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颐,程颐——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12 17:58:02 浏览7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程颐——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颐,本名郑枢,学者称其为一川老师,其弟合称程他通常被称为程,河南洛阳人。北宋儒生,著名哲学家,理学代表人物之一,学罗的创始人之一。程颐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他14、15岁随哥哥在周敦颐读书。黄瑚二年年仅十八岁的程颐,给当时的宋仁宗写信,提出唐不接受民意,以王权为心,以民生为念,批判世俗论,可望大有作为。Ldquo时不时地;主张变革。当时著名学者胡瑗在主持商学院,程颐在商学院里游刃有余。他的作品颜子所好何学论得到了胡源的赏识,被任命为学生。二十七岁,科举落榜,从此不再参加考试。大臣再三推荐他不做官,在洛阳讲学。其弟程颢死,在司马光等人的举荐下,穿着便衣被叫;为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训导少年哲宗的秘书。他要求严格,很快就和以苏轼为代表的结缘;Shudang不好,被降职,回洛阳管理西京国子监。期间宗绍圣宋哲宗在位时,新党获得力量,你最好的;老党,程颐是放在现场然后寄到福州编辑;宋徽宗继位,程颐被赦免,回到洛阳,复职。但很快就被撤销了,中国人被监控,师傅被开除。当时很多弟子都不敢参加他们的葬礼,怕牵连。程颐比哥哥小一岁,但他活了20多年,所以在思想和学术领域的贡献比哥哥多。他后来被称为。程立雪学校的真正创始人。1.理气论:程颐认为万物各有所以,事物的所以即事物的,他说:lsquo阴阳即道;道非阴阳,故一阴一阳,道也;再说一遍:所以阴阳是道。阴阳,气也,气为形而上,道为形而下。也就是说,一阴一阳是气的不断循环过程,道是这个过程的内在基础。这一思想发展了周易哲学中的阴阳学说,并向程颐对的态度;深入了解和调控。程颐一再强调对于这个思想,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原因:一切都只是正义;。他不同意张载认为气不是圆形的,而是天生,即不断的消除和不断的产生,气不断产生的根源在于,道自然产生万物,是自然的,无穷无尽的。。从治国理论来看,程颐提出了“治国”思想;同一个来源,微观无缝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认为理性是事物的内在根源,事物是理性的外在表现。理为体,物为用。体与用是统一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两者不可分割。这个想法实际上是针对佛教哲学中的本体论真实但不存在的,现象它现在不是真的了。程颐通过驳斥本体论和现象论完全对立的观点,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另外,程颐在理气的动静观和变观等问题上,荀子的思想也有自己的特点。2.人性论:在人性论方面,程颐用的是儒家的为了定义人性,提出了著名的也就是理性观点,极大地发展了儒家的性善论。所谓也就是理性也就是说,社会的道德原则是他认为讨论应该把两者结合起来,所以他提出,论性不分气,手足无措;论气不分性,则不详。这个观点后来被大多数新儒家接受。3.修养论:程颐主要在修养功夫方面提出,即人自我修养和自我实现;涵养一定要尊重,学习就是要知道,一个后来的新儒家反复与读者讨论的命题。程颐认为,人的修养的道德情操和境界主要取决于敬勋爵;修身养性,即排除杂念,专注内心,保持心灵的静止,时刻保持敬畏的状态。但是,有敬勋爵;自身修养不够,还要通过学习,也就是可怜的东西,专门研究事物的真相,以便不断充实自己,并利用它来检验一的思想是符合义的。程颐他的讲学语录、一些书信、诗歌和杂文,以及他的名著程氏易传,都是后人与程颢作品形成二程全书,现在有二程集校对标点本。

程颐为什么阻止苏轼吊祭司马光?程颐的代表诗词

  人物档案
  姓名:程颐
  别称:伊川先生
  字号:正叔
  谥号:正公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北宋
  出生地:湖北黄陂
  出生日期:1033年
  逝世日期:1107年
  封爵:洛国公
  封号:伊川伯
  信仰:儒学
  职业:哲学家、理学家、教育家
  主要作品:程颐文集
  主要成就: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这件事情发生在宋哲宗元元年,丞相司马光去世的时候。
  司马光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后世人对这个人并不陌生,毕竟早早就从“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他。
  司马光在宋神宗时期,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未曾得到宋神宗重用。因为知道宋神宗是打定主意要实行新法,于是司马光自己选择了倒退一步,辞职回乡,专心编撰《资治通鉴》。
  虽然司马光不在朝堂,但他仍然是旧党的代表人物。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继位之后,被高太后重新任用,成为丞相,执掌国家大权。
  苏轼和程颐都受到司马光的提携了,所以司马光去世之后,两人自然是要前往吊唁的。巧的是,两人前往吊唁司马光的当天,正好是太庙大典。
  大典结束之后,苏轼领着一班大臣想去吊祭司马光。在后世人看来,苏轼去吊祭司马光是没什么问题的。所以程颐是为什么会阻止苏轼呢?
  程颐自己给的解释是:“《论语》里说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那天太庙大典,大家刚刚听过奏乐,唱过歌,如何能在同一天去吊祭呢?
  苏轼对此却并不以为意,反驳道:《论语》里也没说”子于是日歌,则不哭。“于是不顾程颐的反对,领着一班人前往吊祭。
  按照风俗,孝子应出来招待客人,接受吊祭。苏轼左右等了好一会儿,却仍不见司马光的儿子出来,找人一问才知道。倒不是司马光的儿子对苏轼有什么不满,没有出来招待,纯粹是程颐揽住了人,不让人出来呢。程颐给的理由是,如果孝子真的孝顺,就应该悲伤得无法见人。
  苏轼听了这个理由后,嘲讽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众人听后大笑,程颐本人羞的脸都红了。
  后世有人分析,这也许就是苏轼和程颐两人后来关系恶化的起源。
  程颐的诗:
  《秋月》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春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颐简介,程颐生平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河南洛阳人。北宋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程颐出生在一个仕宦之家。十四五岁时便和程颢一起求学于周敦颐。由于自幼便有经世之志,皇祐二年(1050),刚刚18岁的程颐就上书当时的宋仁宗,提出了“勿徇众言,以王道为心,以生民为念,黜世俗之论,期非常之功”的“应时而作”变革主张。游学太学后,因文章《颜子所好何学论》而深受胡瑗(主持太学)赏识,被委以学职。
27岁时,程颐科举廷试落第程颐简介,从此不再参加科试,大臣屡次推荐而不仕,在洛阳收徒讲学。神宗熙宁五年(1072),和兄长到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1082),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的庄园赠给程氏,程氏建书院,此后一直讲学。
后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下,程颐“以布衣被召”,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训导年幼的哲宗。由于为人严苛,不久便和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交恶,被贬外任,回洛阳管理西京国子监。
哲宗绍圣年间(1094年~1097年),“新党”得势,尽黜“旧党”,程颐先是被“放归田里”,随后再“送涪州编管”。宋徽宗继位后,程颐得到赦免,回洛阳,官复原职。不久又被撤销,人被监视,门人也被驱逐。大观元年(1107),程颐去世。由于怕被牵连,程颐的众多门人弟子甚至不敢参加葬礼。

