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垂髫的解释 垂髫的解释是什么
- 2、垂髫怎么读
- 3、垂髫怎么读
- 4、垂髫怎么读什么意思
- 5、垂髫怎么读
- 6、垂髫多少岁
- 7、古代对几岁的孩子称为“垂髫”?
- 8、垂髻是多少岁
- 9、垂髫是什么意思?
- 10、垂髫 怎么读
垂髫的解释 垂髫的解释是什么
垂髫的词语解释是:垂髫chuítiáo。(1)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垂髫的词语解释是:垂髫chuítiáo。(1)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词性是:名词。 注音是:ㄔㄨㄟ_ㄊ一ㄠ_。 拼音是:chuí tiáo。 结构是:垂(独体结构)髫(上下结构)。垂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⒈亦作“垂_”。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引《三国志·魏志·毛_传》:“臣垂_执简,累勤取官。”晋陶潜《桃花源记》:“黄_垂髫,并怡然自乐。”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二、国语词典古时童子不束发,故称童子为「垂髫」。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聊斋志异.卷一.画壁》:「生视女,髻云高簇,鬟凤低垂,比垂髫时尤艳绝也。」也作「垂发」。词语翻译英语fallinghairofachild,(fig.)_child法语chutedecheveuxd'unenfant,(fig.)_enfant三、网络解释垂髫垂髫,chuí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关于垂髫的近义词耄耋关于垂髫的诗词《短歌行·君不见垂髫儿》《挽章·忆昔垂髫日》《挽沈云夫·我昔垂髫日》关于垂髫的诗句更到垂髫总过人黄发垂髫垂髫已解吟关于垂髫的成语黄发垂髫垂名竹帛坐不垂堂宵鱼垂化垂头塞耳垂名青史垂耳下首垂涎三尺展草垂缰败于垂成关于垂髫的词语垂耳下首垂名竹帛垂名青史垂头塞耳垂涎三尺展草垂缰垂绅正笏宵鱼垂化垂手侍立败于垂成关于垂髫的造句1、有樵夫挑担往来于深山村落间,有稻农耕篱放歌于良田青埂上,有白发老者谈笑风生对弈于莎莎古桑下,有垂髫稚童戏蜂追蝶于露红烟紫间。2、似乎是垂髫小儿尚分不出性别的那种特有的甜糯稚嫩的声音,朦胧传出,呜呜咽咽。3、传说那里有良田茂树,四季如春,黄发垂髫,人们和谐欢乐,无纷争,无劳苦,无仇恨——这里是一个人间天堂。4、朱时陆闻言,侧头向门口看去,果见一时从门外闪进来两个丝缕垂髫的丫鬟,此二人年约二八,身着黄衫,眉眼如画,娇小可人。5、如今生活好了,村里无论黄发垂髫,还是鳏寡孤独,都安居乐业,过上了幸福生活。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垂髫的详细信息
垂髫怎么读
垂髫读chuí tiáo。垂髫,拼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垂髫,亦作垂龆 。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垂髫: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出处: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垂髫造句: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只见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3、在我市,上至七旬翁媪,下至垂髫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玩气排球的行列中来。
4、似乎是垂髫小儿尚分不出性别的那种特有的甜糯稚嫩的声音,朦胧传出,呜呜咽咽。
垂髫怎么读
垂髫,读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出处:
1、《三国志·魏志·毛_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2、《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4、《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垂髫造句:
一、走在这衰落的渔村中,不是鸡皮鹤发的老者,就是垂髫天真的稚子,难得看到一位年轻人。
二、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只见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三、在我市,上至七旬翁媪,下至垂髫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玩气排球的行列中来。
四、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意外看见黄发垂髫,欢喜得很。
垂髫怎么读什么意思
垂髫(chuítiáo)亦作垂龆。指儿童或童年。髫,儿童垂下的头发。
垂髫是指三到八岁的儿童,在中国古代幼儿不束发,只是扎着俩个简单的小鞭子,小辫子垂下来的样子就是垂髫。所以用垂髫来代指这个阶段的幼儿。
相关典故:
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晋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清戴名世《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郁达夫《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垂髫怎么读
垂髫(chuí jiǔ)是一个古诗词中常用的词语,用来形容年幼的孩子。这个词汇中的“垂”指的是下垂,而“髫”则是指儿童的头发。因此,“垂髫”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指年幼儿童的头发下垂。在古代文学中,垂髫常常被用来形容孩童的天真无邪、纯真可爱,也有时候用来描述孩童的无助和脆弱。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其中“王孙”即指年幼的孩子,“萋萋”则是指孩子的垂髫。
在现代汉语中,“垂髫”已经不再是一个常用词汇,而更多地被用于文学作品中。然而,在中华文化中,孩子被视为非常珍贵的存在,因此“垂髫”这个词汇仍然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代表着家庭中最年幼、最可爱的孩子。除了“垂髫”外,中文中还有很多词汇也是用来形容年幼的孩童的,例如“稚嫩”、“幼稚”、“童心”等等。这些词汇都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孩子的独特关注和重视。
总之,“垂髫”是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词汇,通过了解其含义和使用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中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对孩子纯真无邪、可爱可敬的态度。
