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尔巴哈,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尔巴哈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4-04-12 15:04:27 浏览6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一览:

费尔巴哈简介著作?????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年7月28日-1872年9月13日),德国哲学家。出生于拜恩州(巴伐利亚)下拜恩区的首府兰茨胡特,死于同一州的纽伦堡,是德国法学家保罗·约翰·安塞姆里特·冯·费尔巴哈的第四个儿子。
 1830年,费尔巴哈匿名发表了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抨击个人不朽的概念,拥护斯宾诺莎等人提出的,“人死后会被自然重新吸收”的哲学。他的这种激进思想加上不善演讲,他一直在学术界无法取得成功,并被永远驱逐出大学讲坛。只能依靠他妻子在一座瓷厂中的股份生活,居住在纽伦堡附近的勃鲁克堡。   1834年,费尔巴哈发表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   1838年,发表《比埃尔·拜勒》   1839年,发表《论哲学和基督教》,宣称“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它只不过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公开反叛 费尔巴哈当时的观念。同年发表了《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唯心论作了分析批判。   1841年,发表《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   1857年,发表著作《神统》。   1860年,由于他赖以为生的瓷厂倒闭,他只得离开在勃鲁克堡的家,搬到纽伦堡。靠朋友的帮助生活。   1866年,费尔巴哈发表了最后一本著作《上帝、自由和不朽》。

分析费尔巴哈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实质和缺陷

费尔巴哈哲学的实质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缺陷是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其人本主义的表现主要在于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成果,它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产生提供了合理的思想资料。他对宗教神学的批判,给了当时宗教神学的统治以沉重的打击,对当时开展反封建斗争和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起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马克思认为“只是从费尔巴哈才开始了实证的人道主义和自然主义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58页)他认为费尔巴哈的错误不在于承认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而在于他脱离实践只从直观的形式去说明这种统一性。
黑格尔哲学实质是西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的集大成,缺陷在于全面系统的辩证法思想和唯心主义体系的内在矛盾。黑格尔完成了由康德发起的、经费希特和谢林等推进的一场哲学革命,最终造就了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唯心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是通过幻想的精神实践把现实世界统一于精神的,因此他的错误是“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同样非批判的唯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62页)”“彻底革命的思维方法竞产生了极其温和的政治结论”。这是黑格尔哲学最本质的特征。

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

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在费尔巴哈的主要思想中,人本主义哲学最为突出,为唯物史观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特点是:一是以自然代替存在,排斥社会存在。二是用生物人代替社会人的思维来排除人的思维的社会性。三是把人性当成生物性。费尔巴哈哲学总的来说,费尔巴哈属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人本主义哲学包括自然论,认为自然是一切物质的感性和有形的事物的总和,是唯一的客观实在,即永恒的实体。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是由于自身的原因。他还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自然界中事物的存在形式。费尔巴哈也认为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他也支持物质是第一位的,意识是第二位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人的学说也包含在人本主义哲学中。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的人造产物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思维以自然为内容,依靠身体和思维与自然联系在一起。人们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但实际上他们是为了自然本身而认识自己。费尔巴哈还认为,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身体是灵魂与身体、思维与存在的统一。而这种统一的实体是正确理解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前提。他还认为,建立在感性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可以使主体和思想准确地通向客体和存在。他认为人的绝对本质是理性、意志和心。在费尔巴哈的认识论中,他指出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认识的出发点和基础是感觉。他坚持唯物主义可知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费尔巴哈批判宗教,要求人们相信自己,以追求现实生活为目标。通过对费尔巴哈主要思想的理解,我们可以看到费尔巴哈对人类哲学事业的巨大贡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理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不同于旧唯物主义,是对以往唯物主义的升华。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而旧唯物主义把人看作机器或物。费尔巴哈的肖像但是,现在社会对费尔巴哈的以人为本的唯物主义进行了批判。人们认为费尔巴哈定义的人是具有直觉和感性的人,而不是科学唯物主义中的人。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认为哲学的最高对象是自然人。新哲学的最终目标是人们学习和认识自己。所以,人的存在是建立在他的对立面上的。没有对立面,人就不会存在,人通过对立面认识自己。费尔巴哈也把人推到了制高点。人是自然的对立面。天人相依,互为根本。自然产生人,人是自然的对象。这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费尔巴哈不认为人与人是平等的。唯物主义的理论又一次升华为自然界中产生的人,人不是真实的人,而是一种物质。只有社会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事实上,费尔巴哈是从人的社会活动的角度来看待人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认为,人的幸福和快乐的根源是人的感官,感官的剥夺是痛苦的根源。感官思维产生了,思维是自己的思维,不是独立的思维。所以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人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是自然人的升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关系黑格尔是德国出生的哲学家,是后来哲学的基础,对后来的哲学理论影响很大。费尔巴哈也是出生在德国的伟大哲学家。他的哲学主要是对基督教的批判。作为一国哲学家,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是什么关系?费尔巴哈的老照片通过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著作,我们可以知道费尔巴哈的一些理论来自黑格尔,但是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通过批判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的主导地位逐渐得到恢复。但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不客观。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其实黑格尔可以说是费尔巴哈的老师。黑格尔哲学可以分为两派,一派是保守的黑格尔派,一派是年轻的黑格尔派。年轻时的费尔巴哈属于青年黑格尔派,年轻的费尔巴哈跟着黑格尔,到处听他讲课。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费尔巴哈得出了最后的结论,否定了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共存的学说,重申有思想的人和自然才是真正的哲学本身。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关系很微妙,也很有趣。黑格尔对费尔巴哈也是师友,对他就像敌人。正是因为黑格尔,费尔巴哈才编纂了从0755年到79000年的著作等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和肯定。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尔巴哈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德国古典哲学中最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克服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影响,转变到唯物主义立场,建立了一整套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费尔巴哈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费尔巴哈没有系统的、完整的美学著作,他的美学和艺术观点散见于他的哲学著作中。他的美学观点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认为美是在人类主体之外客观存在着的。他的唯物主义哲学对十九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观点有重大的影响。
美在心,还是美在物?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学家都肯定前者,唯物主义美学家都主张后者。费尔巴哈在唯物主义哲学观的基础上,坚持了美在客观事物之中的唯物主义美学路线。他说:美“以个体性为前提”,美“存在于……美的个体之中”,美“是个体的属性,绝不是什么自为的本质,而乃是个体性的表征或规定。”这里的个体,就是指个别事物,美是以个别事物为基础和源泉的,因而是客观的,显然,这是针对唯心主义以概念为前提而言的。美“是个体的属性”特征,又指出了事物之所以为美的事物,其原因当然只在他自身之中,它是因为它自身才美的,显然,这与唯心主义从心灵或上帝那里寻找美的根源的观点是直接对立的。对此,费尔巴哈批判了神学美学的错误和荒唐,揭露了它的秘密:是把“我们所感到的美的东西,臆测、表象、思想成为属神的本质……”,“彼世……是美化了的今世”,而这种美化是以今世的美为基础的,既然上帝的美、彼世的美以今世的美为基础,它不过是今世的幻想的歪曲的反映,那么,现实世界的美的存在就是勿庸置疑的了。
费尔巴哈就此还没有止步,他认为美“在个体性之中”,这种个体性中的美并不是自在自为的,而是可以被人感知的,人有审美的感觉,审美的理智,才能感觉到外面的美, “如果我的灵魂的审美力是坏的,我怎么感觉到一幅美的图画是美的呢?我自己虽然不是画家,没有亲手产生出美的力量,我却有审美的感觉”。这里,费尔巴哈坚持了唯物主义感觉的原则,主张美是可知的,不是神秘的和不可言说的。

