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元曲四大家是谁?
- 2、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 3、郑光祖和王实甫是一个人吗
- 4、《西厢记》如此有名,它的作者王实甫为什么进不了“元曲四大家”?
- 5、第三章王实甫的_王实甫
- 6、历史上对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评价怎么样?
- 7、王实甫的意思王实甫的意思是什么
- 8、王实甫的故事: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
- 9、西厢记 王实圃
- 10、王实甫的故事: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
元曲四大家是谁?
一、王实甫
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
王实甫与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
二、王昌龄 (唐代边塞诗人)
王昌龄 (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三、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
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
四、王维 (中国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
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五、王安石 (中国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 [123] -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中国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被宋神宗升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被神宗再次起用,旋即又罢相,退居江宁。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王安石郁然病逝于钟山,享年六十六岁。累赠为太傅、舒王,谥号“文”,世称王文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实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昌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安石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王实甫简介 王实甫人物结局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的创作来源 ← 目录列表 →旭烈兀是谁?旭烈兀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
姓名:王实甫
别名:王德信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亦有说 ***
所处时代:元朝
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
出生地:大都
出生时间:1260年
去世时间:1336年
职业:杂剧作家
主要作品:《西厢记》
王实甫是元朝著名的戏曲杂居作家,留下的历史资料极少,生平不详。事实上连他的出生日期,也是后世学者根据一些历史资料推断而来。从散曲《退隐》中的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到手这些语句推断,王实甫大概活了有六十岁,所以推测其生活的年代大概在1260年到1336年间。
虽然王实甫本人资料不详王实甫简介,其父和子嗣的记载还是有的。王实甫的父亲王逖勋从质子军,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至西域,娶信仰 *** 教的阿噜浑氏为妻,在蒙古帝国中任赠通议大夫、礼部尚书、太原郡侯等职。
其子王结以宿卫入仕,官至中书左丞、中书参知政事,地位显赫。
有人对此就表示疑问了,为什么王实甫的父亲和儿子都在史书中有记载,单单王实甫的个人经历却不详呢?这可能和其所从事的职业戏剧作家有关。
元杂剧作家大多是混迹于倡优之间,纵情风月的市井文人,无权无势无地位,自然没有人会为混迹于底层的人民立碑作传。就连王实甫的儿子王结对于父亲从事这样的职业也曾表示过不满,曾经劝说王实甫让他就在家待着享福,不要在混迹勾栏瓦舍之间。
虽然王实甫因为戏剧作家的身份在当时地位不高,但实际上出生官宦世家的他也曾入仕为官,且位置高位。他先以县官入仕,因治县有声,后提升为陕西行台监察御史。后来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此后投入到剧本创作中来。
散曲《退隐》中言: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王实甫简介,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当官的时候并不顺遂,所以他选择了辞官归隐。
王实甫辞官之后,便开始积极的参加关汉卿的玉京书会,出入于歌台舞榭之中,开始了他的剧本创作生涯。尽管作为戏曲杂剧作家的他,没有了为官之时的权势和地位,但他仍然自得其乐,并且醉心于自己的剧本创作中。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飚飚,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在他的不断坚持创作下,他一生有十四部杂剧面试,除了最著名的《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之外,还有《吕蒙正风雪破窑记》、《四丞相歌舞丽春堂》等存世。而他的剧本创作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格式,长达五本21折,也为后来的杂剧创作进行了大胆的革新。
郑光祖和王实甫是一个人吗
