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望洋兴叹的意思和道理,望洋兴叹的道理是什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1-29 19:27:21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望洋兴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望洋兴叹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如下: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顾名思义,就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和不足。这个成语最初的出处是《庄子·秋水》,描述的是河伯在看到北海的水势后,感到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发出了感叹。
这个成语所蕴含的道理是:无论我们有多么优秀,总会有更伟大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挑战。这是一种对未知的敬畏,对自身局限的认识,以及对自己成长和提高的渴望。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和团体,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自知之明,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积极寻求改进。
这个成语的应用非常广泛。例如,在经济生活中,当一家公司看到其他行业的巨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能会发出“望洋兴叹”的感叹。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而是一种积极的反思,促使公司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另外,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描述个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当一个人在面对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时,可能会感到自己的能力和知识不足以应对。在这种情况下,“望洋兴叹”的感叹可以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并寻找提高自己能力的途径。
拓展资料:
首先,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望洋兴叹”体现了对人类认知局限的认知。人类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限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有限而感到骄傲自满,而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去探索和学习。
其次,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望洋兴叹”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反省的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寻求提高自己的方法。这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从文化角度来看,“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在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广告、日常交流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电视剧中,当一个角色看到另一个角色的高超技能时,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种表达方式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文化内涵。
总之,“望洋兴叹”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我们有多么优秀,总会有更伟大的事物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挑战。我们应该以谦虚的态度去探索和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望洋兴叹的寓意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望洋兴叹”在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事物要全面客观准确,千万不要不要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做人要低调。
成语“望洋兴叹”出自《庄子·秋水》,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望洋兴叹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命在于行进,行进在于眼界。
望洋兴叹是一个成语,原意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成语出处为《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意思:于是河伯才转动面目,望着海洋对海神若(若是海神的名字)感叹说。
望洋兴叹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定要注重平时积聚力量,创造条件,积学储宝,积健为雄,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对我的答案满意,请采纳。
谢谢!

文言文 望洋兴叹 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学会取长补短。
我们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学会取长补短
我们不要骄傲自满,要谦虚学会取长补短
我们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多看别人当然长处学习别人的长处
启示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学会取长补短。
望洋兴叹,汉语成语,拼音是wàng yáng xīng tàn,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相关神话: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大海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大海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啊!”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大海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我的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一眼望不到边,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
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是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了,哈哈!”

望洋兴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望洋兴叹的道理

1、望洋兴叹,出自于《庄子·秋水》,作谓语、宾语、定语,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2、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故事使我明白: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

望洋兴叹的寓意是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

解 释:词目 望洋兴叹
  发 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释 义 :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 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示 例: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了.(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近义成语: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反义成语:妄自尊大
  歇后语:对着大海发愁;站在海边打咳声——望洋兴叹
  灯谜面:“水哉,水哉”,谜底:“望洋兴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lament one's littleness before the vast ocean -bemoan one's inadequa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ask
  原文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百川灌河(指黄河),泾流之大,两涘(读音si四声,两岸)渚(读音zhu一声,水中的沙洲)崖(高岸)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改变)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翻译
  秋天洪水的时令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已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编辑本段]典 故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啊!”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一眼望不到边,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了,哈哈!”

望洋兴叹的道理是什么?

