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垂髫是指多少岁,垂髫是多少岁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3-11-30 14:26:19 浏览2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垂髫是指多少岁呢?

垂髫是指3-10岁。
拼音:chuí tiáo
释义: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形容孩子的幼年(3-10岁)时期。
引证:晋· 陶潜《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反义词耄耋
读音:mào dié
释义:指八九十岁,年纪很大的人。
引证: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锺生》:“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矣。”
翻译:你虽然没有什么大的富贵,但是能够长寿也可以满足了。
举例:眼前这位耄耋老人,年轻时也曾统领千军万马,做过一番掀天揭地的事业。

垂髫是多少岁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拼音是chuí tiáo。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短发会自然下垂,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垂髫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垂髫的造句:
一、我们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的小村,只见黄发垂髫,怡然自得。
二、在我市,上至七旬翁媪,下至垂髫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玩气排球的行列中来。
三、走在这衰落的渔村中,不是鸡皮鹤发的老者,就是垂髫天真的稚子,难得看到一位年轻人。
四、黄发垂髫怡然乐,憧憬一日胜千年。
其他年龄的谓称:
1、孩提: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3、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
5、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6、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垂髫指的是多少岁?

垂髫指的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垂髫,chuí tiáo,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语出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相关名称:
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垂髫(tiao):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归有光 《 项脊轩志 》)。束发一般15岁,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 。《大戴礼记 ·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弱冠: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不惑: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知命: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
花甲、耳顺:六十岁。
古稀:七十岁。
中寿:八十岁。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
期颐:一百岁。

垂髫是多少岁?

1、垂髫:chuí tiáo
解释: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顶自然下垂的短发)。
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束发:shù fà
解释:成童的年龄,15至20岁
例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弱冠:ruò guān
解释:男子20岁称弱冠。
例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
4.而立:ér lì
解释: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30岁。
例句:《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
5.不惑:bù huò
解释:出自《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例句:人以怒迁,公能自克;人以利回,公能不惑。——宋·曾巩《故翰林侍读学士钱公墓志铭》
6.知命:zhī mìng
解释:五十岁的代称。
例句:《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
7.花甲:huā jiǎ
解释:指60岁。
例句:手挼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8.古稀:gǔ xī
解释:称人年七十。
例句:如何古希人,不识三伏苦。
9.耄耋:mào dié
解释:八九十岁。
例句:人耄耋,皆得以寿终。
10.期颐:qī yí
解释:指百岁之寿的老人。
例句:《聊斋志异·席方平》:“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於愿足乎?”

垂髫是多少岁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年龄的称谓。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mao)耋(die)指八九十岁。期颐指一百岁。
3岁-9岁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 “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3,4岁~7,8岁 叫做垂髫
3到4岁
指三、四岁至七岁(女)、八岁(男)的儿童。
其他关于年岁的名称:
1、孩提: 2~3岁的儿童。指代幼儿时期。
2、总角:八岁(女)、九岁(男)至十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总丱’)。
3、豆蔻: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4、束发: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两个 总角解散,扎成一束髻);古代男孩十五岁时束发为髻。
5、及笄:女子十五岁。(女子拾伍岁行笄礼,女子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15岁为‘及笄’,也称“既笄”)
扩展资料:
垂髫一词出自魏晋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原文如下: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白话释义: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垂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发垂髫

垂髫是多少岁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另外,孩提是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四岁的少年;豆蔻指人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另外,孩提是指2~3岁的儿童;总角指八九岁至十四岁的少年;豆蔻指人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束发指男子十五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桃李年华指女子20岁;弱冠指男子20岁;而立之年指男子30岁;不惑之年指男子40岁。

垂髫是指多少岁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七、八岁的儿童。
垂髫属于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
垂髫的具体出处如下:
1、《三国志·魏志·毛玠传》:臣垂龆执简,累勤取官。
2、《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姚符御诗序》:符御与余垂髫相识,稍长,各游学四方。
4、《青岛杂事诗》之六:握手凄然伤老大,垂髫我尚记当年。

垂髫指的是几岁啊?

垂髫,也被称为垂龆,它是指儿童或童年。“髫”是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因为古代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是指儿童。男女是不同的,其中女孩指3-7岁,男孩指8岁。
出处:垂髫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3-8岁)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简介:
在20岁之前,古代人都会通过一些词语来代替年纪,比如不满周岁叫襁褓,2-3岁叫孩提(所以大家写东西的时候,小时候的事不要说孩提时代,因为2-3岁你根本不记事),3-8岁叫垂髫,10岁以下叫黄口(比如黄口小儿),13-15岁叫舞勺之年,15-20岁叫舞象之年。
还有就是专门形容女子的词语,比如女子12岁叫金钗之年,女子13岁叫豆蔻之年,女子15岁叫及笄之年,女子16岁叫破瓜年华,女子20岁叫桃李年华,女子24岁叫花信年华,24-30岁叫半老徐娘。

垂髫是多少岁

垂髫(tiáo)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垂髫,也被称为垂龆,它是指儿童或童年。“髫”是指儿童下垂的头发,因为古代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所以垂髫是指儿童。至于垂髫之年是指多少岁?男女是不同的,其中女孩指3-7岁,男孩指8岁。
出处:垂髫最早出现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上:“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意思是老人和小孩们(3-8岁)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
一、儿童称谓
垂髫是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因为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
二、成人称谓
冠者指成年人;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有室、有家指男子娶妻、女子出嫁之年;怨女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女;旷夫指年龄大而没有结婚的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