程颐的学术观点影响深远。简而言之,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理气论”,程颐反复强调了以“理”为本的思想,认为“天下只有一个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他不同意张载关于气能聚散的理论,认为气不是循环的而是“生生”,即不断消尽又不断产生的,气不断产生的根源就在于“道”,“道则自然生万物”,“道则自然生生不息”。理气论引出理事论,程颐提出了“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周易程氏传序》)这一重要的哲学命题,认为理是事物内部的根源,事物是理的外在表现,理为体,事为用,体与用是统一的,同时也都是实在的,两者相即而不离。
其次是“人性论”,程颐以儒家的“理”来规定人的本性,提出了著名的“性即理”的观点,对儒家的性善论做了延伸。“性即理”,认为社会的道德原则是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具体程颐简介,程颐还区分了两种“性”:“天命之性”是性之本,“气质之性”是人一生出来时所禀受而成的,前者是“理”,是性的根本。

程颐读音

程颐拼音
[chéng][yí
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与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2]

程颐是什么思想主张?是什么含义?

在中国古代儒家学者中,程颐是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推动社会进步。本文将通过讲述程颐的主要事迹,展现他在儒家思想传承与实践方面的卓越贡献。
一、程颐的家世与成长
程颐(1033-1107),字伊川,号明道,北宋著名儒家学者。他的父亲程珦是当时的著名文学家,对程颐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家庭的熏陶下,程颐对儒家经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成为一位儒家学者。
二、程颐的学术成就
程颐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易传》:程颐的代表作,他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周易》是一部揭示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哲学巨著,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其内涵,而不仅仅是解读个别卦象。
2. 儒家经典的研究:程颐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论语》的研究最为突出。他认为,《论语》是一部具有极高价值的儒家经典,应该深入学习和实践。
3. 教育改革:程颐在教育方面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提倡以德才为选拔标准,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他还创立了“讲学”制度,为后世儒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程颐的思想主张
作为一位儒家学者,程颐的思想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道德修养:程颐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人品行的根本。他强调要以身作则,做到言传身教,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他人。同时,他还主张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2. 倡导教育改革:程颐认为,教育是国家兴盛的关键。他主张改革科举制度,提倡以德才为选拔标准,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他还创立了“讲学”制度,为后世儒家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强调社会责任:程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主张人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民生,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结语
程颐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与实践者,他的一生都在弘扬儒家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他的学术成就和政治理念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正如后人所说:“二程之学,犹日中之光,照耀千古。”

程颐字正叔.的文言文翻译

1.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程颐传翻译 【译文】程颐,字正叔。
十八岁的时候,上书朝廷,希望皇上诏令罢黜世俗的说教,以王道作为本心。游历太学时,听见胡王爰问他的学生,颜子喜欢什么学问,程颐于是回答说: “学习是为了要达到圣人的‘道’的境界。
可以通过学习圣人而达到其境界吗?答:是的。学习的道如何?说:天地储藏的精华,得到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质既真又静,他们在未发的时候,五性都具备了,五性是仁、义、礼、智、信。
形既生了,外物碰触到形状就会牵动其中心,其中心动,七情就会表现出来。七情叫喜、怒、哀、乐、爱、恶、欲。
情感炽热而会更加激荡,其性格就会明确地表露出来。因此觉悟的人制约自己的情感使它合乎中庸之道,端正心术,修养性情;愚蠢的人则就不知道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放纵自己的情感以至于滑向邪恶、古怪,桎梏自己的性情而丧失自己。

