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2-04 20:15:30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城镇化过程的三个阶段

法律分析: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如下:初始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中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后期阶段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初始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第四条 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符合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在规划区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遵守土地管理、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城市总体规划、镇总体规划中合理确定城市、镇的发展规模、步骤和建设标准。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1)初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以下):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业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30%到70%之间):工业基础已经比较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工业吸收大批农业人口。
  (3)稳定阶段(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在70%到90%之间):为了保持社会必须的农业规模,农村人口的转化趋于停止。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当城市化水平达到30%、人均GDP达到800美元时,城市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18%增长到了2001年的37.7%,因而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这一加速发展阶段。

我国当前是处于城市化的何种阶段?( )

【答案】:C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的速度比较缓慢;中期阶段——由于经济实力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按照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城市发展的决定性阶段是

政治 经济 文化
(1)城市化发展的三阶段论
第一阶段:城市化的起步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
  第二阶段: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当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随着工业化过程的迅速推进,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左右。
第三阶段: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当区域经济发展到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城市人口比重最终大体稳定在70-80%。
(2)城市化发展的五阶段论
根据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的变化规律及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高低,我们将整个城市化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K<0.5,为前城市化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小于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城市化水平很低,增长缓慢,甚至没有增长。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是处于农业社会。
第二阶段:0.5≤K<1,为城市化前期阶段。K≥0.5是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起点,与此相适应,这时的区域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K≥0.5意味着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超过乡村人口的增长规模,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转折点,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这一时期,由于乡村人口规模相对庞大,尽管其增长规模小于城镇人口的增长规模,但乡村人口的绝对量仍然增长着。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是轻工业大发展的时期,由此引致的劳动力第一次转移浪潮正是推动城镇人口增长系数跨过0.5这一历史性转折点的基本动力。
第三阶段:K≥1,城市化的中期阶段。K≥1意味着总人口的增长全部表现为城镇人口的增长,乡村人口的绝对规模开始由上升转为下降态势。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二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意味着工业化过程中非农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大大提高,以至于随之而来的乡村人口进入城镇的规模大于乡村人口自然增长的规模。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一般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重工业化过程正在不断深化,第三产业获得大规模发展,由此引致的乡村劳动力转移的第二次浪潮正是将城镇人口增长系数提升超过1的基本动力。
实现城镇人口增长系数由小于1到大于1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乡村人口绝对下降,意味着农村土地的人口压力开始减少,人地矛盾开始缓和,农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经营的条件正在形成,从而农业产业开始由低效率向高效率转换,从事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收入差距开始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得以淡化。而这正是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城镇人口的持续大规模增长可以为城镇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城镇经济的繁荣又进一步增加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因此,通常乡村人口绝对量由增长转为下降,意味着城市化开始进入良性循环,并往往会真正进入高速成长阶段。
第四阶段:城镇人口比重Q≥50%,初步进入城市社会,或者称之为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镇人口比重≥50%,表明城镇人口绝对量超过乡村人口,意味着该国家(或地区)已经初步实现城市化。随着乡村富余劳动力两次转移浪潮的接替跟进,迅速使城市化水平达到并超过50%,一半以上的居民得以生活在城市,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第三个重要的转折点。与工业化相联系,这一时期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和新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持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产业。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低速持续的推进阶段,因此城市化水平也开始由高速增长向低速增长过渡,城市化速度会低于城市化的前期和中期阶段,但高于成熟的城市社会。
第五阶段:城镇人口比重≥65%或者≥70%,进入成熟的城市社会。这一时期,工业化已经走到尽头,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或现代社会,现代城市文明广为普及,城乡居民只是居住空间及就业岗位差别,生活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基本趋于一致,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已经成为现实。这时,城镇人口增长系数一般在1左右小范围变动,城乡人口格局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发展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980&page=1

我国城市化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建国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大体可以分为1949-1957年、1958-1978年、1979年之后这样三个时期,三个时期城市化水平的走势可以分别概括为:第一阶段平稳发展、第二阶段时起时落、第三阶段不断上升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下:
第一阶段: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这两个运动都是清政府推出的改革措施,旨在引进西方的技术、理论和文明,加强国力。其中,洋务运动主要推进行业、科技等方面的改革,而戊戌维新则侧重于制度改革和民主的宣传。
第二阶段: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1911年到1921年),这个时期中国爆发了激烈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开始探索现代民主制度。五四运动则是在对外列强压迫和国内政治腐败的背景下,青年学子站起来反对封建陈规,鼓吹争取民主和现代化。
第三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改革开放(1978年至今),这个时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时期。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逐渐走上了一条发展现代化的道路。改革开放期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成果。
总之,中国近代化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历经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变革。但总体来说,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不断超越自身困境,富有创意与创新,并对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拓展:
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因素开启了中国近代史的进程。以下列举一些重要的方面:
1、对外侵略和压迫: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不断遭受外部列强的入侵和掠夺,社会激变之下促成了一系列改革与变革。
2、经济衰退和落后:清末时期,中国经济实力大幅度下降,无法抵御西方列强的霸权,民生困苦日益加剧,经济危机催生了社会的不断需求。
3、社会思想觉醒:近代中国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在学术、文艺、报刊等领域开展探索,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模式,并提出了新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观念、理念和路线。
4、启蒙运动:中国晚清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学习国际先进科技的思想,启蒙了广大人民群众。

