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红蛋白低怎么回事,血红蛋白偏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12 19:52:34 浏览10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

1 血红蛋白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因为其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的相对不足,而出现血红蛋白含量低于常人。此外,在怀孕期间,孕妇体内血容量生理性增加导致血液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低等因素,均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 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因素导致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而出现的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出现血红蛋白偏低。

3 造血物质匮乏引起 营养不良,很多营养素缺乏会直接影响血红蛋白数量,导致造血物质匮乏而出现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 失血引起血红蛋白偏低 过度出血也是引起血红蛋白偏低的常见原因,如果如血痔,分娩时大量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血红蛋白偏低是什么原因?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相对性的偏低,是由于血浆容量增加,使血红蛋白浓度下降引起的,常见于大量输液和大量饮水以后造成的。第二种是血红蛋白偏低,是由于贫血造成的。
血红蛋白偏低,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贫血了,不过还有其他疾病可能会引起血红蛋白偏低的,如果偏低不多,而且没有其他不舒服,可以适当补一点点铁试试,如果偏低比较多就必须去医院检查一下比较好。
血红蛋白偏低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生理性减少: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6a9d0df79eef76c6a6ef63e3"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6a9d0df79eef76c6a6ef63e3?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a504fc2d56285356a9d0df79eef76c6a6ef63e3"/>
扩展资料
每个血红素又由4个吡咯基组成一个环,中心为一铁原子。每个珠蛋白有4条多肽链,每条多肽链与1个血红素连接构成Hb的单体或亚单位。
Hb是由4个单体构成的四聚体。不同Hb分子的珠蛋白的多肽链的组成不同。成年人Hb(HbA)的多肽链是2条α链和2条β链,为α2β2结构。胎儿Hb(HbF)是2条α链和2条γ链,为α2γ2结构。出生后不久HbF即为HbFA所取代。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已经清楚。每条α链含141个氨基酸残基,每条β链含146个氨基酸残基。血红素的Fe2+均连接在多肽链的组氨基酸残基(His8)上,这个组氨酸残基若被其它氨基酸取代,或其邻近的氨基酸有所改变,都会影响Hb的功能。
参考资料来源:/baike.baidu.com/item/%E8%A1%80%E7%BA%A2%E8%9B%8B%E7%99%BD%28Hb%29/15260057?fr=aladdin"target="_blank"title="百度百科—血红蛋白(Hb)">百度百科—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降低是什么意思?

