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层,大气层分几层?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30 00:09:47 浏览5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地球的大气层有多厚?它有哪些作用?

地球的大气层有1000千米左右的厚度。大气层让太阳光均匀扩散开,并将阳光的温度保留在表面,到了晚上可以持续保温。
大气层大概有1000多米厚。他能够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同时也能够避免来自太阳过多的辐射。也能够维持地面的水的循环,总之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大气层在一千米左右,大气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对地球有保温作用,还可以阻挡宇宙飞石。
地球的大气层有多厚?它有哪些作用?
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了大气层。 科学家总是称之为细蓝线,但大气层很厚。 探测火箭在距离地面3000公里的上空也能发现稀薄的大气。 大气层被认为也有可能达到6400公里左右的厚度。在宇宙空间站看到的地球大气大气层有多厚? 其实地球大气层和外太空没有明显的分界线。 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着高度的提高而降低,越到上空空气越稀薄。 因为随着高度的上升,地球重力对空气分子的束缚力变小,粒子更容易摆脱重力的束缚。

一般来说,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物体会接触大气层的气体。 通过大气层气体与物体的摩擦,大量的热量将物体周围的大气加热到等离子体状态,从而可以看到光和热。 但是,这和我们平时接触的普通燃烧有点不同。地球大气层从地面向上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大气层质量约5000万亿吨,高层密度小于低层,越高越稀,90%的质量集中在距海面16公里以内的空间,1000公里左右以氧气为主。 再往上2400公里的上下以氦和氢为主,3000公里以上和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差不多,2000-3000公里的上空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在宇宙空间站俯瞰地球大气在距离地面16000天的地方也能发现气体分子和基本粒子。 既然这里还有气体分子的基本粒子,这些气体分子和基本粒子就会进一步向远处扩散。 传播得更远更远。 这就像无限接近零,绝不为零的数字。 最近的研究表明,地球的大气层延伸到地面63万公里。 这比月亮还远了。 月亮在地球的大气中运动呢。在宇宙空间站俯瞰地球实际上,距离地球表面1000公里的上空的空气密度只有海面的1亿分之一。 这里是大气层的散逸层,大气已经很稀薄了。 再上面还有大气分子的存在,我个人认为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因此,通常将距离地面1000公里以上作为地球大气层的厚度。 大家对这个数字有什么看法? 欢迎评论。
一般来说,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时,物体会接触大气层的气体。 通过大气层气体与物体的摩擦,大量的热量将物体周围的大气加热到等离子体状态,从而可以看到光和热。 但是,这和我们平时接触的普通燃烧有点不同。地球大气层从地面向上分为4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热层。 大气层质量约5000万亿吨,高层密度小于低层,越高越稀,90%的质量集中在距海面16公里以内的空间,1000公里左右以氧气为主。 再往上2400公里的上下以氦和氢为主,3000公里以上和星际空间的物质密度差不多,2000-3000公里的上空是地球大气的上界。

大气层分几层?

地球大气层从地表起垂直向上,大气层通常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逸层。
1、对流层的高度是:0 km~7至11 km。
2、平流层的高度是:7至11 km~50 km。
3、中间层的高度是:50 km~80至85 km。
4、热层的高度是:80至85 km~800 km。
5、散逸层的高度是:800 km~2000 km至3000 km。
扩展资料地球大气层是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数千公里的大气层。气体密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变得愈来愈稀薄。
探空火箭在3000公里高空仍发现有稀薄大气,有人认为,大气层的上界可能延伸到离地面6400公里左右。

大气层一般指多少米的高空?

