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4 09:19:18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格物
一、拼音:
gé wù
二、释义:
穷究事物的道理。
三、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致知
一、拼音:
zhì zhī
二、释义:
推极知识。
三、造句:
1、我今天学习了格物致知这个成语。
诚意
一、拼音:
chéng yì
二、释义: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三、造句:
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在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和别人交往。
正心
一、拼音:
zhèng xīn
二、释义:
使人心归向于正,为大学八条目之一。
三、造句:
1、正心为本,修身为基,秉公理财,勤政为民。
《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
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旧时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治国:管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四方叛乱(实现祖国统一)。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通过对具体事件、事务的处理,来增长经验、技巧;
致知:通过积累经验,寻找根本的脉络、底层的逻辑;
诚意:鉴定意志、持之以恒;
正心:不被内外部的客观环境影响,保持冷静、不摇摆。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掌握事物本源,意念诚实,端正心意。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出自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并以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
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三纲八目又有阶级性, “明德”、“至善”都是封建主义对君主的政治要求和伦理标准;“格物”、“致知”等八条目是在修养问题上要求与三纲领中的政治理念和伦理思想相结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出自《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
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
诚意: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格物
一、拼音:
gé wù
二、释义:
穷究事物的道理。
三、造句:
1、清末,物理、化学等学科被统名为“格致”,这是格物致知的简称。
致知
一、拼音:
zhì zhī
二、释义:
推极知识。
三、造句:
1、我今天学习了格物致知这个成语。
诚意
一、拼音:
chéng yì
二、释义:
诚恳的心意;使其意念发于精诚,不欺人,也不自欺。
三、造句:
敌人对谈判并无诚意,仍在继续加强准备,补充兵员.和别人交往。
正心
一、拼音:
zhèng xīn
二、释义:
使人心归向于正,为大学八条目之一。
三、造句:
1、正心为本,修身为基,秉公理财,勤政为民。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意思是:探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保持意念诚实,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出自《礼记?大学》,是古代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译文
  古代想要弘扬光明正大品德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介绍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是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出自“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意思是“要想提高自身品德修养的人,首先一定要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而无邪念的人,首先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要想使自己意念诚实的人,首先一定要获得丰富的知识。而要获的丰富的知识,在于穷究事物的原理。”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下,,,怎么解释

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要能够运用辨证法才能修身齐家治天下。
物格然后知致,知致然后意诚,意诚然后心正,心正然后身修,身修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国治然后天下平
这是《大学》的开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出自《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如何理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这两句话??

译文: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解读: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在这儒学的进修阶梯上或近或远 地展开。事实上,作为中国知识分子,又有几人是真正出道入佛 的野鹤闲云、隐逸高士呢?说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意思如下:
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会整顿好。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推而广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这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
出处:
儒家的著作《大学》
部分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总结:
《大学》是儒家思想经典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学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一个人内在的德智修养,到外发的事业完成,构成一贯不断开展的过程。以修身为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即其内在的德智修养,就是大学三纲领中“明明德”的功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从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和智力修养到完成一项外在的事业,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立足于修身、修身、至诚、至诚和修身。
格物:在阅读和实践中寻求知识,然后明辨是非。致知:从推理的原因出发,去探索原始知识。诚意:诚信是诚实的思考。老实说就是消除各种不安情绪,不要被物质欲望所掩盖,并使心灵安静。修身: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和修养。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治国:以德治国,实行德治和以仁慈治国。从儒家思想来看,这些都是一个君子所必备的品质。
出自《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是大学的八项:考虑事情,给予知识,真诚,诚实,培养修养,维系家庭,治理国家,平衡世界。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寓意。?

《礼记;大学》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或纠正人的行为,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致:求得;知:知识.即“获得知识”之意,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真心.使自己的思想诚恳.,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端正心思,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正心诚意, 原是儒家提倡的一种修养方法,现也泛指心地端正诚恳。儒家认为,人心受到忿激、恐惧、好乐、忧患等情欲的影响会不得其正,而心必须有所诚求,才能不乱而正。所以,“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只有对人情物理的认识提高了,才能服膺义理,主动克制情欲。这样,由于意真诚、心端正,个人道德完善,家庭中形成父慈子孝的关系,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也就实现了。正心诚意是达到心正意诚的至善道德境界的必由之路。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大学》文中只有一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本人愚笨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古代的“八目”之说(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 )。

【答案】:C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教育著作。《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程颐和程颢曾对原文作了改动,之后朱熹又另行编订次序,作《大学章句》。自程朱之后,《大学》便从《礼记》中分离出来了。《大学》把大学教育的程度概括为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C 项正确。
A 项:《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题干不符,排除。
B 项:《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与题干不符,排除。
D 项:《中庸》也是从《礼记》中分离出来的。《中庸》既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又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