“然而,学习的道理,一定须先明白于心中,知道自己所修养的目的、手段,然后应该努力实践以达到这个目的,这就是所谓‘自明而诚’。至诚的道理,在于很虔诚地相信道,诚实地相信道,才能够获得应有的结果,获得了应有的结果就会努力固守,仁义忠信不离于心,匆忙之际一定像这样,颠沛流离之时一定像这样,为人处事、说话、沉默也一定像这样,如此长久而不存过失,那么,居守就会安稳,动容周旋符合礼,而邪恶、古怪的心思就不会自己产生了。
“因此,颜子所做的事,可以说是:‘不合乎礼的不要看,不合乎礼的不要听,不合乎礼的不要说,不合乎礼的不要采取行动。’孔仲尼称赞不已,还说:‘得一善行就衷心信服,就牢牢地记在心里而没有忘记、失掉。
’又说:‘不迁怒于人,不第二次犯同样的过失。’‘有不善的行为没有不知道的,知道了的没有再做过它。
’这就是忠实地喜好它,并从学习中得到了真谛。然而,圣贤之人则不通过思考就可以得到学习的真谛,不需要努力就可符合于道;然而颜子则必须通过思考而后才能得到学习的真谛,必须通过努力而后才能符合于道。
他与圣人的差别就在于这一丁点儿,所没有达到的就努力持之以恒,而不是去变更或丢掉它。以他好学的上进之心,通过一些年的努力,那么在不会很长的日子里就会成功。
“后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以为圣人本来就是生而知之的,而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达到的,因此,为学的道理渐渐丧失。不努力求助于自己,反而求助于外界,以博闻强记、虚浮华丽的辞章为工巧,夸耀、粉饰自己的言论,很少有达到明道境界的人。
而现在的学习,则与颜子所喜欢的不同了。” 胡王爰看见他的这篇文章后,对他感到很是惊奇,于是延请相见,安排他任学职。
吕希哲最先以老师的礼节跟随程颐学习。 治平、元丰年间,许多大臣多次推荐他为官,都不肯就任。
哲宗初年,司马光、吕公著一齐上疏阐明他的行为和道义,又说:“我们知道河南府处士程颐,努力学习,喜好历史,安于贫穷,固守气节,言行一定要符合忠信的原则,行动一定遵守礼制法规。年龄过了五十,不乞求仕进,是真儒者的高风亮节,圣世社会的隐逸之民。
希望能够越级提升他,使儒士们有效法的模式、榜样。”哲宗诏令他担任西京洛阳国子监的教授,他力辞不就职。
不久,诏令他担任秘书省校书郎,待入朝觐见之后,又提升他为崇政殿说书。于是,他上疏说:“温习与智长,感化与心成。
现在,那些善于教化其子弟的人,也必须延请著名德高望重的儒士们,使他们与之相处,以熏陶成性,潜移默化。况且陛下正年富力强,虽睿智圣哲得力于天资聪颖,而教化、修养之道不可不到。
大概一日之中,接见贤哲士大夫的时候很多,亲近寺人宫女的时候很少,那么气质变化,自然而成。希望皇上挑选著名儒士入侍君侧,劝讲圣贤之道,讲解罢留的标准,随时与儒士探讨,即使有些小的失误,随事谈出看法,日积月累,坚持久远,就一定能够修养成高尚的圣贤德性。”
程颐每次进讲,态度特别庄严,其中夹有讽刺、劝谏。听说皇上在宫中盥洗而避开蚂蚁,就问:“有这样的事吗?”皇上回答说“:是的。
我的确害怕伤害了蚂蚁。”程颐说“:把这样的心思推广于四海万民身上,是作为帝王的要道。”
神宗丧期还没有结束,冬至那天,百官上表称贺,程颐说:“季节时序变迁,皇上思念先帝殷切深厚,希望改朝贺为安慰。”丧期结束以后,有关衙署请求举行乐舞、置办酒宴,程颐又说“:丧期满了应该用吉礼,而且还当根据事情的性质和实际情况举行乐舞,现今特设宴请,是喜庆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5323430的事情。”
都据此照办。哲宗皇帝曾经因为疮疹不愈而有好些天不到迩英殿上朝,程颐到宰相那里问皇帝安否,并说:“皇上不临朝上殿,太后不应当独自坐朝称制。
况且皇上有病,大臣难道可以不知道吗?”第二天,宰相以下的官员开始奏请政事,询问皇上病况。 苏轼不喜欢程颐,程颐的门人学生贾易、朱光庭为此愤愤不平,联合一起攻击苏轼。
胡宗愈、顾临指责程颐不适合于朝廷使用,孔文仲的指责、议论尤为激烈,于是出朝管勾西京国子监。好久以后,加封直秘阁,又上表谢。
董敦逸又提起他对朝廷有怨望的话,。
2. 文言文《程门立雪》的全译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称为“小程”.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文章翻译如下: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3. 文言文《程门立雪》的全译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
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称为“小程”。
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
文章翻译如下:
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4. 《周郭颐传》文言文的翻译 【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实。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附周敦颐简介,帮助理解、、、、、、、、、、、、
周敦颐(一○一七———○七三),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以舅郑向郑向荫得官,初仕分宁主簿,厉知桂阳、南昌县,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神宗熙宁初,迁广东转连判官、提点刑狱,以疾求知南康军,因家庐山莲花峰下。峰前有溪,以营道故居濂溪名之,学者因称濂溪先生。六年卒,年五十七。敦颐为宋代道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皆出其门下。宁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赐谥元公,理宗淳佑元年(一二四一)从祀孔庙。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宋史》卷四二十七有传。周敦颐诗,以清康熙张伯行刊《正谊堂集·周濂溪集》为底本,校以清乾隆董榕辑《周濂溪集》(简称董本)、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周元公集》(简称四库本)等。辑录之集外诗附于卷末。周敦颐,字茂淑。
他从小喜爱读书,在家乡道州营道地方颇有名气,人们都说他"志趣高远,博学力行,有古人之风"。
由于大量广泛地阅读,周敦颐接触到许多不同种类的思想。从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一直到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印度佛家,他都有所涉猎,这为他而后精研中国古代奇书《易经》创立先天宇宙论思想奠定了基础。
十五岁时,他和母亲一同上到京城,投奔舅父郑向,他是当时宏仁宗朝中的龙图阁大学士。这位舅父对周敦颐母子十分眷顾。
在周敦颐二十岁时,舅父向皇帝保奏,为他谋到了一个监主薄的职位。
周敦颐在任职期间尽心竭力,深得民心。在生活中,周敦颐开始研究《周易》,后来终于写出了他的重要着作《太极回·易说》。它提出了一个宇宙生成论的体系。
中国哲学思想史上,宋明理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宋明理学以孔孟之道的儒学为主干,还多方吸收了道家、儒家的思想精华,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就是北宋理学的创始人。《宋元公案》中对于周敦颐的地位有这样的论述:"孔孟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又复横渠清大儒辈出,圣学大昌。"
这里所称的元公,就是周敦颐,元公原是他的谥号。这段话明确肯定了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开山之祖的地位,他常常和高僧、道人游山玩水,弹琴吟诗。
他的学问、气度,也感动过许多人来追随他学习。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程颐、程灏两兄弟。
程颐在后来回忆说,他年少时就是因为听周敦颐讲道,因而厌倦了科举仕途。立志要学习和探索儒家的如何为圣王的道。
周敦颐死后,随着程颐、程濒对他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名声也逐渐显扬。南宋时许地方开始建立周敦颐的祠堂,人们甚至把他推崇到与孔孟相当的地位,认为他"其功盖在孔孟之间矣"。帝王们也因而将他尊为人伦师表。