望洋兴叹,出自于《庄子·秋水》,作谓语、宾语、定语,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为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望洋兴叹这个成语故事使我明白: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
望洋兴叹的意思是,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办法过去,只能叹息。他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无论自己多么有自信,都有完不成的任务。
成语“望洋兴叹”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事物要全面客观准确,千万不要不要狂妄自大,自以为是,要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一山更比一山高,做人要低调。
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望洋兴叹意思是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出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示例:
1.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望洋兴叹了。”
2.李二和《海上七千年》:“人类的商业活动自古就与水陆交通息息相关,但古代商人使用的商船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却不得而知只能望洋兴叹,只能从古籍的只言片语中去揣测。”
造句:
1、他成绩很好,但家里没钱,别人上大学时他只能望洋兴叹。
2、本想去听音乐会的,可票价却让我望洋兴叹。
3、他学习那么好,我能做的只有望洋兴叹。
4、眼前的高楼洋房、豪华轿车让普通百姓望洋兴叹。
5、文献学的范围很广博,有些人不免望洋兴叹,越趄不前,这是很自然的事。
6、招工时,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望洋兴叹。
7、班长年级第—的成绩令我望洋兴叹。
8、同班的小洋和小朋友总是第一第二名,很多同学只能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是什么意思?望洋兴叹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望洋兴叹 wàng yáng xīng tàn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望洋兴叹】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望洋兴叹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望洋兴叹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原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望的样子;兴:产生;发出。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据说;河神因河水大涨而自以为了不起。后来到了海边;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洋;于是望洋向若而叹。”
[正音] 兴;不能读作“xìnɡ”。
[辨形] 洋;不能写作“阳”。
[近义] 无能为力 无可奈何
[反义] 妄自尊大
[用法] 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招工时;小胡不巧生病住院;他只能在病床上~。
[英译] sigh by looking at the seas
[成语故事]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有人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那人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那人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看看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主。” 百科解释如下:
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目录 ? 望洋兴叹造句
? 成语资料
? 近反义词
? 成语典故
? 成语传说
? 成语寓意
[显示部分][显示全部]
英汉词典解释 >>到爱词霸英语查看详解
望洋兴叹造句[回目录]   1.有个人得了98分就得意洋洋,但是有个人得了一百分,他便望洋兴叹。
  2.黄河的河神——河伯看见了大海,望洋兴叹地说:“唉,原来我并不是最强大的。”
  3.我想在电脑上看电视,可是没有声卡,也只能对着耳机望洋兴叹了。
成语资料[回目录]   【解释】:望洋:仰视的样子。兴:发出。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中性词
   【发音】 :wàng yáng xīng tàn
   【出处】 :《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示例】 : 佘念祖未到的时候,满心高兴,颇有跃跃欲试的意思,到过之后,大概情形看了一看,亦觉得~了。(清·吴趼人《糊涂世界》卷六)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歇后语】: 对着大海发愁;站在海边打咳声——望洋兴叹
近反义词[回目录]    近义词: 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望尘莫及、爱莫能助, 鞭长莫及。
   反义词: 妄自尊大
成语典故[回目录]
典故   秋水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百川灌(注入)河(指黄河),泾(读音jīng,直流的水波)流之大,两涘(读音sì,水边)渚(读音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不辩(分辨,现在写作“辨”)牛马,于 望洋兴叹
望洋兴叹
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尽头)。于是焉,河伯始旋(旋转,掉转)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认为...少)仲尼之闻(见闻、学识)而轻(认为...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长久)见(表被动,相当于“被”)笑于大方之家(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庄子·秋水》
典故翻译   秋天按时到来,千百条河川都奔注入黄河,大水一直浩瀚地流去,遥望两岸洲渚崖石之间,辨不清牛马的外形。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所有的美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走,到了北海(今为渤海)。
  他向东遥望,看不见水流的尽头。于是,河伯才改变了他的神态,茫然地抬头对北海若(北海之神)感慨地说:“俗语说:‘自以为知道很多道理,没人能赶上自己了。’这正是说我呀。而且,我还曾经听说过有人贬低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节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看到你的浩瀚无穷,如果我不到你的门下,那是多么危险,我将会永远被有见识的人讥笑了。”
  北海若说:“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知识浅陋的曲士,不能跟他谈大道理,因为他被拘束于狭隘的教育。现在你走出了水崖河岸,看到了浩大的海,才知道你的鄙陋,你才可以同我谈论大道理了。天下所有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了,千百条川流都归注到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停止而不溢出;从尾闾流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流尽而又不空;无论春天或秋天,大海总没有变化;无论干旱水涝,大海永远没有感觉。这就是大海胜过江河水流之处,海水不能以容量来计算,但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象太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请你想想四海在天地之内,不就象一小块石头浸在大湖里吗?整个中国在四海之内,不是象太仓中的一粒细米吗?世上的物类数以万计,人只是万物之一。九州之大,住了许多人,生长了许多谷物粮食,通行着许多舟船车马,人也只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比较起来,不是象马身上的一根毛吗?古代三王五帝所要继承和争取的,讲仁义的儒者所担忧的,讲任劳的墨家所努力的,都是这些东西。可是伯夷却为了节义之名而辞让不受,仲尼为了显示多知博闻而讲个不停,这是他们在自我夸耀,不是象你刚才自夸其水之大一样吗?”
注释   时至:应时而至,即按时令到来。
  河:黄河。
  泾:直流的水坡。径流,直流无阻的水(径直向前流涌的水)。
  涘:水边。
  两涘:两岸。
  渚:水中的沙洲。
  崖:高高的河岸。
  不辨牛马:由于河道变得宽阔,看不清是牛是马。
  北海:即今渤海。
  旋:回转,改变。
  望洋:连绵词,迷茫远望的样子(抬头向上看的样子)。
  若:北海海神的名字。
  百:泛指多。“以为莫己若”是一个倒装句,即“以为莫若己”。若,比得上
  殆:危险。
  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大方,大道理。
  且夫:而且。
  少:认为少。
  闻:见闻,见识。
成语传说[回目录]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黄河里有一位河神,人们叫他河伯。河伯站在黄河岸上。望着滚滚的浪涛由西而来,又奔腾跳跃向东流去,兴奋地说;“黄河真大呀,世上没有哪条河能和它相比。我就是最大的水神啊!”