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可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特点是骨髓、肝、 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蛋白浓度降低,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亦均降低.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缺铁和铁利用障碍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故有学者称该类贫血为血红素合成异常性贫血.
发病情况
缺铁性贫血是最多见的一种贫血,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在生育年龄的妇女(特别是孕妇)和婴幼儿中,这种贫血的发病数很高.在钩虫病流行地区如桑、棕、麻种植地区,缺铁性贫血不但多见、贫血的程度也较重,但近年随着医药卫生条件的改善,农村经济情况的好转,缺铁性贫血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和严重程度将有明显好转.
铁的代谢
铁是制造血红蛋白的原料,正常成人体内含铁量为3-5克,随年龄、性别、体重等而略有差异.其中65%为血红蛋白铁,30%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随时供应血红蛋白的合成,其余5%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内多种酶中.在血浆中与转铁蛋白结合的铁仅占0.12%左右,正常情况下这 些不同形式的铁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数值.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铁源来自食物.多数食物(除脂肪、油类)中都含有少量铁.含铁量较丰富的食物有海带、发菜、紫菜、木耳、香菇、动物肝、肉类、血、豆类等.谷类和大多数水果、蔬菜中含铁量较低,乳含铁量极低.
动物食物中的铁约10-25%能被吸收,而植物中的铁能被吸收者仅约1%.动物食物中肌红蛋白或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可以完整的分子直接被肠道吸收,但大多数其他形式的的含铁物质,例如植物中的铁、必须先在胃及十二指肠内转变成游离的二价铁后方能被吸收.游离盐酸对铁的吸收并非必要,但酸性的胃液能防止铁离子变成不溶于水的铁复合物.维生素C和许多还原剂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游离的亚铁比高铁易被吸收.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对铁的吸收率最高.铁离子与肠粘膜细胞内的去铁蛋白结合而被吸收.小肠对铁的吸收速度有调节能力.当体内铁的贮存消失时,红细胞生成加速时以及某些病理状态如血色病、肝硬化等,铁的吸收量增多;反之,当体内铁的贮存过多时(血色病例外),红细胞生成减少时,或有感染、全身营养状态不良以及胃酸缺乏等情况时,铁的吸收减少.但当肠腔内铁的浓度很高,如口服铁盐时,小肠会失去铁的调节能力,结果大量铁可通过弥散进入肠粘膜细胞.因此,误服大剂量无机铁盐可以引起急性铁中毒.
在肠粘膜细胞内的铁与血浆转铁蛋白(一种β1球蛋白)结合后在血浆中被输送至各组织,主要是骨髓内的幼红细胞.能与血浆铁相结合的β1球蛋白总量为总结合力.正常情况下转铁蛋白仅约1/3与铁结合(即1/3饱和),称为血浆铁或血清铁;其余2/3的运铁蛋白尚未与铁结合但有潜在的结合力者,称为未饱和的铁结合力.至于血清铁饱和度是指总铁结合力中血清铁所占百分比(见表5-2-4).
表5-2-4 各项铁测定的正常值
项目 男性 女性
血清铁(umol/L) 9~29(50~160ug/dl) 7~27(40~150ug/dl)
总铁结合力(umol/L) 45~72(250~400ug/dl)
血清铁饱和度 0.20~0.55(20~55%)
注 未饱和铁结合力=总铁结合力-血清铁
血清铁饱和度(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含量)/(总铁结合力)×100(%)
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铁的丧失量极微,在正常成年男子每日一般不超过1mg,在有月经妇女中,平均每月约2mg,平 时丧失或排泄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肠粘膜和皮肤脱落的细胞.妇主主要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较多的铁.据估计一次正常月经时所丧失的铁平均约为17mg ,一次正常妊娠失铁约700mg,平均每日丧失铁2.5mg ,哺乳期每日经乳汁丢失铁0.5~1mg.在病理情况下,失血是丧失铁的主要原因.当发生血管内溶血时,大量铁也可以含铁血黄素或游离血红蛋白的形式自尿排出体外.
病因及发病机理
缺铁性贫血可发生于下列几种情况;
一、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
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无论人乳、年乳或羊乳,铁的含量均很低(0.1mg%).谷类食物如米、面、乳儿糕等含铁量也很低.且所含磷酸及肌醇醇六磷酸能与铁形成复合物,使铁不易被吸收.故八个月以上的婴儿如果仍以乳类或谷类食物为主要营养,常发生缺铁性贫血.青春期的女青年因月经来潮,易出现潜在缺铁.月经过多,多次妊娠和哺乳促使大量妇女出现缺铁性贫血.
二、铁的吸收不良