这个真不好说。
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800~1000千米,但与外太空没有明显的界限。就是说,离地面越高,大气层就越稀薄,直至探测不到大气分子了,也就到了外太空了。在离地表2000~16000千米的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分子存在。
在上个世纪,美国物理学家冯.卡门曾经指出,因为在海拔大约100千米的位置,空气就会因为太过稀薄而不能给飞行器提供飞行的升力,所以这个位置就可以看成是大气层与外太空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被命名为“卡门线”,后来被人们广泛采纳。所以说,通常情况下我们都可以简单地认为大气层的厚度为100千米,或10万米。
不过,在地表以上平均厚度约为12千米的大气层的对流层,是大气中最稠密的一层,就集中了约75%的大气。再加上地表以上12~50千米的平流层,就占地球大气层总质量的90%了。再向上到几百千米的高空,虽然也属于大气层,但实际上已经稀薄到连声音都不能很好地传播了。

什么是大气层?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大气层
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氢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氦气、氖气、氪气、氙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整个大气层随高度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再上面就是星际空间了。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其厚度大约为10至20千米。对流层的大气受地球影响较大,云、雾、雨等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内,水蒸气也几乎都在这一层内存在。这一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5~6℃。动、植物的生存,人类的绝大部分活动,也在这一层内。因为这一层的空气对流很明显,故称对流层。对流层以上是平流层,大约距地球表面20至50千米。平流层的空气比较稳定,大气是平稳流动的,故称为平流层。在平流层内水蒸气和尘埃很少,并且在30千米以下是同温层,其温度在-55℃左右。平流层以上是中间层,大约距地球表面50至85千米,这里的空气已经很稀薄,突出的特征是气温防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空气的垂直对流强烈。中间层以上是暖层,大约距地球表面100至800千米。暖层最突出的特征是当太阳光照射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被该层中的氧原子大量吸收,因此温度升高,故称暖层。散逸层在暖层之上,为带电粒子所组成。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特殊的层,即臭氧层和电离层。臭氧层距地面20至30千米,实际介于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这一层主要是由于氧分子受太阳光的紫外线的光化作用造成的,使氧分子变成了臭氧。电离层很厚,大约距地球表面80千米以上。电离层是高空中的气体,被太阳光的紫外线照射,电离成带电荷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及部分自由电子形成的。电离层对电磁波影响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电磁短波能被电离层反射回地面的特点,来实现电磁波的远距离通讯。

什么是大气层?

大气层(atmosphere)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

大气层有明显的界限吗?

释义
编辑
大气层又称大气圈,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离地表2000~16000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气体,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这些混合气体被称为空气,
成分
编辑
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氦气、氖气、氩气、氪气、氙气、氡气)和水蒸气。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帮助
没有。
大气层(atmosphere),是气象学专业术语,是因重力关系而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是地球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而减小,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大气层有界限,但凭肉眼却难分辩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臭氧层与大气层好象就隔了一层薄薄的屏障,人类的肆意开釆,大量使用石油等等破坏了这个空间,严重的后果就是"臭氧层空洞"。我们要时刻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空间,低碳生活,让氧气活跃起来,维护我们的绿水青山。
大气层是有界限的,但我们不会看到的
有,大气层是离地球表面大约一万米以下的地方存在。
从严格的科学观点来说,空气空间和外层空间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是逐渐融合的。 因为大气随着海拔增加而逐渐变薄。假设大气层温度固定,大气压强会由海平面的1000毫巴,随着高度增加而呈指数化减少至零为止。所以国际航空联合会定义在100公里的高度为卡门线,为现行大气层和太空的界线定义。
大气层的存在是靠着地球的引力而保持的,随着高度的增加,引力减少,大气逃跑的机会增加,空气密度逐渐减少的,通过测量,到了800千米的高空,分子之间的距离可达数百米,但是和绝对的真空空间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大气物理中把极光出现的1300米称为大气上界。这里的气压只有0.0002毫巴,密度也只有0.0004克/立方米。一般地理上把密度更接近宇宙空间的2000---3000千米作为大气上界。超过这个高度就是太空。
关于大气层具体的划分:
从地面到10~12千米以内的这一层空气,它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叫做对流层。主要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雹等都发生在这一层里。
在对流层的上面,直到大约5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平流层。平流层里的空气比对流层稀薄得多了,那里的水汽和尘埃的含量非常少,所以很少有天气现象了。
从平流层以上到80千米这一层,有人称它为中间层,这一层内温度随高度降低。
在80千米以上,到500千米左右这一层的空间,叫做热层,这一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
从地面以上大约50千米开始,到大约1000千米高的这一层,叫做电离层。美丽的极光就出现在电离层中。
在离地面500千米以上的叫外大气层,也叫磁力层,它是大气层的最外层,是大气层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区域,外面没有什么明显的边界。在通常情况下,上部界限在地磁极附近较低,近磁赤道上空在向太阳一侧,约有9~10个地球半径高,换句话说,大约有65000千米高。在这里空气极其稀薄。
通常把1000千米之内,即电离层之内作为大气的高度,即大气层厚1000千米飞机适合在平流层飞行。