这里有翻译好的宋史,你可以看看滴、、、、、、、、、、、、
希望有所帮助/lishi2005/songshi/
参考资料:/lishi2005/songshi/
5. 文言文答案:宋史 杨时传的字字翻译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②。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③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④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⑤,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无从致书以观( ) ⑵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⑶ 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 ⑷ 颐既觉( )
⑸ 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
1)买到书籍。(2)请教。(3)书信。(4)已醒,睡醒后。(5)拜(他)为师。
6. 文言文《程门立雪》的全译 原文: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首先应该了解一下里面的几个人物:程颐(1033-1107),字正叔,河南洛阳人。
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其兄被合称为“二程”,他被称为“小程”。北宋儒家学者,著名哲学家,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洛学”的创始人之一。
杨时,北宋著名理学家,号龟山,曾受业于程灏、程颐兄弟,最早把二程理学传入福建,开创理学的“道南系”。被尊为“闽学鼻祖”。
文章翻译如下:杨时在洛阳求教于程颐。杨时那个时候大概已经四十岁了。
一天他去拜见程颐时,恰巧程颐正在坐着打盹,杨时就和游酢恭敬的站在旁边,一直没有走开。等到程颐醒来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有一尺深了。
7. 走进文言文程门立雪翻译 杨时,字中立,是剑南将乐人。
小的时候就异常聪颖,善写文章。年纪稍大一点后,专心研究经史书籍。
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睡醒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德行和威望一日比一日高,四方之人事不远千里与之相交游,其号为龟山先生。
8. 李叔正,字克正文言文翻译 李叔正,字克正,初名宗颐,靖安人。十二岁时能作诗,长大后知识越发渊博。当时江西有十个才子,李叔正就是其中之一。被举荐为国子学正。洪武初年,请求回乡。
不久,再次举荐为国子学正,晋升为渭南丞。同州蒲城人争夺地界,长年得不到解决,行省将此事委托给了叔正。他单枪匹马赶到现场,只用几句话就裁决清楚了。渭南每年上交粮食二万石,豪右和猾吏狼狈为奸,田地又无定额。叔正丈量土地,立法精密,各种弊端皆被剔除。
李叔正晋升为兴化知县。不久,召为礼部员外郎,他以年老为由请求归乡,没有得到批准,改任国子助教,至此,叔正三次进入太学。太祖锐意文治,对国学人才尤为重视。然而诸生大多是贵族的后代,不遵守教规。叔正严立教规,朝夕端坐在课堂,督促诸生学习而毫无怠倦,朝廷认为他贤良。
提升为监察御史,奉命巡行岭表。琼州府吏诬陷知府踞公座签表文。叔正讯问,真相大白,把他们抓到官府治罪。太祖嘉奖他说:“有人说老御史懦弱,他断案竟是如此明察。”累官为礼部侍郎。十四年晋升为尚书,死于官任上。他的妻子夏氏,陈友谅攻陷南昌时,投井而死。叔正深为她的大义所感,终生不娶。