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但胃次全切除术后由于食物迅速进入空肠,故食物中的铁没有经十二指肠被吸收,可发生缺铁性贫血.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长期严重腹泻和真性胃酸缺乏也可以引起缺铁性贫血.
三、失血
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下降,铁粒幼细胞缺乏,游离红细胞原卟啉增加(也见于慢性病贫血、铅中毒、红细胞生成原卟啉症、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和红细胞生成明显增加的状态如镰状细胞性贫血),轻度小红细胞,称为缺铁红细胞生成期,缺铁再进一步发展,游离红细胞原卟啉更高,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称为晚期缺铁性贫血.
早期缺铁常不伴有血液学的异常;在这个阶段,血清铁浓度偶尔低于正常,而铁贮存显著缺乏.当缺铁进一步发展,贫血比红细胞形态改变先出现,尽管有一些细胞可比正常细胞小,比正常细胞苍白.血清铁浓度常减低,但也可正常.晚期缺铁阶段呈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血清铁减低的贫血.
缺铁时,首先含铁血黄素和铁蛋白在骨髓和其他贮存处消失.许多其他重要的铁蛋白活性减低,如细胞色素C、细胞色素氧化酶、琥珀酸脱氢酶、乌头酸酶、黄嘌呤氧化酶、肌红蛋白等,因此在缺铁时,许多组织细胞代谢和机能发生紊乱.胃粘膜分泌盐酸常减少.43%缺铁患者空腹组织胺试验显示胃酸缺乏.尚不知胃酸缺乏是铁吸收不良的原因,还是缺铁是萎缩性胃炎和胃酸缺乏的原因.神经系统机能障碍,缺铁的患者单胺氧化酶活性减低,可导致神经和智力发育损害.
组织学发现,上消化道迅速增殖的细胞对缺铁特别敏感,舌、食管、胃和小肠粘膜萎缩.颊粘膜变薄和上皮角化.咽喉粘膜萎缩,可在环状软骨后区域形成蹼,因此产生缺铁性吞咽困难,即Plummer-vinson综合征(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
临床表现
本病临床表现有①原发病的临床表现;②贫血本身引起的症状;③由于含铁酶活力降低致使组织与器官内呼吸障碍而引起的症状.对前二者不再赘述.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
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口角炎与舌炎 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二)食道蹼 环状软骨后的食道蹼,是由于食道上皮受炎细胞浸润及退行性变和角化所引起,于吞噬时出现硬塞感(Plummer-vinson综合征).在我国比较少见.
(三)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四)皮肤与指甲变化 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
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还可见很少的靶形、椭圆形或其他不规则形态的红细胞.网织红细胞计数大多正常,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低.血小板计数高低不一.
二、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三、骨髓铁染色
用普鲁土兰染色可见骨髓含铁血黄素阴性(正常为+~++),铁粒幼细胞阴性或减少(正常为20~90%).
四、血清铁蛋白
铁蛋白是体内储存铁的一种形式,血清铁蛋白也可以起到运铁的作用,通常1 ug/L代表体内有储存铁8mg,故血清铁蛋白的测定是估计骨髓铁贮存状态的一种敏感的方法,血清铁蛋白正常值为100±60ng/ml),缺铁性贫血时小于15ug/L(15ng/ml).
五、血清铁
缺铁性贫血时血清铁常低于10.74umol/L(60ug/100ml),总铁结合力增高,高于64.44umol/L(360ug/100ml),血清铁饱和度减少,低于15%.
六、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正常为0.29~0.65umol/L(16~36ug/dl),缺铁贫血时增高.此外,其它血红素合成障碍的疾病,如铅中毒和铁粒幼细胞性贫血时,FEP亦增加,故FEP可做为初筛试验.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病史、症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骨髓红系统增生、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减少或消失、血清铁蛋白减少、血清铁降低、总铁结合力增高、铁饱和度下降等.缺铁性贫血诊断不难.但确诊后必须查明缺铁原因,并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一、慢性感染所致的贫血
一般为正细胞正色性贫血,但亦可为轻度低色性.血清铁也是低的,但血清总铁结合力不增高反而降低,由于铁的利用不良,铁粒幼细胞亦可明显减少(但不完全消失),但由于贮存铁增多,骨髓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一般可查出明确的感染灶,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骨髓炎、盆腔炎、结核病、真菌感染等.
二、海洋性贫血
是由于构成血红蛋白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减少所致,有家族史,为不同程度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片中见较多靶形细胞,血清铁、骨髓含铁血黄素和铁粒幼细胞都明显增多,血红蛋白电泳异常.
