒情曲般热情洋溢而又悠缓深沉的娓婉旋律。紧帕格尼尼接着是管弦乐再度奏出强烈的和弦,直接进入第三乐章。第三乐章,精神抖擞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曲中主奏小提琴轻快而诙谐的主题,如跳跃般的断奏奏法,在当时的小提琴作品中尚属罕见。本乐章中,各种复杂而华美的小提琴技巧构成绝妙的效果,最后在管弦乐齐奏的热烈气氛中结束全曲西贝柳斯 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简介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该乐曲最早完成于1903年,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小提琴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乐曲赏析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第二乐章,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拉罗 西班牙小提琴与乐队交响曲简介西班牙交响曲作于1873年。这首乐曲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它罕见的标题。实质上,本曲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在拉罗的作品中,经常可看到类似本曲这样“名不副实”的现象。或许是由于曲中所出现的奇特节奏、旋律,以及这些所描绘出来的浓厚的西班牙风格,所以作者才有意加上这个标题的。这首乐曲不但在外表上有华丽的效果和迷人的情调,而且在内容上也颇具深度,不愧为拉罗的代表作。伟大的音乐家柴科夫斯基听了这首乐曲之后,曾评价道:“这是极为愉快、新鲜而又明朗的乐曲……他的期望并不在于深刻”。乐曲赏析第一乐章 不太快的快板,d小调,2/2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是全曲中最充实有力的乐章。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自由潇洒,之后紧接优美抒情的旋律为第二主题,经发展后小提琴的第一主题则显得苍劲浓郁。乐章在异常华美的氛围中结束。第二乐章 诙谐曲,很快的快板,G大调,3/8拍子,三段体。西班牙色彩很浓的乐章。乐曲在快速与慢速不断交替中发展,小提琴则悠然自得地歌唱。第三乐章 间奏曲,不太快的稍快板,a小调,2/4拍子,三段体。如同前面乐章一样,有浓厚的西班牙情调。管弦乐部分展示出西班牙风味十足的序奏后,主奏小提琴奏起“半拖半拉而前进”的主题 。这一主题也含有前面的序奏那样很有个性的节奏。中段由主奏小提琴奏出奔放的主题,这个主题技巧性的快速音群热烈、华丽地发展,造出了顶点。第四乐章 行板,d小调,3/4拍子,三段体。这是情绪化而富有旋律美的乐章。管弦乐奏出带有哀愁味的沉重的序奏, 主奏小提琴奏起了感伤味十足的主题。 不久,像是“拨云见日”一般,又出现新的民谣般甜美的主题。最后,乐章以简单的尾奏轻轻地结束。第五乐章 回旋曲,快板,D大调,6/8拍子。这是灿烂生辉的回旋曲,小提琴在此把它的华丽技巧做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奏小提琴奏起了轻快的回旋曲主题,并经过多次发展变化,最后由全体乐器以最强音在D大调主和弦上结束乐曲。

柴特夫斯基有哪些作品

是柴可夫斯基吧?
  柴可夫斯基 Pyotr IIyich Tchaikovsky(1840-1893)
  作家生平作品目录:《小提琴协奏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一八一二年序曲》、《四季》、《罗密欧与朱丽叶》、《胡桃夹子》、舞剧《天鹅湖》、《忧郁小夜曲》等。
  小提琴协奏曲(Violin Concerto),这首小提琴协奏曲是柴氏应其友Leopold Auer而写的。此老兄当时拒绝演奏( 不适小提琴演奏是当时使用的字眼)。这个曲子就这样束之高阁, 直到另一位小提琴新秀Adolf Brodsky 同意姑且一试时才得以公开於世。1881年12月04日全曲由Brodsky在李希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中首次演奏此曲。不料恶评旋踵而至;当时维也纳评论界泰斗Eduard Hanslick 曾说:「听众可以看到小提琴已非在演奏,它在猛拉后支离破碎,反弹而将演奏者打得鼻青脸肿。」柴氏至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Brodsky 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不过Auer也赢得柴氏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
  第五交响曲作于1888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科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西欧派”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科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1888年,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与命运斗争”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六交响乐“悲怆”(Symphony No.6"Pathetique") B小调,(OP.74),作于1893年。这部作品题献给弗拉基米尔.达维多夫,它的标题是《悲怆》,悲怆的标题是柴可夫斯基弟弟的建议。柴可夫斯基曾说明:“这部交响曲的构图归根结底是‘生活’。”
  第七交响乐-降E大调交响乐(Symphony In E Flat Major-Symphony No.7)。众所周知柴可夫斯基写了6部交响乐,其中后三部更是柴氏的代表作,到现在还是音乐会经常演出的曲目。那又何来一部“第七”交响乐呢?其实这部所谓第七交响乐一般叫降E大调交响乐,是柴可夫斯基其中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在1891年4月的美国之旅中,柴可夫斯基开始构思一部名为“生命”(Zhizn)的交响乐,并且记下了一些主题。后来他转向创作其他作品,而这部交响乐一直未构思完,可能他已经放弃了这部作品。但“生命”的一些主题被用来创作他的降E大调交响乐,有时又叫第七交响乐。
