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温良恭俭让出自哪里?
- 2、温良恭俭让是糟粕吗
- 3、温良恭俭让 出处
- 4、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出自哪里?
- 5、夫子温良恭俭让是谁说的
- 6、温良恭谦让出处
- 7、温良恭俭让 这5个字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 8、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及故事
- 9、温良恭俭让的出处是哪里?
温良恭俭让出自哪里?
温良恭俭让原话出自《论语学而》篇,是记录孔子学生子贡回答子禽的话: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这里有问号)”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学而》第十章)(子禽向子贡问道:“老夫子来到这个国家,一定听闻这个国家的政治,是他自己要求的呢,还是人家要求的呢?(这里有问号)”子贡回答说:“老夫子温、良、恭、俭、让,得到这样的待遇。老夫子要求的东西与平常人所要求的不同啊。”)在这段话里,子贡经过自己的观察,看到老师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五种美德,这是学生眼中的孔子的道德形象。子贡认为各国国君向孔子请教政治上的问题,是因为孔子有这些美德而获得敬重和信任。后来由于《论语》广泛流传,后世以温、良、恭、俭、让作为对有高度文化素养的谦谦君子的赞词。
温,是温和,朱熹注为和厚。温和敦厚,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待人,使人感觉和蔼可亲,而乐于接近;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品德。温的反面是冷漠,高高在上,让人在精神上有一种压迫感,从而畏而远之。
《述而》篇第三十八章记学生对孔子平日仪态的观察:“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温和而严肃,有威仪而不凶,庄严而安详。这使人感到温和可亲可敬,又不敢放肆无礼。
良,是善良,与人为善,时时处处帮助别人。前面讲过,“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第九章),“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第十章)。这是对他人的痛苦、不幸产生的同情心,为他人的苦难而悲伤的“不忍”之心,也就是一颗善良的心。《乡党》二十二章又记:“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人死而无人收殓,孔子主动负责料理,这自然是无私的,发自内心在做好事。
在我们的人民中,也常常看到因他人的不幸而流泪的纯朴善良的人,他们都有这样的仁爱之心。善良,是我们民族固有的美德。
恭,即恭敬。孔子主张“居处恭,执事敬,与入忠”(《子路》第十九章),主张在日常工作场所或居家时态度安详、容貌庄重,对事业严肃认真,努力把工作做好,待人接物,真诚地以礼相待。孔子所说的恭敬,不仅是对待父母、君主、尊长,也指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朋友讲礼貌。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彼此尊重,平等相处。
孔子反对“足恭”,即虚假做作的过分的恭敬。《公冶长》第二十五章记:“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花言巧语,装出谄媚的容貌,过分的恭敬,左丘明以为是可耻的,我也以为是可耻的。)恭敬必须出自真诚,而且依礼而行,那种当面巴结奉承、俯首帖耳,而转脸吐唾沫、背后捅刀子的人,不过是存心不良的骗子而已。你真诚地礼貌待人,别人也会真诚地礼貌待你。孔子称赞晏子“善于人交,久而敬之”(《公冶长》第十七章),晏子首先尊敬别人,长久了也受到人们共同的尊敬。所以,孔子的学生有子体会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学而》第十三章)恭敬符合礼,就不会有人加给你耻辱。这也是俗语说的: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孔子生活在君权时代,尊敬君主是当时的礼。《乡党》篇第四章和第二十章记载孔子对国君的尊敬,在当时许多人心目中已被人视为谄媚,孔子也只有叹气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八佾》第十八章)孔子对待国君是把国君作为一国的主人(直到清朝,那些大臣、学者,还是一个个向皇帝自称奴才),只是依照周朝的礼法去做。
我们现在当然不信这一套封建等级思想及其制度,但是可以把恭敬理解为要求生活作风端庄正派,工作作风严肃认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同志式的基础上彼此尊重、礼貌相待,那么,孔子提倡的“恭”
还可以成为我们新道德规范的组成部分。
俭,是节俭。孔子在个人生活方面是注意节俭的,例如,不是上朝穿的朝服,平时穿的衣服就不一定用细葛布制作,而用粗布制作;古人下身穿裙,不是上朝穿的而是家常穿的,他不用整幅布制作,而裁剪下一些布料;家常穿的皮袄右袖短一截,这样做事方便,也省料。平时伙食以粮食(小米)为主,不大吃大喝、奢侈浪费。在他担任大司寇时还是这样,更不用说辞官以后当教书匠了。
让,是谦让,待人谦虚和顺,不争名争利,更不斗气,以忍让的态度主动化解矛盾。有个故事说,两辆车狭路相逢,都被对方挡住通道,谁也不能前进。双方互不相让,大打出手,造成伤亡事件。观者叹息说:有一方退让,双方都依次通过了,何至于酿成惨剧?(这里有问号)还有个故事说,两家对面为邻,同时修建宅院,中间自然要留过道,两家都向外扩张宅基,争讼不下。两家都有人在京做官,一家往京里写信申说这件事,要求动用权势。回信来了,只有十个字:“天阔地广,让一步,有何妨!”不料对面人家也是这样。双方各让一步,成了友好的邻居。如果各不相让,都拉关系,动用权势,后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谦让,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子对自己十分谦虚,不自我估价过高,因此与别人,包括自己的学生,都能平等相处,没有架子。走路让人先过,交往处之以礼,听到讥讽的话不计较,一笑而已。