费尔巴哈还从他的人本学说出发,结合人的本质来谈美的本质,这里,他从唯物主义转向了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哲学以人为出发点,但是他所说的人,只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的人,因而是脱离了社会关系、物质生活条件的抽象的人。他的这种人本主义或者说历史唯心主义观点,必然在他对于美的理解和阐述上打下深深的烙印。以人的美为例,他认为,人有“精神方面的善美”和“形体方面的善美”,而且形体美还是人对自身的美的认识的基础,他说: “人在照镜子时,满意于自己的形态,这种满意,是他形态的完满之必然的、不由自主的后果”。可见,他对人的美的分析始终局限在自然性方面,没有看到人的美的社会历史发展方面。因为,既使是纯粹的形体美,也是历史的产物,只有结合人的历史发展,才能真正全面地阐述它。这是他美学思想的局限性。
费尔巴哈在对待艺术和艺术家问题上也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总的看法是认为,艺术家以美感为前提;艺术与最平常的生活需要有密切联系;艺术的至高对象是人;艺术作品可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等等,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发展和创造的某些规律,因而是可取的。
费尔巴哈不愧是一位唯物主义的美学家,象他的哲学一样,他的美学伸张了唯物主义的权威,批判了思辩和神学唯心主义,在美学历史上树立了一面旗帜。但是他的哲学上的唯心史观,也给他的美论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因而他的美学观是瑕瑜互见的。

费尔巴哈和黑格尔是同时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是错误的。都是哲学家。黑格尔是辩证唯心主义代表者,而费尔巴哈是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代表者。
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1804年7月28日生于巴伐利亚,卒于1872年4月13日。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肯定自然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人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但他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他的唯物主义依然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是辩证唯心主义的,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是唯物主义的,马克思用唯物主义去改造辩证唯心主义,把黑格尔的辩证法颠倒了一下,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来源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由于不了解实践活动的意义

由于费尔巴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他的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Ludwig Feuerbach)是德国哲学家,机械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他的学说也有其局限性,其中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
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的认识起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的结果。他强调感官的直接感受,认为只有通过感官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然而,他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
实践活动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主观意愿和行动,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实践中,人们不仅通过感官感受事物的现象,还通过行动改变事物的状态和性质。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还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由于费尔巴哈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践活动的意义,他的学说不能科学地解释人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被视为认识论的基础,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对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是费尔巴哈学说的一大局限性。
实践活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实践活动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了解社会需求和发展趋势,切身感受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践活动通常需要团队协作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