  一八一二年序曲完成于1880年10月,是尼古拉·鲁宾斯坦委托柴科夫斯基为莫斯科艺术工业博览会创作的作品,也是柴科夫斯基最受人们欢迎的作品之一。作品于1882年8月8日首次演出时,就受到了听众极其热烈的欢迎。音乐中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加上乐队宏大的气势及乐曲末段的钟、鼓和排炮齐鸣的热烈气氛,使当时的听众非常兴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演出中动用了超大规模的乐队,并在结尾处加了一个军乐队,还动用了大炮。这部序曲能为柴科夫斯基赢得声誊并被推为他的代表作品,是作者没有预料到的。序曲《一八一二年》的历史内容是:法国拿破仑于一八一二年调动了上万大军侵入俄国境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逼近莫斯科。俄军司令库图佐夫采取坚壁清野的战略,下令放弃莫斯科,三十万居民百分之九十撤出莫斯科。农民们纷纷加入游击队,烧掉了粮食,使拿破仑的侵略军在冰天雪地里饿着肚子作战。拿破仑的军队由于经不起俄军的反攻和游击队的袭击,结果惨遭失败,拿破仑绕道德境才逃回法国。俄国人民以骄傲的心情读着库图佐夫的对军队的文告:“勇敢和胜利的军队!你们终于站在帝国主义的边疆了。你们每一个人都是祖国的救星,俄罗斯用这个名字来欢迎你们,你们在这次迅速进军中建立起来的不平凡的功绩,使全国人民都感到惊奇,并带来了我们永远的光荣。”
  1875柴可夫斯基受彼得堡《小说家》杂志发行人之托,每月按俄罗斯的著名诗人的题诗写一首与之相适应的钢琴曲。于是他嘱咐男仆,每月到时候提醒他写作,写完一首交稿一首。唯有六月和十一月引不起他的创作灵感,只好用《船歌》作为六月,《雪橇》作为十一月,从而写全了十二个月的十二首钢琴曲。1882年以套曲形式,题名《四季》正式出版。
  《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1869年夏,柴科夫斯基在乌克兰卡蒙卡村他妹妹家的庄园旅居时,从一个当地的泥水匠处听来的,这是一首小亚细亚的民谣。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子与三拍子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后来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本曲曾使俄国大文豪--伟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老泪纵横,柴科夫斯基一直对此深感自豪。有人甚至认为本曲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意大利随想曲完成于1880 年夏,初演于同年十二月十八日。1879年十二月至第二年三月,柴科夫斯基曾旅居意大利罗马,其间广泛收集了意大利的民间音乐素材。1880年二月十七日,柴科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说:“在过去的数天中,我已写好了《意大利随想曲》的草稿,这是根据意大利民间的若干流行曲调而写成的。我想这一作品是成功的;它所以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要归功于这些从无意中得来的动人曲调--有些是我从民歌集里收集来的,有些是我在马路上亲耳听到的。”由此可见,柴科夫斯基的音乐之所以雅俗共赏,流传广泛,与他不断从民间音乐中汲取素材有着密切关系。
  《罗密欧与朱丽叶》幻想序曲,作于1869年,1870和1880年分别进行修订。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当时作者只有29岁),也是他流传最广泛的作品之一。题材取自莎士比亚的同名悲剧,罗密欧和朱丽叶分别是蒙泰欧和凯普莱特两大贵族家族的青年男女,虽有劳伦斯神父相助,但终因两个家族的世仇,导致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悲剧。柴科夫斯基采用着重刻划悲剧的中心人物的手法,使乐曲成功地体现了戏剧的主题思想。在音乐史中,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的音乐作品是非常多的,柴科夫斯基的这部幻想序曲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部。
  舞剧《胡桃夹子》两幕三场梦幻芭蕾舞剧,作于1892年。剧本是彼季帕根据恩斯特·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及大仲马的改编本写成的。作者从舞剧中选了六首曲子作为《胡桃夹子组曲》,同年3月7日在一次交响乐演奏会上首演,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同年12月6日舞剧在彼得堡首演。这部作品是柴科夫斯基的三部芭蕾舞剧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世界舞蹈舞台上久演不衰的舞剧精品之一。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舞剧《天鹅湖》四幕芭蕾舞剧,作品作于1876年。故事取材于俄罗斯古老的童话,由别吉切夫和盖里采尔编剧,是柴科夫斯基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由于原编导在创作上的平庸以及乐队指挥缺乏经验,致使1877年2月20日首演失败。直到1895年,在彼得堡的演出,才获得了惊人的成功,从此成为世界芭蕾舞的经典名著。《天鹅湖》至今仍是舞蹈家们所遵循的楷模,同时也是一部现实主义舞剧的典范。
  忧郁小夜曲作于 1875年,小提琴独奏,管弦乐伴奏的乐曲(在演奏会上,通常以钢琴伴奏演出),1876年首演于莫斯科。本曲具有浓厚的俄罗斯民族音乐色彩,既有悲痛的情调,又有甜美的韵味,是通俗演奏会常选的曲目。一般来说,器乐上的小夜曲都是一些象轻快的组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但在这首乐曲里,柴科夫斯基却把它解释为像声乐的小夜曲一样的为情人而唱的歌曲。或许也可以说是一首 “给无情人之歌”了。乐曲为行板,降b小调,后又转为降a小调,3/4拍子。小提琴独奏的主题在G弦上展开,如长吁短叹般甜美而又充满悲情,饱含着抑郁的色彩。