温良恭俭让是糟粕吗
温良恭俭让不是糟粕
温良恭俭让,出自孔子《论语.学而》的内容,春秋时期·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简单的解释这五个字的五种观念:"温"是"温和",现代语汇来讲就是平和的。"良"是善良的、道德的。"恭"是恭敬。"俭"是节制。"让"是谦让,理性的忍让。描写了孔子的风度、性格及他的修养。
出处: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翻译: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国,必定得闻该国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人家自愿给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用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得到的。这是夫子得闻政事的办法,大概和别人得闻政事的办法不同吧!"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 举例造句: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温良恭俭让 出处
温良恭俭让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解释〗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释义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出自哪里?
温良恭俭让,出自论语,学而篇。
夫子温良恭俭让是谁说的
“夫子温、良、恭、俭、让”是子贡说的。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儒家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后,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夫子温、良、恭、俭、让”出处:
“夫子温、良、恭、俭、让”(释义:老师温良恭俭让)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为历代儒客习阅之经典名篇。《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
温良恭谦让出处
1. 关于温良恭谦让的诗句
关于温良恭谦让的诗句 1.论语中关于"温良恭俭让"的句子
温良恭俭让
【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释义 】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2.《论语》中关于"温良恭俭让"的句子有哪些
温良恭俭让【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释义 】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春秋时期,子禽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温,和厚也。良,易直也。
恭,庄敬也。俭,节制也。
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3.温良恭谦让内涵的理解
温良恭俭让是典范的标准,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做人要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是行为规范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
温良恭俭让不是表面的东西,更不是能够装出来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内在本质,一种道德境界,体现着他的最根本的人生价值观,那就是对于别人的无私和爱。作为文明的一种体现,温良恭俭让不是哪个人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 是仁义礼智信的外在表象。
温良恭俭让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出自先秦·论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4.关于明德知礼的古诗
明德赋
胡秉言
日月交融,万泰亨通。
刚柔相抱,阴阳平衡。
金乌赐正能量,冰魄泽睿气生。
昕光熠熠普照,嫦娥澄澄启灵。
置身于正,勇于攀登。立本于道,遵循本性。
顺乎自然,标有准绳。惟初太始,万物化成。
本心本善无我,舍欲舍得心升。
大道无言无形,感知善良心行,
省于天地圣灵,启于思维善行。
教以人伦茂亲,施以天道德成。
格物致知诚正心,晓礼笃信修其身。
齐家有序兴天下,至善亲民明德存。
懂其忠义,尽心为人合天理。
尽其仁孝,宽厚善良存孝悌。
温良恭敬,恭慎尊诚有慈意。
谦让有度,虚心隆礼容天地。
心境光明,正德品行,当知慈悲盈胸。
仁爱敦睦,明理向善,应晓始终道然。
克己复礼,恪守德道,言之忠信不骄。
厚德载物,缘自天成,兼备仁礼惠盈。
天地清明,惠泽万灵。
四海咸宁,神州大同。
晓德道而行,懂礼仪而从,
善与善而交,善与善相融。
秉承人伦之性而勤朴,怀守德善之心而始终。
上古留德绵远千世烙心境。
而今感念弘扬万载润贤明。
圣人行于道,天子行于明,君子行于仪,世人行于德。