**郑光祖和王实甫不是同一个人**。
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之一,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人,代表作《王粲登楼》。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名德信,大都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代表作《西厢记》。
不是。王实甫(公元1260年-公元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郑光祖和王实甫不是一个人,郑光祖,元曲四大家之一,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代表作《王粲登楼》。
《西厢记》如此有名,它的作者王实甫为什么进不了“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的词一般认为过“艳”,文词感情色彩强烈,与以情节取胜的其他杂剧不同,有些非主流。
王实甫的词一般认为过“艳”,文词感情色彩强烈,有可能因为作品中表示了反封建礼教,等等
第一个原因就是王实甫的词一般认为过“艳”,第二是《西厢记》一出现就被列为禁书,因为作品中明确表示了反封建礼教,但主题更加突出,冲突更激烈,语言更优美,等等
有可能因为作品中表示了反封建礼教,等等原因导致的王实甫进不了元曲四大家。
有可能是与当时社会现状不符,违背了常理。
《西厢记》不仅是王实甫的代表作,而且是元杂剧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王实甫的成就与关汉卿比肩,他的作品全面的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代表杰出代表。关于王实甫的评价有很多,像明代贾仲明在《凌波仙》说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不虚伪,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金圣叹在《第六才子书》中批语,“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何也?《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王实甫除《西厢记》以外,还有《丽塘村》《破窑记》等杂剧14种。但为什么在元曲四大家中没有王实甫呢?原因主要有几种,第一个原因就是王实甫的词一般认为过“艳”,文词感情色彩强烈,与以情节取胜的其他杂剧不同,有些非主流;第二是《西厢记》一出现就被列为禁书,因为作品中明确表示了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包办婚姻和等级制度的思想,所以不被当时的社会所接受;第三是“元曲四大家”不是我们今天给命名的,而是明清时期就约定俗成的,如果今天定,王实甫一定会被列入其中。《西厢记》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最早来源于唐传奇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写的是寒门书生张君瑞对没落贵族小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爱情悲剧。作品当中张生的形象热衷于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封建家长,人物形象令人生厌。但当时有人赞成张生的做法,写文章称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善于“补过”,这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上,美化张生。到了清代,董解元根据《莺莺传》创作长篇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史称《董西厢》。
《董西厢》是中国文学史当中最长的韵文作品之一,它包括了14个宫调和193套书,有些像我们说的长篇叙事诗。《董西厢》代表了宋金时代说唱文学的最高水平。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是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和人物性格方面,都做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作品主人公张生,人物形象仍然不够光辉,虽然有才气但很酸,偶尔还庸俗不堪。比如他与莺莺约会不成时,想要与红娘做夫妻,这样的情节会影响张生的形象。
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元杂剧《西厢记》在情节上与《董西厢》相差无几,但主题更加突出,冲突更激烈,语言更优美,人物性格更鲜明,人物形象更光辉。作品中张生才华出众,风流倜傥,豁达开朗,态度自然,从不娇柔造作,从不卖弄斯文,也不是情场的常客,而且,在老夫人无理赖婚时,也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精神。总之,王实甫笔下的张生去掉了功名利禄面前的庸俗,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突出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对爱情的执着,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西厢记》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打破了4折一楔子的传统,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使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成为我国古代爱情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深的作品之一。
第三章王实甫的_王实甫
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
第一节 《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
一、王实甫的生平 226
大都人,《录鬼簿》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位于关汉卿之后,据此推断他大约与关汉卿同时或稍后。
天一阁本《录鬼簿》名德信,其他可靠的生平资料很少。
贾仲明:“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乐桑榆酬诗共酒,酒侣诗俦,诗潦倒,酒风流!”