  ========================================================
  彼得?伊利契?柴可夫斯基,一位著名俄国音乐家,相较於同时期的「俄国五人组」(桂宜、鲍罗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柯萨可夫、巴拉基雷夫),他的作品既包含国民乐派的描述性标题音乐,又有古典乐派的抽像美感,但在浪漫的风格中也富含了俄罗斯的地方色彩,十分的具有个人特色。
  早年的学习与发展
  柴科夫斯基於1840年5月7日诞生於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从小就对音乐有极度的狂热,尽管如此,由於他小时候在音乐方面并没有什麼特殊表现,所以他从法律学校毕业后便在司法部担任一小职员;到了1862年,柴可夫斯基开始接触了音乐班,并且研习了有关音乐的课程,终於,他辞去了司法部的职务,开始以教授钢琴维生并积极从事作曲;他的第一首公开演奏的作品是一组舞曲,於1865年9月时由小约翰?史特劳斯指挥,在帕弗洛夫斯克的露天音乐会上演奏;之后,他开始於俄罗斯音乐协会分会任教,虽然薪水相当微薄,但却不能改变他想成为一位音乐家的决心;随著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他的作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注意;如同大家所知,他的作品中较知名的有:天鹅湖、罗密欧与茱丽叶、1812序曲等等。
  扑朔迷离的感情生活
  柴可夫斯基的一生中最困扰他的莫过於他的同性恋倾向,当时的风俗并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可怜的他便将此事长期压抑在心中,为此他还迫使自己与一曾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安东妮娜?米尤柯娃(Antonina Milyukova)结婚,当然,可想而知这段婚姻并不幸福美满,两人共同的生活让柴可夫斯基几乎要崩溃了,虽然最后这段姻缘还是以离婚收场但却暂时遏止了他是同性恋的谣言;在柴可夫斯基的生命中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女人—娜婕达?冯?梅克(Nadezhda von Meck),她与柴可夫斯基长期通信并提供他旅游四处及作曲生活所需的经费,尽管两人的书信来往相当频繁也相谈甚欢,他们却有一种共识就是不要见面,即使不巧同时出现在同一场合或是擦肩而过他们也都当作互不相识以保持彼此在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死因成谜
  柴可夫斯基的晚年并不同於一般作曲家的穷困潦倒而是拥有相当的名气与成功,而他的死因却一直都是个谜,有人说他是饮用生水而感染霍乱而死,也有人说他是自杀死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柴可夫斯基怕同性恋的事事迹败露而自杀的;不管如何,他所作的曲子知名度并不因为他的死而有所减弱,甚至流传至今依旧受到大家的欢迎,这也是所有作曲家所盼望的结果。

急求一篇小提琴欣赏论文 3000字以上!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1878年3月,柴科夫斯基客居在瑞士日内瓦湖畔时,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面写成的仅有的这首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35),又称《第一小提琴协奏曲》。它是柴科夫斯基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与贝多芬的D大调、门德尔松的e小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并称为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最初,柴科夫斯基原先是想题献给当时在彼得堡音乐学院担任小提琴演奏课教授的德国小提琴家奥尔(Leopold Auer,1845-1930),本来是希望由他在俄国首演的。但也象他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被尼古拉·鲁宾斯坦拒斥的遭遇一样,那位伟大的小提琴教授虽然高度评价这部作品的许多优点,同时又认为其中有许多地方不适合小提琴演奏,也有悖于弦乐器作品的形式,这部作品就这样搁置将近三年。
一直到1881年12月04日,维也纳小提琴家布罗德斯基(Adolf Brodsky,1851-1929)克服了这部作品的一些技术上的难度,由布罗德斯基与李斯特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交响乐团合作首次演奏此曲,将它介绍给世人。不料作品公演后,恶评接踵而至;当时的一位维也纳评论家攻击道:“从某些图画中可以看到臭味,听了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后,才知道也有可以听到臭味的音乐作品。”多么怪诞的批评,多么恶毒的攻击!此后柴科夫斯此再度陷入低潮,然而布罗德斯基不为所屈、继续在莫斯科和伦敦演奏此曲。他的坚忍不但赢得柴氏的感激,也使这首杰作得以获得世人的接纳。为此,柴科夫斯基便更改了这部作品的题献,把它献给了热情介绍这部作品的布罗德斯基。
奥尔毕竟还是伟大的。他后来改变了态度,也赢得柴科夫斯基的谅解,在独奏部分略作修正,而成为今天的标准版本。他不仅本人对这首协奏曲作过许多次光辉灿烂的演奏,还拿它来教他那些颇有出息的学生。其中就包括海菲兹。
这部作品中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积极向上、活泼进取的风格,也加进了作曲家本人多愁善感、浪漫多情的性格。作品完成于作曲家创作的晚期,是作曲家成熟时期的颠峰之作,被视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代表作。对古典音乐了解不深的朋友,也可以把这部作品当作是研究柴科夫斯基音乐或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入门之选。