大海告诉他:“你的话不对,在黄河的东面有个地方叫北海,那才真叫大呢。”
  河伯说:“我不信,北海再大,能大得过黄河吗?”
  大海说:“别说一条黄河,就是几条黄河的水流进北海,也装不满它啊!”
  河伯固执地说:“我没见过北海,我不信。”
  大海无可奈何,告诉他:“有机会你去我的北海,就明白我的话了。”
  秋天到了,连日的暴雨使大大小小的河流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河面更加宽阔了,隔河望去,对岸的牛马都分不清。这一下,河伯更得意了,以为天下最壮观的景色都在自己这里,他在自得之余,想起了有人跟他提起的北海,于是决定去那里看看。
  河伯顺流来到黄河的入海口,突然眼前一亮,海神北海若正笑容满面地欢迎他的到来,河伯放眼望去,只见北海汪洋一片,无边无涯,一眼望不到边,他呆呆地看了一会儿,深有感触地对北海若说:“俗话说,只懂得一些道理就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这话说的就是我呀。今天要不是我亲眼见到这浩瀚无边的北海,我还会以为黄河是天下无比的呢!那样,岂不是被有见识的人永远笑话了,哈哈!”
成语寓意[回目录]   实际上,这个典故有很深刻的寓意。庄子所写的每一篇寓言,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精华。这则寓言,意在告诉我们,做人不要狂妄自大,更不能好高骛远。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百度百科地址:baike.baidu.com/view/44636.htm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有关庄子的小故事和寓意