“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
“退一步乾坤大,饶一着万虑休。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开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
——王实甫〔商调·集贤宾〕《退隐》(散套)
王实甫早年曾经为官,宦途不无坎坷,晚年落拓退隐。
2、创作情况 p226
王实甫创作的杂剧有14种。
完整地保留下来:《西厢记》、《破窑记》四折和《贩茶船》、《芙蓉亭》(p226)曲名一折。 其他作品,均散佚不传。
特色:多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结构绵密,曲词工丽,意境天然,极善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
《破窑记》借刘月娥苦守寒窑等吕蒙正的故事反映元代儒生沦落生活的若干方面。 A:文人地位低贱,但志存高远,借吕蒙正的发迹告诫世人莫轻视文人。
吕蒙正穷愁潦倒到靠搠笔为生,频遭冷遇与羞辱,发迹后借寇准之言感叹:
“世间人休把儒相弃,守寒窗终有峥嵘日。不信到老还贫穷,须有个龙虎风云会。” 选婿时,梅香要刘月娥的绣球莫打:“那等穷酸饿醋的人”。
刘月娥则认为:
“梅香,你那里知道也。学剑攻书折桂郎,有一日开选场,半间儿书舍换做都堂。想韩信偷瓜手生扭做了元戎将,傅说那筑墙板番做了头厅相。”“岂不闻有福之人不在忙,我这里参也波详,心自想,平地一声雷振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可不道寒门生将相。” B:刘月娥不计门第贫贱,不重功名利禄,看重家庭的团聚、夫妻之间感情的契合。
抛球选婿前默祷:“绣球儿你寻一个心慈善性温良,有志气好文章,这一生事都在你这绣球儿上??休打着那无恩情轻薄子,你寻一个知敬重画眉郎。”
虽为富家千金,但她敢于抛弃门第观念:“夫妻相待,贫和富有何妨?”
与父亲决裂,前往寒窑安身时:“我也不恋鸳衾象床,绣帏罗帐,则住那破窑风月射漏星堂。” 独守破窑十年,饥寒交迫,但自认:“心顺处便是天堂。”
第二节《西厢记》故事的演进
一、《西厢记》故事发源
唐代元稹传奇《莺莺传》(《会真记》)。
故事旨在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女人是祸水),客观上展示了莺莺遭张生“始乱之,终弃之”的悲惨遭遇。
主要内容:年轻书生张珙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孀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崔氏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
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但欲长居长安,遂弃莺莺。数年后二人已各自婚嫁,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回诗一首:“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张生之所以始乱终弃,其自述理由是:“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感情不专、无情无义之徒。元稹站在欣赏文人的风流韵事的立场偏袒张生,为他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并赞其是“善补过者”。
二、“西厢”故事在宋、金时期广为流传。
秦观、毛滂的歌舞词《调笑转踏》:“薄情年少如飞絮。”。
北宋赵令畤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最恨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南宋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的话本。
宋杂剧有《莺莺六幺》
金院本《红娘子》
南戏有《西厢记》
三、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
1、情节变化
《莺莺传》情节简单,写张生的薄情导致了莺莺的悲剧;“董西厢”出现三个关键情节:许婚——悔婚——私奔。以二人私奔投靠白马将军为喜剧结尾。
2、主题改变提高
由散布“女为尤物”与“始乱终弃,以补过也”的思想,变为通过争取婚姻自主的崔、张和以崔母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矛盾斗争,展现反抗封建礼教的思想,体现“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自由婚姻观。
3. 主要人物性格变化
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正面人物;
莺莺由哀婉凄切、逆来顺受的柔弱女子变成了敢于冲破封建束缚的典型形象;
原来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封建势力的代表;
原本无足轻重的红娘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角色。
崔张的爱情终获美满团圆,实际上反映出古代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封建斗争,反映出人民大众的心理愿望。“董西厢”所触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莺莺传》。
四、王实甫改写《西厢记》p227
1、戏剧人物的变化。
2、故事结局的变化。
3、与“董西厢”故事基本相同,题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更明显了;
4、改写了曲文,增加了宾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节,艺术水平也有所提高。
五、崔张故事主题演变的原因p228
1、程朱理学思想控制松弛;