诺瑟姆曲线三个阶段

诺瑟姆曲线三个阶段:
1、城市化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一般在30%以下,农业人口占绝对优势,工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需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化水平才能够达到30%。
2、城市化加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达到30%-70%之间时,城市工业基础雄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大批农业人口转为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可在较短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
3、城市化稳定阶段:
城市化水平超过70%后,农业现代化基本完成,农村人口相对稳定,城镇人口的增加渐趋缓慢甚至停滞,最终城镇人口比重稳定在90%以上的饱和状态,后期城市化不再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移,而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的好处: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例如:通过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绿化环境等措施,使得环境向着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作为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促使生产方式、聚落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等的变化。
初级阶段,加速阶段,稳定阶段。
美国城市学者诺瑟姆1979年提出了城市化过程曲线。经过实证研究,可以把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过程概括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即呈现出一条逻辑斯曲线。
并把城市化过程分成3个阶段,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较慢的初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加速阶段和进入高度城市化以后城镇人口比重的增长又趋缓慢甚至停滞的后期阶段。
简介
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10%就表明城市化进程开始启动,该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第一产业和乡村人口在经济社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人口增长模式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阶段,因此城市发展水平低,速度缓慢,经历的时间长,区域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状态。
加速阶段:在加速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30%以上,工业化速度的加快推进人口开始大量进入城市,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技术进步使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
城市人口快速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70%,但可能会出现地区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交通便利后,许多人和企业会开始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稳定阶段:城市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60%以上后,经济发展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人口增长模式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转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趋缓甚至出现停滞。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水平。
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2.城市化特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政府是城市化动力机制的主体。(2)城市化对非农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低。(3)城市化的区域发展受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制约。(4)劳动力的职业转换优先于地域转换。(5)城市运行机制具有非商品经济的特征。
这种城市化的结果,是形成了城乡之间相互隔离和相互封闭的“二元社会”。这里所说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指政府对城市和市民实行“统包”,而对农村和农民则实行“统制”,即由财产制度、户籍制度、住宅制度、粮食供给制度、副食品和燃料供给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养老制度、劳动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甚至婚姻制度等具体制度所造成的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构成了城乡之间的壁垒,阻止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自由流动。
1978年以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城市化,是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迅速推进的,城乡之间的壁垒逐渐松动并被打破,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得中国的城市化呈现出以小城镇迅速扩张、人口就地城市化为主的特点。
1.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1978-1984年,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的城市化带有恢复性性质,“先进城后建城”的特征比较明显。第一,表2009年大约有2000万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下放干部返城并就业,高考的全面恢复和迅速发展也使得一批农村学生进入城市;第二,城乡集市贸易的开放和迅速发展,使得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和小城镇,出现大量城镇暂住人口;第三,这个时期开始崛起的乡镇企业也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第四,国家为了还过去城市建设的欠帐,提高了城市维护和建设费,结束了城市建设多年徘徊的局面。这个阶段,就人口来看,城市化率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1984年的23.01%,年均提高0.85个百分点。
2)1985-1991年,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双重推动城市化阶段。这个阶段以发展新城镇为主,沿海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小城镇。
3)1992-2000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和普遍建立经济开发区为主要动力。1992年到1998年,城市化率由27.63%提高到30.42%,年均提高0.42个百分点。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城市化,已从沿海向内地全面展开。1995年底与1990年相比,建制市已从467个增加到640个,建制镇则从12000个增加到16000多个;从人口来看,城市化水平也从1990年的26.41%提高到28.62%。
三个阶段
1、初始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30%以下这一阶段农村人口占绝对优势,生产力水平较低,工业提供的就业机会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缓慢。
2、中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0%~70%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人口可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50%进而上升到70%左右。
3、后期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这一阶段也成为城市化稳定阶段。
2城市化的特征
在世界范围内,已高度城市化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流动进行再次城市化,形成世界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中心,为二次城市化,所形成的的城市即为新的世界中心。
1.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一工业化经济及远距离物流交换模式形成的通胀危机,利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通胀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通胀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一特征;
2.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前提,缺少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形成的能源危机,利用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杜绝能源危机而形成的新的无能源危机的城市,是其第二特征;
3.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掠夺与人类共生的生物质资源,超出了人类的预期,城市随经济利益的驱使而无限扩大,掠夺了大量的可生产粮食的土地资源,使粮食形成了新的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消除通胀危机、能源危机同时消除了粮食危机而形成的无粮食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三特征;
4.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单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牺牲了人类生存质量使养老和就业发生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农事很好的解决了就业和养老问题而形成无养老就业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四特征;
5.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燃烧化石能源形成的单一工业经济而形成的人类无法在生存的气候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很好的解决了气候危害而形成无气候危机的城市为其第五特征;
6. 针对世界范围内第一次城市化历史遗留的对水的无限制使用而形成的无水危机,能自产能源的碳熵城市用水是原有城市水消耗的百分之一,从而解决由水消费而引起的水资源危机而形成的无水资源危机的城市为其第六特征。
针对上述第一次城市化的历史遗留而形成的多项危机,联合国碳熵行动纲是世界二次城市化的纲领指南。
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

城市化四个基本阶段

法律分析:第一阶段是缓慢发展期
第二阶段是停滞发展期
第三阶段是平稳发展期
第四阶段是快速发展期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第五条 城市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建设,必须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
第六条 城市规划的编制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统筹兼顾,综合部署。城市规划确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的规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按计划分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