程颐是哪个朝代的理学创始人?程颐简介

人物生平 程颐,洛阳人,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
部员外郎迁居开封府,祖父程y迁居河南府(洛阳),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官至太中大夫。 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程颐幼承家学熏陶,18岁时,就以布衣身分上书仁宗皇宗。年少而怀有雄心大志。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程颐24岁,随父入京师,到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他上书仁宗皇帝,指出北宋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宋仁宗未加理会。此后,他的名声和影响就更大了。此时开始在京师(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授徒讲学。
北宋嘉v四年(1059年),程颐受诏,赐进士出身。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北宋元v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程颐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l四人。”
主要成就 理学建树 创立洛学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二程十五、六岁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二程的学说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基本内容并无二致。皆以“理”或“道”作为全部学说的基础,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有理则有气”。现行社会秩序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是逆天理。提出了事物“有对”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强调人性本善,“性即理也”,由于气禀不同,因而人性有善有恶。所以浊气和恶性,其实都是人欲。人欲蒙蔽了本心,便会损害天理。“无人欲即皆天理”。因此教人“存天理、灭人欲”。要“存天理”,必须先“明天理”。而要“明天理”,便要即物穷理,逐日认识事物之理,积累多了,就能豁然贯通。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二程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提倡在家庭内形成像君臣之间的关系。 二程不仅是北宋时期开创新儒学的“五子”之一,他们所创立的“洛学”,还使理学具有了完整的形态,因而又是宋明理学的实际创立者。
二程兄弟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后来,兄弟二人终于成一代儒学大师,受到各地士人的尊崇,纷纷拜师于其门下。二人不仅竭尽全力为之传道受业,并开创了自己的学派——洛学。程颐年轻时在太学一举成名,20余岁就开始接纳门生,教授儒学。程颢自诩于“孟子没而圣学不传,以兴起斯文为己任。”(《二程集》第638页)程颢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退休回乡,便同其弟住在一起,二人日以读书劝学为事,当时“士大夫从之讲学者,日夕盈门,虚往实归,人得所欲”。由于兄弟二人长期讲学于洛阳,其所形成的学派才被称为“洛学”,这个学派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二程从事学术活动多年,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特别是跟随程颐求学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人物谢良佐、杨时、游酢、吕大中、吕大均、吕大临、邵伯温、苏口、尹l、张绎等人。在这些人之中,又以杨时和谢良佐最为出色,此二人对洛学的贡献、对二程学说的承传都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天道与人道统一
从哲学角度讲,理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仍然是宇宙自然和人生的问题,其着重点主要是探讨社会人生问题,对于宇宙自然的探讨在儒家来说,历来重视不够。《论语·公冶长》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对于人的本性问题,孔子只讲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句,他基本上不讲天道,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这大概是受子产“天道远,人道迩”这一思想影响。然而,孔子很重视“天命”,相信命运之天或主宰之天,因为这个“天”是不可捉摸、不可驾驭的。从经验上讲,天似乎有意志又似乎无意志,故孟子说:“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至而致者,命也”(《孟子·万章上》),孔子强调尽人事、知天命,对有益社会国家的正义事业,要竭尽全力去做,作一个“君子”,应该对社会负责到底,做得到的,则是“天命”可为,如果失败了,也“不怨天,不尤人”。荀子十分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提出了“天人相分”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学说,他不相信“天命”,认为天是自然现象,没有意志,特别强调人的地位和作用。汉代的董仲舒从神学角度鼓吹“天人合一”,断言天有意志,能主宰万物、主宰社会人事,把一切自然现象都说成是天的意志所为,乃至说人是天的副本,是天依照自己的模样复制的。他还提出“天人感应”的说教,断言一切人事皆由上天支配。他从《公羊春秋》出发,把儒学思想同天命神学相结合,从而神化了儒家学说。这种理论经不起社会发展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检验,因而失去了它作为封建统治者的精神支柱作用。
理学创始人,虽然也着重研究人道问题,但他们为了从形而上学的高度去论证“圣人之道”和伦理道德的至高无上性,为了把天道与人道统一起来,因而也重视对天人关系的研究。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就说:“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之学。”(《皇极经世·观物外篇》)他们认为,天地万物和人,都统一于“道”。二程主张“理”即是“道”,程颢说:”理便是天道也”(《遗书》),又说:“理无形也”、“无形为道”(《粹言》),“天有是理,圣人循而行之,所谓道也”(《粹言》),所以人们也把理学称之为“道学”,因为在他们那里,“理”和“道”是同等的概念。
重视教育 程颐既是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程颐24岁时曾在京师(今河南开封)授徒讲学。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丰五年,文彦博将其鸣皋镇(今河南洛阳伊川县境)之庄园赠给程氏,乃自建伊皋书院,讲学其中几达20年。同程颢一样,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圣人以天地为心,“一切涵容复载,但处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圣人为职志。 在教育内容上,主张以伦理道德为其根本,“学者须先识仁。仁者蔼然与物同体,义、智、信,皆仁也。”《宋史》称他“学本于诚,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指南,而达于‘六经’”。他不仅勤奋好学,还谦让大方。曾从师于周敦颐。
教育以德育为重,强调自我修养,“格物致知明本末”,其途径为致知、格物、穷理。“致知则智识当自渐明”,致知乃在穷理,即尽天理。致知的办法是“格物”。“格者,至也”,“格”是内感于物而识其理。“耳目能视听而不能远者,气有限耳,心则无远近也”,因此认识事物的关键乃在“心”。心“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内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学习方法上,强调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须晓其文义,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义不晓而见意者也”。
另外,主张读书要思考,“不深思则不能造其学”。或曰:“学者亦有无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张和思想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后人曾在他讲学之地设书院以为纪念,如河南嵩阳书院、伊川书院等。另外,全国各地亦有纪念他之书院,意在追踪继轨,以示其思想绵长。
个人学说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著、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著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著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著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个人著作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其中“洛学”的著作计有二程的《遗书》25卷,《外书》12卷,《文集》12卷,以及《易传》《经说》《粹言》等。《文集》的前四卷是程灏的诗文集,后八卷是程颐的诗文集。《经说》中的《系辞》《书》《诗》《春秋》《论语》为程颐所作。《改正大学》为二程所作。《伊川易传》是程颐对《易经》的注解,这部书集中体现了二程的理学思想,是程颐平生用力最多的著作。《粹言》是由杨时精选后编写出来的二程语录。以上各种著作,已被合编为《二程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于世。
学术影响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
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最大,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理”是宇宙的终极本原和主宰世界的唯一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精神性的“天理”就和张载的物质状态的“气”一起成为宇宙本原的本体了,成为最高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格物致知”进行了新的阐释,形成他的认识论。二程还以其“天理”论发挥孔子“克己复礼”的命题,提出了自己的修养论。
总之,二程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北宋时期理学初创阶段比较典型的形态,它勾勒出了程朱理学的基本轮廓,为朱熹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
具体到二程各人,他们的思想尽管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学术倾向上是存在一定差异的。程颢认为万物本属一体,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发明本心,自觉达到与万物一体,因此较多地强调内心静养的修养方法,不大重视外知。后来的陆王,大致沿着程颢的理路,发展为心学。而程颐则主张探求事物所以然之理,人生的根本在于居敬穷理,格物致知,较多地强调由外知以体验内知。后来的朱熹,大致沿着程颐的理路,发展为纯粹的理学。所谓的“程朱理学”,实际上主要指的是程颐和朱熹的理学。当时有许多人追随二程学习,尤其是程颐弟子很多,主要有谢良佐、游酢、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侯仲良、刘立之、朱光庭、邵伯温、苏m等(其中三吕与苏m原为关学学者),形成了著名的洛学学派,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建立其庞大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轶事典故 程门立雪
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博学之士。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后来程颢死,他自己也有40多岁,但仍然立志求学,刻苦钻研,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
于是,他便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
后人将此事称为“程门立雪”。表示求学者尊敬师长和心诚意坚。
学以圣人之道
北宋皇v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接纳了这位后来成为北宋思想界一代大师的青年才俊。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执掌太学。胡安定是两程之前“开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
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继而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
“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职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
程颐不仅有高尚志向,同时有养物不伤的仁者情怀。有一次他看到家人买小鱼喂猫,便写了一篇《养鱼记》:“书斋之前有石盆池。家人买鱼仔食猫。见其煦沫也,不忍,因择可生者,得百余,大者如指,细者如箸。支颐而观之者竟日,始舍之,洋洋然,鱼之得其所也;终观之,戚戚焉,吾之感于中也。吾观古圣人书,观古圣人政禁,数罾不得入池,鱼尾不盈尺不中杀,市不得鬻,人不得食。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也如是。”读着这篇文字,我们看到程颐由爱鱼之生命而及万类天地中的生命,感受到他圣人之仁、养物而不伤的情怀。
双凤送子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y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为黄陂县尉。
北宋天圣十年(1032年),程的夫人侯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没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夜月楼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人物评价 凤凰网(《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二程所开创的理学,被朱熹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比较严密逻辑体系的学说之后,程朱理学从此便在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领域中,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理学中的“心学”一派,也是从二程那里衍生出来的,所谓“陆王心学”,基本上导源于程颢的主观唯心论思想,这一理学流派,也对后期封建社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北宋至清末,理学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占居统治地位达七百余年,这都和二程有着直接的联系。 程颢:意多不合,事出必论列。
朱熹:昭明道学于孔孟既没千载不传之后,可谓盛矣。
湖北省人民 *** 网(《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程颐论述为学的方法时提出自己的格物致知说。认为格物即是穷理,即穷究事物之理;最终达到所谓豁然贯通,就可以直接体悟天理。他所讲的穷理方法主要是读书、论古今人物、应事接物等。关于知、行关系问题,程颐主张以知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结果。程颐的哲学,提出一些新的概念、命题,对宋明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二程都以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但程颢是以心解理,开了以后陆王心学一派。程颐一般是把理与气相对来论述的,开了以后朱学一派。
史籍记载 《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六·程颐》卷四百二十七(脱脱和阿鲁图)
亲属成员 高祖父:程羽,在宋太宗时,有显功,赠太子少师,赐第于京师;
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
祖父:程逾,赠开封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父:程,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县令、龚州知州;
母:侯氏;
兄:程颢。
后世纪念 河南洛阳二程故里
二程故里位于洛阳市嵩县田湖镇程村,近临陆浑水库,是宋代大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的故居。程颢、程颐两兄弟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宋明理学奠基人。    二程故里初建于宋高宗绍兴辛亥(1131年)年间,明天顺年间,昭封"两程故里"。明成化、万历、天启,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的均有修复。两程故里程村中有二程祠,全祠总面积为4392平方米,布局系三节大院。前节有"棂星门"、"诚敬门"、"春风亭"、"立雪阁";二节有"道学堂",两则伴以"和风甘雨"、"烈日秋霜"二亭,左右神庵厢房;三节中立"启贤堂",两厢设有讲堂两座,后面为"著述楼",两侧各设讲堂一座,祠堂内尚存宋、元、明、清碑碣25块,清康熙御书"学达性天",光绪赐书"伊洛源渊",慈禧太后赐书"希踪颜孟"3副匾额,挂道学堂正中。 洛阳二程墓
程颐墓在洛阳市南约25公里,今伊川县城西。程颢(1032年-1085年)、程颐(1033年-1107年)兄弟都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称二程。二程墓为程颢、程颐及其父程的墓地。包括程墓和程祠二部分,前为祠庙,后为墓冢。祠由门楼、厢房及大殿等组成,另有明清时代的石碑数十方。墓冢前有墓碑、供案及石羊、石马等,四周有坟墙回护。墓、祠一带古树参天,烘托出肃穆幽静的气氛。
武汉黄陂二程故里
据黄陂的《明代志》《康熙志》《同治志》记载:洛人大中大夫程,初任黄陂尉,秩满,不能去,而遂家焉。实以明道元年生子曰颢,字伯纯,又明年生子,曰颐,字正叔。黄陂程乡坊是北宋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二程兄弟的出生地。二程祖父程y、父亲程先后担任黄陂县令、与黄陂县尉时,就落户安家在武汉市黄陂区的草木巷内,并建有红砂石牌坊,上书“程乡坊”三个大字。南宋朱熹《二程祠记》有记载。
程氏故居有一个石坊高6米,宽8米,上书宋体的“程乡坊”,在石坊不远的有青石素瓦的硬山石结构的民房,民房是三重四合小院,黑漆字大门,门的两旁有一对石狮子守护,迈进石门槛,迎面就是一个青砖砌起的照壁,绕过这个照壁之后,就是青石铺的天井,两边的厢房,正中为会客厅,二重为雅堂,书房,三重是后宅,厨房。
根据《宋史》《中国通史》《黄陂县志》等书记载,二程祖孙三代在黄陂生活了68年,留下了双凤亭多处遗迹,被海内外称为二程第一故里。