2、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尊重个人感情、意志、欲望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
3、元代大量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的影响。
第三节《西厢记》的思想内容
一、《西厢记》的剧情全名是《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西厢记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西厢记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
西厢记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西厢记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
西厢记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
“金批”西厢标目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
《惊艳》《借厢》《酬韵》《闹斋》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杂剧
《寺警》(寺警下书合一)《请宴》《赖婚》《琴心》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杂剧
《前侯》《闹简》《赖简》《后候》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杂剧
《酬简》《拷艳(红)》《哭宴》《惊梦》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杂剧
《捷报》《猜寄》《争艳》《荣归》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叙写崔、张爱情的发生。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叙写爱情的发展,解围、许婚、赖婚、听琴。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叙写爱情的发展,解围、许婚、赖婚、听琴。
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叙写爱情的发展,解围、许婚、赖婚、听琴。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叙写崔、张、红之间的试探与误会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叙写崔、张在红娘的帮助下与老夫人斗争取得胜利,获爱情自由。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叙写张生中举归来,二人团圆。相对前文,较为逊色。
[驻马听]张珙如愚,酬志了三尺龙泉万卷书;莺莺有福,稳请了五花官诰七香车。身荣难忘借僧居,愁来犹记题诗处。从应举,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五本折折相连,环环相扣,有极强的戏剧效果。
二、《西厢记》的主题思想
1、反映出王实甫进步的爱情婚姻观
“永志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打破了“从今至古,自是佳人合配才子”的特殊狭隘视野,将其上升到普遍高度,尊重的已不是哪一类人,而是所有人的感情与自由。
2、剧本反封建礼教、反世族婚姻制度的倾向非常强烈。
剧中展现了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代表的叛逆者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及为冲破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礼教的束缚终得爱情婚姻圆满的不懈努力。
3、《西厢记》中的爱情有其局限性,是叛逆与妥协的结合。
封建婚姻观的实质是门当户对,崔、张二人的反抗形式是私定终身,这是进步潮流对封建伦理、封建礼教猛烈冲击的典型表现。
中举团圆的大结局体现出对礼教的妥协。形式上反封建,最终的功成名就却符合封建。 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3、《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老夫人:封建礼教的化身,封建势力的代表,以“慈母”面目出现的有血有肉的封建家长。 作者运用合理的夸张,写她为了保持家族的声望与女儿的幸福,不惜玩弄权术,负义背盟,也用讽刺的手法写她屡赖屡败,屡败屡赖,显示出礼教的虚伪和残酷。
张生:穷书生。诚挚善良、聪慧痴情、有时软弱且带傻气,但却执著且敢于背叛封建礼教。 “傻角”、“疯魔汉”、“志诚种”。
崔莺莺:
A、性格具有多面性,丰富性和真实性,它既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相国小姐,又是一个充满叛逆精神的贵族少女。
B、一方面作为青春萌动的少女,她对男女之间的自由恋爱有发自内心的强烈渴求,对张生的爱是相当热情,自觉的;
另一方面,作为名门闺秀,受过严格的封建教养,有时显得优柔寡断、言行不一。
C、情爱意志和道德理念的冲突酿成了崔莺莺的矛盾性格。她既要与老夫人作坚决的斗争,也要逐步摆脱自身封建意识的束缚。
作品细致地描写了崔莺莺由青春觉醒到对情爱自主的衷心期盼,再由朦胧抗争到自觉走上叛逆道路的曲折历程。
红娘:婢女形象,机智勇敢,是非分明,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而且十分风趣幽默。 既表现出可敬可爱的好心、胆识、性格、品质,也为全剧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历史上对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评价怎么样?