三、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幼红细胞线粒体内酶的缺乏,铁利用不良,不能合成血红素,因而有血红蛋白合成障碍,所以也有低色素性贫血,但血清铁增加,总铁结合力降低,骨髓内含铁血黄素和铁粒幼细胞都明显增多,并出现特殊的环形铁粒幼细胞,有诊断意义.
治疗
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原则是:①病因治疗 尽可能除去引起缺铁和贫血的原因;②补充足够量的铁以供机体合成血红蛋白,补充体内铁的贮存量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疗
病因治疗对纠正贫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复发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重视,否则,贫血的治疗可能完全无效或疗效不明显,另一方面则可能忽略严重的原发病,例如早期癌肿等,将延误治疗时机.
二、铁剂治疗
有口服及注射两类铁剂
(一)口服铁剂 最常用的制剂为硫酸亚铁,成人剂量为每日三次,每次0.2~0.3g(每0.1gFeSO4·7H2O含铁20mg).富马酸铁(富血酸)0.2/片(元素铁66毫克)每次1-2片,每日三次,进餐时或饭后服,可以减少胃肠道刺激,如仍有不适,可先将剂量减半,至不发生反应时逐渐增加剂量.服药时忌茶,以免铁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如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同时如果原有的严重出血已经停止,上述治疗对一般病人的疗效迅速而明显.治疗有效的最早表现是病人自觉症状有所好转.开始治疗后短时期内网织红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常于5-10天间达到高峰,平均6-8%,范围2-16%,二周以后又降至正常范围内,血红蛋白常于治疗开始二周后才逐渐上升.同时食欲进步,体质增强,面色好转,各种症状、体征逐渐减轻以至消失,血象完全恢复正常常需要二个月时间.但即使血红蛋白已完全正常,小剂量铁剂治疗仍继续3-6个月,以补足体内应有的铁贮存量.
维生素C虽能促进食物中铁的吸收,但用铁盐治疗时并非必要.盐酸能促进高铁的吸收,但并不促进低铁的吸收,故口服硫酸亚铁时没有必要同时服用稀盐酸,除非病人有缺乏酸的胃肠道症状.有报道维生素B6能提高骨髓对铁的利用,用量为1.5mg/kg/日,分三次口服.
如果口服铁盐不能使贫血减轻,须考虑下列可能:①病人未按医嘱服药;②所患贫血可能不是缺铁性的、考虑诊断有误;③出血未得到纠正,失血量超过了新生成的量;④同时还有炎症,感染、恶性肿瘤等疾病干扰了骨髓对铁的利用;⑤有腹泻或肠蠕动过速,影响了铁的吸收;⑥所用药片陈旧,以至在胃肠道内不能很好溶解及吸收.
(二)注射铁剂 一般尽量用口服药治疗,仅在下列情况下才应用注射铁剂:①肠道对铁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术后、慢性腹泻、脂肪痢等;②胃肠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铁剂后症状加重,例如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结肠炎、胃切除后胃肠功能紊乱及妊娠时持续呕吐等;③口服铁剂虽经减量而仍有严重胃肠道反应.
常用的铁注射剂有右旋糖酐铁及山梨醇枸橼酸铁.这两种制剂各含铁50mg/ml.给铁的总剂量应准确计算,不应超量,以免引起急性铁中毒.计算方法:每提高血红蛋白10g/L(1g/dl),需用右旋糖酐铁或山梨醇枸橼酸铁300mg,如果拟达到血红蛋白150g/L(15g/dl)及补充贮存铁500mg计算,铁的总剂量(mg)=300×(15-病人的血红蛋白g/dl)+500.首次给药量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二日可增至100mg,如仍无不良反应,以后每日100mg,直至总剂量给完.给药途径是深部位肌肉注射.右旋醣酐铁还可稀释后作静脉滴注,但易发生过敏反应,不宜推广.
约有5%的病人注射铁剂后可发生局部疼痛,头痛、发热、荨麻疹等.右旋糖酐铁静脉注射后反应多而严重.
(三)辅助治疗 加强营养,增加含铁丰富的食品.血红蛋白低于50g/L(5g/dl)时可输血或红细胞悬液;若有心功能不全时,宜多次少量输血,且速度要慢,以防引起不良后果.
预防
缺铁性贫血大多是可以预防的,在易发生这类贫血的人群中应重视开展卫生宣教和采取预防措施,例如:①改进婴儿的哺乳方法,及时增加适当的辅助食品;②积极贯彻计划生育、防止生育过多过密;③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间可每日口服硫酸亚铁0.2或0.3g;④在钩虫病流行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病防治工作;⑤及时处理慢性出血灶.
可能是贫血,因为红细胞中血红蛋白下降,具有意义的是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平均血红蛋白的表达是一定体积的红细胞溶解之后总的血红蛋白的含量,作为贫血的程度及相关结果的判断。贫血容易导致疲劳、面色苍白,伴有头晕、乏力、心悸、气急等等,跟贫血的严重程度成正比。当在医院体检的时候发现贫血,最好做一个地贫的筛查和缺铁性贫血的检查进行鉴别。如果是缺铁性贫血,治疗比较简单,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果是地贫,可能需要进行基因学的检测,明确地贫类型。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及诊治。