大气层是什么意思

大气层是地球表面上看似空虚无物但实际上由气体、液体和固体组成的厚密的大气包。
大气层由各种气体组成,如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稀有气体等。大气层对地球的表面有保护作用,可以阻挡来自宇宙空间的射线、陨石等潜在的危险。
大气层根据其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中间层。对流层是地球表面上方的大气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大气层,它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都发生在这里。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其伤害。中间层则位于平流层之上,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大气层。
大气层的厚度约为1000公里,分为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和中间层。对流层是地球表面上方的大气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历的大气层,它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都发生在这里。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其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免受其伤害。中间层则位于平流层之上,是一个较为稳定的大气层。
大气层的气体成分:
1、氮气是大气层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它占大气层总容积的78%左右。氮气对地球表面的红外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可以有效保持地球的温度,对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氧气在大气层中约占21%,它是生物呼吸和燃烧的主要消耗气体。氧气的存在对地球生命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它参与了生物的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
3、氩气是大气层中含量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占大气层总容积的0.93%左右。氩气的存在对地球的辐射平衡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4、二氧化碳是大气层中含量相对较少的温室气体,它对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会影响大气的温度和辐射平衡,进而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化。

什么是大气层?

大气层外是什么?
大气层原先是围绕在地球旁边的薄气体,后来被地球的引力"吸"到了地球内部.经过漫长的时间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厚厚的大气层.
地球的大气层由五大层构成,层与层之间有些有明显的界限或过渡层。大气没有外边缘——只是向外逐渐变薄,直到距地表3100英里(5000千米)的地方,再向外则是真空了。以此为边界向内延伸便是外逸层,它主要是由氢原子组成。
大气中原子间由于离得很远,所以很难相互碰撞,甚至在绕地球一周之后也不会碰到其他原子。这些原子以惊人的速度运动,温度高达4500°F(2500℃)。
贴近地表处,大气密度增大,气压随各大气层气体的增多而升高。在外逸层之下是电离层。
在电离层的底部,两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超过0.5英里(0.8千米)。接下来便是大气层的中间层,由氦原子和氧原子组成。在这一层中,如果没有特殊的设备仍无法呼吸。
接下来是平流层。平流层含有能吸收来自太阳紫外线的臭氧层。在这一层中,不时的会出现一些高耸的云层,由于对流作用使得这一层很平静,适合于飞机飞行。

大气层分为哪几层图解

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大气层(或逃逸层)。
1. 对流层:这是地球表面上方的大气层最低的一层,也是我们生活的主要区域。对流层的特点是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这导致了气象现象如云彩、雨、雪的形成。这一层的名字来源于其内部的对流现象,即热量引发的空气流动。
2.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顶部高度约为50公里。在平流层中,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至平流层顶达到-3℃左右。在这一层中,由于臭氧能强烈吸收波长为200~300纳米(接近紫外线)的太阳紫外线,从而保护了地球上的生命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平流层的存在对于地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
3. 中间层:从平流层顶部到85千米高度的大气层称为中间层。这一层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到顶部降至-83℃以下。这是因为该层几乎没有臭氧,而氮、氧等气体所能直接吸收的那些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大部分已经被上层大气所吸收的缘故。在这一层中,由于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空气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4. 热层:从中间层顶到800千米高度的大气层称为热层。这一层空气密度很小,声波也难以传播。热层的一个特征是存在夜间闪光现象,这是由于高速的粒子(可能是质子、电子或某些离子)在这一层中与各种中性原子和分子碰撞时激发发光的现象。
5. 外大气层(或逃逸层):这是大气层的最外层,其上限高度约为1000公里。在这个区域中,空气非常稀薄,以至于分子之间的距离远超过它们本身的尺寸。外大气层的温度非常高,达到数千摄氏度,这是由于太阳辐射中的高能量光子在这一层中被吸收。
总的来说,大气层的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特性对于我们理解地球的气候、天气以及生命的存在都至关重要。

大气层由哪几层构成?