王实甫的名字是德信,应该是王德信,字是实甫,今天人们说到名字都是一个,在古代名和字是两个意思,古人一般都有名和字,并且名和字意义相似,或者说字是名字的解释,名与字相互呼应。德信和实甫其实就是古代人名和字的典范,王实甫的名与字也是相互呼应,互为释义的,下面解释一下,王实甫的名和字到底怎么回事。
王实甫画像
王实甫的名是德信,品德高尚,德行非常不错,让人们信得过的意思,而实甫,“实”是诚实,不欺骗人的意思,与其名字意思相近,“甫”这个字是在古代男子的名字下加的美称,又可以当做“父”来讲,可以看做是一个助词,没有实际的意义。
一个人的名字往往寄托了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期望,有的人期望有才华,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名望,有的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财富,可以富甲一方,而王实甫的父母却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德行。因为从王实甫的名和字来看,都是对一个人品德的期许,王实甫的名和字表达了王实甫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品德方面可以超越很多人,成为一代的德行大家的的期许,他们肯定觉得一个人的德行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根本的,是成就一番伟业的基石。实际上王实甫却没有能够如父母所愿,因为在古代那个时候勾栏场所是与妓院平起平坐的地方,王实甫却一头扎进去,再也拔不出来,在那个时代这肯定不是父母所期许的,虽然从今天来看王实甫的行为值得称道,但是在那个封建年代却是下九流,我想王实甫是“辜负”了父母的期待的。
对王实甫的评价
王实甫是元代的著名剧作家,称得上是与当时的剧作家关汉卿齐名,王实甫的剧作流传下来的不是很多,但是艺术成就却是非常高的,一部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足以奠定王实甫在剧作方面的地位,对王实甫的评价是如何的呢?首先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再者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同时王实甫还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
王实甫画像
对王实甫的评价一:王实甫是一位成功的剧作家,我想这一评价恐怕是任何人都不会反对的,王实甫流传至今的剧作有十三种,这十三种剧作都堪称是精品,特别是一部《西厢记》更是广为传唱,甚至是被翻译成为了多国文字在世界上传唱,至今在国内《西厢记》被多个剧种所演绎,可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对王实甫的评价二:王实甫是一位反封建礼教的斗士,从王实甫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青年男女对真挚的爱情的追求,对禁锢人的封建礼教的反抗和鞭挞,在王实甫的《西厢记》中热情的讴歌了青年人真挚的爱情,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的红娘形象,堪称是反封建礼教的一部绝世之作。
对王实甫的评价三:王实甫是一位至情至性的人,是一位追求生命的快乐的人,王实甫曾经从县官入仕,逐渐的升迁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级高官,这样一个官职是非常难得的,之所以能做上这样一个官职我想王实甫是有自己的长处的,绝对不是一个无能之辈,但是后来却因为“与台臣议不合,40岁即弃官不复仕。”展示出了至情至性的品质。
王实甫怎么死的
王实甫,名德信,是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是《西厢记》的作者,堪称是一代文学大家,与关汉卿齐名,王实甫最初曾经在朝廷为官,后来却辞官不做,一头扎进了当时处于下九流的勾栏场所,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享誉世界的大剧作家,关于王实甫怎么死的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载,王实甫很可能是寿终正寝的。
王实甫画像
说到王实甫是怎么死的,不能不说王实甫的个人经历,王实甫是一位剧作家,在现代来看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但是在元朝那个封建年代剧作家实际上与妓院的地位是一样的,很多人都将做官当做读书人的出路,没有人愿意投身到勾栏场所,而王实甫却是一个例外,王实甫曾经是一个小县吏,后来因为有能力有才华,所以被提拔成为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省级高官,但是年仅四十岁的王实甫辞官不做,投身到自己喜欢的勾栏戏院之中,乐此不疲,让自己的父母和儿子无可奈何。
王实甫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父亲和儿子都是当时的 *** 高官,王实甫自己也曾经是 *** 高官,但是王实甫却离经叛道成为了一个剧作家,在当时来讲剧作家的收入是不稳定的,也是微薄的,但是王实甫却乐此不疲,在没有官场争斗,没有利欲熏心的环境中王实甫一直活到了77岁,在当时那个年代,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年龄了,所以说王实甫应该是寿终正寝。
王实甫和张生的关系
王实甫是元代杂剧作家,当时与元曲四大家之首的关汉卿齐名,堪称一代文豪也不为过。历史上对王实甫的记载不是很多,但是我们却可以从王实甫的作品中看到王实甫的思想,王实甫的喜恶,王实甫最著名的剧作就是《西厢记》,在这部戏中王实甫成功的塑造了张生这样一个人,有人说其实张生就是王实甫的写照,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王实甫画像