垂髫多少岁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代关于年岁的名称还有孩提(2-3岁)、束发(男子15岁)、及笄(女子15岁)等。
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古代关于年岁的名称还有孩提(2-3岁)、束发(男子15岁)、及笄(女子15岁)等。
古代对几岁的孩子称为“垂髫”?
垂髫。
垂髫一般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未束发时是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大家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另外还有孩提是指二到三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四岁的少年;豆蔻是指人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是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是指女子十五岁;桃李年华是指女子20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其他年龄的称谓解释
孩提: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垂髻是多少岁
在古代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顶上自然下垂的短发。
这个词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在古代,古人的年龄常常不会用数字表示,而是会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如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豆蔻是指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少年。
扩展资料:
古代成人称谓
1、冠者:指成年人。
2、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3、有室、有家: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
4、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子。〈孟子梁惠王下:“内无怨女,外无旷夫。”
5、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十岁以下
15岁
在古代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指古代儿童头顶上自然下垂的短发。
古人会以头发命名年纪。孩子在9岁之前不扎辫子,头发自然垂下,叫“垂髫”。9岁之后,才把头发分两边各扎一个结,像两个羊角,叫“总角”。
这个词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扩展资料
1、不满周岁——襁褓:襁指婴儿的带子,褓指小儿的被子。现在以此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古代泛指1岁以下幼童。
2、2-3岁——孩提:孩提之童。指幼儿始知发笑尚在襁褓中。本词中“提”的本义是“抓住小孩两腋将其向上抱起”这个动作。“提携”等为其衍生词。
3、女孩7岁——髫(tiáo)年、男孩8岁——始龀(chèn)、龆(tiáo)年:髫或龆,指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 。
4、幼年总称——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幼年泛称总角,幼年朋友称“总角之交”。
5、10岁以下——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发展语义为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亦作“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垂髫是什么意思?
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1、垂髫,拼音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2、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记得当年我小他也小,说说笑笑哪里有烦恼。
扩展资料年龄雅称
1、耄耋
耄耋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mào dié。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
在云南罗平富乐下菜园村有一块古匾“期颐人瑞”,说的是该村王姓一女老人曾经活到一百多岁,所以有这个称呼。在这里,“期”是期望、指望的意思,“颐”是赡养的意思,“期颐人瑞”指由于年事已高,需要、指望儿孙赡养他。
2、古稀
古稀,称人年七十。古稀,原有古来稀少,而今也不多含义;但是解作古来稀少,与过去不同了。《当代》1981年第6期:“他后悔自己的鲁莽行动,年届七旬,古稀高龄了,干么还这么不知轻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角
垂髫 怎么读
读音为:锤条。 貌似在桃花源记里见过~
垂髫的拼音是chuí tiáo。
垂髫,是古文中的词语,在古代,指的是3-8岁之间的小孩子。由于古代的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曾说道: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子,都开开心心呵呵乐乐的。这里的黄发,指的是老人,垂髫,就指的是儿童。
扩展资料
在古代,有许多词语可以代指人的年龄,具体如下: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3、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束发:指的是男子十五岁;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
5、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
6、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7、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8、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9、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10、花甲、耳顺:六十岁。
11、古稀:七十岁。
12、中寿:八十岁。
13、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14、期颐:一百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