由于这首乐曲是柴科夫斯基受到了拉罗作曲的《西班牙交响曲》的激发而作的,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构想。这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部欢快、活泼、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它歌唱青春,歌唱生命,表现了俄罗斯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这首乐曲当初相当不受世人欢迎,然而历史最终证明这是一首绝无仅有的音乐杰作,在音乐舞台上久演不衰,成为许多著名小提琴家的保留曲目。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不仅内容上是西贝柳斯作品中最深刻的,其技术上的要求也更符合现代乐迷的口味。无可争辩地,海菲兹为此曲的演绎风格奠立了一个标准。海菲兹的风范及刺激无人可与之比肩,其精确无比的音准和雄浑的气魄,加上冷峻而狂放的处理手法,西贝柳斯的特质发挥得沐漓尽致。
西贝柳斯的小协最早完成于1903年,作品几经修改最终于1905年出版,同年在柏林首演,是西贝柳斯的早期作品,也在世界最伟大的小提琴音乐之列。作者十分热爱芬兰的自然景色和古代诗人荷马的文学史诗,在这部协奏曲中,也自然而然地表露了这种感情。音乐主题热情奔放,富有浓厚的芬兰气息。乐曲充分发挥了独奏小提琴的演奏技巧和表现力,在乐队部分的写作上也发挥了交响特色。整个作品如一幅音画,栩栩如生。
乐章赏析:
柴科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共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形式。规模宏大的第一乐章表现了生活的乐趣。具有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宽广气息和明朗悠扬的诗意。在乐队低沉的合奏声中,逐渐由低至高烘托出乐章的主题部分,小提琴独奏部分时而欢快明朗,时而充满柔情,时而高昂激扬,乐曲行至中部,重复第一乐章的主题,直至第一部分高潮,引出一段优美动听且对演奏技术要求极高的小提琴独奏,最后以一阵气势如虹的合奏结束了本乐章。主部主题具有动人的歌唱性,体现了俄罗斯歌曲宽广动人的气息,仿佛在歌唱青春、生命和大自然。
第二乐章,短歌,行板,g小调,3/4拍,三段体。本乐章着重表现小提琴的独奏技巧,其沉思般的抒情,被称为“小抒情曲”。主要旋律轻柔,和谐,仿佛情人间的缠绵悱恻,真挚动人,略带伤感。仿佛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歌声,使人嗅到了大自然清新的气息。
第三乐章,终曲,活泼的快板,D大调,2/4拍子,回旋奏鸣曲形式。主题令人有俄国风激烈地敲击之感,是属于俄国民俗舞曲特雷巴克的一种。以很强的节奏,快活地进行,宛如一幅人民欢庆节日的图画。时有激动人心的小高潮出现,整个乐章布局错落有制,时起时落,最后以一段磅礴的协奏结束本乐章。
西贝柳斯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全曲也分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d小调,2/2拍子。整个乐章如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岸边燃起堆堆篝火,游吟诗人的歌声在空中回荡着。
第二乐章, 很慢的柔板,降B大调,4/4 拍子,浪漫曲。音乐略带忧郁神秘的色彩,象是作者在缅怀童年往事, 在旷野、在海边的巨石上独自演奏心爱的小提琴,与大自然交流着感情。
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D大调,3/4拍子,回旋曲。这一乐章充满了不尽的活力,作曲手法华丽多彩,乐章的主题被称为“北极熊的波兰舞曲”。小提琴独奏旋律如火箭般一次次射向夜晚的天空,激烈时火花迸射,形成无穷的变化,整个乐章高潮迭出,五彩缤纷。
莫扎特第4,第5小提琴协奏曲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分析
综述
协奏曲体裁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存在,称为“大协奏曲”,即乐队一小部分乐器和其他乐器的竞奏。小提琴协奏曲体裁是意大利小提琴家兼作曲家维瓦尔第创造的,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弦乐队作品,小提琴声部也没有什么独立的意义,只是在乐队全奏间起连接作用的一个环节而已。
从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随着交响曲的迅速发展和小提琴演奏技术的不断改进,器乐协奏曲也有很大的变化:它的内容更深化,乐队色彩更丰富,独奏声部也更富于个性——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一种古典协奏曲的形式。莫扎特最后确立了古典协奏曲的范型:采用三个乐章,即快—慢—快的对比形式,第一乐章采用两个主题对置和发展为基础的奏鸣曲式,在尾声前要有一段独奏乐器的即兴华彩。莫扎特的协奏曲第一乐章一般都还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先由乐队陈述乐章的基本主题素材,第二个才是独奏乐器声部的呈示。他特别强调独奏声部的作用,广为发展独奏乐器的技巧性表现,他使独奏乐器同乐队处于平等的地位,独奏声部甚至常常迫使乐队只起一种伴奏的作用,但从不“遮住”乐队。莫扎特还在乐队中添置管乐,增加了演奏的力度和色彩变化。
但莫扎特对协奏曲这种体裁的看法还有局限性,他认为协奏曲只为悦人耳目,演奏起来“不应该太难,当然也不是太过容易”,因为要使“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因此,在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中,不可能找到戏剧性的冲突和强烈的激情,它同贝多芬那种紧张的交响性结构相去甚远。这里,还只是小提琴的辉煌技巧同意大利式甜蜜如歌的音响的结晶。