北宋理学家程颐的一生是怎样的?程颐程门立雪故事是怎样的?

程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与他哥哥程颢并称为二程。程颐曾担任过汝州团练推官和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位,后因对王安石变法意见不合,遭到罢黜。程颐曾写下《易传》、《经说》等著作,后人将程颢程颐的作品收集在一起,合编成为《二程全书》。下面就是程颐简介资料,以及简述程颐程门立雪故事。
程颐简介资料
1033年,程颐出生于洛阳,其父辈军事宋朝的官员,程颐在家学熏陶下,自幼就喜欢读书。程颐十四五岁的时候,与哥哥程颢一起拜周敦颐为师。成年后,程颐以无功名之身,向皇帝上书阐述了自己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年纪轻轻就有为国抱负的大志向。
1056年,程颐到太学学习,曾在一次测试中写了一篇文章,受到了太学主管胡瑗的赏识。程颐向皇帝上书的观念也使得他的名气大增,但是宋仁宗没有理会程颐的上书内容。1059年,没有考取功名的程颐,被下诏封为进士出身。
1072年,程颐与兄长程颢在嵩阳开办学堂,实现两人各自的教育理念。后来,程颐被任命为扶沟县知县,被他推辞,以处士的身份在地方上大量招收学员,从事教学相关活动。1082年,文彦博知道程颐学识渊博,喜欢教育他人,就建了一座伊皋书院,让程颐在此讲学。
1085年,宋哲宗继位,王安石变法运动正式宣告失败,程颐在众人的推举下,出任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等职位。但程颐对此谢绝了,于第二年应召,担任皇帝老师,在崇政殿说书。1088年,程颐受到朝中大臣的排挤,自主辞职离开皇帝身边,回到洛阳继续从事讲学工作。
1096年,新旧党派之争越来越烈,程颐被贬到了四川涪州,受到管制。1102年,程颐的所有著作都被下令追毁,在其门人的帮助下,作品都全部保留了下来,但程颐也因经受不住打击逝世,享年75岁。
程颐程门立雪故事
北宋时期,程颢程颐是宋代著名的教育家,曾经有一名进士,为了增强自己的学识,毅然放弃了自己的进士功名,跑到程颢教学处,向其虚心求教。后来,程颢去逝后,他仍不忘当时的求学目的,又跑去洛阳,希望能拜程颐为师。
当他赶到程颐的府邸时,正好碰到程颐午睡,又恰逢外面下雪。为了不打扰到程颐,他只好在旁守候。这一等就是好半天,等程颐醒来时,看到门外积雪,被打动了,就将表明来意的杨时收为弟子。此事一出后,被人大肆传扬,后人也就将程门立雪用来表示对师长尊敬之情。

程颐程颢什么关系 程颐 朱熹 程颐怎么读 程颐程门立雪

中文名:程颐
别 名:程正叔
国 籍:中国-北宋
民 族:汉族
主要成就:开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