一般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根据血红蛋白减低的程度贫血可分为四级。轻度:血红蛋白>90g/l、中度:血红蛋白90~60g/l、重度:血红蛋白60~30g/l、极度:血红蛋白<30g/l。
  你的血红蛋白只有72,故不考虑生理波动,而是中度贫血。而且已超出食物治疗的能力,建议就医做进一步诊治。
  可能原因:
  (1)红细胞生成减少所致的贫血:(你的白细胞系数据正常则可不考虑此因)
  1)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2)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2)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及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有此因素者往往有较明显的相应临床症状)
  (3)失血(多见):急性失血或消化道溃疡、钩虫病/肿瘤等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有黑便或血便,呕血,长期规律的饭前或饭后腹部不适,近半年来明显消瘦等症状可考虑)
  希望这些能给你带来帮助。

血红蛋白量偏低怎么办?血红蛋白量偏低如何调理?

血液体检的时候会血红蛋白量这一项,一般人的都是正常的,但是也有部分人有偏低的情况,那么血红蛋白量偏低怎么办?血红蛋白量偏低如何调理?导致血红蛋白量偏低的情况有很多原因,这会对健康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下面就来详细了解具体情况,以及调理方法吧。1、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铁摄入不足影响了血红蛋白的生产;还可能是由于其他病症引起的血红蛋白流失过多,例如血痔、分娩大出血、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等;还可能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例如铁元素和B族维生素不足,都会影响血红蛋白的产生;脾脏或肾功能衰竭等病症都会导致血红蛋白细胞大量破坏,从而导致其水平降低;还可能是药物、放疗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血红蛋白死亡,这些都可能导致血红蛋白量偏低。2、血红蛋白偏低的危害血红蛋白如果偏低,对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血红蛋白在人体中起到运输的作用。血红蛋白排到你后,会调至人体部分组织器官处于缺氧的状态,很容易出现头晕、四肢无力、耐力不足、犯困、面色苍白、心悸胸闷、惧寒等不适病症,而且还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导致身型矮小或者发育畸形,成年人也会出现影响不良的症状。3、血红蛋白偏低的调理血红蛋白偏低的调理方法很简单,如果是疾病因素引起的,首先需要治疗疾病,如果是营养不良导致的,可以通过补充合适的营养让血红蛋白产生保持正常。可以多吃动物的血、猪肝、牛肉、红枣、鸡蛋等食物补充铁元素,也需要适当吃一些深绿色的蔬菜水果食物补充维生素,或者直接服用天机补充所需营养。

血红蛋白偏低是什么原因?

指导意见:
您好,这种情况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可以服用葡萄糖酸亚铁口服液和维生素C 治疗。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 如瘦肉和猪肝,蛋黄,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 ;多吃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促进铁的吸收.

血红蛋白偏低可能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血红蛋白偏低是缺铁性贫血的表现,是体内造血所需的铁、蛋白质营养物质缺乏,或失血过多导致,比较常见的是饮食偏食缺铁,或月经子宫问题失血。
要提高血红蛋白,饮食上多吃补铁和蛋白质的瘦肉、猪肝、鸭血、蛋黄、黑木耳等食物,或者通过服用铁之缘片,更直接有效的补铁补蛋白,促进血红蛋白的合成恢复到正常值,同时不要喝浓茶、咖啡、不吃大蒜、碱性食物等。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提高血红蛋白水平?

临床上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患者常有血红蛋白偏低的症状,这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是很不利的。所以及早了解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对于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那么
云南肝病医院
专家李江教授表示,
肝功能检查经常有血红蛋白偏低的现象,因此及时了解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很重要。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一
、营养不良。营养严重缺乏会直接影响血红蛋白数量,这种情况最常见于孕妇、婴幼儿和饮食不当者。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二
、过度出血。过度出血也会引起血红蛋白偏低。如孕妇分娩时大量出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等。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三
、缺铁性贫血症。缺铁性贫血症是因为食物中缺乏铁造成的。铁摄入量不足直接影响血红蛋白生产,进而导致血红蛋白分子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重大故障,这无疑会造成血红蛋白水平偏低。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四
、慢性肝炎和重型肝炎。这是引起血红蛋白偏低最常见病理性原因,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感染对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红细胞分化成熟出现障碍。此外在慢性肝炎、脾肿大、脾功能亢进,对红细胞的破坏亦有一定的影响。在重型肝炎和较严重的慢性乙肝时,食品含铁量不够、食欲差、营养不够、维生素缺乏等造血物质不够,也会使红细胞天生减少,造成血红蛋白偏低。
以上就是专家对于问题的相关回答。专家提醒,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很复杂,发现病情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治疗。对于乙肝等肝炎引起的血红蛋白偏低更应该及时治疗,以免病情恶化威胁生命。目前治疗乙肝最好的方法是昆明医学院附属康复医院引进的体细胞免疫疗法,该疗法完全打破了传统乙肝治疗的耐药性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的免疫耐受问题,一旦治愈,就不易复发。

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有哪些?最近感觉头晕乏力,检查出血红蛋白偏低。

导致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主要是缺铁所致,因而会出现头晕、乏力、面无血色、暗淡无光、心悸、头发干枯等症状,如果症状不是很严重,建议多注意补铁就可以好,但是病情严重者则需要输血。由于血红蛋白主要是铁跟蛋白质,所以要多食含铁跟蛋白质的食物,如含铁的有:黑木耳、海带、桂圆、紫菜、猪肝等;含蛋白质的食物有:鱼、蛋、奶、瘦肉、豆制品之类。另外平时还要多进行有氧运动,多锻炼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