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共有六首,都同他在萨尔茨堡当宫廷小提琴师的演奏活动直接相关,前五首都是在1775年的几个月内写成,当时他年仅十九岁。从这些协奏曲中,可以明显看出他对小提琴技术的掌握在不断纯熟,对自己的演奏有着越来越严肃的要求。他的后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如今广为闻名,确实达到了“音乐行家和音乐爱好者同样都能接受”的程度。
莫扎特: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No.4,K.218
作品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变奏曲式
这首协奏曲的乐队伴奏十分简洁,与其说乐队在同独奏小提琴对答,倒不如说它只是为独奏声部伴奏。这首协奏曲向前走出新的一步,表现在作者大力扩展独奏小提琴的声部,使它具有辉煌技巧的特性。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从一个有力的号召式主题开始,它带有军号合奏的特点,在莫扎特那个时代,这样的合奏往往就被称为“军队”的主题,它那典雅的附点节奏,在莫扎特的其他协奏曲中也可以看到。
乐章用变奏曲式写成,它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拥有大量繁复的辉煌乐句。一般认为这首协奏曲的技巧方面要比音乐本身更占上风。当然,这里的技巧并非盲目的滥用,相反,它成为一种源源涌出的动力,使整个音乐的发展生动而自然。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A大调,3/4拍子,三部曲式加变奏
在这个乐章中,独奏小提琴最明显地起着主导的作用。同他的《第三小提琴协奏曲》慢板乐章不一样,这里已经完全不是独奏小提琴同伴奏乐队的“对话”,而是独奏小提琴在乐队的背景之上真正的“独白”。这纯粹是莫扎特的真情流露。
第三乐章:优雅的行板—快板,但不太快,D大调,2/4拍子,回旋曲式
在这一乐章中,到处可以看到由一些好像偶然闪现的重音、装饰音、间奏和故意倒桩的乐句组成的五光十色的舞曲旋律。回旋曲的基本主题轻盈秀丽,第二主题(03段00分29秒)十分活跃,带有尖刻明快的三连音节奏型,接近于吉格舞曲风格,它同前一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两个主题结伴在乐章前后两段各出现两次,而把乐章的第三主题(03段03分25秒)夹在当中,因此这一回旋曲乐章的结构,是A+B+A+B+C+A+B+A+B。
乐章的第三主题具有十足的民间舞曲特性:旋律在一个持续低音(空弦)的背景上盘旋着,这长持续音完全是在模仿十八世纪一种叫做风笛的民间乐器的音响效果。模仿风笛的音响是十七、十八世纪法国小提琴家爱用的手法之一,他们往往喜欢运用到他们的奏鸣曲中去,莫扎特很可能是从他们的奏鸣曲中引用出这种手法的。
莫扎特:A大调小提琴协奏曲No.5,K.219
作品介绍
第一乐章:开朗的快板,A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五协奏曲》以其结构之独特而为人们所熟知。首先,它的第一乐章同一般的奏鸣曲形式快板乐章就很不一样。乐章开始时乐队全奏的一个强力和弦,好像是给音乐的第一次推动,在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匀整地簌簌作响的颤音进行背景上,第一小提琴以明确而强烈的音响带出引子的主题,它的进行仅是暗含着乐章第一主题的胚胎。这个引子主题不知不觉地暂时先转到后面典雅而戏谑的第二主题(04段00分38秒)上去。
但是,乐队的引子突然给一个“诗意的插话”所打断,这是独奏小提琴的咏唱,它那富于表情的旋律带有宣叙调的特点,第一和第二小提琴用精致的伴奏音型伴随着它——这是柔板的一段穿插。只是在一个全体长休止后,独奏小提琴才奏出这一乐章热情充沛、坚定有力的第一主题(04段02分18秒),乐章的本身也只是从现在才正式开始。
这个乐章在主题素材的紧张发展和配器的光辉效果等方面,都预示了这首协奏曲的技艺高超的规模,但是莫扎特在这里还只是停留在“媚情”的风格,其音乐所特具的“轻快”的特点、清澈的笔法和管弦乐色彩的选择都说明了这一点。
第二乐章:柔板,2/4拍子,D大调
第二乐章的紧张情绪和丰富的感情,比前几首协奏曲的慢板乐章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一柔板乐章中,莫扎特以富有深度和力量的器乐旋律表达了精细而多样的内心活动。这是在莫扎特时代的人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渴望的一种表现。
第三乐章:回旋曲—小步舞曲速度—快板,A大调,3/4拍子,回旋曲式
该乐章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这是一个典雅而柔弱的旋律,带有故作风雅和忸怩作态的情调,这是带假头发和穿箍骨裙的那个时代所特有的。这个舞蹈性主题每一次新的呈现,都装饰着最精致的旋律花纹——那些时而在乐队、时而在独奏小提琴上出现的新而又新的各种音乐动机丰富了主题的发展。突然,一个快速的间奏——两拍子的节奏在a小调上,象踩着拍子那样富有热情的民间舞曲(06段03分31秒)——打断了原来主题的进行,前面那故作风雅的情调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现在,小提琴好像从伴舞乐师手里转给民间即兴演奏能手,音乐也从贵族的小沙龙转到了大庭广众的自由天地中去。
这一插段是根据十八世纪流行的所谓“土耳其音乐”的风格写成的,它描绘的民间生活画面,也是莫扎特在歌剧和舞剧中作出不少贡献的那种异国情调的音乐范例之一。但是,这里的所谓东方色彩并不是程式化的,也就是说并不仅仅在于采用那些“喧闹”的打击乐器。据某些匈牙利音乐学家说,由五个独立旋律组成的这段间奏,有些是莫扎特从他的舞剧音乐本身引用过来的,而其中的主要主题,却是匈牙利城市盛行的舞蹈音乐最早的记录之一。
民间的舞蹈场面突然也被打断了,现在又是小步舞曲的主题出现,它把听者又带回到“洛可可”风格的那种妩媚的环境中来。

柴可夫斯基十大名曲

比如说有世界名曲《叶甫根尼·奥涅金》、《黑桃皇后》,芭蕾舞剧《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还有交响曲《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悲怆(第六)交响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也有交响诗《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会序曲《1812序曲》。