按温度变化科学家将大气层分为5层。
1、对流层
(1)从地面到大约10~16千米处(极地大约8~9千米,赤道15~18千米),是大气层的最底层。
(2)这一层集中了约整个大气的四分之三的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量。
(3)大气的对流在这一层十分发达,气温随高度的下升而均匀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降低0.6℃,在11千米附近温度下降到-55℃。
(4)这层的顶部叫对流层顶,这里气温不再随高度上升而降低,而是基本不变,是一个很稳定的层次,对流层里的天气影响不到这儿来。这里经常晴空万里,能见度极高,空气平稳,非常适宜喷气客气的飞行。
2、平流层
(1)从对流层顶向上到55千米高空附近。
(2)这一层是地球大气中臭氧集中的地方,尤其是在其下部,即在15~25千米高度上臭氧浓度最大,因而这一层又称臭氧层。
(3)平流层虽然水汽极少,天气现象比较少见,但随着气象火箭和卫星的发射,发现这一层的气流等的变化与对流层中天气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3、中间层
(1)从平流层顶向上,也就是从55千米到80千米这个范围被命名为中层大气,简称中层。
(2)在这里,温度随高度而下降,大约在80千米左右达到最低点,约为-90℃。人们一般把飞行高度达到80—100千米的飞行器,看成是不依靠大气飞行的航天器。
4、热层
(1)从中层大气向上到500千米左右的范围。之所以叫热层,是因为这层中的空气分子和离子直接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能量,因而运动速度很快,和高温气体一样。
(2)这里空气极其稀薄,尽管热层顶的气温可达1000℃(太阳比较宁静时)~2000℃(太阳活动剧烈时),但实际上却根本不会感到热。
5、逃逸层
(1)500千米以上是外大气层,这一层顶也就是地球大气层的顶。在这里地球的引力很小。
(2)再加上空气又特别稀薄,气体分子互相碰撞的机会很小,因此空气分子就像一颗颗微小的导弹一样高速地飞来飞去,一旦向上飞去,就会进入碰撞机会极小的区域,最后它将告别地球进入星际空间,所以外大气层被称为逃逸层。
(3)这一层温度极高,但近于等温。这里的空气也处于高度电离状态。人类大部分的航天活动都是在逃逸层之内(或之外)进行的。
扩展资料
除了按温度分层外,根据大气的电磁特性,还可以将大气划分为中性层、电离层和磁层。
中性层是指地面到60千米高度,这里大气各成分多处于中性,即非电离状态;
在60千米~500千米的大气层称为电离层。
500千米以上的称为磁层。
大气层的作用:
1、这层大气既为生命所必需,又为地面生物提供良好的保护。
2、如果没有大气,来自太空的陨石将像超级炮弹一样,将地面的一切毁坏净尽。因有大气保护,绝大部分陨石尚未落地之前就已焚化消失。
3、由此所产生的细微粉尘,既为雨滴提供适当的凝集核心,使降雨成为可能,并且使直射的日光受到一定程度的散射。这一散射对人的视觉非常重要。
4、它不但使天空呈现明亮美丽的蔚蓝色,而且使地面的光照变得柔和均匀,使人获得均衡的视觉。否则,地面景物在强烈的直射阳光下,明暗对比将过分强烈,难以形成清晰的视像。
5、天上则除炫目的日光和刺眼的星斗之外,整个天空背景无论昼夜都将是一片漆黑,既无苍穹碧落,也无良辰美景,举目所见,唯有黑白分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