代表作品:《程颐文集》《易传》《经说》
  程颐的祖先世代居住在中山博野县,高祖程羽在宋太宗时期任三司使,以辅翊功显,被皇帝赠予“太子少师”,赐宅第于京师开封府。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迁居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父亲程珦生于京师开封府泰宁坊,祖父程遹卒于黄陂县时,程珦刚年满二十岁。因无田园可以依靠,于是寄居在黄陂县,奉养母亲。天圣年间,宋仁宗念及太宗朝旧臣,录用旧臣子孙一人,程颐的父亲程珦被选中,任黄陂县、庐陵县县尉,又任兴国县县令,历知龚、凤、磁、汉诸州,后来显贵官至上国柱,皇帝赐予京师泰宁坊宅第,遂再世居京师开封府。
  明道二年(1033年)癸酉,程颐出生。程颐自幼小聪明,十四五岁时,与哥哥程颢同时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
  皇祐二年(1050年),18岁时,就上书朝廷,劝诫仁宗皇宗,指出宋朝社会的危机,开出救治时政阙失的良方,救之当以王道,但宋仁宗未加理会。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24岁的程颐京师太学读书,主管太学的教育家胡瑗尝以《颜子所好何学论》试诸生,程颐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而力行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 这篇文章受到胡瑗赏识,胡瑗授于程颐"处士"的身份。
  嘉祐四年(1059年),程颐廷试落第,遂不参加复试。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偕兄于嵩阳讲学。
  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知扶沟县,“设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程颐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按旧例,程家世代为官,其父程珦享有荫庇子弟当官的特权,而程颐却把每次“任恩子”的机会让给了本家族的其他人,自己没出去做官,长期以“处士”的身分潜心于孔孟之道,并且又大量接收学生,从事讲学活动。
  据今尚保存在河南嵩县程村的碑刻记载: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太尉文彦博鉴于程颐“著书立言,名重天下,从游之徒,归门甚众”,就在洛阳鸣皋镇的一个小村庄拨了一块土地,专门为他建修了一座“伊皋书院”,让他在此讲学近20年。
  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哲宗即位,王安石变法失败。由司马光、吕公著等人推荐,程颐被授为汝州(今河南临汝县)团练推官,西京(洛阳)国子监教授等职。在司马光等人的推荐书中说,河南隐逸之士程颐,博学好古,安于贫贱,恪守节操,言必忠信,动遵礼义,希望朝廷让他出来做官,委以重任。程颐没有接受任命。次年应诏入京,受命为崇政殿说书,其职务是教皇帝读书。当时的宋哲宗年幼,司马光等人推荐程颐教他读书,共目的是让宋哲宗不再奉行宋神宗的改革政策。程颐就职之前,就给皇帝上奏,提出了君子应重视“涵养气质,薰陶德性”,注重道德修养,还要经常接近品行高尚,敢于当面规劝君主之过失的臣僚。此外,他还提出,要让给皇帝讲书的侍讲官坐着讲,以示“等儒重道之心”(《二程集·论经筵事札子》)。上述建议,表现了自孔、孟以来,儒家学者不遗余力宣扬“圣王之道”和以“帝王之师”自任的本色。就职以后,他经常以向皇帝讲书的机会,借题发挥,议论时政。由于他在君主面前,敢于“议论褒贬,无所顾避”,这就一方面使其名声越来越大,吸引了许多读书人纷纷向他拜师问学,另一方面也引起了一些朝臣对他的不满,有人指责程颐,要求把他“放还田里,以示典刑“(《道命录》)。在这种形势逼迫之下,他只好上书,自动要求辞职回乡。
  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起,程颐便基本上脱离了政治生活,在洛阳从事讲学活动。
  宋哲宗即位,以司马光的旧党人物上台,司马光、吕公著、韩绛等共同上疏,推荐程颐。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程颐以布衣受诏,任崇政殿说书,程颐竭尽忠诚,训导年幼的哲宗,完全是为了辅助国君实现尧舜之治,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程颐由布衣一跃成帝王之师,致使一部分人对他反感,以苏轼为首蜀派同程颐为首的洛派互相攻击,引起了在京城两派对立局面,程颐受到谏议大夫孔文仲的奏劾,被罢去崇政殿说书之职。
  北宋绍圣三年(1096年),在新、旧两党的斗争中,因新党再度执政,他仍被定为反对新党的“奸党”成员,贬到四川涪州(今四川绵阳市)。交地方官管制起来。后来,这种打击又累及于他的儿子和学生。
  元符元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迁程颐至峡州(今河南三门峡),短暂恢复其官位。
  崇宁元年(1102年),恢复新法的宋徽宗还下令追毁了他的全部著作(实际上,由于其著作对巩固封建统治有用,在其门人保护之下,仍被保留下来)。程颐又被夺去官位。卒年75岁。
  程颐死后,洛阳地区凡与他有关系的朋友和门生都不敢去送葬。“故祭文惟张绎、范域、孟厚、尹焞四人。”