1、《叶甫根尼·奥涅金》
是俄国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所谱曲的三幕歌剧。俄语脚本由作曲家和康斯坦丁·西罗夫斯基(К.С.Шиловский)基于俄国著名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1830年发表的同名长篇诗文小说改编而成。该剧1879年在尼古莱·鲁宾斯坦指挥下首演于莫斯科马利剧院(Малыйтеатр,Москва)。
2、《黑桃皇后》
改编自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同名小说,由其弟弟莫杰斯特·柴科夫斯基创作脚本,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谱曲。1891年2月19日于圣彼得堡的马林斯基剧院作首次公演。
3、《第四交响曲》
f小调第4号交响曲,作品36,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乐曲是题献给他的财政资助人-俄国铁路大亨富孀梅克夫人(Nadezhda von Meck)。
4、《第五交响曲》
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命运”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
5、《悲怆(第六)交响曲》
柴科夫斯基自认为这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得意的杰作。本曲首演于同年的十月二十八日,六天之后,作者不幸染上霍乱,与世长辞。本曲终成为柴科夫斯基的“天鹅之歌”。
6、《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是俄国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乐作品。创作于1874至1875年,题献给德国钢琴家兼指挥家汉斯·冯·彪罗。
7、《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俄国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于1878年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题献给小提琴家勃罗茨基,并与1881年12月4日在维也纳首演。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饱含俄罗斯民族文化的舞蹈性、歌唱性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8、《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于1869年(当时作者仅29岁),并于1879年和1880年两次修改定稿。该曲结构宏大,旋律优美,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
9、《1812序曲》
该作品以曲中的炮火声闻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户外演出,曾启用真的大炮。该序曲于1882年8月20日在莫斯科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10、《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

推荐小提琴协奏曲

帕赫贝尔 卡农
《D大调卡农》在问世之后
被创作出无数个版本 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去演奏或吟唱
它曾让无数人为之着迷 无论您是否了解古典音乐都一样
而这首作品的故事也颇为让人唏嘘不已
D大调卡农的来历
Pachelbel(卡农的作者 德国人
在他10几岁的时候 战乱使他沦为孤儿
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
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 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 家了有钱有势
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
自从到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 就爱上了他
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
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
但女孩子嘛 都比较害羞
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
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
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
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
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 所以几乎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
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责骂
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 但还是一直跟着Pachelbel 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
你走吧 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 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Barbara Gabler听后 对自己说 不要说我不行!