王实甫和张生的关系分析一:张生与王实甫同样是文人出身,张生在《西厢记》中以一个文弱书生的形象出现,而不是一个强大的武将,这是与王实甫的身份相关的,王实甫也是一位文人,相同的身份使得王实甫写作起来更加的能够得心应手,其实纵观很多作家的写作过程,其作品中大都是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更是融进了自己的喜恶,所以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多少少都会有作家自己的影子,所以可以说张生的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
王实甫和张生的关系分析二:从王实甫与张生的个人经历来看,史料记载,王实甫曾经从县令做起一直做到了陕西行台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部级官职了,这样一个高官却因为与当时的某个官员不和而辞职回家,可见其对于仕途并不是非常热衷的,相比于自己的个人情感,王实甫的取向是宁愿尊重自己的感情,这与张生的思想是相一致的,在《西厢记》中张生也是一位对仕途并没有多大热情的年轻人,张生在赴京赶考的途中遇到了崔莺莺,于是就在崔莺莺的身边耽搁了下来,可见其对仕途的热衷也是远远逊色于自己的感情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王实甫与张生的关系,张生身上有王实甫的影子,王实甫身上也有张生的品质。
王实甫的意思王实甫的意思是什么
王实甫的词语解释是:王实甫WángShífǔ。(1)元朝戏剧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今知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另有散曲数首。《西厢记》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妇女,词曲优美。深受人民喜爱,对元朝杂剧和后来戏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王实甫的词语解释是:王实甫WángShífǔ。(1)元朝戏剧家。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所作杂剧今知14种。现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残存《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另有散曲数首。《西厢记》塑造了崔莺莺、红娘等不同的典型妇女,词曲优美。深受人民喜爱,对元朝杂剧和后来戏剧的发展有很大影响。注音是:ㄨㄤ_ㄕ_ㄈㄨˇ。结构是:王(独体结构)实(上下结构)甫(独体结构)。拼音是:wángshífǔ。王实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国语词典【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人名。名德信,生卒年不详,元大都(今北平市)_人。工乐府,所著《西厢记》,世推为北曲第一,又有《丽春堂诸杂剧十四种》。二、网络解释王实甫王实甫(1260年-1336年),名德信,大都(今北京市)人,祖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今定兴县)。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生平事迹不详。王实甫与关汉卿齐名,其作品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创造了文采璀璨的元曲词汇,成为中国戏曲史上“文采派”的杰出代表。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三种。《破窑记》写刘月娥和吕蒙正悲欢离合的故事,有人怀疑不是王实甫的手笔。另有《贩茶船》、《芙蓉亭》二种,各传有曲文一折。关于王实甫的成语矮矮实实踏踏实实杀青甫就虚虚实实章甫荐履关于王实甫的词语杀青甫就关于王实甫的造句1、“您”、“恁”二字互为异体始见于元代,比如,王实甫的《西厢记》中就有“我从来斩钉截铁常居一,不似恁惹草拈花没掂三”这样的句子。2、近日,“绿丰杯”河北梆子票友大赛在保定定兴县王实甫大剧院落下帷幕。3、前者因王之涣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而留下千古美名,后者则诞生出了王实甫笔下“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动人爱情故事。4、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5、王实甫杂剧中让后人聚讼纷纭的逾墙疑案,揆之具体情境和它的源流,应该是不成其为问题的。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王实甫的详细信息
王实甫的故事: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
王实甫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其代表作西厢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杂剧。该剧描述的张生和崔莺莺之间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千古。【名人史】王实甫,字德信。大部分人。早年为官,但仕途坎坷。所以王师傅经常出入表演杂剧和歌舞的游乐园。他与当时的著名演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晚年,王实甫弃官归隐,过着游园的生活。他一生写了13部杂剧,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芙蓉亭,贩茶记,西厢记。其中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王师傅西厢记描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时,崔的前朝因病去世,他的妻子郑带着女儿莺莺和丫鬟媒婆等一批30多人护送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但由于中间有阻碍,只好留在普救寺。这时候,河南洛阳的秀才张勋投奔常为了赶上考试。在游览普救寺时,他遇到了盈盈,两人相恋。就在这时,守桥叛军包围了孙飞虎并强迫崔莺莺成为他的妻子。崔夫人四处求援,于是立下誓言:谁有退兵之计,就娶莺莺为妻。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老朋友白马杜雀将军,请求帮助。