《程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程颐》人物故事小传

《程颐》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程颐》人物故事小传
程颐(公元1033—1107年)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程颢弟。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管句西京国子监、判登闻鼓院等官。因参与旧党活动,曾被削籍编管。与兄同学于周敦颐,思想学说基本一致。在认识天理的方法步骤上,颇强调由外界的格物,以达到致知的目的。世称程颢为“大程”,程颐为“小程”,合称“二程”。有《二程全书》行世。在学术思想界,程颐的影响比其兄要大。 [正 史] 程颐,字正叔。年十八,上书阙下,欲天子黜世俗之论,以王道为心。游太学,见胡瑗问诸生以颜子所好何学,颐因答曰: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至欤?曰:“然。”学之道如何?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乐、爱、恶、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①凿矣。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正其心,养其性。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②。 然学之道,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信道笃则行之果③,行之果则守之固,仁义忠信不离乎心,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久而弗失,则居之安,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④,而弗失之矣。”又曰:“不迁怒,不贰过⑤。”“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此其好之笃,学之得其道也。然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其与圣人相去一息⑥,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⑦也。以其好学之心,假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道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瑷得其文,大惊异之,即延见,处以学职⑧。吕希哲首以师礼事颐。 治平、元丰间,大臣屡荐,皆不起。哲宗初,司马光、吕公著共疏其行义曰:“伏见河南府处士程颐,力学好古,安贫守节,言必忠信,动遵礼法。年逾五十,不求仕进,真儒者之高蹈,圣世之逸民。望擢以不次⑨,使士类有所矜式⑩。”诏以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力辞。 寻(11)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既入见,擢崇政殿说书。即上疏言:“习与智长,化与心成。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之士,使与之处,以薰陶成性。况陛下春秋之富,虽睿圣得于天资,而辅养之道不可不至。大率(12)一日之中,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寺人宫女之时少,则气质变化,自然而成。愿选名儒入侍劝讲,讲罢留之分直(13),以备访问,或有小失,随事献规(14),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颐每进讲,色甚庄,继以讽谏。闻帝在宫中盥而避蚁,问:“有是乎?”曰:“然,诚恐伤之尔。”颐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 神宗丧未除,冬至,百官表贺,颐言:“节序变迁,时思方切,乞改贺为慰。”既除丧,有司请开乐置宴,颐又言:“除丧而用吉礼,尚当因事张乐,今特设宴,是喜之也。”皆从之。帝尝以疮疹不御迩英累日(15),颐诣宰相问安否,且曰:“上不御殿,太后不当独坐。且人主有疾,大臣可不知乎?”翌日,宰相以下始奏请问疾。 苏轼不悦于颐,颐门人贾易、朱光庭不能平,合攻轼。胡宗愈、顾临诋颐不宜用,孔文仲极论之,遂出管勾西京国子监。久之,加直秘阁,再上表辞。董敦逸复摭(16)其有怨望语,去官。绍圣中,削籍窜涪州。李清臣尹洛,即日迫遣之,欲入别叔母亦不许,明日赆以银百两,颐不受。徽宗即位,徙峡州,俄(17)复其官,又夺于崇宁。卒年七十五。 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18),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张载称其兄弟从十四五时,便脱然欲学圣人,故卒(19)得孔、孟不传之学,以为诸儒倡(20)。其言之旨,若布帛菽粟然,知德者尤尊崇之。尝言:“今农夫祁寒暑雨,深耕易耨(21),播种五谷,吾得而食之;百工技艺,作为器物,吾得而用之;介胄之士(22),被坚执锐,以守土宇,吾得而安之。无功泽及人,而浪度岁月,晏然为天地间一蠹,唯缀缉圣人遗书,庶几有补尔。”于是著《易》、《春秋传》以传于世。《易传序》曰: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将以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务之道(23)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而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24),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25),以动者尚其变(26),以制器者尚其象(27),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备于辞,推辞考卦可以知变,象与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得于辞不达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于辞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观会通以行其典礼(28),则辞无所不备。故善学者,求言必自近,易于近者(29),非知言者也。予所传者辞也,由辞以得意,则在乎人焉。 《春秋传序》曰: 天之生民,必有出类之才起而君长之(30),治之而争夺息,导之而生养遂(31),教之而伦理明,然后人道立,天道成,地道平。二帝而上,圣贤世出,随时有作,顺乎风气之宜,不先天以开人,各因时而立政。暨(32)乎三王迭兴,三重(33)既备,子、丑、寅之建正,忠、质、文之更尚,人道备矣,天运周矣。圣王既不复作,有天下者虽欲仿古之迹,亦私意妄为而已。事之谬,秦至以建亥为正(34);道之悖,汉专以智力持世;岂复知先王之道也! 夫子当周之末,以圣人不复作也,顺天应时之治不复有也,于是作《春秋》,为百王不易之大法。所谓“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儒之传,游、夏(35)不能赞一辞。辞不待赞者也,言不能与于斯(36)尔。斯道也,唯颜子尝闻之矣。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此其准的(37)也。后世以史视《春秋》,谓褒善贬恶而已,至于经世之大法,则不知也。 《春秋》大义数十,其义虽大,炳(38)如日星,乃易见也。惟其微辞隐义、时措从宜(39)者,为难知也。或抑或纵,或予或夺,或进或退,或微或显,而得乎义理之安,文质之中,宽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权衡,揆道之模范(40)也。夫观百物然后识化工之神,聚众材然后知作室之用,于一事一义而欲窥圣人之用心,非上智不能也。故学《春秋》者,必优游涵泳,默识心通,然后能造其微也。后王知《春秋》之义,则虽德非禹、汤,尚可以法三代之治。 自秦而下,其学不传,予悼夫圣人之志不明于后世也,故作《传》以明之,俾后之人通其文而求其义,得其意而法其用,则三代可复也。是《传》也,虽未能极圣人之蕴奥,庶几学者得其门而入矣。 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出其门最多,渊源所渐(41),皆为名士。涪人祠颐于北岩,世称为伊川先生。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正公。淳祐元年,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
《宋史·程颐传》卷四二七
[注 释] ①性:人之本性;凿:破坏。②梏其性而亡之:桎梏他的善良本性而使之丧失。③行之果:行动果决。④拳拳服膺:牢握不舍之意。⑤不迁怒:不把怒气转移到不相干的人身上;不贰过:不再犯同样的过失。⑥相去一息:相差只有一点儿。⑦非化之:不能把道融化在心里。⑧处以学职:替他在太学里安排了职务。⑨擢以不次:不按次序提拔,即破格提拔。⑩有所矜式:有一个效法的榜样。(11)寻:不久。(12)大率:大抵。(13)留之分直:留在宫里分别值班。(14)献规:贡献意见进行规劝。(15)迩英:迩英殿;累日:连日。(16)摭:收集。(17)俄:俄而,不久。(18)为标指:为宗旨。(19)卒:终。(20)以为诸儒倡:成为诸儒的先导。(21)耨:除草。(22)介胄之士:武装的兵士。介胄,披甲戴盔。(23)示开物成务之道:显示开通民众心志,成就天下事业的方法。(24)悼:悲伤;湮晦:湮没不彰。(25)以言者尚其辞:用它来发表言论的人,重视它的卦爻辞。(26)以动者尚其变:用它来指导行动的人重视它的卦变。(27)以制器者尚其象:用它来创制器物的人重视它的卦象。(28)观会通以行其典礼:观察二者之间会合沟通的地方而举行相应的典礼。(29)易于近者:舍弃浅近的人。易,变,换。(30)起而君长之:起来做他们的君长。(31)遂:顺遂。(32)暨:及,到。(33)三重:指议定礼仪、制定法度、考订文献这三项措施。(34)至以建亥为正:竟然立亥月为正月。(35)游、夏:指子游、子夏。(36)与于斯:参与此事。(37)准的:目标。(38)炳:明亮。(39)时措从宜:措置适应时宜。(40)揆道之模范:衡量真理的标准。(41)渐:渐渍,浸润。 [相关史料] 刘元城每①言哲宗皇帝尝因春筵讲罢,移坐小轩赐茶,自起折一柳枝。程颐为说书②,遽③起谏曰:“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色不平,因掷弃之。温公闻之不乐,谓门人曰:“遂使人主不欲亲近儒生,正为此辈。”太后闻之,叹曰:“怪鬼坏事。”吕晦叔亦不乐其言也,云不须如此。 《宋人轶事汇编·道山清话》卷九
李先之、周恭叔皆从伊川学问,而学东坡文辞以文之,世多讥之。 《宋人轶事汇编》卷九引《师友杂志》

伊川过汉江,遇风,船几覆。舟人皆号泣,伊川正襟安坐而已。及岸,老父问伊川曰:“船当危时,君正坐甚严,何也?”伊川曰:“心存诚敬耳。”老父曰:“心存诚敬,不若无心。”伊川更欲与言,忽不见。 《宋人轶事汇编·东山谈苑》卷九
〔注 释〕 ①每:常常。②说书:汉成帝时召郑宽中、张禹说尚书、论语于金华殿中,为说书之始。宋有崇政殿说书,景佑元年置,掌进读书史,讲释经义,备顾问应对,相当于后世纪筵讲官。③遽: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