Pachelbel 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 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
(在镇上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女孩钢琴大赛 )
半年里 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
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 困了就趴着睡一会
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
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 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找Pachelbel并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
但当她去找Pachelbel的时候 Pachelbel已经不在了
当时正值战乱 Pachelbel被征去打仗
Barbara Gabler知道后说 好 我等他回来
就这样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
在这期间村长的儿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
村长的儿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经心有所属
就叫人从前线运回来一具碎尸体
说那就是Pachelbel
Pachelbel没有父母和亲戚
没有人可以对证
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经死了
趴在 Pachelbel 的尸体上哭了3天3夜
那时 村长的儿子买了很多的礼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亲
Barbara Gabler没有理睬
在3天后的晚上
在当时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钢琴的教堂里
Barbara Gabler割腕自杀了
而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的半年里
他发现没有Barbara Gabler在身边
自己少了很多很多的快乐
其实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
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离开后才发现原来自己已经不知不觉的爱上Barbara Gabler
只是因为她学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没了对她的喜欢
当时他准备写一首歌 做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礼物
当他完成了卡农的1/3的时候 他被招去打仗了
在战乱中 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九死一生
每当心中不舒服的时候都会想到Barbara Gabler
想到教她弹琴的日子 那段时光真是值得怀念啊
之后他完成了卡农剩下的2/3
在Barbara Gabler自杀后了第2个月 Pachelbel回到了村里
他从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为自己做的所有事后
他咆哮着 放声大哭
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 问她现在葬在哪
她家里人都不肯告诉Pachelbel
随后的一次礼拜
Pachelbel招集他们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
他坐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 弹出了卡农 Canon(D Major)
弹后 在场的所有人没有一个没有落泪的
当中,比较著名的四首小提琴协奏曲,分别是:
*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61(op.61);
* 勃拉姆斯: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77(op.77);
*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64(op.64);
*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编号35(op.35)。
这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必演的曲目。
另有其他说法,比如列入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而去掉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还有:
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
帕格尼尼《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布鲁赫《g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维尼亚夫斯基《d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拉罗《西班牙小提琴与乐队交响曲》
巴赫《双小提琴协奏曲》
梁祝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哪一个演奏的版本最好

柴科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刚面世的时候,
因为当时小提琴技术还不完善,这部作品被认为难度极大无法演绎的~