杜援军赶到,兵败被俘。没想到,崔夫人信守诺言,拒绝将女儿嫁给张生,他们两个只是兄妹。结果张生生病了。媒人计划让张声生在月亮下弹琴。莺莺听后很感动,就让媒人去安慰她。张生让媒人带一封信给盈盈。盈盈回信约了张生,他们私下约定终身。但这件事被崔夫人注意到了,她大怒,折磨媒人,与他们争论,并巧妙地说服了崔夫人。虽然崔夫人答应把莺莺许配给张生,但他强迫张生立即去北京参加考试。如果他考试不及格,他仍然拒绝和他的女儿结婚。张生告别了崔莺莺,去北京参加考试。结果,张生考了第一名,娶了盈盈。显然,西厢记有着鲜明而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张生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顾及妻子荣誉是婚姻的理想。而是一直追求真挚的感情,把爱情看得高于名利。结尾,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正面表达了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也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因此,王师傅的代表作西厢记被誉为世界第一剧。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总是鼓励年轻男女为爱情自由和婚姻独立而斗争。
西厢记 王实圃
我挺喜欢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26440.htm
【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的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差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历史沿革】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版本历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景评)、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民国五年(1916)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王实甫的故事: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
名人语录> > 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西厢记》> > 王实甫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家。他的代表作《西厢记》被誉为“天下第一杂剧”。该剧描述的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被千古传颂。> > 【名人历史】> > 王实甫(约1260年-1336年),字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他早年曾经为官,但仕途坎坷。所以,王实甫经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出入。他还与 当时著名的优伶交往甚密。王实甫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游园林的生活。他一生写下了《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芙蓉亭》、《贩茶记》 等13部杂剧。其中,《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 王实甫的《西厢记》描述了一个十分动人的爱情故事。唐穆宗年间,前朝的崔相国病逝,他 夫人郑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一行30多人,护送相国灵柩回乡安葬。可是,由于中途有阻,只得在普救寺暂住。此时,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赴长安赶 考,在游览普救寺时与莺莺相遇,两人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就在这时候,守桥叛将孙飞虎带兵围住寺院,要逼抢崔莺莺为妻。崔夫人四处求救无援,因而许愿:谁 能有退兵之计,就把莺莺嫁给谁。张生挺身而出,写信给故友白马将军杜确求助。杜确救兵赶到,孙飞虎兵败被擒。> > 不料,崔夫人言而无信, 不肯将女儿嫁给张生,只许两人以兄妹相称。张生因此致病。红娘为张生出谋,让他月下弹琴,莺莺听后十分感动,便叫红娘前去抚慰。张生叫红娘给莺莺带去一封 信。莺莺回信与张生相约,两人私订终身。但此事被崔夫人觉察,她怒气冲天,拷问红娘,红娘据理相争,又巧妙地说服崔夫人。崔夫人虽然答应将莺莺许配给张 生,但又逼迫张生立即赴京参加考试,如考不中,仍不把女儿嫁给他。> > 张生与崔莺莺依依惜别,上京应试去了。结果,张生考中状元,与莺莺结为连理。> > 很显然,《西厢记》有着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张生与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已经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没有将“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 而是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在结尾之处,第一次在中国文学史上正面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也表达 了反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所以,王实甫代表作《西厢记》后被誉为“天下第一剧”。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一直鼓舞青年男女为 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