道在五德之上,德为富贵之根。内修清静寡欲无,外修天道气真。
德心致虚致公,修德养性明伦。坐立不忘我德道,出入皆抱善心。
德威天下,物埠咸丰。乃国人伦理核心,成民族文化基根。
儒道法佛,明德共存。参传统思想理论,扬仁爱孝悌精神。
精忠爱国,勤俭诚信。见利思义,谦和礼仁。
德施天下安,德惠万民咸,德法社会宁,德政盛世绵。
5.温良恭俭让
温良恭俭让,拼为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出自《论语?学而》。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温,和厚也。良,易直也。恭,庄敬也。俭,节制也。让,谦逊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辉接于人者也。
望采纳
6.“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下一句,及其意思
“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下一句是“忠孝勇恭廉”
1、“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五常实是一切社会成员间理性的沟通原则、感通原则、谐和原则。
2、“温良恭俭让”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3、“忠孝勇恭廉”指忠心、孝悌、廉洁、羞耻、勇敢。是人应信守、践行的五种高尚品格
扩展资料:
仁义礼智信的来源:
仁义礼为孔子提出并组成一个系统
孟子在仁义礼之外加入“智”,构成四德
董仲舒又加入“信”
温良恭俭让出处:
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
7.温良恭检让
是俭不是检啊
词目 温良恭俭让
发音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释义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
近义词 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示例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温良恭俭让 这5个字个字的意思是什么
【释义 】原意为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这五种美德.这原本是儒家提倡待人接物的准则.现也形容态度温和而缺乏斗争性.
【出处】 春秋·鲁·孔丘《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用法】 作谓语、定语、宾语;形容态度温和;联合式
【近义词 】温良俭让、温良恭俭
【示例】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二折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也是与别人听到政事方式不同的原因.
温良恭俭让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温良恭俭让
【拼音】:
[ wēn liáng gōng jiǎn ràng]
【解释】:
意为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出处】:
春秋·鲁·孔丘(孔子)《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举例造句】:
物有本来,事有终始,以温良恭俭让之德,五者乃圣德光辉。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子禹问孔子的学生子贡为什么孔子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到该国的政事。子贡回答他老人家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他用这样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别人自然会把政事告诉他,这是他与众不同的品德。
温良恭俭让的出处是哪里?
意思是:任何人都应当重视自己的品德、学问和才能技艺的培养,如果感 觉哪里不如他人的地方,应该自我督促努力赶上。至于外表穿着或者饮食不如他人,则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更没有必要担心、自卑。
该段出自《弟子规》当我们和别人在一起、看见别人在德学才艺这些方面比我们好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争取追赶上别人的步伐。古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八德。孔子也有五德,是孔子的学生赞叹老师的,说孔子有“温、良、恭、俭、让”,即温和、善良、恭敬、节俭、忍让。
这五德也属于德,都是我们应该很好地去修炼的,这种叫圣贤的品德。“学”当然是学问,包括知识,对于这些圣贤教育我们要努力地去学习。“才”就是指才华、才艺、才能,“艺”是指技艺、艺术,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好好努力去提升的。
扩展资料:
重要寓意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德行,有德行的人能以德服众。一个德才兼备的人懂得如何去包容别人,去欣赏别人的才华。一个人若只有才,而无德,那他的才也只能是平马之才,永远无法提升到至高的境界。
在学习上、在为人处事上要有上进心,但在穿着和饮食上千万不 可攀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人从小就要养成勋俭节 约的好习惯,因为物质享受是个无底洞,人只有降低自己的欲望,懂得珍惜,才会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