二十世纪的前十年,也只有少数人能公开演奏~
其中包括埃尔曼、津巴里斯特和胡贝尔曼(埃和津都是海菲兹的师兄)
当时人们听柴小协,更多得是冲着他们的不同演绎
(今天的小提琴家很多都“机械”地按原谱演绎,有千篇一律之嫌)~
这几个人中,埃尔曼的影响力最大~
elman浑然天成的风格,甚至对奥尔以后的学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包括heifetz)
也正是埃尔曼的极力推动,让柴小协风靡一时~
同时也使柴小协作为奥尔领衔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保留曲目。
克莱斯勒、埃尔曼出现以后,代表着小提琴历史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1917年海菲兹横空出世,让除了克莱斯勒的新老小提琴家们黯然失色。
不久,年轻的梅纽因又异军突起~
30年代,米尔斯坦、西盖蒂、里奇、弗朗西斯卡迪登上历史舞台~
40年代的斯特恩。。。。。。。
再往后如费拉丝、帕尔曼、祖克曼、郑京和、3M等等~
自海菲兹之后最出名的小提琴家里,没有柴小协录音的还很鲜见~
西盖蒂可能算是个例外吧~呵呵。
作为一个古典发烧友,有一段时间疯魔过小提琴,柴小协正好是最喜欢的曲目之一。
那段时间听过的柴小协版本也有几十个,基本名家的演绎能买到和下载到的都多少听过点。
基于一种偏见,太新的小提琴家演奏的不怎么涉猎。
不过后来也下载听了不少,雷宾、沙拉张等人的录音,还听过哈恩、宁峰等小提琴家的现场。
我个人觉得,柴科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绎基本上分两个路子。
一条是炫技路线,一条是抒情路线。
炫技路线的代表不用说,就是海菲兹,他录音室里应该有三个录音,
从演绎上讲基本保持了一贯的风格,HMV30年代的录音听起来更自然,
(同时期的西贝柳斯被赞誉为“冰雪覆盖的火山”),
50年代的两次(均见RCA)“火气”稍微大一些,“冷”一些(有些人形容是“王霸之气”,因为这个时期的Heifetz已经是“独孤求败”了)。
我目前听到的能和海菲兹比肩的炫技路线录音是milstein在1940年的一次录音
指挥stock,协奏CSO,绝对是一次“电光火石”的演绎。
比他后来和DG阿巴多还有在EMI的演绎要纯粹漂亮得多。
美中不足的是末乐章缺失了几分钟。
炫技派总的来说注重得是激情和速度,演绎热烈奔放、酣畅淋漓。
海菲兹的下面这版就是柴小协的标志性录音,如果评选上世纪的最出色的录音的话,
这版柴小协不出意外会是其中之一。
(海菲兹的名版,音效和演绎俱佳,论技术无出其右,你要听不了下面那些历史录音和苏俄那种差强人意的录音质量,这一版就是首选了)
(海菲兹在30年代的名版,琴声更自然一些,同张上的西贝柳丝属于标杆性的演绎)
(听过的唯一能和heifetz在技术上比肩的一版,NAXOS也转录过,但个人更喜欢biddulph转录的小提琴历史录音,和pearl转录的钢琴历史录音齐名)
抒情路线的代表我认为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
这里的抒情,不是纯粹的柔和、缓慢。
而是在演绎中用音色营造出的一种纯粹地感情流露。
尤其是缓慢的抒情段落里,琴声甚至可以用“揪心”来形容。
如果想象不到,看《辛德勒名单》的时候应该有所体会。
这种抒情是在大气和雄浑的演绎反衬下更加突出,而不是一味的舒缓,
这种风格也是大卫在协奏曲录音上能和Heifetz分庭抗争的资本之一,
尤其是在贝小协、勃小协这种大气的协奏曲中。
奥伊斯特拉赫一共留下了十多次次柴小协录音
(当然部分没有cd化,还有些非正规录音没有算上)
同时作为指挥留下两次柴小协录音,可见他对这个曲目的热爱。
有个故事说梅纽因在听到奥伊斯特拉赫演奏柴小协录音以后,
说再也不会演奏这个曲目了,因为不可能比大卫拉得更好。
还有一则确切的故事说奥伊斯特拉赫第一次访问美国,
柴小协的推动者elman也在场~有人问他演出怎么样。
埃尔曼思索了一会,耸耸肩说:“还可以,可是就连‘亚沙’(Heifetz)也拉得比他好”
这个对不苟言笑而又非常自信的埃尔曼来说,这应该是非常高的评价了。
大卫比较流行的录音我多少都听过点。
在melodiya的Kondrashin和Rozhdestvensky两版、
DG的Konwitschny、CBS的Ormandy,
这几版总体来说,作为独奏的风格还是比较稳定的,
区别主要在于乐团和录音质量。
但是个人比较倾向于他和苏联乐团合作的版本~
虽然录音质量一般,但是独奏部分明显更加的放松和抒情~
CBS的版本某些地方个人觉得大卫状态不是最完美的~
比较异数的算是在BBC和Sargent的一版现场录音,
速度飙的很快,但是拉得很不“大卫”,
尽管展示了奥伊斯特拉赫也能炫技的一面~
只是抒情性低了不少。
(和康德拉申的版本)
(和罗泽的版本,见于他的5CD套装)
(和奥曼迪的名版,乐队很给力,但是觉得大卫有些拘谨,录音比苏俄那些版本好点)
其他的版本基本都参杂在这两种极端演绎之间,
目前还没有发现能超越的。
有些版本有独特的音色,
比如法比学派的佛朗西斯卡迪和后来的费拉丝,
不过法比学派的拉柴小协总是有点异样,
如果你习惯了俄国人演奏的柴科夫斯基,
法比学派的未必便是好的选择,karajan和ferras的合作,
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名版,但是很快就在市场上销声匿迹了。
个人感觉他们两个人合作的大曲目比较一般,
ferras在“君王”的指挥下拉柴小协,还不如在EMI的那版自然一些。
早期德奥学派的小提琴家也有类似的问题,拉柴小都有些不对味。
一些女小提琴家走抒情路线,拉得即慢且柔,
这样的柴小协听起来抒情有余,
炫技、气势的成分却不足。
印象里穆洛瓦和小泽合作的柴小是这个路子,
mutter的小协里个人觉得勃小协倒是还有点气势,
而前几年在北京保利剧院听到哈恩的现场柴小协,
几乎是这种风格的极致,是我听到过最慢的柴小协,
甚至比elman晚年的柴小协还要慢,
华彩几乎已经称不上华彩了,很可惜,
这种演绎几乎让我无所适从。
总的来说,柴小协的好版本可以用比比皆是来形容,
怎么拉都能出味道,技术和感情之间找个点就OK,
比如海菲兹就偏重技术,而奥伊斯特拉赫就偏重感情。
大卫之后苏俄的另一位大师Kogan也是一位不错的演绎者,
他的诠释方式倾向于海菲兹的炫技式演绎。
不过我的感觉柴小协总的来说还是个粗线条的协奏曲,
技术难关一克服就能比较好的演绎,只在于你喜不喜欢音色和处理方式而已。
大概就谈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