为什么说费尔巴哈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他承认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但是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没有把历史发展过程也看作是物质性的过程。在历史观上,弗尔巴哈认为人的精神是起决定作用和主导地位的,即人的思想主导世界的发展方向,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史观。
费尔巴哈在自然观上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被认为是不纯粹的唯物主义,也被称为“半截子唯物主义”,主要原因如下:
1.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虽然将物质视为一种独立于人的存在,但在某种程度上仍未脱离自然观,这限制了其对历史发展过程的物质性过程的充分考虑。
2. 费尔巴哈在对待历史和现实的态度上,未能充分考虑到人的实践性和能动性,这导致他的唯物主义在解释历史和现实时可能陷入主观主义。
3. 在理论上,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未能真正地贯彻到底,其在解释历史和现实时常常陷入唯心主义。

为什么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的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卡尔·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时,没有认识到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重要性和其合理成分,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是形而上学的.马克思写了一本《费尔巴哈论纲》来分析评价他认为费尔巴哈的正确和错误的地方.
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的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1. 对宗教和神学的依赖:费尔巴哈在对宗教和神学的批判中,将宗教和人的感情混为一谈,认为宗教是人类精神、感情和意识的体现,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这种观点使得他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认为精神、意识和信仰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 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解:费尔巴哈在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中,认为黑格尔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忽视了物质的实在性。然而,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实际上已经蕴含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但费尔巴哈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因此他的历史观依然坚持唯心主义。
3. 对人类理性的过分强调:费尔巴哈认为人类理性是最高贵的力量,可以推动历史的发展。他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和博爱,认为这些理想可以通过人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实现。这种对人类理性的过分强调,使得他在历史观上忽视了物质因素的作用,而坚持唯心主义。
总的来说,费尔巴哈在历史观上坚持唯心主义,主要是由于他对宗教和神学的依赖,对黑格尔哲学的误解以及对人类理性的过分强调。他的历史观未能认识到物质因素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也是他的哲学观点中的局限之一。

3..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手稿》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下:
费尔巴哈是对马克思的思想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这种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并在《手稿》结束的写作中表达了对费尔巴哈的“崇高敬意和爱戴”。
然而,《手稿》后马克思在《神圣家族》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便立即对费尔巴哈展开正面批判。但是深入考察就会发现,黑格尔是站在费尔巴哈后面影响马克思《手稿》时期思想形成的深层逻辑。对马克思《手稿》时期的三大重要概念。
即异化劳动、类哲学和感性的深入研究能够说明这一点。马克思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精神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基础上,积极吸收前人关于“异化”思想的合理内核,从经济学的角度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重要理论成果。
异化概念的发展:
1、黑格尔的异化。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指出国家是最高的伦理实体,包含了抽象化和道德,具有具体的普遍性。黑格尔尤为重视国家的作用,认为国家是上帝在地上的行走,国家的产生弥补了市民社会的缺陷。
市民社会主要是指具有特殊性的、相互独立的、不具有同一性的个体之间相互联结而构成的,而且个体之间是机械的联系而非有机的,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而不得不和他人发生关系的联系,这样一来,个体的自私性和趋利性发挥到极致将导致社会严重的两极分化。
2、费尔巴哈的异化。黑格尔的异化是其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内核的又一理论表现,而费尔巴哈则在其人本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下,开辟了另一条思维路径,探讨了宗教与人的本质的异化。他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只不过是人们意识创造出来的超自然力量。
并且这种力量反过来凌驾于人自身的力量,给人的思想捆上精神枷锁。正如马克思所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和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

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如下:
1、是批判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础的新唯物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2、是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论述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
3、是从阶级基础、哲学功能和使命等角度阐述了新、旧哲学的区别。《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揭露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阶级局限性,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基础和历史使命。
作品思想: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运用实践的观点,批判了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一切旧唯物主义者的消极直观性和唯心史观,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指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造世界的根本宗旨和任务,文章中的基本思想如下:
批判旧唯物主义忽视实践的缺点,提出唯物主义实践观。马克思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受动性及其缺陷,认为旧唯物主义的最根本缺陷在对一切客体的直观理解,指出费尔巴哈“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因此从来没有从“对象性的活动”的视角出发理解人的活动本身。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强调实践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确立起了完备的实践观,为新唯物主义找到了理论出发点;进一步立足实践观批判了直观反映论,阐述了能动反映论,指出人的认识是人作为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建构。
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理性到实践、由现象到本质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认为人的思维的客观真理性在根本上是一个实践问题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理论问题,不仅人类思维的真理性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证明,而且某种理论是不是真理也只能靠社会实践来检验。
从实践观点出发阐述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他指出人与环境互动的实践的重要意义,强调人类的实践不仅改变环境而且在改变环境过程中改变人类自身。
马克思强调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与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他针对费尔巴哈把人看作是抽象的、孤立的、自然的个体的错误观点,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突出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具体性与历史性;
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及人的本质及社会生活本身。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揭露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现实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压迫,指出了实践对宗教世界世俗基础的改造作用,强调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消灭宗教赖以生存的社会矛盾,宗教才会走向灭亡。