小故事锦集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1)。惠子曰:?与人居(2),长子老身(3), 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4)!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 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5)。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 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6),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7), 自以为不通乎命(8),故止也。?
[译文]: 庄子的妻
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
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 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 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 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 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 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 就停止了哭泣。”
[寓意]:对生死的乐观态度。
庄子借粮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 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
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 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庄子〃外物》。
[译文]:
庄周家贫,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
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 涸的车辙中有一
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
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
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 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 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
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 ’ ”
[寓意]:当别人有困
难的时候,要诚心诚意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决不能只说大话,开空头 支票。后以“涸辙之鲋”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或物。
惠子相梁
原文:
惠子相
(xi à ng)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 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
其名为 鹓 雏( yu ā n ch ú ) , 子知之乎?夫 鹓 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 (l ǐ ) 泉不
饮。于是鸱 (ch ī ) 得腐鼠,鹓 雏过之,仰而视之曰:‘吓 (h è )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 而吓我邪??
[译文]: 庄子和惠子本是朋友。惠子在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 到梁国来,是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最后庄子
1
前去见他,对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
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鹓雏从南海起飞飞 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精美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在这个时 候,一只鸱 (ch ī
)(猫头鹰)捡到一只死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它, 发出‘吓’的怒斥声。(意思是你不要来抢我的死老鼠)”庄子说完这个故事,最后对
惠子讲了一句话“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寓意]: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庄子将自己比作鹓鶵,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 腐
鼠,讽刺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丑态,表现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的清高品质,也 是他天道无为而自然的哲学思想的体现。
庄周梦蝶
原文: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 然觉,则蘧蘧然 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译文]: 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 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了。一会儿梦醒了,却还是僵卧在床的庄周。这时就不知是 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寓意]: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 幻,那么如果人们能够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屠龙之技
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列御寇》
[译文]: 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 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姓朱 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随珠弹雀
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 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 ——《庄子〃让王》
[译文]: 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 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
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 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鲁侯养鸟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
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至乐》
[译文]: 从前,有只
海鸟落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以为这是只神鸟,令人把它捉住,亲自把它
迎接到祖庙里,毕恭毕敬地设宴迎接,并将它供养起来,每天都演奏古时的音乐《九韶》给
它听,安排牛羊猪三牲具备的“太牢”给它吃。鲁侯的这种招待把海鸟搞得头晕目眩,惶恐
不安,一点儿肉也不敢吃,一杯水也不敢喝,过了三天就死了。鲁侯是用他自己享乐的方式 来养鸟的,而不是按照鸟的生活方式来养鸟啊。这只鸟是被他吓死的。
[寓意]:办事不看对象,完全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好心也会把事情办糟。
老汉粘蝉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者承蜩,犹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 ?我有道
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
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橛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啁
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 乃凝于神,其佝偻丈人之谓乎!? ——《庄子〃达生》
[译文]:
孔子前往楚国,路过一片树林,看到一个驼背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长长的竹竿正在粘知 了。老人的技术非常娴熟,只要是他想粘的知了,没有一个能逃脱的,就好像信手拾来一样 轻而易举。孔子惊奇地说:“您的技术这么巧妙,大概有什么方法吧!” 驼背老人说:“我的确是有方
法的。夏季五六月粘知了的时候,如果能够在竹竿的顶上 放两枚球而不让球掉下来,粘的时候知了就很少能够逃脱;如果放三枚不掉下来,十只知了
就只能逃脱一只;如果放五枚不掉下来,粘知了就像用手拾东西那么容易了。你看我站在这
里,就如木桩一样稳稳当当;我举起手臂,就跟枯树枝一样纹丝不动;尽管身边天地广阔无 边,世间万物五光十色,而我的眼睛里只有知了的翅膀。外界的什么东西都不能分散我的注 意力,都影响不了我对知了翅膀的关注,怎么会粘不到知了呢?” 孔子听了,回头对弟子说:“专心致志,本领就可以练到出神入化的地步。这就是驼背 老人所说的道理啊!”
[寓意]:一个人如果能够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集中精力,勤学苦练,就可以掌握一门过硬 的本领。
一、望洋兴叹
原文: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岸矣清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庄子·秋水》
译文:秋天来到,天降大雨,无数细小的水流,汇入黄河。只见波涛汹涌,河水暴涨,淹没了河心的沙洲,浸灌了岸边的洼地,河面陡然变宽,隔水远望,连河对岸牛马之类的大牲畜也分辨不清了。
眼前的景象多么壮观啊,河伯以为天下的水都汇集到他这里来了,不由洋洋得意。他随着流水向东走去,一边走一边观赏水景。
他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不由大吃一惊,但见水天相连,不知道哪里是水的尽头。
河伯呆呆地看了一阵子,才转过脸来对着大海感慨地说:“俗话说:'道理懂得多一点的人,便以为自己比谁都强。'我就是这样的人啦!”
寓意:不见高山,不显平地;不见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很渺小的。
二、屠龙之技
原文:姓朱者学屠龙于支离益,单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庄子《庄子·列御寇》
译文:有一个姓朱的人,一心要学会一种别人都没有的技术,于是,就到支离益那里去学习宰杀龙的本领。他花尽了家里资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把宰杀龙的技术学到手了。
姓朱的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可是,世间哪有龙可杀呢?结果,他学的技术一点也用不上。
寓意:学习必须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如果脱离了实际,再大的本领也没有用。
三、随珠弹雀
原文: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随侯之珠是非常珍贵的宝珠。)庄子《庄子·让王》
译文:有一个喜打鸟的人,却用随珠作弹丸,去射飞翔在千丈高空中的一只麻雀。人们看了,都嘲笑他。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昂贵,而得到的东西太轻微。
寓意:做什么事,都得讲究得失轻重。为了没什么价值的东西而丢掉十分宝贵的东西,这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
四、鹏程万里
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搏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安鸟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庄子《庄子·逍遥游》
译文:远古的时候,有一种鸟,名字叫作鹏。大鹏鸟的背像泰山那样高,飞起来的时候,它的翅膀就像遮天蔽日的云彩。
有一次,大鹏鸟向南海飞去。它在南海海面上用翅膀击水而行,扇一下就是三千里。它向高空飞去,卷起一股暴风,一下子就飞出九万里。它飞出去一次,要过半年才飞回南海休息。当它飞向高空的时候,它的背靠着青天,而云层却在它的下边。
生活在洼地里的小安鸟雀,看见大鹏鸟飞得这么高,这么远,很不理解,就说:“他还想飞到哪里去呢?我们往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下来了,我们在蓬蒿飞来飞去,也算是飞到边了。大鹏鸟究竟想飞到什么地方去呢?”
寓意:一个目光短浅的人,是不能理解志向高远者的追求的。
拓展资料:庄子
(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庄子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代表作《庄子》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